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产生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
2.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总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3.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个人的收入。
即人们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4.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的最总产品的市场价值。
5.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的市场价值。
6.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
即名义GDP/实际GDP7.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8.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凯恩斯的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
10. 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消费,以至于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
11.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们会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的最佳配置。
12. 永久收入: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有他的永久收入决定13.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即增加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率14.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15.政府购买乘数:收入的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比率。
16.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的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17.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在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8.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宏观名词解释
GDP: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应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边际消费倾向:将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均衡产出:指生产出来的产量与所需求的产品相等时的产量。
边际储蓄倾向:指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储蓄的增加量。
投资乘数:由投资增加所引起的收入增加的倍数。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流动性偏好陷阱:利率r极低时,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里的情况。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种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挤出效应:由政府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利率上升,从而引起投资水平下降的作用。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支出和税收来调节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用变动货币供应量的办法来改变利率和收入。
自动稳定器:指财政制度本身具有的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的内在的自动稳定功能。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操作。
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的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和萧条,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原始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
奥肯定律: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就会低于充分就业国内生产总值2%。
经济增长: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一个国家潜在产出水平的提高。
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名义GDP: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以不变价格[Fixed Price]计算的GDP。
4、最终产品: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以供最终使用的产品。
5、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以供生产其它产品使用的产品。
6、总投资:净投资加重置投资。
7、净投资:用于增加原有资本存量的支出。
净投资 = 总投资-重置投资(折旧)8、重置投资:用来补偿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9、存货投资:它不代表产品和劳务实际支出,而是企业持有存货数量变化,即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的存货积累。
这样,企业产品是否售出都被包含在GDP内。
10、政府购买: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
11、政府转移支付:是指政府对个人的一种支付,这种支付并不用来交换受益人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
政府转移支付的项目包括失业保险、退伍军人抚恤金、老龄及残疾人的补助金等。
转移交付的目的在于满足某种社会需要。
由于转移支付不是用来购买当前的商品或服务而支付,因而不应包括在GDP中。
12、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表示本国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支出而实现其市场价值。
13、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1、乘数: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2、加速数:由于收入增加所引起投资增加的倍数。
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对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4、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变化一个单位时所导致的消费变动量。
5、边际储蓄倾向:收入变化一个单位时所导致的储蓄变动量。
投资:一种为增加未来产出而放弃当前消费的经济活动。
经济学中的投资主要指厂房、设备的增加。
