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原子结构

合集下载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课件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课件下学期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资料卡片
碳-14测年(Carbon-14 dating),又称"碳-14年代测定法"或"放射性碳 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是根据碳-14的衰变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 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这一原理通常用来测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1940年代,碳-14测年法由时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威拉得·利比 (Willard Frank Libby)发明,威拉得·利比因此获得1960年诺贝尔化学奖。
2. 核素
(1)核素:具有相同数目的质子和相同数目中子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氢元素的三种核素 碳元素的三种核素 氧元素的三种核素 铀元素的三种核素 氯元素的两种核素
思考: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 互为同位素。
同位素
稳定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
D.与12C、13C是碳元素的三种同个位数素
微粒
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空间做高速运动。
1. 下列各组物质中,互为同位素的是( )
“葡萄干布丁” 原子模型
决定因素
质子数
质子数、中子数
同位素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 (原子)间的互称
原子 由同位素组成的单质,化 学性质几乎相同,物理性 质不同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再现25000年前斑鹿跳跃、鸵鸟欢腾、望山听水、野猪生息景象。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质子数相同 中子数不同
“葡萄干布丁” 原子模型 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B.质子数为46
பைடு நூலகம்
C.电子数为46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高一的化学学习十分重要,高一的化学知识掌握情况将会直接影响以后高年级的化学学习,其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是一个最基础的知识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备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1.原子结构所有的元素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正例:612C、613C、614C三原子质子数相同都是6,中子数不同,分别为6、7、8.反例:只有氕(11H)原子中没有中子,中子数为0。

2.所以原子的中子数都大于质子数正例:613C 、614C 、13H 等大多数原子的中子数大于质子数。

绝大多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都大于质子数的2倍。

反例1.氕(11H)没有中子,中子数小于质子数。

2.氘(11H)、氦(24He)、硼(510B)、碳(612C)、氮(714N)、氧(816O)、氖(1020Ne)、镁(1224Mg)、硅(1428Si)、硫(1632S)、钙3.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正例:正例:同一元素的不同微粒质子数相同:H+ 、H- 、H等。

反例1:不同的中性分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e、HF、H2O、NH3、CH4 。

反例2:不同的阳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a+、H3O+、NH4+ 。

反例3:不同的阴离子可以质子数相同,如:NH4+ 、OH-和F-、Cl和HS。

4.电子云氢原子电子云图中,一个小黑点就表示有一个电子。

含义纠错:小黑点只表示电子在核外该处空间出现的机会。

5.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概念纠错: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6.元素周期律难失电子的元素一定得电子能力强。

概念纠错:反例1:稀有气体元素很少与其它元素反应,即便和氟气反应也生成共价化合物,不会失电子,得电子能力也不强。

反例2:IVA的非金属元素,既不容易失电子,也不容易得电子,主要形成共价化合物,也不会得失电子。

1.1第1课时 原子结构——原子核 核素课件高一下学期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二册

