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渔父》
《渔父》(正式课件)
深入挖掘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文化背景
了解《渔父》所处的文化背景,分析其对文章的影响和作用。
阅读与欣赏的注意事项
尊重原文
01
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应尊重原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要随
意改动或曲解原文。
深入思考
02
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不要停
留在表面。
《渔父》课件大纲
REPORTING
• 《渔父》的作者及背景 • 《渔父》的主题内容 • 《渔父》的艺术特色 • 《渔父》的现代意义 • 《渔父》的阅读与欣赏
目录
PART 01
《渔父》的作者及背景REPORT来自NG作者介绍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被誉 为“楚辞”的创始人,他的作品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厚的爱
国情怀。
屈原生平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早年 受楚王信任,曾任左徒、三闾大 夫等要职。然而,由于遭人陷害 ,屈原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作品
屈原留下了《离骚》、《九歌》 、《天问》等许多不朽诗篇,对
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楚国政治黑暗
屈原在楚国政治舞台上,亲眼目睹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腐败,这 成为他创作《渔父》的重要背景。
REPORTING
阅读方法
逐段阅读
按照段落顺序,逐段阅读全文,理解每段的意思 和作用。
重点阅读
重点关注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深入理解其 含义和表达手法。
对比阅读
将《渔父》与其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欣赏角度
语言艺术
欣赏《渔父》的语言表达,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感受其 独特的文学魅力。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值得探讨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首先,从文学体裁来看,《渔父》属于辞赋一类。
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常常通过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结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方面,一般认为《渔父》的作者是屈原。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理想的坚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内容。
《渔父》以屈原被流放后与渔父的对话为主要情节。
屈原在江边徘徊,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到他,询问他为何如此。
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屈原坚守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政治理想,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而渔父则提出了另一种处世观点:“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渔父认为,圣人应该顺应时势,不固执拘泥,能够灵活变通。
既然整个世界都浑浊不清,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都沉醉不醒,为什么不跟着一起享受呢?屈原坚决地回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表明自己要保持自身的高洁,不愿意受到世俗的玷污,宁愿投身江流,也不愿同流合污。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屈原的形象高大而坚定,他的坚守和不屈体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追求。
渔父则代表了一种世俗的、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
在语言表达上,《渔父》简洁而有力,通过对话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
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屈原的坚守与渔父的变通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屈原精神的可贵。
对于文章的主题,《渔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处世选择,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它反映了在混乱的世道中,人们对于道德、理想和现实的不同态度和抉择。
在文学影响方面,《渔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渔父PPT课件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皓皓
பைடு நூலகம்洁白光亮
我宁可投入那湘江水中,葬身于鱼腹之中。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 的玷污呢?”
2021
14
阅读理解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 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 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 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②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句
③屈原既放 是以见放
被动句
圣人不凝滞于物 自令放为
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
汶者乎
定后句
多义虚词:而
见而问之 而能与世推移 淈其泥而扬其波 餔其糟而歠其醨 而蒙世俗之尘埃 莞尔而笑
就 表顺承 并能 表并列 并且表递进 不译表并列 不译表顺承 地 表修饰
鼓枻而去
不译表顺承
多义虚词:于
2021
司马迁
31
屈 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渔 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2021
32
名句积累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B.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是
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
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渔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内在满足的故事。
通过渔夫的经历,作者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批判,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内心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梳理。
一、课文背景《渔父》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
文章发表于《警世通言》中,通过渔夫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智慧和追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要人物1. 渔父: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放弃了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选择守住自己的小渔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2. 渔父的儿子:渔父的儿子破釜沉舟,勇敢地扬帆出海,希望通过打渔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主题思想1. 探讨生活追求:《渔父》通过渔父的故事,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本质,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2. 批判虚荣名利:通过渔父的拒绝,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现象,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四、描写手法1. 夸张手法:文章采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渔父拒绝权臣官位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决心和机智。
例如,渔父扔掉的曾国藩的官帽被风吹到百丈之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渔父对官位的态度。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渔父和权臣的对比,凸显了渔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崇高品质。
渔父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虚荣的荣华富贵。
五、情感色彩1. 崇高情感:文章通过渔父的选择,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向往和追求,唤起读者对崇高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情趣: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细节,如渔父将曾国藩的官帽用草绳吊在房梁上,形象夸张地展示了渔父机智幽默的一面。
六、启示与反思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获得内心的平安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意义。
渔父课件上课
屈原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 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他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 千古《史记》,成就人 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 的价值。他超脱了庸常 的“死节”观念的束缚,选 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 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
《渔父》课件上课
司马迁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 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 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 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渔父》课件上课
•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 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 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 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 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 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 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渔父的形象 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 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 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 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铺垫。
《渔父》课件上课
四、文本解读 之人物分析
渔父: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不愠不怒,隐者超然姿态
《渔父》课件上课
第4段重点字词
渔父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 敲打(名作动) 可以濯我缨
离开 洗
《渔父》课件上课
第4段翻译: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 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 走一边唱:“沧浪的水啊 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 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 双脚。”他离开了,不再 与屈原说话。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一、渔父的主题《渔父》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通过渔父的忧虑与感慨,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观念和态度。
渔父在诗中主要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感、对忠贞的赞美、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内容贯穿了整篇诗歌,成为了渔父的主题。
