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论文
音乐史论文

上了一学期的西方音乐史,我感觉受益非浅。
在还没有上西方音乐史之前,我只是个只喜欢听现代流行音乐的普通青年。
就连报这门选修课也是由于种种意外引发的结果。
记得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是抱着超级无奈的心情来上课的,就听着老师介绍一堆乱七八糟我没接触过的东西,然后在黑板上画上乱七八糟看不懂的蝌蚪。
本来以为这门选修课估计我也就是混混日子过了,直到越后面,伴随着老师一次次深情并茂的介绍和一首首动听旋律的想起,我发现了西方音乐的优美之处,也至此慢慢爱上了这门课程。
正因为老师讲课入胜,治好了我上课打盹玩手机的问题,以致能让我更认真地听讲。
这一学期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我前所未知的知识,更充识了我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接下来我就讲讲在这门课上我到底学到了些什么知识。
在这些时间里,我通过课内课外主要了解西方音乐的6个时期的知识: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
这6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会本时期独特的特点。
古希腊时期主要讲的是古希腊音乐和古罗马音乐。
古希腊音乐中汲及到音乐形式、音乐思想家、音列体系的产生和主要的器乐,而古罗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音乐,但是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中世纪时期音乐主要学到了发展初期的天主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功能和特征,还了解到了五线谱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时间。
世俗音乐的发展和主要的器乐。
在没上西方音乐史之前,我真的不知道五线谱是怎么样产生了的?也不知道五线谱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直到学习了西方音乐史我才知道五线谱的产生时间和发展。
五线谱的前身是生产于8世纪的纽姆谱,大约在10世纪,音乐理论侬、作曲家、僧侣圭多发明了四线谱。
记谱法发展到13世纪时,德国音乐理论家弗兰克创作了有量记谱法,到15世纪时,线谱才渐渐定型为五线谱,由引产生了五线谱并一直延续至今,可见,五线谱的历史也算悠久。
文艺复兴时期我学到了和种音乐乐派,每一乐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标志,了解到了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世俗音乐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多种声乐体裁,并学习到了这一时期的乐器和器乐的发展。
西方音乐史论文

西方音乐史论文论西方音乐史与个人文化素质的关系作为当代大学生,除了在学习和工作能力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竞争,个人的文化素质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培养了个人文化素质,对于帮助我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会有很大的作用。
而通过了解西方音乐史,倾听西方古典音乐来提高自己的个人文化素质修养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音乐,简而言之,是一种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西方音乐以其鲜明的特征以及独特的内涵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成为众人喜爱的音乐。
虽然在一些当代人的心中,西方古典音乐似乎有些“老土”,似乎与嘻哈,摇滚等等现代元素格格不入,但是西方音乐的魅力依旧是无穷的,它依旧吸引着众多的听众为之如痴如醉。
当我们听到卡门,听到田园,听到命运,听到蓝色多瑙河的时候,依旧会沉醉于其中,忘掉身边的忧愁与烦恼。
可以说,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是永恒的。
古希腊音乐是古希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其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很少,但是丰富的文字记述和雕刻向人们描绘了古希腊音乐文化的风貌。
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音乐文化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启发着后世的人们。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音乐理论家对音乐的起源、本质、社会道德作用、音乐美以及乐理等问题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以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为代表的戏剧家们则对后世欧洲戏剧有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音乐基本沿袭古希腊音乐,并对戏剧以及管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世纪时期处在封建社会,宗教色彩十分浓重,那个时代的文化主要是宗教神学文化,所有的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宗教活动来进行的,如格里高利圣咏就是由教皇格里高利一世统一宗教教仪圣咏而编定的教仪歌集。
因此这个时期的音乐大多以教堂音乐为主。
这是一个庄严肃穆的时代。
普通的劳苦大众都处在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状态下。
如是,教堂音乐那种韵律单调的音乐成了他们的呻吟。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的一个具有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
学科教育论文 西方音乐史教学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学科教育论文西方音乐史教学方法的思考与研究西方音乐史是我国音乐院校针对音乐系和部分非音乐系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或选修的音乐课程,其作用在于:向我们阐述西方国家所获得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启发着我们去探讨该如何利用西方民族的音乐成果来发展本民族音乐文化等问题。
一、西方音乐史教学的概述我国开始将西方音乐纳入教学范围的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初。
近代后,国内多家音乐社团和专业音乐院校开始成立,我国作曲家也逐渐利用西方音乐的表现方式来反应中华民族的现实风貌。
与此同时,也有少数专业的音乐教师,音乐院校或其他传播媒介来讲解与西方音乐相关的知识。
