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艺术家里希特其人其画
格哈德里希特
于是,1995年,他和第三任妻子扎比内·莫里茨生活在一起。她是一个美丽的、自然真挚的、说话温柔的女人,她打理着里希特的严格作息生活,抚养他们的两个孩子,还在科隆的画室中创作。他们的家在工作室后面的房子里,也是他自己设计的。老年爸爸每天早晨都送两个孩子去上学,过的是一个节奏正常的市民家庭生活。可是,这位画家几十年来一再以惊人之作使艺术品市场喘不过气来,创新的风格和题材使他不断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2002年8月,里希特的出生地德国德累斯顿遭逢百年大水侵袭,洪水破坏了古迹、歌剧院与美术馆,整个城市陷入重建家园的困顿中。同一年的11月,里希特捐出作品《岩石》义卖,协助德勒斯登重生,拍卖价高达240万欧元。2004年,作为作品最昂贵的在世艺术家之一,里希特向德国德累斯顿Albertinum画廊捐赠了41幅个人画作。这批捐赠的期限是20年,总价值超过了1亿美元。
里希特曾有3次婚姻,生有3个子女。他的首任太太Ema Eufinger为他生了一个女儿。20世纪70年代中叶他遇到了Isa Genzken,他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学生,他们1982年结婚。两个有强烈个性的艺术家之间的婚姻的结果可想而知。“我的前任妻子非常有个性,有竞争性,这对我们两者而言都很难相处。”
里希特是一位变化多端的艺术家。他极力控制自己,拒绝照搬照套他人的风格,细致地选择每一个主题。里希特的口头禅是:“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事实上却截然相反,经常被人称为“变色蜥蜴”,因为他从来都和任何流派保持距离,拒绝被俘虏定位。他在科隆别墅区的大房子被邻居们称为碉堡:竟没有一扇窗户,这正是他的性格。他拒绝理想完美、真实主观、构造色彩关系等任何总结他表达模式的定义,认为风格是有粗暴含义的词,只有希特勒才有自己的风格。
格哈德·里希特(1932- )是一个在世界上声誉卓著的艺术家,十几年前我读书的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艺术系和艺术史系的师生对他来讲座的那种殷殷期待让我至今难忘,我的记忆中只有当时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杰姆逊来讲座时才“享有同等待遇”。那时候我并不太了解里希特,八十年代我们脑子里的德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是博伊斯、基弗尔和巴塞利兹。受到同行们如此的敬重和期盼的里希特何许人也?
名画美术鉴赏300字
名画美术鉴赏300字
艺术家们以其灵巧的笔触,细腻的绘画技巧,传神的人物刻画,使得他们创作出有着传奇色彩的名画,被人们所钟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几副传世经典名画。
首先要介绍的是法国印象派大师伦勃朗的马车上的贵妇,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位贵妇坐在马车上,马车周围环绕着一片绿草,蓝天,伦勃朗以其富有想象力的笔触,把大自然的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浓浓的贵妇之气,犹如一位尚书傲世的西洋贵族,可以说这幅画描绘出来的场景是极其具有视觉破坏力的。
印象派又一位大师加斯特崔仑尼斯(Gustave Caillebotte)的街角雨中的男子,这幅画描绘了一个男人站在雨中,看着前方的道路,道路上可以看到行人,马车,动物和树木,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繁华的都市风情,它的画风独特,细节非常细腻,构图精准,非常到位,这也是它和其他印象派作品的不同之处。
德国浪漫主义大师卡尔波普的死亡之舞,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个穿着死亡面具的舞者,唱着悲伤的歌曲,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他描绘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在形象化的画面中表现出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他的画风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特色,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思想,被誉为十九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此外,还有美国实验画派大师詹姆斯麦卡锡(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睡眠系列之夜,这幅画景画描绘了船只漂洋过海所发生的黄昏故事,无论是用笔还是技巧,麦卡锡都把艺术家的情感意境完
美地表现出来了,从船只上可以看到不同形状的人物,更加深入地表达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让人沉浸在一个美好的夜晚空间。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去鉴赏的几副传世经典名画,他们以其独特的画风,用笔技巧,特有的构图精准的表现能力,让人们流连忘返,体现出艺术家们的才华和创作能力。
对格哈德·里希特具象表现绘画的借鉴与应用
对格哈德·里希特具象表现绘画的借鉴与应用对格哈德·里希特具象表现绘画的借鉴与应用在当代艺术中,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以他独特的具象表现绘画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不仅深受观众欢迎,还对许多后继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里希特的具象表现绘画风格,并讨论他作品中的借鉴与应用。
格哈德·里希特的具象表现绘画风格以其独特的笔触和色彩运用著称。
他的作品常常以形象直接、丰富而复杂的方式呈现,通过对物体的再现和再加工,传递了一种诗意和象征性的视觉体验。
里希特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扭曲的比例展现了内心情感的冲突和矛盾,使观众能够体验到作者独特的情绪和观念。
里希特的具象表现绘画风格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他们受到里希特的启发,将其绘画风格借鉴并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英国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受到里希特的表现方式和主题的启发,创造了独特的具象表现风格。
他通过对面部和身体的扭曲和破碎来提炼出人类存在的孤独和痛苦,与里希特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培根,其他艺术家也因为里希特的具象表现绘画风格而受到启发。
他们吸取了里希特的色彩运用和线条处理技巧,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通过借鉴里希特的绘画风格,这些艺术家能够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并展示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情感。
这种借鉴与应用不仅丰富了当代艺术的形式,还促进了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在里希特的具象表现绘画风格中,观众可以找到一种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抽象、夸张和扭曲的形象,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视觉感受。
