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5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新课件(精选)共46页PPT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新
课件(精选)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初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
初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寡助之至: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田间。
畎,田间小沟。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谁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谁的观点:
是孟子的观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
因此,在《孟子两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他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得人和”的结果就是“战必胜”。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 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 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 得道:施行仁政
2 寡:少
3天时:有利的天气时令
4 地利:有利的地理形势 5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6 夫:语气语 ,无义 7 是:这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 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研读课文,品析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 进行论证的?
2、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战争中的情况 作为事例,强调 人和在战争中的 重要性
战例一: 攻方败 (天时)不 守方胜 (地利)如 层 战例二: (地利)不 进 守方败 如 (人和) 攻方胜
阐 述 论 点 的 方 式
1.
孟子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 。 五十步笑百步。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孟子》两章
结论
类推出人和在治 国中的重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本文语言特色
1、大量使用结构整齐的骈句,以排比的修 辞写来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也,米粟非不多也; (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深呀,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 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 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 部团结啊。
八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
《孟子》两章孟子的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课文分析:1、中心论点:2、“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3.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县)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 教育家,是儒家思想 的代表人物,地位仅 次于孔子,被尊为 “亚圣”,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
•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 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 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 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 《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 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
↓
{类推
↓
进攻 —— 防御 ——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 战争需要“人和”
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 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 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 力、感召力。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 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的 内城
外城 围 表修饰 着、地 却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 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 /兵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 “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 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 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 散文专集 . •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短论,论述了 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 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 教育网 -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 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 件.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教育网 -
教育网 -
★孟子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反对诸侯
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轲与其弟子万 章等著.全书七篇,《汉书· 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东 汉赵岐《孟子章句》分为内篇七,外篇四.今本 《孟子外书》系明姚士伪撰.赵岐将七内篇各分上、 下,为十四卷.《隋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 著录十四卷.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 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 《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 教育网 -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下面是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请参考!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固]巩固。
⒀[山溪]地势;山河。
⒁[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至]极点。
⒄[畔]通“叛”,背叛。
⒅[顺]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的 城 内城,七里之郭 外城, 环 围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 之 小城 而 表转折,但是,却 不胜。 夫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不胜
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 也 表判断 。
解释加线词 城城墙 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甲衣 非不坚 坚韧 利锐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而去 离开 之 所守之城 ,是 这 地利不如人和也。
阅读第四节思考问题:
疆界 疆 故因此,所以 曰,域 限制民不以封 震慑 之 的 界,固国国防不以 靠 山溪之险,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施行仁政的君主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到 至 极点 , 亲戚 之。多助之至, 内外亲戚 畔 通“叛”,背叛 天下顺之。以 凭 天下之所顺 归顺,服从,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行仁政的君主 有 或者 不战,战必胜矣。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委而去之 ② 环而攻之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⑤ 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 。作者围绕它 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1) 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 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 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 辨力量。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 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 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这。
(12)[也]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代词,代“城”。
(23)[故]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疆,边疆。
界,界限。
(27)[固]巩固。
语文: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图文详说课件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轲与其弟子万 章等著.全书七篇,《汉书· 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东 汉赵岐《孟子章句》分为内篇七,外篇四.今本 《孟子外书》系明姚士伪撰.赵岐将七内篇各分上、 下,为十四卷.《隋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 著录十四卷.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 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 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 件.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 古义: 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孟子两章》+原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词语解释: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而(表承接)攻之而(却,表转折)不胜。
夫(句首发语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城墙)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它),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限制)民不以(靠、凭借)封疆之界(界限),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的)险(险要),威(震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施行仁政)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畔(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归顺,服从)之。
以(凭借)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有(要么)不战,战必胜矣。
二、句子翻译: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起,指被任用)于(从)畎亩(田地、田间)之中,傅说举(任用,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狱官),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责任,使命)于(给)是人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其身,行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强)性,曾(通“增”,增加)益(增加)其所不能(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知识梳理 含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文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由此推出“得道得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课文内容概括。
文章开篇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层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
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层,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
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层,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注释、翻译之欧阳语创编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城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得道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两章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孟子两章注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4)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
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15)寡助之至: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16)亲戚:身边的人。
(17)畔:通“叛”,背叛。
(18)顺:归顺,服从。
(19)以:凭借,靠。
(20)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故:所以。
(21)失道:不实施“仁政”。
孟子两章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合作探究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 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 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 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 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 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 指自家里的人 今义指直系 亲属
• 畔:同叛
• 顺:归顺;服从
虚词解释
1 环而攻之而不胜 第一个而表修饰;解释为着 地 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 却
2 夫环而攻之 句首发语词;表示下面发议论 3 然而 不胜者
这样;可是 4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字 5 亲戚畔之
代词;他 6 寡助之至 动词;到 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介词;解释为凭 靠
阅读思考
1 本篇文章谈的是战争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2 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作 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这一 主张是如何逐层推进论证的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 1、背诵课文,以文 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为话题,发表简单的 演讲。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城利:也城,墙米粟非池不:多护也城;河委。而去之,是地 兵利革不:如泛人指和武也器。装备。兵,兵器。革, 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从去防,御古一义方:的离失开利论。证今“义地:利到不…如…人去和”。
• 2、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 2、预习第二章。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 奏和气势。
• 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天时时:不有如利地于利作,战地的利天不气如、人时和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 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 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 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 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 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 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 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 固国:巩固国防。
•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
点。
古义:内亲外戚
• 亲戚畔之:亲戚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 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深故不入君战论子 则证有 已“不 。得战:道故”,即所“以得。人有和不”战则, “战必胜”。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结构图解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字词小结 •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 孟子(约前372一前 289),名轲,字子 舆,邹(今山东邹 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 人物,地位仅次于 孔子,被尊为“亚
•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 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 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 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 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 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
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 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 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
•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 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
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 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 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 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 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朗读 •研读 •细读
和主摆观出条观件点。,提挚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三 郭夫胜里 :环者之古而,义城是攻::天之外方时,城圆不必。三如有里地得的今利天内义也时城:。者。姓矣氏;然而不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句首发语词。
从是进:攻古一义方:的这失利今论义证:“判天断时动不词如地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
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的边疆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