1.1第1课时 原子结构——原子核 核素课件高一下学期鲁科版化学必修第二册
32
(3)确定磷在植物中的作用部位: 15 P。
【微思考1】是不是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1
提示 不是。如氕( 1H)原子核内无中子。
【微思考2】对于分子或离子来说,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一定相等吗?
提示 不一定。分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是对于离子来说质子数一定
不等于核外电子数。
【微思考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吗?
(1)上述所给微粒中元素种类有多少种?
提示 有氢、氧两种元素。
(2)上述所给微粒中核素种类有多少种?
提示 一种原子就是一种核素,故有六种核素。
(3)上述所给微粒中哪些互为同位素?
提示 三种氢元素的核素互为同位素,三种氧元素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4)这些原子可以构成的水分子有多少种?
1
2
3
提示 1 H、1 H、1 H 三种原子可以形成六种组合,分别为:
(3)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与各种核素在自
然界里丰度的乘积的加和。
变式训练1-1(2021北京昌平区高一期末)稀土被称为“工业黄金”和“新材料
之母”,稀土资源在我国有丰富的储量。其中钇(Y)是重稀土元素的代表。
89
下列关于 39 Y 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质子数为39
量有七种情况。
【深化拓展】
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比较
概念 元素
核素
具有相同数目的质
质子数相同的同
定义
子和相同数目的中
一类原子
子的一类原子
范围 游离态或化合态 原子
只有种类,没有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
特性
个数
微粒
决定
质子数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三、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微思考】
你能说明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原因吗? 提示: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同主族 元素性质具有相似性。同主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 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增强,得电 子能力减弱,元素的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知识点一 碱金属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 性 【重点释疑】 1.相似性(R表示碱金属元素)
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探究 1.卤族元素原子结构和性质的相似性
元素 (名称与符号)
最外层电子数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自然界中 存在形态
氟(F) 无
氯(Cl) 溴(Br)
碘(I)
都为_7_ _+_7_价
都为_-_1_价
全部以_化__合__态__形式存在
元素 (名称与符号)
最高价 含氧酸
气态氢化物
2.元素周期表中卤族元素的单质、化合物的性质从上 到下呈现一定的递变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 ②单质的颜色加深 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 ④单质的沸点升高 ⑤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
(2)碱金属的阳离子没有还原性,所以有强氧化性,这句
话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碱金属的阳离子很稳定,不具有强氧化性 。
【案例示范】 【典例】下列对碱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具有强还原性,可置换出硫酸铜溶 液中的铜单质 B.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都是过氧化物 C.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D.碱金属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升高
3.(2019·四方区高一检测)如图表示碱金属的某些性 质与核电荷数的变化关系,则下列各性质中不符合图示 关系的是 ( )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节原子结构经典讲义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节原子结构经典讲义

原子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都与有关。

2.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的力结合在一起。

3.质量数(1)概念:(2)关系式:原子中:相对质量约为质子的数目决定中子不带电相对质量约为决定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质量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每个电子带电荷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核外电子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每个质子带电荷核电荷数(Z )= =质量数(A )= ( )+ ( ) 4.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AZX【思考】①阳离子中A Z X n +:核外电子数=质量数(A )= + ②阴离子中A Z X m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1.元素是 , 元素的种类由 决定。

填写下表并思考:①分别写出氕、氘、氚的原子符号表达式:氕 氘 氚 ②氕、氘、氚的原子结构有什么异同?它们是同一种元素吗?它们是同一种原子吗? ③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吗?2.核素: 。

几种常见的核素(写出相应的核素符号)氢 ,碳 ,氧 ,氯 ,铀目前已经发现了112种元素,是否表示发现了112种原子?理由是什么?3.同位素: 。

它分为和两种,放射性同位素最常见的应用是制造氢弹原料的是,制造原子弹和核反应堆燃料的是。

三、核外电子排布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2.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看表2总结每层最多可以排布的电子数目?元素的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的关系(1)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除外),结构稳定,性质;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电子;表现性;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个,较易获得电子,表现性。

(2)化合价是的一种重要性质。

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与特别是有关。

题型一:有关原子结构、元素、核素、同位素练习题例1.对于A Z X 和A+1Z 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 B .化学性质几乎相同C .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例2.、、、H +、H 2是 可以表示为 ( )。

【推荐下载】高一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梳理

【推荐下载】高一必修2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梳理

[键入文字]
高一必修2 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梳理
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精品小编准备了高一必修2 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希望你喜欢。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

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
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1。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第一章第1节原子结构第2课时 含解

高一化学必修2教案:第一章第1节原子结构第2课时 含解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的常识;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完成对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剖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分析,了解物质运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培养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难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本节采用“交流研讨”“自学探究”“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自学分析―→得出结论―→学以致用―→知识深化”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体验假说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并通过老师引导,初步认识到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利用所学知识对元素的某些性质进行合理解释。

【教材学析】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的结构之后,进一步向化学反应的实质迈进的一步。