观众被引导去思考和感知作品中隐藏的意义和主题,从而对现实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具象表现绘画风格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还为观众提供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在应用里希特的具象表现绘画风格时,艺术家需要注意平衡借鉴与个人创新的关系。
借鉴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创作语言和技巧,但完全模仿或复制里希特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
浅谈绘画和使用照片的关系
浅 谈 绘 画和使 用照 片 的关系
摘 要:绘画是美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摄影术发明之前,绘画是唯一可以用来从视觉上录存各种具体事物和生活现 象的具体形状的手段 ,而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 ,图像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随之多样化,照片也成为其中一种视觉艺术。照片的出现
极大地 影响 了绘 画,从此 两者的关 系相 当紧密 。
体 的物质 材 料和 手段 和传 统绘 画几 乎没 有什 么共 同之 处 ,但 它 们 初 ,像里 希特 那样 对 历史 照片进 行 二度 创作 最为 突 出的画 家是 张 在艺 术形 象 上有 许 多相似 性 。绘 画是 用 各种 各样 的画 笔和 颜料 在 晓 刚 ,他 的作 品 《 大 家族 》 的意义和 价 值在 于: 无论在 选 材上 还 画布 、纸 、绢 、石板 、木板 等材 料上 进 行描 绘 ,照片 则是 通过 照 是 在表 现上 ,都 很好 地突 出 了深 刻 的 中国性 。他搬 用 老照 片 的方 相机 拍摄 冲 洗而 得 以在纸 面上 显现 。绘 画 既是进 行 中的动 作 ,又 式 体现 了对 历史 的反 思 ,尤其在 那 时一股 怀 旧风 在大 众文 化 中流 是这 种动 作 的结 果; 既是 动词 又是 名词 。照 片则 不 同,它 是一 个 行 的候 ,他 的艺术 更能 引起普通 公众 的共 鸣 。 名词 是一种 结果 。 相 同 的,二者 都是静态 的 、 存在 于二度 空 间的、 9 O 年 代新 生代 的现 实主义 风格 已经完 全 不同于 正统 的学 院派
关键 词 :绘 画 照片 利 用照 片 画照 片
绘 画是 美术 中最主 要 的一种 艺术 表现 形 式, 也是较 早 出现于 用大 家共 同的眼 睛 一 照相机 来 观察 和反 映现 实 ,认为 这样 才能 人 类 生活 中 的艺术 种类 之一 。它 是依 赖视 觉感 受和 欣 赏的视 觉艺 为更 多 的群 众所 了解 。在创 作上 ,他 们先利 用 照相 机制 作 出平面 术,运 用 形 、光 、色 以及点 、线 、面等 造 型手 段 ,在二 度空 间 中 的照 片形象 , 然 后再把这 种平面 形象移植 到画布 上 。 讲得直 率一点 , 塑造 具体 的 、个性 化 的视觉 形 象来反 映 生活 ,表达 创作 主体 的 审 就是 画照片 。 美感知 和审美理 想 。 德 国艺 术家里 希特 ,其 作 品也仅 在材 料 与技法 上 是绘 画 的, 在 摄 影术 发 明以前 ,绘 画是 唯一 可 以用来 录存 各种 具体 事物 他 的画面 却 基本 根植 于 图像 。他 以照片 为基础 ,但 是 却不完 全重 和生 活现 象 的具体 形状 的 手段 ,甚至 想 象 、幻 想 中的 事物 , 即便 现 照片 也不 进行 拼贴 。模糊 处理 的方 法使 里希 特 的作 品 区别 于 当 当它 化为 视 觉形 象时 也可 以在 绘画 中得 到表 现 ,就这 一 点而 言, 时 照相 写实 主义 ,灰色 照 片的选 择和 对 图像 的高度 尊重 使其 区别 任何 其它 艺 术 门类都 无法 同绘 画 比拟 。我 国古代 画论 中便 有 “ 宣 于 当时 的波 普艺 术。里 希特 面对 众 多的 艺术潮 流 并没有 择其 一而 物莫大 于言 ,存形 莫善于画 ” 的说 法 ,正 是道 出 了绘 画艺术 的这 从 之 ,而 是选 择 了一种 独特 的创作 方法 论 ,即照 片绘 画 。他 采用 种特 点。 了一种灰 颜 色重 新解 读照 片 ( 有些 照片 本来 就是 黑 白照 ),并在 粗 糙 与细致 )并置 于 利用照 片的记 实性特点 ,为绘画创作提 供参 考和辅 绘制 照 片时 ,经 常将具有 瞬 间性 的特 征 ,要 求创 作者 善 于选择 和 手 法 ,以照 片为 主要 图像 的搬 用成 为新 生代 绘画 的主 要特 征 ,像 捕捉 最 富有 启发 性 的瞬 间形 象, 予 以概 括 ,提炼 及升 华 ,创造 出 刘 小 东、喻 红 、王浩 等人 的绘 画都 是直 接搬 用照 片或 图片, 不同 富有 生命力 和表现 力并充满 联想 的形象 。 此 外, 照片与 绘画在透 视 、 的是刘 小 东是把 照 片转换 为 绘画 ,王浩 则是 用绘 画 复制 照片 。属 色彩 、线条 、形体 和构 图上 ,都存 在着类 似 的规 律 。 于政 治波普 的方 力均 和刘 炜 也是 从新生 代 出来 的,他 们都 是从 版 正是 照 片与 绘画 有 以上许 多相似 点, 因而照 片 的产 生促使 绘 画转 向油 画,版 画 的训练 使他 们 能够平 面化 地处 理形 象 和构 图, 画 与其相 互 产生 了深 远 的影 响。照 片作 为新 兴 的一 门艺 术 ,从 绘 在 视觉 效 果上 更接近 公共 图像 ,从 而增 强 了公众 识别 和接 受 图像 画创 作 中吸收 了许多创 作经验 ,产 生于 1 9世纪后 半期 ,照片 诞生 的含义 的可能性 。 不 久 的高级 艺术 照片 在 内容和 形 式上都 极 力模仿 油 画 ,创 作 者选 油 画在 中 国 当代 艺术 中一直起 主 导作用 。我 们正 处在 一个 多 择 了许 多文 艺作 品 的题材 来拍 摄 。这种 手法 逐渐 发展 成 为影 响很 种 文化 思 潮并存 在 的时 代 ,一个 消 费文化 , 图像 化 的时 代 ,多元 大 的绘 画主 义照 片 ,并且 在创 作上 追求 绘 画的效 果或 诗 情画 意的 的因 素呈 现 出世 界 文化 的丰 富性 。无论 架上 绘 画或 是采 取照 片等 境 界 。同样 地 ,照片 的产 生对 绘 画也产 生 了极 大 的影 响 ,画 家们 其它 媒介 都是表 现 手段 不 同而 已,艺 术家 作为创 作 主体 ,应 该具
19世纪浪漫主义名画赏析
19世纪浪漫主义名画赏析在18 世纪中叶,与提倡理性的启蒙精神相对应,欧洲出现了一股向往回归自然、迷恋中世纪的风气,从此浪漫主义的倾向露出了端倪。
从18世纪下半叶起,它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19 世纪头几十年,浪漫主义运动成为了席卷欧美的汹涌澎湃的文艺大潮。
浪漫主义美术是一种强调个性表现、主张创作自由、重视想像和感情的美术。
在许多方面,它同崇尚严谨的完美形式、追求理智与感情统一、再现普遍人性的古典美术形成了鲜明对照。
这种情况,使浪漫主义美术家在从事创作之际,往往借鉴非古典的传统。
作为一种美术运动,浪漫主义迈出了近代美术的最初脚步,给后人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经历过17世纪的辉煌后,西班牙美术界沉寂下来,直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达维特的同代人、奇才戈雅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沉寂的局面。
戈雅的肖像画《卡洛斯四世一家》,笔法流畅,色彩绚丽,生动得近似漫画式的意味。
他还创作出一系列所谓的“黑色绘画”。
大胆的想像、无拘无束的造型、主观的色彩,更直接地传达了他个人的感受。
这些作品与现代绘画的距离已不遥远。
