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字经(初中)详解复习过程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大小戴
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儒家关于礼学的典籍有“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莽改制、《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纪录了秦汉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论,特别是孔子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
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
四书中《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
因为是孔子的70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
大戴删定《礼记》85篇,小戴删定礼记46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
后人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篇。
今天的《大戴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
《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49篇《小戴礼》,“中庸”是第31篇,“大学”是第42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所以称为“国风”,如有卫风、郑风、齐风等。
雅是正乐之歌,包括诸侯觐见天子的大雅,以及诸侯宴请宾客的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的用的乐章,如有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大雅、小雅和颂,称为四诗,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
周时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周天子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吏治情况,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从各地的民歌、民谣中了解。
时至今日,我们欲知台上人的政绩,听听老百姓为他编的顺口溜就明白了。
故此周朝立有采风制度,各国诸侯都要派专人采集本国民歌、民谣,定期上报周天子。
三字经国学知识解读
三字经国学知识解读第一章:开篇明义 (1)1.1 三字经概述 (1)1.2 三字经的作者与成书 (1)1.3 三字经的历史价值 (1)第二章:正文解析 (2)2.1 卷一解读 (2)2.2 卷二解读 (2)2.3 卷三解读 (3)第三章:影响与传承 (3)3.1 三字经对后世的影响 (3)3.2 三字经在当代的应用 (3)3.3 三字经的传承与创新 (4)第一章:开篇明义1.1 三字经概述《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以其简明扼要、朗朗上口的文字特点,成为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基石。
全书以三个字为一句,共分为一千多句,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它不仅是一部儿童读物,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国学知识的经典之作。
1.2 三字经的作者与成书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传统说法认为其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所作。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浙江宁波人。
他在经史子集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尤以《三字经》最为人所熟知。
但是《三字经》的成书时间及作者尚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其成书时间可能早于南宋。
1.3 三字经的历史价值《三字经》自问世以来,便在古代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三字经》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通过阅读《三字经》,儿童可以了解到天文、地理、历史、伦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字经》注重道德教育。
书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孝顺、忠诚、礼仪等,对于培养儿童的品德具有积极作用。
《三字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简练的文字、优美的韵律,使得该书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字经》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开创了儿童启蒙教育的先河,为后世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字经》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内涵,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第二章:正文解析2.1 卷一解读《三字经》卷一主要涵盖了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基础内容,包括自然现象、家庭伦理、历史故事等。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作中庸
三字经详解: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
子思,名孔�常�是孔鲤的儿子、孔子的孙子,生卒于公元前483-前402年。
古人教育子女的规矩是,自己的孩子不自己教,就象医不自医一样,所以孔�车睦鲜κ窃�子。
孔子弟子三千,最杰出的贤人有七十二位,排第一的是颜回,第二位就是曾子。
曾子得到孔子思想的精髓,做了一篇文章,就是《大学》,是孔子思想的嫡传者。
可以说孔子、曾子、子思是一脉相承的前后三代人。
子思在《中庸》里说到孔子文化思想的根源,是“祖述尧舜”。
