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院3种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总结分析报告.doc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反馈报告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关系到广大患者用药安全,减少医患纠纷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院2014年共收集上报135例ADR,较2013年的71例增加了90.14%。
现就2014年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ADR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报告人职业和科室分布报告人包括医生和药师,其中医生上报122份,占90.37%;药师上报13份,占9.63%。
ADR报告来自全院18个科室,132例住院患者,3例门诊患者。
详见表1。
表1 2014年ADR上报科室排序科室例数(例)构成比外三病区16 11.85%内一病区15 11.11%内二病区15 11.11%内四病区14 10.37%内三病区12 8.89%临床药学室10 7.41%外一病区8 5.93%儿科病区8 5.83% 中医二病区(肛肠)7 5.19% 中医一病区7 5.19%外四病区 5 3.70% 中医二病区(康复) 5 3.70% ICU综合组 4 2.96%妇产科病区 2 1.48%住院药房 2 1.48%门诊急诊科 2 1.48%外二病区 2 1.48%门诊西药房 1 0.74%合计135 100% 发生ADR的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在报告的135例ADR中,男81例,女54例,年龄分布区间为1-95岁,情况详见表2。
表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年龄例数百分比小于1岁 2 1.48%1-4岁 3 2.22%5-14岁 4 2.96%15-44岁31 22.96%45-64岁38 28.15% 65岁及其以上57 42.22% 总计135 100%用药情况分析用药途径包括静脉给药及口服、皮下注射等。
最常见仍为静脉滴注,占74.85%。
详细统计见表3:表3:给药途径统计排名给药途径一般严重总计例次百分比例次百分比例次静脉滴注116 95.08% 6 4.92% 122口服19 76.0% 6 24.0% 25皮下注射 3 75.0% 1 25.0% 4泵内注射 2 100.0% 0 0.0% 2皮内注射 2 100.0% 0 0.0% 2静脉注射 1 50.0% 1 50.0% 2鞘内给药0 0.0% 2 100.0% 2灌注 1 100.0% 0 0.0% 1肌内注射 1 100.0% 0 0.0% 1阴道给药 1 100.0% 0 0.0% 1鼻饲 1 100.0% 0 0.0% 1总计147 90.18% 16 9.82% 163引起ADR的可疑药物共包含73个品种,可疑药品依据药理作用分类,共包括10种药物;其品种数及上报次数排名统计结果见表4所示:表4 药物类别品种数排名及上报次数排名药物类别品种数构成比(%)上报次数构成比(%)抗感染药物21 28.77 55 33.74中药注射剂7 9.59 41 25.15循环系统药物 5 6.85 9 5.52血液系统药物8 10.96 11 6.75神经系统药物 4 5.48 9 5.52呼吸系统药物 2 2.74 4 2.45消化系统药物 3 4.11 4 2.45镇痛药物 6 8.22 10 6.13内分泌系统药物 6 8.22 7 4.29其他专科用药11 10.87 13 12.90合计73 100.00 163 100.00由表4可见,引起ADR例数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其所含品种数也最多,排名第二的则为中药注射剂。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扮演着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角色。
然而,即使在药品生产、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仍然无法完全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报告旨在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提供科学有效的对策,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危害。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根据最近一年的统计数据,本医院共收集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00例,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
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30岁至60岁之间的患者(占80%),而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不同科室中,内科(40%)和外科(30%)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儿科(20%)和妇产科(10%)。
三、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根据分类统计,药品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类:药物过敏反应、不良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错误使用及剂量过大、药物毒性反应、药物副作用。
其中,药物过敏反应占不良反应总数的40%,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占30%,药物滥用/错误使用及剂量过大占20%,药物毒性反应占5%,副作用占5%。
四、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和对策药物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患者对其中一种成分或药物敏感所致。
对于患者进行详细的过敏史询问和药物过敏试验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反应的有效方法。
对于过敏反应较轻的患者,建议停止使用该药物,并及时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处理。
对于过敏反应较严重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少药物使用剂量,或者寻找其他适用的替代药物。
五、不良药物相互作用原因和对策不良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是由于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导致药物之间相互干扰或增强药物的作用。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正在使用的药物,并仔细评估可能的相互作用。
对于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风险的药物应选择其他药物代替,或者采取适当的剂量调整措施。
六、药物滥用/错误使用及剂量过大原因和对策药物滥用/错误使用及剂量过大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行调整药物使用剂量,或者医生在处方时考虑不周导致的。
关于医院3种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Ana l y s i s o f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o f t h r e e ki nd c o mmo n l y u s e d d r u g s
on t he hos pi t a l
CU/ P e i y a n
I A 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p r o m p t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i n d u c e d b y t h r e e k i n d c o mmo n l y u s e d d r u g s o n t h e h o s p i t a l a n d
药物 的种类迅 速 的增加 , A D R的发生率 也 1 3渐升高 。统计 数据 表 明 , 中 国每 年有 2 5 0多万 人 因 A D R住 院 , 而因 A D R
的死亡人数也 比国家公 布的 l 9种主要传染病死亡 的总和还 要多 1 2 1 。此外 , 我 国还 存在着 严重 的抗 菌药 物不合 理使 用 、 滥用 等问题 , 这不 但造 成 了细菌 耐药性 的逐年增长 , 且增加
【 Ke y wo r d s J A d v e r s e r e a c t i o n ; A n t i mi c r o h i a l d r u g s ; C h i n e s e d r u g s p h a r ma c e u s ; A n t i n e o p l a s t i c d r u g