戈雅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代浪漫主义者的深深敬佩。
苏里奥特族的妇女苏里奥特族的妇女法国谢费尔布上油画纵261×横359厘米巴黎卢浮宫藏谢费尔在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了一个坚定的反对皇权的革命者。
他曾经创作了六幅以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入侵者的历史为背景的作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反抗精神,其中《苏里奥特族的妇女》是最有名的一幅。
据说土耳其军队袭击了驻扎在沙隆果修道院的苏里奥特族人,最后只有60 多名妇女逃到山顶上。
她们誓死不降,抱着孩子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悬崖。
在表现这一悲壮的场面时,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塑造出人物形象和那种目睹亲人被杀时痛不欲生的情态。
构图以一种斜三角形的形式烘托出一种不断上升的紧张感。
画家对人物的刻画虽有古典主义的手法,但也运用了大量浪漫主义的表现方式,有着与德拉克洛瓦《希奥岛的屠杀》相近的地方。
对格哈德?里希特照片绘画作品的解读
对格哈德•里希特照片绘画作品的解读作者:江书军来源:《大观》2015年第02期摘要:本文通过把里希特放在当时的创作语境来解读他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德国“激浪派”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反艺术”和“实验艺术”的观点以及提倡艺术与生活无界限,这样的前卫思潮让里希特“对什么是艺术?”的权威解读和“精英艺术”产生了质疑和否定。
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之下,里希特另辟蹊径,利用照片图像进行创作,成为照片绘画领域最成功的艺术家。
关键词:格哈德;里希特;照片绘画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
1951-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1961-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深造和工作。
杜塞尔艺术学院由卡尔·特奥多尔创立于18世纪70年代。
他以绘画,雕塑及建筑学科为主。
19世纪50年代是艺术学院顶峰的发展时期,是战后德国的艺术中心。
当时活跃的艺术家就有约瑟夫·博伊斯,奥托·皮勒,海因茨·马克,格哈德·里希特,他们发起一系列先锋观念和艺术运动,并提出大量的反艺术口号以及关于社会雕塑的想法,引起巨大的轰动,于世界艺术中产生重大影响,即所谓的“68 运动”。
“激浪派”是美籍艺术理论家和哲学家乔治.马斯纳斯提出的,他鼓动一种“反艺术”和“反有产者享受艺术”,提倡艺术与日常生活无边界,无区别的艺术形式。
直接利用现成物品,日常生活用品和科技产品,主张“偶发艺术”“街头艺术”,并且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和行为通过出版物和其他传播媒介加以扩散,对社会产生影响,还主张艺术创作要脱离商业交易。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激浪派”是达达主义在德国的持续。
同时以约索夫.鲍埃斯为首的德国革新派艺术家们的改革”促动下,打破了德国美术学院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方式,观念上对“美”的“唯美”论展开了学术性的大辩论,对人为本的“人我”艺术表现进行了重新定论,创作手法上强调不拘泥于传统的画种分类,肯定了综合材料的运用与主观能动的“实验艺术”价值,促进了艺术家在传达个人创作意念与新题材上的极大自由性。
世界绘画大师里希特的刮涂艺术
世界绘画大师里希特的刮涂艺术2017年6月28日,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开幕,首展“格哈德·里希特,精选作品展”同期开幕,以致敬知名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作为20世纪艺术家,里希特他敢于在浪漫主义、照相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构成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自由切换,决不坚守自己的符号领地,被认为是尚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
作为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也是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一直在用各种手段表达绘画。
这位伟大的画家1932年出生于德累斯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51-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60年代的科隆和杜塞尔多夫正值欧美新潮美术涌进,艺术浪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格哈德·里希特毫不犹豫地投入到火热、激进的艺术浪潮之中,并与许多前卫艺术家保持密切的联系。
1961-1963年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深造和工作,1971年起被聘任为教授,在那里执教至1994年退休。
这位目光锐利的明星画家给人以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印象:满头的灰白色短发,没有任何绯闻,不事张扬。
邻居们看到他穿的衬衫领尖上钉有纽扣,西服挺括而合身,大家猜他一定是位高级官员,或是化学教授,或是乡村医生。
如今85岁的画家住在科隆市城郊一所他自己设计的现代化玻璃和混凝土结构的立方体房子里,明亮的光线有利于他构思作画。
第三任妻子是他的学生Sabine,她为他生了两个孩子,老年爸爸每天早晨都送两个孩子去上学。
这是一个节奏正常的市民家庭生活。
可是,这位画家几十年来一再以惊人之作使艺术品市场喘不过气来,创新的风格和题材使他不断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里希特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时地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
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
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新艺术运动,也被称为阿尔特劳劳、装饰艺术或芬兰的国际风格,是一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于欧洲的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通过融合艺术与手工艺品的特点,追求独特、精致的设计和装饰,旨在改变人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看法。
以下是新艺术运动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点的汇总。
1. 赫尔曼·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德国建筑师和设计师,被认为是新艺术运动在德国的先驱。
他提倡将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的设计,该建筑以其流畅、优雅的曲线和拱形窗户而著名。
