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年》到《新青年》

合集下载

_新青年_的历史贡献与历史意义

_新青年_的历史贡献与历史意义

。 ”
我们 纪 念 《 新 青年 》 的 创 刊
,
主要

年 》的这一 创办宗 旨 使它集 合 了 陈独 秀


李大
有 这 样 三个 方 面 首先
,
鲁迅

胡适
,

周 作人

钱玄 同
,

刘半农等各
我 们要 永 远 高 举 马 克 思 主 义 旗 帜

方 面 的 思 想 领袖和 爱 国 知识分 子 与 民 主 的旗 帜 呼喊
一 文 中写 道
,
《 新 青年 》虽 然 只 有 短 暂 的时 光
国 革 命 的历史 中 的 重 大 贡 献 不 可 磨 灭
但它在 中

它 的精神

青年 》 卷

,

欲 图 根本 之 救
正是 《 新青

依然 在 闪 耀着光 芒

,
,
在 激 励我 们
,
鼓舞 我 们
我认 为
,

所需乎 国 民 性 质行 为 之 改 善
核 心 的 时 代精神 之 一 列



,
在 他们 的 指引 下

中 国 共 产党 不 但取得 了新 而且 也 探索 出 了一 条社会
五 四运 动 以来

,
广 大爱 国
,
民 主 主义 革 命 的 胜利
青 年在 党 的 领导 下 始终 站在 民 族解放 斗 争 的最前
主义 革 命
建设 和 改 革 的成 功 道路
提倡新 文学
反 对 旧 文学
斗 争锋
,
尽 的 介绍

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新青年》媒介分析

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新青年》媒介分析

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新青年》媒介分析张烨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口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

这一“革”,直接“革”去了在中华大地扎根千年之久的“文言文”的老命,白话文洗刷了长期处于文化“二房地位”的瘪屈,粉墨登场,至此整个中华民族似乎都开始沉浸在一种摆脱了封建文化束缚的畅快中。

其实,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由来已久,《新青年》只不过是其中一次改写局势的战役,于《新青年》之前,是怎样的局面,为什么《新青年》会将其改写,之后又是如何演变……我们不妨从头说起——1、历史纠葛文言文和白话文,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的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

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

[1]两者的区别仅在于与口语的远近亲疏。

其实文言和白话两者的基础都是口语,只不过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语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白话文则是建立在以唐宋以来北方话的基础上。

我们现在说的话就是在唐宋以来北方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就无怪乎我们会觉得白话文更为明白易懂了。

在九十年前打倒“文言文”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言文脱离,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这里我们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一下这种现象的出现。

在汉语发展的最初阶段,言文是合一的,那些让现在觉得深奥晦涩的古文典籍其实就是当时的白话著作。

比如《诗经》,我们知道其中的“风”多为民歌,这也可以肯定有不少是口头直接创作的。

又比如《论语》,则更是孔子的一部语录,与口语的关系不言自明。

由于历史的变迁,人们日常交际的口语发生变化,而书面文字原地不动,以至于从六朝起便出现了文言文便与口语有了明显的脱离迹象。

不过因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语音的差异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上的理解,所以言文不一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同时也因为先秦两汉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这部分作品又是汉文化的源头,所以后世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就自觉地坚持了一种仿古文创作,这就人为地加剧了言文不一致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了汉语长期的言文不一致。

马原演讲PPT《新青年》——百年重回首

马原演讲PPT《新青年》——百年重回首

宣传马克思主义,相继刊发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 《马克思学说》《马克思学说批评》《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传 略》等文章,全面、深入、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和主要观点。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传播
第七卷第六期
传播
发行《劳动节纪念》专号,表明《新青 年》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把握上,达到了新的历史自觉高 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 碑。
“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 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 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题为《“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
《新青年》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传播
传播
前期的《新青年》注重的是民主改革和文化突 破,思想宗旨是科学与民主。 但自1917年起,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 主义哲学。
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这时,西方自由、 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深深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 特别是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
主旨:《新青年》首先号召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
学,鼓励青年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宣传弘扬 新民主思想。
团队:《新青年》给进步人士学习先进思想,如民主、共和、
思考同时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要清楚意识到诸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类的进步思想不都是灌输式让我们反感的硬性教育不应有对其本身的厌烦和排斥应该去选择真的可以被我们受用的方式去学习接触要围绕进步的思想和正确的发展理念才会了解这个时代创造这个时代
收集资料:冯柯 曹正涛 ppt制作:庄伟 演讲者:周英骏