孔子继承了尧、舜、禹这个一以贯之的传统思想,继承了由文王、武王时代确立的包括礼法、政治制度、社会礼仪、文化精神等在内的精神,这是周代文化的精神,也就是孔子弘扬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传承体系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用的都是《尚书》里面“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传,孟子以后传承就断了。
虽然孟子身后的旬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到底还是走了样,已经不是纯正的孔子一派了。
旬子的儒家思想融合了儒墨道三家的学术观点,发展了儒家的“礼学”,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所以他的弟子中才出了李斯、韩非这样的法家人物。
后世有些人批评孔子是为统治阶级帮腔的,这种说法既不正确,也不公平。
孔子是“祖述尧舜”,处处推崇尧舜的“公天下”,希望人人自觉,都能够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恢复我们传统文化思想,保持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秩序,也就是后世批判很厉害的“克己复礼”。
历代统治者无一不在利用孔子的思想,挂羊头卖狗肉,这又与孔子有什么相关!中庸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了,普通人很少能够运做到。
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
中庸的体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有连山
三字经详解: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相传伏羲氏画八卦,始有卦象。
其时还是结绳记事,没有文字,只有图形。
直至近代,云南的少数民族还是结绳记事,家里门后面挂几条绳子,有几件要办的事情就在不同的绳子上打几个结。
到神农氏时代发展出《连山易》,黄帝时代出现了《归藏易》。
三王时代的夏朝用《连山易》、商朝用《归藏易》、周朝用《周易》。
周文王著卦辞,周公旦著爻辞,又经过孔子整理后,系易辞,加入十翼,也就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十篇论文。
一部《周易》浓缩了四代圣人的智慧,故此《易经》名列为五经之首。
这三种易经有什么不同呢?八卦中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震为雷。
《连山易》以艮卦起首,《归藏易》以坤卦起首,《周易》以乾卦起首,三易所画八卦的位置不同。
方位一变,六十四卦的卦体跟着变异,内部的384爻也随之而变。
我们今天见到的《周易》,是周文王在�h里做牢七年,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
《连山易》和《归藏易》虽然失传了,但是据南怀老研究,还是可以从象数里面看到一些端倪。
道家的术数之学,如丹道、医药、堪舆等学问,都有《连山》与《归藏》两种易学的东西,此外在《易纬》和《关朗易传》中也还有一点依稀的影子。
那什么叫做易呢?易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日,下面是个月,太阳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就是易。
《易经》是中国最早研究天文、自然的科学著作,其中提出了三个原则,就是三易,这是“三易详”的第二层意思。
“三易”的第一易,是简易,简单的象太阳和月亮一样,天天能看见、抬头就看见。
其实宇宙的法则根本就是至简、至易的,真理总是最简单、最平淡的,复杂是后天人为的。
最简单、最平凡的就是最美好、最伟大的;简易的生活是最正常的生活,简易的饮食是最健康的饮食,复杂的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
第二易,是变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永远在运动、永远在变异,所以学易先要明变。
上智之人不但知变,且能适应变;中智之人跟着变、随着变走;下智之人变过去了还不知道,还在那里怨天尤人呢。
《三字经》课程核心知识点
《三字经》课程核心知识点一、历史知识方面。
1. 朝代更替。
-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这部分阐述了商朝取代夏朝,以及商朝持续了大约六百年,到纣王时灭亡的历史事实。
-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建立者周武王推翻商朝纣王,周朝持续了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
2. 重要历史人物。
- 除了上述朝代建立者,还有“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提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期众多有影响力的诸侯国君。
像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五霸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方面有重要地位。
-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然而秦朝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之后楚汉相争的历史。
这里可以让学生认识秦始皇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秦末汉初的历史变迁。
二、文化教育知识方面。
1. 教育的重要性。
2. 古代学习典范。
-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杼的故事是古代重视教育、家长积极引导孩子学习的典范。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教育五个儿子都很成功,这也是古代家庭教育成功的例子,能启发学生思考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
三、伦理道德知识方面。
1. 孝悌观念。
-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这里讲述了黄香九岁为父亲温席、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向学生传递了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2. 为人处世准则。
