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意思
描写绍兴的古诗5首
描写绍兴的古诗5首
1.秋下荆门(唐) 李白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简评:这是24岁李白第一次告别巴山蜀水辞亲远游所写的诗。
李白此刻扬帆远行,意气风发,目的地直指绍兴剡中。
为什么首行剡中?因为李白爱剡中名山秀水。
2.越中览古(唐)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简评: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诗。
此诗通过越国兴衰的历史变迁,揭示了兴衰的历史规律。
当然,李白没有直接明说,只是用了当年“宫女满春殿”,如今“惟有鹧鸪飞”的对比手法,于“不言中”给出了答案。
3.渡浙江问舟中人(唐)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简评:这是热衷旅游的孟浩然赴绍兴途中所写的著名诗篇。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一句,是写诗人不停地探头望天及不停地问何处是越中,将诗人的急切心情和童真之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极为传神。
4.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简评:这首充满童真趣味的回乡诗,是贺知章的代表诗作,也是写绍兴故乡情深的经典佳作。
5.沈园二首其一(宋) 陆游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简评:这是陆游60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的诗篇。
陆游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实现抗金复国的愿望,而这个愿望在《沈园》组诗中反复出现,值得玩味。
描写秋天的诗句及翻译精选
秋天的诗句?秋兴八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诗句全文如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那么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土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长信秋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诗句全文如下: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是是一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太原早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诗句全文如下: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假设汾水,无日不悠悠。
随着岁月的流逝,美丽的花儿都凋谢了。
在火星向下流的时候,也就是炎暑消退的时候。
这时塞外就已经开始下霜了,黄河以北已经呈现出一派秋天的气息。
看到这边城的月亮,我已经梦想回到安陆的家中。
我对家乡的思念,就像长长的汾水一样没有尽头,没有一天心里不充满相思之愁。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诗句全文如下: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安徽宣城依山傍水,风光如画,日将暮时,水净山青,晴空万里。
宛溪和句溪如两条洁白的素练缠绕着城边明镜般的太平湖,两座彩虹似的桥梁飞架在河流上方。
炊烟袅袅,橘林柚林一片秋色苍茫,梧桐也叶落枝凋色寒。
《梦游天姥吟留别》解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作品赏析一: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
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
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
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í)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
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
李白描写香炉峰的诗
李白描写香炉峰的诗《望庐山瀑布》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衍生注释:1.“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2.“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河流之上,这里形容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
3.“三千尺”:形容山高。
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数。
“疑”:怀疑。
“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把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云雾缭绕的样子写得如梦如幻。
一个“生”字,把静态的香炉峰写活了,好像那紫烟是从香炉中冉冉升起的。
“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静态美,就像一条白色的绸缎挂在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则写出了瀑布的动态美,“飞流”表现出瀑布的湍急,“直下”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三千尺”更是夸张地表现出瀑布的高峻。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想象奇特,让人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整个画面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他一生渴望入仕,却又不得志,游历四方,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看一个大瀑布,那瀑布特别壮观。
朋友在一旁惊叹:“哇,这瀑布可真够大的!”我立马就想到了李白的诗,我说:“你看这瀑布,就像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你看这水从那么高的地方直落下来,可不就像银河从天上掉下来似的嘛。
”朋友听了,连连点头说:“真的是呢,李白可真厉害,把这瀑布写得这么生动。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原文: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一、衍生注释:1.“香炉瀑布”:指香炉峰的瀑布。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注释与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注释与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 》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度 通:渡)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
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1/9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 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杜甫《赠花卿》原文及赏析
