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古文两则》的分段、 阅读新体验 、说写双通道的答案和分析

合集下载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含答案解析

2024年新高一语文初升高衔接《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含答案解析

第11讲 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文断句及翻译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1.掌握断句、翻译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及翻译文言句子。

2.突破做题过程中的难点,做到精准断句,准确翻译文言语句。

文言文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1.凭语感,先断易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

【例1】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世说新语》) 解析:句中共有四个人物“诸葛亮”“魏明帝”“晋宣王”“辛毗”,两个地名“渭滨”“关中”,一个官名“军司马”;句中动词有“次”“震动”“惧”“战”“遣”“为”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

答案: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2.“云”“曰”“道”,明对话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

【例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 解析:文段中有三个“曰”字,是人物的说话提示,此处必然要断开。

答案: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3.借虚词,明停顿 如“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之”“以”“则”“而”等助词、介词、连词常放在句中。

衔接点二古诗文阅读|非常完美| 【例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战国策·齐策四》) 解析: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人教版语文六下《文言文两则》附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语文六下《文言文两则》附作业本答案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八分。
难句质远疑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
②孰为汝多知乎? 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
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 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
是下树,木此、时译房的:屋太及阳谁远就山显说和得你一小小了多角。智天空慧,在呢这?样的比较
据是什么?
初出 1如车盖 2沧沧凉凉
(近—大) (远—凉)
视觉判断
感觉推论
日中 如盘盂
(远—小)
如探汤
(近—热)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八分。
1. 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 么?
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 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 就感觉凉。
•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
/多知乎?”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八分。
我会认
dòu yú cāng
辩 斗 盘盂 沧沧凉凉
shú wéi zhī
孰 为汝多知乎
探汤
tāng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八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 辩论、争论 故: 原因
1. 多朗读 2. 看注释
3. 懂句意
4. 释全文
……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八分。

huǐ
weí
弈悔 惟
zhuó


缴弗 矣

鸿鹄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点 五十八分。

六年级下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文言文两则》

六年级下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文言文两则》

六年级下语文课内阅读及答案《文言文两则》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
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非然也。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使弈秋/诲/二人/弈。

D.使弈/秋/诲二人弈。

2、下列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文中用()的方法叙述了二人对学弈的态度。

由于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结果也不同。

“()”写出了不同的结果。

4、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呢?用原文中的话说一说。

5、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D.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当然天赋也是很重要的。

6、你是如何看待“惟弈秋之为听”这种学习态度的?
参考答案:1、B
2、C
3、对比弗若之矣
4、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5、B
6、示例:我认为这种学习态度不完全合理。

对待老师的话:
①要听,但更要敢于质疑;
②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

《文言文两则》的教案及反思

《文言文两则》的教案及反思

《文言文两则》的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言文两则》中的词汇和句子。

能够分析并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对文言文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选取两篇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进行教学,如《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对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是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如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提问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3.2 互动式教学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共同解决文言文中的难点和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引入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的意义和价值。

4.2 讲解对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对文言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4.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和表演,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共同解决文言文中的问题。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5.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3 课堂表现和表达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表达能力,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以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doc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doc

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语文学习无外乎是积累与运用,积累是学习语文的低级阶段,而运用语言才是高级阶段。

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也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高级阶段。

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两则》课后练习题含答案的辅导资料。

一、辨字组词。

弈( ) 诲( ) 惧( )奕( ) 悔( ) 俱( )矣( ) 曰( ) 援( )唉( ) 日( ) 缓( )二、写出下列加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学弈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非然也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其日中如探汤三、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四、抄写《两小儿辩日》中的比喻句,并写出这些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写出四个打比方的成语。

如:对答如流、多如牛毛( )( )( )( )六、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七、结合注释读古文,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①我所欲也:是我所想要的。

