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论与真理的相对性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知识点每周一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考研政治知识点每周一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真理是人们对于_____及其____的正确认识。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此真理也是具体的,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____,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____。
7.价值的特性有:价值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8.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______,更重要的在于______。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请回答:
(1)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1、2和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3)分析材料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4)分析材料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
A。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B。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D。指导人们满足自身实践需要的真理具有客观性
10.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A。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B。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C。奉献精神和献身精神 D。探索精神和诚实精神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答案】A
【解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加)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时代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

理论渊源:①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唯物主义)];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3、哲学的基本问题(★★★)①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②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③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被认知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1)物质:①“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意识: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认识.doc老马作业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认识.doc老马作业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认识
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既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任何真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根据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

但在特定的时间里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是正确的,并不能因此而模糊或推翻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承认客观真理,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

其次,从可知论角度来说,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在靠近着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承认可知论,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其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最后,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统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其一,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则寓于相对之中;其二,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真理通过绝对真理表达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第 1 题(单选):实践的主体是()。

绝对精神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人人的意识答案: B第 2 题(单选):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答案: C第 3 题(单选):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和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总和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答案: A第 4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科学实验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答案: A第 5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答案: D第 6 题(单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

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答案: C第7 题(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农民科学种田,为人们提供食品医生医治人们的疾病教师向青少年教授自然及科学知识科学家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答案: A第8 题(单选):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答案: B第9 题(单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间接经验毫无用处答案: A第10 题(单选):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有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2-2-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

2-2-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的否定 ×
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 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反映的形式, 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反映的形式,非对真理的 否定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一,真理的客观性 1,关于真理 , ),什么是真理 (1),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真理? 对客观事物本质、 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 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的本性 (2),真理的本性 ), 主观一定要符合客观。 主观一定要符合客观。 一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 【一事物的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的特点 (3),真理的特点 ), [1],客观性 , [2],普遍性 , [3],全面性 , [4],具体性 , [5],条件性 , [6],历史性 , [7],发展性 , [8],过程性 ,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二,绝对性和相对性 认识1 认识2 认识 认识 1,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 真理 ),绝对真理 (1),绝对真理 ), ),相对真理 (2),相对真理 ), 2,二者关系 , ),二者关系 (1),二者关系 ), [1],相区别 , 绝对真理成分(颗粒 颗粒) 绝对真理成分 颗粒) 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不同的属性 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2],相统一 , ◎相联系 二者是同一真理的基本属性。 同一真理的基本属性 二者是同一真理的基本属性。 ◎相互依赖 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表现。 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表现。 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真理是不断地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 构成绝对真理” ),错误观点 (2),错误观点 ), [1],只承认绝对真理,否认相对真理 ——独断论、绝对主义 ,只承认绝对真理, 独断论、 独断论 [2],只承认相对真理,否认绝对真理 ——相对主义、不可知论 ,只承认相对真理,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

考研政治辨析题

考研政治辨析题

(三)辨析题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参考答案】(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