赠花卿[唐] 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分类标签: 讽刺诗作品赏析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礼仪制度极为严格,即使音乐,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皇帝临轩,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稍有违背,即是紊乱纲常,大逆不道。
花卿,名敬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李白开头提到香炉峰的诗
李白开头提到香炉峰的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衍生注释:1.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2. “紫烟”指日光照射下的云雾呈现出紫色。
3. “川”这里指河流。
4. “三千尺”并非实指,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瀑布之长。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诗人李白站在远处观望,阳光照在香炉峰上生出紫烟,而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川之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简直是神来之笔,用极度的夸张手法,将瀑布的雄伟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仿佛那瀑布不是凡间之物,而是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瀑布的磅礴力量和震撼之美。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一生豪放不羁,游历四方,其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关注民生疾苦的,也有表达个人志向和情怀的,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爬山,当我们看到山上的一道瀑布时,我就想起了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对朋友说:“你看这瀑布,李白要是看到了,肯定又能写出一首绝美的诗。
这瀑布从高处落下,那气势就像银河从天上掉下来一样,李白写得真是太妙了,咱可没有他那样的才华,只能惊叹于这大自然的神奇啦。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秋下荆门》李白全诗翻译及赏析
《秋下荆门》李白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秋下荆门》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
此诗写于李白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诗中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作者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
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释】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⑷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白话译文】秋霜降落在荆门江树叶子落空,布帆完好地挂在杆上招引秋风。
我这次出去不是为了那鲈鱼鲙,本来就热爱名山因此才去剡中。
【创作背景】根据裴斐编制的《李白年谱简编》,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
当年李白再游峨眉山,秋间经清溪、渝州、三峡去蜀,来游楚地,在离开荆门时作此诗。
【赏析】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形容及时行乐的诗句
形容及时行乐的诗句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唐·李白《将进酒》译文: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2、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唐·李白《蜀道难》译文: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
3、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译文: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4、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译文: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5、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译文:沉醉之中不知还有自己,这种快乐何处能寻?6、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唐·李白《秋下荆门》译文: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汉·曹操《短歌行》译文: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8、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唐·无名氏《金缕衣》译文:我劝你不要顾惜华贵的金缕衣,我劝你一定要珍惜青春少年时。
9、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汉·佚名《驱车上东门》译文: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10、人生聚散长如此,相见且欢娱。
——宋·欧阳修《圣无忧·世路风波险》译文:人生的聚与散就是这么的长,相见之时还是要及时娱乐。
11、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五代·李煜《子夜歌·寻春须是先春早》译文:寻觅春天就应该在春天到来之前,想要欣赏春花就不要等到花已枯萎时再去。
带鲈鱼的诗
带鲈鱼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带鲈鱼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带“鲈鱼”的诗一.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宠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二.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宋)辛弃疾《水龙吟》译文: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三.朱门漫临水,不行见鲈鱼。
——(唐)刘禹锡《三阁词四首》译文:富贵家门多遍布河水,可是却不能见到鲈鱼的美味。
四.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唐)李白《秋下荆门》译文: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巡游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唐)赵嘏《长安秋望》译文:惋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二.鲈鱼的古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辛弃疾《水龙吟》鲈鱼杨万里两年三度过垂虹,每过垂虹每雪中。
要与鲈鱼偿旧债,不应张翰独秋风。
买来一尾那嫌少,尚有杯羹慰老穷。
秪是蒪丝无觅处,仰天大笑笑天公。
三阁词四首刘禹锡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珠箔曲琼钩,子细见扬州。
北兵那得度,浪语判悠悠。
沈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
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
朱门漫临水,不行见鲈鱼。