De p a r t me n t o f P h a r ma c y , t h e S e c o n d Ho s p i t a l o f Ge n e r a l Ho s p i t a l o f C NP C, J i l i n 1 3 2 0 2 2, Ch i n a
常见20种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分析_白宇明
中国药学杂志2009年11月第44卷第21期 Chin Pharm J ,2009 November ,Vol. 44 No. 21·1673·作者简介:白宇明,女,主管中药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药鉴定学,中药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郝近大,男,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药材品种考证,鲜品中药研究与开发及本草学史等方面的研究 Tel :(010)64065790 E-mail :jinda@ ·药物与临床·常见20种中药饮片的不良反应分析白宇明1,魏国义1,郝近大2*(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011)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因素中图分类号:R994.1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1-2494(2009)21-1673-03笔者通过以“中药不良反应”为关键词,检索CHKD 期刊全文数据中1998~2008年国内所有文献,查阅中药致不良反应文献的原文,并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不良反应类型和例数综合考虑,列出20种常用中药饮片引起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以引起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重视。
1 引起不良反应的20种常见中药饮片 1.1 斑蝥引起包括泌尿系统12例;眼损伤8例;急性中毒4例;皮肤症状、造血系统各3例;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各2例,共计34例不良反应。
1.2 半夏引起急性中毒20例。
1.3 苍耳引起包括皮肤症状40例;急性中毒7例;泌尿系统4例;肝损害、造血系统各1例,共计53例不良反应。
1.4 蟾酥引起包括皮肤症状4例;肝损害3例;过敏性休克2例;眼损伤、急性中毒各1例,共计11例不良反应。
1.5 大黄引起包括肝损害5例;泌尿系统4例;皮肤症状、过敏性休克各2例,共计13例不良反应。
1.6 丹参引起包括过敏性休克3例;皮肤症状、药物热各2例,共计7例不良反应。
心内科常用口服类和针剂类中成药的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心内科常用口服类和针剂类中成药的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心内科常用口服和注射用中成药的应用现状。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医院心内科常用口服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安神补脑液、热淋清颗粒、连花清瘟颗粒、银杏叶、心脑欣片、复方甘草酸苷片)和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天麻注射液)2 500张。
结果:常用口服中成药具有补益、清热、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注射用中成药具有扩张血管、镇静安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常用的口服中成药以复方甘草酸苷片(22.68%)为主,注射用中成药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32.24%)为主。
手册中推荐的口服中成药每日用药次数以一日3次为主,注射用药以1 ~ 2次为主。
实际每日口服用药次数以一日3次为主(75.00%),用药疗程以10天为主(28.32%)。
注射剂的常见日给药次数和疗程分别为每日2次(34.00%)和10天(20.32%)。
口服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2%,其中以胃肠道不适最常见(0.20%)。
注射用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2%,其中以口干、嗜睡最常见(0.20%)。
结论:我院心内科常用口服和注射用中成药使用基本合理,符合疾病特点和患者实际需求。
关键词:心内科;普通班;口头;注射;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这与临床用药数量和品种的增加,以及环境污染导致疑难疾病增多,以及衰老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从而出现联合用药密切相关。
许多临床报告指出,医师中医药知识不足、重复用药、用药不当、用药超适应症等问题日益严重[1-3],一系列合理使用中医药工作的开展亟待改进。
本研究对心内科常用口服和注射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此外,还根据科室的疾病特点对中成药使用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特定科室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理论依据。
1数据和方法1.1一般信息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多种分析方法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多种分析方法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的与药物有关的急性或慢性不良反应,包括轻微的过敏反应、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损伤等。
药物的不良反应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和分析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不良反应的多种分析方法。
一、预防性分析预防性分析是指在药物上市之前,对其药理学、临床试验、人群流行病学等因素进行分析,以预测并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
这种分析通常包括动物试验、体外实验和人体试验等多种方法。
动物试验通常用于检测药物对不同动物的毒性和不良反应。
例如,药物的毒性试验可以通过测量变化的生理指标来观察药物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以提前预防人体不良反应的发生。
体外实验通常用于检测药物的基本性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生物学特征。
例如,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药物对细胞的影响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人体试验也是预防性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在小鼠模型的体外实验中、招募志愿者的人体试验中和大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中。
这些试验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预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程度。
二、过程性分析过程性分析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监测、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这种分析通过搜集大规模、长期、高质量的数据,以判断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并为未来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现代医学采用电子病历系统记录大量患者信息,因此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的数据分析来评估药物不良反应是非常方便的。
另外,大规模的药物监控研究也是非常有效的过程性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帮助分析药物的风险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药物监测研究可以基于医院、社区、家庭、市场等场景,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分析。
三、评价性分析评价性分析是指通过对已经出现过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评价、病历诊断和处理的过程。
