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阅读提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阅读提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教育文档

阅读提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阅读提示是指介于课文标题与正文内容之间方框里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由编者所写,语言不多作用可不小。

它往往是帮助读者打开文本奥秘之门的一把钥匙。

一、提醒读者学习文本之法案例1:毛泽东《沁园春?雪》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在那恢宏的气势里,在那壮美的意境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有了编者的提醒,教师可以预设:引导学生在感受诗中壮美的雪景和恢宏的历史画卷的基础上,去领会诗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情怀。

案例2:雨果《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的演讲。

朗读课文,让我们领略这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作家充满激情的语言,领略字里行间折射出的人物的思想光辉。

二、牵引读者赏析语言特色案例3:张岱《湖心亭看雪》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清新淡雅的语言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案例4:胡适《我的母亲》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解读朴实的语言,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而怎么解读,又是一个难点,教学时可借助一些典型的句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去细细品味朴实语言所蕴含的深情。

三、呼唤读者感受情感真谛案例5:西蒙诺夫《蜡烛》阅读提示的部分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将珍藏了45年之久的结婚喜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感情和友谊是那样的悲壮而崇高,它没有国界,超越民族和种族。

教学时,呼唤学生感受那悲壮而崇高的情谊是至关重要的。

浅谈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摘要】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在新课改下实施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应主要从激发兴趣,培养情趣;诵读成韵,整体感知;创设情境,领会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感情;强化背诵,坚持积累这五方面入手。

【关键词】诗词领悟创设情境品味古诗词在语文课中属于一种最精致、最纯粹、最优美的文体,它深刻表露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因此作为初中语文中重要的一环节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其美,感受其妙,激发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我们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处于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一、激发兴趣,培养情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热爱古诗词,就要先让他们感兴趣,这样才能主动积极地积累和赏析。

教学中,注重对古诗词的宣传,制作精美课件,精心选择辅助教学手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尽量让学生观其图,思其意,感其境,听其音,领其情,从而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诵读成韵,整体感知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第一步,是开启古诗情感大门的钥匙。

对于古诗词,只有反复吟诵,那词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

吟诵诗词要得法,慢慢读,重品味;注意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样式;注意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等形式。

朗读时注意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以情夺人”,在表情、音调、节奏上给学生点拨。

如沉郁忧伤苍凉悲凄的《石壕吏》,奔放豪迈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

在朗读时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快慢,表现热烈、欢乐、紧张、急切的心情时,可以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眷恋、惋惜的心情时,可以慢一些,弱一些。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策略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从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领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审美情趣。

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由此可见古诗词对提升个人品味、气质方面亦有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国古诗词教学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浓、主体意识不强、教师教学重应试不重感悟等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一)偏重知识化,忽视趣味性和赏析感受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状况等文学常识上,对于诗歌本身的赏析却没有过多关注,轻视了学生对古诗词作品感悟的重要性。

教师将讲课的重点放在古诗词的翻译上,虽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把握诗词的大致背景,但是诗歌是一个整体,这样的拆分理解会将诗词的美分离开来,这和孔子所说的“微言大义”有着很大的差别。

并且这种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缺乏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条化严重在目前的诗词教学中,教条主义严重。

教师为考试而教,并不是为赏析而教,这从近些年的语文试卷中可窥知一二。

大量的语文试卷涉及的题目单一,偏重对学生记忆性知识的检查,这使得教师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带领学生赏析、品鉴诗词。

这种缺少人文熏陶的诗词教学使得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丧失,也难以获得很高的文学积淀。

(三)重背诵,轻朗诵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习惯于注重古诗词句意的讲解和背诵。

上课时教师忙着为学生拆分讲解,逐句分析;课下学生忙于背诵记忆,真正的朗读、吟诵,体味式教学却往往被师生忽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才可以入境入情,才可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独特意蕴,获得自己的体味和形成独到的见解。

朗诵的过程是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

二、古诗词教学对策研究(一)趣味性引入,创境体验趣味性引入就如电影的预告片一般,提前扣住人的心弦。

古诗词教学导入语是否精彩,导入方式是否得当对课堂展开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靳舜尧 引用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靳舜尧 引用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靳舜尧引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中国经典诗词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与传承价值引言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一直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思想。

六年级下语文评课古诗三首出塞_人教版-精选教育文档

六年级下语文评课古诗三首出塞_人教版-精选教育文档

六年级下语文评课古诗三首出塞_人教版-精选教育文档古代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六年级下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许多古代的脍炙人口的古诗作品。

