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发展,中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的国力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并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尊重。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都在发生剧烈的变迁,并由此而产生了许多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碰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这种状况一方面为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也使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正确地认识这种历史机遇和发展趋势,对促进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就进入了一个理论取向多元化的时期,即一方面当代西方不同理论流派的人类学著作纷纷被翻译成中文,许多学者开始运用这些人类学理论来分析中国或世界有关民族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在具体运用当代西方人类学理论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感觉到有的西方人类学理论不完全适合于中国的实际,有必要根据自己本国的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理论,实现人类学理论的本土化。

但这种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状况在中国学术界目前仍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中国学者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借鉴和吸收尚处于简单模仿的状态;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人类学理论也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话语和讨论中;至今在中国人类学界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学派;更没有出现人类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大师级人物。

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增强,中国人类学理论取向多元化的状况将会由目前的初期阶段向着成熟兴旺的方向发展。

第一,中国学者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研究将会由浅入深并取得较大的突破。

西方人类学自诞生以来的一百五十年间,曾形成了各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人类学理论流派,从古典进化论到后现代主义乃至全球化理论,不同学派之间围绕文化的形成发展、空间分布、社会事实、特殊价值、社会功能、适应机制、深层结构、象征符号、认知模式、实践取向、族群认同、社会性别、表述方式、变迁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理论假设和风格特色,对世界人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历史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历史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历史人类学是历史学和人类学发现各自的不足和对方的长处之后产生的,但是时至今日,对它的学科定位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争议。

尤其是作为一个舶来品,它在中国现在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我们对它怎样界定,也存在很多争议。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并且通过对其过去的发展历史和现在的发展形势来预测其未来。

这便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了解它目前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中的优点和不足是很有必要的,这为它在中国被运用的基础上,补充西方历史人类学之不足也有很多价值。

关键词:历史人类学;发展;理论建构;价值一、历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近代西方的学科体系发端于文艺复兴时代,实证主义是其圭泉,能否直接验证成为学科性质界定的主要依据。

西方传统历史学的研究必须依托于文本方面的史料,但是由于这种研究无法直接加以验证,因而被排斥在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归属于人文科学。

随着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历史学在西方陷入了困境。

如西方史学的研究对象不能直接验证,这成了历史学的致命缺陷。

因而,要为历史学正名,就必须奠定它的直接验证的基础。

一批学者有志于此,于是历史人类学首先在法国诞生了。

历史人类学的学科地位的确立是由法国年鉴学派完成的。

其初衷便是借助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从而使历史学研究建立在了可以验证的基础上了。

吕•费弗尔和马•布洛克早在1929年时就联合创办了《经济与社会史年鉴》,从而开创了一个与传统史学截然不同的新史学流派——年鉴学派。

历史人类学的酝酿期可以追溯至公元1966年。

是年,社会人类学会议在爱丁堡召开,主题是“历史和人类学”。

当时,一些社会人类学者提出,在民族志的方法内植入历史学元素。

1968年路易斯为英国社会人类协会写《历史学与社会人类学》专刊,将历史引入人类学研究中,强调在地缘性社区研究洪,加入对地方政治权力演变的考虑。

[1]而历史人类学真正形成的标志是萨林斯的《历史的隐喻与神话的现实——桑威奇群岛王国早期历史中的结构》一书的出版及其书中隐含的“文化界定历史”观念的形成。

中国古人类学发展一览表

中国古人类学发展一览表

中国古人类学发展一览表中国古人类学发展表:一、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因为间距时间很长,所以旧石器时代又可以根据人类进化的体质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三个阶段。

在同一个遗址,有可能会出现不同阶段的文明。

如北京周口店既有直立人也有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这是因为在这个地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延续的。

1、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的遗址目前发现的有: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周口店第13地点(北京直立人)、河北原阳小长粱、河北原阳后石山东谷坨、山西人同青磁窑、山西平陆庙后、罗家岭、枣树埋、山西芮城西侯度(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文化)、山西芮城匼河、山西河曲河会村、山西垣曲、山西垣曲南海峪、山两保德李贤凌、山西万荣西马鞍梁、山西榆树社墩圪塔(上西山、下西山)、辽宁本溪庙后山、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陕西大荔甜水沟、陕西潼关张家湾、卧龙铺、陕西蓝田陈家窝、公上岭、陕西蓝田锡水洞、山东沂源骑子鞍山、安徽和县龙潭洞、安徽巢县银山村、河南三门峡水沟、会兴沟、河南南召小空山、河南南召杏花山、河南陕县张家湾、河南淅川、河南灵宝谢家坡、湖北大冶石龙头、湖北房县兔子洼、莲花湾、湖北部西白龙洞、湖北员口县龙骨洞、贵州黔西观音洞、云南元谋上那蚌(元谋人)。

