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柏拉图则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相 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只有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 经验世界的现象和感觉,无法超越这 些现象和感觉去认识更本质的世界。
04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比较
对知识的获取方式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和理性可以完全认识世界,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 识世界。
不可知论的主要观点
01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本质 和真相。
02
不可知论认为知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
到相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
不可知论强调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可知论的哲学背景
不可知论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
主题重要性
认识论基础
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探讨是认识论 的重要基础,涉及到人类对世界的认 识方式和理解程度。
哲学体系基石
在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争论是构建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之一,对其他哲学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02
可知论
可知论的定义
总结词
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能够完全认识世界,即世界是可知的。
对知识可靠性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知识,而不可知 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详细描述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知识获取方式,通 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他们认为 科学方法可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客观、准确 的知识。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因为人类的观察和实验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 完全排除主观偏见和错误。他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依 赖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官,而这些经验和感官是有局限性 的,因此知识的可靠性是有问题的。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他要求人们“对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皮诺的两个故事2庄子前360——前286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气功家,道家称其为南华真人;姓庄名周,宋国人;他是相对主义滑到不可知论的;他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的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办不到的;他还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意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绝对的标准,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我怎么能够辨别得清楚呢庄子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着,但他忽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他认识到,人对外在事物性质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与参照系有关,但是他夸大了认识的主观性,错误地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善恶之分、是非之别,没有大小属性的差别;他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结果滑到了不可知论的泥淖;庄子提倡无欲、无为、无知,他要求人们以养生长寿为人生的第一要义;3休谟1711——1776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西欧近代不可知论的鼻祖;他是从极端经验论滑向了不可知论;休谟认为,人的知识来自感觉、经验,感觉是主观的;什么东西引起人的感觉呢这是一个不可知的问题;因为,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什么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休谟经常处于苦恼之中,他感觉到自己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矛盾;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唯物主义有实际的力量,唯物主义信仰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他承认他的不可知论理论,把他密封在唯我论的狭窄的天地里,使他处于一种绝望的孤独的境地,因而使他“感到惊恐和惶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能融合于社会的希奇古怪的怪物,断绝了一切人世的交往,被完全遗弃,郁郁寡欢;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他认为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合乎逻辑的;休谟就是在这样矛盾心情中度过自己一生的;4康德1724——1804康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家第一个代表人物;他割裂了本体与现象的联系,丢掉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辩证法,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陷入了不可知论;康德的认识论结构如下:1、他承认在人之外有一个客观的物自体;2、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可以划分为感官和先验自我意识;3、人的感官与客观的物自体相互作用在人的感官中形成“感性杂多”,即各种简单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的要素;4、人的先验自我意识可分为三部分:先验感性、先验知性和先验理性;人的先验感性具有时间和空间综合能力,它们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感性杂多组合成有时间和空间特性的现象或表象;现象和表象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某物或物的存在过程;5、人的先验知性先天就具有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力;在先验知性的作用下,人就可以把大量的没有联系的现象条理化,找出其中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于是在人的大脑中就产生了所谓的科学知识;6、人还有先验的理性;所谓先验理性是人的一种对科学知识进行反思的能力;人对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刨根问底,寻找那形而上的答案,比如,被人感知的物自体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物自体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开端这开端是怎样的开端之前又是怎样的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终结终结的状态是怎样的终结后又是怎样的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如果是有限的,那么在宇宙之外是怎样的如果是无限的,那么我们现在处于宇宙的什么位置7、康德最后说:人只能认识感官感知到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现象背后的本质,更不能认识物自体;人只能主观地设想物自体是什么样