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系统和主要内容概要:《资本论》科学地说了然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构造、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向。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定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消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论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定致使社会重生产实现条件不停被损坏,惹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迸发;第三卷研究了节余价值的分派理论,从而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经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纳由抽象上涨到详细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经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睁开论述。
《资本论》是对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第一论述了整体研究的解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节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节余价值的据有,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不行战胜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限制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定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向《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自己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观察时呈现的各样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样状况惹起的全部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中心是节余价值生产。
1、解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观点是马克思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解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了然作为资本主义财产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资的劳动,从而为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生产、分派和社会构造确立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三卷。
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是这个巨大著作的开篇之作。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回答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讨论《资本论》第一卷。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作原理。
马克思在书中详细分析了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概念,并深入研究了商品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过程。
他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对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其次,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资本论》第一卷的意义。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论》第一卷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和阶级矛盾,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资本论》第一卷的重要性。
马克思在书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他强调了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影响的角度来讨论《资本论》第一卷的重要性。
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的观点和理论框架被广泛引用和讨论,对后来的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一卷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它从内容、历史、方法论和影响等多个角度全面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里程碑,对于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具有重要价值。
马选《资本论》
所以应该提升。
人(具体的人)是“……”,其内在矛盾和社 会矛盾将带他走向“……”。
四、研究方法
1.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方法
五、学期总结
• (一)马克思的历史角色定位 • (二)马克思理论风格定位 • (三)论文写作建议
(一)马克思的历史角色定位
• 1818年,出生。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P111)
三、揭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P111)
• 循环模式1:W-G-W
• 循环模式2:G-W-G’
• G’=G+△G
为什么“剩余价值”会出现?
• △G===增值额===剩余价值
• 资本逻辑:“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为什么“剩余价值”会出现?
• 1845年,布鲁塞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
( 唯
•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物
• 1848年3月,巴黎,共产主义者同盟委员会主席 史
• 1848年6月,德国科伦,《新莱茵报》
观 )
• 1849年6月,巴黎
政
• 1849年8月,伦敦 •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政
• 1849年8月,伦敦 • 1850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
治 经 济
政 治 经 济 学
• 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学
•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
•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910年,《资本论》第四卷出版,考茨基整理
为什么“剩余价值”会出现?
资本论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著作。
被誉为: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主要理论著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以及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等人的影响。
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辩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是马克思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根源。
马克思早年受过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训练,熟悉西方古典诗歌和哲学。
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哲学本质的比较。
很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三段论”式的分析框架深受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影响。
马克思关于机器和奴隶制等的观点也有着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痕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流通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目的不同、运动限度不同,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根据资本总公式矛盾: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要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就必须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
《资本论》课程简介
《资本论》课程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和应用价值。
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了解《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体系结构,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规律和历史趋势,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危机。
3、运用《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包括商品、货币、资本等基本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再生产规律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质和作用,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等,以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危机的表现及实质。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和发展。
包括原始积累、工业化、信息化等不同阶段的生产方式变化,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模式和经济体制等。
4、《资本论》的现实意义。
包括《资本论》对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指导意义,以及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5、《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
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涵和实践,以及《资本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等。
三、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1、第一单元:《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主要介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商品、货币、资本等基本范畴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再生产规律等基本经济规律的实质和作用。
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主要介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特征,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等。
资本论的核心范畴
资本论的核心范畴《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其核心范畴包括剩余价值、劳动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
以下是对这些核心范畴的简要解释。
1.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资本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指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利用这种劳动力创造出了超过其支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格的商品价值。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1.劳动力劳动力是《资本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并使用这种劳动力进行生产。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
其中,劳动力的价值等于工人为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使用价值则表现为工人在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核心范畴。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创造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的、过渡的生产方式,其内在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种内在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发生。
1.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资本论》中另一个重要的主题。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资产阶级依靠其拥有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优势,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而无产阶级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这种对立和斗争表现为经济、政治和思想等多个领域中的斗争形式。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重要的革命力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1.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也体现出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 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论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 二篇,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 第三篇,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 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第1篇,1—6章)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资本带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