青年杂志图片及简介

青年杂志图片及简介

《青年杂志》的六位封面人物(上)(2007-10-26 16:57:48)转载▼标签:分类:读书笔记人文/历史图:《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就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来说,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或许算得上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本期刊。

和后来读者所熟悉的《新青年》封面样式不同,《青年杂志》时代的期刊每期均以名人作为封面的中心。

与刊物对自由、人权、民主、科学的追求相吻合,《青年杂志》在封面人物的选择上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取向。

一、卡内基卡内基(1837-1919)是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兼慈善家。

他出生在苏格兰,早年贫苦,11岁时迫于生计移民到美国,为了糊口,他曾到纺织厂去打过工,烧过锅炉,在油池里浸过纱管,还给电报公司当过邮递员,后来靠自身的聪明和努力在新大陆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通过科学的经营管理,他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立的著名钢铁帝国,成为美国经济的三大巨头之一。

《青年杂志》的第一卷第一号刊登了彭德尊的文章《卡内基传》,文章题名之前有一行小字:“艰苦力行之成功者”。

这八个字正是主编陈独秀向读者推荐卡内基的重要原因。

陈独秀对于中国国民的积弱现状向来不满,受竞争进化论的影响,他主张中国青年在人生态度上要积极进取,摒弃不切实际的空谈幻想,这也就是他在《今日之教育方针》中鼓吹的“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

作为青年人创业榜样的实业家卡内基,正是这样一种奋斗精神的代表。

此外,和许多以聚敛财富为唯一目标的资本家不同,1900年,时年65岁的卡内基以五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的钢铁公司卖出,之后,他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上。

卡内基被人们称为美国现代基金会的先驱,到1919年去世为止,他向社会捐款的总额达到了3.3亿美元。

这种为社会谋福利的公共精神,也使他获得了中国五四知识分子的赞美。

二、屠格涅夫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猎人笔记》(1851)、《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等。

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介绍

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介绍

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有哪些_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介绍“十年内战时期”是指1927年到1937年,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今天店铺给大家精心挑选了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希望文章对大家有所启发。

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

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英译:New Culture Movement概念:思想解放运动(革命)原因: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时间:1915年9月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原称《青年》杂志,第二期改名为《新青年》)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等。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

宣传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精神: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

作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2.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为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看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5.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6.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十年内战的历史事件二: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简述《新青年》杂志的内容

简述《新青年》杂志的内容

简述《新青年》杂志的内容
作为一本知名的青少年杂志,《新青年》每期刊登十几篇原创文章,内容涉及社会、文化、政治、娱乐等各个方面。

它不仅包含有最新的时尚穿搭技巧,也有针对年轻人的谈话、心理解析及心理健康建议等社交内容。

此外,还会经常推出一些有趣的特色报道,如新型运动技巧、旅行、电影音乐、游戏趋势等,令年轻读者都雀跃不已。

与此同时,《新青年》杂志也拥有大量的数字技术,以让读者们更好的了解文章的内容。

它不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内容,还可以通过动态流,提供附带语音和文字的全面内容体验。

《新青年》杂志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社交媒体平台。

订阅者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多种社交网络平台获取文章和最新资讯,以及与杂志团队的直接沟通。

它还为订阅者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讨论社区,让读者们有机会间接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探讨共同关注的话题话题。

总而言之,《新青年》杂志是一本拥有多元化内容的杂志,既向年轻人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也提供有趣的社交互动,让读者们能够充分了解到最新的时尚趋势及社会公共热点问题。