-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明确阐述了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之间的相处准则,是传统社会伦理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的社会道德体系。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学习方法
三字经学习方法识字1.怎样读准音:认声母,辨韵音,读准调,直呼出。
2.怎样记字形:依部首,辨结构,想画面,多比较,善归类,勤查典,易错字,重点记。
3.怎样理解字义:理解字,不忘词。
认部首,识大意。
善比较,明意思。
4.怎样写好字:横要平,竖要直,横后竖,撇后学词三字经1.怎样理解词义:解词义,方法多,不离句,是基础。
想图画,作描述。
互比较,细推敲;明语镜,辨准确。
词分解,再合并;找近反,推词义。
2.怎样辨近义词,难分辨。
搭配词,造3.怎样归类细读词,明范围,标准定,类自明。
4.怎样区别“的、地、得”:词搭配,讲方法,的地得,辨明白。
名词前,要带的;动词后,得跟走;动词走,地带头。
5.怎样记忆词语:明词意,细推敲,反复读,时时想,经常用,忘不掉。
6.怎样积累词语:生活中,词语丰,多观察,记心中。
多读书,勤摘抄,时整理,常运用。
学句三字经1.怎样理解句子:要解句,先细读,定重点,细品味。
结合图,理关系,巧联想,扣词语,扩缩句,剥竹笋,善比较,变句式。
看上下,明句意。
2.怎样改写句子:明结构,提问题,再解答,扩充句。
的地前,词语省,得字后,再删去,细细读,须完整,收缩句,要记清。
变把字,很容易,把对象,放动前。
反问句,先明意,写出句,变陈述。
3.怎样造句:先解词,明词义,巧搭配,句通畅,再细读,须完整。
4.怎样给句子排序:通读句,明大意,理条理,排顺序。
5.怎样修改句子:缺成份,补充之;矛盾句,去一个;词重复,删其一;词颠倒,要调正;搭配错,重安排;用错词,须改正。
6.怎样运用标点符号:意未尽,点逗号;完整句,划句号;感情强,打叹号;有疑问,用问号;词并列,标顿号;引下文,添冒号;说的话,加引号;并列句,用分号。
阅读篇一、怎样分段:读全文,明思路;抓特点,段自明。
同内容,并成段;单意思,独成段;时间明,按推移;叙事情,视变化;地点清,按转换;是说明,依内容。
二、怎样三、怎样明内容,清目的;连段意,答问题;审清题,仔细品;抓要点,明背景;叙事情,抓重点;写景物,思特点;细推敲,套格式。
三字经的背法 -回复
三字经的背法-回复《三字经》是一本古代经典教育读物,它由宋代王勃所作,内容简短明了,适合孩子阅读。
背诵《三字经》不仅可以增加孩子的识字量,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背诵《三字经》。
第一步:了解《三字经》的基本情况《三字经》是一本以成语为题材的教育读物,全书共有千余字,通过对古代历史故事和成语的介绍,教育读者学习道德和知识。
了解《三字经》的基本情况,对于背诵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划分篇章结构《三字经》共有十篇,每篇都有一定的主题和内容。
我们可以将全书分为十个部分,每天背诵一篇,这样可以更有序地掌握全书的内容。
第三步:理解含义并做笔记在背诵前,先阅读一遍待背诵的篇章,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和故事背景。
可以在纸上做一些简单的笔记,以便于后续的记忆和理解。
第四步:分段背诵将每一篇《三字经》分成若干个段落,每个段落2-3句话,选择其中比较独立的句子,利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背诵。
可以将每个段落反复背诵几遍,直到熟记为止。
第五步:逐步融会贯通背诵完一篇《三字经》后,可以将之前背诵的内容和新背诵的内容进行对照,将不熟悉的部分进行强化记忆。
同时,在背诵的过程中,要时常思考每句话的意义和故事背景,以增加理解的深度。
第六步:复习巩固背诵完全书后,要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
可以每天回顾前几天的内容,每周回顾整本书的内容。
同时,可以从中选择一些重要的句子或成语,进行额外的重点记忆。
第七步:拓展学习在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可以结合其他相关的教育读物和故事书,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可以选择一些与《三字经》相关的故事进行阅读,拓展知识面。
通过以上七个步骤,我们可以有条理地背诵《三字经》,并且逐渐提高对其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背诵《三字经》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还能使孩子从中学到古代智慧和道德思想。
同时,背诵《三字经》还能够提高孩子的中文水平,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将背诵《三字经》作为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并通过适当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孩子更好地背诵和理解《三字经》的内容。
2024年三字经课程教学课件.免费在线阅读
2024年三字经课程教学课件. 免费在线阅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三字经》的第一章至第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介绍《三字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 第二章:讲解“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阐述人性的本质;3. 第三章:学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字经》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2.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人性本善;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性本善”的含义,以及如何将这一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学重点:掌握《三字经》的基本内容,学会尊敬长辈、遵守礼仪。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三字经》读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体会尊敬长辈、遵守礼仪的重要性;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三字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讲解“人之初,性本善”,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的本质;(3)学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教育学生尊敬长辈、遵守礼仪;3. 