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第08章 犯罪的社会及环境原因
犯罪学课件——第08章 犯罪的社会及环境原因
本章小结
• 本章关键名词:犯罪社会原因 • 本章主要理论:市场经济与犯罪 • 本章要点:经济因素与犯罪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 罪
本章思考题
• • • • • • • • • • 一、名词解释 犯罪的社会原因 二、简答与论述 1、什么是犯罪的社会原因? 2、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哪些? 3、犯罪的社会原因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4、试述市场经济与犯罪的关系。 5、试述学校教育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6、试述家庭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7、试述贫困与犯罪的关系。
第八章 犯罪的社会及环境原因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各种 社会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系,并能对具体犯罪现 象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第一节
概
述
• 一、犯罪社会原因的意义 • 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犯罪主体之外的一切条件和 情况。包括犯罪主体之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犯罪的社会环 境因素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主体之外的各种社会现象,包括宏观社会 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法制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微观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学 校、社区等因素。 • 二、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 • 第一,独立性。 • 第二,间接性。 • 第三,条件性。 • 第四,系统性。 • 第五,可控制性。
第二节
• • • • 罪 • 五、贫困与犯罪
经济因素与犯罪
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 四、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与犯
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
• 政治因素包括阶级状况、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 度、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和实际的效率等等。 • 一、阶级状况与犯罪 • 二、社会制度与犯罪 • 三、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 • 1、权力过于集中 • 2、政治运作过程中缺乏透明度 • 3、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 • 4、权力运行缺乏监督
犯罪学---整理打印
第一章犯罪学概述1、1879年法国学者保罗.托皮纳尔首次提出犯罪学,1885 年意大利加罗法络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犯罪学广义的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索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研究对象的三个方面: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对策。
4、犯罪现象是指再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
5、犯罪学的作用:认识犯罪;为制定完善刑事法律提供依据;为预防犯罪的时间提供理论依据;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
6、犯罪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学是以社会学、法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并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揭示犯罪现象及其原因,探索防控犯罪对策的一门综合行的社会科学。
7、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现场调查法、社会调查法和统计研究法。
8、犯罪学研究的基本步骤:确定选题阶段、制定研究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对质料的处理、分析总结阶段、提出研究成果。
第二章犯罪学的发展历史1、贝卡利亚---,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犯罪学》,(罪刑相适应、及时性、必然性),边芯---学说核心是功利主义理论,英国,<道德与立法原则>、《刑罚原则》;关于古典学派犯罪学思想的总结:主张自由意志决定行为,强调犯罪的刑罚预防,任务其他手段也可以对减少犯罪发生作用。
2、龙勃罗梭---意大利,实证派犯罪学创始人,《犯罪人论》;菲利---意大利,犯罪三原因论(人类学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犯罪社会学》,犯罪饱和法则:犯罪的发生率受一定的法则支配。
3、现代犯罪学的研究概况:犯罪社会学居于主导地位;犯罪综合原因论成为犯罪原因理论的主流;广义犯罪学的观点成为犯罪学研究就的主流;犯罪学早期研究思路在衰落之后又有所复兴;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扩展了犯罪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日益密切。
犯罪学讲义
