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引论
云南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思考
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云南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思考[摘要]山地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云南省山地环境兼具高海拔和山地特征,即具有大尺度和局部尺度的变化性,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利于复杂条件下开发建设的科学性。
在目前已进行的开发建设活动中,生境破碎化、生境破碎的不易恢复性、自然斑块的易萎缩特征、自然廊道的易断裂特征、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日益明显。
因此,本文从生态适应性角度出发,提出云南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策略,避免出现“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
[关键词]生态适应性;云南省;高海拔山地;山地环境“全球陆地有1/5的面积为山地,有约50%的人口依靠山地资源而生存”,“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山地城镇数量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以上”。
自1997年以来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西部开发、城乡统筹、重庆直辖、三峡工程建设等),我国山地的开发已经成为主流。
目前云南省为解决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地需求与云南山区多、平坝少、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云南省将全面实施“山地城镇”的发展道路。
即改变目前城市扩张中单一、集中连片的发展思路,提倡城市发展尽量避免占用优质耕地,选择向山坡、丘陵等区域发展,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区相连,从而实现耕地保护与城乡建设用地需求相协调的目标。
云南将积极创造一条“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城镇朝着山坡走,田地留给子孙耕”的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
但由于山地城镇所处特殊而复杂的生态环境,使对山地城镇生态适应性建设的研究注定受到广泛关注,且是漫长、具体而科学的工作。
1 研究区域概况1.1 云南省概况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
山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山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一、背景介绍山地是地球上珍贵的资源,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区域。
然而,长期以来,山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适当的利用,导致了山地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同时保护山地环境,需要进行山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研究。
二、山地资源开发的挑战1. 水资源利用:山地是重要的水源地,但过度利用和污染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威胁。
因此,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山地的水资源,并减少对水质的污染,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 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但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保护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山地环境的重要任务。
3. 生态旅游开发:山地具有独特的景观和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潜力。
但在开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需要平衡景区的开发和保护,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山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方法1. 多学科研究:山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气象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山地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并制定出合理的保护策略。
2. 环境评估与预测:在山地资源开发前,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和预测,可以预判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 社区参与与教育宣传:山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和公众的意识提高。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大众对山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知,促进公众的环保行为。
四、成功的案例研究1. 瑞士阿尔卑斯山地的生态旅游开发:瑞士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将阿尔卑斯山地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区。
并通过引入环保技术和限制游客流量,保护了山地环境的完整性。
2. 中国黄山的生态修复:由于过度开发和旅游压力,黄山面临生态退化的问题。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恢复黄山的生态平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地环境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山地环境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山地环境的演化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环境研究的重点之一。
山地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复杂,其演化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密切相关。
本文将系统地阐述山地环境演化的趋势和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现状,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管理山地环境提供参考。
山地环境演化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山地环境的演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机械侵蚀作用显著机械侵蚀作用是指岩石破碎、岩土滑坡和泥石流等作用,对山地环境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和水文循环等方面。
