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革命教案新人教版1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改革掀起创新路农业走向发展路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自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是一节关于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土地改革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土地改革这一课题,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的史实,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的深入理解还不够。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和农民的生活变迁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感情,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土地改革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地改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农村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和农民的状况。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土地改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本课分析土地改革,前承中华人民某某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内容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949年,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某某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但是刚诞生的中华人民某某国百废待兴,经济面临崩溃。
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获得自己的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宣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某某专政,为即将开展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非常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感到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会感觉非常乏味,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补充影像资料、图片资料、口述史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同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分析时空观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史料实证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对中华人民某某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设计问题让学生首先进行自学,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多媒体资料,加深学生对土地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做到堂堂清。
历史理解掌握和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解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
历史解释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某某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1)(2021年整理)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甚至没有积蓄,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
中农比贫农稍微富裕一点点,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
给善良一些的地主种地;
去城市打工;
依靠共产党团结起来分得地主的土地;
等等回答。
老师指出,由于想要自己通过劳动积累买到土地在当时变得十分艰难,很多农民不仅仅背负沉重地主,还要缴纳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所以很多农民破产,变成流民,或者进入城市打工,生活状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因此,农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生产的积极性非常低,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农业难以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农民想去城市当工人或者手工业者的机会也不多,中国变得更加贫穷落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看到了希望,也使农民逐渐明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支持共产党、依靠共产党,组织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
2、难点突破: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学法指导】
1、观看视频、阅读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材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探讨问题,各抒己见,挖掘智慧。
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动态笔记
导入Biblioteka 这里有一张照片,旁边写了抗美援朝,中间贴着的却不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名单,而是与抗美援朝同时进行的一件事情——土地改革。为什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会同时进行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
八年级历史下册(统编版)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1)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土地改革,理解其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意义。
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土地改革》与前两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相连接,共同构成这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目标了解土地改革重要事件、人物、现象等,知道土地改革发生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巩固新中国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学习,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加深对党和政府政策的认同感。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老师的赞许。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
另外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相关电影、纪录片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为本课的进行创造了条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土地改革视频,引入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出土地改革来进入本课。
【整体感知】壹: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贰:依法分田地——明土改经过叁:翻身促生产——析土改意义【解读课标明确目标培育素养】【新课教学】【壹】追根溯苦源——探土改之因(一)问题探究1: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呢?(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史料展示土地改革进行的原因,通过史料中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展示表格分析土改前中国土地占有情况,得知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而农民无地少地,进而分析出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中国农村和社会的发展,这也是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进而再分析出土地改革也是巩固新政权的需要,通过史料、表格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土地改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土地改革实例,分析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
然后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如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等。
然后呈现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农民分得土地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土地改革》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的内容。
其承接上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抗美援朝》的史实,主要讲述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没收了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改革都已完成,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完成有着重大的意义,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2)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3)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回顾有关土地改革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材料:李自成:均田免粮-洪秀全:有田同耕-孙中山:平均地权2.学生思考回答:农民最希望实现的愿望是什么?二、讲授新课(一)土地改革原因1.展示数据材料:(1)解放前,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所占农村人口比例VS占有土地比例);(2)《半夜鸡叫》小故事教师提问:由上述材料,你估计当时农村里的大多数人会过着怎么样的生活?提示:过着这种生活的根源在哪里?----封建土地所有制学生思考回答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根本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课程标准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三、教学目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图片——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主人公刘能、赵四等师:《乡村爱情》是现在一部很火的农村题材的电视剧。
它讲述了一群东北农民生活的一些片段,非常轻松、搞笑。
在它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我们也能真切的感受到:今天的农民生活得真的很富裕、也很惬意!一点不比城里人差。
那么过去的农民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看一部过去的影片去了解一下。
播放影片——《白毛女》之黄世仁逼迫杨白劳卖喜儿的片段。
师:旧中国的农民为什么生活的那么悲惨呢?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过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争取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土地。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3课土地改革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重点:土地改革的业绩及意义。
难点: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的政策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___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
___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_______,实行农民的_____。
到____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_____制度,_____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_____,成为_____的主人。
这使_____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_____,_____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_____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自学探究:结合课文,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土地改革?思考:农民为什么踊跃地斗争地主和拥护《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请反复阅读课本,思考并记忆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互动提高,请同学们分组研究: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阅读第14页红字阅读材料,进一步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三)达标自测(1)、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方实行的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C.地主、资本家土地所有制(2)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A.得到土地B.反腐败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D.实现工业化(3)、1950--1952年土地改革与过去土地改革所不同的特点是 ( )A.消灭地主阶级 B,消灭剥削制度C.保存富农经济 D.分给地主土地(4)、关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改革前我国农村均是维持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B.《中国土地法大纲》是这次土改的指导文件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改的文件之一D.这一时期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土改(5)、这次土地改革完成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B.使农民得到土地C、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D.为国家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6)、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是………………… ( )A.地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C.农民土地所有制(7)、土地改革完成的同时,我国在农村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提高技术;组织农民走互助组、合作化的道路。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
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1950-1952年进行了土地改革,实现了土地制度的变革。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对农村土地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土地改革的具体过程和意义,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农村发展的思想感情,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过程中农村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农村社会的变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土地制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然后,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土地改革的政策、实施步骤等。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下册教案:第3课 土地改革
第3课土地改革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
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
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
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
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
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
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改的背景1.展示图表: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占有土地70%~80% 20%~30%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
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土地改革
一、导入新课(1分钟)
由《白毛女》导入新课,了解农民的悲惨处境
二、学习目标( 1分钟)
1、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
2、学生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3、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预习指导题(2分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通过课文第一段找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A土地改革前,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_____倍,农村存在着大量少地和无地的_________。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农民迫切要求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课文第二段,找出土地改革的过程
时间——依据——内容——成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结合史料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史料1土地改革前后的变化。
史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土地改革。
”
史料3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 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史料4毛泽东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
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
让学生根据预习导题,独立完成
五、学生展讲,师生质疑(15---20分钟)
1.分层次,根据预习题难易程度找学生讲解
2.教师强调重难点;预习题难题
六、当堂检测(5分钟)
1、“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以此为目的,我国进行了()
A. 土地改革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三大改造
D. “包产到户改革“
2、材料一:1952年底,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开的标志是什么?(2分)通过土地改革运动谁成为土地的主人?(2分)
材料二:土地改革法草案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刘少奇《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土改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推进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列举两个)(4分)
七、师生总结(2---3分钟)
让学生自己总结课文的每一子题目。
(或者知识树,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