它为必修Ⅰ教材中氧化剂、还原剂提供理论支持又为接下来学习元素周期律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从教材的前后关系来看,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这节课涉及了化学上原子的发现史,所以本节课又是培养学生人文涵养的良好教材。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接触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思想,但初中各学校教学的程度不同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教学流程】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上网查阅,搜集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教学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二、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1)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并分别命名为K、L、M、N、O、P、Q;(2)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3)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即最先排第一层,当第一层排满后,再排第二层,等等;(4)最外层电子数则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2024版高一化学原子结构PPT课件图文

2024版高一化学原子结构PPT课件图文

波函数性质
波函数具有一些基本性质,如连续性、有限性、单值性等。此外,波函数还需要满足归一化 条件,即粒子在全空间出现的概率总和为1。
2024/1/25
波函数与电子云模型关系
波函数与电子云模型密切相关。在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的波函数决定了电子云的形状和分布。 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电子的波函数,进而得到电子云的分布。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 PPT课件图文
2024/1/25
1
目录
CONTENTS
• 原子结构基本概念 • 原子核结构与性质 • 电子云模型与波函数理论 • 元素周期律与化学键合性质 • 实验室制备和检测技术 • 原子结构在生活和科技中应用
2024/1/25
2
01 原子结构基本概念
2024/1/25
3
原子定义与组成
放射性衰变遵循指数衰变规律, 即衰变速度与剩余原子核数量
成正比
放射性衰变产生的射线具有穿 透能力和电离能力,对人体和
环境有一定危害
2024/1/25
9
射线类型及其特点
01
02
03
04
α射线
由氦核组成,带正电荷,质量 大,电离能力强,穿透能力弱
2024/1/25
β射线
由电子组成,带负电荷,质量 小,电离能力较弱,穿透能力
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列,其中8、9、 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其余每 个纵列为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024/1/25
周期表中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每个周期中元素的性质具有相似性。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变化,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6
02 原子核结构与性质
2024/1/25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课时课件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课时课件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一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读 (1)“一低” 电子首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排满能量低的电子层,再排能量高的电 子层。 (2)“两不超” 各电子层电子不超过2n2个;最外层电子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 个)。
2.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了形象表示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而采用的直观 图示。如氯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母题追问】(1)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该元素的 原子核内质子数是多少? 提示:K层为次外层时,X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2=4<8;L层为次外层时,X元 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2=16>8,不可能,故X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4=6, 即质子数为6。
(2)当第n电子层作为原子的最外层时,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与(n-1)层相同;当第 n电子层作为原子的次外层时,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多10个。则n层是K层~N层中的哪一层? 提示: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当n为最外层时,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则第(n1)层最多也可容纳8个电子,故(n-1)层为次外层时,n层应为M层;当n层为次外层 时,其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比(n-1)层多10个,则证明n层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也 应为M层。
原子类别 稀有气体
金属元素 原子
非金属 元素原子
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 结构稳定,性质不活泼
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 较易失去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 等于4,较易获得电子,形成 8电子稳定结构
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
原子结构为稳定结构,常见 化合价为零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 稳定结构,其最高正价为 +m(m为最外层电子数)

高中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高中化学鲁科版2019必修第二册课件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讲 描述运第动1章的基本原概子念结构 元素周期律
(1)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关系
(2)同位素的“六同三不同”
第1讲 描述运第动1章的基本原概子念结构 元素周期律
(3)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辨析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
具有相同核电荷 具有相同数目的 质子数相同而中 同种元素形成 数(质子数)的同一 质子和相同数目 子数不同的同一 的不同单质互 类原子的总称 的中子的一类原 元素的不同核素 为同素异形体
稀有气体元素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原子最外 8(He为2) 层电子数
一般小于4
一般大于或等于4
原子得失 既不易得电子, 易 电子能力 也不易失电子
失 电子
易 得 电子
化合价 通常为0价 显正价、0价,无负价 正价、0价、负价(F无正价)
第1讲 描述运第动1章的基本原概子念结构 元素周期律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第1讲 描述运第动1章的基本原概子念结构 元素周期律
1.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核素
原子
原子核
质子 : 带正电荷 中子 : 不带电
电子 : 带负电荷
2.构成原子的各微粒和微粒之间的关系
(1)原子:质子数(Z)=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阳离子:质子数=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4)阴离子:质子数=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
质子数
质子数、中 质子数、中 组成元素、
子数
子数
结构
O 16
8
、188O都属
于氧元素
O 16