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 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 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剩余 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 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 述了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 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第 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理论。
同剥削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 在分割剩余价值上的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内容 PPT
谢 谢!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பைடு நூலகம்
(一).平均利润理论 (第1--3篇,1—15章)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五).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及其源泉理论 (第7篇 48—52章)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和 时代价值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政经教研部主任 李廷荣 教授
(一)劳动价值论
(第1篇,1—4章)
1.价值实体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 3.价值形式 货币的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 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5.价值实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与资本论
马克思与《资本论》的故事梗概1850年33岁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时也是他一生最为穷苦黑暗的时光。
当时的马克已是正值壮年,由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卓越贡献和对地主、资产阶级无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动势力诅咒他、驱逐他。
他不得不携持家小四处转移,其生活困难有时达到难以想象的地步。
在反动统治者的迫害下,马克思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终生飘泊国外。
普鲁士政府、比利时政府、法国政府均曾驱逐过他。
“我是世界公民”,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他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实写照。
由于马克思极其贫穷,为生活所迫,他曾多次迁居。
这也是产生写《资本论》的萌芽时期。
事情源于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
因为经济困难,马克思都未能出席。
马克思在巴黎时,住在百合花大街45号。
一天,几个警察奉命向他宣读了驱逐令,他成了巴不受欢迎的人。
这对于当时的马克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不欢迎他,而是因为他此时正陷入“财政危机”,自己家的所有积蓄已全部用作革命经费,连家具也早已变卖,仅有的一套银质餐具也送进了当铺。
而且,妻子燕妮又即将分娩,此时被赶走,困难可想而知。
后来,转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马克思就是在布鲁塞尔写下的《共产党宣言》刚出版一个月,反动警察便以从事政治活动的罪名将马克思和他的妻子燕妮拘捕、关押起来,随后又将马克思驱逐出比利时。
既然不为反动政府所容,就只有另奔他国了。
马克思携带全家,变卖掉所有日常用品,来到了著名的雾都伦敦。
马克思虽出生在德国,但他一生的事业与伦敦密不可分。
《资本论》的准备时期和条件最为艰苦时马克思与他夫人同甘共苦。
从1849年到1883年,他在伦敦生活和工作了34年,一直过着穷困不堪的日子。
来英国之前,马克思一家是两手空空,到了伦敦,仍然是身无分文。
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因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举家迁移。
为了省几个钱,一再要搬到更加阴暗窄小的房子去住。
开始,他们住在伦敦安德森大街4号,每周房租6英镑,这对马克思一家来说,简直是不让他们吃饭了!因拖欠房租,房东叫来了警察,收走了马克思一家的全部东西,甚至连婴儿的摇篮、女儿的玩具也没留下。
资本论简介
延伸
洋洋洒洒205万字的思想巨著《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简称《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揭示以资本为主体、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商品货币为载体、以市场为运行机制、以自由-平等-所有权-边沁为特征的商品所有权转化以谁投资-谁受益为特征的资本财产权为制度安排依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经济学著作。从构架《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逻辑主体的角度来看,《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马克思论资本的专著,从这个意义上把这部巨著称之为《资本论》是很合适的。从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来看,《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论资本的标志性著作而且也是整个经济思想史中论资本的标志性著作;因为在这部著作以前,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关于资本理论的系统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经济学说史上最伟大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1856年10月,马克思迁居到伦敦西北的肯蒂士镇,这样,离伦敦博物馆更远了。但马克思并未间断工作,他仍然没日没夜地在博物馆里工作着。饿了,啃一口干面包,渴了,喝一杯白开水,疲倦了,就站起来跳两下,然后继续工作。不管是刮风下雨,他也从未因天气问题而不到博物馆去。终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紧紧地捧住了这部刚刚出版的著作。
《资本论》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它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在这部书中,马克思通过大量事实,详细而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揭穿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秘密”,暴露了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工人阶级的丑恶本质,也指出了工人阶级之所以极其贫困的原因。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最典型的国家}英国的 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也十分尖锐;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给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而且反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调 查材料和统计资料也比较齐全。从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分析中,能够得出一系列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规律对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遍 的意义。“
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 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 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 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 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 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 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 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 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 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 的机体。说明社会变革趋势是阻挡不了的。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马克思在阐述商品货币理论之 后,写作了《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 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 和货币的学说》的理论史附论。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这一结构形式作了一些变动。 他决定在《资本论》理论部分论述结束之后, 再用专门一卷论述“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 洽经济学理论史。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 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 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人的工作房和宿舍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由3卷组成,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阐述,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是使得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资本只是自由工业时期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
资本不过是劳动,而不是机器,只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探究,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
商品相当于劳动价值形成的媒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货币则是要解决商品流通时的交换价值问题。
货币本身无用,但它是商品交换的实际媒介。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货币在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媒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集中探讨了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资本和利息资本,以及资本的流通过程。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将流向利润率高的领域,从而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
同时,资本的流动也带来了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从劳动者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还强调了金融资本的产生,认为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不仅仅代表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所有权,还有着对经济政策与市场运作的巨大影响。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也是《资本论》的终极篇章,该卷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限扩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理解生产中先进技术和工业组织方式的作用。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缺陷和不可避免的衰败。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内容概括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共三卷,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并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
第二卷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等问题。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流通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并通过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资本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广泛影响的著作,它不仅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一、创作背景《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杰作,创作于19世纪中叶,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其内在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的思想来源广泛,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以及当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
二、作品概述《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资本的积累则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深化。
三、深入研究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些问题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信用、地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社会层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政治方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剥削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法克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
四、实际应用与联系现实《资本论》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包括劳资关系、工资制度、劳动者权益等问题。
此外,《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解释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仍有指导意义。
同时,《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为分析当今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发表时间:2011-07-18 来源:求是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
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
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
