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不可知论

合集下载

哲学的基本问题321

哲学的基本问题321

2、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
3、“形”和“神”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1)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2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3)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 戴嵩向来以画牛著称。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 风趣新颖。一牛前逃,另一牛穷追不舍。
唐代画家戴嵩善画牛,有幅斗牛图被人视 为珍品。有一天,这画拿出来晒时, 有位牧 童路过,看见这幅画,不禁哈哈大笑。问其原
因 ,曰:“牛相斗时,力气集中在牛角上, 让牛尾巴翘起来摇晃。让人发笑。”
尾巴夹在两股中间,可笑画牛人不懂牛的道理,
巩固练习:
判断题: (1).哲学就是世学。
(4).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5).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6).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课
一、
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心动?幡动?
3.(从哲学发展看)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走进哲学 问辩人生 1、“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唯心主义 2、“存在即被感知”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3、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4、“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唯心主义
5、“水者,万物之源也。”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6、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既即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的哲学依据。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柏拉图则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相 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只有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 经验世界的现象和感觉,无法超越这 些现象和感觉去认识更本质的世界。
04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比较
对知识的获取方式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和理性可以完全认识世界,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 识世界。
不可知论的主要观点
01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本质 和真相。
02
不可知论认为知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
到相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
不可知论强调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可知论的哲学背景
不可知论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
主题重要性
认识论基础
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探讨是认识论 的重要基础,涉及到人类对世界的认 识方式和理解程度。
哲学体系基石
在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争论是构建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之一,对其他哲学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02
可知论
可知论的定义
总结词
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能够完全认识世界,即世界是可知的。
对知识可靠性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知识,而不可知 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详细描述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知识获取方式,通 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他们认为 科学方法可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客观、准确 的知识。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因为人类的观察和实验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 完全排除主观偏见和错误。他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依 赖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官,而这些经验和感官是有局限性 的,因此知识的可靠性是有问题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分依据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分依据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划分依据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俩词听上去高深莫测,但其实就像在聊天时,朋友问你:“你觉得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有的人拍着胸脯说:“我知道,我觉得宇宙就是个大机器!”这就是可知论。

它们相信人类能够通过理性和经验去了解世界的本质,像个侦探一样,努力去揭开真相的面纱。

想象一下,一个小孩在沙滩上挖沙子,渴望发现海底的宝藏,觉得每一粒沙子都隐藏着秘密,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挖,就能找到最闪亮的金子。

而不可知论则不同,想象一下,朋友提到:“哎,这个世界真复杂,我想我可能永远也弄不明白。

”这就是不可知论的核心思想。

他们觉得有些事情是无法完全了解的,就像试图用手去抓住水中的影子,怎么也抓不住。

他们觉得人类的知识有限,像个海上的航行者,面对无边无际的海洋,虽有好船,但也难以预测风浪的变化。

要说这俩论调,真是像南辕北辙,各有各的道理。

可知论者喜欢大声宣告:“只要科学发达,真理就会浮出水面!”他们觉得通过观察和实验,咱们能找到答案,能揭示真相。

试想一下,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聚精会神地观察反应,像小孩盯着显微镜,期待发现新世界的感觉。

这种充满希望和信心的态度,像是冲锋陷阵的勇士,面对未知,绝不退缩。

可知论者往往带着一种使命感,仿佛肩负着探索宇宙的重任,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可不可知论者则摇摇头,笑着说:“别急,慢慢来吧,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真相。

”他们看似悲观,但其实是一种放松的态度,仿佛在说:“人生就像个迷宫,不如享受这个过程。

”就像你走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块广告牌,写着“答案在你心中”,这让人感到一阵轻松。

不可知论者享受探索的乐趣,觉得神秘和未知才是生活的调味剂。

咱们可以把它比作一场游戏,尽管不知道最终的胜利者是谁,但每一局的过程都充满了趣味。

说到底,这两者也可以找到共同点,都是在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

就像看电影时,观众们有的沉迷于情节,有的却只想揣测结局,他们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份解答。