药品监管中的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药品监管中的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用药条件下,药品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在药品的开发和上市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制定药品监管政策、改进药品生产流程以及提高药品安全性。
本文将对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药品监管体系中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一、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分析1. 乙肝疫苗不良反应案例2018年,某地区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了多起不良反应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社会恐慌。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该批次乙肝疫苗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导致部分接种者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症状。
监管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停止了该批次乙肝疫苗的使用,并对相关生产企业进行了严厉处罚。
该案例表明,药品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药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2.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抗生素的滥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
在某医院中,大量患者滥用抗生素导致了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且耐药菌株传播范围扩大,引发了院内感染的爆发。
监管部门对该医院进行了调查,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置方案,包括整顿医院用药管理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药品知识培训等。
该案例提示我们,除了加强对药品本身的监管外,还要关注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对药物的合理使用。
3. 药品广告不实引发不良反应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为了推销产品,会进行夸大宣传和不实广告。
某种保健品广告宣称具有治疗乳腺癌的功效,引发了大量患者购买和使用。
结果证实,该保健品对乳腺癌无治疗效果,并导致一些患者病情恶化。
监管部门对该企业进行了处罚,并加强了对药品广告的审查力度。
这一案例揭示了药品广告对公众的误导和潜在危害,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广告审查制度。
二、药品监管中的挑战与应对措施1. 药品审批流程的规范化药品的上市流程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包括药物临床试验、药品注册和上市许可等环节。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这些环节的监管和审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案例分享
案例一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查体无明 显异常,血常规、血氧饱和度、 心电图、胸部 CT 均提示未见 明显异常,给予吸氧、雾化平 喘,过程中全身出现红色斑状 皮疹、异常瘙痒,以急性荨麻 疹进行治疗
抗敏过程中患者逐渐出现胸闷 加重、呼吸困难,立即进行心 电监测,2L/min 吸氧、协助半 坐卧位,保持呼吸顺畅,同时 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 抗炎 抗免疫,静脉滴注氨茶碱注射 液0.25g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 张支气管
或顺铂等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合用。
肾毒性:氨基糖昔类抗生素主要以原形由肾脏排泄,并可通过
细胞膜吞饮作用使药物大量蓄积在肾皮质,故可引起肾毒性。
2
轻则引起肾小管肿胀,重则产生肾小管急性坏死,但一般不损
伤肾小球。
神经肌肉阻断:最常见于大剂量腹膜内或胸膜内应用后,也偶见于肌内或
3
静脉注射后。其原因可能是药物与Ca2+络合,使体液内的Ca2+含量降
三、喹诺酮类: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01 肌腱炎和肌腱断裂
风险增加
02 重症肌无力加重
03 影响糖尿病患者的
血糖控制水平
重症肌无力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
品可能导致死亡或需要辅助呼吸
莫西沙星的风险最高
04 光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手、颜面及其他暴露于 光下的皮肤出现红肿,伴瘙痒或灼热 感,严重者出现皮肤脱落。在使用喹 诺酮类药物时,应避免接触日光及紫 外光,可使用防晒霜、穿戴遮光衣物 预防。
02 / 结晶尿
治疗中如发现结晶尿或血尿时即可给予碳酸氢钠及饮用大量 水,直至结晶尿和血尿消失。应用疗程长,剂量大时宜同服碳 酸氢钠并多饮水,不可与维生素C合用。
九、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01 / 伪膜性肠炎
医院不良事件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报告范文
医院不良事件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报告范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医院药物不良事件分析报告1. 引言在医院临床工作中,药物不良事件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医疗安全问题。
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二篇)
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摘要:本报告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总结,以便为医院管理层和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以优化药品使用和提高患者安全。
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类、发生率、原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本报告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第一部分:引言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使用药品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的对药物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仅影响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也会对医院的声誉和医务人员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部分:分类和发生率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我们将其分为常见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和罕见不良反应三类。
对医院的总体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发现常见不良反应高发,占总反应的70%,严重不良反应占20%,罕见不良反应占10%。
第三部分:原因分析1. 药物因素:- 不同药物对不良反应的易感性不同。
- 药物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患者因素:- 个体差异是导致患者对同一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 存在的基础疾病和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医务人员因素:- 用药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和不当用药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第四部分:预防措施1. 药物因素:- 对于常见不良反应的药品,应加强监测和预警,确保其安全性。
-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高发的药品,需重新评估其合理性和适应症。
- 对于罕见不良反应高发的药品,应加强严格的审批和管理。