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资本论》
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剩余价值规律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特点和历史趋势。
04 《资本论》中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解决途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解决途径
通过革命或改良的方式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 盾,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和社会化。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将逐渐激化,经济危机将更加频繁 和严重,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社
会主义制度将取而代之。
05 《资本论》中的 阶级斗争和社会 革命理论
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 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了商品的有用 性。
货币的职能和流通规律
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关系,即 货币流通规律。
03 《资本论》中的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本质
02 《资本论》中的 商品与货币理论
商品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商品
起源于社会分工,是用来交换的 劳动产品,其本质是交换价值。
货币
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本质是 价值的一般代表,具有流通手段 和支付手段等职能。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析
价值
商品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商品交换时 的比例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通过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产生剩余价 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劳动价值论 (第1篇,1—4章)
1.价值实体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2.价值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 产率成反比 3.价值形式 货币的起源(简单的价值形式、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 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5.价值实质 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资本积累理论 (第7篇,21—24章)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2.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及其客观必然性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的形成 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4.原始积累 5.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
《资本论》第二卷的体系结构和主 要内容
(二)资本周转理论 (第2篇,7—17章)
1.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即资本 家把资本预付出去,到资本带 着剩余价值又回来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次数:资本周转次数就是一年中资本循环的次数。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中转时间成反比,于周转次数成正比。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含义:固定资本是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的 那部分资本;流动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等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周转方式不同、周转时间不同、价值预付和收回方式不 同、使用价值更新频率不同。 固定资本的周转:磨损、折旧、更新。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与周转的周期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资本周转周期也就是固定资本的周转周 期。 4.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是资本缩短停留在生产领域的时间,它分为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两部分。 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5.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的量。 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资本论》第三卷的体系结构和主 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包括七篇五十二章,大 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 篇~第三篇,论述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理论;第二部分即第四篇~第五篇,论述 了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 理论;第三部分即第六篇,论述了资本主 义地租理论;第四部分即第七篇为全书的 总结。
(三)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 (第5篇 21—36章)
1.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的形成 2.借贷利息 利息和利息率 3.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的作用:促进了平均利润率 的形成、节约了流通费用、促进了股份公 司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四).资本主义地租理论 (第6篇 37—47章)
1.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既体现了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 农业雇用工人的关系,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在分割剩余 价值上的关系。 2.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土地优劣等级的不同。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级差地租的源泉 :农业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 级差地租的形式: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3.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 成.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所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 :农业雇用工人的剩余劳动。
四、《资本论》的体系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主要 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的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研 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 时呈现的各种现象。中心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 以及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本质。 第一卷共有七篇二十五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篇,主要论述了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部分既第二篇到第六篇,论述了资本和剩余 价值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七篇,论述了资本积累 理论。
《资本论》第二卷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 统一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其 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论》第二卷包括三篇二十一章,可 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篇,论 述了资本循环理论;第二部分即第二篇, 论述了资本周转理论;第三部分即第三篇, 论述了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论。
(一)资本循环理论 (第1篇,1—6章)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第2--6篇,5—20章)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无所有的自由人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2.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马克思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区分为不变 资本(c)和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m/v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 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是剩余价值。 5.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货币表现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量——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抽像分析法 抽象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由具体到出象、又有抽象到具体的抽 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 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运用抽像分析法,一方面,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另一方面,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2.矛盾分析法 矛盾分析法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所研究的对象的矛盾运动的科 学方法。《资本论》是运用矛盾分析法的典范,它从分析商品内在矛 盾开始,到最后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 论,无不体现了这一分析方法。 此外,马克思在整个《资本论》,还广泛地运用了数量分析方法、 从分析到综合的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法等其他的分析方法。
(一).平均利润理论 (第1--3篇,1—15章)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 (第4篇 16—20章)
1.商业资本 商业资本的形成:商品资本独立化的结果。 商业资本的作用: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 节约了流通资本、加速了资本的周转。 2.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的来源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 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里所说的 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就是经济 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马克思认为, 每种社会的经济制度都是历史产生的,并随着物 质生产条件的变化有产生、发展,最终归于灭亡, 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 也不是永世长存的经济制度,而是一种“自然历 史过程”。总之,《资本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 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第3篇,18—21章)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和两个理论前提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 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问 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将社会总产 品在物质上分为两大部类,在价值上分为三个部 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了理论前提。 2.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3.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五).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及其源泉理论 (第7篇 48—52章)
1.资本主义各阶级的收入及其源泉 2.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关系 3.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五、马克思《资本论》的时代价值
1.对于理想和信念的坚定具有十分重要的 价值 2.对于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具有十 分重要的价值
谢 谢!
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 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3.流通时间(广义) 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狭义) 4.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
马克思《资本论》的主要 内容和时代价值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政经教研部主任 李廷荣 教授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及其发展规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 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我 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 及和他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同时,《资本论》并不是孤立地研究资本 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而是联系生 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