例题讲解:以实际例子讲解本章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性本善”和“习礼仪”的理解;六、板书设计1. 《三字经》课程教学2. 内容:(1)作者及背景(2)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3)第二章: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4)实践情景:尊敬长辈、遵守礼仪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三字经》的作者和成书背景;(2)谈谈你对“性本善”的理解;(3)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遵守礼仪。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三字经》的后续内容,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性本善”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掌握《三字经》的基本内容,尊敬长辈、遵守礼仪的教育;3.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的设置及答案的详细解释。
最新最全《三字经》教案(完整版(1)
最新最全《三字经》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字经》教材的第一、二章,详细内容包括《三字经》的起源、背景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以及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和第二章“性相近,习相远”的文意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字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价值,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从《三字经》中汲取人生智慧。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三字经》文意的深入理解,以及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教学重点:《三字经》的基本内容、文学价值和道德观念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三字经》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与《三字经》有关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1)介绍《三字经》的起源、背景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解读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和第二章“性相近,习相远”的文意。
3.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习《三字经》的感悟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三字经》教学2. 内容:(1)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2)第二章:性相近,习相远(3)道德观念:善、习、仁、义、礼、智、信3. 教学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字经》第一章和第二章。
2. 答案:(1)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文意解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经典文学作品,如《弟子规》、《千字文》等,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实现性。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曰喜怒
三字经详解: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七情是人的心意的变化,其中“喜者心之欢乐,怒者心之烦恼,哀者心之痛切,惧者心之惶恐,爱者心之贪恋,恶者心之憎嫌,欲者心之思慕”,可见其都与“心”有直接的关系。
心是我们东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我们叫做“心性学说”,不称为心理学,因为心理活动无非就是心念的起灭和转移,不是心的本源。
东方的心性学说,无论佛学还是儒道之学都不搞寻枝摘叶这一套,而是直接探查人心的根源,以期从根本上切断心念的起灭。
心性之心是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就是《楞严经》中“七处征心”描述的心。
心念之心,是形而下人的心理活动,是念头、是心念的生灭。
所以人心险恶说的是人的心念凶险,恶念不断;人心贪婪是说人的贪欲念头不绝。
佛法说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的统统都是念头。
有念头就现出这个物质世界,这是有为法;停止了念头,物质世界就消失了,才能进入无为法。
所以中国文化中所说的心,既不是心脏,也不是大脑,而是人的念头,它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要素。
心之所发就是念之所动,就是意念,简称为意;心之所往就是念之所聚,念聚就是志。
念头忽生忽灭,如梦幻泡影,根本控制不了,所以人的心意志都很难控制,学打坐的一上来就学空杂念,你就上当了,一辈子也空不了。
因为念头本身就是空的,没有实体,忽生忽灭。
不去理睬它,反而没有了,就是如此奇怪。
情也同样如此,是因心有所感,性有所动,感而后发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
说要不动性、不动情,那是佛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做不到。
“爱不重不生娑婆,情不深不为男女”嘛!人心为阴阳界的翻板,阳面叫菩提,阴面叫烦恼,阴阳是一体,没有办法分开,所以“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全赖阴阳板哪一面朝上。
菩提与烦恼都是在圣不添在凡不减,想去掉烦恼换来菩提不是多此一举吗?心念一转,马上就变烦恼为菩提了。
为什么转不过来呢?性子没化。
性子不化如同手持污染之器,再好的东西倒进去也一定会污染。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经子通
三字经详解: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没有经子的基础上来就读史,多数人都会走错路。