2. 奥本·华格纳(Aubrey Beardsley):英国插图画家和作家,以其黑白的线条插图而闻名。
他的风格独特,细致的线条和强烈的对比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的气氛。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插图集《山姆森和德尔拉门先生》以及《萧伯纳的炼金术师》。
3. 艾菲尔·古斯塔夫·穆克(Alphonse Mucha):捷克画家、插图画家和设计师,被誉为新艺术运动的象征。
他主张将艺术与手工艺品相结合,关注细节和装饰,善于运用自然的元素和女性的形象。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著名的《相泽雅哈》(Sarah Bernhardt)的海报以及《四季》系列的插图。
4. 亨利·范·德·费尔德(Henri van de Velde):比利时设计师和建筑师,被誉为新艺术运动的先锋。
他主张通过设计来改变人们的生活,主张简洁、流畅的线条和纯粹的形式。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布鲁塞尔的图库博物馆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
5. 查尔斯·伦尼·梅金特(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苏格兰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装饰的透视而闻名。
他的设计作品注重结构和功能的平衡,同时注重装饰的细节。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格拉斯哥的威利斯·泰德大楼和希尔顿的罗瑟花园。
德国当代艺术中的三个重要人物
德国当代艺术中的三个重要人物姓名:胡莲(工业设计与工程 2014201443)德国当代艺术中的三个重要人物分别是:1960年出生的尼奥·劳赫(Neo Rauch)、1962年出生的丹尼尔·里希特(Daniel Richter)以及1965年出生的安雅·尼德灵豪斯(Anja Niedring-haus)。
尼奥·劳赫1960年生于德国莱比锡。
就读于莱比锡平面设计与书籍装帧艺术大学。
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是“新莱比锡画派”的中坚人物。
是20世纪最优秀,最受关注的德国艺术家,他代表了他这一代德国的国际艺术水准。
尼奥·劳赫的作品线条清晰,有着寓言和神话主题的烙印,他赋予了超现实主义传统一个意想不到的现实,并用奇特的意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他的绘画主要集中于社会问题和面对当代文化,人们的心灵状况。
作品折射了20世纪早期人类社会在同等程度上体现出的觉醒和懵懂,全球化的隐现与遮蔽,有意的隐瞒和公开的撒谎,这些思想都在其作品上有所体现。
他的作品体现了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自由、打破传统方面,将艺术创造与德意志内省、严谨的文化精神相联系,使画面具有一种隐喻性和暗讽。
在画作内容上,他的具象画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形而上的意境,加上一种漫画式唯美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结合的场景,让人想起前民主德国时期的创作特点。
而彼此不相连的、拼贴画的构图组合,更增加了一定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在超现实的日常场景中,时而有一些长相奇特诡异不同于“莱比锡画派”的创始人马托伊尔再创造的希腊神话人物出现,多样的主题,增强了叙事性情节,创造出一种既继承传统又有时代性的个人特色。
对于自己的作品,劳赫承认它与超现实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他又不想用超现实主义这个名称来指代自己的作品,而只是在他的画布上,用他自己的想法去画,一切都是可能的。
来自现实中的元素在他的潜意识中自然而然地生发,然后他就把那些生发物,编织在他画面的结构中去,他认为自己发展了一种灵活多变的画画过程,同时又具有持久的效果。
德国的文艺复兴美术
德国的文艺复兴美术在欧洲艺术的长河中,文艺复兴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德国的文艺复兴美术也在其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兴起于 15 世纪,相较于意大利,德国的文艺复兴美术发展稍晚,但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价值。
这一时期的德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城市的兴起、商业的发展以及宗教改革的影响,都为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土壤。
当时的德国艺术家们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宗教题材,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泛的现实生活。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他在绘画、雕塑和版画上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丢勒的绘画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精确的比例和深邃的内涵而著称。
他的自画像不仅展现了他出色的绘画技巧,更反映了他对自我的探索和思考。
在《亚当与夏娃》这幅作品中,丢勒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刻画,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脆弱。
除了丢勒,还有老卢卡斯·克拉纳赫。
他的作品常常以宗教和神话为主题,但却融入了当时德国社会的世俗元素。
他的画作色彩鲜艳,人物形象优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克拉纳赫的《维纳斯与丘比特》就是这样一幅作品,画面中的维纳斯优雅动人,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作品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蒂尔曼·里门施奈德的雕塑作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生动的表现力而闻名。
他创作的《迈森大教堂的圣母像》,圣母形象端庄慈祥,充满了母性的光辉,让人感受到宗教的神圣与温暖。
在建筑方面,德国的文艺复兴建筑融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风格和德国本土的传统元素。
例如,一些城市的市政厅建筑,在外观上采用了古典的柱式和拱券结构,但在细节处理上又体现了德国的特色。
德国文艺复兴美术的发展,不仅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有所创新,更在思想内涵上有了深刻的变化。
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现实生活,强调个性和自由,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对德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德国的文艺复兴美术也并非一帆风顺。
宗教改革带来的动荡,以及社会经济的不稳定,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的发展。
