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文档
中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教学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2、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学重难点: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目标第一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放歌曲〈〈好日子〉〉后,请学生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教师: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很振奋,但其实我们这儿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小小缩影。
今天我们将一起共同去了解我人伟大祖国近几十年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辉煌成就,了解我们家乡在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带动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二、讲解新课(一)小康目标的提出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明确: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
(二)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明确: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第一步、第二步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体现了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同时,这一事实也向全世界有力地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人善于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有关方针政策,并举国一致地加以执行,就一定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品味小康学生阅读教材有关浙江省人民生活水平的内容,并按要求对照“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浙江省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需求情况进行简要评价,可分组合作进行评价。
2024年第五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第五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意义及其历程。
2.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历程及其意义。
2.难点:如何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小康社会吗?(3)教师引导:那么,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2.新课教学(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①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具备哪些特点?(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吗?(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①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有什么重要意义吗?3.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做?4.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历程及其意义。
(2)希望大家能够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5.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结合教材,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程。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历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但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内容未能深入展开,需要在课后进行补充。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康社会有哪些具体表现吗?学生:经济条件好,大家都有工作,生活幸福。
教师:很好,那我们的小康社会还包括哪些方面呢?学生:可能还有教育、医疗和环境保护吧。
教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民主、法治、文化、教育、医疗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进步和提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示例1:标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引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确立的宏伟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阶段。
教育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助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一、教育与小康社会的关系1. 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2. 探究教育在小康社会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3. 分析教育与小康社会的关系及互动影响。
二、教育质量的提升1. 概述当前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2. 探讨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3. 提出有效的教育改革措施。
三、教育公平的实现1. 了解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2. 分析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公平问题;3. 提出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和策略。
四、创新教育体系1. 探究创新教育体系对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2. 提出发展创新教育的切实方法;3. 分析并评价当前创新教育的成效。
五、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1. 强调师德师风的重要性,倡导优秀的教师形象;2. 探讨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手段;3. 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对小康社会实现的重要意义。
结语: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教育在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创新教育体系以及培养优秀教师队伍,我们将为实现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让每个人都能共享小康社会的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的实施将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示例2:尊敬的读者:我正在撰写的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小康社会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和人民长期以来的追求。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教案。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小康社会的含义。
小康社会是指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达到相对富裕的阶段,也就是人们能够实现适当的收入、良好的教育、高品质的医疗和社会安全保障。
实现小康社会不仅涉及经济层面的发展,还需要提高社会文明和人民素质,其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九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内容为第一、二节。
第一节详细阐述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和目标;第二节探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措施和路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和目标,提高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使学生掌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措施和路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措施和路径。
教学重点: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如GDP、人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24年我们将实现什么目标吗?2. 讲解新课(1)讲解第一节: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2)讲解第二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措施和路径。
3. 实践情景引入(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和期待。
(2)分组讨论:如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4. 例题讲解(1)例题1:简述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2)例题2:列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措施和路径。
5. 随堂练习(2)简答题:谈谈你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的努力。
(1)强调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2)提醒同学们关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措施和路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 板书内容:(1)背景、意义和目标(2)具体措施和路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大学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和目标。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决心。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 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2.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有哪些意义?二、讲授新课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和意义- 讲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九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
- 分析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
3. 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强调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应承担起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
- 讲解大学生在实现小康社会中的具体作用,如: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目标。
2.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意义、目标和大学生在其中的责任,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为实现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决心。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思想品德》第九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小康社会的提出”,第二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第三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责任感,激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及其实现路径。
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 讲解教学内容(1)小康社会的提出1) 概念解释:小康社会是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
2) 发展历程:从“三步走”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1) 经济建设: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健全。
3) 文化建设: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
4) 社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 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1)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2)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3)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3.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行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2)使学生理解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和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使学生能够结合我国及本地经济建设的现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们目前的小康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为此,我党提出,抓住这二十年大好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的小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2)我们目前的小康水平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我党审时度势,提出抓住未来这二十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教学重点总体小康的特点;全面小康的美好前景教学难点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前调查、成果交流、分组合作讨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走进新时代》烘托出一种祖国欣欣向荣的气氛。
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八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2. 让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3.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教学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如GDP增长、农村扶贫成果等,引发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兴趣。