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1)此观点错误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它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理论体系,这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它的作用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之科学”,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包罗万象的科学,必然导致用哲学原则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用主观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联系,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3.“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参考答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 (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〇、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及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④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思想文化来源: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来源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思想进步.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来源的关系:如上一、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唯物论一、世界的物质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哲学基本问题:含义: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必然成为哲学的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内容:①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才能在实践中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基本规律.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与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意识的客观性、主观性和能动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有不是物质本身.能动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时间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辩证法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1、普遍联系原理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普遍联系: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发展观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重视发展的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把握这一规律对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矛盾学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③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④各自作用:同一性: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关系: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4、辩证否定观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欲曲折性的统一.②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认识论二、认识的本质与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和认识及其关系实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内容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①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⑤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因而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认识目的和作用、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等一系列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做出了同旧唯物主义完全不同的回答.3、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认识运动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践的感性材料.②经过理想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制作加工.第二次: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必要性与重要性: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又是理论实现自身的过程.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在第一次飞跃中不可能证实,只有运用到实践,正确的才能被证实,错误的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实现自身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及其基本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通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①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条件性、有限性.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应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即认识的深刻程度、精确程度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有限的性.关系:①二者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③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2、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它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主观是另一种认识,客观事物又不可能回答问题,所以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能是作为主客观桥梁的社会实践.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根据.③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历史唯物主义三、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的含义、要素和各自作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的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②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③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身缠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2、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体不同:{个体意识: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群体实践的产物层次不同{社会心理: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地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意义: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②这一原理对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②劳动对象.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进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③劳动者.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二者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好的: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④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坏的: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隐私泄露.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并非都能使人摆脱贫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如:霸权主义.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题库)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题库)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认识的主体是A.客观对象 B.人的主观世界C.人的大脑 D.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2、认识的客体是A.自然界的存在物 B.观念本身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实践是指A.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 B.一切客观物质的活动C.人们的抽象思维活动 D.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4、把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论的认识论是A.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B.先验论C.能动的反映论 D.不可知论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A.由实践到感性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实践B.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C.由实践到相对真理和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D.由对现象的认识到对本质的认识和由对本质的认识再返回到对现象的再认识8、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对现象的A.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B.外部联系的认识C.生动,具体,形象的认识 D.现象的,直观的认识9、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10、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11、真理就是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为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认识C.对人有用,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1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是人类的客观经验 B.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C.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D.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13、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为转移的 14、真理是A.具体的 B.抽象的C.主观的 D.永恒的1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是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1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A.具体化 B.理论基础C.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 D.实践表现17、正确的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错误的思想归根到底来源于A.人脑的错误判断 B.人的主观想象C.客观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1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 D.普遍联系的观点19、感觉、知觉、表象是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20、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2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内容复习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产阶级和⼈类解放的科学。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3)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和⽅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产⽣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争⽇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4-5)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命性,它是⽆产阶级和⼴⼤⼈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命性和科学性是统⼀的。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政治⽴场、理论品质和最崇⾼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0-1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最鲜明的政治⽴场:致⼒于实现⽆产阶级和最⼴⼤⼈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崇⾼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丰富、⼈民精神境界极⼤提⾼、每个⼈⾃由⽽全⾯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章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2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性、何者是第⼆性的问题;②“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真理是主观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论真理的绝对主观与纯粹相对

真理是主观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论真理的绝对主观与纯粹相对

真理是主观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论真理的绝对主观与纯粹相对一、是非的纯粹相对性庄子在《齐物论》里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天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意即,我和天地万物是平等的、同时存在的。

认识到这一平等原则,这就可以推出万物的是非观皆平等的结论。

而实际上的情况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把自己的是非作为万物的尺度,而不是天下万物的共同是非。

举个例子:世人以西施、王嫱为美,事实上确也西施美貌沉鱼、昭君芳容落雁,于是人们以沉鱼落雁来形容美女,这就是很典型的将人作为万物尺度的做法。

实际中存在另一种情况:鱼雁见西施昭君以为丑不忍睹有碍观瞻,于是不该看的不看,于是沉矣落矣,可以全生、可以保亲、可以尽年。

这就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齐物论》)。

而人们无视鱼雁的审美观而把自己的是非美丑强加到他物身上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在平等原则的前提下,再以道观之,即从超脱于万物的角度来看,无所谓世界大同的是非,只有各物自己的是非。

人与物的关系如此,人与人的关系亦如此。

同样道理,各个学派都有自己的一套学说,都有自己的是非和真理,但这些都不是天下公认的真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相对主义的批判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排斥、批判庄子以及异曲同工的19世纪奥地利的马赫等相对主义理论,认为他们片面夸大了事物性质的相对性,我以为这种批判是无力的,因为:(一)马哲的批判只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

这只是学派的排他性自然体现,属于一种防御的言说,并不成为进攻性的批驳。

学派的排他性这里提到了学派的排他性,是我个人提出的新说法,不妨稍作阐释。

我以为,一个学派的理论之可以成型面世,除了能自圆其说的最低要求外,还应有一个重要的性质,这就是排他性在别人、其他理论其他学说开始批驳之前就存在的防御力,平时是较隐藏的,当被外来理论攻击时就体现出来了。

例如儒家的《论语》里有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矣句,俨然将自己作为正统而将他说作为异端;再如《老子》的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把批评、嘲笑自己的人统统打到下士的黑名单上。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库)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库)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对立表现为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告诉我们A 事必躬亲B 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C 无需学习间接经验D 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3 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A 属于认识过程的基本范畴B 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C 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D.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范畴4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 是不可靠的C. 没有客观依据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5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C.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D.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7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因为A.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B.揭示了认识的对象、来源和作用C.达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 承认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8 客观真理是指A.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B. 认识的客体C. 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D.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9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10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社会历史性的11、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A、主观与客观的关系B、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2、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 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B.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C.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D. 科学实验的活动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能动反映论与消极被动反映论的对立D、反映论与先验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4、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中的经验论D、认识论中的唯理论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16、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抽象、具体、在抽象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概念、判断、推理1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1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 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 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 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 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19、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 直接性B. 主观性C. 摹写性D. 抽象性20、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 )A.真理的不确定性 B.思维的非至上性C.真理的相对性 D.真理的绝对性2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

