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合集下载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规定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是现代医学领域突破性的设备,它们可以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直接植入或介入患者的身体。

这类医疗器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医疗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风险和管理挑战。

因此,各国都制定了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管理规定,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

首先,管理规定要对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器械的风险等级,将其划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等级,以便更加精确地进行管理。

一般来说,高风险的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需要经过严格的注册审核程序才能上市销售,低风险的器械则可以通过简化的程序进行注册。

这样的分类管理有助于减少对市场的冲击,提高对高风险器械的监管力度。

其次,管理规定要求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生产商必须具备一定的资质和能力。

生产商需要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并建立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生产流程。

生产商还需要对其所生产的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管理规定还要求生产商进行定期的安全监测和不良事件报告,及时发现并解决器械的安全问题。

此外,管理规定还对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销售和使用进行了规范。

医疗机构和医疗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培训才能购买和使用这类器械。

管理规定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使用记录和追溯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使用中的不良事件。

医疗从业人员需要遵守操作规范和使用说明,确保正确使用器械,并做好患者的手术或治疗过程的监护工作。

另外,管理规定还对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监管执法进行了规定。

相关部门需要对市场上销售的器械进行定期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市场上的器械符合安全和质量要求。

管理规定还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制度,对高风险的器械进行重点监管。

此外,管理规定还鼓励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管理。

总之,对植入类和介入类医疗器械进行专门管理是必要且重要的。

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登记制度

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登记制度

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登记制度
为加强介入耗材管理,保证耗材质量,对介入耗材的购入、使用与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购入范围:
1、各类植入人体的介入医用材料(如起搏器、冠脉支架等);
2、一次性手术器械及介入手术包;
3、介入治疗的导管、导丝、穿剌针等;
二、购入程序:
1、设备科负责供应商产品的有关证明文本的审核(包括生产许可证、市卫计委或防疫站颁发的有效证件、报价单等),洽谈材料价格及售后服务承诺。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统一负责采购。

2、介入手术室根据业务需要制定购入计划。

三、使用登记规定:
1、介入手术室及导管室必须对设备科统一购入的耗材进行验收,登记。

2、按需购进介入耗材,使用时进行详细登记,已用及未用器械进行认真统计,对体内植入耗材(如支架)进行使用登记,并有跟踪记录。

3、科室应当按照无菌器械存放要求,妥善保管无菌器
械并与其他医疗器械分区储存.。

4、凡需进入介入手术室使用的医用材料由介入手术室统一管理,任何科室、个人不得私自将介入材料带入介入手术室。

5、使用前应将使用目的、材料类型、基本价格、手术风险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并请患者或家属在知情同意单上签名认可。

使用前按照操作规程检查无菌器械包装是否完好,如出现破损或者超过有效期等情形的应当停止使用。

6、在使用植入人体内的人工材料,介入治疗等材料时必须将材料的有关厂名、生产材料批号等证明单粘贴在手术记录单上。

7、没有批准的材料一律不能使用,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植入性医疗器械实施细则
目前,关节替代物主要包括髋关节假体、膝关节 假体、肩关节假体、肘关节假体等,使用材料主 要还是金属材料,与之配伍使用的有超高分子量 聚乙烯、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医用陶瓷和其它 涂层材料。
1822~1937年玻璃、象牙、不锈钢等材料用于髋 关节置换材料,1938~1957年钴铬钼合金应用; 1958~1970年超高分子聚乙烯应用;1970年 ~ 至今陶瓷、交联聚乙烯、HA等等用于髋关节置换。
图6典型的金属髓内针
7、骨接合植入物的典型临床应用:
图7 手骨骨折的典型内固定
图8 三叶钢板固定胫骨
(1)骨折治疗; (2)肿瘤治疗; (3)骨切开术的稳定; (4)关节固定术的稳定; (5)骨延长、缩短或连接; (6)骨置换的支持; (7)关节置换的附件; (8)脊柱侧凸治疗;(9)脊柱固定; (10)退化性疾病的治疗;(11)肌腱的重建 (12)韧带重建。
图4典型的金属矫形用棒
5、金属股骨颈固定钉 金属股骨颈固定钉产品供骨科手术时作股骨
颈骨折内固定用。产品主要有:加压螺旋钉、 三翼钉、空心双头加压螺钉、尾部折断钉。
图5典型的股骨颈固定钉
6、金属髓内针 金属髓内针主要包括梅花针、双矩形弹性针、
圆形弹性针、勾针、弓形针、弧形针、三角 针、细针等产品(不包括金属骨针)。
吸收生物医用复合材料。
(五)生物衍生材料
是由天然生物组织经过特殊处理而形成的。
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
无生命活力的生物组织材料。
由于它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其组成类似于
自然组织,因此,它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 换中具有重要作用。
(六)可降解生物材料
2、制造商为植入物的设计和生产所采用的方法应遵循安全 的原则,并考虑采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工艺手段。