2. 新课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a.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背景。
b. 引导学生思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a. 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b. 分析总体目标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a.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b.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重点任务的实施。
3. 例题讲解:选择一道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关的题目,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 内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及其意义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内容,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2. 答案:学生需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背景、意义、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国家大事,通过阅读书籍、报纸、网络等途径,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动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大学
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2. 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
3. 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领域和任务。
4.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
教学重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2.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领域和任务教学难点: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领域和任务的分析2.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提出问题:“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定义,强调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
- 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包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等。
2.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
- 介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领域和任务- 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领域,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
- 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包括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可持续发展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任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任务。
2024年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2024年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思想政治》必修1,对应章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详细内容包括:小康社会的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概念,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任务,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
3. 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思想政治》学习指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引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题。
2. 教学新课:(1)讲解小康社会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
(2)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3)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任务,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探讨如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解答学生疑问。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小康社会的概念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任务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联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小康社会的概念。
(2)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的理解。
(3)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四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战略部署、主要目标和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2. 使学生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了解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3. 培养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积极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战略部署。
教学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和重大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指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如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返回、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等,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
(2)提问:同学们,我们国家取得了这么多辉煌成就,那么我们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讲解新课(1)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2)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介绍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3)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如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等。
(4)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强调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取得的实际成果,如高铁、5G等。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和体会。
4. 例题讲解(1)列举一道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题,分析题目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2)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正确回答问题。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九年级第二单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第三章“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和第四章“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具体内容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任务,提高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教学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如扶贫攻坚、科技创新等,引发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关注,提出问题:“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2. 讲解新课:(2)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讲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含义,分析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任务: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等;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民生等。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成果与不足。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课后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任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2)解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含义及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思想政治》教材第五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二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节“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第三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感情,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教学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思想政治》学习指导、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如高铁、航空航天、脱贫攻坚等,引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 讲解新课(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讲解教材第一节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和路径。
(2)全面深化改革讲解教材第二节内容,让学生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掌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讲解教材第三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涵,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4)全面从严治党讲解教材第四节内容,让学生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掌握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讨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表现,以及自己在实现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4. 例题讲解针对教材中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剖析,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
用十七大报告我内容导入新课,能突出政治课的特点,紧扣时代热点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把前面学习的内容做以总结,归纳,很自然地引出新课。
2、
要了小康社会,必须了解“三步走”的内容。
用此形式能使学生明确“小康”一词的屜过程,追溯它的历史渊源,进一步体会不同的时代对“小康”的理解。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能够体会到,党给我们指明的目标一步比一步提高,预示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那么我们就一同来欣赏歌曲《越来越好》。
调节气氛,放松情绪,体会党的好政策带给我们的新变化。
3—5这三部分其实是一个整体,了解这些知识,为后面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基础和方面,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6、了解以上的知识,请大家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的自学思考题:
⑴、2000年达到的小康是怎样的小康?试举例说明
⑵、你为2020年即将实现的小康是如何认识的?
⑶、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实现全面小康的新要求与十六大相比,有什么新的亮点?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⑷、要实现全面小康,我们还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⑸、请大家搜集有关艰苦奋斗的名言警句,典故
⑹、你认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如何落实艰苦奋斗精神?(师生共同检测自学效果,探究以上问题)
A、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温饱、全面小康、富裕、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温饱、小康、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检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体小康,全面小康,要求学生对一些重要时间点的特征熟练记忆。
⑵、2006年春节前,杭州一家餐厅向社会推出预订豪华年夜饭,其中价格最贵的一桌达19.8万元,一桌年夜饭要吃掉近20万元,一盒子月饼能卖18万元,近年来城市里兴起了一股铺张浪费,华而不实不实之风,而且呈蔓延态势,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3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精选3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篇1【课标要求】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进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知道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分,以及xx大、xx大对全面小康的阐述。
