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眩晕的诊疗鉴别诊疗和治疗

眩晕的诊疗鉴别诊疗和治疗

头昏、头晕、眩晕概念性症状描述
症状
概念性描述
临床意义
• 多由全身性疾病或
头昏
头昏沉和不清醒感
神经症等所引起, 临床很常见,但非
神经科关注要点
• 头重脚轻和摇
头晕
晃不稳感,也 多由前庭系统、视觉或深感觉 是一种轻微旳 病变障碍所引起
运动幻觉
• 本身或/和外物
头昏、头晕、眩晕概念性症状描述
• 头昏、头晕和眩晕既有区别也有联络:如高 血压患者(反复头昏)——小脑出血急性期 (突发眩晕)——小脑出血恢复期(头晕)。
体位变化—耳石膜压迫毛细胞
(三)前庭感受器旳解剖和生理
前庭外周感受器
成角运动 平衡外周感受器
重力及直线运动 平衡外周感受器
外半规管
前半规管
后半规管 椭圆囊囊斑
球囊囊斑体部
球囊囊斑角部
(四)前庭神经传导通路解剖
前庭神经节解剖
• 位于内听道内,为双极神 经细胞(一级神经元)。
• 其周围突分布于三个半规 管旳壶腹嵴、椭圆囊和球 囊旳囊斑,中枢突构成前 庭神经。
确保人体在任一动态、静态瞬间新旳平衡和任一体 位中旳视力清楚。
三、诊疗措施和流程
• (一)眩晕及有关症状解释 • (二)病史采集 • (三)体格检验 • (四)试验室和辅助检验 • (五)定位和定性诊疗原则
(一)眩晕及有关症状解释
目前庭系统受到损伤、人为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
平衡协调(还未代偿)时,常引起下列症状:
(二)眩 晕 旳 病 史 采 集
• 完整旳病史是取得正确诊疗旳主要根据。 • 病史搜集除病人合作外,更取决于医生对眩晕病了解
旳深度及其问诊技巧。 • 病人就诊时眩晕发作大多已停止,阳性体征不多,眩

眩晕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眩晕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因,开具一些针对性的药物,如抗晕动药物(例如安坦、度冷丁等),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缓解眩晕症状,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 物理治疗: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改善平衡系统的功能,缓解眩晕症状。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头位训练、平衡训练和眼球运动训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平衡系统的功能,减轻眩晕的发作次数和程度。

3. 行为疗法:一些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控制和减轻眩晕症状。

例如,深呼吸、放松练习、逐渐增加日常活动以及规律的锻炼等都可以有助于减轻眩晕症状,并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4. 饮食调整:某些患者的眩晕症状可能与饮食有关。

因此,饮食调整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酒精等,同时增加摄入均衡的饮食,如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

以上治疗方法只是一些常见的选择,具体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对于眩晕症状的患者来说,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改善生活质量并减轻痛苦。

眩晕中医疗方案(2023更新版)

眩晕中医疗方案(2023更新版)

眩晕中医疗方案(2023更新版)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更新的眩晕中医疗方案。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疗法在处理眩晕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诊断与辨证在制定中医疗方案之前,重要的一步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与辨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诊断方法和辨证要点:1.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眩晕的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因素等。

2. 观察患者的舌苔和脉象:舌苔的颜色、形状和厚度以及脉象的强弱和节律都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

3. 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用药情况以及任何其他症状。

中医疗法基于诊断与辨证的结果,可以制定个性化的中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疗法:1.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在患者体内调节能量流动,以平衡身体的阴阳。

可以采用头部穴位针灸,如百会穴、风府穴等。

2.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使用特定的中药配方。

常用的中药包括川芎、白芍和钩藤等。

3.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流通,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包括风池穴、太阳穴和内关穴等。

4. 饮食调理:根据个体差异和辨证结果,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方案。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建议多食用滋阴清热的食物,如绿豆、莲子等。

注意事项在制定中医疗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相同的病症可能存在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治疗方案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

2. 循序渐进:中医疗法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持续的治疗才能见效。

患者需要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不要过于急躁。

3. 定期随访:为了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患者定期随访医生。

及时沟通病情变化和疗效反馈,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

结论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中医疗法在处理眩晕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诊断与辨证,制定个性化的中医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眩晕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患者应注意个体化治疗、循序渐进和定期随访。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头晕眩晕是指人体感到头部晕眩、眼前发花、走路摇晃等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血液循环问题、中耳炎、颈椎病等。

下面为您介绍头晕眩晕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面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步态等。

2.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头晕眩晕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3.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听力、平衡和共济运动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等。