2021《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2021《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2021《马原》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问题的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哲学派别的划分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是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而唯心主义则相反。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问题是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相反。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问题是关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的问题。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以上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

不可逆性,即时间流逝的方向只能是向前而不能倒流;相对性,即时间的流逝速度因物质运动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空间的含义:是指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场所特点: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相对性,即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因物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连续性,即空间没有间断,一点和另一点之间可以无限接近。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时空是物质运动的载体和基础,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内容和表现。

时空和物质运动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基本思想: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一基本思想反映了唯物史观的本质和特点。

代表人物:XXX、XXX。

他们认为,社会意识是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换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

思维和存在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辨析题)[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辨析题)[方案]

马克思哲学辨析题(三)辨析题1.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参考答案】(1)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形态,其功能首先在于反思。

哲学的反思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

(2)哲学不仅具有反思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功能。

正确的哲学不仅能科学地说明世界、反思世界,更重要的是强调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

(3)此命题夸大了哲学的反思功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参考答案】(1)此观点错误的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它把哲学当成包括一切具体科学在内的理论体系,这是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此,它的作用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成“科学之科学”,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包罗万象的科学,必然导致用哲学原则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用主观的联系代替客观的真实联系,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3.“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参考答案】(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与具体实物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它抽象、概括的是二切实物的共性、普遍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因此说“物质是从各种实物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4.世界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参考答案】(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片面的。

(2)所谓“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它把世界看作已经形成的永恒不变的综合体,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马克思资料

马克思资料

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1该观点把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内容及划分的不同标准完全等同了起来。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答案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知的,是可知论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成为不可知论者。

典型代表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和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

康德认为,由于人们总是受先天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的限制,人们感知的只是“物自体”的现象,而不是“物自体”的本质,所以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而休谟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的世界是不可知的。

康德割裂了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休谟割裂了感觉和客观事物的联系。

2在可知论内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又有本质区别:唯物主义可知论是从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知物质世界是可知的;而唯心主义可知论则是从唯心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得出精神世界本原的可知性的。

简述哲学问题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的观点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②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世界的观点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不可知论。

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由物质派生。

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三个历史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它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是直观性、猜测性很强。

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火、气、土、原子,在古代中国则形成了著名的“五行说”等都是典型代表。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真理是一个过程。

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正如列宁所说:“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

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正如恩格斯所说:“对自然界的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第二,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

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

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持依据
• 不确定性原理。这个理论说明,我们不可能同 时精确的测量出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别忘了, 世界完全可知才叫“可知”,当然,我并不清 楚是否这一条定律就足以完全推翻可知论,但 毫无疑问,这对可知论的撼动是相当巨大的。 • 诚然,这个理论至今仍然有很多疑点和漏洞, 但它已经是一条公认的物理定律,历经了数十 年的发展,经受了实验的考验,并在生产中有 所应用,推翻他是相当难的。至少不是那些哲 学家们随便说说就能推翻的。
现代理念
• 强不可知论 • (Strong agnosticism):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天生就是不可以被了解的, 而人类缺乏根据一些所谓证据来得出这方面结论的能力。 • 弱不可知论 • (Weak agnosticism):神是否存在的问题没有答案,但并非完全不 可能有结论。在没有更多的证据之前人们应该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 消极不可知论 • (Apathetic agnosticism):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神是否存在。但神即使 存在也对整个宇宙毫不相干,所以神是否存在只是个学术问题。 • 漠视主义 • (Ignosticism) • 神的概念没有意义,因为它不能产生可以用科学方法检验的结果,因 此对它的讨论毫无意义。
不可知论与真理的相对性
组员:张鸿超,洪思源,王梦洁, 付昕妍
理论
• 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 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 认为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 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包括上帝)的存 在。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康德。 他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是又认为刺激人们的 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自体的本来面貌是不可认 识的;作为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灵 魂、作为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的世界 和作为最高统一体的上帝,都不是认识的对象, 而属于信仰的领域。 • 在哲学上信奉休谟和康德不可知论的一些自然 科学家,如赫胥黎和H.L.F.von赫尔姆霍茨等, 在自然观方面称他们的不 可知论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现代理念
• 不可知有神论 • (Agnostic theism):不声称知道神的存在, 而只是相信其存在。 • 不可知心灵主义 • (Agnostic spiritualism):认为神是否存在都 有可能,并不信仰某一具体宗教,但过着一种 不是唯物的心灵主义的生活。 • 不可知无神论(Agnostic atheism): • 认为神的存在与否是不可知的,所以不相信宗 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