格哈德·里希特与中国当代影像绘画
方 面都 堪 与古 代 大 师 媲美 的语 言表 征 ,在 不要 绘 画 的前 提 下 却悖 论性
地 重 新 显 现 了 绘 画 在 形 式 语 言 上 的 迷 人 而 永 恒 的 魅 力 ,启 发 和 引 导 了
上绘 画作 为 主 要 的 艺 术 媒介 ,而 从 事架 上绘 画 的人 都 有 着 学 院 美术 教 育 的 背 景 ,学 院训 练 使 得 他 们 在 艺
术 中 对 技 术 和 形 式 化 有 着 天 然 的 嗜 好 。所 以 ,里 希 特 艺 术 里 的 丰 富迷 人 而 又 新 颖 独 特 的 形 式 外 表 成 了 吸 引 中国 当 代绘 画界 的最 直 接 最 诱人
绘 画 向 现 代媒 体 图象 学 习 借 鉴 的方 法 和 方 向 ,从 而使 影 像 绘 画 成 为 当 代 艺 术 中一 种 有效 而 重 要 的表 达 方
式 , 成 为 一 种 世 界 性 的 架 上 绘 画 的 新 风格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影 ,以绘 画这 种 相 对 传 统 的媒 介 工 具 开 始 了 充满 “ 锋 性 ” 和 “ 卫 先 前 性 ” 的当 代 艺术 的实 践 ,并 获得 了 巨大 的 成 功 ,他 的画 价 一 直 高踞 世 界 在 世 艺 术 家 的前 列 。更 重要 的是 他 重 新 证 明 了绘 画 的价 值 。里 希 特 以他 那 丰 富 多 变 、在 想 象 力 和 技 巧
维普资讯
当代 世 界 从 “ 字 时 代 ” 进 入 文 了 “ 图象 时 代 ” 。在 这 个 影 像 高 度 发 达 的 年 代 , 绘 画 也 不 可 避 免 地 受 到 它 的影 响 和 同 化 ,特 别 是 在 当代 中 国 ,由于 绘 画 仍 然 是 当代 艺 术 最 主 要 最成 熟 的艺 术 方 式 , 占据 着 主 体 的 位置 ,绘 画 与 影 像 的结 合 有 了 更 多 的可 能 ,绘 画 的 影像 化 现 象 就 更 加 的 典 型和 引 人 关 注 ,影 像绘 画 已经 成 为 中 国 当代 绘 画 一 种 重要 的 集 体 性 风格 流派 。然 而 ,中 国 当代 影 像 绘 画 的 出现 和繁 荣 ,除 了 文化 技 术 发 展 的 时代 原 因 ,还 有 一 个重 要 的引 领 性 的 因素 就 是 :格 哈 德 ・ 里 希 特… 位 当代 德 国乃 至 世 界 最 杰 出的艺 术家 。 格 哈 德 ・里 希 特 (Geh r rad Rih tr ,1 5 年 出 生 于 东 德 的 德 c ee ) 92 累 斯顿 ,1 6 年 在 柏 林 墙 筑 造 之 前 91 逃 离 到 了西 德 。东 德获 得 的扎 实 严 谨 的 写实 绘 画 技 术 和 西德 自由开 放 的 当代 艺 术 思 想 的结 合 ,衍 生 了里 希 特 独特 的艺 术 取 向 和 艺术 形 态 。 里 希 特 在 波普 主义 和 达 达 主义 的启 发 下 , “ 艺 术 ” 地 颠 倒 和 重 置 了 反 绘 画 和 摄 影 的关 系 ,绘 画 向摄 影 学 习 ,并 进 一 步 地 用 绘 画 来 创 造 摄
模糊而迷幻——里希特的别样抽象美学
模糊而迷幻——里希特的别样抽象美学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jpg2022年2月9日,是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90岁诞辰。
这位90岁的艺术家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也被认为是一位冷静的、自我反省式的当代艺术家。
他的一生对艺术有着多个角度的尝试,从照相写实主义到单色绘画,从社会主义现实风格到色表绘画,从色表绘画到抽象艺术,哪怕他自称自己是波普艺术家,但是没有任何确切的艺术形式可以定义他,也正如他自己所言,“没有风格就是风格”。
《幻影拦截》,布面油画,140×190cm,1964《贝蒂》,布面油画,102×72cm,1988《4900色》,天然漆,680×680cm,200701 从照相写实开始的模糊美学虽然他在艺术领域做过许多探索,但“模糊”的“不确定感”却在他的画面中一直有所体现。
即使在他照相写实主义时期,他也并不是对照片简单的复刻,他在创作早期作品时,他以放大版黑白照片为主题,仅用一系列灰色调描绘出报纸上、家庭摄影中的内容。
有别于传统形象绘画,里希特刻意将所绘物体模糊化,以区分绘画与摄影。
仅使用灰色色调的创作在他刻意的模糊画面人物边界之下显现出画面的不确定感,甚至以一种模糊的动感。
他在画面中横向或纵向或氤氲模糊着人物的边界,在给观者这是一种恍惚的照片的感觉,同时引导观者对画面本身至画面背后隐藏的事物的思考。
他带有德国民族之中暗含的严谨,颠覆了日常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层次与界限。
《桌子》,1962格哈德·里希特,《集会》,1966,布面油画,161.2x116x2.8cm©Gerhard Richter 2019格哈德·里希特,《Family after Old Master》,1965,布面油画,图片:Courtesy Museum BrandhorstElisabeth l. 199602 贯彻始终的模糊美感这种模糊画面的边界在他后来抽象艺术时期也有体现,甚至可以说是他使用刮板绘画的前身。
液体肖像下的丹尼尔·里希特
液体肖像下的丹尼尔·里希特作者:夏茹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2期摘要:新事物的介入改变并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这些新事物经过艺术家的借鉴和吸收并融入到艺术家的绘画理念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
德国当代艺术家丹尼尔·里希特在德国当代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作品与以往的油画创作在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他擅长用稀薄的流质油彩和喷漆涂抹画面,把整个画面描绘成具有足够冲击力的色彩。
那是一种像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式的现实与想象的结合物,富有戏剧性,如同魑魅魍魉的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分析丹尼尔·里希特作品的新颖独特的绘画方式、理念和背景,从而了解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丹尼尔·里希特;流质油彩;抽象;写实主义(一)丹尼尔·里希特的个人背景1962年出生于德国北部小城欧丁的丹尼尔·里希特是一个有独特才华的人。
60年代之前,抽象主义是欧洲艺术的主流,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也广泛流传,许多艺术家为了作品是该抽象还是具象而茫然。
70年代后,波普艺术和极简艺术逐渐衰退,形成了“物极必反”的现象。
丹尼尔·里希特开始从抽象主义转变为具象主义,也就是在这以后,他的作品才被大众所接受。
起初,丹尼尔·里希特的作品中大量出现杂乱的线条、拼贴性的元素,狂乱的抽象图像,还有整幅画面充斥着神秘感和绚丽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给人一种恐怖阴暗的氛围。
随后转变到具象的表现形式后更能表现出,他对社会、人和生活的特殊情感。
有人说他是历史画家,有人说他是描绘政治题材的职业画家,还有些拿着“写实主义“的标签扣在了他的作品上。
里希特不同于他人的写实手法:把世界上的物体真实的描绘出来。
而是会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绘画多于理念,而不能把原有的物体再重复,重复只会变得僵化。
(二)为什么要研究丹尼尔·里希特丹尼尔·里希特用一种新颖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不拘于现实,不拘于模仿。
模糊性绘画的表现特点