其中,出塞题材的古诗,以其描绘边塞壮丽景色、歌颂边关将士的英勇事迹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本文将分析人教版精选教育文档中的三首出塞古诗,并评述它们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塞下曲·悲凉上方法忒多》这首诗。

该诗描绘了出塞边关的凄凉景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带出了战争给士兵们的痛苦和不安。

诗中写道:“一片寒云孤砻砻,千里凝絮隔天蓬。

”。

这句描写了边关的天气极其恶劣,天空被寒云笼罩,万里凝冻,将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奋战。

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引起学生对边塞战争的关注,使他们意识到祖国的领土边界是如何得来的,感受到边关将士付出的辛勤努力和牺牲。

第二首古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通过描绘塞外大漠的广阔和壮丽,表达了联结中华大地的黄河的壮丽和永恒不变。

黄河的壮丽景色、广袤河水的奔流不息,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通过鲜明的形象描绘,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黄河流淌的宏伟气势,激发起对祖国大江大河的热爱之情。

同时,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也呼应了学生中逐渐壮大的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要像太阳一样,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首古诗是《大风起兮云飞扬》。

这首诗通过描绘风云变幻,表达了古代出塞将士对祖国的炽热爱国之情。

诗中描述了壮丽的风云场景,使人联想到士兵们在边塞背负重任,积极奋战的形象。

在学生中,可以通过这首诗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他们可以从古代将士的事迹中找到榜样,激励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奋斗,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三首出塞题材的古诗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学生通过欣赏这些古诗,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和庄严,更能够在心灵深处培养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指导-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指导-精选教育文档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目标指导《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针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制定了一系列的方向目标,在其第二部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从大的目标上指明了高中语文学习所应该达到的一个水平。

那么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这一部分中,制定了许多语文学习的具体目标,虽未详细列出古典诗词的授课目标,但对高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做了综合阐述,从中不难看出有很多地方符合了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内在要求。

一、了解诗歌基本特征,以此分析理解作品阅读与鉴赏部分第七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不同文学体裁之间,除了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外,它们所依赖的背景也不尽相同,诗歌自然也有其特定的表达环境。

高中教材中所选取的诗歌分为“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

这两者比较,前者的难度显然较大,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韵律句法上。

在高中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中,每册的第二单元都选择了“古典诗词”,即使同属于“古典诗词”部分,它们之间的体裁差异也十分明显。

如必修二中所选的皆为魏晋南北朝及之前的诗歌,这就涉及《诗经》、《离骚》、古乐府。

必修三中所选择的“新乐府”篇目与这些古乐府又有着继承发展的关联。

除此之外,必修四中所选的词,自然与诗有更大的不同,在格式、体裁、内容上都有重大转变。

词在宋朝达到鼎盛,每首词均有词牌,词牌不仅是格律的规定,有时候更是情感基调的界定。

但不论是古诗抑或是古词,运用文字来自我表达、自我抒发的特性则是一致的。

因此,在进行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讲解具体诗词篇目中的具体知识要点,另一方面要注意给学生梳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概括和讲解不同阶段古典诗词的特点,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再结合各个阶段的名家名篇来学习。

“兴发感动”与古典诗词教育-2019年文档

“兴发感动”与古典诗词教育-2019年文档

“兴发感动”与古典诗词教育“兴发感动”是叶嘉莹先生提出的一种鉴赏和学习古典诗词的思路和方法,笔者深有同感。

在佩服叶先生对古典诗词所做的精妙论述的同时,结合自己近几年在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兴发感动”说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兴发感动”说的准确理解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兴发感动”,是指包藏在诗歌中的某些永恒不变的魅力,是一种超越世俗伦理价值的“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的存在,才使得诗歌有一种超越世俗伦理价值、超越时空的作用。

尽管时过境迁,但当后世读者在读到某一诗人诗歌的时候,能产生一种高度的情感契合,文艺学上叫“共鸣”。

“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相感发的作用,就正是我所说的属于诗歌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在笔者看来,叶先生所说的“生生不已的生命”,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永恒的魅力,她包含了我们民族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感,是每个时代的人们深埋在内心的最原始的精神源泉,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源泉,古典诗词才能一次次感动我们。

