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乳状液与泡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楔子理论
7.4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三、乳化剂溶解度
分配系数比: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中溶解度之比
分配系数越大,O/W;越小,W/O
7.4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四、其他因素 1.聚结速率 聚结速率快的,形成外相 2.润湿性 润湿固体的液体形成外相 3.双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较高一边液体成为内相。
7.5 乳化剂分类和选择
当厚而黏的膜所分开;②浓泡沫主要为气相,是多边形气泡 被薄的液膜所分开。 固体泡沫: 分散介质为熔融体, 由于它具有很高黏度, 使 小气泡既不易破裂又难于相互靠近, 降温凝固后得到的气-固
相分散物质。如浮石, 泡沫玻璃, 泡沫塑料等。
液体泡沫: 分散介质是液体。
7.10 泡沫
纯液体只能形成暂时的泡沫,对于乳状液之类的液体, 必须加入第三组分(发泡剂),才能获得稳定的泡沫。通常 来说,好的乳化剂也就是好的发泡剂。 泡沫的稳定性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 (1)液膜因排液而变薄的趋势; (2)因无规干扰而破裂的趋势。 可能还有液膜的蒸发、穿过液膜的气体的扩散等因素。
当粒子能被水润湿时, 粒子大部分处于水中, 形成水包油型 乳状液。如粘土, Al2O3等固体微粒; 当粒子易被油润湿时, 粒子大部分处于油中, 形成油包水型 乳状液。如炭黑, 石墨粉等。 固体颗粒的尺寸应远小于分散相的尺寸。固体表面愈粗糙,
形状愈不对称, 愈易于形成牢固的固体膜, 使乳状液愈稳定。
7.4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7.2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一、乳状液的外观与液珠大小的关系
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大小的内相液珠,由于
它们对光的吸收、散射、反射等性质不同,所以具有不同的 外观。
表7-1 乳状液的外观与液珠大小的关系 液珠大小 大滴 ﹥1um 1~0.1um 外观 可分辨出有两相存在 乳白色乳状液 蓝白色乳状液
乳状液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应具有足够机械强度的保护膜。 因此,只要是能使保护膜减弱的因素原则上都有利于破乳。 几种常用的破乳方法: ① 化学法 在乳状液中加入反型乳化剂,会使原来的乳
状液变得不稳定而破坏。反型乳化剂即是破乳剂。 ② 顶替法 用不能形成牢固膜的表面活性物质代替原来
的乳化剂。
③ 电破乳法 此法常用于W/O型乳状液的破乳。由于油
提高乳状液稳定性的措施主要有:
一、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乳化液中存在大面积的液-液界面。加入少量表面活 性剂在两相界面产生正吸附, 能显著降低的液-液界面的界 面张力, 使系统的表面吉布斯函数降低, 稳定性增加。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二、增加液珠界面的电荷
液珠电荷来源:电离、吸附和介质摩擦 乳化剂负离子定向吸附在油-水界面上, 带电的一端指向水, 反离
7.2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三、动力性质和粘度
7.2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乳液粘度随内相含量变 化,近似由Einstein公 式描述:
0 (1 k )
内相浓度达到50%左右:
7.2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 乳化剂对乳状液粘度影响
7.2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四、电性质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方法。
7.9 微乳液