2. 患者因素:- 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对易感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方案制定。
- 患者应主动告知个人过敏史和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合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医务人员因素:- 提高医务人员的药物不良反应认知和职业素养,加强相关培训和教育。
- 强调用药操作的规范和标准,严格遵守制定的用药流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第五部分:结论针对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总结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常见不良反应是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需重点关注。
药物不适症状的具体分析
药物不适症状的具体分析在临床实践中,药物不良反应(ADR)是医生和患者经常面临的问题。
此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药物不适症状的全面分析,以便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这些状况。
1. 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药物正常使用剂量下,药物除了期望的药理作用外,对患者产生的有害反应。
它们可以是轻微的,如皮疹和头痛,也可以是严重的,如肝功能衰竭和过敏反应。
1.1 分类- 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预期之外的不良反应,通常是可预测的。
- 毒性反应:由于药物剂量过高引起,可能对组织或器官功能产生损害。
-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导致从轻微的皮疹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不等。
- 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更多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 特异质反应:仅在特定基因型或个体中发生的反应,通常与药物代谢有关。
2. 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2.1 识别和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家族史和过敏史。
- 临床评估:评估症状的性质、严重程度、发生时间以及是否与药物相关。
- 实验室检查:血液、尿液、肝功能等检查以辅助诊断。
2.2 管理策略- 停药:如确定不良反应与特定药物有关,首先应停用该药物。
- 对症治疗:根据症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抗过敏药物、抗炎药等。
- 替代治疗:在安全的情况下,使用其他药物替代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
- 监测:对患者进行随访,监测症状是否缓解或是否有进一步的发展。
3.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3.1 抗生素类- 过敏反应:如皮疹、药物热、哮喘等。
- 肝功能异常:如药物性肝炎。
3.2 循环系统药物- 低血压:某些降压药物可能导致。
- 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引起。
3.3 抗肿瘤药物- 恶心与呕吐:常见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 骨髓抑制:可能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3.4 激素类药物- 库欣综合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
- 骨质疏松:影响骨骼健康。
4. 患者教育患者应了解:- 药物的作用机理、预期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
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报告内容:1. 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数据:报告会统计2024年医院记录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数据,包括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次数、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信息。
2.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报告会分析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类型,例如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等等。
3. 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会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能包括药物成分、用药方式、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
4. 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评估:报告会对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以帮助医院更好地管理药物安全性。
5.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建议:报告会提供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建议,包括在用药前的评估、监测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等内容。
报告目的:1. 了解2024年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整体情况,包括发生次数、类型等;2. 分析不同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其在患者中的发生风险;3. 提供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建议,以促进药物安全性。
报告适用对象:1. 医院管理层:作为决策层的参考,帮助改进医院的药物管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2. 医院临床药师:为药物治疗决策提供支持与指导,防范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医院临床医生:提供药物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的指导,减少患者用药过程中的风险。
报告编制:1. 调研医院数据库,收集2024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数据;2. 分析数据,统计不同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次数;3. 结合医学知识和专业经验,分析不同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风险;4. 结合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提供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建议;5. 撰写报告,明确分析结果和建议。
报告结构:1. 引言:介绍报告的背景、目的和适用对象;2. 数据统计与分析:展示2024年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3. 不良反应类型分析:对不同类型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风险进行分析;4. 风险评估:对各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5. 预防与处理建议:提供预防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建议;6. 结论:总结报告的主要观点和建议;7. 参考文献:列出报告所依据的文献资料。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doc
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doc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和有害的反应。
ADR 监测是医院药学的重点工作内容,药品安全监测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有效途径。