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登记制度

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登记制度

介入诊疗器材购入使用登记制度
为加强介入耗材管理,保证耗材质量,对介入耗材的购入、使用与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购入范围:
1、各类植入人体的介入医用材料(如起搏器、冠脉支架等);
2、一次性手术器械及介入手术包;
3、介入治疗的导管、导丝、穿剌针等;
二、购入程序:
1、设备科负责供应商产品的有关证明文本的审核(包括生产许可证、市卫计委或防疫站颁发的有效证件、报价单等),洽谈材料价格及售后服务承诺。

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统一负责采购。

2、介入手术室根据业务需要制定购入计划。

三、使用登记规定:
1、介入手术室及导管室必须对设备科统一购入的耗材进行验收,登记。

2、按需购进介入耗材,使用时进行详细登记,已用及未用器械进行认真统计,对体内植入耗材(如支架)进行使用登记,并有跟踪记录。

3、科室应当按照无菌器械存放要求,妥善保管无菌器
械并与其他医疗器械分区储存.。

4、凡需进入介入手术室使用的医用材料由介入手术室统一管理,任何科室、个人不得私自将介入材料带入介入手术室。

5、使用前应将使用目的、材料类型、基本价格、手术风险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并请患者或家属在知情同意单上签名认可。

使用前按照操作规程检查无菌器械包装是否完好,如出现破损或者超过有效期等情形的应当停止使用。

6、在使用植入人体内的人工材料,介入治疗等材料时必须将材料的有关厂名、生产材料批号等证明单粘贴在手术记录单上。

7、没有批准的材料一律不能使用,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个人承担全部责任。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通过手术或其他介入方式植入到患者体内,用于治疗、修复或改善疾病和身体功能的医疗器械。

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内容以及实施方法。

一、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植入性医疗器械与患者的健康直接相关,一旦发生质量问题或操作不当,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

这一制度可以规范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和监管,确保器械的质量和安全符合相关标准,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内容(一)研发和生产环节:1. 研发阶段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确保植入性医疗器械的性能符合要求。

2. 生产过程中应执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器械的制造安全可靠。

(二)销售和购买环节:1. 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必须获得相关资质,并经过监管部门审批。

2. 医疗机构在购买植入性医疗器械时,应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选型、验货和合同签订。

(三)使用环节:1. 医疗机构必须有专门的资质和技术力量进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手术。

医疗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 手术操作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和要求进行,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3. 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修,确保器械的性能和功能不受影响。

(四)监管环节:1.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监管力度,对未经批准生产、销售或使用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查处。

2. 监管部门应设立热线和投诉平台,接受患者和医疗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三、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一)制定和修订相关法规和标准: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与医疗机构、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专家和学者合作,制定和修订相关法规和标准,包括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分类、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和操作规程等。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规定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规定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本制度所指高值医用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医用耗材。

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

介入医疗器械:通过外科手段插入人体或自然腔口中,进行短时间的治疗或检查,治疗或检查完毕即取出。

二、设备科负责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统一采购管理。

凡是纳入省级集中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严格执行网上采购政策,在省医用耗材采购平台上采购中标产品,不得自行组织采购。

暂时未纳入省统一采购范围的,因临床确有特殊需要,经医学装备委员会组织论证、审核同意、在省平台上报后由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通过招议标形式采购,确保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采购规范、入口统一、渠道合法、手续齐全。