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知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三.赞美鲈鱼的诗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出自:北宋文学家、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宠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扩展资料: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全诗仅二十个字,但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二首》)之意,蕴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关于风的诗句——《秋下荆门》
关于风的诗句——《秋下荆门》
《秋下荆门》原文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秋下荆门》翻译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
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不是为了鲈鱼鲙,因为我向往游玩名山,才想去剡中。
《秋下荆门》作者简介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别储邕之剡中》原文|译文|鉴赏《别储邕之剡中》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天宝元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别离诗别辟蹊径,新人耳目,充分展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别储邕之剡中》原文唐代:李白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译文及注释译文向你打探问去剡中的道路,你举手示意遥指东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扬州而南下,长长的流水一直通向会稽。
溪水清澈,掩映着丛丛绿竹,水明净如镜,映着荷花的倒影,传出阵阵清香。
与君辞别前往天姥,抖尽石尘我将高卧于秋日的霜露之中。
注释储邕:诗人的朋友。
剡中:今浙江嵊州、新昌一带,当地有剡溪,山清水秀。
借问:请问,打听。
越乡:今浙江绍兴周围。
春秋时越国统治中心。
广陵:今江苏扬州。
会稽:今浙江绍兴。
镜:指水面。
一则阳光照射,水面闪闪发光,二则水面清澈见底,所以比喻为镜子。
天姥:即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
传说有仙人在山上唱歌,此山被道教尊为仙山。
鉴赏诗的前二句,交待诗人的去向。
但作者避免平铺直叙,用“借问”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经的路线;下面用一“指”字,回应上文;同时,一“问”一“指”两个举动,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将要分手时的情状,增强形象感。
“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
”两句进一步补充离别和要去的地点,并借“舟”、“水"二字点明诗人乃由水路进发,从而自然引出下面两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
翠竹本生于岸边,却说“溪下绿’’,显见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却说“镜中香’’,令人于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
这里,前句巧妙地衬托出溪水之清,后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静。
水静而且清,伴以飘香的荷花,泛绿的翠竹,活画出了江南水乡所独具的特色。
“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辞君"正面点出别离,与诗题关合;“天姥”乃越东灵秀之山,号称奇绝。
从“剡中“,到“越乡",到“会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区的不同名称被诗人连续使用,表面看来,似有重复繁杂之弊,但实际上,不仅每一名称的出现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义,而且还从侧面衬托出了诗人初入越东前那种向往、盼望的急切心情。
晚秋诗译文
晚秋诗译文
好嘞,那我开始写啦。
《晚秋》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咱来一句句翻译哈。
“霜落荆门江树空”,就是说霜落下来啦,荆门那儿江边的树都变得光秃秃的啦。
“布帆无恙挂秋风”,就是那布做的帆船好好的呢,挂在秋风里。
“此行不为鲈鱼鲙”,这句话就是说这一趟出去可不是为了吃那鲈鱼做的菜哟。
“自爱名山入剡中”,是说自己就是喜欢那些有名的山,所以才进入到剡中这个地方。
哎呀,你看这诗写的,多有意境啊。
这诗人估计就是大秋天的跑到荆门去了,看到江边的树都秃了,秋风呼呼地吹着帆船呢。
然后他还不是为了吃好吃的才出来的,就是自己喜欢那些大山,所以才要去剡中。
你说这人多有意思,就为了看山就跑那么老远。
不过这也说明人家有追求啊,不像咱,就知道吃吃喝喝。
哈哈,开个玩笑啦。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
李白那可是大诗人啊,写了好多好多厉害的诗。
他的诗都特别有气势,特别豪放。
这首虽然不是那种特别豪放的,但也能看出来他那股子潇洒劲儿。
你说这古人啊,就是会享受生活。
没事就出去逛逛,看看风景,写写
诗。
哪像咱现在,每天忙得要死,都没时间好好欣赏一下大自然。
不过咱也得学会给自己找点乐子,偶尔也出去走走,看看山看看水,说不定也能像李白似的,写出点好诗来呢。
哈哈,咱就别做梦啦,还是先把工作干完再说吧。
好啦,这就是我翻译的这首《晚秋》啦,希望你能喜欢。
要是有啥不对的地方,你可别笑话我啊。
重阳节古诗《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重阳节古诗《九日齐山登高》赏析重阳节古诗《九日齐山登高》赏析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阳节古诗《九日齐山登高》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日齐山登高朝代:唐代作者: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注释】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
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
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中的“开帘当翠微”句意,在齐山之巅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
《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
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赏析】这首诗是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
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
送友人出塞吴伟业阅读理解
送友人出塞吴伟业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这首诗。
想象一下,你的好友即将踏上出塞的旅程,那是怎样一种心情啊!吴伟业在诗中把这种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里说“鱼海萧条万里霜,西风一哭断人肠”,这得多悲伤啊!就好像你最要好的伙伴突然要去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地方,你心里是不是也会很难受呢?这简直让人感同身受啊!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看看,友人出塞可不是为了什么功名利禄,而是有着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这不就像我们生活中那些勇敢追求梦想的人吗?他们不顾前方的艰难险阻,坚定地向前走去。
哎呀呀,这种精神真的好让人佩服!