历史既不是你所学到的,说的文雅一点是策略,难听一点就是阴谋诡计。
如此读史,你这个人就很有可能会走偏。
读历史的目的是“疏通知远”,为了懂得人生、懂得因果关系、为能知道过去而领导未来,要能够通达透彻地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远大。
读历史的方法是“属辞比事”,世界上许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没有两样的,历史是循环往复的渐进模式。
无论古今中外的人,既然是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就变不到哪里去,历史的规则就适用,历史资料提供的有关外交、政治、军事,乃至人生方面的能够丰富历史知识、借鉴历史经验就是“属辞”,以之分析、处理现在发生的问题,就是“比事”。
中国的史书在体例上,可以分国史与通史两大类,国史属于断代史,记述一朝之事,如《汉书》、《晋书》;通史记述古今之通事,如《史记》、《资治通鉴》。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为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开始有纪传体是司马迁的功劳,改朝换代以后立刻记述前朝的历史,则是班固的贡献。
《汉书》以后的中国正史,走的都是班固断代史路线,所以才有“迁固”、“史汉”并称。
中国古代史有二十四正史,辅以《清史稿》就是二十五史。
但前朝的历史是后朝人编的,而且是官修的,如《宋史》是元朝人编的,《明史》是清朝人编的,都是政府出资官修前史,私人修史是犯法的。
班固著《汉书》被人告发“私改作史记”,被下狱抄家,差一点杀了头;庄廷珑私修明史,著《明书记略》,死后还要开棺戳尸。
这样编纂的历史,除了人名、地名与时间是真的,其他内容恐怕靠不住。
中国的现代史更是不可信,眼见着中学的历史课本年年改,日本人也学会了这一手,也不断地修改教科书。
读历史的人,必须额头上再长出一只眼睛来,否则就像孟子说的“尽信书,不如不信书”。
这第三只眼从哪里来呢?从四书五经里面来,从经子里面来,所以此处才说“经子通,读诸史”,经子都读通了,再读史就不会以偏概全,上当受骗了。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首孝悌
三字经详解: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数代表现在的自然科学,文代表现在的人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要学生真正懂了、明白了,在此基础上再继续第二步的传授,第二步明白了再走第三步,躐等越级是不行的。
人文学科则不然,很多道理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才能逐渐理解。
一部《论语》一辈子也读不厌,一次有一次的理解、一年有一年的体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如果用教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教《论语》,小孩子哪里能够懂呢?怎么办呢?背诵,反复的背诵,一遍又一遍的加深印象,印到骨髓里面去。
这样,等小孩子走入社会,遇到做人做事的具体问题的时候,孔老夫子的话会突然间蹦出来,那时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了。
如果没有背诵的童子功,现上轿现扎耳朵眼,就远水不解近渴了。
西方教育偏重走认知哲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路子,认知哲学指导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学科学知识必须按部就班,初级科目明白了,才能上升到高级科目。
初等数学懂了,才能教高等数学,所以科学教育就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传授。
但是我们人生中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不属于科学范围,科学方法能够解决的问题还占不到十分之一。
所以西方的小孩子自然科学课程成绩不好都不紧张,如果死板板地一定要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教一切学科,就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所以在人文学科方面要注意“识某文”的教学原则。
识是见过面、彼此相识,“识某文”要通过长时间的熏陶才能自然形成,不是懂了就完事了。
能写一手好文章的人,一定是某文识得多,以大学者胡适之为例。
胡适四岁就开始读十一岁的时候,老师正式教他读古书,第一部就是《资治通鉴》,十三岁上又把《左传》读完了。
十九岁胡适考取公费留学生,二十七岁拿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十八岁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写出《中国哲学史》这部不朽之作,三十岁时胡适之已经是誉满全球了。
凭什么?十三岁之前接受的传统教育的基本功,他去演讲引经据典从来不用带书,因为几乎全部的经典都印在他的脑子里了。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孝经通
三字经详解;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读书首先要读《孝经》,这是按照“首孝悌,次见闻”的教学顺序下来的。
《孝经》是儒门十三部经典里面的第一部,共有十八章。
古人求学,一定是先读《孝经》,后读四书。
《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曾子退而与弟子们研究讨论,再由弟子们整理而成的。
《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经》十八章,只讲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孝。
全书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分为五大类,就各类人的本位,提出实施孝亲的方法和原则,所以是自古以来学者要读的第一书。
行孝要根据每个人的所处的位置,在何本位,实行何种孝道,所以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子之孝、庶人之孝,不是死板板的。
孔子回答弟子们关于孝道的问题,一个学生一种答案,都不一样。
难道孝道没有统一标准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育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答复。
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脸色不好看。
虽然对父母的吩咐,你照做了,但吊个脸子,父母看了会伤心难过,这就没有做到孝。