三、设备科对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交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明等资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核审验,并会同有关部门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四、设备科要加强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严格执行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入库、出库、使用、报废等工作规定,详细记录产品类别、名称、规格、型号、产地、有效期、出厂日期、批号/序列号、采购价格、采购金额等相关信息,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明、责任可追究。

五、使用科室不得擅自直接向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并进行临床使用,不得使用患者自备的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作为中间人直接向患者销售器械,不得擅自选择本院供应商数据库以外的供应商的产品。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本制度所指高值医用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医用耗材。

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

介入医疗器械:通过外科手段插入人体或自然腔口中,进行短时间的治疗或检查,治疗或检查完毕即取出。

二、设备科负责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统一采购管理。

凡是纳入省级集中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严格执行网上采购政策,在省医用耗材采购平台上采购中标产品,不得自行组织采购。

暂时未纳入省统一采购范围的,因临床确有特殊需要,经医学装备委员会组织论证、审核同意、在省平台上报后由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通过招议标形式采购,确保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采购规范、入口统一、渠道合法、手续齐全。

三、设备科对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交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明等资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核审验,并会同有关部门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四、设备科要加强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严格执行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入库、出库、使用、报废等工作规定,详细记录产品类别、名称、规格、型号、产地、有效期、出厂日期、批号/序列号、采购价格、采购金额等相关信息,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明、责任可追究。

五、使用科室不得擅自直接向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采购高值医用并进行临床使用,不得使用患者自备的植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入性医疗器械,不得作为中间人直接向患者销售器械,不得擅自选择本院供应商数据库以外的供应商的产品。

六、严禁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

Ⅲ类医用卫生材料管理制度(3篇)

Ⅲ类医用卫生材料管理制度(3篇)

Ⅲ类医用卫生材料管理制度Ⅲ类医用卫生材料主要是指植入类、介入类、高值管理类的材料,由于其对患者的生命支持或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重要,所以,加强对Ⅲ类医用卫生材料的管理尤为重要。

一、材料的计划和购入(一)、由于Ⅲ类医用卫生材料使用一般属于非急诊产品,并且其价值昂贵,储存与管理要求高,原则上不列为库存品,采取“既用则购”方式。

(二)、通过招标(包括网购产品)确定品牌与配送企业,签定购货合同。

根据患者的《知情同意》签字确认许可后订购。

二、医疗材料的验收和使用(一)、医疗材料配送企业送到医院设备科库房、供应室或特定的专业科室时,均必须执行严格的验收(包括实物与资料)、核实登记或核实后共同签字确认,并及时办理入库、出库手续。

需要再次配送的医疗材料,由医院安排的专人负责送达,并做好交接签字确认。

(二)、交接手续应包括:领用与配送产品的品名、数量、外包装、产品质量等是否符合,合格证等是否齐全。

(三)、使用科室使用时,应及时将产品合格证妥善保存并贴于对应的病历中,并填好《特定卫生材料使用追踪登记表》,并回执到设备科库房统一备案管理。

(四)、医疗材料的采购产品发票必须有库房管理人员的签字认可,出库清单必须有领用科室负责人或指定管理人员的签字认可。

设备科应按卫生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妥善保存相应产品的送货单等原始凭证。

(五)、使用科室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做好批内复审确认,同时上报设备科组织退或换货处置,或通报配送企业备案。

(六)、在执业许可范围内的所有使用人员均应熟练掌握产品的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使用,严防医疗事故的发生。

Ⅲ类医用卫生材料管理制度(2)是指对于医用卫生材料(如医用口罩、手术器械等)的分类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和药监局等相关部门的规定,医用卫生材料分为Ⅰ、Ⅱ、Ⅲ类三个级别,其中Ⅲ类医用卫生材料是指具有较高风险性、对人体有直接接触或侵入性的医用卫生材料。

植入类与介入类医疗器械购入、使用登记制度

植入类与介入类医疗器械购入、使用登记制度

植入类与介入类医疗器械购入、使用登记制

1.目的
为规范我院植入与介入类器械的采购、验收和临床使用,加强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全流程管理,保证病人安全和材料可回溯性,特制定《植入类与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2.目标
确保有缺陷的植入类与介入类医疗器械能及时被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适用范围
全院。