《犯罪学》讲义第一节犯罪原因概述犯罪原因是指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切因素。
在犯罪学上,对如何理解“引起”一词的含义,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结果为基点,从结果追索原因。
其思维模式是:没有这个(或这些)因素就没有犯罪,这个(或这些)因素便是犯罪发生的原因。
另一种观点是从原因推导结果,其思维模式是:有这个(或这些)因素就有犯罪,这个(或这些)才是犯罪的原因。
就一般情况而言,有犯罪,必有犯罪原因,即原因和结果(犯罪现象)之间存在必然性。
但就单个犯罪行为来说,并非犯罪原因系统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必须具备,也就是说其中的某些因素对这一犯罪现象的产生并不具有必然性。
二、犯罪原因的特征否定性现实性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变动性第二节犯罪原因的结构一、犯罪原因结构概念犯罪原因结构是指犯罪原因的诸因素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或者说是犯罪原因的组合方式。
犯罪原因根据犯罪行为人为基准,一般区分为外因和内因。
犯罪的外因是指犯罪主体以外的一切促使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因,主要是犯罪主体以外的社会环境即社会存在的种种因素;犯罪的内因是指主体本身的诸种促成实施犯罪行为的种族因素,主要是个体的犯罪意识。
二、犯罪原因结构层次层次,表示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形式具有等级次序性。
根据犯罪原因和犯罪结果(犯罪现象)发生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或者说概率的大小)一般将其区分为:犯罪的根源(根本原因)重要原因一般原因具体原因相关因素第九章犯罪的自然原因第一节犯罪自然原因概述一、犯罪自然原因的概念犯罪的自然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如山形地貌、寒暑气候、昼夜时日及生物节律等自然因素。
二、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1、原生性:相对特定的犯罪主体而言,它们均为先天而存在的自在之物,特定的个体是无法选择和抗拒的。
2、间接性: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之所以能够成为犯罪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正好暗合或契合了犯罪人或被害人的某种反社会倾向或被害倾向,而这一机制的形成是通过若干中间环节的作用才得以实现的。
犯罪原因论——犯罪学课件PPT
二、经济变动与犯罪 (一)失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犯罪
失业与犯罪的高度相关性早已为各国犯罪学 家所公认。
(二)经济发展与犯罪 经济发展与犯罪数量和比例的增减变化; 经济发展对犯罪结构的影响。
三、贫富悬殊与犯罪 基尼系数是一个0-1之间的数值 0.2以下:收入绝对平均 0.2-0.3:比较平均 0.3-0.4:基本合理 0.4-0.5:差距较大 0.5以上:差距悬殊 我国目前基本超过0.5
3、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加速工业化、城市化 的进程,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相分离。
由于社会各阶层占有权力资源与经济资源的 不同,使得社会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得非常复 杂,从而造成了社会结构性的不平等。
4、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需要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往往出现政策与法律的真空, 滋生了与主流经济并行的地下经济,与犯罪 密不可分。
有重要作用。
(二)破裂家庭
破裂家庭对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消 极影响主要是:
1.对子女缺乏监督和管教。 2.缺乏子女感情发展的条件。 3.家庭破裂前后的创伤性体验的消极影响。 4.缺乏心理认同的对象。 5.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心理和经济支持。
(三)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研究表明,犯罪人比正常人更有可能有犯罪 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和 进行犯罪行为的家庭成员的存在,对个人犯 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包括心理影响作用、行为示范作用和其他消 极作用。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心理学家班都拉的研究表明,电视中的暴力对观众 至少产生4种效果: 1.它教给攻击行为的方式; 2.它改变对攻击行为的内在遏制; 3.它使人们对暴力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起 来; 4.它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暴力的现实生活形象, 使人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暴力。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是仅了解犯罪的特定原因的科学意义上的研究。
犯罪活动主要是由潜在的原因,例如权力,贫穷和愤怒等,增加了做出不安全选择的可能性本质上形成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犯罪学原因理论:
1)社会学原因:社会环境如果是支持犯罪行为的话,那么这种行为非常可能出现。
黑帮,贫穷和无意识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
2)悲剧原因:这是指某些个人可能会出现的更倾向于做出危险决定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可能是由家庭环境,背景因素或社会环境引起的。