的,但是立即会陷入二律背反,即得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这两个相反的结论都有一定的道理又都不全面;比如,在回答宇宙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时候,不可能得出一定是物质的或一定是精神的结论;所以,康德陷入不可知论;他指出,人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科学只与现象打交道,只有信仰才与物自体打交道;他说:“我必须贬低知识,以便给信仰留出地盘;”三、可知论的几个典型学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由于自然科学发展得不够充分,由于人们的抽象思维缺乏辩证法,由于没有找到沟通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因此,不可能真正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可知论的理论,大家细细品味,看其中是否有说服力;1素朴实在论从古至今,一般人包括没有真正学懂哲学的哲学工作者,几乎都是素朴实在论者;他们把看到的事物景象,如蓝天白云,高楼市场,车水马龙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等都视为客观的真实的事物本身;他们认为,他们看到的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实体;他们认为,我感知事物是什么样的,事物本身就是什么样的;比如,我看到了一个红色的苹果;通过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感官,我发现,苹果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圆的,于是我就说,这个苹果本身就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和圆的;其实素朴实在论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把客观对象的性质与我们对对象的感觉等同了;客观对象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圆的,我对它们的主观感觉也是红色的,甜的,香的和圆的;红色,甜,香,圆等等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这样一来,主观等于客观,精神等于物质,滑到唯心主义那里去了;这与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有什么区别我们说,素朴实在论是素朴的唯物主义,是可知论,但却十分地庸俗;列宁说的好:“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别开来;”哲学笔记第90页前苏联哲学家德波林1881——1963说:“对于最初的原始认识说来,感觉是和感觉的对象同一的,现象是和存在、自在之物同一的;”哲学笔记第537页2镜象反映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可以划分为两派,其一是不可知论者,其二是镜象反映论者;镜象反映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法国的拉美特利和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尔巴哈;他们从反映论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好比照镜子,镜子外面的实物与镜子里面的像十分相似;比如培根说:“存在的真实与知觉的真实是同一的;它们的差别,没有比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来得更大;”下面,我们对镜象反映论进行批判:镜象反映论坚持了唯物论和反映论原则,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对反映的理解是庸俗的和简单的,是不科学的;这种认识论忽视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观性;人的感官和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照镜子,而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信息的接受、选择、变换和反馈的过程;比如放电影;它的原理是灯光通过一张张有图象的胶片,再通过一个放大镜,把图象投影到前面的银幕上;每张胶片上的图象在银幕上只停留0 04秒,前后两张图象的交换时间是0 01秒,在前后图象交换时,银幕是无光的;人的视觉暂留时间是0 1——1秒;就是说,前一张图象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它在人的眼睛里面的印象会停留0 1秒以上;这样前后两张图象就连接起来了,在人的眼睛看来,图象是运动的,活动的;其实,每一张图象在银幕上都是静止的和间断的;这告诉我们,反映结果与被反映物之间是有原则区别的,二者并不相同;比如,银河系;它的直径是10万光年,即光线要走十万年的时间;假设我们在地球上观测银河系;银河系直径上的两点A和B 的长度是十万光年,我们眼睛C与A的距离是15万光年,C与B的距离为7万光年;A、B、C三点形成一个三角形;请问,我们看到的银河系是什么我们看到的A点是15万年前曾经存在的星的光线在我们眼睛里面的投影、反映;我们看到的B点是7万年前曾经存在的星的投影和反映;我们今天晚上观察到的银河系情景是7万到15万年的历史时间内,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的星的信息在现在的同一时刻在我们感官上的投影是一个历史的大杂烩3黑格尔的可知论黑格尔认为,人认识世界是宇宙精神自己认识自己,当然可以认识清楚;4马克思主义的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认为,人的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运动过程来实现,即通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谬误到真理,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无限过程来实现;认识的实质是客体的信息通过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主体感官中被接受、变换、反馈的无限过程,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能是无限发展着的人类社会实践;很多朋友在做到关于这两个概念的题时候,会有所困惑,希望在我的详尽解释后,会对大家的理解有所帮助;可知论是主张世界可以被认识的哲学学说,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既有唯物主义可知论,也有唯心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着根本的区别;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怀疑、限制或者完全否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但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18世纪,自然科学还不够发达,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比较零碎,对许多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原因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从而促使一些哲学家提出猜想,认为在事物的背后存在一个不可认识的物自体;D.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把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I.康德;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而属于信仰的领域;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科学家,如赫胥黎和赫尔姆霍茨等,在自然观方面承认自然界受客观规律支配,不承认任何外来干涉;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不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鼓吹不可知论;实证主义者H.斯宾塞和A.孔德等都是休谟主义者;新康德主义则极力宣扬康德的不可知论;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证主义、存在主义等流派都宣扬不可知论,借以反对唯物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在做题时,牢记一点即可:一切的唯物主义者和一部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那么遇到此类题目就可以解决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
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
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
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