通过它,读者可以获得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获得更多的见解。

- 1 -。

1919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指导思想

1919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指导思想

1919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指导思想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新”往往和其使用的语言的“新”不可截然分开.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新文学得以产生的先在条件,或者说,正是五四白话文的产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然而问题是,为什么五四白话文运动能够催生出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学,而中国固有的古白话文甚至晚清白话文运动却没能催生出一种现代的新文学呢?五四白话文能够称作现代汉语,其现代性意义又来源于何处?《新青年》并不像一般通俗刊物那样旨在解决语言普及化的问题.《新青年》总是“力图将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统一起来”,实现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性重建.正由手”《新青年》着眼的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重建,而不仅仅是解决语言的普及化问题?才使得五四白话文运动表现出和晚清白话文运动不同的风貌.因而,重新审视五四白话文运动,应该将它放到更广泛的思想革命的背景中去思考,不能将其仅仅拘束在狭小的文学变革圈子之内.“赛先生”是五四思想文化革命的一面旗帜.五四时期提倡“赛先生”的杂志,不仅仅有《科学》这样的专门杂志,像《新青年》这样的综合杂志也是提倡“赛先生”急先锋,两者几乎同时举起了“科学”大旗.《科学》杂志积聚了当时最拔尖的自然科学研究者,相对而言,其文章更专注具体的自然科学方法、原理以及科学知识的介绍:《新青年》提倡的科学,则主要是捐科学精神和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在《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提出了六义.这“六义”不只是给青年人的劝告,也蕴含着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革命的精义——铲除“奴隶、保守、退隐、锁国、虚文、想象”之思想文化,建立“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新思想文化.他队为中国的“学术思想”,“皆重虚文,和现实生活背道而驰”.这种思想文化“倘不改弦而更张之,则国力将无昭苏,社会永无宁日”.故新的思想文化必须“崇实际而薄虚玄”.在谈到西方近代科学时,他以丸中国文化有想象而无科学,处处皆无常识之思,荒谬可笑.“欲根治之,厥维科学”.总之只有“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中国思想文化方可进步.这个思想和1915年1月《科学》杂志的《发刊词》提出的见解如出一辙.《科学》认为,“国人失学之日久矣”.其原因在于,“一说之成,一学之立,构之于心,而未尝征之于物.人主观之观察,而未尝从客观之分析;尽人事之繁变而未暇究物理之纷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乃“虚空、玄想、荒谬”之文化,欲救之,“唯有教以自然科学,以归纳的真理,实验的方法.简练其官能,使得正确之智识和平昔所观察者而已”.这两本提倡“科学”的杂志后来都成为了汉语现代化变革的急先锋.(《科学》杂志在1916年劂已经刊发了极具现代汉语特质的日诂又.1917年《新青年》也有意识地提出了汉语现代化变革的主张.)这两本杂志相同的语言变革趋向是否蕴含着“西方近代科学”的内在推动作用呢?赛先生是否也参和到了五四白话文运动之中呢?“科学”一词在五四时期不仅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原理的内涵,还特指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精神和方法——“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前者特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一系列科学方法,后者特指“求真”、“崇实”精神,如此,科学便具有了形而上的“思想建设”功能,参和到了现代思想文化的重建当中,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新青年》、《科学》杂志上高举的“科学”大旗,不仅给国人带来了一些现成的西方知识、见闻,更重要的是促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转型——由玄想转向实际.由重“渊思冥索”转向重“分析、实证”,由重天人合一的混沌直观性思维转向主客二分的逻辑、思辨性思维方式.科学和理性精神“在中国近现代文化中逐渐得到显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素重‘德性’,的中国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演变为一个为‘理性’所浸润的价值系统”.”科学性和系统性取代了传统思维方式的直观性和零散性.中国古代传统思维有着浓厚的诗性色彩受到了抨击.思维方式是语言建构的深层因素,现代西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同一的.思维活动“对语言的形成、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一定的语言方式往往有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某种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五四思想革命要建立的是类似于西方科学文化精确的、严谨的新思想文化.就这样,对知识的逻辑论证和因果探索就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不仅掌握自然科罕要霏逻辑分析.就是天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迫切需要逻辑分析.由于思维和言语方式的统一性,逻辑性、系统性的方式势必会促使语言精确化和严谨化.这种趋向表现在词义上,即要求词义的界定的精确化.旧时的言说系统便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占汉语语法结构当中缺乏一种必要的严密形式和逻辑层面的结构方式,主要依靠于单位之间的内在关联,即意义上的相互映照,补充和训释构成,加之传统思想文化主要以人际关系为关注对象,其内容多属社会*范围(这类知识往往和政治强权相连,具有权威性,它只要求人们接受即可,而不需要依靠什么逻辑力量.不追求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因而“很多很好的思想和情感”都因为古文言的原因“不能尽量的精微的表达出.”为了“文学艺术的精进”,五四文人大多选择了“语体的欧化”.“欧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翻译、制造新词汇.即按照“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的表示的意味”来增添词汇或者赋予旧词新意,二是“根据国语的特性,使语法组织趋于严密,意思益以明了而确切,适于实用”.因而从表面上看,“欧化”是中国语言的西语化,其深层却是中国思想的现代化.这也恰巧说明了一个现象:为什全在中国存活了几千年的文言文,偏偏到了近代就失去了其有效性,成了“死文字”?文言文的无效性实际上是针对于新思想、新文化而言的.故从历史现象上看,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东渐史也就是中国文言文的衰落史.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青年》上语言变革的主张和实践是思想革命的必然结果.《文学改良刍议》等一系列文章的发表,只是表明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对汉语的改造开始逐步走向了自觉.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的成功离不开多年的新文化运动.诚如袁进先生所说,如果说五四新文学靠着这么一点作家振臂一呼,办了这么一点杂志在短。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