3)心理学原因:有时人们犯罪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可能无法控制的精神健康问题,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或焦虑症。
4)社会心理学原因:犯罪和不正当行为也可能由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和分组(例如暴力电影,犯罪团伙,娱乐圈等)所引起。
5)生态模式:这是目前学术界正在研究的一个原因,即社会和环境熔块可以影响人们犯罪的决定或行动。
6)行为学原因:有些人可能因惯性行为而犯罪,他们可能已经受到了重复行为训练,并且反复显示出犯罪行为。
以上只是犯罪学原因理论中的一小部分,这些理论研究正在正规化,优化和转移,从而成为助佣改造受影响者的工具。
通过理解人们如何本能地做出危险决定选择及其影响,研究人员可以开发更精准的犯罪预防和应对方案,以克服特定影响人群的压力并减少犯罪率。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控制理论
破窗理论认为,秩序混乱的表象与真实犯罪之 间有直接联系。一个地区只要有一扇破窗一直 没有修理,就等于给潜在的罪犯发出了信号: 即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地居民都不承担维护社区 的责任。
破窗理论是零容忍管制政策的基础,它强调减 少犯罪的关键是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零容忍 管制的目标是小的犯罪和破坏性的行为方式, 例如破坏公物、闲荡、为赚钱而拉客、公开酗 酒等。警方对低层次越轨的打击被认为会对减 少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的特点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社 会治安形势相对严峻,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基本特点表现为:1978年 以来我国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犯罪和犯罪率都呈上升 的发展态势,治安案件更加频繁,上升幅度也很快; 犯罪与经济增长几乎同步发展,特别严重的是1980年 末以来犯罪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侵财 犯罪是最主要的犯罪类型,并且越来越严重,同时暴 力犯罪也相对严重;青少年犯罪一度相当严重,流动 人口犯罪问题一方面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也有被夸大 的倾向。
涂尔干关于犯罪和失范的观点很有影响,有助于人们把注意 力从对个人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力量的研究上。美国社会学 家罗伯特•默顿应用了他的失范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 的越轨行为理论,在美国社会结构内找到犯罪的根源。
罗伯特•默顿:抱负与压力
罗伯特•默顿修改了失范概念,用以表明当个体接受的 社会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在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他工业社会中也 一样,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强调物质上的成功,认 为获取成功的手段是自律和努力工作。所以,无论生 活中的起点在何处,真正努力工作的人就能取得成功。 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并无根据,因为大多数地位低下 的人,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常规的进步机会,或者根 本就没有任何机会。然而,没有“成功”的人却发现, 他们被指责为显然没有能力取得物质上的成就。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试图采取各种手 段——无论是否合法——来获得成功。因此,根据默 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 的一种副产品。
犯罪学讲义 第八章 犯罪现象发生论_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
第八章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一般原理第一节群体犯罪现象发生概述一、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群体就是一定数量个体的集合。
群体犯罪现象就是一定数量的个体犯罪现象的集合体。
“群体犯罪现象”的概念实际上相当于“总体犯罪现象”的概念。
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采用“群体犯罪现象”要比“总体犯罪现象”更合适一些:——对于实际发生的犯罪现象来说,事实上永远存在着犯罪黑数,没有可能掌握和研究实际上的总犯罪数;——与个体相对的概念是“群体”而不是“总体”。
群体犯罪现象与个体犯罪现象的关系:群体犯罪现象概念是作为与“个体犯罪现象”和“个体犯罪行为”相对的概念而存在的,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与个体犯罪现象比较,群体犯罪现象突出表现出量的属性,也就是具有群体性、普遍性;而个体犯罪现象则具有个别性(或单一性)、特殊性。
它们的社会危害性也不同,前者的社会危害性大于后者。
群体犯罪现象由个体犯罪现象所构成,个体犯罪现象包括在群体犯罪现象之中。
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但是,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有机组合,具有了不同于部分相加为总体的新属性。
二、群体犯罪现象的基本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犯罪现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犯罪现象具有阶级性。
犯罪现象具有相对性。
犯罪现象具有暂时性。
犯罪现象具有社会性。
三、研究群体犯罪现象发生的意义在犯罪学中,研究群体犯罪现象的发生,也就是以群体犯罪现象(而不是个体犯罪现象)作为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认识犯罪现象的本质。