②熊掌:熊的脚掌,是珍贵的食品。

③亦:也。

④二者:指鱼和熊掌。

⑤兼:同时都得到。

⑥舍:舍弃。

⑦取:选择。

⑧生:生命。

⑨义:正义。

参考答案一、学弈、神采奕奕;教诲、悔悟;惧怕、俱乐部;俱往矣、唉声叹气;名曰、日子;援助、缓慢。

二、弈:下棋;通国:全国;善:善于,擅长;诲:教导;援:引,拉;俱:一起;弗若:不如;然:这样。

以:认为;去:离;及:到;探汤:把手伸向热火里。

三、1.的2.弈秋的教导;鸿鹄3.他,指前一个人四、1.日初出大如车盖,把初升的太阳比作车上的篷盖。

六上语文《古文两则》练习题含答案

六上语文《古文两则》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人教版六上语文
22.《古文两则》练习及答案
一、辨字组词。

弦()哉()轴()绵()爆()矣()
炫()或()袖()锦()曝()埃()
二、根据古文意思回答问题。

(1)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3)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琴弦炫耀善哉或许袖子绵羊锦囊爆炸曝晒谬矣
埃及
二、(1)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4)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2021年整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2021年整理)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学弈》字词荟萃1.给加点的字注音.诲.( )二人奕鸿.( )鹄.()将至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使弈.(yìyí)秋诲.(huìhuǐ)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 wèi)听.(2)为.(wéi wèi)是其智弗.(fófú)若与.(yúyǔ)?(3)弗若之矣.(yǐyì).(4)鸿鹄.(húháo)(5)思援弓缴.(zhuójiǎo)而射之(6)曰.(rìyuē):非/然也。

3.形近字组词。

弈()诲( ) 俱( )援( )奕()悔()惧( ) 缓()4.选字填空。

诲悔(1)我会牢记老师的教()的。

(2)对以前的事,他感到很后( ).至致(3)他离开后()今还没有来信。

(4)由于他粗心大意,()使公司损失一百万。

5.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通国()之善()弈者也(2)使弈秋诲()二人弈()(3)惟()弈秋之为听(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5)思援()弓缴( )而射之(6)虽与之俱()学(7)为是其智()弗若()与?(8)非然()也7.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六下 1 文言文两则解析

六下 1 文言文两则解析

六下1 文言文两则一、教材解读(一)、走进文本,感悟内容《两小儿辩日》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板块“为学”中《<列子>三篇》中的第三篇,另外的两篇是《薛谭学讴》、《纪昌学射》。

“为学”这一板块还有一篇是《<论语>四则》都是文言文。

这一板块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为学的态度与方法,感受到浅易文言文的魅力。

特别是,本学期是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适量学习一些浅易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为中学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一个很好的过渡。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寓言故事,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知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二)、认识孔子,明辨是非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两小儿辩日》是孔子东游路上对两个小孩辩论的什么时候太阳离我们近的问题表示不知道,被小孩笑了的故事。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文言文二则》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文言文二则》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3、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对。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情应当去问农民,织布的事情应当去问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小学提高语文成绩方法一、抓好语文基础知识(在平凡之中坚持就不平凡)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成绩提升保证,试卷上常有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选音,补充四字词,给加点字选意思、默写古诗,名句、谚语、课文片段,句子变化等。

平时教学抓好这些知识点,语文成绩提升定会有保证。

1、读音、生词关:常发现学生答卷后在看拼音写汉字、给字选音上有失分,如:削(xiaoxue)殷(yinying)哈(haha)。

要想使看拼音写汉字10分全得,我觉得每课生字教学时,对拼音重点知识要穿插进行,对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要熟知于心。

对带ie、ei、ui、iu复韵母的音节,带鼻韵母的音节,尤其前后鼻音不分,多音字,整体认读音节等难音节重点引导掌握,效果比较好,这样看拼音写汉字就不会拼错,另外要不断听写词语,课前预习听写,课后滚动听写。