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他提出"新青年"的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在文中揭露封建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并强调要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号召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10月1日,陈独秀针对康有为一意要把孔教订为国教的论调,在《新青年》二卷二号上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文章指出孔教和帝制的关系,说"别尊卑、重阶级、事天尊君"这些孔教思想,正为历代帝王所利用。

定孔教为国教,不但违反思想自由之原则,而且违反宗教信仰自由之原则。

他认为民主国之祀孔,正如主张专制国祀华盛顿、卢梭一样的荒诞不经。

1917年 4月《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一篇体育论文—《体育之研究》。

文章首先对体育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体育者,人类自养其身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

他指出:知识和道德诚然可贵,但身体也很重要。

身体犹如"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是无德智也"。

他强调指出,"密如牛毛"的繁重课程,对学生只能起到"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的严重危害作用。

《新青年》推动国人思想进步十一年

《新青年》推动国人思想进步十一年

険凝|XIANGCHAOa《新青年》推动国人思想进步十一年Q张家康一份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综合性文化杂志,在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风靡京沪、传播全国。

这份杂志就是《新青年》。

《新青年》创刊于1915年9月,终刊于1926年。

它所揭樂的文学革命,所开启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推动着时代巨变的步伐。

如毛泽东所说:“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

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由《青年亲志》到《新青年》1915年6月中旬,陈独秀从日本回国来到上海,想办一份杂志,在国人中进行思想革命。

他说:“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9月15日,《青年杂志》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这是份综合性文化月刊,每号约100页,6号为1卷,后因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的《上海青年杂志》同名而改名为《新青年》。

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杂志刊登的文章所涉主题广泛,有鼓吹法兰西文明的,有论述民本主义的,有推崇达尔文逬化论的。

杂志还明确批判儒家的“三纲”及封建的伦理道德。

几乎在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同时,1915年9月17日,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胡适在写给安徽同乡好友梅光迪的诗中云:“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

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且复号召二三子……”文学革命的口号由此提出。

陈独秀也认为“文学者,国民最高精神之表现也”,有意改良文学。

1916年2月23日,胡适在致陈独秀的信中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8月13日,陈独秀复信胡适:“尊论改造新文学意见,甚佩甚佩。