其次,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有利于揭示犯罪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三,这样确定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才有可能为科学犯罪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充分条件,有利于犯罪学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犯罪现象根源犯罪根源回答犯罪的最终产生,关系到寻找犯罪原因和预防犯罪的方向,犯罪根源不仅是犯罪原因论同时也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犯罪根源是从犯罪现象产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上进行解释犯罪现象产生的范畴和方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犯罪学
犯罪的自然原因一、时间原因1、昼夜周期:犯罪循沿或有意识的利用昼夜的循环复始而消长涨落。
2、自然周期:特指诸如生物节律、妇女例假已经月之圆缺等周而复始的生理、自然的世界段落3、社会周期:具有社会性内容,循环往复的时间段落如周、月、星期、固定节假日及上下班周期,经济危机等4、季节周期:在四季分明的地带,犯罪随季节的交替而出现的涨落曲线最为明显二、地理原因1、城、乡:都市犯罪率高于乡村;农村暴力犯罪率高于城市;城市性犯罪、财产犯罪高于农村。
原因(1)城市人口密集,社会变迁剧烈,利益冲突激烈;城市社会调控系统严密,文化程度高,暴力犯罪少;城市人观念较开放、诱惑大,故性犯罪和财产犯罪高(2)城市经济关系复杂易滋生和隐匿财产犯罪,农村则相反,财产犯罪少(3)农村民风淳朴,有一种醇厚的人情关系,人们普遍从道德上谴责犯罪,从心理上制约了犯罪;而城市则是赤裸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疏远,形成了对犯罪熟视无睹、姑息放任的风气2、特殊空(1)城市死角(2)城乡结合部和社会控制真空地带(3)独居住宅(4)流动空间3、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1)单位(2)社区(3)山区、林区、水网地带(4)国、边境地带犯罪的社会原因一、经济因素1、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主要指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不正当竞争引发的犯罪,特不是经济犯罪)3、市场经济的价值观:过分注重物质利益,极端个人主义4、新旧制度转换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5、贫困二、政治因素1、政治冲突:犯罪人与现政府、法律有矛盾而谋求另一政府或国家予以取代2、政治体制弊病(1)权利过于集中(2)政治运作过程缺乏透明(3)权力行使缺乏监督(4)控制职务犯罪机制尚待理顺(5)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3、教育、家庭因素教育因素:(1)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2)基础教育不够普及(3)教育方式陈旧家庭因素:(1)不完整的家庭(2)不和睦的家庭(3)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4)行为不良家庭犯罪的文化原因一、文化冲突1文化变迁(1)、文化变迁导致文化冲突,进而导致犯罪;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成正比,与犯罪率也成正比(2)、社会失控发生在文化变迁导致的交接真空或无法融合期间(3)、文化变迁与犯罪的对应关系,只是其功能层面的状态(4)、大规模文化变迁期间,因特别注意防范犯罪2、文化传播3、国民性格的偏斜、冲突和阴暗劣质是引发犯罪的渊薮二、犯罪亚文化1、反社会意识2、犯罪亚群体及其规则、禁忌和仪式3、犯罪的非语言符号4、犯罪技巧为具有专门技术性的方法、技艺和经验5、罪犯特征是具有表明身份的各种符号和标志6、文身犯罪的个体原因一、生理原因1、性别2、生理发育3、年龄4、智力5、孪生子二、犯罪心理因素(非观念层面)1、情绪情感:(1)激情犯罪(2)不良情绪犯罪2、需要、动机:(1)相对被剥夺感,缺乏关注,仇富(2)寻求刺激心理(3)侥幸心理3、成瘾性犯罪4、个性犯罪5、变态心理犯罪三、犯罪心理因素(观念层面)1、价值观:贪名、利2、道德观偏离、缺乏和错位3、法律意识的缺失、扭曲犯罪预防一、犯罪预防的必要性(有可能是论述)答:第一,犯罪预防是一种社会恶害。
犯罪学好课件
(四)整合理论
• 威斯:整合社会控制理论和社会结构理 论——提出社会发展理论。 • 埃利奥特:整合紧张理论、学习理论和控 制理论。 • 桑伯瑞:对上述两种整合理论,再度整合, 提出多因素相互作用理论。
• • • • •
第四节当代西方犯罪学研究的特点 多因素的犯罪原因理论受到重视 重视犯罪预防理论 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 犯罪学研究领域扩大
经济犯罪人的个性特征经济犯罪人的个性特征4具有特殊的智力条件11被害人方面被害人方面5明知被害不愿追诉五经济犯罪的防治对策五经济犯罪的防治对策经济犯罪与合法经济行为的界限不易把握如何既能有效控制经济犯罪又能保证经济运行充满活力是一个难题五经济犯罪的防治对策五经济犯罪的防治对策1加快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完成社会转型过程尽早建立起成熟的时常经济运行机智以及与之适应的政治运行机制
• 放弃目标—— • 变革适应方式—— • 退却适应方式—— • 造反适应方式——
(三)亚文化理论
• • • • 代表人物:科恩、奥林、克罗沃德 代表观点: 亚文化 在亚文化群中犯罪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 值得赞赏的。 • 亚文化群三种类型:犯罪/殴斗/颓废
(四)社会生态学理论/芝加哥学派
• 代表人物:帕克等 • 时间: • 观点: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理论研究犯罪 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 同一圆心五个部分:中心商业区-中间地带/ 工厂区-工厂住宅区-中上层商业区-郊区和 卫星城
五、关于犯罪学外延的不同观点
• 3、美国经典学派:萨瑟兰。将立法、 违法以及对违法的社会反应过程均列 为外延。 • 4、传统犯罪学派:犯罪学与刑法学以 及其他刑事学科彼此独立。李斯特认 为:犯罪学是纯理论学科,应当与作 为应用型的刑事政策学相分离。