4.名词定义
本制度所指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需要被放置到身体或自然形成的腔道中的器械(留存时间 30 天或以上),在医疗器械的整个使用寿命期间,持续辅助、恢复、或替代身体的某一功能或结构。

5.内容
5.1 植入与介入类器械使用科室负责人:根据科室服务需求及循证依据向耗材管理科提出植入性医疗器械购买申请。

5.2 植入与介入类器械的引进与采购:
5.2.1 耗材管理科收集并审核评估使用科室对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需求信息根据我院《医用耗材引进管理制度》进行耗材的引进。

5.2.2 植入与介入类医疗器械招标方式:
浙江省统一招标采购的植入与介入类医疗器械,参照浙江省主管部门药械采购中心招标目录执行并做好院内遴选工作,非部门集中采购目录内的产品办理备案采购申请。

耗材管理科库房按医院招标目录进行植入与介入医疗器械物资字典录入相关工作,并上报医保物价办公室做好项目收费对照。

5.2.3 耗材管理科根据科室使用申请,按照我院医用耗材相关制度规定统一负责采购;
5.2.4 植入与介入类医疗器械在进入使用部门使用前需有专人验收,验收记录保存在案。

产品验收时,应有企业确认的可追溯的唯一性标识如条码或统一编。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是指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使用和监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需要植入到人体内部进行诊断、治疗或修复功能的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冠状支架等。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生产管理: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进行认证和监管,确保其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2. 销售管理: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销售企业进行许可和监管,确保其销售行为合法合规,保证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

3. 使用管理: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确保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使用规范和安全。

4. 技术监督: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的技术评价和监督制度,对新型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

5. 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收集、分析和报告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风险。

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旨在保障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安全。

同时,也促
进了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植介入耗材管理规定(3篇)

植介入耗材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植介入耗材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医疗机构中使用的植介入耗材,包括但不限于心脏介入、神经介入、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等领域的耗材。

第三条植介入耗材的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规范使用;(二)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四)合理配置资源,降低医疗成本;(五)加强监管,强化责任。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植介入耗材的监督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植介入耗材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

第二章分类与注册第五条植介入耗材按照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

第六条第一类植介入耗材: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植介入耗材。

第七条第二类植介入耗材:指通过风险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植介入耗材。

第八条第三类植介入耗材: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植介入耗材。

第九条植介入耗材的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注册手续,取得相应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第十条植介入耗材的注册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产品技术要求明确;(二)产品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三)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符合要求;(四)产品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合格。

第三章质量管理第十一条植介入耗材的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二条植介入耗材的生产企业应当对原材料、生产过程、成品进行严格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三条植介入耗材的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四条植介入耗材的流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对所经营的产品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产品来源合法、质量可靠。

第十五条植介入耗材的医疗机构应当对所采购的耗材进行验收,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关于植介入类医疗耗材管理规定的建议》

《关于植介入类医疗耗材管理规定的建议》

《关于植介入类医疗耗材管理规定的建议》借鉴其他三甲医疗单位耗材管理经验,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植介入类医疗耗材的管理,建议明确规定如下:1.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管理规定,所有进入我院的植介入类耗材必须是国家或省市级中标产品。

2.我院使用的植介入类耗材必须从具有、的生产企业和取得的经营企业购进,进口同类产品应具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

3.植介入类耗材的使用科室领取耗材后要妥善保管,并保证基数稳定,在基数不足的情况下,每月根据临床需要将采购计划递交设备科,由设备科审核并报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采购。

4.鉴于植介入类手术的特殊性,一些耗材要临时才能确定其规格型号,所以我院要求各供应商必须将各种规格型号的耗材备存于使用科室,科室使用后,由手术医生和收费护士共同在送货清单和发票上签名后,送设备科补办手续并补齐备用耗材。

5.我院要求供应商除了提供有效的三证外,还要提供每个植介入类耗材的条形码或合格证,由使用医生于术后粘贴在病历中保存,以保证其可追溯。

6.对于需要新进的植介入类耗材,由使用科室先提交申请报告,经主管院长审批同意后递交设备科;设备科根据中标情况和供应商的服务能力筛选其中多家供使用科室参考,由使用科室根据临床需要和病人家属要求进行选择,并回报设备科进行采购。