曾子问孝,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初也”。
我们这个肉身是向天地父母借来用的,借了这个肉身的假,来修自己的真。
寿命终了的时候要归还父母的,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否则就不好还了。
孝不是一成不变的愚孝、傻孝,糊涂父母要子女也干糊涂事,能听从吗?绝对不行。
那如何处理这种尴尬的处境呢?这就要好好读孔子讲的《孝经》。
十八章书只讲了一个孝字,可谓是深入浅出,条缕详明。
读书一定要活读,不能死读,读死了,孔子的话就变成僵化的教条了。
如何才是行正孝而不是愚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读《孝经》也要配合自己的智慧,才不至学呆。
如《孟子》一书里面有“父攘羊子告”的事例。
有一位为人父者,偷了邻居家的羊,攘不是主动去偷,而是将跑到自己家里的别人家的羊扣下,其子就告发此事。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详解:经即明
三字经详解:经即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即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诸子是先秦时期的各种学术流派,他们各抒己见、各有不同的学术观点。
一个人如果没有四书、五经奠定的基础、没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上来就读诸子百家,一定会糊涂迷路,不知该听谁的好。
百家言论有好有坏,有适合的、有不适合的,学者一定要有辨别能力,所以首先要打好四书、五经的底子,再读诸子百家的言论。
从春秋中期开始,学在官府的贵族局面被打破,教育走入民间,聚众讲学、著书立说的风气开始形成。
孔子在鲁国讲习六艺,宣传儒家思想;邓析在郑国讲授法律,传播早期的法家思想。
任周守藏室史的老子,也传播“道德”学说,据传孔子还向他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
墨子更是在聚徒讲学的基础上,组建起一个庞大的墨家集团,有严格的纪律和领袖钜子。
由于有系统而严密的组织,墨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墨子也成了后世江湖上神秘组织的祖师爷。
战国时代,由于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革,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始著书立说,阐述观点、议论政治,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形成。
所谓的“诸子百家”就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将其归纳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分为“儒墨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及
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大家。
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太过庞杂,所以要“撮其要,记其事”。
撮是概括、归纳的意思,把主要学术流派的主要观点,总结归纳起来,记住要点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违背“教之道,贵以砖”的总原则。
诸子中的下面五位,可能对初学者了解百家学术有所裨益。
【本文档仅供学习,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由王鼎编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
下面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词汇解释。
1. 人之初,性本善。
——人们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
2. 性相近,相远。
——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惯会使他们产生差异。
3.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会发生变化。
4.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之道在于专注。
5. 昔孟母,择邻处。
——古代的孟母为孟子选择了一个良好的邻居。
6. 子不学,非所宜;——孩子不研究是不合适的;7. 幼不学,老何为。
——幼年不研究,老年将会后悔。
8.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9. 人不学,不知义。
——人不研究,就不了解道义。
10. 为人子,方少时。
——作为人子,还年幼时。
11. 亲师友,礼仪。
——尊敬师长和与友共处,研究礼仪。
12. 香九龄,能温席。
——九岁的小孩已经能够给床铺席席。
13. 孝于亲,所当执。
——孝顺父母,应该坚持。
14. 融四岁,能让梨。
——四岁的小孩已经能够把梨分给大人吃。
15. 弟于长,宜先知。
——对长辈要尊敬,应该先知道这个道理。
16. 首孝弟,次见闻。
——首先做到孝顺和尊敬朋友,然后才能研究知识。
17. 知某数,识某文。
——要知道一些数学和识别一些文物。
18. 一而十,十而百。
——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百。
19. 百而千,千而万。
——从百数到千,再从千数到万。
20. 三才者,天地人。
——三才指的是天、地和人。
......这是《三字经》的部分内容及词汇解释。
通过阅读和理解《三字经》,我们可以获得古代智慧和重要的道德准则,促进我们的人格发展和素质提升。
请注意,文中内容仅供参考,没装载着一些非官方的言论或解释,请自行核实。
完整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课件
完整三字经全文解释图文课件教案细化与优化建议:一、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1. 在讲解《三字经》时,除了表面的字面意思,教师应深入挖掘每个句子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例如,讲解“孝当竭力”时,可以引用历史上的孝子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孝道的深刻意义。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三字经》中的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实际应用,使其抽象的道德理念具象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例如,讨论“友于兄弟”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如何处理兄弟姐妹间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的明确指导1. 针对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确保每个目标都有对应的实践环节。