《古文二则》课文详细解析

《古文二则》课文详细解析

《古文二则》课文详细解析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初:当初。

谓:对……说。

卿: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当涂:执政,掌权。

辞:推辞。

务:事务。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一类书。

博士: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

但:只。

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

见:知道。

耳:罢了。

孰:谁。

益:好处。

乃:于是。

始:开始。

及:到了……的时候。

肃: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

过: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

吴下:指吴县,在现在江苏省苏州市。

阿蒙:对吕蒙的昵称。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眼。

大兄:长兄。

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怎么。

乎:语气词。

遂:于是。

而:连词,表承接。

【段析】第一层(从开头到“乃始就学”):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为他“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一“曰”一“辞”,而后又一“曰”一“学”,可见孙权善于劝导。

第二层:从“及鲁肃过寻阳”到文末,通过鲁肃的赞叹,说明吕蒙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从鲁肃情不自禁地赞叹,可见吕蒙的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吕蒙的巧妙回应,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结友”,可见鲁肃对吕蒙佩服至极。

译文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两则文言文的阅读题目和答案详解

两则文言文的阅读题目和答案详解

两则文言文的阅读题目和答案详解两则文言文的阅读题目和答案详解【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2)乃记之而去(3)念无与为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3:【甲】【乙】两文所表现出的情感虽不尽相同,但都写到了作者的快乐,柳宗元的快乐是因为“ ”,还因为潭中鱼“ ”;而苏轼的快乐是因为“ ”。

(3分)小题4:【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写到景物的“影”,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参考答案:小题1:(1)大约(2)离开(3)想到(4)一起小题1:(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弯曲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小题1:闻水声,如鸣佩环;似与游者相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只写后一句亦可)(共3分,每空1分)小题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中的“影”是通过鱼的影子来突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盖竹柏影也”是通过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色的澄澈透明,展现月光下的美好意境。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人教部编版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 文言文二则(部编版)含答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类文阅读-21 文言文二则韩娥善歌昔韩娥东①之齐,匮②粮,过雍门③,鬻歌④假食。

既去,而余音绕梁欐⑤,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⑥。

过逆旅⑦,逆旅人辱之,韩娥故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

遽⑧而追之。

娥还,复为曼声⑨长歌,一里老幼,善悦抃⑩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⑾。

乃厚赂发之。

(选自《谐文趣心历代寓言小品》)【注释】①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行。

②匮:缺乏。

③雍门:齐国的一座城门。

④鬻(yù)歌:卖唱。

⑤欐():中梁。

⑥左右以其人弗去:周围的人都以为她并没有离开。

⑦逆旅:客栈。

⑧遽(jù):立刻,匆忙。

⑨曼声:拖长声调。

⑩抃(biÀn):拍掌,两手相击。

⑾忘向之悲也:将以往悲苦都忘了。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既:已经。

B.去:离开。

C.向:方向。

2.“韩娥善歌”的“善”意思是,后来,这个词成了成语,用来比喻。

3.解释“一里老幼,善悦抃舞,弗能自禁”这句话的意思。

4.你还知道哪些和音乐有关的成语?请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1.C2.善于,擅长真正的艺术家,应当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与大众共悲欢,成为他们忠实的代言人3.韩娥的热情演唱,又引得十里之内的老人和小孩个个欢呼雀跃,鼓掌助兴,大家忘情地沉浸在欢乐之中,将以往的许多人生悲苦都一扫而光。

4.示例:弦外之音、高山流水、余音绕梁、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等。

画鱼捉獭(tǍ)魏明帝游洛水,水中有白獭数头,美净可怜,见人辄去。

帝欲取之,终不可得.(děidé)。

侍中徐景山曰:“獭嗜鲻(zī)鱼,乃不避死。

”画板作两生鲻鱼,悬置岸上,于是群獭竞逐,一时执得。

八年级语文上册 26 古文二则课文分析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6 古文二则课文分析 语文版

古文二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告子是孟子的一个学生。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文章首先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最初或为农夫、或为工匠、或为商贩、或为囚徒、或为隐士、或为奴隶。

他们都从逆境中走了出来,成就了大功业,成为了圣君贤臣。

然后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从而锻炼意志增加才干。

接着谈人(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对上述观点的进一步阐发:一个人(当时主要是指统治者)。