这些过程的发生和加剧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违法采石、挖沟和采矿等活动会导致挖土填坑,破坏土地覆盖物,从而加剧机械侵蚀作用的强度。
二、水文变化显著水文变化是指山地水循环以及水文地质过程等变化,对山地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显著。
三、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扩大,农业、牧业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和改造不断改变了山地环境。
如森林采伐、草地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了极度土地利用和严重的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四、生物多样性的恶化现象随着生态污染与开发利用等活动,山地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威胁,特别是在交通、能源和旅游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些活动将典型的山地生态系统和地区分为不同的子群体,从而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恶化现象。
山地环境演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现状山地环境演化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如下:一、生态环境的恶化山地环境的演化过程将导致原生态系统的恶化。
如泥石流、山洪、土地漏斗等灾害的发生,将对山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方面造成损失,严重的地带和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
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山地环境的演化过程也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山地环境的演化过程将导致不同区域间环境差异的增加,从而导致生态群落的分化和物种的过渡,个体密度的减少等因素影响。
人居环境视角下西南山地环境与城市空间研究
可见 , 城 市空 间与 自然 环 境是 否 融合 直接 影 响 着 人居 环 境建 设。 在 山地 环 境 中 , 地 形地 貌 、 山势 走 向、 水 体 等 重 要 的 自然 要 素 都 直 接 影 响 了城 市 空 间 肌 理 的 形 成 。城 市周 边 环 境 中形 态 突 出 的 山 顶、 连 绵起 伏 的 山脊 、 蜿 蜒 曲折 的河 流 等 自然
性, 其建筑风格 、 高度及周边设施等均体现着 徐嘉, 女, 博士研究 生, 重庆市 规
该 区域 的功 能属 性 及生 活 文化 氛 围 , 也 是城 市 划 研究中 心, 工 程师 设 计 必 不 可少 的考 虑 因素 。 可见 , 人 居 环 境 建 【 修改日 期l 2 0 1 3 - O 4 — 0 1
城 市 空 间 是 人 类 聚 居 形态 的 体 现 , 而 任 何 聚 居形 态 都 是 人 类社 会对 其 生 成 的 自然环 境 的能动 反映 , 人 类 聚居 的形态 和 规模 只有 与
自然保 持 一种 动 态 的平 衡 , 才能i l i O N发 展 ④ 。
1 引
言
城 市 如何 让 生 活更 美 好?一方 面 , 很 多 城 市高举着 “ 宜 居城 市 ” ‘ 【 人 居 环 境 ”的旗 号 进
与建筑、 景 观等 的 结 合 作用 于 空 间, 继 而 也体 现 了人 类聚 居形 态 及生 活 方式 的某 些 细节 。 因 此, 在 如今 全 球 化 的大 背 景下 , 更深 层 次地 研
究 自然特 征与 城 市空 间及 其尺 度 关 系 , 有助 于
地环境特征, 指导 “ 以人为 ’ 的空间尺度营造 有助于推动山地城市建设的发展 , 对建设 美好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街巷组织的适应研究
高原山地人居环境街巷组织的适应研究本文以诺邓村为例,在传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街巷组织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高原山地聚落地处复杂自然环境,其街巷组织具有明显的垂直制约特征,整个街巷组织呈现类鱼骨状;平行等高线方向街巷多呈尽端式布置;垂直等高线方向街巷数量较少,且结合地形平坦区域形成节点空间。
这种适应地形的布局特点具有明显的山地烙印,应作为其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思想和乡土建筑中长期适应后形成的生态理念,对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的街巷空间进行优化,为科学、可持续地进行高原山地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Key words:street space;plateau mountains;adaptation我国自21世纪以来开始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其中云贵地区的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山地景观垂直变化梯度明显,自然资源分布、人居环境建设、坡向、坡度、地质结构与地面物质组成的差异,构成了山地环境的复杂性、异质性和垂直地带分异性。
对山地人居环境垂直分布规律、变化及适应性的研究,将为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原山地人居环境1.1高原山地定义按照学术上的定义,高原是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境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高原山地兼具山地和高原的特征,即既具有大面积的隆起,其表面形态也奇特多样,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
目前关于高原山地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然灾害、山地系统分异、地理格局与文化分异、山地森林资源与经济、民族文化、生态评估、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内容[1]。
1.2高原山地人居环境特点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
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初探
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初探摘要:通过剖析目前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香溪庭院”项目、“米罗湾” 项目等典型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实践体验,阐述了“规划阶段景观介入、统计分析原有资源加以利用、依据地形特点合理布局硬质场地、发挥地形优势营造层次丰富的植物生态景观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有效技术指导”等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要点。
强调通过科学有效的设计和管理,营造生态自然的、清新优美的、节能环保的、邻里关系密切的健康住宅、生态住宅。
关键词: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分析设计对策地形分析植物配置施工技术指导引言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随着房地产开发的蓬勃发展,城市内可供开发的平坦用地日益稀缺,而许多环境优美、地价低廉的山地的开发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山地居住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和自然资源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的研究与探讨也提到专业研究的日程上来。