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找出现行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点,进一步提高ADR监管工作的成效。
通过帕累托图分析,笔者在11个大类别共计158种药品中快速筛选出了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和中药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因素。
鱼骨图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
用鱼骨图对引起ADR的要因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有助于理清思路,更好地寻找改进方法。
结果分析如下:1与高龄、女性患者相关的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生ADR的患者中,女性居多,>61患者占比较高。
高龄患者易发生ADR的原因如下:(1)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消除能力减退;(2)生理功能减退,靶器官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3)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联合用药多,药物相互作用复杂;(4)免疫功能下降,易感因素增多。
女性患者易发生ADR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时,免疫功能下降,对药物较为敏感;(2)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与男性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更易发生ADR。
因此,临床医师用药时应注意性别和年龄差异;临床药师应对老年、女性患者加强用药监测和用药宣教,制订合理的给药方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减少ADR的发生。
2与静脉给药相关的因素静脉滴注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达峰时间短,使得一些患者不能耐受,易出现药物ADR,因此静脉滴注引起的ADR一般在患者用药后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
同时,静脉给药时药物稀释浓度、pH值、渗透压、滴注速度、药物配伍、内毒素及热原等均可能引发ADR。
因此,临床应谨慎选择静脉途径给药,严格遵守“能口服不静脉注射,能静脉注射不静脉滴注”的原则,静脉滴注过程中加强用药监测。
3种常用抗病毒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1I 过敏性休克 患者 ,女,3 . 2岁,因肺炎在急诊科静 脉滴注环丙沙星 ,青霉素治疗 。5 后病情无好转 ,改用 d
鱼腥草注射液 5 ml 0 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2 0 静脉滴 5 ml 注。 输至 l n时, mi 患者突然 出现恶心 、 心悸、口唇紫绀、 四肢厥冷伴大汗 ,脉搏细弱 ,血压降为零 。立 即停止 输 液 ,考虑为过敏性休克 ,让患者平卧保暖 ,氧气吸入 , 并给 予 抗 休 克 治疗 , 者 逐 渐 清 醒 。 h 上 述 症状 消 失 , 患 1后 随后 入 院 治 疗 1d 愈后 出 院 。 3,
由于以皮疹为主 的过 敏反应 为常见不 良反应 ,且大 多发生在半小时 内或 3 d ~5 ,因此 ,在最初用 药的几天 中应注意检 查有无皮疹显现,一经发现 应立 即停药 ,皮 疹 大多于当天消失。如 果皮疹伴腹痛 、腹泻或 明显瘙痒 时,停药后应给予异 丙嗪肌注或地塞米松静注 。一旦发 生过 敏性休 克,除立 即停 药外 ,同时给 予吸氧 、静注地 塞米松和肌注肾上腺素 ,其休 克症状 多可迅速好转 。 为 了防范双黄连注 射液引起 的不 良反应 ,应尽 量使 用 同一批号 的药品 ,可减少不 良反应发生率。另外 ,最 好单独静滴双黄连注射 液,不与其他 抗生素混合装入 同 输液瓶 中静滴,亦可减少不 良反应 。有过敏史或皮疹 表现 者,则不宜应用双黄连注 射液。 3 穿琥 宁注射液 穿琥宁注射液是从穿心莲 叶中提取 的有效成分制成 的灭菌水溶液,具有抗病毒 、解热、消炎作用 。随着应用 的扩大 ,有关不 良反应也有所增加 ,应 引起足够重视 。 31 过敏性休克 王某,女,2 . 8岁 ,因上感收住本院, 穿琥宁注射液 4 ml 0 ,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 2 0 l 5 m 静脉
临床药师对我院2022年度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以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建议
临床药师对我院2022年度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以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建议前沿:临床药师在工作实践中与医生、护士共同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护患者免受或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方法:统计分析我院(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2022年1—12月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医务工作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注意药品的不良反应,达到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的目的。
一、我院2022年全年一共上报126例不良反应。
(一)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多2022年我院上报有1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其中6例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症状是身体痒、部位红肿等。
1例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恶心、反胃呕吐。
1例不良反应是引起患者心悸。
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例不良反应引起患者发热,头孢噻肟钠1例药物热,1例不良反应:寒战、胸闷。
阿莫西林那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引起皮疹两例。
(二)中成药针剂不良反应多2022年上报了5例不良反应,心内科反映2022年科室给4名患者使用香丹注射液都存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过敏、发痒。
医生发现后立即停药,进行观察不良反应症状逐渐好转。
现在该科室基本上停止使用香丹注射液。
另外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发生1例引起患者头痛的不良反应。
(三)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药品不良反应较多。
2022年我院上报44例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药品不良反应,其中丙戊酸钠缓释片引起3例血小板减少,利培酮分散片引起5例白细胞减少,阿普唑仑片引起3例乏力、困顿。
(四)、治疗结核病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多。
2022年我院上报6例治疗结核病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乙胺丁醇片引起尿酸升高2例,吡嗪酰胺片引起尿酸升高1例,异烟肼片引起白细胞降低2例,怀疑联合用药异烟肼片和利福平胶囊引起1例白细胞降低的不良反应。
二、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一)药品因素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1)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中成药注射液生产质量有待提高,中成药注射液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提纯不当使药物杂质过多,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
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总结引言在医疗实践中,药物的使用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然而,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是无法避免的。
本文对药品使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这些问题。
不良反应类型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 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这些反应可能是由于患者对药物成分过敏导致的。