通常所说的乳状液颗粒大小常在0.1~50um之间,在普 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观测到。从外观看,一般都是乳白色、不 透明的体系,故称为“宏乳状液”(macroemulsion),简 称乳状液。 微乳状液(microemulsion):分散相粒子很小,常在 0.01~0.10um之间,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活性剂等四 个组分以适当的比例自发形成的透明或透明的稳定体系,称
第七章 乳状液与泡沫
7.1 乳状液
一、乳状液(emulsion)定义:是一种多相分散系统,它是一 种液体以极小的液滴形式分散在另一种与其不相混溶的液体中 所构成的。 通常将形成乳状液时被分散的相称为内相,而作为分散介 质的相称为外相。内相是不连续的,外相是连续的。
乳状液中分散相粒子的大小约在0.1~10um,属于粗分散
三、提高界面膜强度
乳化过程也是分散相液滴表面的成膜过程, 界面膜的厚度, 特别是强度和韧性, 对乳状液的稳定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乳化剂的亲水端和憎水端的截面积常大小不等。它吸附在 油-水界面上时, 常呈现“大头”朝外, “小头”朝里的构型, 使分 散相液滴的面积最小, 界面吉布斯函数最低, 且界面膜更牢固。
•固体颗粒在油-水界面上的三种润湿情况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根据空间效应, 为使固体微粒在分散相的周围排列成紧密 的固体膜, 固体粒子的大部分应当处在分散介质中, 这样粒子 在油-水界面上的不同润湿情况就会产生不同类型的乳状液。




•固体粉末乳化作用示意图 O/W 型 W/O 型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之为微乳状液,简称微乳液。
微乳状液类型:O/W、W/O与双连续相结构。
7.9 微乳液
界面张力观点:
7.10 泡沫
泡沫: 气体分散在液体或固体中所形成的粗分散系统。
许多大小不等, 形状各异的小气泡堆积在一起, 气泡之间的隔 膜各处厚薄不一, 气泡的线度一般在100nm以上, 肉眼可见。
可分为两种极端情况:①稀泡沫为接近球形的气泡被相
7.10 泡沫
泡沫液膜的性能 稳定泡沫膜间夹角120
多边形泡沫结构多数为六边形
7.10 泡沫
要得到比较稳定的液体泡沫须加入起泡剂, 它们在气-液
界面上发生正吸附, 形成定向排列的吸附膜, 能显著地降低气
-液界面张力, 又可增加界面膜的机械强度。 双吸附膜作用: 阻止液体挥发; 提高粘度,阻止流失; 提高吸附层强度;
子则呈扩散状分布, 形成扩散双电层, 它一般具有较大的热力学
电势及较厚的双电层, 使乳状液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一般O/W型乳化液中油滴常带负电;反之,在W/O型乳化液中 水滴带正电。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a)无表面活性剂(b)存在表面活性剂(c)在(b)基础上加入无机盐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7.5 乳化剂分类和选择
7.5 乳化剂分类和选择
7.5 乳化剂分类和选择
HLB选择乳化剂
乳化效率:乳液稳定性的标志
7.5 乳化剂分类和选择
7.6 乳液制备
7.6 乳液制备
7.6 乳液制备
7.6 乳液制备
7.8 乳液的不稳定性
乳状液的破坏表示乳状液不稳定。乳状液的不稳定性,
表现为分层、变型和破乳。 (1)分层 往往是破乳的前导,轻轻的油滴上浮但并
7.1 乳状液
三、鉴别乳状液的类型的方法
(1)稀释法
乳状液能为其外相液体所稀释。取少量
乳状液滴入水中或油中, 若乳状液能在水中稀释即为O/W型; 在油中稀释则为W/O型。 (2)染色法 在乳状液中加入少许油溶性或水溶性的
染料, 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内相还是外相被染色。 (3)电导法 W/O强。 未加离子型乳化剂时, O/W型导电性比
液膜电荷影响
液膜较薄时,液膜上下表面同种电荷相斥维持泡沫稳定。
7.10 泡沫
泡沫的稳定性
透气性
液膜表面粘度高,透气低,泡沫较稳定。
表面活性剂类型
高表面粘度、强修复能力、电荷排斥
分子作用强、水化性能强
7.10 泡沫
7.10 泡沫
7.10 泡沫
7.10 泡沫
泡沫的应用很广泛, 如泡沫浮选、泡沫灭火剂、泡沫杀
O/W
W/O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四、固体粉末稳定作用
粉末乳化剂和通常的表面活性剂一样,只有当它们处在
内外两相界面上时才能起到乳化剂的作用。
7.3 乳状液的稳定因素
固体粉末处在油相、水相还是两相界面上,取决于粉末的
亲水亲油性。





(左) >90, 颗粒不能被水 润湿而更多地进入油中; (中) = 90,颗粒的亲水亲 油性均等; (右) < 90, 颗粒能被水润 湿而更多地进入水中.