模糊性绘画的表现特点作者:阙琪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本文通过探索模糊性绘画的画面特点和形成的成因,寻找画面模糊性的表现特点。
关键词:模糊性;绘画;表现特点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5-0175-01一、模糊性绘画模糊性,是因为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所造成的。
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扎德在发表了《模糊集合论》《FuzzySets》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模糊数学的概念,他是这样描述模糊性的:“模糊的根源在于缺乏明确的类别隶属判断”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是现实世界广泛存在的一种特征。
模糊性绘画是指画面本身模糊的绘画。
它们最大的特点是营造模糊不实的轮廓线,画面上仿佛蒙了一层透明的纱,阻挡我们直接的去看到明确的对象和画面。
二、模糊性绘画的代表画家-里希特德国艺术家里希特的架上绘画作品采用照片作为参照,在非常写实的方式下,用特殊的工具(刮板)将画面刮平,从而使得形状的边界呈现出模糊,重叠的效果。
里希特这样解释他的这种做法:“我非常写实的去画,但效果却很傻,我不可能这样去画,根本就无法忍受了。
”在《一个真实的里希特》里希特指出:“我不是创造模糊,模糊不是最重要的,也绝非是我绘画本身的目的……”里希特用刮板将整体画面进行平刮,原本清晰的边缘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了位移,达到了一种模糊的效果,从而使得观者总是想去观看那被破坏的笔触里的画面,模糊是他的一种手法—借以重新诠释照片(现实)给世界一个新的观看方式。
边界被模糊之后,空间也同样被压缩成为了一个平面的图像,里希特的画面模糊了空间,阻挡视线的深入,刻意的模糊处理宛如蒙上一层氤氲的薄雾,在他看来,形象的模糊并非是遮蔽了可见之物,反而是凸显了被焦点边缘化的部分。
三、模糊的画面视觉样态(一)边缘的非清晰当物体处于边界线不清晰的状态时,我们就很难得出一个非常清晰的形状。
比如不开灯的房间找不到空间的界限,口腔的内部我们找不到一个具体的边缘线,眼睛对他们的把握就非常困难,这样就引发很多知觉的运动。
非再现性绘画的探究与实践
非再现性绘画的探究与实践摘要:绘画早已不再只为再现现实服务,但如何进行非再现性绘画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里希特与基弗两位大师绘画语言的解读与学习,最终将理论结合实际创作出了具有自身艺术风格的非写实性作品。
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笔者突破传统写实技法向表现性绘画迈进的思变过程以及实践的成果。
关键词:非写实性;城市风景;创作技法引言1839年法国著名室内设计艺术家保罗·德拉洛奇第一次看见摄影照片时就被其对现实逼真的还原而折服,并得出“从今天起绘画死亡了”的结论。
科技的进步催生艺术观念的改变,架上绘画光芒逐渐消失,再现功能不再占主导地位,绘画从中得到解放,绘画的其他属性逐渐被挖掘。
笔者初期的创作尝试就像一台用画布成像的照相机,想表现都市生活,就拍摄和速写生活的场景,再将收集到的元素拼凑到画布上,不管再怎么添加细节也画不出想要的感觉,真正创作中又容易回到再现的老路。
为了创作中遇到的瓶颈,笔者分别从绘画的思想内涵与非再现性的表现手法两方面去思考,尝试寻求突破。
一、绘画思想内涵的重要性好的画并不一定要很复杂,但一定有其想表达的思想内核,意识到这一点是笔者摆脱再现现实的束缚走向表现自己内心的开端。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们给笔者很大的启发,如安塞姆·基弗早期的水彩作品《森林里的人》(图1),这幅画的内容就如同名字一样简单,基弗穿着白色长袍举着一根点燃的树枝站在森林里,朴实得有点随意,再深入了解下去就会知道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基弗在画中扮演的北欧天神站在树林中,隐喻9世纪条顿首领赫尔曼与入侵的罗马人作战的深林(这场战事促成了德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形成)创作的目的是希望唤起战败后德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这幅画的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高度并没有因为创作手法的粗糙而被削弱,恰恰相反的是细节的抛弃与细节的简化使作品更加直接的传达作者的思想内涵。
二、不拘一格的表现技法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他在具象与抽象间不断转换,从1962年的《聚会》到1974年《4096种色彩》再到1997年的《抽象画(843-4)》,几乎无法让人相信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在众多的创作手法中最先启发笔者的是对摄影技巧的借鉴与类似模糊照片的处理手法。
■格哈德·里希特史上最全作品集
■格哈德·⾥希特史上最全作品集格哈德·⾥希特,他被⼴泛认为是德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
1932年⽣于德国德累斯顿(Dresden)。
1951-1956年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1971年任教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希特不仅创作写实绘画,同时还创作了抽象绘画和综合材料作品。
格哈德·⾥希特ART HEADLINESGerhard Richter|作品全集Born in Dresden, Germany, in 1932编辑 · EDIT / ©RoSAN艺术家 · ARTIST / ©Gerhard Richter发⾏推⼴ · LSSUANCE OF PROMOTION / ©AnArtSpace©GERHARD RICHTER 格哈德·⾥希特Abstraktes BildOil on canvas1994 (detail)As always new painting Richter, even where it is typical of the ’80s – a decade picturesque redundancy, sometimes manifested in a frank ticky-tacky – it is open to new opportunities, the ability to run out, even “kill”the medium, and then opening it re – unjustly, balancing on the surface without worrying about the false”historical” depth. Painting – is to create a similar unspeakable and incomprehensible.” “A good picture is incomprehensible.“绘画就是创造⼀种类似的说不出的和看不懂的东西。
里希特:我不需要任何玩世不恭
里希特:我不需要任何玩世不恭导读:格哈特·里希特的作品多次在德国、巴黎、东京等地与公众见面,这个访谈最初是1986年12月在杜塞尔多夫里希特的画室中进行的。
访谈是从一系列(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1987年编的)展览目录《格哈特·里希特》中摘录的片段构成的。
谈话颇为震撼人心,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它使我们认识到里希特早期追随波普艺术和其他美国艺术,最后却明确地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传统的、甚至保守的画家,并认为自己的画中没有任何玩世不恭、反讽或其他种类的理论包袱。