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
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
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名词解释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名词解释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你晓得啥是可知论不?简单来说呀,可知论就是觉得咱人啊,能够认识这个世界,能够搞清楚这世界的各种事儿。
就好比你想知道天上星星咋回事儿,嘿,通过努力咱就能明白个大概呀!比如说,科学家们不就是靠着不断探索,一点点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嘛,这就是可知论的体现呀!那不可知论又是啥呢?不可知论就觉得这世界有些东西咱根本就没法弄明白!哎呀呀,就好像有一层厚厚的雾挡在那儿,怎么都拨不开。
你想想,是不是有时候有些事情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怎么都搞不清楚呢?这就有点像不可知论说的那样。
咱就说,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就像是一场辩论!可知论说:“咱能行,能搞懂!”不可知论就反驳:“哼,你想得美,有些就是弄不明白!”这不就有意思了嘛!你看啊,咱生活中不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嘛。
有时候咱信心满满地觉得能搞清楚一件事,可真到了那时候,发现哎呀,咋这么难呢,这不就有点像不可知论了嘛。
但有时候咱又咬咬牙,坚持下去,嘿,还真就弄明白了,这不就是可知论占了上风嘛!咱再举个例子哈,比如说研究黑洞。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黑洞神秘得很,好像根本没法弄清楚。
这时候不可知论可能就会说:“看吧,弄不明白的啦!”可后来呢,科学家们通过各种努力和研究,不也对黑洞有了更多的了解嘛,这时候可知论不就又有话说啦:“瞧见没,还是能搞清楚的呀!”我觉得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其实都有它们的道理。
世界这么大,这么复杂,肯定有些东西咱一时半会儿弄不明白,但也不能就说完全没法知道呀。
咱得有那股子探索的劲儿,说不定哪天就搞懂了呢!咱不能因为有些难就退缩了,那多没出息呀!咱得像那些勇敢的科学家一样,不断去尝试,去探索,这样才能让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呀!所以呀,咱可不能小瞧了可知论,也不能完全否定不可知论,要在两者之间找到那个平衡,才能更好地去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概念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概念
可知论(Epistemology)是研究知识和认识的起源、本质、范围、标准和限制等问题的哲学分支。
可知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感观观察、理性思考、科学研究等途径获取真实的知识,能够了解客观世界的存在、性质和规律。
可知论的代表性观点包括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批判性理性主义等。
不可知论(Agnosticism)是指在某一问题上,人类无法获得
确凿的知识或无法得出确定性的结论。
不可知论认为,有些问题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无法被准确解答或证明。
不可知论的代表性观点包括宗教不可知论和科学不可知论等。
需要注意的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
在某些领域或问题上,人类可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知识,而在其他领域或问题上,人类可能无法达到确定性的认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者之间存在一种渐进的关系,取决于问题的性质、研究的方法和已有的证据等因素。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诺,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诺、庄子、康德、休谟。
(1)皮诺(前365——前275)皮诺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诺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王阳明的观点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两种不同立场,其中可知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观察来认识世界和宇宙,而不可知论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理解世界的真相。
在这两种立场中,我国历史上的哲学家王阳明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1.1 可知论的理论可知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维和对外界的观察来认识世界。
这种观点主张强调逻辑推理、理性思考以及科学实证,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这些手段来探索世界的真相。
1.2 不可知论的理论不可知论则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世界的真相。
这种观点主张谦卑和谨慎,认为人类应当面对自己的认识局限性,不妄自尊大地试图掌握一切真理。
二、王阳明的观点及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看法2.1 王阳明的观点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他的著作《传习录》中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重要思想。
在他看来,人的良知是可以直接认识真理的,只要人们用心去感悟,就可以真正认识世界。
2.2 王阳明对可知论的看法王阳明虽然主张人的良知可以认识真理,但并不是简单地认同可知论的立场。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有局限性,所以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
王阳明在主张人的良知可以认识真理的也提醒人们要保持谦逊和谨慎,不可妄自尊大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切真理。
2.3 王阳明对不可知论的看法王阳明也并非简单地认同不可知论的观点。
他认为,虽然人类的认知有限,但只要我们积极用心去感悟,就可以实现对真理的认识。
王阳明在承认认知有限性的也提倡人们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真理,而不是消极地接受认知的局限性。
三、结论王阳明既不完全认同可知论,也不完全认同不可知论。
他在认识论上主张的是以谦逊和谨慎为基础的主动探索,既要坚信人的良知可以认识真理,又不可妄自尊大,应当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这种观点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人对认识论的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于王阳明的观点既不完全认同可知论,也不完全认同不可知论,因此在我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标准
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标准
可知论是指所有概念都可以通过知识或经验被理解和证明。
不可知论则认为存在某些概念是超出人类知识或经验范围的,因此无法通过理性推理或经验验证。
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其对知识和真理的信仰和反思。
可知论者相信知识可以被获得和证明,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真相。
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人类的理性和认知无法涵盖所有真理,认为知识的获取和证明是有限的。
因此,判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其对知识和真理的信仰和反思。
可知论者相信知识可以被获得和证明,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确定真相。
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人类的理性和认知无法涵盖所有真理,认为知识的获取和证明是有限的。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名词解释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俩家伙!你知道不,可知
论就像是一个超级自信的探险家,坚信这世界没啥是咱搞不明白的!
