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4大科学技术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史

古代中国四大科学技术学科

姓名:符凯前

学号:201211010201

学院:外国语学院

教师:周世祥

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已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它以源远流长、连绵不绝以及光辉灿烂为显著特征,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繁花似锦的中国文明史中,科学技术的成就则以其特有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世界科学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而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科学技术交流。李约瑟写道:“就技术的影响而言,在文艺复兴之时和之前,中国占据着一个强大的支配地位。……世界受中国古代和中世纪的顽强的手工业者之赐远远大于受亚历山大时代的技工、能言善辩的神学家之赐。”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是与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奠定了基石,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同社会持续发展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的高低起伏、顺逆迟速,自有一部令人惊叹亦哀叹的历史。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吸取其精华,并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文化氛围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条件下形成的知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有自己的内部结构,有别具一格的科学技术内涵和描述表现方式。众多的技术门类均有专门的著述传世,还有不少散见于浩瀚烟海的史籍里,或以物化的形式寓寄于有关文物之中。它们有各自杰出的代表人物,构成群星闪烁的科学家与技术专门家群体。各学科门类又均有自己的理论学说,当然更多的是经验性的认识,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宏伟画卷。

其中,中医学、农学、数学与天文学是中国古代发展较为成熟的四大学科,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成就最大的学科。

中医学

中国的中医学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并尝试草药,神农炎帝更是尝尽百草,并且用茶来解毒。相传在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的轩辕黄帝写下了人类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祝由科》,后世人在这部医药著作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删改,逐渐形成了后世的《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并从中将纯粹的医药分离了出来,形成了后来的中医学。而其中的《黄帝内经》则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防病养生保健康的预防医学观点。

在周代,中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和医疗制度,周代的医疗机构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医(管饮食卫库)、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医学分科。当时的患者已经分科治疗,而且建立病历,并规定在死者病历上要写明死因,然后送交医师存档,以便总结医疗经验,提高医疗技术。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历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代名医扁鹊,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完善了中医的辨证理论,采用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为人看病。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临床医学大师,被尊称为医圣。他的医书被后人编纂为《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术进行手术的人,而发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麻醉药物,还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体操“五禽戏”。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妇科医院,西汉时的“乳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妇产医院。

隋唐时期涌现大量杰出医者和医学著作。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

到了在唐末宋初,儿科专著《颅囟经》问世流行,而世界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公元1032-1113年)则受此书启发,撰写了著名的儿科巨著《小儿药证直诀》,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即太医局,医学分科已经非常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穴位,出版《图经》。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另一方面,李时珍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大脑负责精神感觉、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敷之法替高热病人降温以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学家。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最基本的物质(命名为“气”)以及其运动(包括两种不同趋势的基本运动--阴和阳)构成,“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农学

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拥有完善的农业耕作水平,出现了大量的农学家和农学典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农业发展,古代先人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修建水利工程,创造新的农耕工具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农学家就开始把在此以前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以后的农学家在这方面也不断做了许多工作。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有许多很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