诗中还描绘了很多塞外的景象,那广阔的天地,那萧瑟的氛围。
读着读着,仿佛你也跟着友人一起到了塞外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丈夫不洒离别泪,各自回头看后头”,这句多有气势呀!就好像在说,咱都是大丈夫,别婆婆妈妈的哭哭啼啼,要坚强!这让我想起了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虽然心里不舍,但还是会笑着送他们离开,因为知道他们要去追求更好的未来呀!
我觉得吴伟业这首诗啊,不仅仅是一首送别的诗,更是一种对友情的珍视,对梦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情感,还有那种勇往直前的勇气。
真的太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体会啦!你们觉得呢?。
鲈鱼莼菜珍珠米的诗句
鲈鱼莼菜珍珠米的诗句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宋)辛弃疾《水龙吟》译文: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3.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
——(唐)刘禹锡《三阁词四首》译文:富贵家门多遍布河水,可是却不能见到鲈鱼的美味。
4.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唐)李白《秋下荆门》译文: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5.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唐)赵嘏《长安秋望》译文: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2.形容鱼好吃的诗句1、《江南弄》唐代:李贺原文: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译文: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像高峻的山峰。
河边的云,水面的风,都像从老竹林里生出,洲渚暮色茫茫,众多蒲帆连成一片,不甚分明。
鲈鱼千头醇酒百斛尽情享用,酒醉卧地,斜视着南山的绿影。
信口唱支吴歌越曲,还未唱完——江月如圆玉,已在东方冉冉上升。
2、《江上渔者》宋代:范仲淹原文: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3、《初出真州泛大江作》宋代:欧阳修原文:孤舟日日去无穷,行色苍茫杳霭中。
山浦转帆迷向北,夜江看斗辨西东。
滮田渐下云间鴈,霜日初丹水上枫。
莼菜鲈鱼方有味,远来犹喜及秋风。
译文:一叶孤舟每天在大江中不停地驶着,苍茫的云气将其笼罩。
我行到靠水的山脚,将船帆调转,在夜空中看北斗星来判断东西。
云间的大雁渐渐飞下水田,枫叶将霜中的太阳映得火红。
家乡的莼菜和鲈鱼味道正鲜美,远方归来的我更喜欢秋天的凉风。
李白写香炉风的诗
李白写的香炉峰的诗《望庐山瀑布》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衍生注释:1. “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
2. “紫烟”:由于瀑布飞泻,水汽蒸腾而上,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紫色的烟雾状。
3. “川”:这里指河流,此处形容瀑布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4. “三千尺”: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瀑布的落差极大。
5. “银河”:天河,古人认为银河是由无数星星组成的河流,这里用来比喻瀑布。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一个“生”字把静态的香炉峰写活了,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好像生出了紫色的烟雾,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字化动为静,将瀑布比作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前,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姿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写出了瀑布的汹涌奔腾,“直下”体现了瀑布的垂直落差,“三千尺”的夸张更是把瀑布的磅礴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这种想象新奇而大胆,将瀑布的壮观提升到了一种奇幻的境界,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无尽的遐想。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出生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李白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涉及饮酒、游历、交友、仕途等诸多方面,善于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情感,表达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他一生渴望入仕,实现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一起去旅游,当我们看到那壮观的黄果树瀑布时,我激动得大喊:“哇塞,这简直就是李白诗里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朋友也兴奋地说:“是啊,这瀑布真的太震撼了,感觉就像庐山瀑布一样雄伟。
关于鲈鱼的诗句_描写鲈鱼的诗句_古诗大全
关于鲈鱼的诗句_描写鲈鱼的诗句_古诗大全关于鲈鱼的诗句有很多,本文收集了部分描写鲈鱼的诗句,整理后列表如下:“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出自宋朝诗人范仲淹的古诗作品《江上渔者》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翻译】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秋下荆门》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翻译】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a/28237,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出自唐朝诗人赵嘏的古诗作品《长安秋望》第七八句,其古诗全文如下: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翻译】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翻译】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关于香炉峰的诗李白