可知论者喜欢把一切都解释清楚,喜欢明确的答案,像小学生一样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

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

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

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

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

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

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名词解释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名词解释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你晓得啥是可知论不?简单来说呀,可知论就是觉得咱人啊,能够认识这个世界,能够搞清楚这世界的各种事儿。

就好比你想知道天上星星咋回事儿,嘿,通过努力咱就能明白个大概呀!比如说,科学家们不就是靠着不断探索,一点点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嘛,这就是可知论的体现呀!那不可知论又是啥呢?不可知论就觉得这世界有些东西咱根本就没法弄明白!哎呀呀,就好像有一层厚厚的雾挡在那儿,怎么都拨不开。

你想想,是不是有时候有些事情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怎么都搞不清楚呢?这就有点像不可知论说的那样。

咱就说,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就像是一场辩论!可知论说:“咱能行,能搞懂!”不可知论就反驳:“哼,你想得美,有些就是弄不明白!”这不就有意思了嘛!你看啊,咱生活中不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嘛。

有时候咱信心满满地觉得能搞清楚一件事,可真到了那时候,发现哎呀,咋这么难呢,这不就有点像不可知论了嘛。

但有时候咱又咬咬牙,坚持下去,嘿,还真就弄明白了,这不就是可知论占了上风嘛!咱再举个例子哈,比如说研究黑洞。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黑洞神秘得很,好像根本没法弄清楚。

这时候不可知论可能就会说:“看吧,弄不明白的啦!”可后来呢,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努力和研究,不也对黑洞有了更多的了解嘛,这时候可知论不就又有话说啦:“瞧见没,还是能搞清楚的呀!”我觉得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其实都有它们的道理。

世界这么大,这么复杂,肯定有些东西咱一时半会儿弄不明白,但也不能就说完全没法知道呀。

咱得有那股子探索的劲儿,说不定哪天就搞懂了呢!咱不能因为有些难就退缩了,那多没出息呀!咱得像那些勇敢的科学家一样,不断去尝试,去探索,这样才能让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呀!所以呀,咱可不能小瞧了可知论,也不能完全否定不可知论,要在两者之间找到那个平衡,才能更好地去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科学的禁区”论析

“科学的禁区”论析

“科学的禁区”论析杨会丽∗摘要:科学有没有禁区,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话题。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对“科学无禁区”的大力宣称,到今天关于科学有无禁区双方的强烈对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日益突出及其负面影响的凸显。

主张“科学无禁区”的观点中,一是通过对科学发展历史过程的考察,认为科学是在同宗教或神学设置的种种禁区作斗争中而发展起来的;二是将科学与技术区分开来,主张“科学无禁区,技术有限制”;三是从思想自由的角度论证科学无禁区。

“科学有禁区”的观点,一是从科学的限度出发论证“科学有禁区”,认为科学鞭长莫及的地方就是科学的禁区,二是从科学研究的手段层面论证科学有禁区。

在对这些不同的论点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科学有无禁区”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对科学的立场和态度: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的或人文主义的信念。

当前所宣称的“科学无禁区”与“科学有禁区”两种说法都欠妥当,对于这一命题,应该历史地、辩证地来分析。

具体而言,就是从科学的本性来看,科学无禁区;但从历史和现实的图景来看,科学有限制。

关键词:科学;禁区;限制;限度国内学界关于“科学禁区”的讨论,一直是此起彼伏。

大体看来,相关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一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学界对解放思想、学术自由的大力倡导,突出表现在科学界所宣称的“科学无不战而胜之”;二是1997年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的诞生所引发的关于“克隆人”的讨论,以及“科学有无禁区”的争论;三是2005年围绕“敬畏自然”的讨论所引发的科学研究应不应该有禁区的问题。

可以说,正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一些高新生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因之而来的科技负效应的不断涌现与凸显,引发了“科学有无禁区”争论的日益激烈。

