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赤壁赋课堂实录【《赤壁赋》课堂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赤壁赋课堂实录【《赤壁赋》课堂实录】[时间]
2007.1.17
[地点]
安徽铜陵三中多媒体教室
[性质]
火炬计划成果展示课
[指导]
时永常王屹宇吴礼明
[执教]
张虹
师: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
尤其是对古文而言,温习特别重要。
那么上一节课我们对字词做了疏通,那么下面我就对同学们做一下检查。
大家回去可看了。
生:(齐答)看了。
师:好,首先请一位女生对课文中的通假字做一下解释。
大家请看大屏幕,指出这四句话当中的通假字。
1、举酒属客──属同嘱,劝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连接,盘绕。
4、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师:这位同学。
生: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师:那么第三句话呢?
生:缪通缭绕的缭。
生: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好,很好。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举酒属客通口字旁的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借的凭,缪通缭绕的缭,狼籍的籍通草字头的藉。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看一看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词语的活用现象。
好,请一位男生吧。
生:第一个是状语后置句
师:状语后置,那么哪个是状语?
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师:那么这里的于做什么?
(生思考。
)
生:月于东山之上出。
师: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师:那么,第二句话呢?侣鱼虾而友麋鹿生:侣友。
师:那么怎么解释呢?
生:以什么什么为伴侣,以什么什么为朋友师: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师:那么请看第三句话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生:形容词做状语。
师:形容词做状语?
生:(齐答)名词做状语。
师:哪几个是名词啊?
生:西和东。
师:怎么解释?
生:向东面望,向西边望。
师:那么请大家看第四句话。
生:使动用法
师:哪个词。
生:泣和舞。
师:怎么解释?
生:使哭泣使起舞
师:好的,这几位同学回答得都还可以,但是还不是很到位,所以大家在温习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篇古文仅仅对字词掌握了还不够,还必须注重朗读,请同学们花一两分钟的时间将课文朗读一遍,呆会我请同学配乐朗读。
生:(读)
师:好,大家停。
哪位同学主动来尝试一下配乐朗读。
哪位?
生:(齐说)吴月。
师:好,吴月。
既然大家都推荐你。
那你来读。
师:在这位同学读的过程当中。
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这位同学在读的过程当中,有哪些优点
和缺点,如果是你读,你又会怎么读,等吴月读完以后,我请一位同学来做一下评价。
师:吴月,你自己选一段读。
生:第一段。
师:好,第一段
(音乐响起,生读。
)
(掌声响起。
)
师:好,读得很好,你的朗读其他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读的时候都有优点和缺点。
我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的感受。
师:好的吴月前面的那位女生。
生:我觉得她读得蛮准的,但是读得快了一点。
师:读得快了一点,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去读呢?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舒缓一些,比如说诵明月之诗应该读成诵--明月--之诗,应该把节奏感读出来。
师:对,读得应该有节奏感一些。
还有呢,还有没有其他要说的?
生:没有了。
师:那好,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
请你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生写)
师:我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嗓音太细了一点。
师:呵荷,这好象是天生的因素。
(生笑。
)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要读出重点。
师:那么你觉得哪写是重点呢?
生:比如说苏子与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的赤壁地点应该读重。
师:很好,请坐。
这两位同学都讲到读的时候应该节奏分明。
很好。
那么一篇课文除了节奏以外,读的时候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家都要积极的动脑筋。
生:有感情的去读。
(一位同学在小声的说)
师:好,这位同学。
生:应该有感情的去读
师: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呢?
生:应该以一种很舒畅的心情去读。
师:那么为什么要以这种心情去读呢?
生:从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句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心情很舒畅。
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所描写的景请大家看都是什么景色?
生:优美的景色。
师:优美的景色给人的感受往往是很愉快的。
所以啊,作者的心情很舒畅啊。
师:好,请你把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上前写)(略)
师: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课文后面还有几段,那么后面这几段又应该怎么去读呢。
我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师:这位男生,你选一段说说应该怎么读?
生:第四段。
(生开始自己读。
)
师:(读完)在你读的过程当中,你觉得你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的?