1、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宏观名词解释 考试必备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对整体经济运行的研究,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1.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物价总水平的下降2. 失业: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3. 衰退:实际GDP的减少不严重的时期4. 萧条:实际GDP的减少很严重的时期5. 模型:所研究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表达形式,其目的就是说明外生变量如何影响内生变量6. 内生变量:模型要解释的变量7. 外生变量: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8. 市场出清: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使供给量与需求量平衡9. 有伸缩性和粘性的价格:价格能否对供求变动作出即时的调整,长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伸缩性,短期适用于假设价格有粘性10.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和个人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第二章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 消费物价指数CPI:一个典型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相对于某个基年同样一篮子产品与服务的价格3. 失业率:想要工作的人中没有工作的人的比例4. 国民收入核算:用于衡量GDP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5. 存量:衡量一个给定时点上的数量;流量:衡量每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数量6. 增加值:该企业产出的价值减去企业购买的中间产品的价值7. 估算值:对于一些不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没有市场价格,对其使用价值的估算8. 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9. GDP平减指数:又称为GDP的隐含价格平减指数,定义为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10.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Y=C+I+G+NX)11. 消费:家庭购买的产品与服务12. 投资:包括为未来使用而购买的产品。
宏观名词解释
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储蓄-投资恒等式:就是在一国的一年的经济总量中储蓄量与投资量是处于恒等状态的,也就是一年的储蓄量=一年的投资量,只有维持这样的恒等状态才不会危及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形式的正常运行。
均衡产出:即均衡国民收入,只和总需求(总支出)一致的产出。
Y=AE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消费函数: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C=C(Y)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S=S(Y) 投资乘数:在有小雨秋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因为投资乘数理论是关于投资变化和国民收入变化关系的理论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的数量增加和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它描述的是当同时增加或减少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政府的预算保持不变的时候,国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资本的边际效率:按照凯恩斯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
(或重置资本)IS曲线: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I=S)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LM曲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L=M)国民收入与利率成同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I S-LM曲线: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以比较静态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其核心是,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决定了经济中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这一分析方法尤其适合考察其中一条曲线移动所产生的变化影响。
流动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或存款形式保持某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宏观名词解释
1.生产率:生产率是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2.通货膨胀: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持续且显著地上涨。
3.经济周期:经济的短期波动用经济周期这个概念来描述。
人们观察到的经济周期实质上是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用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来衡量。
4.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包括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5.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他是直接按照循环流动模型进行计算的。
这种方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价值加在一起,就得出了社会最终产品流量的货币价值总和。
6.收入法:又称生产要素法,或要素支付法。
收入法是从要素收入的角度核算GDP,即把参与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收入加起来,也就是说,把工人劳动得到的工资、土地建筑物等财产所有人得到的租金、贷款者得到的利息和股东得到的利润加起来,就能计算出国民总收入,在经过调整就得出GDP。
7.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
8.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也称为均衡收入。
9.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10.投资乘数:投资乘数就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11.货币乘数:就是货币供给相对于基础货币的倍数。
12.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利率进而间接地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3.法定准备金:是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
14.国民储蓄:一国的总收入中扣除家庭消费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后剩下的收入,即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之和。
15.可贷资金:指人们选择储蓄并贷出而不适用于自己消费的所有收入,也用来指投资者选择为新投资项目筹集资金要借的数量。
16.IS曲线:根据两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I=S,可以推导出一条反映利率和国民收入相互关系的曲线,即IS曲线。
宏观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 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
是指某些财政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经济稳定的机制,其内容包括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的减少,以政府支出代替了私人支出。
3.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保留的准备金的比率,用r d表示。
4.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包括公众持有的通货与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以及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总额。
由于基础货币会派生出货币,因此是一种高能量的或者说活动力强大的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5.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和有价证券,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行为。
6.凯恩斯极端:在LM曲线呈水平状态时,挤出效应为0。
财政政策效果最大。
7.超额准备金:银行实际贷款与其贷款能力的差额即没有贷放出去的款项一、名词解释1.通货膨胀:一条反映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3.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4. 失业:是指符合法定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的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且正在寻找工作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经济现象。