比如说,咱对宇宙的探索,虽然现在还有好多未知,但可知论者就觉得,嘿,总有一天咱能弄清楚那些神秘的玩意儿!就像咱小时候努力
去搞懂一道数学难题一样,虽然难,但咱有信心搞定它呀!
那不可知论呢,就有点像个总是摇头的怀疑论者。
他们觉得,哎呀,这世界好多东西咱根本不可能真正搞懂!好比那深海里的某些神秘生物,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完全了解它们的真面目。
“真的能完全搞懂吗?”不可知论者会这样问。
咱生活中其实也经常能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影子呢。
比如说,有人对
未来充满信心,觉得自己能掌握一切,这就是有点可知论的味道。
而
有些人面对一些复杂的事情,就会耸耸肩说:“哎呀,这谁能搞得清楚呀!”这就是不可知论的表现啦。
你想想,科学的发展不就是在可知论的推动下不断前进的吗?科学
家们就是坚信自己能解开各种谜团,才会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呀!但
不可知论也不是毫无用处,它能让我们保持一份敬畏之心,不会盲目
自大。
总之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就像两个在思想世界里打架的家伙,各
有各的道理。
咱得根据具体情况去思考,不能一味地偏向某一边。
咱
得既有探索的勇气,又有敬畏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个奇妙的世界呀!你说是不是?。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通俗理解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通俗理解
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不可知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
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或事物的本质是不可知的。
它不承认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将尚未认识之物,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一道鸿沟,认为人根本不可能越过这道鸿沟,因而也就无法知道客观世界是否存在。
同一性是指两种事物或多种事物能够共同存在,具有同样的性质。
简单点说就是同时存在,思维可以认识存在,存在又可以反映思维,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分歧。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篇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例子】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
(1)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
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
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
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观点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观点
可知论(Epistemology)是关于知识的哲学领域,认为人类能
够通过感知、推理、经验等途径来获得真实且可靠的知识。
可知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经验主义:认为知识主要来源于个体的感知和经验,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获得知识。
2. 理性主义:强调人类可以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考来获得知识,不依赖于感觉和经验。
3. 直觉主义:相信某些知识是直接而不需要通过推理或经验获得的,这种知识可以称为直觉。
4. 内部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因此只有个体自己可以判断其是否拥有知识。
不可知论(Agnosticism)认为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人类无法
获得确定的知识或判断。
不可知论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宗教不可知论:认为关于神的存在与否,人类无法获得知识,因此对神的存在保持怀疑或不确定态度。
2. 形而上学不可知论:认为关于现实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等,人类无法获得确定的知识。
3. 认识论不可知论:承认人类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是有限的,无
法获得绝对真理。
不可知论并不是否定知识的存在,而是强调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和对某些问题不确定的态度。
在某些情况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以是相辅相成的,人们可以同时持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观点。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解释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解释篇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哲学上关于知识和真理的两个极端观点。
可知论认为,我们是可以知道真相的,宇宙和人类的本质都是可以被理解和揭示的。
可知论者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知识是足够的,我们可以不断地接近真理。
例如,牛顿力学就是一个例子,它准确地描述了行星的运动,但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就被证明是不完全的。
不可知论则相反,认为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真相的。
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知识是有限的,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宇宙和人类的本质。
不可知论者常常强调人类的认知限制,例如我们可能无法看到事物的本质或理解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事件。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支持者和批评者。
支持者认为,可知论提供了一种乐观和积极的哲学态度,鼓励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而不可知论则强调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提醒人们要谦虚和谨慎地看待自己和世界。
然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并不是孤立的观点。
在哲学中,许多哲学家认为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这种观点介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间,它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来接近真理。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中的重要观点,它们提供了不同的哲学态度和思考方式。
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我们的观点,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世界。
篇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哲学上关于知识问题的两种基本观点。
可知论认为人类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识,并且人类的知识是客观存在的。
不可知论则相反,认为人类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或者认为人类掌握的知识并不可靠。
可知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近代哲学家康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和推理来掌握所有的知识,康德则主张人类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和理性思考来建立知识体系。
不可知论则强调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
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古罗马哲学家布鲁诺和近代哲学家笛卡尔。
布鲁诺认为人类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甚至认为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更新。
高三复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如何回答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如何回答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其实是思维和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关系。