足下功课之暇,尚求为《青年》多译短篇名著若《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

”一个要“造新文学”,另一个要“改良文学”,他们共同担负起革故鼎新的文化使命。

《青年杂志》出版第一卷后,因故停刊6个月。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经典4篇)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经典4篇)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经典4篇)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是民主与科学,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4篇《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篇一答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迷信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

【相关阅读】新文化运动口号篇二新文化运动口号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德先生”指的是“Democracy”(民主),“赛先生”指的是“Science”(科学),“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资产阶级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宣扬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这一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迫切需要,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但这一口号仍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有它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它不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

即: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时间篇三辛亥革命以来,以鲁迅等人为首的新式教育代表人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推陈出新的新思潮。

如沉寂千年的死海水面上吹来的一阵清风,中国的传统迂腐的思想最后泛起了几圈涟漪。

其中功不可没的就是胡适、陈独秀等人发动的新文化运动。

199月,《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被看做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原名为《青年》,之后才改名为《新青年》。

想来,只加了一个“新”字,就是为了有别于旧社会上的抱着旧思想的年轻人吧。

《新青年》的名词解释

《新青年》的名词解释

《新青年》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不?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存在!就好比是黑夜
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道路呀!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可算得上是思想界的先锋呐!它就像一把
钥匙,打开了人们被禁锢的思维之门。

想想看,当时的社会,各种陈
旧的观念就像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人们。

而勇敢地站出来,大声疾呼,呼唤着新思想、新文化!这难道不像是一个无畏的战士,在战场上冲
锋陷阵吗?
陈独秀、李大钊等一群有识之士,他们通过这个平台,传播着进步
的理念。

他们的文章就像一把把利剑,直刺那些腐朽落后的东西。


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呀!他们和一起,引领着那个时代的青年们,让他
们觉醒,让他们奋进!“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多豪迈的话语呀!这不正是所激发出来的力量吗?
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那简直就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它让人
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

它让青年们不再满足于
现状,而是勇敢地去追求真理,去改变这个世界。

这就好比是给迷茫
的人们指了一条明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啊!
你说,是不是特别重要?它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那是深远而持久
的呀!它就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宝贵财富!
所以呀,我们一定要好好了解它,铭记它所做出的贡献!。

《新青年》感想

《新青年》感想

《新青年》感想说起《新青年》,那可是咱们中国近代史上的一股子清流,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吹得人心里头那个舒坦,又带着点醒脑提神的感觉。

这杂志啊,它不单是纸上的字儿,更是那个时代青年人心中的火,烧得旺旺的,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

想当年,一群热血青年聚在一起,不为别的,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咱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拿起笔杆子,就像战士拿起枪,一篇篇文章,字字句句都是心声,都是呐喊。

那时候的《新青年》,就像是他们的大喇叭,把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一股脑儿地往外播,让大伙儿都听听,这世界还有这么一回事儿。

我记得里头有篇文章,讲的是“民主”和“科学”,这俩词儿现在听起来稀松平常,但在那时候,那可是炸响的春雷啊!它告诉人们,咱们也能当家做主,也能用科学来武装头脑,不再受那些老一套的束缚。

这文章读起来,就像是跟老朋友聊天,亲切又实在,让人心里头热乎乎的。

还有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更是没得说。

他笔下的“阿Q”,简直就是咱们身边人的缩影,让人笑中带泪,泪里又透着几分无奈和心酸。

鲁迅先生用他那锋利的笔,剖开了社会的脓疮,让大伙儿看看,这世道到底怎么了?咱们又该怎么办?他的文章,就像是给人当头一棒,又像是给人指了一条明路,让人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新青年》里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品,字字都见真章。

它们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无数青年人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那时候的青年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

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不怕失败。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新青年”。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现在咱们再来看《新青年》,或许会觉得它有些过时了、有些落伍了。

但咱们不能否认的是,《新青年》所传递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它就像是一盏明灯,永远照亮着咱们前行的道路;它就像是一座丰碑,永远铭刻着那段光辉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沈雁冰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沈雁冰