5.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它表明了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新古典综合派将这一曲线进行改造后它就表示啦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越高,则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
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3.国民生产总值GNP: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国内生产净值NDP:GDP—固定资产折旧5.国民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6.个人收入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7.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9.实际国内生产价值: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10.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1.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12.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13.政府购买支出G: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14.均衡收入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15.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16.平均消费倾向APC: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17.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18.示范效应:消费者行为会受到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19.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2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21.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22.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23.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24.对外贸易乘数:25.凯恩斯的消费函数:26.资本边际效率:一种贴现率。
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宏观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4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个人所得税、司所得税、其他税收5.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6.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7.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8.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P48710.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11.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曲线。
P5001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3.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4.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5.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宏观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名生产总值GNP:一国国名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固定资产折旧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潜在的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调动所有社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最大限度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消费之比,也就是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
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例。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例。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例。
税收乘数: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例转移支付乘数:收入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例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例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资本拖宾的q:企业的市场价格和重置资本之比,可作为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流动偏好(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太可能下降,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就是凯恩斯陷阱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应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支出降低的经济效应货币幻觉:指人们不是对货币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宏观名词解释
1、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
2、中间产品: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3、国内生产总值: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5、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6、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
7、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
8、折旧: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
折旧不仅包括生产中资本物品的物质磨损,还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
9、政府购买(G):是指各级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如购买军需品、机关公用品、政府雇员报酬、公共项目工程所需的支出等都属于政府购买。
10、国内生产净值(NDP):最终产品价值并未扣去资本设备消耗的价值,即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
11、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12、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大体上就得到个人收入。
13、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4、均衡产出或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15、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16、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公式c=c(y)。
17、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称为边际消费倾向。
18、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APC=c/y。
宏观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2.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一单位可支配收入时,消费的增量。