就是说,可知论相信现在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弄清楚,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上总有弄不明白的东西。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B、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
C、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D、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
答案:B,C,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区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最大的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可知论是指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对科学真理的客观
性予以否定。
排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排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课件
PART 04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比较
知识获取的方式和范围
总结词
可知论认为人类通过科学方法可以完全认识世界,而不可知论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存在无法认识的事物。
详细描述
可知论认为人类通过科学方法可以完全认识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规律和现象。科学方法包括观察、 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手段,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可知论则认为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存 在一些无法被认识的事物,有些事物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认识。
对科学方法的认同程度
总结词
可知论高度赞扬科学方法,认为它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不可知论则对科学方法持保 留态度,认为它也有局限性。
详细描述
可知论认为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因为它基于实证和可验证的原则,可以帮 助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可知论则认为虽然科学方法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但 它也有局限性,因为科学方法无法证明一些超出现实世界的现象或理论。因此,不可知
1
2
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科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 供动力。
3
在教育、研究和创新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可知论的启示 认识到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不断探索和挑战未知。 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保持谦虚和谨慎。
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不可知论的现实影响
促进对未知领域的探 索和研究。
提醒人们在面对未知 时要保持谦虚和谨慎。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可知论的哲学基础包括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等。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理性是可靠的,可以通过推理和思考来 认识世界。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经验,只有通 过感觉和经验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科学主义则强调科学 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方法。这些 哲学观点都支持可知论的主张,即人类理性能够完全认识 世界。
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
1、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
2、不可知论认为逻辑上不可证明,所以他们的回答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会因为不知道,就相信有,或者相信没有,“相信”本身就是自欺。
严格来说不可知论逻辑上最严谨,不过无神论实际上成功地用理论解构了大部分有神论的阵地。
泛神论就是拖鞋也可以成神,自然神论只限于自然崇拜,多神论一般是有复数人格神。
3、不可知论并不是完全的不可知,或者说,不可知论不会否认我们可能拥有任何知识。
毕竟先天分析判断还是可以进行的,比如说猫是猫,比如说雪是白的或者不是白的,再比如说平面几何中,直角三角形弦长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以及狗是动物。
前两个命题为真的原因,是逻辑的,或者说是语言的。
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任何一种认识论都是对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性理论。
在众多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两种重要的认识论流派。
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通过感觉和实证的方式来获取真实的知识,认为人类的认知是基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而不可知论则是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受主体自身的意识和思维限制,无法获得客观真实的知识。
本文将探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本质和主要观点,并分析它们在认识论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我们将从理论角度逐步深入理解这两个认识论流派的基本原理,并将重点介绍它们所强调的要点和特点。
通过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比较分析,我们将发现它们在认识论领域中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它们在科学、哲学和实践等方面的影响。
最终,我们将总结出可知论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以及不可知论作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到认识论在理解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上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概念和观点,以及它们在认识论上的不同立场。
同时,也将更深入地认识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为我们的思考和学术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对主题的概述、文章结构的介绍以及写作目的的说明,为读者提供了整篇文章的背景和导读。
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主要章节,分别讨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对应的认识论,并进一步阐述它们分别代表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在可知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部分,将会通过两个要点来阐述并分析其重要性。
在不可知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部分,同样也会通过两个要点来阐述并分析其重要性。
结论部分将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进行总结,并强调它们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探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认识论观点,进一步分析其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的意义,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论分析。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什么意思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什么意思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什么意思?可知论就是说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就称之为可知论。
而不可知论呢!不可知论就是认为自己在宇宙中地位比较低下,或者自己的认识能力十分差劲儿,也会被人称作可知论的看法。
可见我们今天想要去讨论这个问题的话,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白到底什么叫做不可知论才行呀!