(新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1 第2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精品教学课件

(新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1.1 第2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精品教学课件

失电子能 力:
_K_>_N__a_>_M__g
2.钠、镁、钾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1)钠、镁原子具有相同的 电子层数 ,核电荷数关系 为 Mg>Na ;钠、钾原子具有相同的 最外层电子数 ,电 子层数关系为 K>Na 。 (2)根据实验结论可知,若原子的 电子层数 相同,则核电 荷数越大,原子失电子能力 越弱 ,得电子能力 越强 ; 若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则电子层数越多,原 子失电子能力 越强 ,得电子能力 越弱 。
[落实新知能] )若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则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失电
子能力越弱,得电子能力越强。 (2)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电子层数越多,原子
失电子能力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弱。
2.根据相关物质性质 (1)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
(5)PH3 的稳定性比 SiH4 强
()
(6)酸性:HClO4>H2SO4>H3PO4
()
(7)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F 大于 H2S
()
答案:(1)√ (2)× (3)× (4)× (5)√ (6)√ (7)√
2.下列比较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方法或依据正确的是( ) A.根据金属失电子的多少来确定,失电子较多的金属性较 强 B.用 Na 来置换 MgCl2 溶液中的 Mg,来验证 Na 的金属性 强于 Mg C.根据 Mg 不与 NaOH 溶液反应而 Al 能与 NaOH 溶液反 应,说明金属性:Al>Mg D.根据碱性:NaOH>Mg(OH)2>Al(OH)3,可说明钠、镁、 铝金属性依次减弱
①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元素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②比较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 难易程度: 置换反应越容易发生,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③比较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一般来说,碱性越强,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④比较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强弱: 一般来说,最高价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金属 元素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弱。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Z1.原子数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课时课件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新鲁科版必修第二册 第1章第1节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2课时课件

【解析】常见的10电子微粒中,分子有HF、H2O、NH3、CH4,阳离子有Na+、 Mg2+、Al3+、N 、H3O+,阴离子有O2-、F-、OH-、N3-、N ,根据“B溶于A 后所得物质可电离出C和D”可推出A为H2O、B为NH3、C为N 、D为OH-,再根 据“A、B、E三种微粒反应后可得C和一种白色沉淀”,可推出E为Mg2+或为 Al3+,从而得出答案。
3.从原子结构角度预测钠、钾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原因。
提示:根据钾、钠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它们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但钾 的电子层数为4,钠的电子层数为3,故钾的最外层电子离原子核远,则预计钾 比钠更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则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容易。
4.实验验证 (1)取两只烧杯,向其中加入等量的水并加入几滴酚酞试液,用小刀切下大小 相似(绿豆粒大小)的一小块钠和一小块钾,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同时将 金属钠和钾分别放入上述两只烧杯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提示:可以看到金属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嘶嘶作响,熔成 一个小球,最后消失,滴有酚酞的水变红;金属钾与水反应比金属钠更剧烈, 钾也浮在水面上,钾游动的速度更快,产生气体更迅速,不但金属钾熔化,还 伴随着发生轻微的爆炸,滴有酚酞的水变红,且水有少许雾状漂在水面上。
2.原子结构示意图: 对于结构示意图:
(1)若代表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y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 提示:若代表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x=10+y。
(2)若x=13,从内向外各电子层电子数依次为1、8、4,正确吗? 提示:不正确,根据能量最低原则,第一电子层应排布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 为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为3个电子。 (3)若x=16,该结构为阴离子结构示意图,则y为多少? 提示:若x=16,该元素为硫元素,硫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故y=8。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课件(第2课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课件(第2课时)