(本文系本雅明·布赫洛对格哈德·里希特的访谈(摘自《国际当代艺术家访谈录》,翟晶译,常宁生校译),黑蓝编辑整理)我不过是以不同手法做了同样创新的事。
虽说从1963年开始,格哈特·里希特的作品就多次在德国、巴黎、东京等地与公众见面,纽约人却直到1969年才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9位青年艺术家”群体展上第一次见到他的作品。
1973年,他在莱因哈德·昂纳施(Reinhard OnnaschGalerie)画廊举办了第一次纽约个展,直到1978年,他才在斯佩罗尼·韦斯特沃特·菲希尔画廊举办了第一次抽象绘画展。
这次谈话颇为震撼人心,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它使我们认识到里希特早期追随波普艺术和其他美国艺术,最后却明确地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传统的、甚至保守的画家,并认为自己的画中没有任何玩世不恭、反讽或其他种类的理论包袱。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我们对那些只是零零散散在美国办过一些展览的欧洲艺术家太缺乏了解了。
这一点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得到改善。
这个访谈最初是1986年12月在杜塞尔多夫里希特的画室中进行的。
访谈是从一系列(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1987年编的)展览目录《格哈特·里希特》中摘录的片段构成的。
布赫洛:1961年你到西德的时候,对20世纪先锋艺术的历史熟悉吗?你对达达主义、构成主义——尤其是杜尚、毕卡比亚、曼·雷、马列维奇等人了解多少?是否你一到西德,他们就成了你的重大发现?还是你渐渐地、没什么计划地学习和吸收了他们的方法?里希特:更多的是后者——一个无计划的、渐进的学习过程。
关于混乱的外国抽象画名作
关于混乱的外国抽象画名作
《抽象画》作于1990年,是格哈德·里希特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顶级巨作,来自他最著名的「抽象画」系列,此系列的创作始于1980年代。
本作属「725」系列之一,该系列仅有五幅作品,包括墨尔本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现藏的《725-3》及德国波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725-5》,可见本作乃博物馆典藏级作品,堪称艺术家抽象语言中最摄人心魂、魅力四射的典范杰作。
《抽象画》尺寸超过两米乘两米,气势恢弘的巨幅画面令者目光无处可避,广阔无垠的斑斓色彩将人重重包围,当属里希特最具艺术风范的震撼一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艺术家里希特其人其画
2017年6月29日-11月26日,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推出首展“格哈德·里希特”。
展出包括艺术家的万花筒风格系列作品、《4900种颜色》的第七版以及《Strip (920-1)》、《Strip(921-2)》与《Strip(921-5)》系列作品。
2015年,格哈德·里希特的《抽象画》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中以美元$46,352,959.12(约2.89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在战争中成长的孩子
1932年,格哈德·里希特出生在德国东部——德累斯顿,这一年正是希特勒当权的前一年。
儿时的里希特虽然具有才华,但也顽劣不堪,毫不在乎学校的一切,甚至他的美术课成绩都惨不忍睹。
年轻时的格哈德·里希特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809-3)》,布面油画,230×204.8cm,1994年和他同龄的男孩因为政治原因和要求,都需要参加名为“幼童”(Pimpfen)的希特勒青年团。
但是里希特当时的年纪比要求小,成功地躲过了一劫,但后来也成为艺术大师的博伊斯当年却没能躲过这一遭遇。
格哈德·里希特《炸弹》,布面油画,130×180cm,1963年
虽然里希特身处战乱时期,但是他对军队极为感兴趣,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每次军人穿过他居住的小镇时,他都跑上前去,希望加入军队。
格哈德·里希特《Mustang Squadron》,布面油画,88×150cm,1964年
里希特带着12岁小男生的好奇心,和朋友在战壕和树林中玩耍,拿起四处可及的手枪尝试射击。
即便他当时年纪还小,但是他知道战争的严重性。
他依旧记得德累斯顿化为平地的那个晚上,所有人都跑到距离小镇很远的大街上,随后大家听到德累斯顿被炸毁的声音。
格哈德·里希特《喷气式战斗机》,布面油画,130×200cm,1963年
1946年,他开始懵懂地创作第一幅作品,这是他从一本书中临摹的裸体人像,虽然他的作品让父母感觉不安,但他们又为此感到些许骄傲。
他回忆到:“我感觉自己是一名局外人,因为我不会当地的方言。
我每次看到其他人一起跳舞时,心中就燃起嫉妒,甚至是恼火。
”格哈德·里希特《Meran》,纸本石墨,130×200cm,1963年
“所以16岁的我将这些情绪放置于水彩画中,就像我写的诗歌一样,这些作品虽然充满浪漫色彩,但是又带有些许苦涩的虚无主义,像哲学家尼采和诗人黑塞的感觉一样。
”格哈德·里希特《2.1.78》,纸本水彩,130×200cm,1978年
他曾经为德国共产主义政府绘制横幅,但是在最初的五个月内,里希特从未有机会亲自画过任何横幅。
他只能处理一些杂事,例如将破旧的横幅清理干净等等。
1950年,他开始帮助市政府的剧院工作,成为场景画家助理,这对他后来的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格哈德·里希特《米兰的教堂广场》,布面油画,275×290cm,1968年
20岁时,里希特就读于德累斯顿当地的艺术学院,开始学习壁画技法。
但是他曾经的壁画展现了写实的风格,而且大多是以拥护社会主义为主的题材。
这些写实主义的思维方式不但没有禁锢住里希特的艺术才能,反而让他在此后的创作中大放异彩,也证明了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创造力。
格哈德·里希特曾在德累斯顿学习壁画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学生
他成功的脚步从踏上东德的旅行开始。
1959年,他第一次参观卡塞尔文献展,见识到波洛克和封塔纳的抽象作品。
这些作品让他跳出德国社会主义的风格怪圈,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许产生了偏差。
因为里希特接触到了全新的艺术形式,所以他逐渐吸收这些前卫艺术家的抽象思维,增加了对画布的感知能力,转变到注重技法过程。
正在创作的封塔纳波洛克挥洒颜料1961年,当柏林墙刚建成不久的时候,里希特便离开了东德,前往了杜塞尔多夫,开始在那里学习艺术,此后他也一直在此任教。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造就了像奈良美智、博伊斯、白南准和基弗等艺术家。
在这段学习期间,令人没想到的是里希特在学院中与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r Polke)等人关系要好,并成为了好友。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走廊
杜塞尔多夫正是一个滋生艺术细胞的中心,激发了波普艺术、激浪派和偶发艺术。
这些因素都促使里希特对摄影和图片产生了无限的兴趣。
1962年,《桌子》是第一幅他认为的成熟作品。
最初,这幅是根据照片的写实构图创作的,但是里希特大胆地打破了画面的局限性。
格哈德·里希特《桌子》,
1962年
照片?还是油画?