因为它太难掌握了。
但如果你懂得了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比如说,“女娲补天”吧!因为从古代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女娲补上了天空,她用石头补上了,天空的漏洞。
后来又有一种说法是盘古开辟了天地,然后女娲才造出来的人类,再往后面推移的话应该是出现了神农尝百草,发现了各种药材,而且有时候没吃完的东西还有把他放在地上晒干以备不时之需等等的故事情节都是跟人类有关系的,但是随着考古学的兴起,专家学者在古墓里面发掘的过程当中却发现人类并不是像传统的说法所描述的一样是由女娲创造的。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什么意思?可知论就是说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规律,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就称之为可知论。
而不可知论呢!不可知论就是认为自己在宇宙中地位比较低下,或者自己的认识能力十分差劲儿,也会被人称作可知论的看法。
可见我们今天想要去讨论这个问题的话,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明白到底什么叫做不可知论才行呀!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关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研究观点摘录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否对立“可知论”既不是哲学上的基本路线,也不是一个派别。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不可知论是哲学上的一个派别。
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中间派,但最终属于唯心主义的基本路线,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
因此,应当用“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来代替“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作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的“可知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只是折中主义的思维的产物。
不可知论是存在的,它正好是哲学上折中主义的流派。
一个折中主义的流派,与折中主义的产物能发生“根本对立”吗?“可知论”是不可知论的“假想敌”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不承认“可知论租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唯物主义是以反映论来同不可知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是要求把不可知论的不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引向彻底的经验论、先验论。
离开了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不讲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讲认识的泉源是什么,单纯强调可知与不可知具有“根本对立”的意义,这还是折中主义的立场。
总之,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命题中,不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流派,“可知论”是折中主义的虚构,.这两者之间的所谓“根本对立”,也只是对于折中主义来说才有意义,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秦淮沙《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晋阳学刊》1985年第2期秦文反对环绕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两个派列的斗争”和认识论中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的提法,我感到是有启发的。
第一,我认为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称作哲学的“两个派别”未必妥当,因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只是认识论中一个重要问题上的观点,而不是贯串于全部或大部哲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哲学派别的基本标志。
第二,我认为在认识论中为了划清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也不十分妥当,因为这种表述同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对立是平列的,于是容易使人们把两个“根本对立”当作同等重要的问题看待,不利于正确把握认识论中两条基本路线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因此,我主张不再采用“两个派别”和“根本对立”的提法,而表述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陈启曾《应该承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与秦淮沙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6年第6期二、唯物主义和可知论的关系总之,说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在事实上和理论上都是说不通的。
事实上,许多不可知论者是从唯物主义的前提出发,即外部世界是真实地、客观地存在着的,而我们的感觉是由外部世界的现象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⑧。
但是,他们又否认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认识外部世界的本质。
从理论上讲,在承认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原则的同时,否认意识能够正确反映物质世界,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因为划分唯物论与唯心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有区别的,前一个是物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后一个是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或客观事物的问题。
否认我们的观念能够正确地反映世界,并不等于否认我们的观念是对外部世界的某种反映。
因此,不能说准物论者就必然是可知论者。
-----韩震《唯物论者必然是可知论者吗》,《人文杂志》1986年第1期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这一全称判断存在反例。
思格斯、列宁的论述都有唯物主义者是小可知论者的情况存在。
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者大有人在。
正确解决可知论的有关问题不能获得可知论者的资格。
不可知论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唯物主义者是台是可知论者.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郭安《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质疑》,《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唯物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可知论是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一种哲学学说,它是同不可知论即否认认识世界为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为可能性而相对立的。
唯物主义和可知论虽然有联系,但不能混同。
既不能把一切可知论者都当作是唯物主义者,也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当作可知论者。
唯物主义和可知论各自本身汉含义、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哲学发展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整个哲学体系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对他们的哲学要具体分析.也不要简单化,笼统地认为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一定都是可知论者。
-----李本先《并非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是可知论者》,《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并非天然绝缘的,唯物主义也并不具备对不可知论的人生的免疫力。
相反,在认识论的范围内,唯物主义有许多通向不可知论的途径。