该时期中,我们在讲解和介绍西方音乐时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不过它真正被纳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西方音乐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包含三点:第一,西方音乐的历史历程和变化,例如西方音乐的内容、形式的变化特征,各类音乐体裁的发展历程等;第二,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从音乐的视角来反映、分析西方文明的历史演变及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第三,音乐的表现方式及审美观点、方法,如音乐欣赏的基本理论、各种音乐流派及其构成要素等[1]。
二、现阶段西方音乐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现阶段,在专业音乐院校中,西方音乐教学主要开设了专业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名作欣赏及共同课西方音乐史这三门必修的课程,其中,专业西方音乐史的授课对象是音乐学院系的学生,而共同课西方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名作欣赏则是面向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音乐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教学内容有一定欠缺,音乐院校中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内容,大都只涉及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发展历程;音乐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方法来将这些音乐史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音乐独特的听觉艺术特征及特殊性,更谈不上去分析和研究音乐史课程所拥有的内在属性[2];与此同时,在西方音乐史教学过程中,不少艺术类学生存在“重艺轻理”的现象,加上国内学生对西方的发展历程、某些重大事件等了解不多,这些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使得教学中出现了如下两大常见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失去了学习兴趣,有的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二是文化课的授课教师常为学生上课时干其他事或开小差等。
西方音乐史(5篇)

西方音乐史(5篇)第一篇: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源远流长,前后几千年。
它的发展,接受了哲学、神学、人类科学甚至工业革命的洗礼,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
它的源头古希腊音乐如同一段美丽的神话,从文艺复兴到佛罗伦萨歌剧和法国悲剧,都体现了古希腊音乐的影响。
历经荷马时代吟诵英雄的史诗,古典时代,各邦大举移民时个人情感的抒发,伯罗奔尼撒战争失败后商品化音乐的发展,岁月中积淀下来的古希腊音乐向我们展示了非凡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它的优秀成果深刻的影响到了其后的中世纪音乐助其开启了现代西方音乐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方法、艺术体裁的生长之路的大门,因此古希腊音乐在西方音乐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最黑暗的时代,封建割据,战争频繁,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近乎停滞,文明的发展极为缓慢,然而却依旧为我们留下了重要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世纪时代的欧洲,教会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各种艺术都为教会服务,中世纪的音乐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所有的音乐技术成就,多半都是中世纪教会的遗产。
其中格里高利圣咏就有浓厚的教会音乐色彩。
公元6世纪末,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为了改变各地区圣咏杂乱的局面,加强教会的控制力,经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整理形成发展出“格里高利圣咏”。
它的旋律没有明显的节奏重音,速度徐缓,但较好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
风格朴素,旋律为无伴奏,无固定节拍,平稳进行的单声部即兴式纯男声音乐,符合宗教精神要求的理性、禁欲、有节制。
虽然圣咏出现的背景是连年的战争加上宗教的禁欲主义,但自由萌芽的生长欲望空前强烈,通俗音乐在与宗教音乐夹杂抗争中发展。
以圣咏为持续声部的平行八度的平行奥尔加农到融入节奏模式的二声部的第斯康特,一直到13世界经文歌发展到顶峰,是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最好体现。
14世纪的法国“新艺术”则是通俗音乐在中世纪的巅峰,为人文主义音乐与重视接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虽然在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中,中世纪音乐的发展略为灰暗,但是宗教音乐的艺术成就依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论文--音乐是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罗杰·凯密思( Roger Kamien)听音乐欣赏教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1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随后迅速蔓延到几乎整个欧洲。文艺复兴的灵魂是“人文主义”,它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教的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文艺复兴运动是近代早期思想启蒙运动,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的过渡的体现。
交响乐通过不同乐器的配合,对每个乐章的故事情感丰富的表现出来,乐曲与脑海中的景象结合,生动的展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命运的不屈与愤怒,有对英雄的赞美与崇拜,还有对乡村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2.
摇滚音乐是一种流行音乐,有着一连串的打击声和强烈的节奏感,演奏时音量极大。摇滚乐通常由乐队、独唱和合唱演出。演出时音乐家们通常是边唱边演奏乐器。乐器通常由一个或两个电吉他、一个电贝斯,低音大提琴和几个鼓组成。 摇滚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美国白人少年开始对有节奏的黑人伤感音乐感兴趣,这是一种强调节奏和打击乐,由美国黑人音乐者演奏给黑人听众的流行音乐。当音乐家和迪斯科唱片经理们意识到这些新听众的存在时,他们开始迎合这一听众群,迎合这些听众的音乐逐渐被称为摇滚音乐。到60年代早期,摇滚音乐已经成了美国青少年流行音乐的标准形式。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新潮摇滚开始受到许多音乐迷的欢迎。
3.