7.我院植介入类耗材的计划、采购、使用和管理人员必须廉洁自律,任何人不得收受供应商的回扣。

第二篇:植入性医疗器械及耗材管理制度(修改版)成县中医医院卫生材料、植入性医疗器械及化验试剂使用管理制度修订为加强卫生材料、植入性医疗器械及化验试剂的采购使用管理,降低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和《关于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xx〕61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各相关科室不得自行向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采购卫生材料、植入性医疗器械及化验试剂,不得作为中间人直接向病人销售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使用患者自备的植入性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需要在人体内部植入或置入的医疗器械,包括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心脏介入器械等。

这些器械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其生产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相关内容。

首先,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过程必须符合医疗器械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包括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

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责任等,并进行相应的质量管理培训,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其次,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技术要求。

生产企业应对器械的设计、生产工艺、原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规范。

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操作规程,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和要求。

同时,生产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检测检验体系,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第三,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必须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和风险评估。

生产企业应根据产品的特点和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过程控制方案和风险评估方案。

生产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的过程控制,并及时记录和纠正偏差。

风险评估要全面、科学,包括对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原材料选择等方面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要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人员。

第四,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必须进行追溯管理。

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确保每个产品都可以追溯到具体的生产和质量信息。

对于植入性医疗器械,追溯管理尤为重要,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保障患者的权益。

最后,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必须进行不良事件和风险管理。

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和风险管理制度,及时收集和分析不良事件和风险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和防范。

生产企业还应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报告和反馈不良事件和风险信息。

总之,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质量管理至关重要,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管理。

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

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

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从理论到实践》在医疗行业中,介入诊疗器械的管理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介入诊疗器械在诊疗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全流程管理制度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探讨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

1. 介入诊疗器械的定义和作用介入诊疗器械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通过体内插入的医疗器械,包括但不限于导管、支架、球囊、植入物等。

这些器械在心血管介入、介入放射学、介入肿瘤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病患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2. 全流程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介入诊疗器械的管理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器械本身进行管理,还包括了器械在生产、运输、使用和报废的全过程管理。

全流程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规范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的行为,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3. 理论探讨在理论探讨部分,我们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和理论的研究,来分析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这包括了风险评估、质量控制、信息追溯等方面的内容。

4. 实践应用在实践应用部分,我们将分析国内外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在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方面的具体做法和效果。

探讨他们在制度执行、人员培训、设备采购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结语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医疗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

只有严格管理,才能确保患者在接受介入诊疗时得到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够对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医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个人观点作为医疗从业者,我深知介入诊疗器械管理对医疗行业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也深刻感受到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会给医疗工作带来许多隐患。

我对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的建立充满期待,更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制度能够得到更好地落实和执行。

在本文中,我们通过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分析,对介入诊疗器械全流程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加强植介入类医疗

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加强植介入类医疗

附件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监测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规范医疗器械价格行为,维护患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医疗器械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价格法》第三十条有关规定,现就加强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监测和管理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对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进行价格监测。

监测目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市场情况制定。

具体目录见附件。

本意见所指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是指植(介)入人体的治疗和辅助治疗性器材、器官和电子仪器等。

二、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其国内生产或进口代理(经销)企业应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告以下资料,并抄送产地或口岸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价格主管部门:(一)生产企业名称、进口代理(经销)企业名称、产品名称、性能与组成、品牌、进口批次、计量单位;(二)国内生产的产品实际出厂价格,进口产品的到岸价格、进口供应价格。

进口供应价格,是指生产企业或生产企业授权的代理经销企业,从境外进口并出售给其在中国境内从事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的价格。

三、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属于国内生产的,生产企业应在每月底前5个工作日内报告当月实际出厂价格等;属于境外进口的,生产企业或国内进口代理(经销)企业应在产品进入口岸,验关放行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到岸价格和进口供应价格等。

批发企业经销国产和进口产品,应在购进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该批购进产品的采购价格等。

报告表样式见附表1-3。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定期向社会公布列入监测目录的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信息。

鼓励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其具体产品的建议最高零售价格。

五、对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在价格明显上涨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责成生产企业或进口代理(经销)企业说明价格上涨理由,并将有关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