>>>>>>>>>沈雁冰是最早参加党的早期组织和参与早期建党活动的党员之一。

从通过文学创作关注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到主导《小说月报》的革新、接受《新青年》新思想的洗礼,再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用文学为革命发声、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沈雁冰始终以实际行动关注并支持着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一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中。

年幼时,沈雁冰在母亲的教育下读书习字,8岁时进国民初等男学堂(前身为立志书院)读书,在这所比较开明的“非私塾”小学里,沈雁冰初步“弄熟了一点史实”,并养成了“留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从初等学堂毕业后,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沈雁冰贾 楠立志书院遗址沈雁冰先后在高等小学、湖州中学、嘉兴中学等学校就读,同时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对阅读小说有着浓厚兴趣,这使沈雁冰受益匪浅。

从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毕业后,1913年,时年18岁的沈雁冰如愿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6年,沈雁冰从北京大学预科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

在此期间,沈雁冰通过阅读馆里订阅的《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前身),开始接触新的思想,并尝试通过撰写论文,反映他接受的新思想和他的感受。

在1917年12月号的《学生杂志》上,沈雁冰发表了第一篇题为《学生与社会》的论文,针对“两千年来封建主义的治学思想”发表了看法,并对当时的学生提出一个总的要求:“学生时代,精神当活泼,而处事不可不慎。

处世宜乐观,而于一己之品行学问,不可自满。

有担当宇宙之志,而不可先事骄矜,蔑视他人,尤须有自主心,以造成高尚之人格,切用之学问。

有奋斗力以战退恶运,以建设新业。

”这也是沈雁冰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最初想法和论述。

1918年《学生杂志》正月号上,刊登了沈雁冰的一篇社论,题目是《一九一八年之学生》。

这篇文章以论述国际局势为线索,呼吁学生应“幡然觉悟,革心洗肠”,更要“革新思想,创造文明”,体现出他对旧习惯、旧思想的深恶痛绝。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报刊1、《新青年》“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阵地,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在上海创刊,陈独秀是其创办人、主编及主要撰稿人。

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更中为《新青年》,早期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自第2卷起,陈独秀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实际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1920年5月改组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党的理论刊物,1922年休刊,1923年在广州复刊后成为党中央理论机关报,后来又由瞿秋白主编。

总的来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和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了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为当时媒体的新闻传播增添了新内容。

2、《敬告青年》它是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一篇文章。

该文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打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向读者疾呼:“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他号召青年奋起追求解放,摆脱中国教干年封建思想文化的缚束。

因此,可以说《敬告青年》就是一篇反封建的檄文。

3、《每周评论》一份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机关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从26期起,由胡适主编。

其内容很丰富,主要有:(一)歌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三)支持《新青年》的文学革命,重点报道五四运动,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报道了五四运动,坚持正确和舆论导向。

它创刊的宗旨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它“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主旋律影视剧的“破圈”经验——《觉醒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与创作实践谫论

主旋律影视剧的“破圈”经验——《觉醒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与创作实践谫论

主旋律影视剧的“破圈”经验——《觉醒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审美理想与创作实践谫论文/王童摘要:电视剧《觉醒年代》上映后好评如潮,是主旋律影视剧中的精品。

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的理论工具,能够发现《觉醒年代》遵循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创作要求,其以塑造人物的现实主义原则刻画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并坚持美学观点与史学观点的统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的原则,是其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觉醒年代》突破文化生产方式,塑造了与新时代青年的新型互动模式,显著地影响了新时代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正向形成,其审美理想与创作实践的巧妙结合,无疑为我国主旋律影视剧的制作、发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觉醒年代》的成功是我国新时代影视文化产业丰富经验积累的结果,对其加以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国主旋律影视剧的制作质量、传播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觉醒年代》 主旋律影视剧 马克思主义美学 现实主义 价值论《觉醒年代》海报《觉醒年代》于2021年2月1日在优酷全网首播,作为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其一上映便引发热议,成功“破圈”,不仅引发全民追剧的浪潮,还收获了一大批年轻“粉丝”,观众称其为“少有的具有思想深度、历史深度、艺术深度的好剧”。