2.力量目标增加阅读理解力量,分析、争论、探究问题的力量;提高运用所学学问对时事政治进行分析推断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我国目前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不全面、进展很不平衡的,知道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要求同学保持高度的爱国热忱和仆人翁意识,增加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我们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进展不平衡的小康2.难点: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差别;三、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
四、活动预备:1、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我国社会变迁的证据材料,比如向自己的家人、前辈等询问。
最好有照片或视频材料。
2、调查现今社会中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3、制作课件。
五、教学思路及过程:(一)导入新课:观赏赵本山闻名小品《昨天—今日—明天》片段,导入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活动展现活动一:昨天——感悟过去1.通过同学搜集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现过去的人民的生活状态。
大部分同学会通过和人民联系最亲密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来说明。
2、引导同学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多媒体展现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图片:①服装对比②买东西排队和当今的超市购物③村里面放电影和当今的电视、电脑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进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活动二:今日——沟通现在1、选择几幅你在学习生活中最引以骄傲的照片,并向同学们展现你引以为豪的缘由。
目的是让同学们来展现当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情境和满足度。
2、在畅谈骄傲的同时,请同学谈谈自己生活环境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大多数同学反映的是民生、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问题,极少数同学谈到了国际问题。
大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2. 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作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目标和意义。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阶段性目标,旨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
2. 讲解大学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责任和担当。
- 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 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福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目标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2. 提问: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如何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 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讲解如何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一、教学内容1. 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意义:分析小康社会的定义、特征,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意义,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教学重点: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意义,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引发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新课导入:介绍小康社会的内涵、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3. 内容讲解:(1)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意义。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和体会。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小康社会的内涵与意义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七、作业设计2. 答案:学生需从个人角度出发,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和自己在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的责任与使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国家政策,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动态,提高他们的时政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康社会建设,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品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七单元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详细内容包括: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背景,理解其内涵与特征,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提高他们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教学重点: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进而引入本课内容。
2. 讲解:(1)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介绍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及其提出背景。
(2)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详细讲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阐述其特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从国家、民族、人民三个方面讲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分析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我国扶贫工作为例,让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全面小康社会内涵与特征的理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背景内涵与特征意义路径选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2)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2. 答案:(1)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
特征: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文明进步、社会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
千阳县南寨中学常兴周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
【设计思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属于国情教育课,是在八年级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之后,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状况,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蓝图。
而本节课则是让学生品味小康,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现实生活实际的反映,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判断和感知。
鉴于我校为农村初级中学,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身边的事实同发展较快的地区小康建设步伐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知道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及其意义。
学会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方法与途径:利用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统计数据资料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情感与评价:通过了解总体达到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增强自豪感。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查看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
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教学准备】
1、搜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统计数据资料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出示: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自己的摄影和网络图片),背景插曲为《好日子》
学生思考:看完影像,你有何感触?
2、引入课题: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振奋,但其实我们这里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的小小缩影。
板书:《全面小康的蓝图》(上)
二、初步感知一一提出小康。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
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2、学生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结。
多媒体展示:
[分析:本环节主要指让学生小康的提出背景,初步建立概念,也初步明确小康目标提出的现实意义。
]
三、事实感悟一一认识小康。
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二个♦的内容,了解《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教师介绍:1991年,国家统计局同计划、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参照有关国家标准,综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小康指标做了量上的界定,制定了这个包括16个指标的《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2、学生讨论归纳:这个标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指标?
(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社会发展方面)
3、认识“恩格尔系数”。
(1)学生阅读《标准》下的备注,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思考:“恩格尔系数”与居民生活水平成比。
(2)多媒体出示:
(3)同桌思考讨论:《标准》中设定的恩格尔系数为50%是怎样的水
平?
教师介绍:这个值代表的是虽不富裕,诞生括比较宽裕在当时国家现有条件下20世纪末目标不可能定的太高,所以称之为小康社会”
[分析: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到
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所要达到的水平。
]
四、探究学习一一理解小康。
1、多媒体出示:
教师介绍: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做了如下表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的。
人民生活的提高,即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
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
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成绩,有何感想?
(欣喜、高兴、光荣、欢呼)
2、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二个♦中的楷体字内容。
思考:2000年,小康实现的程度怎样?
多媒体出示:
3、学生讨论:20世纪末,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上
达到小康的伟大跨越,中华名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
这一重大变化有何重要意义?
4、讨论:本地区小康水平达到怎样的程度?
5、小结: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
(多媒体出示)
[分析:本环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2000年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现状,即小康目标实现情况,认识在小康目标达到程度上的地区差异,初步建立“总体小康”的概念,也让学生认识作为西部地区的当地,群众生活水平情况。
]
五、情境感悟——品位小康。
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二个♦第二个◊有关浙江省人民
生活水平内容.
2、按照全国小康标准,学生同桌讨论,对浙江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情况进行简要评析。
(2001年浙江省已经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并且部分指标超过的幅
度较大)
3、教师小结:
在比较中我们得出(多媒体出示):
[分析:本环节通过对浙江省的小康水平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明确由于地区差异,各地区发展程度不一,一些发达地区,提前实现小康目标。
一方面让学生坚信小康不表的伟大现实意义,也树立发展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勤奋学习。
努力成才。
]
六、本课总结:
通过学习与回顾我们知道了:
小康社会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以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的辉煌业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我们将以次为基础,走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板书设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的蓝图(上)
厂小康的提出
厂指标体系:恩格尔系数
I小康的目标浙江省的发展状况:提前达到
全国的发展状况:总体小康
【教学反思】
1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形成一定的处世理念。
因此,思品教学当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才活动中感知。
达到道德情感的内化效果。
2、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上世纪末,即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状况。
一方面是了解三步走战略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伟大决,更让学生认识我们的共同理想。
3、教学中应更多地搜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统计数据资料及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