(其他的学生笑。
)
生:没想好。
师:好,你先请坐。
师:这位女生你来说说吧。
生:有些自音读得不准。
如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
师:对,说得很好。
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没有了。
师:好那你请坐。
再请一位同学,这位女生。
你有什么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读得开阔一点。
比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里反映了苏轼的开阔的胸襟。
师:说得很好,那请你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我再请一位同学,就课文中的其他段落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好,这位男生。
生:第二段,我觉得第二段应该读得婉转一点。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第二段写的是诗人和客人娱乐活动。
师: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人的心情怎样啊?
生:愉快的。
师:对啊,第二段我们应该读得婉转,愉快一点。
师:我们就课文的朗读做一下总结。
在这篇课文当中,第一二两段应该读得愉快一点,第四段应该读得开阔一点,还有我再补充两点,大家看第三段应该怎么读?客人这时的心情怎样?
生:客人的心情应该是很悲伤的
师:对,所以这一段应该读得惆怅一点。
下面请大家再结合音乐齐读第一段。
(生读。
)
师:读得很有感情。
欣赏一篇课文朗读只是第一步,好比了解一个人。
必须深入的去理解。
接下来请大家就课文中你最欣赏的部分谈谈你的感受?两个人之间相互交流一下也可以。
(生思考,交流。
)
师:好,停,请一位同学。
班长吧?
生:没来。
师:那,副班长吧。
生:我很喜欢寄蜉蝣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
师:你喜欢的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无常。
还有没有喜欢的了
生:没有了。
师:好,请坐。
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这位同学。
(我以前的学生举手)
生:我很喜欢课文中比喻的句子。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馀音袅袅,不绝如缕。
师:具体阐述一下
生:作者在这里写出了自己悲凉的心情。
师:好请这两位同学把你们的观点都写在黑板上。
再请一位同学,大家推荐一位吧。
(生推荐。
)
师:好,你(大家笑)来说
生:我比较喜欢最后一段,文字很简洁。
师:你喜欢简洁的文章,那么文章最后一段所描写的是什么场面啊?生:客人喝酒后睡觉的场面。
师: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你们睡觉时会不会象这样?师:所以请大家看,这样的场面给人什么感受?
生:和谐,惬意的感受
师:恩,很好,请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这位同学,有人在指你了。
生:我比较喜欢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写出了人生的哲理
师:什么哲理?
生:变与不变的哲理
师:具体的阐述一下吧
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师:那么你再说一说苏轼在这里是赞成什么观点,变还是不变?
生:不变的观点
师:不变的观点
生:好的,把你的观点写在黑板上。
师: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的?男生表现好象不是很积极。
生:(齐答)曹磊。
师:好的,曹磊。
生:我喜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一句较
工整。
写出了一种成仙的感觉。
师:(笑)谁成仙啊?
生:苏轼成仙。
师:也就是说写出了苏轼成仙的爽快。
成仙的环境怎样啊?生:很优美
师:对,很优美。
那么把你的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生:(很多学生在笑)
师: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想说点什么?
生:(推荐)体育委员。
师:那好,体育委员,你来说说。
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比较喜欢这一句。
师:你也喜欢这一句。
那好你来说一说。
生:写出了优美的乐声。
师:那好,你来补充说一些,这声音是谁弹的
生:客人
师:在这乐声里你能够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客人比较的悲伤。
师:那好,把你的这个观点也写在黑板上。
师:这几位同学谈得都很好。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位同学的观点。
有的同学喜欢写景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有的同学喜欢人物说话的部分,他们认为这里体现了人生哲理,人生有时候应该从不变的观点去看。
而且有人谈到客人的时候认为他很惆怅。
那么这里面其实存在着一些问题,什么问题?请大家先听一段独白。
师:(独白)
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到达湖州,到任不久,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
在这场灾祸中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一身脏水,在苏轼遭贬的过程当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例如,舒亶与何正臣等人,写文章告诉皇帝,说苏轼到湖州上任后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
有讥切时事之言。
又如高官李定,归纳了苏轼的许多罪名,说苏轼所为文辞,虽不中理,亦足以鼓动流俗,等等。
又如小官李宜之。
在安徽灵璧县听说苏轼以前为当地一个园林写的一篇园记中有劝人不必热衷于做官的词句,竟也写信给皇帝检举揭发,并分析说这种思想会使人们缺少进取心,也会影响取士,苏轼被押到汴京,关进大狱。
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
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
入狱后曾多次自杀、。
经过一番波折,最终贬官至黄州。
师:听完这段独白,问题就出来了。
在苏轼到达黄洲以前,遭受了那么大的苦难,背景说的是苏轼在遭受乌台诗案的时的境况,曾经处在那么多人攻击之下的苏轼,连死的念头都有过,为什么到达黄洲以后是那么的快乐呢?这里面的客人又是谁呢,他为什么又惆怅,他和苏轼是什么关系呢?请大家把这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生思考。
)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当中,教师作提示。
)
师: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么做呢?
