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之路――奠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国之路――奠基

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一大批新技术,这些新技术迎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战争刚刚结束,美国就迫不及待地推出了一个“战后复兴计划”,提出利用科技优势占有和维持世界头号大国的领袖地位。

此时,中国的科技基础十分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只有30多个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不足5万,其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还不到500人。尽管“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科技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各项建设的需要。

1956年,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这次大会上,毛泽东主席指出: 我国需要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周恩来总理说: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充分提高生产技术,更需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为此,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图1)。

我们国家应该怎么发展,怎么样通过科学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怎么样在新兴学科上有所布局。

这是当时中央非常关注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中央决定制定《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俗称“十二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1956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成立了以陈毅副总理为主任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我国600多位科学家和一批苏联专家参与了规划的制定工作(图2)。

这次规划,一方面认真研究了当时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以及我国现有的科技基础;研究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安全,国防建设的重点需求。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

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从自然资源、机械制造、化工、新技术、国防、农林牧、医药卫生等13个方面提出了57个项目,616个中心问题。并根据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选择了12个优先解决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石油勘探、遥感技术和长江黄河综合开发等。

一系列的新兴学科,如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喷气和空气动力等,正在全球快速地发展起来。然而,这些学科在我们国家还是一片空白,完全没有涉足其中。因此,在这次规划中,将这些研究领域纳入了“四项紧急措施”,成为

科技远景规划里重中之重的项目(图3)。

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科技进步。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为了加快研究步伐,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急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批从海外留学回国的专家,成为这个时期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蒋士飞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并接触到当时最新的计算机技术。1954年他怀着报国之志回到祖国,在北京航空学院任教。1956年下半年,他被调到中国科学院参加“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同时参与建立计算机研究所,成立各个实验室,培养干部。

当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华罗庚等一批科学家建立了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然而,由于我国科技基础十分薄弱,加上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禁运,所有的技术都需要我们自己从零开始搞起,研究工作困难重重。

然而,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并没有被天大的困难吓倒,他们从一个零部件、一个仪器做起。经过艰苦的努力,在仿制苏联计算机的基础上,终于在1958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与此同时,由蒋士飞先生负责晶体管

计算机的研究,也开始启动了。

国家对于需要高度协同的科技研究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可以说这是一种举国的科研体制。当时全国的科研力量都统一组织起来了,不仅是中国科学院系统的,还有电子工业部和国防科工委,3家联合起来,一方面围绕计算机的发展加快研制,另一方面将研制出来的计算机尽快发挥作用。计算机的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事实证明国家的措施是非常正确的。至今,“团结协作,联合攻关”的精神和作风仍然被传承发扬。

在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960年4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7机)诞生了(图4)。1963年,我国又研制成功第一台高速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09机,为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后,我国在巨型计算机研究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83年,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1”型机诞生(图5)。从此,中国计算机跻身于世界巨型计算机行列。

2004年问世的“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以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速度,进入世界超级计算机前10名,使我国成为领先世界的三个国家之一(图6)。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为我

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国自主研制的各类型计算机已经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担负起重要的使命。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提前完成了我国《1956~1967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规划的成功实施使我国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数量大大增加,相继建立起原子能、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喷气技术、半导体技术和自动控制等一批新的专业和新的学科。建立了一个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综合的新的科学技术发展体制。特别是在这次规划中对很多新兴学科进行了布局,奠定了我国实现最初期工业化的科技支撑的基础(图7)。

这次科技规划对我国的各项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加快了,初步掌握了许多现代生产技术,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新中国的科技初步缩短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并开始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图8)。

(下期请看:兴国之路――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