21.在以元第素Ⅶ周A族期为表例中,,请同根主据族同元主素族原元子素的结核构外和电特子点排预布测有什,么同特主点族? 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如何变化?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原子得电

逐 子能力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同主族元素的性质 1.第ⅦA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
物质 预测及其依据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结果和结论
氯能置换出溴,溴能置换出碘 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主要化合价相同;同主族元素 从上到下,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 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小,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减弱。
探究思考
1.由第ⅦA族元素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既有相似性,也有递变性,这 对其它的主族而言适应吗?对同主族的金属元素适应吗?
2.第ⅠA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人们把__Ⅰ__A__族__中__的__金__属__元__素__L_i、__N_a_、__K__、__R_b_、__C_s_____等称为碱金属 元素。
3.请你观察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金属钾和其他碱金属 元素的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
(2)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决定元素性质递变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核电荷数依次递增。也就是说, 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决定了元素性质的递变。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预测
1.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特点? 2.以第ⅦA族为例,请根据同主族元素结构和特点预测,同主族 原子的得失电子能力如何变化?
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课件鲁科版必修2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1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课件鲁科版必修2

2.已知 R2+离子核外有 a 个电子,它含有 b 个中子。表示 R 原子符号正确
的是( )
A.abR C.a+ab++22R
B.a+ab--22R D.aa+-b2R
【解析】 R2+的核外电子数为 a,则其核电荷数为 a+2,质量数=质子数 +中子数=a+2+b。
【十六页,共50页。
4.几种重要的核素 (1)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和阿伏加德罗常数测定用的标准原子为_1_26_C__;考古中 常测量_16_4_C__的数量来推断生物体的存在年代。 (2)制造氢弹的原料为_21H____、_31_H___。 (3)核反应堆的燃料是_2_395_2 _U_。
第二十七页,共50页。
第三十六页,共50页。
【解析】 232Th、230Th 的质量数分别是 232、230,A 项错误;元素的相对 原子质量是由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百分含量求得的平均值,B 项错误; 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可以不同,但化学性质相同,D 项正确;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 质的变化,原子不变,而 C 项的原子发生变化。






(
x
u
é
y
è)


知 识 点
测 评

第一页,共50页。
第二页,共50页。
1.了解原子的结构。 2.知道质量数和AZX 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重点 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重点
第三页,共50页。
原子的构成
[基础·初探] 1.原子及构成微粒 原子原子中核子质_(_z子_h_ō:_n_g带:zǐ有不) 一带个电单位_正__电荷
【答案】 A
第二十一页,共50页。
7.用AZX 表示原子: (1)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阳离子的中子数: AXn+共有 x 个电子,则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阴离子的中子数: AXn-共有 x 个电子,则 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 12C16O2 分子中,N=________。 (5)A2-原子核内有 x 个中子,其质量数为 m,则 n g A2-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 为_____mol。

元素周期表+课件+-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2

元素周期表+课件+-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2

包括第_8_、__9_、__1_0__三个纵列
0族
占据元素周期表的第_1_8_纵列,最外层电子数为_8_(He为2)
主族







族别名
碱 金 属
碱土 金属
新课讲授
0族
副族
过渡元素
硼 碳 氮 氧 卤 稀有 族 族 族 族 族 气体
典例精讲
【例1】科学家用钙离子撞击放射性元素锫(Bk),产生了质子数为117的超重元素 Ts。Ts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试判断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新课讲授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一定为第ⅡA族的元素吗? 不一定,可能是第ⅡA族,也可能是0族或副族元素。
问题2 在现行周期表中第四、五、六、七周期均有18列,为什么第四、五周期 各有18种元素,而第六、七周期各有32种元素?
第六周期ⅢB为镧系,共15种元素;第七周期ⅢB 为锕系,共15种元素,比四、五周期多出14种元素。
第七周期,第VIIA族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
新课讲授
核电荷数 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8
O