有的唯物主义者虽然不直接就是不可知论者,但由于其理论的不彻底性和内在矛盾或理论缺陷,因而其理论中带有隐性的不可知论的病菌。
就象人的生理上有病灶一样,在某种场合、某种因素的诱发下,其理论就可能走向不可知论。
在认识论问题上,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很多方面难免滑向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
如在感觉问题上就是一例。
-----郭安《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吗——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一点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对旧唯物主义特别是经验论的唯物主义来说,“本质不可知”的思想并非是一个偶然出现的过失.旧唯物主义者从静观的感觉、知觉出发,只看到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受着人们静观感知制约的一面,他们试图只凭知觉或感触的方式来认识事物,至于离开这些知觉和感触的事物本身究竟怎样,即这些事物的“本性”、“实质”是什么,就可能是不知道的了.因此,在旧唯物主义者中间出现了象洛克、孔狄亚克这样的不可知论者,这是可以理解的。
他们有不可知论的思想,但能不能说他们就是不可知论者呢?也许有的同志会这样问。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韩震《唯物主义同不可知论并非绝缘》,《河北学刊》1986年第2期当然,唯物主义者也不都是可知论者。
因为是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主要看其是否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但是,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并不等于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并不等于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
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
因此,只有既承认物质是世界的本质,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又承认思维能够认识“现实世界”,承认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的人、简而言之,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可知论者。
-----钟天祥《对于可知论一种提法的异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当我们把不可知论当作唯心主义因素而和唯物主义对立时,我们指的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本原问题上的对立,当我们转到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时,如果我们还讲到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对立,那么唯物主义是作为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作肯定的回答的观点而与不可知论相对立的,而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这样,我们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上,看到了直接对立的两极:一极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至少不能被彻底认识,这在哲学史上叫做不可知论,另一极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这极我们逻辑必然地把它叫做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直接对立物是可知论而不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直接对立物是唯心主义而不是不可知论。
-----王金福《论可知论范畴成立之依据》,《晋阳学刊》1986年第3期笔者不赞成唯物主义者必然是可知论者的观点。
首先,该观点与哲学史不尽符合。
其次,该观点在理论上不能成立。
众多旧唯物主义者所以倒向不可知论,原因在」几:其一,脱离实践考察认识;其二,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其三不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对立统一;其四,不理解人的思维的抽象力可以从经验中抽象出理论,从而把握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
-----马捷莎《唯物主义者不必然是可知论者》,《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是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错误命题“同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一正确命题纠缠在一起。
两者综合,超党性倾向发生了:一方面把不可知论排除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之外,另一方面又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消融在“可知论”之中。
-----钟山晓《“可知论”是个超党性概念》,《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3期三、不可知论的性质不可知论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古代纯粹的不可知论,感性知觉范围外的不可知论,具有调和性质的不可知论和“羞羞答答”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
这个过程和它所显示出来的具体特征说明:第一,不可知论在具体认识过程中,并没有遵循由思想、“经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而它对感觉和经验的重视以及感觉源泉的不明确,却表明了它的唯物主义属性。
就不可知论没有明确地说明感觉的源泉是精神来讲,它在实际上是遵循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就它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知觉范围内,而否认人类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来讲,它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第二,就不可知论总的倾向来看,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否认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而是企图限制这种认识,即把人的认识局限在可感知的范围之内。
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也在扩展着不可知论者的感性知觉的界限,改变着那些不可知的内容和界限,迫使他们不得不按着可知论的方法从事科学,研究物及其特性,从而一步一步地在暗中偷运和趋向唯物主义。
不可知论的这个不自觉的变化过程,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也是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局限性的过程相一致的。
第三,不可知论是一种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更狭隘、更暧昧、更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刘彦生《不可知论的唯物主义性质──从不可知论的演变和特征看它的属性》,《求是学刊》1985年第4期不可知论的哲学性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认识论中的形而上学。
不可知论在哲学上的失误并不是因为它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而是因为它在认识论中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不可知论实质上就是认识论上的一种形而上学。
具体说来,不可知论的形而上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第二,在现象与本质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第三,在一般与个别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第四,在有限与无限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
总之,认识上的形而上学性是不可知论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不可知论者的根本特征。
不可知论的哲学的性质,并不在于它是唯物地还是唯心地回答哲学基本问题,而在于它在认识过程中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由此可知,认识中的形而上学才是不可知论真正的哲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