六、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体系 • 法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交叉 和综 合性学科,不仅是理论性很强 的学科,也是应用性很强的学 科。 • 体系:绪论;犯罪现象论;犯 罪原因论;犯罪预防论和犯罪 学各论。
犯罪发生的社会环境因素]
内容摘要:自从人类出现阶级产生国家和法律以来,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病态,一直伴随着人类,给人类带来灾难。
犯罪的存在迫使人们去探索犯罪的原因,本文试从社会存在角度出发,探讨犯罪与环境,特别是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为预防犯罪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犯罪犯罪的根源环境社会环境一、关于犯罪的根源早在公元前3、4世纪,古希腊著名学者柏拉图在《国家论》中就指出“人们为了金钱常常是犯罪的原因。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在《政治学》中指出“贫困导致造反和犯罪。
”19世纪下半叶,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剥削的加重和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犯罪大规模蔓延,迫使许多学者对犯罪原因作深入的研究。
随着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理论学的发展,这些领域学者从各自领域出发研究犯罪原因和寻找控制犯罪的对策,形成以各种犯罪原因为特征的一系列犯罪学流派。
由此可见,犯罪根源的研究在犯罪学是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犯罪根源是犯罪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犯罪根源从根本上决定着犯罪的产生,变化,消亡。
实质上,它是犯罪的本源,起源,是预防犯罪要寻找和根除的东西。
它不仅冲击到犯罪的本质,本源,预防和减少犯罪等犯罪学的重大问题,而且与有关社会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只有准确地找到犯罪根源,才能建立起完整科学的犯罪原因和犯罪理论体系,才能克服在犯罪问题上的感情因素,真正认清犯罪本质,科学的说明犯罪的产生以及发展变化规律,制定正确的犯罪对策,有力地推动犯罪的治理和预防。
犯罪是一定的人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在意识支配下实施的行为。
犯罪行为的直接动因是犯罪人的主观意识,这是所有犯罪学家毫无异议的认识。
但是,犯罪学所研究的犯罪显然不是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意识,而是犯罪意识形成的原因,即引起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从哪里来的。
由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而出现了众多不同的犯罪学说。
概括起来说有两种:一种认为引起犯罪的主要因素存在于犯罪人个人身心之中,或本能固有,或先天遗传,或生理异常,或精神疾病等。
第八讲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
第八讲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第一篇:第八讲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第八讲社会微观环境与犯罪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并掌握家庭、学校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认识并正确看待我国现阶段导致和诱发犯罪发生的各类社会微观因素。
教学重点1.家庭与犯罪 2.学校与犯罪教学难点1.家庭教育不当与犯罪 2.学校教育内容与犯罪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1.魏平雄.犯罪学教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宋浩波.犯罪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3.商小平,王学才.犯罪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微观社会环境是指个体直接生活于其中的小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最具体、最深刻,不良个性的形成和犯罪心理的产生,都是在微观社会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微观社会环境因素与犯罪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家庭与犯罪子女从出生开始到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
各国绝大多数犯罪学家都把家庭对犯罪影响排在犯罪因素的首位。
在犯罪预防的家庭预防中,家长要处于核心地位。
父母的教育作用是第一位的。
——马卡连科(原苏联教育学家)养不教,父之过。
——《三字经》有调查在人一生所受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5%以上。
而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有调查显示,在人一生所受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75%以上。
而50%以上的“问题少年”,其“问题”出在家庭!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施暴者的家庭一般多有不幸,有家境贫寒者父母无暇管教的,父母离异的。
缺乏关爱,缺少管教的孩子由于心理失衡,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一)残缺家庭与犯罪指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存在缺陷的家庭结构。
包括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入狱等原因,缺少父母一方或双方,或有继父、继母的家庭。
成人及子女的犯罪率要高于完整的家庭。
《犯罪学教案》.
