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第一章总结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过程(三阶段)
第一阶段:党的早期领导人大钊等都曾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但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第二阶段:会议前后党的领导认识到重要性。1938年10月14日,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9月29日—11月6日)上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它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升华到了理性,实现了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整风以后全党认识到了重要性。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全党公认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第一,中国的国情不同于其他国家。第二,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发挥指导作用,不仅是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2)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在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途径。(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历史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预期目标。(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
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成果的关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
(1)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3)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补)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践上)。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学术)。
第二节思想
关键词:科学含义;代表著作;重要容;活的灵魂;历史地位。
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思想的科学涵义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是)
2.思想的产生条件
(1)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第一,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和现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思想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思想理论条件:1919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列主义的传入与传播。第一,新型知识分子队伍的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找到了中介和桥梁,奠定了思想基础。《新青年》。第二,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成为思想的理论渊源。《万国公报》、梁启超、朱执信、大钊等。
(3)实践基础: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第一,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期待新的社会力量寻找新的革命理论开辟救国救民的新道路。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说明,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理论指导作用。
(4)时代背景和建党的组织条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第一,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它的国际背景。第二,国政局的变化是它的国环境。
(5)(润之,笔名:子任)的个人努力
3.思想的发展过程
(1)开始萌芽(中共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代表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标志)1925.12
《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3)
理论标志:初步提出新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新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反帝反封的民族革命斗争,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个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将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2)基本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代表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
《井冈山的斗争》1928.1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最主要
《反对本本主义》1930.5最主要
理论标志:基本形成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理论
基本形成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走向成熟(土地革命后期与抗战时期)
代表著作:《实践论》1937.7、《矛盾论》1937.8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10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
《新主义论》1940.1
《论联合政府》1945.4
理论标志: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主义革命理论
(4)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与建国后)
代表著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12)《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4)《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3)《论人民专政》(1949、6)
《不要四面出击》(1950、6)《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7)
《论十大关系》(1956、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部矛盾的问题》(1957、2)
《读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63-64)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上的讲话》(1962、1)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5)
二、思想的主要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容
(1)关于新义革命的理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领导;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胜利的革命道路等)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赎买道路;人民专政;两类矛盾学说等)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战略上战术上的策略;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等)(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生命线;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双百方针;推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知识分子重要性的思想等)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三大作风;两个务必;执政党建设的问题等)
活的灵魂(三方面)
实事;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一,提出了任务,开辟了道路。
第二,形成了体系,增添了容。
第三,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