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与练习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与练习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与练习答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与练习答案是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与练习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5.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难点】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5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学习方案】第一课时资料链接: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孟子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² 预习检测:1. 文学常识填空: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附“四书”:《》《》《》《》)2. 给加点字注音:(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5)、一箪食,一豆羹( 、) (6)、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这一段文字的含义;2. 理解孟子对人性和道德的看法;3. 探讨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二、导学内容:1. 《鱼我所欲也》的含义在《孟子》中,有一段“鱼我所欲也”的文字,意思是说,人类对鱼的需求和欲望并不是出于对鱼本身的关爱,而是出于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这段文字通过对鱼的例子,反映了人性中的自私和利己倾向。

2. 孟子对人性和道德的看法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劣行。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使人们恢复本性的善良。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道德规范,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才能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3. 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驱使,轻忽了对他人和环境的关爱。

孟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关注他人的需求,培养道德情操,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鱼我所欲也》这一段文字,引发学生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

2. 进修讨论让学生阅读《孟子》中相关的段落,理解其中的含义,并进行讨论。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理解。

3. 思考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关注他人的需求,如何通过实践来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4. 总结启迪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孟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思考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来增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孟子思想的相关文章,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2.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公益项目等,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3. 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等文章,分享自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安置:1. 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写出对《鱼我所欲也》这一段文字的理解;2. 撰写一篇关于孟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迪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九年级语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难点: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论证逻辑分析
(1)再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析论证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3.道德观念探讨
(1)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道德观念的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4.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了、富有说服力等。

(2)探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5.讨论价值观
(1)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6.总结归纳
总结论证逻辑、道德观念、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7.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道德选择的看法,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讨论稿)【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和句子节奏。

2、积累文言词汇。

【自学导航】1.文学知识:本文作者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

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合作探究】解释重点词语,翻译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得兼()舍()而()取()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放弃鱼而选取熊掌。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那么我就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于()苟得()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使()则()可以()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是()而()凭借某种手段就能够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凭借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却不肯去做。

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以,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带答案学习目标: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1、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后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字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停顿示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三、文章内容概述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四、疏通文意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线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表转折,却)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翻译下列句子。

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教案(2课时)

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教案(2课时)

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教案(2课时)初中文言文《鱼我所欲也》教案(2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所学内容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

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板书设计鱼我所欲也《孟子》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教学反思《鱼我所欲也》是九年级下册继《孟子二章》后又一篇儒家经典文章。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教案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教案

课时教案语文学科第5单元第2课时课题:《鱼我所欲也》年月日主备教师程大卫签阅情况课型新授教案编号教学任务《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并积累重点实虚词,提高培养翻译文句的能力(2)简单梳理结构,分析论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列框架(3)通过拓展活动:初步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重点通过自主学习重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并积累重点实词及“而、之、于”等虚词通过合作探究反复诵读:进一步培养学生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的能力难点简单梳理结构,分析论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列框架通过拓展活动:初步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法设计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最常用的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应熟读成诵。

2.启发引导与活动式学习法:对于重点实虚词的理解,文本结构和论证方法,应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和合作交流,在研讨过程中情感体验、展示创新。

学法指导自主预习诵读感悟合作探究巩固运用归纳整理课下回顾圈点批注法与小组合作探究:针对精彩文段感悟或文中疑难点来进行,点拨要适时明确。

教具导学案多媒体备注教学过程一、检查上一课时所学知识落实情况(听写、提问相结合)并引出举例论证,顺势导入新课二、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1)万钟于我何加焉()(2)乡为身死而不受()(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6)此之谓失其本心.()2、翻译下列句子(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整体把握:1.《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1.“贫贱不能移”2.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本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二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二