关于香炉峰的诗李白原文:《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衍生注释:1.“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因烟云聚散,如香炉之状,故得名。
2.“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3.“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二、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香炉峰瀑布的壮丽景色。
前两句描绘了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生出紫烟,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色丝带挂在山川之间,“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挂”字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瀑布的落差之大,水流之急,描绘得极为生动。
那瀑布仿佛是银河从天上直落而下,这不仅写出了瀑布的雄伟壮观,更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叹。
三、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他一生渴望入仕,却又不得志,游历四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四、运用片段:我和朋友去看一处大瀑布,那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倾泻而下,水流汹涌,我不禁感叹:“哇,这瀑布真像李白诗里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朋友也点头称是,说这瀑布的壮观真的和诗里描述的一样震撼人心。
在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李白看到香炉峰瀑布时的那种惊叹之情,大自然的力量真的是太神奇了,能创造出如此令人震撼的美景。
我觉得李白真的是个天才,能把这样的景色用这么绝妙的诗句表达出来。
这诗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感受大自然壮丽的大门。
原文:《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节选)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一、衍生注释:1.“大江”:这里指长江。
2.“九道”:旧说长江流至浔阳分为九条支流。
3.“雪山”:形容波涛汹涌的江水如雪山般。
二、赏析:在这几句诗中,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意思“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秋下荆门》第三四句,其古诗全文如下: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空:指树枝叶落已尽。
⑶布帆无恙:运用《晋书·顾恺之传》的典故:顾恺之从他上司荆州刺史殷仲堪那里借到布帆,驶船回家,行至破冢,遭大风,他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此处表示旅途平安。
⑷鲈鱼鲙:运用《世说新语·识鉴》的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菰菜、鲈鱼鲙的美味,遂辞官回乡。
⑸剡中:指今浙江省嵊州市一带。
《广博物志》:“剡中多名山,可以避灾。
”
【翻译】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剡中这个地方。
【鉴赏】
荆门山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
这首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
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对新奇而美好的世界的幻想,使他战胜了对峨眉山月的依恋,去热烈地追求理想中的未来。
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
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
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这个“空”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山明水净、天地清肃的景象,寥廓高朗,而无萧瑟衰飒之感。
第二句“布帆无恙挂秋风”,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
这种秋风万里送行舟的景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无比乐观欣慰的心情。
前人有诗:“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
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
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
这样反跌一笔,不但使诗变得起伏跌宕,而且急呼下文“自爱名山入剡中”。
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
句中“自”字,与中“不
为”相呼应,两句紧相连贯,增强了感情色彩。
古人曾说过:“诗人之言,不足为实也。
”那意思大概就是说诗具有凝炼、概括、夸张、含蓄等特色,诗中语言的含意,往往不能就字面讲“实”、讲死,所以说写诗的人也应该“不以辞害意”。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如果只理解为诗人在表白“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吴地的美味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那就未免太表面了,太“实”了。
李白“入剡中”,是若干年以后的事。
读者要知道它的含意到底是什么,还得回到诗的第三句。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