3.
非洲给我们以根深蒂固的炽热与蛮荒的印象。然而,这片土地却默默蕴藏着人类起源的旷古传说。最早的智人就是在这里直立行走的。虽然这片苦难深重的大陆遭受了近四个世纪的殖民掠夺,传统的音乐文化受到了严重摧残,但是它的人民并没有屈服。非洲人用特有的方式保存并发展了自己的音乐文化——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世界乐坛上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在一般的音乐概念上,非洲音乐指的就是撒哈拉沙漠南部和西南部那些源自非洲本土的传统黑人音乐。在非洲文化中,音乐以演奏者对人生的全部理解为基础,无所不在——它不仅服务于政治宗教、意识形态,而且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工作娱乐,也包括生老病死。
西方音乐史论文2篇

西方音乐史论文第一篇:西方音乐史专题: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引言:西方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被认为是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这个时期的音乐受到了艺术与文化的繁荣影响,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作品和创作风格。
本文将概述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和特点。
一、背景与历史:1. 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和社会环境;2. 宗教改革的影响与宗教音乐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1. 宗教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如毕加索、迪亚斯、彼特里;2. 世俗音乐的出现和发展:如民间歌曲、舞曲等;3. “室内音乐”的兴起:如弦乐四重奏。
三、音乐创新与表现手法:1. 人声的运用和发展;2. 和声的发展与创新:如多声部、协调音、对位法;3. 音乐乐器的改进和多样化。
四、文艺复兴音乐对今后音乐发展的影响:1. 音乐教育的兴起与重视;2. 对音乐理论的贡献;3. 创作风格的影响与延续。
结论: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阶段,它的发展与创新对于之后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和艺术成就。
第二篇:西方音乐史专题: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与影响引言: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个充满激情和创新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音乐作品和风格出现,对于之后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与影响。
一、背景与历史:1. 巴洛克时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2. 宗教改革对巴洛克音乐的影响。
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1. 多声部和复杂的音乐结构;2. 音乐装饰与即兴的运用;3. 响板乐器的兴起和发展。
三、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品与作曲家:1. 管风琴音乐的发展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2. 管弦乐团音乐的发展与阿尔凯斯托·避难者.四、巴洛克音乐对今后音乐发展的影响:1. 音乐风格的延续与转变;2. 巴洛克音乐对后世音乐创作的启示。
结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具有独特的发展与创新,对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西方音乐史论文

钢琴诗人—肖邦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
他出生的时候,波兰由于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已不复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
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肖邦的母亲Justyna Krzyż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
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
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肖邦的那些乐章作品,很难机械地列入哪一种固定的传统的规范或公式中去,它们往往结合了多种体裁的形式结构的特点。
从而创造了真正新颖独特的音乐形式。
在和声的领域里肖邦也显露出大胆的创造性,其功能范围向不同方向的扩张,造成和声的内在发展的动力性和紧张性,但同时又不缺乏严谨的逻辑。
肖邦的思想中的进步因素集中地表现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本民族的命运的深切关怀上。
但他对当时整个欧洲的重大政治事件。
其作品的大体表现为: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十九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
浪漫主义时期的介绍西方音乐史论文(1)

浪漫主义时期的介绍西方音乐史论文(1)在19世纪初期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掀起了一波音乐上的新风潮。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史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创新。
本论文将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史作一简要介绍。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背景浪漫主义时期的背景是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其中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受到广泛传播。
这一时期的音乐家们不再局限于为皇室和贵族服务,而是开始创作更加丰富、广泛的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创新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形式的变化。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形式多样化,从大型交响曲、歌剧到小型钢琴曲、艺术歌曲都有涉及。