《鱼我所欲也》(二)课型:预习+展示班级:_____ 学习小组: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编号【抽测】单号抽测题:翻译句子:1、呼尔而与之 2、是亦不可以已乎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双号抽测:写出文中带有通假字的句子,并对通假字进行解释【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2、明确本文的论点及提出方式,论证过程及论证方法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基础知识】一、定向导学(独学、对群学、小展示、大展示)1、背诵全文学法指导:a、找出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探讨其句式和音韵变化和美感,朗读,背诵;b、课代表出示背诵内容,帮助同学背诵c、自由朗读五分钟,背诵全文2、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学法指导:a、议论文论点出现的位置:标题、开头首句、中间、结尾、自己概括b、思考:为了使议论文说理更透彻、更形象,我们一般会采用哪些方法c、要把握文章的写作逻辑,可以给关键段落分层,然后概括各层意思d、议论文中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请参考本导学案附件材料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②、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论证过程)③、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AB层次同学思考:采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学法指导:从本文采用的修辞手法入手【专题提升】学习步骤:a、结合注释,独自完成b、对群学,解决疑问c、组内小展示,板书组内的精华成果及疑问d、班级大展示,突破疑问《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①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手版:笏版1、解释加点的字。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学与练(统编版)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活动一:正音正字不为苟得也(wéi ) 所恶(wù) 箪(dān ) 不屑( xiè)羹(gēng ) 蹴(cù) 为宫室之美(wèi ) 不辟(bì)活动二 :文言字词梳理归类。

(一)重点词语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这样。

4.蹴尔而与之 与:给予。

5.妻妾之奉 奉:侍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

8.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0.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二)通假字 1.“得”通“德”,感恩、感激。

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

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辟”通 “避”躲避。

例句:“故患有所不辟”。

(三)古今异义1.可以 古:能够用来今:能够 2.是 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 5.加 古:带来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一词多义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吗”。

蹴尔而与之:给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而:蹴尔而与之:表修饰。

乡为身死而不受:表顺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接。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

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在句首,连接句子,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为:故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

为宫室之美: wèi,介词,为了、对,向。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6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资料助读孟子“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辟一箪食一豆羹蹴尔不屑乡为身死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乡为身死而不受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结合原文把握内涵边讨论边明确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4、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三、课堂小结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中考链接(一)贵阳市(09贵州省)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孟子的观点。

3、体会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章。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

2、难点(1)对“舍生取义”思想的深入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孟子所倡导的“义”的内涵。

三、知识链接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四、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得()辟患()一箪食()蹴尔()不屑()2、解释下列加点词。

故不为苟得也()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亦不可以已乎()3、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4、一词多义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古今异义一豆羹古义:今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今义:五、朗读指导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小组内朗读,互相纠正读音和停顿。

六、翻译课文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翻译,互相补充和纠正。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的翻译。

七、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观点?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八、文本探究1、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所欲”和“所恶”分别指什么?2、孟子认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贤者能勿丧耳”?3、文章第二段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作者对这两种人生观持什么态度?4、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二)教学目标:1、巩固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2、提高学生学文言文的能力教学过程:(一)甲:一箪食,一豆羹,……此之谓失其本心­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22.翻译句子­(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二)(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三)(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共3篇

《鱼我所欲也》 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共3篇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共3篇《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1《鱼我所欲也》导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导读:《鱼我所欲也》是由中国现代作家邓肯所编写的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的微妙的感情、价值观及生命问题的故事。

该小说被收录在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是书中的优秀篇目之一。

本文以此为例,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阅读这篇小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鱼我所欲也》的背景以及其作者邓肯的文学创作背景和主要成就。

2.学习小说中的文学语言,深化对语言的理解,提高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内心世界的理解。

3.感知小说中蕴含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微妙感情,启发学生对生命及其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小说《鱼我所欲也》简介。

2.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3.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及其描写手法。

4.小说中的生命价值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导入首先,老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邓肯是谁,以及他的文学创作领域和主要作品,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小说《鱼我所欲也》的作者。

然后,老师再简要介绍一下小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

2.学习任务第一部分:小说《鱼我所欲也》简介。

学生阅读小说简介,了解该小说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及其作品背景、主要内容等。

第二部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1.学生通过阅读小说,分析主人公韩生在小说中的形象描写,并思考作者这样描写韩生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阅读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花鱼、黑鲸等,并思考这些动物在小说中的形象作用是什么,他们与韩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小说中的语言特色及其描写手法。