六、列入监测目录的产品,从出厂(进口)到最终零售给患者的流通差价率(额),不得高于附表4规定的最高流通差价率。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外单独向患者收取产品费用的,其产品销售价格按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附表5规定的加价率(额)计算。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附录植入性医疗器械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通过手术或其他介入方式将器械植入患者体内的医疗器械。

鉴于其直接与人体组织接触,并长期留在患者体内,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质量管理要求非常严格。

本文将围绕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讨论,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一、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如果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设计、材料选用、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缺陷,可能引发感染、排异反应及其他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制定严格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于确保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内容(一)产品设计与开发1.设计方案的制定: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产品设计方案,明确产品的功能、结构、性能等要求,并考虑患者特定的需求。

2.人因工程分析:考虑产品的人体工程学设计,确保产品与人体组织的匹配性和耐用性。

3.风险评估: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产品在患者体内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如感染、排异反应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原材料选用1.原材料质量要求:严格选择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产品技术要求的原材料,确保其质量稳定、安全可靠。

2.原材料的检测:对每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包括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生物相容性等指标,确保其符合规定的要求。

(三)生产流程控制1.生产工艺的规范:制定详细的生产工艺流程,明确每个工序的操作规范,包括原材料的接受检验、生产中的环境要求、工艺参数的控制等。

2.在线检测:在关键工序设置在线检测点,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四)产品质量验证和检测1.标准样品的制备与验证:制定标准样品制备方法,并进行验证,确保样品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临床实验和评价:在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开发过程中进行临床实验和评价,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其能够满足临床的需求。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pdf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pdf

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一、本制度所指高值医用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医用耗材。

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

介入医疗器械:通过外科手段插入人体或自然腔口中,进行短时间的治疗或检查,治疗或检查完毕即取出。

二、设备科负责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统一采购管理。

凡是纳入省级集中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严格执行网上采购政策,在省医用耗材采购平台上采购中标产品,不得自行组织采购。

暂时未纳入省统一采购范围的,因临床确有特殊需要,经医学装备委员会组织论证、审核同意、在省平台上报后由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通过招议标形式采购,确保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采购规范、入口统一、渠道合法、手续齐全。

三、设备科对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交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明等资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核审验,并会同有关部门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四、设备科要加强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严格执行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入库、出库、使用、报废等工作规定,详细记录产品类别、名称、规格、型号、产地、有效期、出厂日期、批号/序列号、采购价格、采购金额等相关信息,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明、责任可追究。

五、使用科室不得擅自直接向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并进行临床使用,不得使用患者自备的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作为中间人直接向患者销售器械,不得擅自选择本院供应商数据库以外的供应商的产品。

六、严禁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

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使用管理制度及流程

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使用管理制度及流程

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使用管理制度及流程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值植入介入手术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的特殊性,对其使用管理制度及流程的规范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使用管理制度及流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的定义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是指在介入手术中使用且具有较高价格和复杂性的医疗器械、耗材及相关设备。

这些耗材通常用于支持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高风险植入介入手术。

二、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使用管理制度的意义1. 提升患者安全水平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的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确保手术过程中使用的耗材符合质量标准,减小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水平。

2. 规范医疗资源分配通过制定使用管理制度及流程,可以合理配置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避免物资浪费,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3. 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有助于医疗机构加强对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的采购、存储、配送和应用过程的监管,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和控制。

三、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使用管理流程1. 采购管理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明确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的采购程序和标准。

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充分考虑其资质、产品质量和价格等因素,并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2. 库存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的库存管理制度,确保存储和保管的环境符合要求,防止损坏和污染。

库存管理包括库存数量的控制、定期盘点和过期产品的处理等。

3. 配送管理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的配送工作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耗材的正确交接及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配送工作应有相应的记录,以便追溯和管理。

4. 使用管理在使用高值植入介入医用耗材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培训,熟悉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医疗机构应对使用过程进行记录,并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植入性医疗器械器械包装和运输管理办法

植入性医疗器械器械包装和运输管理办法

植入性医疗器械器械包装和运输管理办法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包装和运输管理是确保医疗器械在运输过程中安全可靠的重要环节。

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手术或介入操作过程中通过外科手段植入人体并在体内停留的医疗器械,例如人工关节、心脏起搏器、植入式胸腔引流器等。