2013/1/31本章引例2003年3月,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周一超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
经笔试、面试,周排名第八。
4月1日体检,周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
按浙江省国家公务员招考条例,周因此未被录取。
4月3日下午,周一超携带水果刀到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局询问录取结果,得知结果后,便拔刀刺向两名工作人员,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
最终周一超被法院判处死刑。
此后,因病能否成为就业歧视的理由之一,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 日实施。
该法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思考:1、周一超故意杀人的原因有哪些?2、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再发生?第一章犯罪学导论本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对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介绍。
通过对犯罪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犯罪学的学科体系和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等方面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犯罪学科的整体印象。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犯罪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犯罪学科体系难点:正确理解当代西方主要犯罪学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一、犯罪学的概念是关于犯罪的科学,包括犯罪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犯罪变化和支运行基本规律,犯罪产生的原因以及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的学科。
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1、犯罪现象,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包括犯罪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犯罪变化和支运行基本规律、犯罪行为、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等。
2、犯罪原因,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与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犯罪根源、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犯罪升降变化的原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犯罪主体和犯罪的相关因素和条件等。
犯罪学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1】犯罪现象: 是指一定时空中表征、状述和反映犯罪原因并呗犯罪原因所决定, 进而为预防犯罪提供依据的有关犯罪、犯罪人、被害人的非刑法条文形态的诸经验事实的总括。
【2】犯罪行为: 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 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严厉处罚的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是犯罪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
【3】被害现象: 所谓被害或者被害现象,是指在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由被害人所担受的, 状述和反映具有“被害”性质的诸经验事实。
【4】潜在的被害人:又称状态性被害人、生来性被害人、累犯性被害人, 是指已经步入或正在步入被害情境, 因而具有被害的现实可能, 但尚未真实被害者; 或者, 是指并非纯粹由于一时的偶然原因, 而主要是因其本身的性格、素质或者行为的某些倾向性而具有持续性的、现实可能的潜在被害倾向者。
、【5】被害盲点症: 是指被害人出于某种迫切的需要和急切的欲望, 以致注意力狭窄、判断力减弱甚至轻度丧失理智, 对自己所处的危险或面临的风险视而不见的一种状态。
【6】犯罪的自然原因:是指触引、促发主体实施犯罪, 从而与犯罪现象具有因果关系, 作为构成主体存在与活动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诸因素及其过程。
【7】犯罪的社会原因: 是指引发犯罪的各种社会因素及其过程, 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等。
【8】犯罪亚文化: 是指犯罪亚群体在犯罪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一体信奉和遵循的, 与主文化相对立的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及其现象的综合体。
【9】微观社会预防: 是以社区、群体以及公民个人为单位而进行的预防犯罪活动, 其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自身的被害可能性, 消除犯罪机会和条件。
问答:1、犯罪学的功用犯罪学的功用以犯罪学的特性为基础, 是特性与外部事物发生关系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益。
一般而言, 犯罪学具有以下三大功用:(一)认识功能——认识犯罪规律(二)导向功能——指导刑事政策(三)促进功能——促进刑法发展2、犯罪学实证研究的主要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 明确研究类型。
犯罪社会学第八讲 关于犯罪的社会过程解释
要写作业,也没有爸妈逼着看书。每天只有在看穿越 小说和电视的时候,我才觉得放松,才觉得那里是我 该去的地方
五、差异强化理论
罗伯特· 伯吉斯(Robert L. Burgess)和罗纳德· 埃克斯(
Ronald L. Akers)提出犯罪的差异强化理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theory of crime)。该理论认为,如果犯罪行 为和态度警察被朋友、家人或两者来强化或奖赏,那么 它们可能更多地被习得。当对于犯罪行为的奖赏超出对 于替代行为的奖赏时,差异强化就会发生,而犯罪行为 被习得。他们发现许多犯罪行为的学习发生在萨氏所强 调的亲密个人群体,但也能源于学校权威、警察、大众 媒体及其他非初级群体的影响。他们还认识到犯罪行为 本身能提供奖赏,例如兴奋、增加财富等等。