例如,在学生理解《三字经》内容后,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文中描述的场景,加深体验。
2. 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阅读材料,拓展其视野。
三、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1. 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例如,在讲解“有所不为”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困境,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2. 鼓励学生提问,建立问题反馈机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教师及时解答,确保学生真正掌握难点知识。
四、教学过程的互动与创新1.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竞赛、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动画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五、作业设计的个性化1. 作业应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不同难度的作业选项,让学生有选择的空间。
2. 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一个与《三字经》主题相关的短文。
三字经详解: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三字经详解: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整理三字经详解: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三字经详解: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盼望对大家有关心。
一、原文含义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首孝悌:首是为首、首要的意思,孝是孝敬父母,悌指敬重兄长次见闻:次是其次的意思,见闻是指学习看到或听到的学问知某数: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某指代人或事物,数指数目识某文:识是知道、熟悉的意思,文指文理那么整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的'详细含义是: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学问。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熟悉文字,阅读文学。
二、阐述道理这句《三字经》是要告知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就是尽孝道,所以陪伴父母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而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所以我们也要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需从以上这两点做起。
三、拓展故事与这句《三字经》叙述的道理相关,有一个小故事,叫作《薛包侍亲》。
故事是这个样子的:薛包后汉人,为人敦厚,事亲至孝。
不幸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再娶后妻,后母心怀偏私,不愿与薛包同住,要他迁出。
薛包难过痛哭,不忍离去,以至患病父母杖打。
薛包不得已于是只好服从父母心愿,在屋外搭茅屋独居,每天早晨照常入内洒扫。
父亲生气未消,又驱除他,于是薛包就到里门另搭茅屋居住,心中毫无嫌怨。
每天早晨仍旧回家请安,夜晚为父母安铺床席,倍加谨慎孝敬,委婉事奉,从不间断,盼望能得父母欢心。
经过年余,父母惭愧,回心转意,于是让薛包回家居住,从今全家和乐相处,共享天伦之乐。
【三字经详解: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的版本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从历史上看,《三字经》自宋末 元初成书之后,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训解、重订、续补、改编、 仿作的工作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历史上曾出现过《节增三字 经》、《广三字经》、《演三字经》等等。明代中期,出现 了《三字经》的注本,即赵南星的《三字经注》,后王相于康 熙五年(1666)撰著《三字经训诂》,更成为此后各种注本的 基础。嘉庆以后,随着《三字经》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至道 光时期,集中出现了各种《三字经》的注释本、翻译本和订 补本。
《三字经》简介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自宋末元初诞生以来,历经元明清以 至民国,迄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在中国传统蒙学 教材中最有影响,为历代学者所推重。
《三字经》共一千多字,以通俗的文字将中国文 化各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 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内容划分
通常将《三字经》全文划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1~7); 第二部分:教育的内容和顺序(8~11); 第三部分:基本的文化常识(12~31); 第四部分: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
次第(32~48 ); 第五部分:中国通史纲要(49~ 77 ); 第六部分:勤学致有(78-终)。
三字经正文及释义
1. 人之初 性本善 2. 苟不教 性乃迁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性相近 习相远 教之道 贵以专