3.汇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4.通货膨胀:在一段时期内,一个经济中大多少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
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经济中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或劳务价格的上涨;二是价格的持续上涨,而非一次性上涨;三是价格的显著上涨,而非某些微小的上升。
5.货币中性:指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
古典经济学把变量分为实际变量和名义变量,认为货币只会对名义变量产生影响。
6.失业者:有工作能力,愿意工作并积极寻找工作而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水平找到工作的人。
7.自然失业率: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在没有货币因素的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8.摩擦性失业:由于经济运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是劳动者想要工作与得到工作之间的时间消耗造成的失业。
9.结构性失业: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10.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长期中经济增长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投资等于资本扩展化水平,人均资本存量维持不变,即Δk= sf(k)-δk=0.1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使稳态时的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化的资本量。
其条件是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劳动力增长率。
12.总需求:指产出需求量与价格总体水平之间的关系。
也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总量。
13.总供给: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指整个经济社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
14.李嘉图等价定理: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即税收和债务等价。
宏观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NI基本指标)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净值(NN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新增加的产值,等于CNP扣除当年固定资产消耗后的余额国民收入(基本指标):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用于生产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等)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总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缴纳了个人税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被购买后用于最终消费而不是再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边际消费(储蓄)倾向: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储蓄)部分的比率。
平均消费(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
价格指数(物价总体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
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期多花费多少的指数。
通常通过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比按基期价格计算的支架的比率反映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
是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乘数效应:是指自发总需求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需求量之间的比率。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支出变动的比率税收(投资)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投资支出)变动的比率。
宏观名词解释
第二章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NDP:国内生产净值是生产总值减去在生产该部分产品过程中所消耗掉的资本量的价值。
它更接近于计量既定时期内一国生产商品的净数量。
NI:国民收入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企业缴纳的间接税后,剩下作为支付要素报酬的部分。
GDP与GNP的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国境”为统计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则以“国民”为统计标准。
GDP与GNP的关系: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其他的关系:NDP(国内生产净值)= GDP - 折旧NI(国民收入)= NDP - ( 间接税- 政府对企业的转移支付)- 企业转移支付PI(个人收入)= N I-公司所得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障金+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和利息支付DPI(个人可支配收入)= PI-个人所得税=C ( 消费) +S ( 储蓄)2.名义GDP:计量在既定时期中,以该时期的价格计价的,或者有时表示为以现值美元计价的产品的价值。
实际GDP:计量不同时期中经济的物质产量变化,其方法就是对两个时期中生产的产量以同一价格或以不变美元估价。
GDP缩减指数= 名义GDP / 实际GDP※GDP缩减指数:在给定的一年中,名义GDP与该年实际GDP的比率。
是一个经常用来衡量通货膨胀具有广泛基础的价格指数。
3.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是相对于某个基年一篮子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同样一篮子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
CPI =(一篮子固定商品和劳务按当期价格计算的费用÷一篮子固定商品和劳务按基期价格计算的费用)×100 PPI:如同CPI一样,生产者价格指数计量既定的一篮子商品的成本(即衡量一篮子原材料和半成品的价格)。
宏观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称为通货膨胀。
3、实际货币供给量:用货币购买力来衡量的货币供给量,实际货币供给量=名义货币供给量/价格指数4、实际货币需求:是用可购买的产品数量表示的货币需求,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
5、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又称为充分就业失业率。
6、奥肯定律:是失业率与实际GDP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该定律由美国经济学者阿瑟·奥肯命名,内容为失业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实际GDP的增长一般减少2个百分点。
7、均衡产出:是与计划总支出相等的产出,也就是居民户、企业的全部意愿支出等于经济社会的实际总支出的产出。
8、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
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该项资本物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同时资本的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的利润率。
9、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通过对政府购买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水平的选择,改变总需求水平,从而影响总体经济,以达到一定目标的政策。
10、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既定的目标,改变货币供给量,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的中心问题是控制货币供给量。