资料:中国先贤论断
孔子答曾子问:“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
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 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孔子家语·六本》
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
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 不慎也!” 《墨子·所染》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荀子·劝学》“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 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 、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 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今与不善人 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 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 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 《荀子·性恶》
二、中立化和漂移理论
犯罪学复习资料探究犯罪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犯罪学复习资料:探究犯罪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的学科,包括犯罪的成因、犯罪类型、犯罪人口特征、犯罪的危害和对策等多个方面。
在本篇犯罪学复习资料中,我们将探究犯罪与社会因素的关系,以促进对犯罪学的理解和思考。
一、犯罪与社会阶层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更容易犯罪。
因为相较于社会上层阶层,他们通常面临更多的贫困、挫折和不公。
而这些因素会增加犯罪的成因,例如经济压力导致的偷盗、欠债等等。
二、犯罪与家庭经历
家庭环境对犯罪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个完整和和谐的家庭能够提供基本的安全感、价值观和品德教育,而这种学习对于未来的行为塑造有很大的影响。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生长在一个破碎或者没有安全感的家庭中,他/她就更有可能犯罪。
三、犯罪与教育水平
高教育水平的人更容易避免犯罪。
因为他们通常能够获得更好的社会和经济资源,并已经接受了更为充分的道德和法律教育。
四、犯罪与同伴关系
社交关系对犯罪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人如果经常和犯罪分子或者不道德的人接触,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降低其遵守法律的意愿。
五、犯罪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很可能成为犯罪的成因之一。
这种问题可能是由于幼年的关键时期经历而遗留下来的,如失去亲人、患病等等。
心理问题也可以是临时的压力导致的,如失业、常规的社会刁难等等。
以上是犯罪学复习资料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可以理解和认真思考这些笔记,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犯罪学的核心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什么导致的犯罪,我们应该牢牢保持对法律的遵守和反对犯罪的态度。
《犯罪学》课件
(三) 菲利的犯罪社会学观点: 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菲利认为犯罪的原因不仅仅是人类学因素,他提出体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三要素论”。(菲利的三要素论.ppt) 强调“犯罪的规模与种类取决于某一特定空间里起决定性影响的社会条件。”
三、当前我国主要的犯罪类型(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犯罪、女性犯罪、重新犯罪) 1、暴力犯罪(暴力犯罪是指为获取某种利益或满足某种欲求而对他人人身采取的暴力侵害行为。表现形式有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以及以暴力威胁手段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公共财产和重要设施的损害。 ) 典型案例:沈阳大劫案(沈阳大劫案.wmv)
《犯罪学》课件
法律守望人
绪 论——何为犯罪学
犯罪学是对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系统分析犯罪活动的现状、特点,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探索犯罪活动成因,预测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可操作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础思想方法和策略。
d.不良的性格特征。高度内倾或高度外倾,冷漠孤僻,爱慕虚荣,虚伪狡诈; e.生活方式的习癖化 (3)犯罪人的社会行为特征(对亲友或关系冷漠、态度疏远;解决问题多采用激烈的方式)
第二节 犯罪行为
一、犯罪行为概念特征 比刑法中的概念更宽泛,具有反社会性特征 社会标准、法律标准 二、犯罪行为的评价标准 政治标准、心理标准
三、犯罪现象的特征 (一)犯罪现象的历史性特征: (1)犯罪现象与生活经济状况具有直接联系 (2)法律制度和道德文化观念对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决定作用 (二)犯罪现象的区域性特征: (1)城市与农村的犯罪现象具有明显区别 一般说,城市犯罪率高于农村犯罪率;从犯罪形式看,农村的暴力性犯罪高于城市;但在贪利性财产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危害公共安全方面的犯罪,城市更具特色。
王牧《新犯罪学》教学大纲
教学重点: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被害人的概念与特征
一、被害人的概念
二、被害人的特征
第二节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
一、对应共存关系
二、二元原因关系
三、彼此作用关系
一、犯罪行为类型的概念
二、依据不同标准对犯罪行为的分类
第三节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
一、犯罪决意
二、犯罪行为准备
三、犯罪行为实施
第四章犯罪人
教学内容:本章介绍了犯罪人的概念与特征、犯罪人的本质属性及犯罪人的分类,对犯罪生涯与犯罪人口进行了阐释。
教学重点:犯罪人的概念与特征,犯罪人的本质属性,犯罪人的实证研究
教学难点:被害预防原因,被害预防中的损害赔偿与补偿
第一节被害预防概述