2、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的遗址目前发现的有:北京周口店第15地点、北京周口店第22地点、北京周口店新洞、山西太原古交工矿区、山西永济尧王台、山西曲沃里村西沟、山西交城范家庄、山西侯马南梁、山西朔县后圪塔峯、山西阳高许家窑、山西寿阳、平定、山西静乐风程山、山西霍县哧峪、山西襄汾丁村、辽宁海城仙人洞、辽宁喀左鸽子洞、陕西长武窑头沟、鸭儿沟、陕西汉中架山、陕西汉中梁山龙岗、陕西蓝田涝池河、甘肃镇原寺沟口、甘肃镇原姜家湾、河南灵宝孟村、湖北长阳果酒岩、湖北长阳龙洞、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山、贵州桐梓岩灰洞、甘肃镇源寺沟和姜家湾等等。

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

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

类学 的理论 框架 、 概念 与 田野工 作 方法 , 主要从 文化 角度 , 析研 究教 育的 理论 与实 践 问题 。 分 多元文 化教
收 稿 日期 : 0 6 3 O 2 0 —0 —2
作 者 简 介 : 星 (9 2 ) 男 , 江 省 绍 兴 市 人 , 央 民 族 大 学 教授 、 士 生 导 师 , 滕 15一 , 浙 中 博 主要 研 究 教 育 人 类 学 。 ① 本 文 主 要谈 及 中 国 大 陆 地 区 教 育 人类 学 的发 展 情 况 , 不 包 括 对 香 港 和 台湾 地 区 的相 关 研究 。 暂 关 于 西 方 教 育 人 类 学 的 发 展 情 况 謦所 荨 《 外 教 育 人 类 学 学科 历史 与 现 状 》 载 《 嗣 , 民族 教 育 研 究 》9 9 第 4期 。 19 年
教育 人类 学学 派 注 重 田野 工 作 , 承 了英 美 文 化人 继
基 本概 念有 “ 文化 传 承 ” “ 化 习得 ” “ 化创 新 ” 、文 、文 、 “ 文化 积淀 ” “ 化理解 ” “ 、文 、 文化 选择 ” 。 . 从文 等 第 三, 化 教育 人类 学 的视 角 出发 , 该 建立 文 化 多样性 是 应
顾 , 对 中 国教 育 人 类 学 未 来 的 发 展 进 行 了展 望 。 另 外 , 对 教 育 人 类 学 与 教 育 社 会 学 之 间 的 区 别 与 联 系进 行 了 并 还
比较 。
关 键 词 : 育人 类 学 ; 教 回顾 ; 望 ; 育社 会 学 ; 较 展 教 比 中 图 分类 号 : O 0 6 G4 一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2 3 X( 0 6 0 — 0 50 l 7 —4 3 2 0 ) 5 0 0 8

20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一)

20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一)

20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一)摘要]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4个阶段: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

中国人类学学者从翻译西方人类学著作、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到成立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等均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正不断走向兴盛,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等问题,但不断强化的“学科互涉”以及广大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必将促进人类学研究保持活力,继续开拓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发展方向Abstract:Initsmorethan100years’history,thedevelopmentofChineseanthropologicalstudiescanbedividedintofourstages:thebeginningandinitialstage(before1937),maturestage(1938~1949),setbackstage(1950~1979),andreconstructionandboomingstage(from1980uptonow).Overtheyears,generationaftergenerationofChinesescholarscontributedalottothedevelopmentofChineseschoolof anthropologybytranslatingwesternanthropologicalworksintoChinese,conductinginvestigationinChinesecommunities,doinglargescalefieldwork,establishingAssociationforChineseEthnologyandAssociationofChineseAnthropology,etc.WhileChineseanthropologicalstudiesarethriving,problemslikeimproperdisciplinarypositioningdoexist.However,theeverincreasingtendencyofcrossboundarystudiesandthepainstakingeffortsbyChinesescholarswil lcertainlyrejuvenateandbroadenChineseanthropologicalstudies.Keywords:20thcentury;Chineseanthropology;developmentdirection20世纪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即20世纪初~1937年,1938~1949年,1950~1979年,1980年至今(注:人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狭义人类学等于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英美学术界大都持这一观点。

新文科视野下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推进——2022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新文科视野下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推进——2022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68摘 要:2022年度,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热点,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新文科研究潮流中,艺术人类学本身所自带的跨学科性及超学科性特征得以彰显,为艺术学实现了建构本土一般性的艺术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跨学科的交融,甚至超学科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其次,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得以继续引进。