1.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探究其中一些具有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修辞手法、语言音乐等等,并思考这些手法或音乐在小说中发挥的作用。

2.学生还可以通过画图、绘画等方式,将小说中具有特色的描写性语言体现出来。

第四部分:小说中的生命价值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理解《鱼我所欲也》的寓意和哲理内涵,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2. 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二、导学内容:
1.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闻名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人性本质和道德选择的故事。

2. 故事中,孟子与弟子游学,看到渔民用网捕鱼,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然而举世皆说鱼好,我独好熊掌,是不是我不可以得熊掌而待鱼乎?”
3. 孟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欲,但要懂得权衡和取舍,不能追求一己私欲而伤害他人或破坏生态平衡。

三、导学过程:
1. 阅读《鱼我所欲也》全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探讨孟子的思想观点。

3.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理解作者的用意和写作技巧。

4. 思考自己的所欲和价值观,与他人分享并交流观点。

5. 总结故事的启迪和教训,写下个人感悟和心得体会。

四、导学评判:
1.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寓意,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
3.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提高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4. 评判方式:小组讨论效果、个人感悟和心得、教室表现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生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字,战国时邹人。

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

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③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

《鱼我所欲也-《孟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2. 理解“鱼我所欲也”对于人生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

3. 分析并讨论《孟子》中“鱼我所欲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迪。

导学内容:1. 《孟子》中“鱼我所欲也”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2. “鱼我所欲也”对人生的启迪和引导。

3. “鱼我所欲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迪。

导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引入话题,引导学生思考“鱼我所欲也”是什么意思,这个典故在《孟子》中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二、进修《孟子》中“鱼我所欲也”典故(20分钟)1. 请学生阅读与《孟子》中“鱼我所欲也”相关的段落,理解这个典故的背景和含义。

2. 分组讨论,总结“鱼我所欲也”对于人生的启迪和引导,每组展示自己的理解。

三、探讨“鱼我所欲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0分钟)1. 分析“鱼我所欲也”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如何理解“以人之欲养鱼,以鱼之欲食之”。

2. 小组讨论,探讨“鱼我所欲也”对于摩登社会的启迪和价值。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鱼我所欲也”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和启迪。

2. 提醒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谨记“鱼我所欲也”的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作业安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结合自身经历或者观察,谈谈自己对于“鱼我所欲也”这个典故的理解和感悟。

2. 要求学生阅读《孟子》相关章节,深入了解“鱼我所欲也”在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让学生深入进修《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典故,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典故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自身的人生修养和思考能力。

鱼我所欲也2

鱼我所欲也2
(夏明翰)
【小结】
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能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作业】
【反思收获】
(4)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三、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独贤者有是心也(这)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表转折,却)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我的疑问】
【探究案】
一、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⑴正反论证:说明为什么要“舍生”:因为有的东西比生更可贵,有的东西比死更可恶。
⑵事实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一箪食,一豆羹”虽然关乎生死,但是如果“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都会不屑一顾。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导航】】
1、翻译句子: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此之谓失其本心。
【自主学习】(时间8分钟)
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⑴中心论点是:
⑵证明义重于生的语句是:
⑶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⑷文中最能体现作者“人性善”思想的语句是:
6、本文在论述观点之前,先写“鱼”和“熊掌”,起什么作用?
7、本文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有无矛盾?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合作共赢】
8、本文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提出-论证-结论)
9、从现实生活中举一个“舍生取义”的例子。
10、请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小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刀】
请试说明文中“舍生取义”的“义”与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50字以内)
3、把握论证过程,提出论点的过程。
4、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法
引导点拨法
【反思】
⑸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⑹有人见利忘义,目的是为了:
原因是:
⑺“万钟”照应前文的:
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句中的“是”指:
【合作探究】
3、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4、文中所说的“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有人会失其本心的原因是什么?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用原文语句回答)
滦县初级中学八年级第三单元_《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_经典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
学生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__组别:__________教师评价:_________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