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指导意见(试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指导意见(试行)

智能机器人是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是中小学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

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的主要任务

培养学生对智能机器人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的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生活和科学的深刻影响。通过智能机器人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技术与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技术观。

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的主要特点

智能机器人在中小学既不是一门学科也不是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智能机器人的教学内容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的多门课程和课外科技活动中,成为这些课程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的主要特点是:

1.创新性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虽然已有一段较长的历史,但其快速发展与较大范围的普及则是近几年的事情;智能机器人作为教学内容进入中小学,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目前都处于起步阶段;不能简单地把现有的工业机器人或玩具机器人引入中小学,研发制作具有良好适用性的中小学教学用机器人本身即具有创新性;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也必须具备创新性;开展各种展示和竞赛活动是普及智能机器人的重要途径之一,智能机器人竞赛项目的内容、规则以及评分办法等的创意设计都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

2.综合性智能机器人集材料、机械制造、能源转换、生物仿真、信息技术之大成,是综合性很强的现代技术。以智能机器人为载体的教学,能够而且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开放性教学用智能机器人应具备开放性。目前,有些试图进入中小学的机器人,片面追求外型美观,壳体固定,学生不容易打开。厂家的意图是学生只要“使用”就可以了,不必深入了解机器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这显然有悖于我们开设本课程的初衷。《技术课程标准》简易机器人制作单元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简易机器人。一些厂家正在研发教学用机器人散件(套件),供学生自己动手组装机器人。成品教学用机器人一般也应该为学生拆卸、重组和改装提供方便。同时,中小学智能机器人课程也应具备开放性。它应该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界限,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多种教学资源,从而作到以较少的投入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4.发展性机器人技术发展迅猛,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也在迅速扩大。同时,随着本课程教学实验和相关研讨的深入开展,智能机器人课程建设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因此,必须对本课程的发展性有足够的认识。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相对稳定与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注意避免因某种已经进入学校的机器人产品的固定功能而导致本课程僵化的现象出现。

5.实践性《智能机器人》在中小学属于技术类课程,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之一。本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设计以及评价方法都应突出实践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6.探究性《智能机器人》课程为实施探究性教学提供了载体和条件。

一.各学段教学建议

小学阶段

1. 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培养学习使用机器人的兴趣。

2. 了解智能机器人是怎样感知光信号和声音信号的。

3.学习LOGO语言(或某种适宜本学段学生使用的语言),会编写简单程序指挥机器人做预定的动作。

4. 在学习和使用智能机器人时学会与他人合作,遵守游戏规则。

5.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学习简易机器人的组装与维修的知识与技能。

初中阶段

1.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分类与应用,培养学习使用机器人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工作原理,学习各种常见传感器和机械传动装置的基础知识和使用技能。

3.学习LOGO语言(或某种适宜本学段学生使用的语言),会编写简单程序指挥机器人做预定的动作。

4.在学习和使用智能机器人时学会与他人合作,遵守游戏规则。

5.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学习简易机器人的组装与维修的知识与技能。

高中阶段(略)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课时建议:

小学阶段智能机器人教学内容,可纳入综合实践课,可使用12—28学时;初中阶段智能机器人教学内容,可纳入综合实践课,可使用l2—48学时;

高中阶段智能机器人教学内容,可纳入《技术》课程或研究性课程,可使用18—48学时。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机器人学组

2004年1 2月1 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