3.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前庭功能检查、眼震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可以检查是否有颅脑肿瘤、脑出血等病变。

2.颈椎CT或MRI:可以检查颈椎是否有病变。

3.颅内血管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椎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

四、诊断与治疗1.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恢复耳石的位置,从而缓解症状。

对于慢性内耳炎或耳聋者,可以考虑内耳手术治疗。

2.血液循环问题:如果头晕是由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可以采取调整体位、增加水分摄入、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3.中耳炎: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头晕,通常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口服或局部使用激素药物。

4.颈椎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可以采取颈椎牵引、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5.其他病因治疗:对于其他引起头晕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其基础疾病,并配合病因相关的治疗。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注意休息、避免暴饮暴食、不过度疲劳、避免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坐或站立。

2.康复: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总结: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面诊、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头昏、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为了有效治疗眩晕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案。

一、药物治疗1. 抗眩晕药物:常用的抗眩晕药物包括东莨菪碱、安钠咖、甘露醇等,可以有效缓解眩晕症状。

但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

2. 镇静剂:对于由焦虑、紧张等情绪引起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镇静剂来缓解这些症状。

3. 血管活性药物:对于血液循环不良引起的眩晕,可以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眩晕症状。

二、物理疗法1. 物理治疗:如头部按摩、颈部按摩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2. 物理疗法:如艾灸、针灸等,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通,减轻眩晕症状。

3. 物理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等,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改善眩晕症状。

三、生活调整1. 睡眠调整: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改善眩晕症状。

2. 饮食调整: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控制眩晕症状。

3. 精神调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尽量避免焦虑、紧张情绪,有助于改善眩晕症状。

四、康复训练1. 平衡训练:通过进行一些平衡训练,如平衡球、单脚站立等,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减轻眩晕症状。

2. 视觉康复训练:通过进行一些视觉康复训练,如追光运动练习、视觉跟踪训练等,可以提高眼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眩晕症状。

3. 肌肉放松训练:通过进行一些肌肉放松训练,如温水浴、瑜伽等,可以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眩晕症状。

五、手术治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耳朵内有听神经瘤、梅尼埃病等引起的眩晕,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来解决问题。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眩晕症状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因此,在治疗眩晕症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新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新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8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

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陈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

每次6g,每日三次(2)痰浊中阻:症状: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克、白术10克、天麻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生姜2克、大枣6克、甘草6克。

眩晕

眩晕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

一、引言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摇晃或上下波动。

眩晕症病因复杂,涉及内耳、前庭神经、大脑、视觉等多个系统。

根据病因不同,眩晕症可分为前庭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药物性眩晕等类型。

本文将针对眩晕症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诊断与评估1.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2. 体检:观察患者是否有眼震、平衡障碍、听力下降等症状。

3. 实验室检查:包括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脑电图、影像学检查等。

4. 诊断分类: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将眩晕症分为前庭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药物性眩晕等类型。

三、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前庭性眩晕1)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海拉明等,可缓解眩晕症状。

2)前庭抑制剂:如氟桂利嗪、氯丙嗪等,可抑制前庭神经冲动,减轻眩晕。

3)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等,可改善脑部血流量,减轻眩晕。

(2)中枢性眩晕1)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可缓解中枢性眩晕症状。

2)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可改善抑郁情绪,减轻眩晕。

(3)药物性眩晕1)停用或更换致眩晕药物。

2)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海拉明等,缓解眩晕症状。

2. 物理治疗(1)前庭康复训练:通过一系列训练,提高前庭系统的稳定性,减轻眩晕症状。

(2)平衡训练:通过平衡训练,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摔倒风险。

(3)眼动训练:通过眼动训练,提高眼动协调性,减轻眩晕症状。

3.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对眩晕的认知和应对方式,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2)放松训练: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方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4. 生活方式调整(1)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2)合理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戒烟限酒,避免刺激性食物。

四、预后与随访1. 预后:眩晕症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但仍需长期随访。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书桌上,笔尖轻触着纸面,关于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的构思如流水般涌出。

原发性高血压,这个让人头疼的病症,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中医是如何看待和治疗的。

一、病因病机眩晕病的成因复杂,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禀赋不足等导致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瘀血阻络等病机。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内的阴阳平衡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压升高,出现眩晕等症状。

二、诊断要点1.症状:头晕、头痛、耳鸣、眼花、失眠、多梦等。

2.体征:血压持续升高,脉象弦硬有力。

3.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彩超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

三、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型: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脉弦硬有力。