本文试图对这些不同的争论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应该如何看待“科学的禁区”。

∗作者简介:杨会丽,女,1982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hlyang04@一、科学的禁区要讨论“科学的禁区”问题,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科学”、以及“什么是禁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析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析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析在哲学领域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两个极其重要且互相对立的立场。

可知论强调人类能够通过理性和经验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不可知论则主张人类无法达到真正的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观点,并探讨它们在科学、宗教和哲学上的应用。

1. 可知论的观点可知论认为,人类通过自身的感知和思考能力可以获取真实的知识。

这种立场基于对理性和经验的信任,强调人类思考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表达了可知论的核心思想,即通过思考和怀疑,人类可以发现和确立自己的存在。

在科学领域,可知论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和推理来发现新的事实和理论,从而逐渐揭示出自然界的真相。

他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证研究,人类可以不断积累知识,并逐渐接近真理的本质。

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都是凭借可知论的观点而发现的。

这种信仰使得科学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宗教领域,可知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宗教信仰强调神秘和超自然力量,但人类通过宗教信仰也试图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意义和目的。

可知论的观点使得人们能够通过祈祷、沉思和对经文的研究来加深自己的宗教信仰,并寻求与神的更紧密的联系。

例如,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和佛教的禅定修行都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个人体验来认识神性的途径。

2. 不可知论的观点不可知论则主张人类无法真正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相。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的感知和思考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超越自身的认知限制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尽管人类能够通过观察和推理来获得一些表面上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人类心灵构建的假象,无法准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本质。

在科学领域,不可知论的观点促使人们怀疑科学的局限性。

科学方法虽然可以提供一种系统且可证伪的方式来研究和理解世界,但科学理论和模型仍然无法完全反映出真实的本质。

例如,在量子物理学中,不确定性原理表明粒子的行为无法同时测量到位和动量,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它们的状态。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名词解释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名词解释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俩家伙!你知道不,可知
论就像是一个超级自信的探险家,坚信这世界没啥是咱搞不明白的!
比如说,咱对宇宙的探索,虽然现在还有好多未知,但可知论者就觉得,嘿,总有一天咱能弄清楚那些神秘的玩意儿!就像咱小时候努力
去搞懂一道数学难题一样,虽然难,但咱有信心搞定它呀!
那不可知论呢,就有点像个总是摇头的怀疑论者。

他们觉得,哎呀,这世界好多东西咱根本不可能真正搞懂!好比那深海里的某些神秘生物,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完全了解它们的真面目。

“真的能完全搞懂吗?”不可知论者会这样问。

咱生活中其实也经常能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影子呢。

比如说,有人对
未来充满信心,觉得自己能掌握一切,这就是有点可知论的味道。


有些人面对一些复杂的事情,就会耸耸肩说:“哎呀,这谁能搞得清楚呀!”这就是不可知论的表现啦。

你想想,科学的发展不就是在可知论的推动下不断前进的吗?科学
家们就是坚信自己能解开各种谜团,才会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呀!但
不可知论也不是毫无用处,它能让我们保持一份敬畏之心,不会盲目
自大。

总之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就像两个在思想世界里打架的家伙,各
有各的道理。

咱得根据具体情况去思考,不能一味地偏向某一边。


得既有探索的勇气,又有敬畏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呀!你说是不是?。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夏佩尔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回顾1、“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

总的来说,“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2、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指范式的转化和更替。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前科学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共同体和一个公认的范式,存在许多竞争的学派。

(2)常规科学时期: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常规科学时期就开始了。

“常规科学”就是按照常规或者说按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

“常规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

其任务主要是搜集观察和实验资料,进行一般的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所谓难题是范式可以规定肯定有解的问题。

在此阶段,科学家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批判或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当“范式”遇到反常时,他会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成为预期的结果为之。

(3)科学危机时期:当反常愈积愈多并深入到范式的核心,理论的调整和修补无济于事,使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科学就进入了一个显著不稳定的时期——危机时期。