0.1~0.05um
﹤0.05um
灰色半透明
透明
7.2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
二、光学性质 乳状液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光率不同, 发生发射、折射与散射现象。 •外观差别 液珠直径大于光的波长,反射;乳白色 液珠远小于光的波长,光线透过,透明 略小于光的波长,散射,丁达尔现象。 液珠透明,可能产生折射现象。
的电阻率很大,工业上常用高压交流电破乳。
7.8 乳液的不稳定性
④ 加热法 升温一方面可以增加乳化剂的溶解度,从
而降低它在界面上的吸附量,消弱保护膜;另一方面,升温 可以降低外相的黏度,从而有利于增加液滴相碰的机会,所
以升温有利于破乳。
⑤ 机械法 包括离心分离、泡沫分离、蒸馏和过滤等。
通常先将乳状液加热再以离心分离或过滤。 总之,破乳的方法多种多样,究竟采用哪种方法,需根 据乳状液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在许多情况下常联合使用几种
不改变分散度。如牛奶的分层现象。 (2)变型 是指乳状液由O/W型变为W/O型(或反
之)。影响变型的因素:改变乳化剂、变更两相的体积比、
改变温度以及电解质的影响等。 (3)破乳 将油和水分离的过程。与分层不同,分层
还有两种乳状液存在,而破乳是使两种液体完全分离。
7.8 乳液的不稳定性
7.8 乳液的不稳定性
离子基团排斥作用阻止液膜 变薄。
• 表面活性剂的起泡作用
7.10 泡沫
泡沫的稳定性 泡沫的持久性,寿命长短。
生成期、排液后期。
表面粘度
寿命长,表面 张力不低。
7.10 泡沫
泡沫的稳定性
表面粘度
7.10 泡沫
泡沫的稳定性
修复作用
效应
液膜对抗表面扩张收缩的能力。 表面活性剂的迁移作用。 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影响,饱和表面活性剂溶液效果 并不理想。泡沫最稳定的浓度对应于:
最初人们认为量多的液体为外相,目前可制备
内相高达90%的乳状液。
一、相体积
最紧密堆积原理:大小相同球形液珠,最大体积74%。 分散相体积大于74%,乳液类型改变。 某相26%~74%,W/O、O/W 某相<26%,仅为分散相
7.4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高效乳化剂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7.4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二、乳化剂分子构型
系统。但由于它具有多相和易聚结的不稳定性等特点,故也作 为胶体化学研究的对象。 如牛奶, 含水石油, 炼油厂的废水, 乳化农药等。 乳化剂:能够提高乳液稳定性的物质
7.1 乳状液
二、乳状液的类型 (1)油/水型(O/W ) 即水包油型, 微 小油滴分散在水中。 (2)水/油型(W/O ) 即油包水型, 微 小水滴分散在油中。 还有复乳型,如微小水滴分散在油中, 再分散在水中W/O/W,有其特殊用途,但 并不见。
虫剂、泡沫除尘及泡沫陶瓷等方面皆用到泡沫技术。
但在发酵、精馏、造纸、印染及污水处理等工艺过程
中, 泡沫的出现将会给操作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在这类工艺
操作中, 必须设法防止泡沫的出现或破坏泡沫的存在。 消泡剂的作用在于对抗各种促进泡沫稳定的因素。一 般来说,消泡剂优先于发泡剂被吸附在界面上,但不具备 稳定泡沫的能力,它们可能借快速吸附而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