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国家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与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耽于安逸享乐。

文章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清晰,论证极为有力。

孟子以雄辩著称于当时,所以孟子的文章文辞张扬,善用排偶句,故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了孟子的这些特色。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第一段,列举六个历史实例,引出下文的议论。

第二段,概括前文内容,从理论上证明“生于忧患”。

第三段,由个人而延及国家,论证了“死于安乐”。

第四段,得出结论,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将中心论点放在最后,先举事例,在从个别事例归纳到一般的原则,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论证。

论证时,先从思想、身体、生活、行为四个方面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论证“生于忧患”又是全文的重点。

最后对上面加以归纳,得出作者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了我们人才要经过艰难磨砺才能造就,我们应该明白艰难磨砺的益处。

《世说新语》二则 课外选段对比阅读合集(含答案)

《世说新语》二则 课外选段对比阅读合集(含答案)

《世说新语》二则课外选段对比阅读一、《咏雪》对比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

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

②围棋:下围棋。

③谢玄:东晋名将。

谢奕之子,谢安之侄。

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

⑤向局:面向棋局。

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

2.翻译句子(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甲)(乙)二、文言文阅读《谢工泛海》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

太傅神情③方王④,吟啸⑤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⑦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①谢太傅:谢安。

②唱:提议。

③神情:精神兴致。

④王:通“旺”。

⑤吟啸:同“啸咏”。

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

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

30 《古文两则》的分段、 阅读新体验 、说写双通道的答案和分析

30 《古文两则》的分段、 阅读新体验 、说写双通道的答案和分析

*30 古文两则读书有三到余尝①谓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③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④。

心既到矣⑤,眼口岂⑥不到乎⑦?【注释】①尝:曾经。

②谓:说。

③漫浪:随便。

④急:要紧。

⑤矣:相当于“了”。

⑥岂:难道、怎么。

⑦乎:吗。

表示语气的词。

论语·学而篇子⑧曰:“学而时习⑨之,不亦说⑩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⑾,而不愠⑿,不亦君子⒀乎?”【注释】⑧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⑨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可解释为“时常”。

“习”,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⑩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⑾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⑿愠(yùn):恼怒,怨恨。

⒀君子: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预习练习】一、填空《读书有三到》告诉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__。

并着重指出,三到当中,最要紧。

《论语·学而篇》提出了“”;“,”;“”。

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二、文言三行式翻译练习读书有三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 ) ( )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 )( ) () ()(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 ) ()【】眼口岂.不到乎.?()()【】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阅读新体验1. 朗读两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文言文两则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理解附答案文言文两则阅读理解附答案(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媵人持汤沃灌(热水)B.腰白玉之环(腰间)C.邴原少孤(丧父变成孤儿)D.凡得学者(能够)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烨然若神人师恻然曰B.足肤皲裂而不知过书舍而泣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一冬之间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一则羡其不孤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小题4:我们可以分别从甲文和乙文中学到什么?(4分)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1:AC小题1:(1)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喝的不如别人。

(2分)(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

(2分)小题1:甲文:不畏艰难、专注苦读的精神。

(2分)乙文: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和学习上勤奋努力的精神。

(2分)小题1:B为挂在腰间的意思。

小题1:B中然的意思为表转折、表承接。

D中则的意思为却、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要求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

《文言文两则教案、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教案、习题及答案》

课程解读一、学习目标:1. 读懂课文内容,感悟人生哲理,获得人生启示;2. 抓住重点句段,联系实际生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3.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重点、难点:1. 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2. 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初步感受其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解读分析:《文言文两则》1. 课文背景资料:(1)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世人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的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也就是错觉。

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会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会显得大。

同样道理,首先,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些物体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

其次,同一物体颜色浅的比颜色深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因此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此时的太阳是否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照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使物体获得的热量高。

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照射到地面上使温度增加,所以感到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古文两则
读书有三到
余尝①谓②: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③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④。