•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都很接近,只是由于 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彼此的本性就会逐渐相差得远。
•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法, 最重要的就是要专心一意,始终不懈。
1. 初:开始的时候,这里是说人刚出生的时候。
2. 性:本性、天性
3. 习:后天的习惯;习性。
4. 苟:如果;假如。
5. 乃:于是。
6. 迁:迁移,改变。
7. 道:方法,道理。
8. 贵:可贵,珍贵。
9. 专:专心致志。
三字经正文及释义
3. 昔孟母 择邻处 4. 窦燕山 有义方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子不学 断机杼 教五子 名俱扬
•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择邻而居,曾三次搬家,最后选择在学
校附近住下来,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学习
不努力,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线来教导孟子。
•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五个儿子都很有
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1. 处:居住。
2. 子:子女,这里指的是孟子。
1.香:黄香,东汉湖北安陆人,博通经 典,官到尚书令。
2. 执:应该做的事。 3.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
11. 首孝弟 12. 一而十
次见闻 十而百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知某数 识某文 百而千 千而万
•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其次是 多读看,长见闻,知道算术知识,认识文字,通晓文理。
教不严 师之惰 幼不学 老何为
• 生养子女,仅仅是供给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 过错。教育不严格,是做老师的失职。
•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小时候不好好 学习,长大了能有什么作为呢?
1.养:抚养。 3.子:子女。 5.幼:年纪小的时候。
2.惰:懒惰,这里指失职。 4.宜:应该。 6.何为:做什么。
3. 不学:逃学或指不用心学习。
4. 机杼:机,织机;杼,zhù,梭子。
5. 窦燕山:窦禹均,五代燕山人,聘名儒做其儿子的老师,
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
6. 义方:好的方法,亦指圣贤教诲的义理。
7. 扬:称颂、传播。
三字经正文及释义
5. 养不教 6. 子不学
父之过 非所宜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 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 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1.孝:孝顺父母。 2.弟:即悌,tì,兄弟友爱。 3.知:明白。 4.数:数学,算术 。 5.文:文字、文理。 6.而:及、与(承上启下的连接词)。
13. 三才者 14. 三纲者
天地人 君臣义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必将生生不息
《三字经》的作者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明清 时期真正流传开来。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 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 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的说法。
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 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祖籍河南开封, 后迁居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 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 文地理都有研究。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 著书立说。
7. 玉不琢 8. 为人子
不成器 方少时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人不学 不知义 亲师友 习礼仪
• 玉石不经过打磨雕刻,是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的; 人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 做人子女,小的时候就要亲近良师和益友,以便从 他们那里学习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1.琢:雕琢。 3.义:道义,伦理。 5.亲:亲近、尊敬。
2. 器:有用的材料。 4. 少:年少。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9.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10.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 汉代人孔融四岁就知道长幼有序,吃梨的时候,把大 的梨让给哥哥吃。幼弟敬重兄长、友爱谦让的道理, 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的版本
民国初年,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又对《三字经》 进行了重新修订,作《重订三字经》,1596字,成 为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章太炎,名炳麟,号太炎,是我国近代著名的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学者,在文学、史学、语言 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2008.4,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三 字经》修订版。该修订版由宁波市鄞州区有 关部门牵头,以明朝赵南星本为底本,参考 王相、贺兴思、章太炎本,补充了一些知识 性语句,增强了劝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