2.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头痛、乏力等。
这些反应通常是由于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或系统的影响产生的。
3.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药物的效果可能被减弱或加强,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4. 药物滥用或误用:如果患者在使用药物时未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或者滥用药物,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防和处理策略为了预防和处理药品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和建议:1. 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在给患者开具处方前,医护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以避免给患者开具对其过敏的药物。
2. 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说明,包括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频率等,以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
3. 监测不良反应:在患者使用药物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医护人员在开具处方时应注意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了解可能的相互作用,并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
5. 教育患者合理用药: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教育,包括正确用药的方法、时间、剂量等,以减少滥用或误用药物的风险。
结论药品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但通过了解不良反应的类型和预防处理策略,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始终关注患者的症状和反应,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2024医院药品第3季度不良反应总结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季度分析报告
(2024年第3季度)
一、报告结构
2024年第3季度我院上报病例报告53例,其中新的9例,占比15.18%、严重病例报告7例,占比8.86%、一般报告46例,占比78.48%。
报告人职业:报告人包括医生、护士和药师。
其中医生上报26例,占58.22%;护士报告15例,占22.78%;药师上报12例,占6.32%。
二、分析与结论:
1.整体情况
本季度报告数量较上季度较少,新途径上报临床工作中便捷,部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反应警觉性高,上报ADR积极性较高。
上报的不良反应多局限为各种恶心、呕吐、头晕,所涉及药物无上市5年内的新药,亦无目前上市后再评价的药物,此类不良反应上报通常监测价值不大。
医务人员应对不良反应类别的定义严格掌握,临床应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发现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对于造成器官损害、致残、致畸、致死、导致住院治疗甚至延长住院时间的药物不良反应,要在规定时限内上报。
2.重点不良反应分析
本季度严重不良反应7例,其中肿瘤化疗药物2例,均
导致血小板降低,近几年医院时常有血液紧缺的情况,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物,特别是有血项下降史的,医务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避免严重状态出现;中成药3例,分别是丹参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中药注射剂出现过敏反应机率较大,医务人员在患者使用时应加强巡查和宣教;抗菌药物2例,分别是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喹诺酮类药物目前临床使用较为普遍,医务人员应注意患者使用后状态。
希望全院医务人员继续提高对ADR监测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
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总结分析报告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复杂的疾病治疗需求,药品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然而,药品的使用也面临着一些不良反应的风险,对患者的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本报告对2024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帮助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况2024年,医院共收集到xxxx个不良反应病例,涉及xxxx个药品。
其中,男性占xx%,女性占xx%。
不良反应病例主要集中在xx岁-xx岁年龄段,占总病例数的xx%。
二、药品不良反应分类及程度根据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中轻度病例占总数的xx%,中度病例占xx%,重度病例占xx%。
三、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1. 肠胃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肠胃道反应病例最多,占总数的xx%。
2.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肿胀,有时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
过敏反应病例占总数的xx%。
3. 药物依赖性引起的反应:主要包括药物滥用、药物依赖等问题,占总数的xx%。
4. 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应: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使用,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引起不良反应,占总数的xx%。
5. 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占总数的xx%。
四、影响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1. 药品的质量:部分不良反应与药品的质量有关,包括药品的生产工艺、存储条件、配方准确性等。
2. 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药物有不同的反应,可能与遗传因素、体质、年龄等有关。
3. 药物相互作用: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药物使用错误:患者对药物的使用方式、用量、用时等不正确,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管理措施1. 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确保药品的生产和配送环节符合标准。
抗菌药物机制不良反应总结
抗菌药物机制不良反应总结
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或杀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然而,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总结:
1.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某种抗菌药物过敏,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2. 肝毒性:一些抗菌药物如利福平、异烟肼等可能引起肝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症状。
3. 肾毒性:某些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4. 血液系统毒性:某些抗菌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可能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5. 神经系统毒性:部分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能引起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癫痫发作。