2.气血亏虚型: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脉细弱无力。

3.痰湿中阻型:头晕头重,恶心呕吐,脘腹胀满,脉滑。

4.瘀血阻络型:头晕头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涩。

四、治疗原则眩晕病的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采取相应治疗方法。

1.肝阳上亢型: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等。

2.气血亏虚型:补益气血,养心安神。

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当归、远志等。

3.痰湿中阻型:燥湿化痰,和中降逆。

常用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泽泻等。

4.瘀血阻络型: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

五、特色疗法1.针灸疗法:根据不同证型,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如:百会、风池、太冲、曲池等。

2.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眩晕症状。

3.药膳疗法:根据患者体质,给予相应的药膳调理,如:红枣、枸杞、桂圆、银耳等。

六、预防与调护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2.注意饮食,避免过食肥甘厚味,戒烟限酒。

3.保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过度。

4.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就那么几个,但每一个都很关键,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眩晕症,即晕眩,是指人体感到周围环境旋转、摇晃或自身旋转的一种不适感觉。

眩晕症给患者带来不便和困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眩晕症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方案最常见的眩晕症治疗方法之一是使用药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眩晕症药物治疗方案:(1)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可以减少眩晕症状的发作,常用的药物包括西替利嗪和盐酸氢苯海拉明等。

(2)镇静剂:镇静剂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来减轻眩晕症状。

常见的镇静剂有地西泮和苯巴比妥等。

(3)肾上腺素类药物:肾上腺素类药物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眩晕症状。

常用的肾上腺素类药物有地塞米松和去甲肾上腺素等。

2. 物理治疗方案物理治疗是眩晕症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案:(1)植入式前庭刺激器:植入式前庭刺激器通过电刺激来调节前庭神经的功能,从而减少眩晕症状。

(2)理疗:理疗包括平衡训练、前庭训练和眼球运动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逐渐适应眩晕症状,提高平衡能力。

(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特殊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由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症,手术可以通过修复或切除病变组织来缓解症状。

3. 心理治疗方案有时候,眩晕症状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眩晕症状和焦虑情绪。

(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对眩晕症状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减少焦虑情绪和恐惧感。

(2)眼动脱敏与再处理(EMDR):EMDR是一种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和焦虑症的心理治疗方法,也可以用于眩晕症的治疗。

通过眼动和刺激,EMDR可以减轻眩晕症状和相关的心理困扰。

总结:眩晕症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适用于缓解眩晕症状的发作;物理治疗通过运动和训练来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情绪和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每个患者的症状和病因可能不同,因此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制。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一、头晕眩晕的定义和分类头晕是一种广义的概念,通常指头部昏沉、不清醒的感觉。

眩晕则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摇晃或移动的错觉。

头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头昏:头脑不清晰,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与精神压力、睡眠不足、贫血等有关。

2、失衡感:站立或行走时感觉不稳,可能与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或下肢关节问题有关。

眩晕又可进一步分为:1、周围性眩晕:多由内耳疾病引起,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梅尼埃病等。

特点是发作突然,持续时间短,常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

2、中枢性眩晕:由脑部疾病导致,如脑血管疾病、脑部肿瘤等。

症状相对较持续,通常不伴有耳部症状。

二、头晕眩晕的常见原因1、耳部疾病内耳是维持平衡的重要器官。

耳石症是常见的周围性眩晕原因,当头位改变时可突然发作。

梅尼埃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和耳闷胀感。

2、脑血管疾病如脑动脉硬化、脑梗死、脑出血等,影响脑部血液循环,导致眩晕。

3、颈椎病颈椎病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供血,引起头晕。

4、低血压或高血压血压异常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过度灌注,引发头晕眩晕。

5、贫血血红蛋白不足,导致氧气输送减少,引起头晕。

6、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可能导致躯体症状,包括头晕眩晕。

7、眼部疾病如屈光不正、眼肌麻痹等,影响视觉平衡,导致头晕。

8、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可能引起头晕眩晕。

三、头晕眩晕的诊断方法1、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症状的发作特点、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以及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耳部、眼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进行平衡功能测试、眼球震颤检查、听力测试等。

3、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脂、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以排除贫血、低血糖、高血脂等全身性疾病。

4、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可能会进行头颅 CT、MRI、脑血管造影等检查,以排除脑部病变。

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治疗眩晕症的方法

治疗眩晕症的方法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主要特征是头晕、眼花、站立时出现不稳定等。

眩晕症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还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治疗眩晕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种方法进行。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方法,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药物来缓解症状:- 抗组胺药物:可以减轻眩晕症状和恶心的感觉,如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等。