如英国人类学家盖尔的艺术人类学理论以及审美人类学方面的译著,更多地受到关注。

这些,都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的探讨,提供了国际视野。

与此同时,门类艺术人类学相关译著的推出,也为国内门类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再次,中国艺术人类学参与社会发展方面的讨论仍然比较火热,其中就包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讨以及艺术乡建的探讨。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新文科;学科建设;艺术学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2-068-07安丽哲(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12)202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热点,主要显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艺术人类与相关学科的理论探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艺术功能及风格文化史研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反思、关于艺术乡村建设及相关政策的研究。

本文将对上述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状况逐一进行分析评述。

收稿日期:2023-01-13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1ZD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级项目“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现状与实践前沿研究”(项目编号:2021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安丽哲 (1978-),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

一、艺术人类学理论推进与相关学科的探讨2022年,艺术人类学理论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学科的特征与形态、中西方学科理论与批评等问题展开。

近年来,新文科的综合性研究,成为各个学科发展的一个趋势。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两广、江西;⑥、闽南语;⑦、闽北语;⑧、粤语。 奇书《山海经》,传说时代,凶犁之谷,巴西、圭亚那、苏里南。易洛魁人为黄帝后裔。 语
言学还必须有其他研究来证实。 4.民族学: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存民族,部分涉及民族史(民族考古)。 民族:
历史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在共同文化上形成公共心理素质。 对现有民族的调查。 完整、详细、系统了解某一民族各个方面。研究民族历史需依赖 考古学。族源,体质人类学对人骨的研究。语言学,民族识别重要标志。 三、人类学简史: (一)、人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9 世纪中叶在欧洲创立。 1.孕育阶段(上古——16 世纪初):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叙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体质人类学最初研究学者。 希罗多德,公元前 5 世纪,《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人类 学。 古埃及人曾以注意到不同种族,并绘于壁画上。 中世纪,宗教、神学盛行,科 学受限制。 1271 年,马可.波罗出发前往中国;在中国居住 17 年,游历中国太半,后 取道海上经土耳其回威尼斯,《马可.波罗行记》。 15 世纪始,在《马可.波罗行记》影 响下,“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 哥伦布发现美洲。 达.迦马 1498 年到达印度。 麦哲 伦环球航行。 人类各种族得到认识。 对人类学的研究开始兴起。 2.创建阶段(16 世纪初——1866 年):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体质人类学最早出现,自 16 世纪初开始,研究人体及其特征。 马金斯.亨特《人类学》。 16 世纪初人类解剖;意大 利,维萨里,致力于人体解剖,证明男女肋骨一样多,推翻了上帝用男人肋骨造女人之 说,《人体构造》,引起人们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被宗教裁判所处死。 17 世纪。 英国的泰森,解剖人、猩猩、猴子,比较研究,发现猩猩较猴子更接近于人,奠定比较 形态学基础。 18 世纪初,林奈,1736 年创建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在动物的亲疏 关系上,灵长目,将人、猿、猴放于其中,将人分白、黑、黄、红四种人,统称智人种, 沿用至今。 18 世纪后期,布鲁门巴哈,将人种划分建立在人体测量基础上,特别是颅 骨形态。 19 世纪,一系列古人类大发现,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森林古猿等。达 尔文《物种起源》。 赫胥黎,利用进化论论述人类起源,“人猿同祖”。人体形态学、人 种学、人类起源,体质人类学建立。 文化人类学:17 世纪始,大兴土木,地下往 往发现远古人类遗存,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与化石,考古学开始建立。 19 世纪,汤 姆森将丹麦国家博物馆藏品按原料分类,石器、铜器、铁器。 卢伯克,按制造技术区 分石器。 1860 年,德国的巴斯典《历史上的人》,文化人类学诞生。 巴霍芬《母权论》。 19 世纪中叶,建立一批学术团体。 1866 年,瑞士,那沙特尔,首届人类学和史前考古 学会议,人类学正式诞生。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石建华学号:2008241068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

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

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

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

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

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927年七八月间,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这是国内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机构。 1928年3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内 分4组,第一组是民族学组,组长由蔡元培亲自兼任, 成员有凌纯声、颜复礼、商承祖、林惠祥等人。 另一个重要研究机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北平后,分为历史学、 语言学和考古学3组。人类学研究最初放在考古学 组, 1934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改归历史语言 研究所第四组,即人类学组。
1933年,凌纯声、芮逸夫、勇衡对湘西苗族进行调查, 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这“是20世纪前半期中 国民族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国内学术界对湘西苗 族的第一部专著”,是“我国民族学发展史上的一座 里程碑”。
1934年10月,凌纯声、陶云逵还对云南傣族、彝族、佤族等进行 了调查。1935年,方国瑜调查滇西傣族、拉祜、佤族等,出版 了《滇西边区考察记》(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1943 年印行)。