这时人们对范式的信念开始动摇,涌现各种竞争的理论,集体成员因失去共同的信念而分裂,引起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4)科学革命时期:所谓革命实质上就是新旧范式的替换,即科学共同体除去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常、重新概念化的过程。

科学危机在这时结束。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改变。

(5)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整个科学史遵循着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向前发展。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课件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课件
不可知论还与一些现代哲学流派有关,如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这些流派也强调人 类认识的局限性和主观性。
PART 04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比较
知识获取的方式和范围
总结词
可知论认为人类通过科学方法可以完全认识世界,而不可知论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存在无法认识的事物。
详细描述
可知论认为人类通过科学方法可以完全认识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规律和现象。科学方法包括观察、 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可知论则认为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存 在一些无法被认识的事物,有些事物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认识。
对科学方法的认同程度
总结词
可知论高度赞扬科学方法,认为它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不可知论则对科学方法持保 留态度,认为它也有局限性。
详细描述
可知论认为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因为它基于实证和可验证的原则,可以帮 助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可知论则认为虽然科学方法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但 它也有局限性,因为科学方法无法证明一些超出现实世界的现象或理论。因此,不可知
1
2
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科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 供动力。
3
在教育、研究和创新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可知论的启示 认识到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不断探索和挑战未知。 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保持谦虚和谨慎。
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不可知论的现实影响
促进对未知领域的探 索和研究。
提醒人们在面对未知 时要保持谦虚和谨慎。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可知论的哲学基础包括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等。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理性是可靠的,可以通过推理和思考来 认识世界。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经验,只有通 过感觉和经验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科学主义则强调科学 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方法。这些 哲学观点都支持可知论的主张,即人类理性能够完全认识 世界。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8.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意志、心灵、感觉、精神)。

客观唯心→客观精神(理念、上帝、神)。

9.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一元论(世界有一个本原)。

二元论(精神和物质各自独立、互不依赖)是折中主义,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张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最根本的理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的内在统一。

1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实。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4.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基础)、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15.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是现实世界成为人化自然。

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6.世界是多样的物质统一体,是辩证唯物世界观最基本的原理,也称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规律具有客观性(根本特点)、稳定型、普遍性。

17.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

(一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产生及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一) 1.如果从它的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如果从它的阶级属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为谁所用)(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3。

如果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关于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二)、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列宁继承和发展并推进到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以及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第一、二、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依据(第四、五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3、科学社会主义归宿(第六、七章)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任何一种认识论都是对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性理论。

在众多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两种重要的认识论流派。

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通过感觉和实证的方式来获取真实的知识,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基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而不可知论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受主体自身的意识和思维限制,无法获得客观真实的知识。

本文将探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本质和主要观点,并分析它们在认识论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我们将从理论角度逐步深入理解这两个认识论流派的基本原理,并将重点介绍它们所强调的要点和特点。

通过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比较分析,我们将发现它们在认识论领域中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它们在科学、哲学和实践等方面的影响。

最终,我们将总结出可知论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以及不可知论作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认识论在理解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以及它们在认识论上的不同立场。

同时,也将更深入地认识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为我们的思考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对主题的概述、文章结构的介绍以及写作目的的说明,为读者提供了整篇文章的背景和导读。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主要章节,分别讨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应的认识论,并进一步阐述它们分别代表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在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部分,将会通过两个要点来阐述并分析其重要性。