- 镇静剂:可以减少头晕的感觉,如扑尔敏等。

- 抗焦虑药物:有助于缓解症状,如苯、氯米帕明等。

2. 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包括平衡训练和康复训练等。

平衡训练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平衡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如站立平衡、行走平衡等。

康复训练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和锻炼来改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的功能,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

- 物理疗法还可以包括理疗和按摩等,通过通过适当的按摩和理疗手法来缓解症状。

3. 生活方式的改变:- 改善日常生活习惯: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和夜间熬夜,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咖啡因、酒精和香烟等刺激物的摄入。

- 避免激烈运动:长时间剧烈运动或突然改变身体姿势可能会引发或加重眩晕症状,应适当控制运动强度和频率。

- 摆脱焦虑和压力:长期面对焦虑和压力会加重眩晕症状,应学会放松身心,减少压力和焦虑。

总之,治疗眩晕症的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个体情况和症状的不同,可以综合运用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生活方式的调整等方法来缓解症状。

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尽量避免诱发症状的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

【参考译文】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is a common symptom,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dizziness, blurred vision, and instability when standing upright. Vertigo not only causes physical discomfort to patients, but also has negative impacts on their daily life and work. The treatment of vertigo can be done through various methods such as medication, physical therapy, and lifestyle changes.1. Medication:Medication is a commonly used method for treating vertigo. Symptoms can be alleviated by the following medications:- Antihistamines: can relieve vertigo and nausea, such as cinnarizine and loratadine.- Sedatives: can reduce the sensation of dizziness, such as dimenhydrinate.- Anti-anxiety medications: can help relieve symptoms, such as benzodiazepines and clonazepam.2. Physical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includes balance training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Balance training mainly improves the body's balance ability through a series of balance movements, such as standing balance and walking balance.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nervous and muscular systems through a series of exercises to enhance the body's balance and stability.- Physical therapy can also include massage and physiotherapy, which can relieve symptoms through appropriate massage techniques.3. Lifestyle changes:- Improve daily habits: Ensure sufficient sleep, avoid excessive fatigue and staying up late, maintain a healthy diet, and reduce the intake of stimulants such as caffeine, alcohol, and tobacco.- Avoid strenuous exercise: Prolonged vigorous exercise or sudden changes in body posture may trigger or worsen vertigo symptoms. Exercise intensity and frequency should be controlled appropriately.- Manage anxiety and stress: Chronic anxiety and stress can worsen vertigo symptoms. Patients should learn to relax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reducing stress and anxiety.In conclusion,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to treat vertigo. Depending on individual conditions and symptoms, a combination of medication, physical therapy, and lifestyle adjustments can be used to alleviate symptoms. Furthermore, patients should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ir doctor's advice, avoid dangerous factors that can trigger symptoms, and maintain a positive mindset and healthy lifestyle to promote recovery.。

眩晕症治疗方案

眩晕症治疗方案
2.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控制高血压、调节血糖、改善血脂异常等。
-使用抗眩晕药物,如倍他司汀、盐酸氟桂利嗪等,以缓解急性眩晕症状。
-应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川穹嗪等,以预防血管性眩晕。
-根据需要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群,以支持神经功能恢复。
-结合中医理论,对于适合的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如天麻、钩藤等。
一、引言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方案旨在为眩晕症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治疗策略,以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目标
1.实现精确的病因诊断,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2.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复发率。
3.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康复。
-患者应保持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治疗过程,以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论
本治疗方案针对眩晕症患者的综合治疗需求,提供了严谨、细致的治疗策略。在实施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最佳治疗效果。通过本方案的实施,预期将显著改善眩晕症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助力患者重返正常生活。
4.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五、总结
本方案针对眩晕症的治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旨在为患者提供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为广大眩晕症患者带来福音。
第2篇
眩晕症治疗方案
三、治疗方案
1.病因诊断
-细致询问病史,记录眩晕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耳鼻喉科等方面的检查。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中医病名(TCD):眩晕病BNG070西医病名(ICD-10):眩晕(R42.X01)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重庆: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1.痰浊中阻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 肝阳上亢证:头晕且胀,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

眩晕西医诊疗方案(2013年)当内耳迷路半规管、及其传入径路或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受到病理或人为的强烈刺激,或两侧功能不平衡和不协调,且超出了机体自身的耐受力时即可引发眩晕。

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犯病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各异。

多在过劳、激动、紧张、失眠、烟酒过度或月经期等诱因下犯病,可数日、数月、数年一犯,或一日数犯,甚至连续发作不止(持续状态)。

眩晕多于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再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或不伴有听力障碍、恶心、呕吐、倾倒和眼球震颤等伴发症状,半规管功能检查常有异常。