同时,创作风格也愈加个性化。
2. 演奏技术的提高。
乐器的制作技术和演奏技术的进步,如钢琴、管弦乐团等乐器的改进,使得演奏更加精准、更加富有表现力。
3. 旋律和和声的创新。
浪漫主义音乐的旋律和和声越来越充满感性和抒情色彩,同时也更加自由和富于表现力。
这种表现力多数来自于调性和节奏变形。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有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等,他们的作品表达了浪漫主义时期的思想、情感和心情,被视为当时音乐界的代表。
四、浪漫主义时期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音乐创作,还对后来的音乐、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音乐可以说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总之,浪漫主义时期的西方音乐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家们开始创作更加丰富、广泛的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现代音乐的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史音乐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它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伴随人类穿越古今。
音乐是寄托人情感的媒体,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有着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从声乐到器乐,从钟鼓到交响乐,从传统到现代,古今中外伟大的音乐和音乐人不计其数,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一曲曲美丽动人的旋律在不断地感动和感染着你我他。
古语有云“凡音之起,由心生也”,音乐能给听者带来的强烈精神共鸣。
“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两个心有灵犀的音乐先辈就这样诠释了知音难觅的一段佳话。
伯牙弹奏的绝妙旋律,融入了自己的复杂情感,情感与音乐的完美交融,造就了完美的音乐。
而听者要真正理解它,也需要有同样的情操、志向,子期做到了。
对音乐的理解,实际上就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知我心者,方知我曲。
科学证明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有着强力的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作用分为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不同的音乐,总给人以不同的心灵感受,好的音乐能改善人的心情,不好的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
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姆霍茨,以及后来的一些科学家曾对声音对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进行过深入而详尽的研究。
他们发现一根听神经纤维只接收和传导相应的一种频率的音响。
音乐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过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开始的,进而才影响到全身的肌肉、血脉及其它器官的活动。
有人研究认为声音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
快速的和愉快的音乐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
还有人发现,在音调完全和谐或音乐的强度猛然更换时以及一曲乐调将终结时,脉搏和呼吸速度变快。
又有人研究认为忧伤的音乐使脉率变缓,欢快的音乐则使脉率变快。
正因为音乐有着如此强大的魔力,许多医院已经把“音乐疗法”引入了他们的治疗方法当中,像音乐麻醉这种就已经是个成功的例子。
音乐是“无私”的。
无论男女老少,高低贵贱,都有机会一亲音乐的芳泽。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正常人,一生都未品尝过音乐的味道。
王公贵族们可以享受奢华的宫廷音乐,而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民间小调来陶冶情操。
“英雄不问出处”,出身并不影响一个人热爱音乐,不阻碍一个人成为音乐家。
“乐圣”贝多芬出身平民,柴可夫斯基生于贵族,人们会永远记得《英雄》《命运》抑或是《小夜曲》《黑桃皇后》,但大多数人不会在意他们的家庭背景,是音乐赐予他们无上的荣耀,得以永载史册,而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
音乐有时却也会“偏心”。
就像“天才”总是让人羡慕的,“音乐神童”莫扎特8岁便能创作交响乐,贝多芬11岁就发表了《钢琴变奏曲》,音乐大师似乎都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对于这些,旁人只有感叹的份。
有些人能生来就能与音乐结缘,于是,贝多芬出身音乐世家,从小身上就流着音乐人的血液,有些人却要靠自己后天的努力,来攀爬音乐大师的山峰,于是,海顿历经了坎坷,方才铸就“交响乐之父”的金身。
音乐创作是艰苦的劳动,音乐欣赏却是轻松的享受。
不要以为出身贵族或者音乐世家便能在维也纳开演奏会,便能谱出世界名曲,音乐家不是一天练就的,经典的曲目无不凝聚了大师们无数的精力和才华。
面对创作者的劳动成果,漫游在音乐海洋中的听者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欣赏音乐,同时陶冶心灵。
音乐“知人”。
音乐是美丽的,欣赏音乐是审美的过程,而审美是人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判断的,不同的人,认知的深浅程度不同,因此从一个人爱好的音乐,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位。
最普通的例子,大家都承认,也都亲身体会过,一个人从小到大,喜欢的音乐必然是不同的。
音乐对于刚刚学会讲话的小朋友来讲,可能只懂得什么是音乐和噪音的区别。
情窦初开时,总会觉得情歌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动听,一曲《逍遥叹》,怎么都听不够。
再到大一点慢慢的成熟了,阅历丰富了,便觉得什么流行音乐,情也好爱也罢,都是浮云一朵,自然对那些“轻浮之音”敬而远之。
当然也很少有人听说老年人还喜欢R&B,喜欢周杰伦的。
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比较固定,对音乐的理解力、个人多年积累下来的偏好这些也决定了自身的音乐品位波动微小。