自开播以来,《觉醒年代》位居2021年电视剧收视率前列,豆瓣评分高达9.3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觉醒年代》与以往主旋律题材影视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并非以建党相关的政治军事方面的革命斗争为视野,而是以展现文化领域的革命先贤之生活为主,以这些文化先行者们的觉醒引领全民的觉醒,描绘革命先辈寻求救国之路的艰难苦旅。

该剧的主要内容是以从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为线索,以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历史背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思想先觉者引领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叙事线,全面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革命先行者们探索真理、救国图存的壮丽史观。

《新青年》背后:一本杂志开创的时代

《新青年》背后:一本杂志开创的时代

《新青年》背后:一本杂志开创的时代南晨王宝山没钱的文人要办刊1915年初夏,36岁的陈独秀在日本坐上了回国的海船。

在这之前,因为“二次革命”的失败,陈独秀曾被袁世凯亲信、安徽都督倪嗣冲作为第一“要犯”而通缉追捕。

到达上海后,陈独秀找到私交很深的安徽同乡汪孟邹,说要办一种“只要十年八年的工夫,一定会发生很大影响”的杂志。

汪盂邹时为亚东图书馆的经理。

但由于当时亚东图书馆本身财力较弱,于是,汗孟邹便找了相交甚密的群益书社老板、湖南长沙人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商谈此事。

两兄弟欣然同意,并且商定杂志每月的编辑费和稿费为200元,月出一本的《青年杂志》就这样诞生了。

《青年杂志》后来为什么要改名为《新青年》?陈独秀在1916年给胡适的信中写道:“《青年》以战事延刊多日,兹已拟仍续刊。

依发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本月内可以出版。

”可见,改名并不是陈独秀的本意,而是出版商群益书社的建议。

陈氏兄弟建议改名的原因在于群益书社接到了上海青年会的一封信,说群益书社出版的《青年杂志》和他们的周报《上海青年》名字有些雷同,应该及早更名,以免犯冒名的错误。

其实《青年杂志》和《上海青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前者是杂志月刊,后者是周报。

但出版发行方群益书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官司,就建议杂志改名。

当然作为办刊者,陈独秀不便直白将改名的真实原因告诉渎者。

他向读者解释说:“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

”即使这样,《新青年》与群益书社的合作还是在出版到第七卷第六号就结束了。

合作破裂的直接导火索是:《新青年》第七卷(每六期为一卷)第六号“劳动节纪念号”(1920年5月1日出版)比平常的页数要多。

群益书社认为这一期有锌版,又有表格,排工贵得多,用纸张耗费是平常期数的一倍,如果不加价的话,亏本太多了。

陈独秀脾气率真耿直,认为虽然页数多些,实在不该加价,由此爆发了争端。

虽经汪孟邹两边跑,两边劝,却终于无法调停而宣告决裂了。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

浅谈陈独秀之《新青年》提到《新青年》和陈独秀,我们都不得不首先了解一下有关的历史背景。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袁世凯加紧复辟。

在思想文化上鼓吹封建思想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

一些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着这一时期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迷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唤醒了大批爱国人士。

《新青年》从1915年创刊到1922年休刊,其间有7个年头。

这7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培育了整整的一代青年。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等都受过它的深刻遍和重要影响。

毛泽东说"《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

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

成了我的模范。

”恽代英等写信给《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虽然有评价说《新青年》不会辩证的看问题,写到的好就是大好,坏就是大坏。

但是我认为在当时混乱的背景下,再说些模棱两可的话,发表一些模棱两可的文章是不能深入人心的,激烈的言辞和猛烈的抨击与颂扬才能触动沉睡中的中国人,这也正是《新青年》受到广大愤青追捧的一个原因。

《新青年》名词解释

《新青年》名词解释

《新青年》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不?啊,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存在!就好比夜空中
最亮的星,照亮了那个时代的前行之路。