11、凯恩斯陷阱:凯恩斯陷阱也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是指货币的利率弹性无限大,以至于公众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之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
1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民间投资降低的效应。
13、经济周期:也叫经济循环或商业循环,是指经济环绕长期增长趋势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14、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
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和价格变动的情况,经济增长应当包括人均福利的增长,其理论专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问题。
宏观名词解释
宏观名词解释内生变量:由特定模型解释的变量;其数值由模型的解所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一个特定模型视为给定的变量;其数值与模型的解无关的变量。
实际GDP: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衡量一个给定时点的数量。
:用单位时间内的数量来衡量的变量。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衡量总体价格水平的指标,表示现期生产的一篮子物品的成本相对于基年生产的同一篮子物品的成本的值。
失业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与率: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
边际消费倾向(MPC ):可支配收入增加1美元时所引起的消费的增加。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为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给的目的而买卖政府债券。
通货膨胀费雪效应:预期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一对一的影响。
事前实际利率:发放贷款时预期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
事后实际利率:现实中实现的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实际的通货膨胀率。
古典二分法:古典模型中实际和名义变量在理论上的分离,它意味着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
货币中性: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际变量的性质。
效率工资理论:工资刚性::因工人寻找最适于自己技能和偏好的工作需要花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工资刚性与工作岗位配给所造成的失业。
奥肯定律:失业与实际GD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根据奥肯定律,失业每减少1%与实际GDP增长提高约2%相联系。
政府购买乘数:不可能三角形:一国(地区)不可能同时拥有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
货币局制度:中央银行将该国的所有通货牢牢钉住另一个国家的通货这样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周期性失业:与短期经济波动相联系的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偏离。
适应性预期:假设人们基于最近观察到的变量值形成自己的对该变量的预期的一种方法。
:总需求冲击引起的通货膨胀。
:产生于总供给冲击的通货膨胀。
牺牲率:为了使通货膨胀降低一个百分点而必须放弃的一年实际GDP的百分点数。
泰勒规则:一种货币政策规则,根据该规则,中央银行将利率设定为通货膨胀和产出对其自然水平的偏离的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用于衡量GDF和许多相关统计数字的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经济体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存量与流量】存量衡量一个给定时点的数量;流量衡量每一单位时间内的数量【中间产品】是产品生产过程的中间阶段中发生的,不包含在GDP中【增加值】产出的价值减去中间产品的价值【估算价值】对一些不在市场上销售即没有市场价格的产品(如服务)估计其价值【名义GDP用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实际GDP用一组不变价格(基年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GDP平减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勺比率,反映经济中总体价格水平发生的变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衡量价格总体水平的指数【劳动力】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失业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百分比【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数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第三章【生产要素】为进行生产和服务活动而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例如,资本或劳动【生产函数】表示生产要素的数量如何决定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的数学关系,例如,Y=(K,L )【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函数具有的性质:所有生产要素成比例的增加引起产出同比例的增加【要素价格】支付给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报酬,包括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租金【竞争性】经济学中对一般企业所作的一个假设,竞争性的企业对市场价格完全没有影响,它仅仅是价格的接受者。
【利润】企业所有者得到的收入;企业的收益减去企业的成本【劳动的边际产量】资本量不变时,劳动投入增加一单位时所生产的额外产出的数量【边际产量递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等量地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生产的产品增量就会下降【实际工资】用产品而不是货币衡量的工资,等于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的比值【资本的边际产量】劳动投入量不变时,资本投入增加一单位时所生产的额外产出的数量【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用产品而不是货币衡量的租赁价格,等于名义租赁价格与价格水平的比值【经济利润vs 会计利润】经济利润属于企业所有者的,超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所有要素的机会成本的一种受益。
经济利润=Y- (MPL*L - (MPK*K。
会计利润是厂家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即厂商在申报应纳税所得额的账面利润。
会计利润=经济利润+MPK*K 【柯布-道德拉斯生产函数】形式为F(K,L)=AK a L1-a的生产函数,这里,K为资本,L为劳动,A和a为参数【可支配收入】反映居民家庭全部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账补贴及家庭从事副业生产支出的费用【消费函数】描述消费和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函数【边际消费倾向】可支配收入增加1 美元时所引起的消费增加【利率】资源在现在与未来之间转移的市场价格;储蓄的收益和借贷的成本【名义利率】没有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储蓄的收益和借贷的成本【实际利率】物价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国民储蓄】一国的收入减去消费和政府购买;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之和【私人储蓄】社会公众或居民将个体可支配收入扣去消费以后余下的部分【公共储蓄】政府收入与政府支出差额【可贷资金】为资本积累融资可获得的资源流量【挤出】政府购买增加引起利率上升,从而私人消费和投资减少第四章【通货膨胀】一段时间内,一个经济中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品持续显著上涨。
【恶性通货膨胀】极高的通货膨胀。
每月通货膨胀率大于等于50%【货币】用于交易的资产存量。
【价值储藏手段】把购买力从现在转移到未来的一种方法;货币的职能之一。
【计价单位】记录价格和其他会计记录所用的衡量指标。
【交换媒介】货币作为对商品和劳务交易进行支付的中介。
【法定货币】法律规定通用的货币。
【商品货币】把具有某种内在价值的商品作为货币。