在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部分,同样也会通过两个要点来阐述并分析其重要性。

结论部分将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进行总结,并强调它们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探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论观点,进一步分析其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的意义,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论分析。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例子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例子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例子
1. 咱就说,你看那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咱能确切知道它的运行规律,这难道不是可知论的体现吗?就好像我们知道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清楚明了呀!
2. 你想想,我们通过科学研究能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不就是对可知论的有力证明吗?难道这不是像我们清楚自己喜欢吃什么美食一样理所当然吗?
3. 嘿呀,比如我们能预测天气的变化趋势,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就是可知论的实际例子呀!就如同我们知道朋友的喜怒哀乐一样真实呀!
4. 咱说那些数学定理,被我们一代代证明和运用,这不是很明显的可知论嘛!好比我们知道走哪条路回家最近一样的确定呀!
5. 你看医学上不断攻克各种疾病,掌握疾病的原理和治疗方法,这不是在说可知论吗?难道不是像我们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那样清晰吗?
6. 哎呀,对历史的研究和了解,让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这绝对是可知论的例子呀!就像我们知道家里的东西放在哪里一样熟悉呀!
7. 比如说对宇宙的探索,虽然后面还有很多未知,但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呀,这就是可知论呀!这跟我们知道怎么和朋友友好相处不是一样的嘛!
8. 像对心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了解人的内心,不也是可知论的表现嘛!就像我们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开心什么时候会难过一样确切呀!
9. 咱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实都在证明可知论呀!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觉得呀,可知论确实有它的道理,我们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真的可以知道很多很多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一下什么是概念先:各种事物中相同的信息,一般我们用一个词语来代表这些相同的信息。
刚刚的例子问题就出在词语的概念上,我要你准确定义何谓纯洁,你自己心中这个词语的概念是模糊的,这个词语的信息似乎又跟另外一个词语的信息是有关的,相互重叠的。一个概念必须是清晰的,才可以被用来基本逻辑推理,由此就引出了科学的下一个要求——逻辑的紧密性。(科学的术语的概念就很清晰,可翻译的时候却不容易。)
3.可证伪性
科学的假设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假设可以被证明对错的。不要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被证明对错,世界神造这个命题就无法证明对错,你怎么证明对错?你有什么证据说这个命题是错的,神造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只是神的梦境,整个世界都是它模拟出来的。你怎么证明这个命题是错的,当然你也无法证明它是对的,因为一样没有证据,你完全可以说是盘古引发宇宙大爆炸的做出来的,当然这个命题也一样无法证明对错。
B
佛洛依德问:“你憎恨你的母亲吗?”
病人:“你在说什么,你这个疯子!”
佛洛依德:“刚刚那句话刚好戳中你要害,所以你才这么激动,所以我还是正确。”
刚刚的那个例子无法被证明是对是错,现在这个可以了,2012年12月20日世界末日啦!结果呢?像世界末日这个命题,我觉得都比佛洛依德的靠谱,起码可以证明是错的啊,前佛洛依德的学说连伪科学都算不上,后弗洛伊德的学说还好点。
4.我错了