二、渔父的寓意《渔父》中反映了楚国社会的政治黑暗和贵族腐败的现实,渔父对这种现实感到不满和愤懑。
他期望通过努力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同时他对忠贞、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寓意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渔父的文学特点1. 对比手法《渔父》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渔父自己和贵族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突出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2. 借物抒情《渔父》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描写,以渔父捕鱼的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江水、鱼群等自然景物,使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
3. 叙事性《渔父》采用了叙事性手法,通过渔父的日常活动和内心独白,生动地展现了渔父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感悟,使整篇诗歌更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四、渔父的影响《渔父》这篇楚辞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渔父》被一直奉为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渔父的思想观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人们思考生活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渔父这篇楚辞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社会写实的文学作品。
它以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传达了对社会不公不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主题、寓意、文学特点以及影响都体现了这篇楚辞的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
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学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的璀璨历史,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屈原渔父原文及注释
原文《渔父》屈原〔先秦〕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注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
以:因为。
见:被。
5.淈(gǔ):搅浑。
6.餔:吃。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为一节 45 分钟的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渔父》,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帮助学生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渔父》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细节。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文章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向学生介绍《渔父》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二、整体阅读(15 分钟)
让学生轻松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15 分钟)
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四、讨论互动(10 分钟)
组织学生就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深层
含义。
五、归纳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渔父》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渔父》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水
平和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后续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进一步巩
固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楚辞渔父原文(课堂PPT)
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
所以就被放逐了。」渔夫说:「一个才德兼备的人是
不会执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够配合时局转变作为。
全天下都污浊了,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
都昏醉了,为什麼不跟著饮酒享乐呢?为什麼要思虑
得那麼深远,表现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
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
楚辞·渔父 屈原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 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 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 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 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 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 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 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帽子拍乾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
乾净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
西呢?宁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鱼肚
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间的尘土
呢?」渔夫微微一笑,敲击著船板要离开了,一面唱
著歌说:「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
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然后就
作者介绍
译文
1
作者介绍
❖ 屈平(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字
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
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
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
屈原的经典诗词《渔父》
【导语】《渔⽗》出⾃《楚辞》,东汉⽂学家王逸认为《渔⽗》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遇到了⼀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那关于这⾸诗词的详细知识就和⼀起来了解下,欢迎阅读! 《渔夫》 战国•屈原 渔⽗见⽽问之⽈:“⼦⾮三闾⼤夫与?何故⾄于斯?”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赏析】 渔⽗是⼀位避世隐⾝、钓鱼江滨的隐⼠,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举,⽽诗⼈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清⽩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致的。
全⽂采⽤对⽐的⼿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结尾,中间两个⾃然段则是两⼈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两句,是《渔⽗》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世⼈都是迷醉的,唯独我清醒,坚持⾃⼰的政治主张。
那么多⼈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都能做到视⽽不见听⽽不闻,为什么屈原就做不到?因为他的理想是⾄⾼⾄洁的,不允许沾有⼀丝的污浊思想;况且,他是⼀个纯粹之⼈,更不懂俗世庸⼈的“装糊涂”。
然⽽,正是由于⾃⼰的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的性格,他才遭⼈妒忌诽谤,以⾄离⾃⼰的理想越来越远。
⽽屈原恰恰⼜是⼀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取义的⼈,“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此,屈原没有听从渔夫的忠告,⽢愿“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
这两句显⽰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崇⾼品质。
扩展阅读:屈原的⽂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学于世的作家。
他创⽴了“楚辞”这种⽂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被词⼈,⾮⼀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居》《渔⽗》各1篇。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父》全词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篇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译文]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出自] 五代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注释:①此词调名亦作《渔父》,《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②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重雪:《词谱》、《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中均作“千里雪”。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③桃李:《历代诗余》、《全唐诗》、《诗话总龟》中均作“桃花”。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④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⑤侬(nóng):指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⑥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句解: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这两句诗写渔父所处的生活环境——船头浪花翻滚如白雪般一望千里;岸上桃林里的桃花,默默地竞相开放,点缀得春日美景如画,万紫千红。
“有意”、“无言”二词用得妙,使“千里雪”、“一队春”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动感,增强了感染力,读来韵味深长。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①侬:江南一带称自己为“侬”。
②渔父:词牌名,此处亦实指。
这两句是说,渔父孤身一人,生活在船上端来一壶酒自斟自饮,只有一竿竹篙陪伴,还在自我安慰:世上像我这样乐哉优哉能有几人?俨然一幅图画,画面简洁、明朗、素描韵味很浓。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屈原《渔父》原文、译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屈原《渔父》原文、译文渔父作者:屈原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2。
《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渔父》课时:1节课(45分钟)教材:课本《渔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的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的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教学准备:1. 课本《渔父》2. 教学PPT或者黑板、白板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或者问题导入话题,引发学生对渔父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渔父是什么样的人吗?你认为渔父的生活是怎样的?Step 2:阅读理解(25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渔父》。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学生可以跟读。