6. 胃肠道反应: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
7. 心脏毒性:某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可能对心脏造成损害,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炎等。
8. 耳毒性:部分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可能引起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皮疹、药物热:多同时出现,皮疹常先于发热出现。几乎每一种抗
感染药物都可引起皮疹、药物热;停药后2—3d大多可以退热。皮
疹分荨麻疹、斑丘疹、麻疹样皮疹,也有红斑、猩红热样皮疹、天
疱疮样皮疹、湿疹样皮疹、结节样红斑、多形性红斑、紫癜、剥脱 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渗出性红斑等,以后三者的预
后较严重。多数可自行消退,但因少数患者的皮疹可发展为剥脱性
阿司咪唑片:心血管反应、过敏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酮康唑片:引起肝损害、过敏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安乃近片、注射液: 引起过敏性休克、血液、消化系统反应,注射液易致休克虚脱 甲紫溶液:引起皮肤癌、皮炎、溃疡等 脑蛋白水解注射液:主要引起寒战、高热、皮疹以及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G
h
通报3-5期:
2003年8月,5种药品: 甲氧氯普胺:锥体外系反应 碘化油胶丸:群体不良反应 卡马西平片:严重皮肤不良反应 鱼腥草注射液:过敏反应
2003年1月,5种药品:
右旋糖酐40注射液 甘露聚糖肽注射液
葛根素注射液
穿琥宁注射液
过敏性休克
安痛定注射液:严重皮肤和血液系统反应 参麦注射液
2003年12月, 第五次通报4种药品: 阿米卡星致耳、肾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呼吸心跳骤停等; 林可霉素致呼吸困难、听力下降、休克样反应等; 环丙沙星致皮损、静脉炎、消化、呼吸、白细胞减少、过敏性休克等; 克林霉素致皮肤损害、消化系统症状、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皮炎等而危及生命,故以及时停药为妥。
G
h
青霉素致血清病样反应,是一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轻的变态反应。血管神
经性水肿一般并不严重,但波及呼吸系统及脑部时有 危及生命的可能。
与链霉素、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经常接触的人员有可能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医院3种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目的提示现今医院常用的3种药物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避免不良反应的相关措施。
方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医学期刊,对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整理。
结果发现医院存在较为严重不良反应的3种药物。
结论广大医疗工作者应对以上3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
标签:不良反应;抗菌药;中药制剂;抗肿瘤药药物不良反应指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
大多数的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少数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不断发展,药物的种类迅速的增加,ADR 的发生率也日渐升高。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有250多万人因ADR住院,而因ADR的死亡人数也比国家公布的19种主要传染病死亡的总和还要多[2]。
此外,我国还存在着严重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滥用等问题,这不但造成了细菌耐药性的逐年增长,且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ADR现已成为国际医疗界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其危害性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就现阶段我国医疗状况而言,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必须引起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警惕。
1 常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我国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最高的存在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中。
其中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为常见且最具代表性,一般情况下表现为瘙痒、皮疹、麻疹、疱疹,有时也会出现恶心、呕吐、胃胀、胃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头昏、耳鸣、耳聋、失眠、烦躁不安,粒细胞减少、心率加快,发热37.6~39.0℃部分伴有皮疹,停药后症状仍持续1~2 d,脸色苍白、血压下降、呼吸急促、意识不清等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状态。
严重时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于死亡的恶性事件的发生[3]。
以上的不良反应可分为: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二重感染。
毒性反应变现为对肝脏、心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胃肠道等器官的损害,其中以肝脏、肾脏功能的损害最为严重。
大多数的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进行排泄,故药物在肾皮质内积聚造成药物浓度的升高,对肾脏的损害十分常见。
肾毒性的表现一般轻重不一,从单纯性尿常规异常、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到急性肾衰竭均有发生。
抗生素引起的肾毒性大多数是可逆的,在停药后肾脏功能可得到逐渐恢复[4]。
肝脏作为人体的主要代谢器官,抗菌药物足够引起肝脏的损害和影响肝脏代谢酶的活性。
当药物在肝脏中被肝酶代谢时,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CYP介导的药物作用主要有两种机制,分别为诱导代谢与抑制代谢。
酶诱导会使细胞色素P450的合成与活性增加,会使通过此途径消除药物的代谢加速,使血药浓度降低、疗效减弱甚至是消失。
酶的抑制作用会使药物的代谢减少,血药浓度升高、疗效延长,以至于产生不良反应。
临床上由于肝药酶抑制剂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较为常见,后果亦更为严重[5]。
变态反应是抗生素类药物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最为常见的表现是皮肤过敏(瘙痒、皮疹、麻疹、疱疹等)和血清病样反应,但多数并不严重,停药后可消失。
严重的变态反应可表现出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热、光敏反应等一系列症状。
二重感染也称菌群交替症,是指抗菌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感染,长期应用抗菌药物容易发生,在人体内存在的条件致病菌经大量繁殖并入侵机体成为致病菌,如真菌感染等[6]。
见表1。
经上述对常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分析笔者认为,临床医生应尽量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保证其使用的合理性,尽量避免由于联合用药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建议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做好各项血液及脏器的检查工作以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2 常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近些年,中药药理的研究工作正逐步深入,许多新品种的中药制剂被开发出来并应用到临床中去,而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故对中药制剂的安全性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几乎发生在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其中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较高。