师:甚至有人说苏轼和客人是同一个人?你怎么看?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好,语文课代表。
生:我觉得苏轼这时候持有两种思想。
一方面继续关心国家大事,另外一方面,他只有通过消极彷徨,寄情于山水。
从而达到摆脱苦恼的目的。
师:很好,你所谈的这些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信息提示呢?
生:沉默
师:那好,你先请坐,有一位同学说了,那好,你来说说看?
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师:这句话怎么反映作者的心境呢?
生: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师:说明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可以改变一切是吧
生:恩。
师:还不错,你先请坐,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的,是不是过了几个月,苏轼就吧所有的伤痛都忘掉了?
生:不是
师:哪位同学说不是的,请起来说说?
生:表现的应该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
在来到黄洲以后苏轼一方面很惆怅,一方面又能够很坦然的面对过去的一切。
面对眼前的一切过去的种种都已经消除了。
师:这在课文中有什么表现吗?
生:课文倒数第二段
师:大家翻到倒数第二段
生: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作者寄情于景。
师:什么情
生:惆怅的情
师:寄托在什么上面?
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在自然中忘却一切
师:自然能够使人忘却一切。
这位同学说得很好。
旁边的同学在说,那请你来说?生:和他观点一样的。
师:奥,一样的,那好,你请坐,再请一位同学说说。
好,你来说。
生:从变与不变的观点去看。
师:那你能不能具体阐述一下呢?
生:因为他说了,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自然界是不变的,事物最终都没有变化,从这个观点去看,人生还有什么惆怅的呢?
师:对,从这个角度去看,人生中还在乎什么呢,即使遭受再大的灾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那么苏轼的这话是对谁说的呢?
生:对自己说的
师:好,你请坐,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对客人说的
师:好,你起来说一说
生:客人从周围的事件当中也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所以和惆怅,苏轼是对他说的
师:很好,请坐,有人说这翻话是苏轼对自己说的,有人说这翻话是苏轼对他的客人说的,那么苏轼和客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呢?
生:是一个人。
师:好,你来说。
生:这里的客人可能是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
师:大家鼓掌吧,他说得很好,他说这里的客人是另一个苏轼。
这样一来整篇课文就能够理解了。
客人之所以那么惆怅,那是因为是以前的苏轼,现在的苏轼终于解脱了,对以前的苏轼反而采取安慰的态度。
师:面对这样一个苏轼,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大家齐读课文的最后三段,在读的时候顺便思考这个问题。
生:读。
师;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感受?生:苏轼用诗来寻求解脱。
师:对于你自己呢?
生:遇事应该坦然的去面对。
师:好,请坐。
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生命是不变的。
师:呵呵,具体来说说
生:从倒数第二段能够感受到。
苏轼认为一切都是不变的,
师:所以你也什么都不用害怕了,呵呵
(生笑。
)
师:好,请坐。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苏轼与客人泛舟赤壁景以及人物活动的描叙,抒发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劫难之后的达观的,看透人生的情怀。
但是欣赏完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思考这篇课文又对我们说了些什么呢,我们的路都还很长,无论以后遇到什么事,我们都应该以一种乐观豁达的生命意识来对待我们的人生。
师:给大家一个课后作业。
写一篇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
师:下课
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