当我们读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是那样的感同身受,作者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与现代社会重压下的我们产生的孤独感是那样的相似;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像李后主一样,把内心的烦恼和愁苦化作流水,尽情宣泄;读到杜子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对淳朴无华的大自然无比热爱;读到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我们对友人无尽的留恋;读到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对博大无私的母爱无比崇敬与感激;读到李义山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我们对甜蜜幸福的爱情无限渴望……二、兴发感动的作用首先,兴发感动的最直接作用,是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接受诗词中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变枯燥的理性说教为情感的阐发。

一切价值观,只有在情感上认同,才会被真正接纳,否则就会厌倦,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出塞》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出塞》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

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

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教育文档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教育文档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其精练的词汇应用和丰富深远的意境无不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

由于古诗词本身的简练性和意境丰富等特征,语文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几项基本要求,并希望借此来培养学生对于诗人思想感情的深入领悟,领略古诗文表达意蕴的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希望藉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理解力,提升教学质量。

在此将本人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入诗境、品诗味、悟诗情三个方面,下面就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和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入诗境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

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

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

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

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

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

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故于研赏古诗词之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和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浅谈古诗里数量词的表达功能及其教学-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里数量词的表达功能及其教学-教育文档

浅谈古诗里数量词的表达功能及其教学在古诗教学中,深切地感受到数量词一旦巧妙地织入诗行中,就化为诗句里的艺术细胞,增强了感染力。

因此,研究古诗里数量词的表达功能及其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绘景造境数量词融入诗歌,绘景状物,读者可以凭借想象,进入意境。

杜甫写过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两个”与“一行”对举,“千秋”共“万里”并出,这决不是数量词的简单罗列,前者造形化境,后者启迪想象:“两个”为点,“一行”及面――丛柳滴绿,黄鹂和鸣,这万绿丛中的两点黄的景象多么和谐;白鹭横空,青天如洗,这白鹭成行列队的形象多么可爱!以“千秋”饰雪,固然明其年代久远,也未尝不令人想到层层积雪覆盖了重重山岭的情景;而“万里”航船,怎能不让人想到江水悠悠,船行万里的前程?所以“两个”与“一行”的数字里包含着生动的形象,造成了协调的意境,“千秋”和“万里”则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拓宽了意境,读者自然会生发想象,寻思不尽。

二、夸张渲染数量词在绘景状物中具有夸张渲染的作用。

由于诗人创作源于生活,夸不失真,往往突出所写事物,给人切真的感受。

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时,李白在政治上受打击,被流放叶郎,曾经乘舟溯流而上,途中遇赦,其喜悦之情不难想象,所以,写回归时笔调轻快,以夸张的手法进行描写――“千里江陵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固然凸现了船行迅捷不可阻遏的态势,同时渲染了长江滔滔滚滚一泻千里的气势,重要的是,烘托了诗人顺流而下心潮逐浪的一腔激情。

长江“千里”、关山“万重”,“一日”便已飞过,这普通的数量词一经艺术的组合,产生了多么巨大的表现力!三、对举明理诗人匠心独运,巧妙地将数量词对举入句,往往具有析事明理的作用。

比如王之涣在《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登高望远,只见一轮白日依山而尽,万里黄河奔腾入海,气势多么宏大!目中有见,心为所感,诗人缘物生情,即情喻理――如果要驰骋远眺,开拓视野,还须再上一层楼!“千里”与“一层”数量悬殊,似乎无法伦比,但他们组成了和谐的统一体,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生活中的哲理也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比拟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语言置换:中学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最新教育文档

语言置换:中学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最新教育文档

语言置换: 中学古诗词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古诗词教学不仅是提高中学生古文阅读理解能力与文学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中学生民族情感和增强文化 自信的主要途径。

然而, 目前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侧重客观 诗词知识传授, 而对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关注不够, 导致古诗词 教学效果不佳。

“语言置换”是现代文教学中比较常见且效果良 好的教学手段,其主要通过置换课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 情节等办法,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与意图。

那么,作为运用古代汉语写作而成,讲求字斟句酌,含蓄蕴藉的古诗词,可否在 学效果呢?本文拟结合具体案例,从古诗词教学中字、词、句三 个方面进行论析。

、置换诗词中的字,体会作者用字的妙处古代诗词不但讲求形式和韵律, 更强调意境和兴寄。

受篇幅 制约,诗人在遣词用字上往往费尽心思反复斟酌。

因此,中 诗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诗词中每一个字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用这个字而不是其它。