在中成药的各种剂型里,以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最高,中药注射剂由于其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局限性、临床使用中溶媒的选择、药物之间的配伍等因素,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而对于临床医生其不严格掌握适应证、使用中药注射剂不做过敏试验、合并用药过多、使用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因素,造成不良反应剧增,见表2。
因此,在使用中药制剂的过程中,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配伍禁忌,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保持与临床药师的沟通,制定合理化的给药方案,适时做好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测,从而使中药制剂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7]。
3 常用抗肿瘤药不良反应分析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对于肿瘤细胞和人体的正常细胞缺乏理想的选择作用,药物在杀伤恶性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于某些正常的组织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生长较为旺盛的组织细胞,如毛发、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等损害更为明显。
以上不良反应为近期毒性反应,随着抗肿瘤药物的逐步使用,其剂量和疗程的不断延长,长期毒性反应慢慢出现,可累及心脏、肾脏、肝脏等重要脏器,见表3。
因此,毒性反应成为抗肿瘤药物使用剂量受到限制的关键因素,同时亦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建议临床医生从细胞增殖动力学、药物作用机制、药物毒性、药物的抗瘤谱等方面考虑,在确保治疗的同时尽量避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8]。
4 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评价因果关系以上3种临床常用药物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而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大。
所以遇到任何可疑的药物不良反应都需要进行认真的因果关系评价分析。
从药品监督管理的角度,在来源处确保药品的质量,避免由于质量问题带来的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从临床医生的实际应用的角度,要深入到病房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联合临床药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高方案的合理性和用药的安全性,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尽量避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并保证在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积极上报不瞒报、漏报。
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评价作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最关键的问题,时至今日在国际上仍无统一的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常用的判定不良反应与药物相关程度一般分为5个等级:(1)肯定:时间顺序合理;该反应与已知的不良反应相符,停药后反应停止,无法用患者的疾病解释,再度用药反应再现(可引起严重的变态反应,不主张使用。
在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情况下,并不要求每个病例都必须确定因果关系后才能报告)。
(2)很可能:时间顺序合理,该反应与已知的不良反应相符,停药后反应停止,无法用患者的疾病解释。
(3)可能:时间顺序合理,该反应与已知的不良反应相符,停药后反应停止,患者的疾病或其它治疗有可能造成同样的结果。
(4)可疑:时间顺序合理,该反应与已知的不良反应相符,用患者的疾病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
(5)无关:不符合上述条件[9]。
5 如何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从国家行政角度着手:要建立健全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完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机构和网络,要形成完整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在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时要及时通报临床,确保临床了解最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10]。
从医院医疗角度着手:(1)下医嘱前应充分了解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史及过敏史,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要做必要的过敏性试验。
(2)应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疾病状态。
对药物的品种进行合理化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
尽量避免药物的联合使用,注意配伍禁忌及药物的重复使用,特别是老龄患者、新生儿、儿童和孕妇,最好提供针对其自身病情的个性化给药方案。
(3)对于某些必须使用而又易对各脏器造成损害的药物,应按规定检查各脏器功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4)要向患者开展药物不良反应咨询,加大宣传和培训的力度,让医务工作者充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办各种宣传及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讲座。
以上为笔者对医院常用3种药物不良反应做出的分析及建议预防措施,希望可以为广大的医疗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查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1] 张抗怀,杨世民.医院药师参与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思考[J].中国药房,2003,14(8):502-504.[2] 赵日光.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和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55-57.[3] 陈陆根,袁丽华,谢建文.9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10-211.[4] 张存捷,刘洋.11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学综述,2008,14(14):2220-2221.[5] 冯玉珍,陆洁.187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医药导报,2006,25(7):715-716.[6] 孙跃宏,谢红梅,毛瑛瑛.专科医院141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5):336-337.[7] 钟碧丰,林泽日.古田医院2010年药物不良反应分析报告[J].海峡药学,2011,23(10):233-235.[8] 鄢琳,梁苹.对四川省肿瘤医院257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浅析[J].华西药学杂志,1998,13(2):124-125.[9] 纪立伟,傅得兴,胡欣.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下)[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9):50-52.[10] 蔡长春,李景苏,赵会懂,等.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工作模式的研究与临床实践[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