【金本位】把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货币供给】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政策,由中央银行控制。
【中央银行】决定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
居于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
【联邦储备体系】美联储,美国的中央银行。
【公开市场操作】政府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
【通货】流通领域中现实货币的通称。
【活期存款】存入银行,一旦有需要就可以随时用于交易的资产。
【数量方程式】表示交易量与货币之间的关系的方程。
MV=PT【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衡量货币在经济中流通的速度。
在一个给定的时期中一张钞票转手的次数。
【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一个给定时期中钞票进入某个人收入的次数。
【实际货币余额】根据货币可以购买的产品与服务量来表示货币量,衡量货币存量的购买力。
【货币需求函数】决定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余额的数量【货币数量论】一种强调货币量的变动引起名义支出的变动的学说。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不变,那么货币量决定了经济产出的货币价值。
【货币铸造税】政府由于其印制货币的垄断权而获得的收入。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指银行支付的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实际利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费雪方程和费雪效应】费雪方程是反映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关系的方程。
费雪效应是假定实际利率不受通货膨胀影响,它随储蓄和投资的平衡状况而调整时,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一对一变动。
【事前实际利率】人们在贷款或购买债券时所预期的实际利率。
【事后实际利率】实际上实现的实际利率。
【鞋底成本】为避免通货膨胀税而减少货币余额所带来的不方便成本。
【菜单成本】衡量高通货膨胀使企业频繁变动物价的成本。
【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表示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在理论上的分离,意味着名义变量不影响实际变量。
【货币中性】货币对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影响。
第五章【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贸易余额】出口收入减去进口支付(净出口又叫做贸易余额)【资本净流出】投资于国外的净资金流(=国内储蓄一国内投资)【贸易盈余与贸易赤字】出口>进口为贸易盈余,出口<进口为贸易赤字【世界利率】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实际利率【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名义汇率】国通货与另一国通货交换的比率【购买力平价】该定律说明同样的产品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方不能以不同的物价出售【小型开放经济】将其利率视为由世界金融市场给定的开放经济;由于其本身规模对世界市场和世界利率可以忽略不计的经济第六级【自然失业率】经济围绕其波动的平均失业率【失业保障】一个政府项目,根据该项目,失业者在失去工作后的一段时期可以领取补贴【局内人VS.局外人】局内人即已经就业从而对工资谈判具有影响的人,局外人即未就业从而对工资谈判没有影响的人【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于自己技能和偏好的工作需要花时间而引起的失业【工资刚性】工资未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劳动需求的水平【效率工资】有关实际工资刚性与失业的理论,根据该理论,通过使实际工资高于均衡水平,企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利润【部门转移】需求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构成变动【结构性失业】工资刚性与工作配给引起的失业【丧失信心的工人】由于认为自己找到工作的希望很小而退出劳动市场的人第七章【索洛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是表明储蓄、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及其随着时间推移而实现增长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型。
它的基本假定有:(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 s是储蓄率(2)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例增长(3)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主要思想是:人均投资用于资本扩展化和资本深化(sf(k)= k+ k)当人均投资大于资本扩展时,人均产出就会继续增长(sf(k)> k, k>0)当人均投资等于资本扩展时,经济达到稳定状态,人均产出不再增长(sf(k)=k, k=0),但总产出会继续增长,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
【稳定状态】索洛模型的稳定状态指的是长期中经济增长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投资等于资本扩展水平(sf (k)= k),人均资本存量维持不变(k=0),人均产出也保持不变(y=f (k*))。
这个维持不变的人均资本存量k* 被称为稳定状态人均资本存量。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资本的黄金率水平指的是在稳定状态人均消费最大化时所对应的人均资本水平。
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
黄金律具有如下性质:(1)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高于黄金律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是每个人的平均资本下降到黄金律水平,就能够提高人均消费水平。
(2)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低于黄金律水平,要提高人均消费,则可以通过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水平。
第八章【劳动效率】劳动效率(E)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出水平,反映了社会对生产方法的掌握和熟练程度。
当可获得的技术改进时,劳动效率会提高。
当劳动力的健康、教育或技能得到改善时,劳动效率也会提高。
【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效率,就像增加了参与生产的劳动力数量一样,所以在生产函数中的劳动力数量乘以一个劳动效率变量(E,以反映外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改善型技术进步实际上认为技术进步是通过提高劳动效率而影响经济增长的。
【内生增长理论】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差异的一种经济理论,重要特征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
内生增长理论抛弃了索洛模型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认为经济增长是可以内生持续的,不会达到索洛模型的稳定状态。
内生增长理论也得到了与索洛模型不同的结论:储蓄率的提高能够使经济的增长速度持久的提高。
因为内生增长模型中投资是“增长引擎”。
第十章【IS —LM模型】IS和LM曲线的交点(Y, r )是唯一的,它们分别是商品和货币市场上的均衡点。
这个模型的目的是说明在短期,任何一种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什么因素决定了国民收入和利率。
这个模型说明了产品和货币这两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和斜率,从而决定短期中国民收入的水平。
【凯恩斯交叉】基本的收入决定模型把财政政策和计划投资作为外生的财政政策的变动对收入有乘数效应计划支出函数是被称为凯恩斯交叉的模型的第一个部分,凯恩斯交叉的下一个部分是一个假设:当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IS 曲线】来源于凯恩斯交叉图显示计划投资和利率负相关它是当对于商品和劳务计划支出和实际支出相等的r和丫的所有的组合。
IS 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产品市场上的均衡,该曲线显示了均衡收入水平如何依赖于利率。
【政府购买乘数】政府购买G增加一单位而导致的收入的增加。
【税收乘数】税收T 减少一单位而导致的收入的增加。
【流动性偏好理论】基本的利率决定模型假定利率调整使经济中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