一、被害预防的概念
二、被害预防的特点
第二节被害预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
一、被害预防的内容
二、被害预防的形式
三、被害预防的途径
第三节被害预防的原因
一、被害原因的概念
二、被害原因的分类及其不同层次
三、被害原因的性质及其不同机能
第四节被害预防中的刑事损害赔偿与补偿
教学难点:犯罪人的特殊属性,犯罪人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犯罪人的概念
一、犯罪人的概念
二、犯罪人概念的外延
第二节犯罪人的本质属性
一、人以及犯罪人的一般属性
二、犯罪人的特殊属性——反社会性
第三节犯罪人的分类
一、犯罪人分类的概念及意义
二、犯罪人类型
第四节犯罪人的实证研究
一、犯罪生涯研究
二、犯罪人口研究
犯罪与社会环境因素
失范视角的解释:社会转型与犯罪
• • • • 城市化 人口流动 失业 贫富差距过大
城市化与流动人口犯罪的关系
数据
• 1994年北京的流动人口达112万人,流动人口犯罪占全 市犯罪总人口的44%,2006年流动人口上升至383.4万人, 当年上半年,北京市公安局抓获的各类流动人口违法犯 罪者17538人,占全部抓获违法犯罪分子总数的72% 。 从北京市昌平区法院2009年的统计看,流动人口犯罪人 员1339人,占犯罪人总数的77% 。 • 广州市社科院的一项调查也表明:改革开放初期的 1979年外来人口的犯罪仅占广州市犯罪总人口的 3.5%,2002年这一比例上升至85%。 •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对1990年、1993年、 1996年、1999年、2002年等五个年度外来犯罪者的职业 结构分析表明,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高达84%左右。
而同时城市村落又具有城市业缘匿名性和竞争的特征夜晚节假日人们以城中村为居住点工作日又融入城市的业缘匿名竞争的环境中这种似农村非农村似城市非城市的地域环境使传统的乡村文化丧失对村民行为的控制力新的城市规范文化又无法迅速被村民所接纳城市社会控制系统无法与城中村落达到有效地互动区域性失范问题明显使城中村落曾一度成为城市犯罪的高发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2
10
本章小结
• 本章关键名词:犯罪社会原因 • 本章主要理论:市场经济与犯罪 • 本章要点:经济因素与犯罪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
罪
2020/12/2
11
本章思考题
• 一、名词解释 • 犯罪的社会原因 • 二、简答与论述 • 1、什么是犯罪的社会原因? • 2、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哪些? • 3、犯罪的社会原因主要包括哪些因素? • 4、试述市场经济与犯罪的关系。 • 5、试述学校教育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 6、试述家庭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 7、试述贫困与犯罪的关系。
• 二、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 • 第一,独立性。 • 第二,间接性。 • 第三,条件性。 • 第四,系统性。
• 第五,可控制性。
2020/12/2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2020/12/2
8
第六节 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
• 一、时间与犯罪 • (一)昼夜周期与犯罪 • (二)自然周期与犯罪 • (三)社会周期与犯罪 • (四)季节周期与犯罪
2020/12/2
9
第六节 犯罪的自然环境因素
• 二、空间与犯罪 • (一)城市与犯罪 • (二)农村与犯罪 • (三)特殊空间与犯罪 • 1、城市死角 • 2、城乡结合部 • 3、偏远的矿山、、施工区、工厂区 • 4、国(边)境地区
• 一、学校教育因素与犯罪
• 1、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
• 2、基础教育不够普及。
• 3、教育方式陈旧。
• 二、家庭因素与犯罪
•
(一)不完整的家庭
•
(二)不和睦的家庭
•
(三)教育方式不当的家庭
•
(四)行为不良的家庭
2020/12/2
7
第五节 文化与犯罪
• 一、文化冲突与犯罪 • 1、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 • 2、不同民族、地域、群体之间的文化冲突。 • 3、中外文化的冲突。 • 二、文化传播与犯罪 • 三、国民性格与犯罪 • 四、亚文化与犯罪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4
第二节 经济因素与犯罪
• 一、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犯罪 • 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犯罪 • 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与犯罪 • 四、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真空和漏洞与犯
罪 • 五、贫困与犯罪2020/12/2 Nhomakorabea5
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犯罪
• 政治因素包括阶级状况、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 度、国家机构的运行机制和实际的效率等等。
• 一、阶级状况与犯罪 • 二、社会制度与犯罪 • 三、政治体制弊端与犯罪 • 1、权力过于集中 • 2、政治运作过程中缺乏透明度 • 3、人事制度方面的缺陷 • 4、权力运行缺乏监督
2020/12/2
6
第四节 教育因素与犯罪
2020/12/2
12
第八章 犯罪的社会及环境原因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各种 社会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系,并能对具体犯罪现 象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2课时
2020/12/2
1
第一节 概 述
• 一、犯罪社会原因的意义
• 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犯罪主体之外的一切条件和 情况。包括犯罪主体之外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素。犯罪的社会环 境因素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主体之外的各种社会现象,包括宏观社会 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宏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法制和社会变迁等因素;微观的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学 校、社区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