二、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 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
(二)、 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
(三)、 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四)、 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
在中国人类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
在创立和发展的初期,人类学和民族学 没有严格的区分。 20世纪初至1937年,是中国人类学的创 立阶段。这个阶段人类学在中国的传 播和初步发展,表现在西方人类学学说 的介绍、田野调查的开展、相关教学 机构和研究机构的设立、中国民族学 会的成立4个方面。

中国是从20世纪才引进的人类学。最初是梁启超、严 复等人翻译了一些西方的人类学着作。1907年,蔡元 培在德国攻读哲学和人类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开 设人类学讲座,一般认为他是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 奠基者。
在他的带动下,不少人去国外学习人类学,到1930年代-1940 年代,中国形成了北方(中央研究院、燕京大学、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辅仁大学)、东南(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厦门大 学、复旦大学)、南方(中山大学、岭南大学)、西南(四川 大学、云南大学)等几个中心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出版了许 多人类学的译著、专著书刊。1950年代以后,人类学在中国被 视为资产阶级的学科,发展受到了阻碍。但是人类写的一些分 支学科,例如古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却发展很 迅速,并且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学科。直到1980年代初期,随着 中国人类学学会的成立,才恢复了人类学的研究。
2、蒙藏委员会是民国时期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最高 机构,抗战时期蒙藏委员会对云南、四川、西康等西 南地区开展调查,出版了《宁属洛苏调查报告》 (1941年)、《昌都调查报告》(1942年)、《丽德大 道调查报告》(1944年)、《中甸调查报告》(1945年) 等。1941年,教育部蒙藏教育司组织第一次大学生暑 期边疆服务团对川西进行调查,出版了《川西调查记》 (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1944年编印)。 同时,蒙藏委员会对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地组织了 调查,刊印了《马鬃山调查报告》(1938年)、《伊克 昭盟左翼三旗调查报告》(1941年)、《伊克昭盟右 翼四旗调查报告》(1941年)、《青海玉树、囊谦、 称多三县调查报告》(1941年)、《祁连山北麓调查 报告》1942年)、《果洛调查报告》(1942年)等。


1934年12月,由何子星、黄文山、孙本文、凌纯声、 商承祖、胡鉴民、徐益棠、何联奎等人发起,在南 京成立了中国民族学会。这是第一个民族学学术团 体,学会创办了以民族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刊物-《民族学研究集刊》。 1936年,中国民族学会会员、国民政府内政部礼俗 司司长陈念中主持了“全国风俗普查”,他邀凌纯 声、卫惠林、徐益棠3人负责筹划此事。他们拟定 了3年计划,调查项目包括人生礼俗、生活习惯、社 会组织、岁时风俗、职业制度、宗教迷信、神话故 事、道德观念与制裁。
3、云南省的边政机构--云南省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 (1943年成立),聘请民族学家江应梁为主任委员,该 机构积极地开展边疆民族社会的调查、研究、设计 和开发工作,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专题论文,制 定了开发边疆民族地区的方案,先后写出了《边疆行 政人员手册》、《大小凉山开发方案》、《腾龙边 区开发方案》、《思普沿边开发方案》、《云南全 省边民分布册》(上、下篇)、《云南民族人种之概 况》、《云南沿边各县土民分布今昔比较研究》、 《边民生活今昔比较研究》、《滇越边境设治概 况》、《中维德区开发方案》、《云南边民种属分 布》、《云南边疆建设首要问题》、《云南省民政 厅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征集边疆文物办法》等。