1.社会背景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提速,高品质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地型居住区正以其天然独特的环境魅力吸引人们的视线。
山地居住区如何更好的发挥基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创造真正与自然相融合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环境设计的一个新命题。
2.设计现状分析在多年的项目管理和设计实践中,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山地型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仍然存在一些主要的通病:2.1在项目规划阶段,环境景观专业未有效参与在当今项目设计阶段,一般是按照“规划-建筑-景观”的流程进行设计,也就是说一般在规划方案和建筑单体方案确认后才开始环境景观设计,到这个阶段,整个居住区的布局往往已成定局,环境设计只能是在已有的框架下进行,木已成舟,无法充分发挥环境景观专业对现存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从而不能实现现状与未来景观的合理架构。
2.2缺少前期设计调研,漠视场地特征山地型居住区与普通居住区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基地内原有的特殊地形地貌如坡地、小丘、溪流等,以及丰富的植被,因此,在山地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对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尤其重要,然而在现今的设计语境和营造环节中,往往缺乏基本的现状调研和信息统计整合,对现状可利用资源未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加以利用,各种“愚公移山”行为助长了对场地特征的漠视,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环境被毁坏,不仅导致生态和人工环境的双重破坏,而且使“场地文脉”荡然无存。
云南山地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探究
云南山地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策略探究作者:张世峰来源:《科学与技术》 2018年第6期摘要:云南山地乡村普遍处于偏僻偏远山区,缺乏便利的交通设施,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极大程度上的降低了山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加强云南山地美丽乡村的建设,提高山地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特点与现实影响,对美丽乡村下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进行探究。
关键词:云南山地;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策略乡村振兴是实现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和政策。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部,境内山地高原面积占总体的94%,盆地与宽谷面积仅为6%,属于典型的多山地省份,因此,山地乡村在云南较为常见。
云南山区的乡村地形复杂,不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且建设活动开展难度较大,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都决定了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特性。
长久以来,在特殊地理环境、交通设施、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山地乡村的物质发展较为缓慢。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山地乡村沿用传统乡村布局形式和人居环境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山地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成为云南省实现乡村振兴最为重要的工作。
下面将通过对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动态和路径进行分析,对开展符合山地乡村发展的人居环境建设进行探究。
1 传统云南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特点与影响云南山地乡村的布局形式与人居建设大都是根据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农业型经济基础上进行建造的,在自然环境的隔离作用以及山地传统耕种方式的影响下,山区乡村通常较为分散,从而加重了山地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难度。
近几年来,在山地乡村农产业发展的影响下,山地乡村的变革有所加快,但其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经济的乡村空间布局和建设模式。
经调查显示,云南省现有约15万个自然村,乡村分散性较高且人口规模较少,平均每个自然村的居住人数约为220人,超过百万的乡村贫困人口生活在交通封闭、通讯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和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形成了分散、隔绝的聚居形态。
绿色建筑技术的山地乡村民居改造研究
绿色建筑技术的山地乡村民居改造研究摘要:山地乡村民居的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连接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针对山地乡村民居的改造工作,在进行设计时既要考虑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又要兼顾民居的传统文化内涵,坚持和谐共存的改造设计理念,让山地乡村民居建筑富有新的生机,还能保证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关键词:绿色理念;山地乡村民居改造;建筑设计;研究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而且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地域差异较大,在不同地区生活的各民族,其传统文化都得到了有效传承,通过了解各民族的住宅就能看出不同的民族特色。
换言之,各民族的住宅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
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快速建设,城镇建设水平提高,传统的民居已经与城镇发展格格不入。
如何能够实现两者的融合,让山地乡村民居继续发挥民族文化的传承又不制约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1 山地乡村民居改造设计原则1.1环保性的改造原则山地乡村民居在进行改造设计时应重点关注周边环境问题,本着生态、环保的原则开展改造活动。
我国大部分的山地乡村民居都属于旅游经济区,对当地的旅游产业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在改造设计中未做到环保改造、生态化改造,势必会对周边的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和干扰,从而也就失去了改造价值,改造完成后的山地乡村民居也无法与大自然实现和谐融合。
为此,改造设计时必须考虑周边环境,减少建筑污染,加大新能源、节能技术的运用。
1.2经济性的改造原则山地乡村民居建筑改造如果投入过大,势必给居民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也会降低他们的改造积极性。