16.00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小结 元素周期表
新课讲授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新课讲授
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 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 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完善期
瑞士化学家 维尔纳
(1866-1919) 1905年制成了 现行周期表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 原子结构9篇

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9篇原子结构 1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2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3教学目标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教法建议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2.进行新课(1)物质的原子结构①物质由分子组成.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②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2)摩擦起电的原因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探究活动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原子结构 41.3 原子结构的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

知识点二 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判断依据 【重点释疑】 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1)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2)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3)据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判断。 ①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 强。
S SO3 H2SO4 强酸
Cl Cl2O7 HClO4 最强无机酸
结论
从Si到Cl,元素得电子能力逐渐____增_ 强
【情境·思考】 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铁粉与硫粉反应生成FeS, 请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原因。
提示:由于S和Cl位于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半 径r(Cl)<r(S),因此Cl的得电子能力强于S,因此Cl2的 氧化性强于S。
误。
【素养提升】1868年,门捷列夫经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发 现了自然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元素周期律。 这个规律的发现是继原子—分子论之后,近代化学史上 的又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根据提供的条件推断元 素,并按要求填空:
(1)已知某元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 为7,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是什么?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化学式是什么?写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 化物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
③镁、铝氢氧化物性质的比较(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a.MgCl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_bM_.g_AC_ll_C2_l+_32溶_N_a液_O_H中=_=_逐_==_滴M_g_加(_O_入H_)_N_2a↓_O_H+_溶2_N_液a_C_:l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A_l_C_l_3_+_3_N_a_O_H=_=__==_A_l_(_O_H_)__3↓__+_3_N_a_Cl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1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1节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核 核素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第1节原子结构第1课时原子核核素【典例导悟】【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两点:关键点(1)同位素定义的两个限制条件“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2)核素的实质是一种原子。

【自主解答】选A。

A项,二者质子数均为78,符合同为素定义;B项,二者中子数不相同;C项,两者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D想,二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变式训练】(2009·宜宾高一检测)最新科技报导,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新型氢微粒,这种新微粒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对于这种微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是氢的一种新的同素异形体B.是氢的一种新的同位素C.它的组成可用H3表示D.它比一个普通H2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解析】选D。

新型氢微粒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带电荷数,即3-2=+1,所以该微粒是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它不是氢的一种新的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单质,如白磷和红磷、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等;也不是氢的一种新的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的互称。

【典例2】(2010·宿迁高一检测)某元素一种同位素原子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列论断正确的是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C.若碳原子质量为W 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 g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规范解答】选A。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天然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元素各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来的平均值,因此,只知道某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不能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对,B错。

若碳原子质量为W 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近似为12,则此原子的质量为[(m+n)W/12] g 而不是(m+n)W g,C错。

1个质子的质量略小于1个中子的质量,但核内质子总质量与中子总质量比较还要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试题
1、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 )
其中表示质子或电子,表示中子。

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B.①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
C.①②③是三种物理性质相同的粒子 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2、下列说法中肯定错误的是( )
A.某原子K层上只有一个电子
B.某原子M层上电子数为L层上电子数的4倍
C.某离子M层上和L层上的电子数均为K层的4倍
D.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3、已知R2+核外有a个电子,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A. B. C. D. .
4、16O和18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 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6O2与18O2互为同分异构体 B.16O与18O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D.标准状况下,1.12 L16O2和1.12 L18O2均含0.1N A个氧原子
5、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的原子A,其阳离子A n+核外共有X个电子,则A的质量数为()
A.2(x+n) B.2(x-n) C.2x D.n+2
6、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B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C原子核外各电子层电子数相等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元素的原子 D最外层电子数最多的原子最容易获得电子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微粒核外电子排布为2、8、8,则该微粒一定是氩原子 B.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的微粒只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C.F-、Na+、Mg2+、Al3+是与Ne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
D.既不容易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的原子,最外层电子已达稳定结构
8、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的原子质量数为A,含N个中子,它与1H原子组成H m X分子。