一、眩晕的分类及其各自的临床表现1、耳性眩晕系由内耳迷路半规管病变所致。

眩晕和眼震常呈水平性,病人多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恶心和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多明显,头部运动和睁眼加重。

常有病侧耳鸣、听力下降(重振试验阳性)、半规管功能检查异常和耳疾既往史,但无其它颅神经或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2、前庭神经性眩晕系由脑底前庭神经病变所致。

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受损症状和体征;如出现听力障碍(耳窝神经受损),其听力重振试验却呈阴性。

3、脑性眩晕①、前庭神经核性眩晕系由延脑前庭神经核病变所致。

其眩晕和伴随症状与耳性眩晕大致相似,但无病侧耳鸣和听力障碍,且常伴有同侧邻近的第5、7、9、10对颅神经或/和对侧运动、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②、脑干性眩晕系由脑干内的眩晕传入径路(前庭小脑红核丘脑束)病变所致。

临床上较少见。

病人多不能明确地叙述眩晕的性质和方向。

头部运动和睁眼多无眩晕加重。

如伴发眼震,常呈垂直或旋转型且持续时间长。

恶心、呕吐等症状缺如(因其低位的前庭迷走神经反射弧未受损),无病侧听力障碍(因听觉纤维从两侧脑干上升),常伴有邻近的颅神经、运动或/和感觉长束等脑实质受损症状和体征。

③、大脑性眩晕系由大脑颞上回前庭皮质区病变所致。

眩晕与脑干性眩晕相似,无听力障碍和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可伴有邻近大脑受损症状和体征。

眩晕 诊疗方案

眩晕 诊疗方案

眩晕诊疗方案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昏、头重或周围景物旋转等感觉。

眩晕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症状,如内耳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因此,对于眩晕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诊断,为其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

1. 诊断眩晕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首先会向患者询问病史,包括眩晕出现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伴随的其他症状等,以了解眩晕症状的特点。

1.2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头颈部、内耳和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1.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除一些潜在的病因。

1.4 辅助检查眩晕诊断的辅助检查包括:•电子眼震图(ENG)•前庭脱敏试验•脑电图(EEG)•头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眩晕的病因。

2. 眩晕的常见病因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2.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BPPV是一种内耳疾病,常表现为头位改变时短暂的眩晕发作。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物理疗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患者可以进行前庭重定位操和前庭脱敏。

2.2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梅尼埃病是一种慢性内耳疾病,表现为间歇性的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下降和耳满。

治疗方案一般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手术治疗等。

2.3 眩晕型偏头痛眩晕型偏头痛是一种与偏头痛有关的眩晕疾病,表现为眩晕发作伴随头痛。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避免诱发因素、药物预防和急性发作时的药物治疗等。

2.4 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常见的病因包括脑干血管病变、脑肿瘤、多发性硬化症等。

治疗方案一般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可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3. 眩晕的治疗方案眩晕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因而定。

以下是眩晕常见病因的治疗方案:3.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对于BPPV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前庭重定位操:通过特定的头位改变,将耳石移除内耳的后半规管,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1)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三140mmHg和(或)舒张压三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2)高血压水平分级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收缩压三180mmHg和(或)舒张压三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3)鉴别诊断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诊断〔一〕疾病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2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局部》,同时结合《有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X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第二版〕。

.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惨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22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病症,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痛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逝,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动感、漂荡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吃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吃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的诊疗方案
一、眩晕的定义
眩晕,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 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I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N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 1级;中度:II、III级;重度:N、V级。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三、特色疗法
(一)实按灸治疗
取穴:百会
操作:所灸的穴位上,覆盖10层棉纸或5~7层棉布,将一根艾条燃着端,隔着纸或布,紧按在穴位上,使热气透入皮肉,稍留1至2秒即可。

若艾火熄灭可重新点燃。

如此反覆施灸,按灸20次左右。

(二)针刺治疗
主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双)、风府、头维、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三)其他疗法
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在肝俞、肾俞闪罐治疗。

(四)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阴虚阳亢证
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3.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4.痰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5.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6.肾精不足证
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五)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选用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表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 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
(二)评价方法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①主证:头晕目眩;②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③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价。

五、中医诊疗设备
灸架、灸盒、多功能艾灸仪、玉玄针法治疗仪
六、中成药:脑心通胶囊、丹灯通脑胶囊
七、现代技术
经颅多普勒、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八、收费项目
参照国家针刺和相关检查项目标准收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