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烛》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闻一多的代表作品、贡献及诗歌特点。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3.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及揣摩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的意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4.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三、教学难点:
抓住意象解读诗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太阳吟》是诗人闻一收录在诗集《红烛》中的代表诗歌。留美期间,身为海外游子,每日见到的太阳同样也照耀着祖国,于是他希望太阳能够带去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诗歌情感真挚,意象奇特,蕴含着浓浓的的爱国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红烛》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齐读诗歌由闻一多《红烛》诗集中的诗歌导入,更有针对性。
二、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弹,号友三,生于湖北水。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写作背景
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另一部是《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三、新知讲解
1.听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2.解读诗歌的钥匙——抓意象
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志向、抱负等,融入到诗歌形象(人、物、景)当中,借助某些诗歌形象含蓄地去表达。我们把寄托或承载诗人主观情感的诗歌形象称为意象,即有“意”之“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品析把握意象是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解读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的一把钥匙。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诗人通过油纸伞、篱墙、丁香、雨巷等一系列意象来抒发诗人冷漠,凄清,惆怅心境,诗人在雨巷中希望丁香姑娘能找到出路,同时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出路,结果依旧在雨巷中彷徨。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3.整体感知
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诗人想通过这样的意象表达什么感情?
意象是“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全诗以诗人与“红烛”问答交流的形式展开,抓住红烛的“自焚”与“流泪”两个显著特征,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栖牲的爱国精神。
4.具体分析
(1)齐读诗歌,诗歌起笔用李商隐的诗句有什么用意吗?
中国古典诗歌以物明志,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诗人往往借助外物的状态来叙说着诗人自己的心境。受“五四”时期文化的影响,闻一多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非常深厚而李商隐的名篇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红烛”也成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
(2)快读诗歌,诗歌哪几节描写了红烛的“自焚”?
2-3节,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展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燃烧自己,“烧”出光亮,写出了红烛“自焚”的特征,牺牲精神。
(3)自由诵读诗歌,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矛盾!冲突!?
明确:前面“一误再误”,后面“不误,不误!”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困惑后的醒悟。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和灵魂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为何
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让诗人很迷惑,这不是“矛盾!冲突!”吗?
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理解了红烛,这正是一种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与利己主义相对。从而由衷地赞美了红烛,并产生敬仰之情。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齐读第4节,诗歌第4节传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表达诗人对红烛的殷殷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重在奉献。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
接着诗人用“烧破”“烧沸”“救出”“捣破”几个动词,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使他们觉悟,使他们热血沸腾,使他们奋起,从而积极行动起来求得自身的解放。表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
(5)默读诗歌5-7节,诗人面对烛泪有哪些思考?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诗人仍在怀疑这种自我奉献、自我栖牲的真实性。而烛泪是因风而起,却依然燃烧。所以,那泪,是红烛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流泪。诗人歌颂红烛的奉献的精神,歌颂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焦急的泪,也是喜悦的泪!它会“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反映出苦难社会需要光明、勇气、牺牲,终会驱除黑暗,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6)齐读诗歌8-9节
诗人呼唤红烛,在红烛那里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四、课堂练习
闻一多的《红烛》中的红烛指的是(D)
A.祖国
B.人民
C.家人
D.自己
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感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C)
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
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
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五、拓展提高
识记诗集《红烛》的思想情感
学生自由读,分析、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