在a g H m X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A.a
A+m (A-N+m) mol B.
a
A
(A-N) C.
a
A+m
(A-N) D.
a
A
(A-N+m)
9、有a X n-和b Y m+两种简单离子(a、b均小于18),已知a X n-比b Y m+多两个电子层,下列关系和说法正确的是
A.X只能是含有三个电子层的元素
B.a-b+n+m等于10或等于16
C.Y是质子数不小于5的元素
D.Y不可能是含有两个电子层的元素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②同位素的性质几乎相同③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④同一种元素的核素种类由中子数决定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质量数和电子数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位素
C.质量数相同的两种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质量数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化学性质可能相同
12、某元素构成的双原子单质分子只有3种,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58、160、162,在天然单质中,此3种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由此推断,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此元素有3种同位素
B.其中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为80
C.此元素有2种同位素
D.此元素的单质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58
13、下面是某同学所画的各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你认为正确的是( )
14、已知R 2+离子核外有a 个电子,b 个中子。

表示R 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
A .b a R
B .
a+b-2a-2R C .a+b+2a+2R D .a+b a-2R 15、13C —NMR(核磁共振)、15N —NMR 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

下列有关13C 、15N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5N 与14N 互为同位素
B .13
C 与C 60互为同素异形体
C .13C 、15N 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D .15N 的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相同
16、X 、Y 、Z 、R 分别代表四种元素,如果+m a X 、+n b Y 、-n c Z 、-m d R 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a-c=m-n
B 、a-b=n-m
C 、c+d=m+n
D 、b-d=n+m
17某元素原子R 的质量数为A ,R m-的核外电子数为x ,则Wg R m-
离子所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 )
A. (A-x+m) mol
B. (A-x-m) mol
C.
D.
18.在离子RO 3n-中共有x 个核外电子,R 原子的质量数A ,则R 原子核内含有的中子数是( ) A. A-x+n+48 B. A-x-n-24 C. A-x+n+24 D. A+x-n-24
19.最新科技报导,美国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新型氢微粒,这种新微粒是由3个氢原子核(只含质子)和2个电子构成,对于这种微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是氢的一种新的同素异形体
B .是氢的一种新的同位素
C .它的组成可用H 3表示
D .它比一个普通H 2分子多一个氢原子核
20.Na和Na+两种粒子中,不相同的是()
①核内质子数②核外电子数③最外层电子数④核外电子层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21.下列关于核外电子排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第n层电子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B.第二电子层中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为8
C.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的电子层一定是第二电子层
D.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的电子层一定是第一电子层
22.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之比相等。

在周期表中的前10号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23、有下列微粒:①11H;②21H;③31H;④16O;⑤18O;⑥12C;⑦14C;⑧40K;⑨40Ca;⑩35Cl2;⑾37Cl2,回答以下问题(填序号):
(1)以上11种微粒共含有________种核素,属于________种元素。

(2)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量数相等的微粒是____________。

(4)形成的水分子共有________种。

24、根据下列叙述,写出微粒符号。

(1)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核外有10个电子的原子:___________。

(2)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7个电子的原子:___________。

(3)质量数为24,质子数等于中子数的原子:___________。

(4)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的二价阴离子:_________。

(5)电子总数为18的一价简单阳离子:___________。

25、有A、B、C、D、E五种微粒,已知:
①当A微粒失去3个电子后,其电子层结构与氖原子相同;
②当B微粒得到一个电子后,其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
③C微粒带有两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为12;
④D微粒有18个电子,当失去2个电子后显电中性;
⑤E微粒不带电,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

(1)写出这五种微粒的符号:A________B______C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

(2)B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C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

(3)A的单质与EB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A、B、C、D四种元素,它们原子的核电荷数均小于18,且依次递增,A原子核内仅有一个质子;B原子的电子总数与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A原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原子有两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试推断它们各是什么元素,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
A _____ ,
B ______ ,
C _______ ,
D 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