这一系列以照片为灵感的作品,展现了里希特探讨图片的描述性和其来源之间的关系。
正如他所说:“在这些作品中,我将所有东西模糊化是为了让全部事物都同等重要,也同等微不足道。
”格哈德·里希特的27幅以蜡烛为主题的作品中,其中一幅以1650万美元在佳士得成交。
军用飞机的题材似乎让他回想起儿时的记忆,因此他利用这一素材创作了一系列作品。
同一时期,他还将风格拉回到相关的黑白肖像画,这些都是他根据家人的照片和媒体上出现的图片创作出的。
里希特根据1977年的新闻图片,用油画再次演绎了被射杀者的状态。
儿时与周围人的格格不入塑造了他长大后的性格,亲人的离开也一直影响着他的创作思路。
他在1965年曾描绘了多位家人的形象,其中一幅就是他的舅舅,他在战争的最后一年离开了人世。
格哈德·里希特《舅舅鲁迪》,布面油画,87
×50cm,1965年
同年,他又在作品中描画了家庭成员——姨妈玛丽安。
她也曾受希特勒统治下第三帝国的迫害,因为精神问题被送进纳粹的优生项目中,最后经受病症和折磨而去世。
格哈德·里希特《姨妈玛丽安》,布面油画,100×115cm,1965年
这种经历也促使他创作了一名精神病医师的肖像,他曾帮助纳粹分子,也正是与他人串通谋害里希特姨妈的罪人。
这一时期中,死亡和犯罪的元素持续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格哈德·里希特《海德先生》,布面油画,55×65cm,1965年
模糊的真实
里希特的创作过程与众不同,“模糊”一直贯穿在他的风格之中。
通过测试不同技巧,这一主旨一直保持不变。
他热衷于将传统油画的技巧糅合进大众传媒的图像中。
因此,他在创作时会将筛选出的图片投影在画布上,沿着边线描画出图像,然后用照片所呈现的颜色重新再次描绘原始图片,最后用软笔刷或橡皮刮水刷让整体变得模糊不清。
格哈德·里希
特《新娘和新郎(蓝色)》,布面油画,65×65cm,1966年
但是,里希特并没有在这一时期放弃创作具象作品,他创作了一系列以城市风景、云朵和山川为主题的油画。
人类识别能力和镜头所捕捉到的差别一直是里希特的兴趣所在。
格哈德·里希特《Lake Lucerne》,布面油画,120×150cm,1969年
他笔下的图像灵感大都来自于报纸,投影在画布上的技巧让他思考是否这些图像拥有自己的生命,是否像神秘的鬼魂萦绕在我们的心灵中。
这种将照片、投影和油画结合的压缩视觉方式,是一种从真实到虚幻的转换过程。
格哈德·里希特《苹果》,布面油画,42×60cm,1984年
从具象到抽象
1972年,他代表德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为众人展示名为《48幅肖像画》的作品。
这是他从百科全书中挑选出的48位具有才华的人。
直到1976年,他的作品才真正开始涉及到纯抽象艺术。
格哈德·里希特《48幅肖像画》,66.7×51.7cm,
1971年
在之后的30年中,他通过创作上百幅作品,尝试改变多层颜色,避免过于具象的构图。
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我在创作抽象作品时,不知道它事先会变成什么样子,也不知道我会将它变成什么样。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画(725-3)》,225.8×200.6cm,1990年
在他多产的时段中,里希特通过不断研究画法,完善抽象作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法。
在硕大的画布上,他用沾有颜料的刮水刷不断抹掉已有的色块,让最初的构图增加了更多活力,减弱了清晰度。
格哈德·里希特《Tableau abstrait》,1992年上世纪60年代中期,里希特开始画比色图表(Color Charts),这一系列来自于从五金店索取到的比色图表,画面中的颜色配搭都是随机挑选的。
格哈德·里希特《十五种颜色》,1966年
由于他对这一概念的延伸思考,他的彩色玻璃方格取代了科隆大教堂上的传统具象宗教图案。
他历时五年,用72种交
相呼应的颜色创造出透明方格花窗。
科隆大教堂
《线条》(Strip)系列作品的颜色都来自于里希特自己的抽象作品。
通过放大和拉伸,他的作品留下了似乎不断横向扩张的错觉,将速度凝聚在画面中。
这种幻觉让观者发现他反复利用他先前的作品,同时他又设法将自己的艺术精华集中在这一系列横向条状作品中。
格哈德·里希特《线条》,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