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包装和运输管理办法不仅涉及到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安全,还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机构的声誉,因此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

一、器械包装要求1.1 包装材料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包装材料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法规,具有良好的光线透过性、耐腐蚀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有效保护器械免受外界影响。

1.2 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应考虑到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特殊性,确保器械在包装内部不发生移位或损坏,并采取适当的防震、防水和防腐措施。

在包装上必须清晰标注器械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和有效期限等信息。

1.3 包装验证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包装应经过严格的验证,确保包装的完整性和保护性能。

相关验证工作可以包括包装抗压、抗震、抗湿等测试,并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进行包装的抽样检测。

二、器械运输管理2.1 运输条件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运输应在符合相关要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避免器械受到过高或过低温度、湿度以及振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防止运输车辆颠簸或碰撞造成的器械损坏。

2.2 运输记录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运输过程必须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运输日期、起点和终点、运输工具、运输人员等信息,以便日后进行追溯和质量控制。

2.3 运输安全植入性医疗器械的运输应当确保配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避免器械丢失或被人为损坏。

医疗器械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包括加密运输、人员押运、视频监控等,以确保运输过程的安全与可靠性。

三、设备验收与预处理3.1 设备验收医疗机构在收到植入性医疗器械后,必须对器械进行验收工作。

验收过程包括对包装的完整性进行检查、核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名称、规格、数量等,并对器械的有效期限进行检查,并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存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入类介入类医疗器械管
理规定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一、本制度所指高值医用耗材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对安全性有严格要求、临床使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医用耗材。

植入性医疗器械是指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

介入医疗器械:通过外科手段插入人体或自然腔口中,进行短时间的治疗或检查,治疗或检查完毕即取出。

二、设备科负责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的统一采购管理。

凡是纳入省级集中采购的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严格执行网上采购政策,在省医用耗材采购平台上采购中标产品,不得自行组织采购。

暂时未纳入省统一采购范围的,因临床确有特殊需要,经医学装备委员会组织论证、审核同意、在省平台上报后由医学装备管理委员会通过招议标形式采购,确保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采购规范、入口统一、渠道合法、手续齐全。

三、设备科对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提交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及产品合格证明等资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审核审验,并会同有关部门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四、设备科要加强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信息管理,严格执行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入库、出库、使用、报废等工作规定,详细记录产品类别、名称、规格、
型号、产地、有效期、出厂日期、批号/序列号、采购价格、采购金额等相关信息,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明、责任可追究。

五、使用科室不得擅自直接向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采购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并进行临床使用,不得使用患者自备的植入性医疗器械,不得作为中间人直接向患者销售器械,不得擅自选择本院供应商数据库以外的供应商的产品。

六、严禁使用未经注册、无合格证明、过期、失效或者淘汰的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

七、医务科负责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建立健全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及使用评估等规章制度。

监管各科室及医务人员在登记注册的诊疗范围内使用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严禁超诊疗范围使用。

八、各临床使用科室主任管理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在科室内的规范使用,使用之前,应严格履行知情同意制度。

应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可供选择的高值医用耗材(含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种类、收费标准等详细信息告知患者,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由患者或其家属签署使用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知情同意书,入病历。

九、各科室在使用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时,应严格按照产品的设计和使用要求进行植入安装,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在使用过程中,要认真验证产品的包装、标识、说明书与实物的一致性。

手术完成后,应在手术记录和病案中登记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的基本追溯信息。

十、临床使用植入、介入类医疗器械后必须对使用情况进行登记,保证产品质量信息跟踪,使用记录包括:患者姓名、手术名
称、手术者、患者病案号、住址、联系电话等;产品使用日期(手术日期)、品名、规格、型号、数量、生产批号、序列号、灭菌批号、有效期、生产商、供应商、生产(经营)许可证号等许可证明文件编号,产品包装等,使用记录及唯一性标识信息应当与病历一同保存。

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记录永久保存,相关资料应当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确保信息可追溯。

十一、严格执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对使用中发现的不良事件及时报告和处理,按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程序及时向市药监局和卫计局报告,并按照有关规定对医疗器械予以封存。

如发现假冒伪劣产品,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市卫计局、药监部门报告。

附:
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植入类医疗器械目录
介入类医疗器械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