这个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可是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对就对,是错就错,不要因为脸面而去否定事实。如果没有这种态度的话,跟宗教又有何区别呢,就像地心说和日心说,宗教为了否认日心说,死了多少人知道吗?科学要求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我记得之前有人发帖子认为所有女人的都是逻辑能力差,所以都不讲逻辑,我用一些生理学知识去论证他们是错的,他们居然说要用哲学去论证,我当时也是笑抽了,哲学会研究这些东西?
二.不可知论(这个说出来的话,觉得有点自己砸自己的场子,说了休谟,不说康德,天打雷劈啊,等我措好辞在更新吧)
还有一个例子
我们骂一个人,骂他不是人,而根据书上却说人是能够使用和制造工具的动物,他不是人,所以他不会使用工具,不会使用工具的话,也不会写字,所以你骂他不是人,等于骂他不会写字。逻辑上没有出错啊,可怎么总是感觉怪怪的。
经过这两个例子,相信你们就会发现如果用基本逻辑去推理我们日常生活的用词,会变得很不合理,为什么呢?不是基本逻辑不靠谱,而是我们日常用词的概念有问题。
然而其实他们这样说的时候,他们其实就跟他们所认为的女生没什么区别,都是不讲逻辑嘛。其实我们每个人从潜意识来说都是遵守基本逻辑的,他们如果认可我的观点就会觉得面子有点挂不住,有点不爽,而为了避免这点不爽,他们也就只好否定我了。
人其实乐观主义者,很多人喜欢收集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初中的时候,有人问我,是不是操行分不及格就毕不了业,我说应该是的,他就说如果是这样的,上一届的人岂不是有很多人毕不了业?我跟他谈了一阵子,发现他提出的一些“证据”,都是用来证明就算操行分不及格一样可以顺利毕业的,根本就没有说过关于一个操行分不及格就毕不了业的的例证。(这是心理学的东西扯得有点开了。)
对于无法被证明对错命题的我们就称之为伪命题,伪命题是科学无法涉及到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科学也不会去研究。
在这里我举两个生动的例子。(精分者勿喷,我也是学心理的,大胡子得罪了。)
佛洛依德给病人看病
A
佛洛依德问:“你憎恨你的母吗?”
病人:“太腻害了,你怎么知道的?”
弗洛伊德:“我是正确的,我就是这么屌。”
一.先说科学的要求,怎样才可以算是科学的东西
(我喜欢用用txt,不像某个管理员)
1.概念清晰
对于这个条件你们可能会觉得很简单,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举例证明就好了。
我在一个学术讨论群里发了几个黄段子,结果被小明(小明召唤术!)警告说:“你们纯洁点啦!”(好像这也不算什么警告)我当时想玩一下小明,我问小明:“怎样才算纯洁,你认为的纯洁是怎样的。”小明也许知道玩不过我,潜水了。然而(小丁丁召唤术!)小丁丁却不怕我,他跟我说:“心无杂念应该就是纯洁了。”我追问道:“心无杂念是指什么都不想,还是指想专注于是一件事。”小丁丁认为是专注于一件事。我又问道:“我编黄段子也是很用心,很专注的,我是不是很纯洁啊,萌萌哒!”
类比思维跟基本逻辑中的A=A是不一样的,将各种事物的信息进行类比,你也许会得出相同的信息,可很少会有两种事物的信息是完全相同的,也许这就是我们日常用语概念不清晰的一个原因。科学的概念必须能经过基本逻辑的考验,基本逻辑用在清晰的概念上才是靠谱的,否则的话就会出现上文那样,纯洁=专注,骂你不是人=>骂你不会写字,有些日程用语也会被某些领域的科学所定义,例如激励,在动机心理学是有这个概念的,欲望,升华,都是的。(升华是佛洛依德的说法)个人觉得社会科学也许会有更多的概念跟日常用语是有关的。
你做选择题的时候有没有发现选项长的往往是对的,有的时候那道题不会做,于是你就把选项长的选了。这就是类比思维。(这个选择题做的对不对就是不好说了。)
最后说一下我的例子,小时候我家电视还是那种台式电视,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出蓝色二极管,当然也就没有LED了,那个时候电视抽风了话,拍它几下就好了,然后收音机抽风了照样拍他两下,结果导致我现在要是遇到电脑或者手机坏了,都会有种想抽它们的冲动。
2.逻辑紧密
科学的论证,不会是用直觉,而是用逻辑。说道这个逻辑我先说一下,类比思维这个东西。类比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是经常用到的,可我决定先说古人的例子。
古人云:露结成霜。他们经常看到水结成冰,所以认为冰一定是水结成的。露水是水,冰霜是冰,所以他们看到冰霜的时候就认为是露水结成的,而没有想到其他可能。(这让我想起了太阳晒石头的论证,休谟用这个也许会更贴切。)古人其实就是把之前的经验类比到露水,冰霜上面了。(然而只要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是不对的。)
我的生理学论证是这样的:生理学证明女生是更容易情绪化一点,她们的大脑结构虽然跟男生有点差别,可一样是有逻辑能力的,只不过她们闹气情绪的时候不愿意跟别人讲道理而已,别说她们,男生也一样有这种情况,也没有任何研究证明女生的逻辑能力天生比男生差,有的女生数学成绩也不低。
他们回答我说:数学成绩高也是高分低能吧,不是情绪化,她们就是不会讲逻辑,不讲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