《心理学》杂志曾经刊登过这样的结论:据说喜欢声乐的人大部分是外向的;喜欢乡村音乐的人,往往性格沉稳;喜欢爵士乐的人,常常很聪明。
人需要知“音”。
音乐是美妙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接近音乐,会被她的神秘所吸引;聆听音乐,会因她的魅力而倾倒;融入音乐,会为她的多彩而感叹。
音乐还可以更美,美到让人“三日不知肉味”,美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工作劳顿时,一曲悠扬的萨克斯,可以让人忘却疲惫;精神不振时,一场音乐会,能够让人精神焕发;朋友聚会时,一曲熟悉的曲子,会让大家回到过去;恋爱约会时,一段煽情的舞曲,会使男女心中迸发出激情的火花。
音乐点缀着人们的生活,没有了音乐,世界便失去了自己的本色,人生也失去了原来的乐趣。
音乐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与音乐和谐相处。
有幸生在有音乐的世界里,值得我们每个人庆幸。
以感恩之心拥抱音乐,音乐就在我们心中。
可能很少有人不知道“钢琴诗人”肖邦。
敏感细腻的性格,强烈的爱国情怀,使肖邦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风格:有的听起来轻盈梦幻,让人感到犹如身处仙境一般;有的则慷慨激昂,让人感到精神抖擞。
而每次提起肖邦我总会想起另一个人——杜甫。
也许在有些人眼中,两个人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我认为他们两人的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样是天才,同样都目睹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深受战争之苦,同样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样都是客死他乡……杜甫说“家书抵万金”,对于肖邦来说国家又何尝不是呢?杜甫曾发出过“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的悲伤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而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流露着同样的感情。
1830年11月,波兰首都华沙爆发了震惊欧洲的华沙起义。
起义在硝烟中持续了十个月,最终不幸以被沙俄军队镇压而宣告失败。
肖邦得知这一消息心情十分悲痛。
他在日记中写到:“啊!上帝,你还在吗?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肖邦将自己对祖国的全部热爱融入到音乐中,以波兰人民那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为灵感创作出这首著名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
这首练习曲是肖邦一生创作的27首钢琴练习曲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首。
一个强奏的不协和弦引出左手一连串急剧下行的音调,开始了乐曲的引子。
它犹如奔腾向前的怒潮狂涛,表现了内心不可抑制的悲愤和激怒情绪。
在左手风雷惊涛般的快速音型的伴奏下,右手用八度奏出了一个激昂慷慨的主题。
它以级进上行的音调和斩钉截铁的附点节奏为特征,犹如波兰人发出的不屈不挠的战斗呼声。
中段的战斗呼号式主题音调奏出强烈的悲愤情绪,最后再现部分主题音调加上了变奏,更富于冲击的力量。
这一狂潮怒涛般的音调一往无前,势不可挡,一直冲向了尾声。
表现这一种必胜的信念。
人们通常认为练习曲就只是用来练习技巧的,因而忽略音乐的内容表现。
但肖邦的爱国情怀注定了他的音乐离不开民族特色。
他的一生是一个真正的波兰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连的一生。
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造。
他的音乐既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也富有个人独创的特性;既与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是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高的。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他是在用音乐诠释着自己对于祖国的爱和怀念,他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现实生活中的苦痛无人可说,无法去说时,他用音乐来记录。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
他曾在日记中写到:我愿意使我的作品成为战歌。
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他强调音乐要有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形式上不受拘泥,充满鲜明的民族风格。
但他似乎又不同于其他的浪漫主义音乐家。
李斯特曾说:“在音乐里,像在文学里和一般生活中一样,所有像传奇剧的东西都使他感到难受。
他摒弃了浪漫主义的狂激和奔放的一面,炫技效果和过分到荒诞的地步,都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他虽然公开地走到浪漫主义者的行列中来,但他的旗帜上写的还是莫扎特的名字。
”也许对于肖邦来说,音乐没有什么定式,在更多的情况下,钢琴更像一个朋友,一个个黑白键在手下来回跳跃,流出的不仅仅是音符,还有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
音乐上的天才使他的曲子优美动听,浓厚的爱国情怀赋予了曲子丰富的感情。
音乐除了供世人欣赏外,还给了作曲家一个宣泄感情的平台。
高山流水遇知音对于肖邦来说才更重要吧。
一台钢琴,几个知心朋友,在小小的客厅中用音乐来交流。
能暂时减轻肖邦的思国之痛吧。
音乐家都是需要听众的,肖邦并不乏听众,他的音乐是写给祖国人民的。
他用音乐作为武器和侵略者斗争,用音乐去鼓舞家乡的人们。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想也可以用在肖邦身上吧。
肖邦是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他的创作与波兰的生活和民间艺术密不可分,他将整个波兰的民间戏剧、生活、感觉、对人性美的崇拜,对国家的自豪全部用于创作。
他的艺术是爱国主义的艺术,也是人道主义的艺术,他的音乐中有波兰人们真挚心灵的体现,充满了英雄气概。
在肖邦音乐的悲剧性段落中,我们可以听到那发自内心的哀痛。
但这种哀痛并不使人气馁,而是使人更加坚强,对未来充满信心。
技术高超且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这也是肖邦音乐经久不衰的原因姓名:陈祺班级:机制102学号:5901110039 日期:201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