语言置换在这一教 学环节中就可以大显身手。

从语言置换的角度来看, 可以置换的 字有动词、形容词、虚词、量词等等。

现举例如下:例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例 2:“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其教学环节中引入“语言置换”这一教学手段,并达到较好的教学古 更应例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以上三例在中学古诗词用字讲解中具有代表性。

例 1 和例3 属于置换动词,在诗词中,将各种各样的意象按照作者的构思组合而成的关键是表动作的动词。

例1 中可将“垂”、“涌”分别置换成“下”或“起”。

置换之后整首诗句的意思变成了星星下的原野开阔,月亮升起大江流动。

虽然大意与原意相符,但原文意境全无。

极目远望原野,视野开阔仿佛无边无际,抬头仰望天空,星星参差错落,就像往下掉到原野上一样,故“垂”字极力衬显空间的广邈。

平视远方,月亮从江边升起,给人的感觉就像从江中出来,而“涌”字则抓住了江水浩荡富有动感的特点。

古诗赏析柳宗元《江雪》-教育文档

古诗赏析柳宗元《江雪》-教育文档

古诗赏析——柳宗元《江雪》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

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

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

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首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

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

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

单就诗的字面来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绘的重心,占据了画面的主体地位。

这位渔翁身披蓑笠独自坐在小舟上垂纶长钓。

“孤”与“独”二字已经显示出他的远离尘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

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还嫌意兴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远处峰峦耸立,万径纵横,然而山无鸟飞,径无人踪。

往日沸腾喧闹,处处生机盎然的自然界因何这般死寂呢?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覆盖了千山,遮蔽了万径。

鸟不飞,人不行。

冰雪送来的寒冷制造了一个白皑皑,冷清清的世界。

将地方史融入历史教学之中-精选教育文档

将地方史融入历史教学之中-精选教育文档

将地方史融入历史教学之中地方历史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和真实的素材。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将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历史的社会功能。

一、通过引入地方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地方的发展历史或现状中学历史从宏观上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文明,将人类历史浓缩在薄薄的几本教科书内,内容丰富而庞杂,地方历史文化,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学生,在了解中外通史的同时,有必要了解家乡的历史,认识家乡历史文化的变迁。

但现行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外通史或是历史专题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受到特定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按照各地方的特点编写,更不可能过多地吸纳地方历史文化知识。

即使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版教材,虽然是以专题形式编撰,图文资源丰富,但对地方历史文化介绍简而又简,只是把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地方历史资源吸收进教材中。

因此,这很难满足不同地区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成为中学历史的遗憾和空白。

在这种形势下,除了依据乡土教材以外,就只有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地方史知识来填补。

但乡土教材的编写毕竟有较大的难度,而且也不能适应高考的实际要求,因此,课堂教学就成为传扬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和有效途径之一。

二、通过历史教学与本地历史的结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为家乡服务对于广大中学生而言,大学毕业后将走上不同工作岗位,届时部分学生将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因而,通过中学历史教学与本地历史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本地的历史,了解本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分析本地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

同时将所学知识和本地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奉献青春的高尚情操。

如在讲述对外开放知识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开放后深圳、上海等地的高速发展情况,再联系本地的贫困和落后,激发了学生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强烈意识,学生纷纷表示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是诗的国度,“文饭诗酒”之说由来已久,是说文章使人饱,诗词使人醉。

千百年来,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而且很多诗句对仗工整,富含哲理,有着很高的史学、文学、美学和思想价值。

若能在历史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大力挖掘,加以利用,将对学生大有裨益。

一、多角度了解历史,拓展学生思维
受篇幅所限,历史教材许多地方缺乏充分反映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素材,教师应尽可能多地通过各种手段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多角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起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对此,古诗词无疑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如,在对秦朝文化专制及秦朝灭亡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引用唐诗《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说明秦始皇的文化高压政策,并没有达到统治者预期的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的目的,而是走向了反面,成为造成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传承文明,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认同感和责任感
古人有“诗言志”的说法,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崇高壮美的
名作,这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许多上乘诗作,抒发了诗人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传诵千古的名句反映出的是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教学中对它们加以适时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会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彰显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从而更好地改造我们今天的生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许多诗词为我们提供了领略这种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渠道。

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在不少诗词中可以一窥风貌,很多田园诗都展现了农村宁静、淳朴、简单、自然的生活。

比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写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孟浩然《过故人庄》写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辛弃疾《清平乐》写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几首诗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
和淳朴真挚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自然美、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令人神往。

(责编晓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