3.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 渔父是怎样发现宝藏的?- 渔父为什么不带走宝藏?- 渔父最后对宝藏做了什么?Step 3:词汇与短语学习(10分钟)1. 教师呈现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 宝藏:treasure- 船桨:oar- 沉默:silence- 船篷:sail- 船底:bottom of the boat- 扔掉:throw away2.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词汇和短语的朗读练习。
Step 4:口头表达(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渔父为什么不带走宝藏?- 如果你是渔父,你会怎样处理宝藏?2. 随机抽取几组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复习。
2. 提问:你觉得渔父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渔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并帮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渔父的做法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考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渔父》名师课件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 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 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 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 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 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
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 行,已知之矣。”
渔 父
信达雅 —严复
1、渔父离开时唱的那首歌是什么 意思?屈原与渔父对话后得到了什 么启发?做了什么? 2、渔父、屈原象征了什么?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 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 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孟 子·离娄》)
“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 罗以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渔父”形象是中国古代专制统治与文 人政治理想矛盾的产物,是在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土壤缝隙中嫁接而成的一种形象。因为这种形象能 够概括几千年专制统治中文人普遍的经历和思想, 因而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也就永远生活在 中国人心中。
作业与思考题:
1.屈原与渔父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2.本文以自设问答的形式表现内心矛盾,与直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 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 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可见,水有这种美德,也正暗含着道家的追 求。
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而此舟又一定
是小舟。苏轼在《赤壁赋》中称“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
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第五是“钓”。儒家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穷 则独善其身”。“钓”就意味着要有耐心,要把握 火候,等待时机。意味着隐者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 而耐心等待,不急不躁这一境界也正是隐者所追求 的。
D.渔父意象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渔父意象对历代诗歌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是诗的大国,诗歌中以渔父为意象的非常多。 以唐朝为例,王维诗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李白诗中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 扁舟”,柳宗元诗中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仅从这三位诗人的诗句中,就可以想象出渔 父意象的影响力。
大学语文
单元一:审美式读写 专题一:意象领悟
《渔父》
屈原
本课学习目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理解渔父形象的文化内涵;
2. 比较作品中的渔父和屈原形象,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两种人生观; 3. 初步理解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难 点:初步理解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一 楚辞与《楚辞》
再次对我国美术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绘画、雕 塑作品中,在众多的古代瓷器中,那些高士题材, 多以渔父形象出现:他们或放舟山水,或垂钓碧波, 或醉卧溪旁……你在欣赏的同时,一种“大美”, 自然就走近了你。
最后对我国古代文人字号的影响……明末清初 有一个文学家、戏剧家姓李取名渔,号为笠翁。李 渔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后来由于科举失利, 他改走人间“大隐之道”,自建家庭戏班,自娱自 乐。李渔的转型,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很有代表性。 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渔父”能让心灵的创伤得到 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第一是“渔”。渔樵耕读,“渔“位于首。 “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最能体洒脱不 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二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
男子之称。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
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古称人老之
后,不归禅则归道。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 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抒胸臆的写法相比,有何好处?
3.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自设问答的吗?试
举一例。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C.“渔父”意象
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
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
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 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 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的人生境界。
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
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 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 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 他心中的两个疑问。 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 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 身份。 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 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 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 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 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 步的议论。
4.《渔父》 (1)层次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 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 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 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 字看来,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 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 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 பைடு நூலகம்、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陷入矛盾和痛苦中。
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 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渔父形
玉碎不为瓦全。
象是一种坚持操守,追求自由的文
化符号。 王逸《楚辞章句》“渔父避 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3)屈原与司马迁
屈原以死明志,司马迁以生践志。
(4)“渔父”意象(隐逸文化的代表)
A.什么是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
其次它对我国的散文、小说、戏剧创作都有影 响……散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那个忘路 远近的武陵渔人,小说如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阮 氏三雄,戏剧如京剧中的《打渔杀家》。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
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 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一般情况下, 意象要遵从文化传统。
B.《离骚》的香草美人意象,开辟了中国诗歌意象系统先河。
《离骚》之文,依《诗》
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
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 云霓,以为小人。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 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 枻而去”。
(2)屈原与渔父的不同选择(两相对比)
渔父 屈原 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 舍生取义,不苟合,不妥协, 与众不同,独立特行,宁为
一方面保持高阶的品性和情 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
1.楚辞
即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
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
的地方特色。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
物,故可谓之“楚辞”。
——宋.黄伯思《翼骚序》
2.《楚辞》的编录
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收录有屈原、 宋玉、王褒、贾谊、严忌等人的辞赋及刘向自己的作品《九 叹》。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 其中有二十五篇作品归到屈原名下,是《离骚》、《九歌》 (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 居》、《渔父》。 另外,还收入了宋玉和一些汉代作家的作品:《九辩》、 《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 《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 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 光可也。”
——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 在三百篇以上。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3.屈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 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 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
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的作品共二十五篇,包括
《离骚》、《九歌》(十一篇)、 《天问》、《九章》(九篇)、
《远游》、《卜居》、《渔父》。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