它在当时就像一阵春风,吹走了旧思想的尘埃,带来了全新的气息。

想想看,那时候的人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而就是那盏明灯,
指引着大家往正确的方向走,不是吗?
它聚集了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们在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国家的未来呐喊。

这不就像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吗,大家都在上面
畅所欲言,只不过那时候他们谈论的可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呀!
陈独秀、李大钊等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是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他们
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不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象征吗?
我觉得啊,就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宝藏,永远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
铭记!。

《新青年》与新青年

《新青年》与新青年

74百年前的新青年们奔走于救国救民的革命之路,百年后的新青年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本刊记者 张 霄《新青年》与新青年┫发 现REDISCOVERY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百年前,《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的发刊词,让一代中国青年奋发昂扬的气息跃然纸上。

百年后,站在新时代的新青年们奋力扛起历史使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青年的“觉醒”辛亥革命的失败与中国时局的变化,催生了要以思想改革救亡图存的“新文化运动”,《青年杂志》就此诞生。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爱国青年与有识之士以此为阵地,以“赛先生”(科学,S cienc e)、“德先生”(民主,D emo cracy)为武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

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并且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呼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青年》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一代中国青年的影响无法估量。

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斯诺这样谈到《新青年》:“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

我特别爱好胡适、陈独秀的文章。

他们代替了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模范。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同时也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恽代英等人给《新青年》写信道:“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的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新青年》杂志的文章及后来的五四运动,让一代中国青年得以“觉醒”并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巨大能量,开始救国复兴之路的艰辛探索。

在五四运动两年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与会者的平均年龄仅为28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青年》到《新青年》
1916年初春的一日,阳光明媚,东风送暖,东京郊外高田村一间简陋民房“月印精舍”门前池塘厚厚的冰块终于化去了。

受着国内反袁斗争形势的鼓舞和陈独秀《青年》杂志的感染,李大钊满怀激情写下了热情洋溢的充满革命活力的《青春》一文。

“春日载阳,东风解冻。

远从瀛岛,反顾祖邦。

肃杀郁塞之象,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文章结尾,李大钊纵笔放歌,发出内心的呼唤:“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守常其文如其人啊!”接到李大钊寄来的《青春》,陈独秀一气读完,深深为李大钊浩然正气所触动。

“才不如识,识不如德。

”此时,他才体会到章士钊评价李大钊的话恰如其分。

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叫陈独秀头痛的事。

因为嫉妒《青年》杂志的影响,上海青年会气冲冲地写了一封信到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杂志雷同,奉劝《青年杂志》及早更名。

上海青年会态度硬,陈子沛、陈子寿胆子小,陈独秀执拗了几个月,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改名。

夏历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谊里21号陈独秀寓所,主人正一手挥扇,一手执笔,加紧编排更名后的《青年》杂志2卷1号,新杂志取名《新青年》。

陈独秀对来访的汪孟邹说:“新青年旧青年间有绝对鸿沟。

我主张新青年要身体强壮,斩尽做官发财思想,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汪孟邹说:“你把延年、乔年放到外边,大约是这个思想的实验吧?”陈独秀点头说:“他们补习法语,不是坏事。

我向来主张靠自己力量创造前途。

” 《新青年》在国内有发行处74处,国外已发行到新加坡,陈独秀计划撮合“亚东”和“群益”两书店,合并成一家。

他决定和汪孟邹去北京集资招股。

8月21日,胡适翻看去年的1卷3号《青年》杂志,见陈独秀称赞谢无量长律为“希世之音”,称为“子云、相如而后,仅为斯篇”,觉得陈独秀也太夸大其词了。

陈独秀提出废除古典主义,而谢无量长律少说也有100处用古典套语。

他在给陈独秀的信里,谈到了最近思考的文学革命八事。

文学革命必须要8个条件,即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不模仿古人、须言之有物。

信发出不久,胡适收到陈独秀8月13日的来信,可谓心有灵犀,去信和来信在路上撞车了。

自己信中的几个问题,陈独秀都提到了:《决斗》译文将在《青年》杂志2卷1号刊出,他要自己利用功课之暇,为《新青年》多译短篇名著如《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