心既到矣⑤,眼口岂⑥不到乎⑦?
【注释】①尝:曾经。

②谓:说。

③漫浪:随便。

④急:要紧。

⑤矣:相当于“了”。

⑥岂:难道、怎么。

⑦乎:吗。

表示语气的词。

论语·学而篇
子⑧曰:“学而时习⑨之,不亦说⑩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⑾,而不愠⑿,不亦君子⒀乎?”
【注释】⑧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⑨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可解释为“时常”。

“习”,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⑩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⑾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⑿愠(yùn):恼怒,怨恨。

⒀君子: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预习练习】
一、填空
《读书有三到》告诉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
__。

并着重指出,三到当中,最要紧。

《论语·学而篇》提出了“”;“,”;“”。

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二、文言三行式翻译练习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 ) ( ) ()()()()【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诵读,( )( ) () ()( )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 ) ()


眼口岂.不到乎.?
()()
【】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 ( )()(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 )() ()


阅读新体验
1. 朗读两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2. 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1)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2)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3. 背诵课文。

说写双通道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读书有三到》对你有什么启发?
2、积累下面有关“学习”的名言,熟读成诵。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预习练习答案】
一、填空
《读书有三到》告诉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__口到。

并着重指出,三到当中,心到最要紧。

《论语·学而篇》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二、文言三行式翻译练习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 (到位) (叫做)(心思)(眼睛)(嘴巴)【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思要到位,眼睛要到位,嘴巴要到位。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
..诵读,(读书上)(如果……那么) (既然) (只是)(随便)
【如果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既然心思和眼睛不能专一,却只是随便地诵读,】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记住)(也) (长久)(要紧) (了)【[那么]就决不能记住[书本上的内容],[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

“三到”之中,心思到位最要紧。

既然心思到位了,】
眼口岂.不到乎.?
(难道)(吗)
【眼睛和嘴巴难道会不到位吗?】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 (学习)(并且)(时常)(温习)(它) (也)(高兴)(吗)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情]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同道合的人)(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事情]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人家)(了解)(表轻微转折)(怨恨) (有高尚人格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吗?”】
阅读新体验
1. 朗读两则古文,并根据注释说说古文的意思。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思要到位,眼睛要到位,嘴巴要到位。

如果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既然心思和眼睛不能专一,却只是随便地诵读,[那么]就决不能记住[书本上的内容],[即使]记住了也不会长久。

“三到”之中,心思到位最要紧。

既然心思到位了,眼睛和嘴巴难道会不到位吗?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且时常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吗?”
[练习分析:练习意在了解学生对古文内容的了解]
2. 比较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1)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2)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1)句的翻译比较好,但“既”字翻译有误,宜译成“既然”。

(2)句中的“既”(既然)和“岂不……乎”(难道不……吗?)翻译没有到位。

[练习分析:练习意在检测学生对句子中某些词语的理解是否到位]
3. 背诵课文。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论语·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练习分析:练习意在督促学生熟读、背诵古文]
说写双通道
1、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说说《读书有三到》对你有什么启发?
《读书有三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读书要专心致志。

读书能做到专心致志,就能极大地提高读书的速度和效果。

要做到专心致志地读书,就要提高读书的兴趣、读书的目标、读书的技巧。

只有兴趣高了,才能学而不厌;只有目标明了,才能持之以恒;只有掌握了技巧,才能读得既快又好。

[练习分析:练习意在检测学生读后的感悟]
2、积累下面有关“学习”的名言,熟读成诵。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天资聪明并且爱好学习的人,不认为向比自己地位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


——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玩耍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大流。


——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知道学习,却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危险了。


——孔子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如果要树立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那么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如果要在学问上要有所树建,那么应该把读书作为建立学问的根源。

2、安身,要把建立学校放在首位, 建立学校,要把读书作为根本】
——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这句话有两层含义,“读万卷书”是指应该全面吸收书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扎实的文化素养;“行万里路”是指不能单纯地沉迷于书本,还必须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并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

综合这两句话的整体内涵,就是既要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或者说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刘彝
[练习分析:1、练习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宜对名人名言作适当的解释。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