1、抗日战争之前,西方人类学的许多著作先后被翻译
出版,如林纾、魏易合译的《民种学》(1903年)、陶 孟和等翻译的缪勒利尔的《社会进化史》(1924年)、 许德珩翻译的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论》(1925年)等。 据不完全统计, 1937年以前,翻译出版的西方人类学 著作近20部。此外,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根据西方著作 加以编译,写出一些早期的人类学作品,如刘师培《中 国民族志》(1903年)、陈映璜5人类学6(1918年)、顾 寿白人类学大意6(1924年)。林惠祥编译的大学教材 《文化人类学》, 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8~1949年,中国人类学获得了长足发展。1937年抗日 战争爆发,日本先后占领了我国 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 国民政府先后迁都武汉、重庆,西部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 政府需要开发西部各省,以为长期抗战作准备,而西部地区少 数民族聚居最多,政府亟须了解他们的状况。抗战中,许多高 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迁到西南和西北地区,中国人类学的研究 重心向西部转移,学者们就地取材,更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 中国人类学发展达到了高潮,其重要标志是开展大量的西部 边疆少数民族的调查研究。 这些调查既有国民政府组织的官方调查,有学术机构学 术团体的调查,也有学者个人的调查,其中政府的调查活动最 多。
第三,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田野调查和历史 文献资料的结合。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主要方法,由 于中国古代有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因此形成了中国人 类学重视田野调查的同时,注重历史资料的运用,并以 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相互印证。 如凌纯声在调查东北松花江下游赫哲族之前,先对古 代东北民族和赫哲族的资料进行详细考证,以弄清其 发展脉络,“已发今日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先声”。

2、西方人类学最初把“原始落后的民族”或“异文化”作
为研究对象,因此中国人类学家最初也采取了相同的路径,开 始进行少数民族调查。 其中较著名的有: 1928年夏,杨成志克服了诸多困难,首次深 入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地区,成为“滇川民族学调查第一 人”,后来写出了《云南民族调查报告》、《中国西南民族 中的罗罗》、《罗罗文的起源及其内容一般》、《云南罗罗 族的巫师及其经典》等一系列论著。1929年4月底开始,凌纯 声、商承祖对东北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开展调查,编写了《松 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年影印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版)一书,是中国人类学家编著的第一部民族志,至今仍被奉 为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圭臬。
这些调查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资料,并设计 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发方案,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贵州省的边政机 构)))贵州边胞文化研究会(1945年成立),发行《边铎 旬刊》、《边铎月刊》等刊物,定期辑印边疆文化丛书, 并组织了对贵州各县市边胞概况的调查。 其调查成果发表在《边铎月刊》上。国民政府还派出 考察团及相关人员对西部地区进行调查。
1、 国民政府组织的调查开始于1929年,
大规模调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调查区域 主要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与西北地区相 比,西南地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如火如荼, 盛况空前。 可将政府进行的诸多调查分为3类:一是 政府通过发放调查表,组织自上而下的调 查;二是中央和地方边政机构的调查;三 是政府派出考察团及相关人员的调查。
政府通过发放调查表进行调查从1929年开始到 1948年结束。这类调查规模最大,积累的资料最多,一 般是由国民政府内政部(下属蒙藏委员会)或行政院发 文给西南几省地方政府,令各省民政厅负责,民政厅再 令各县县长负责,认真调查情况,填表上报。方法是通 过对调查表进行汇总,掌握西南少数民族及上层土司 情况。 其中,云南方面主要有云南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调查、 土司调查、少数民族人口调查、少数民族生活状况调 查和云南傣族调查5类。贵州、四川和西康方面有少 数民族基本情况调查、土司调查、少数民族人口调查、 少数民族生活状况调查4类。
一、简要介绍 二、阶段划分 三、阶段特点 四、代表人物的领是从19世纪中期才从西方逐渐形
成的。其标志是1863年在英国创立的伦 敦人类学学会。1885年,美国佛蒙特大 学开设了人类学课程。到1897年,美国 也创立了华盛顿人类学学会。 何尔默在1901年美国国立博物院的报告 中才开始将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和文 化人类学两个部门。
此外,还有林惠祥对台湾高山族的调查, 颜复礼、商承祖对广西凌云瑶族的调查, 费孝通与新婚妻子王同惠赴广西金秀对 大瑶山瑶族的调查等。同时,有的人类 学家、社会学家也对汉人社区进行调查 研究。
3、1930年,在吴文藻、许仕廉、步济时等人的主持和指导
下,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在北京清河镇建立实验区,他们的调 查成果由黄迪综合整理为《清河村镇社区》。同时,有的人 类学家、社会学家也对汉人社区进行调查研究。 李景汉主持了长达7年的定县社会调查,他所撰写的《定县 社会概况调查》被认为是当时“最成熟的社会调查”。
4、1938年,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组织滇西考察团,其中
有李景汉、江应梁等学者,其综合考察报告中,民族学 方面的内容占了大部分篇幅。同年冬,云南省政府组织 人员调查普洱、思茅傣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状况,事后, 调查成员姚荷生写成了《水摆夷风土记》(云南人民出 版社2003年版)。 1938年,教育部组织了拉卜楞藏族巡回施教团,四川省 建设厅组织了西北垦区调查队和西南垦区调查队,四川 省政府组织了松(潘)理(番)茂(县)边区施教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