所以,经济性也是改造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要素。
本着高效、节约、完整的原则进行改造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材料,提高材料回收利用率。
山地乡村民居中,木质建材数量较多,而且木质结构稳定性较强,通过对木质材料的使用还能更好地还原出山地乡村民居的文化特色。
另外,木质材料的成本投入相对较低,改造费用更容易得到居民的认可。
2 山地乡村民居在绿色理念下的建筑改造设计探讨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重视度不断提高,新能源的运用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过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复杂环境下山地人居环境科学发展
复杂环境下山地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说到山地人居环境,哎呀,那可是个既迷人又让人头疼的事儿。
山里的人们生活在群山之间,眼前是美得像画一样的风景,背后却是无数的挑战。
山路崎岖,空气稀薄,水源得靠天爷赏赐,交通更是“上山难,下山更难”。
不过嘛,山地人可不是吃素的。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也有一股“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的韧劲儿。
你看他们搭的房子,不一定大气磅礴,可里面每一砖一瓦,都透着人情味。
走进这些山村,真的是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平行时空。
可是啊,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山地的居民也开始面对新的问题。
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常让他们抓耳挠腮。
你看吧,山里的道路年年修,修了还得修,到了雨季,山体滑坡、泥石流就像闹着玩儿一样,总是让人提心吊胆。
大山把他们一口气逼得喘不过来,但山地人总能像猫一样,翻身就能适应。
别看他们这生活有点难,但就是能找到一线生机。
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山里人的居住环境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虽然进展不快,但谁能想到,这片遥远的山林里,竟然会有“智能”这种新鲜玩意儿呢?比如现在有了太阳能灯、太阳能热水器,山里人再也不担心白天电力紧张,晚上黑灯瞎火了。
虽然太阳能这东西吧,在多云的日子里表现一般,但至少不用再为电的事儿而发愁。
而且呀,有的地方还搞起了生态农田,土壤、空气、光照全是“绿色”的。
在山地,土地本来就贫瘠,想要种点什么得靠天吃饭。
可现在,不少地方的山里人已经学会了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搞一些高效节水的灌溉系统,搞精细化种植,不仅可以节省水资源,还能提升产量,真是既聪明又省力。
可是你要说这山地人居环境的改善,不能光靠技术对吧?毕竟,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
最难的是,那些曾经依赖传统生产方式的人,怎么转型适应现代生活?比如说,山里的一些老房子,土坯房、木结构房,虽然看着有种“老有所依”的感觉,但一遇到地震、山洪啥的,就成了“高风险区”。
这些房子在抗灾能力上,简直就是“纸糊的”。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硕士论文:镇域山地人居环境特征值比较综合研究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硕士论文:镇域山地人居环境特征值比较综合研究【中文摘要】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闸明了山地人居环境研究是解决我国村镇人居环境建设问题的对策,从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3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居环境研究的改善和问题,并试图回答了吴良镛教授提出的关于信息科学带给人居环境的三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
同时对乡土建筑、数字城市与山地人居环境的结合进行了探讨,并以笔者在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触及到的一些方法及技术为例,具体介绍了基于DEM的建模技术及分析方法,为山地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研究结果可以普遍应用到实际人居环境研究项目中,通过DEM优化等过程,加快了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DEM建立的效率,同时在山地人居环境景观建模中提出了利用数字高程灰度图建模的方法,提高了实际项目中建模效率。
并以确定水库淹没区规划范围为例,详述了DEM在人居环境规划中的应用,通过GIS技术、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水库淹没区和水库植被景观效果进行了模拟。
由于水库河道生态建设采用了植物措施技术,所以模拟出的水库植被景观效果也更加接近实际。
同时,利用DEM及遥感数据以井庄镇为例,对其坡度、坡向、河网、降水量、温度、等九项人居环境特征值进行了比较,将井庄镇科...【英文摘要】This research illustrates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science theory, demonstrates that mountain humansettlements research is one of strategies of solving problems of town’s human settlements development in China, from a information science view, discussed the improvements and questions brought by applications of 3S technology and Virtual Reality, and try to answer parts of these questions.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also discussed the combination of alternative construction contemporary natural buildi...【关键词】山地人居环境规划功能分区 DEM【英文关键词】mountain human settlement planning functional division DEM【目录】镇域山地人居环境特征值比较综合研究中文摘要3-4ABSTRACT4 1. 引言8-14 1.1 研究背景8-9 1.1.1 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8 1.1.2 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8-9 1.2 人居环境科学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1.2.1 国外研究进展9-10 1.2.2 国内研究进展10-11 1.3 我国村镇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1-14 1.3.1 我国村镇人居环境建设缓慢的原因11-13 1.3.2 我国村镇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13 1.3.3 解决我国村镇人居环境建设面临问题的对策13-14 2. 山地人居环境研究概述14-18 2.1 山地人居环境的概念14 2.2 我国的山地人居环境建设14-15 2.3 西方的山地人居环境建设15-16 2.4 我国在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的探索16-17 2.4.1 我国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的实例16-17 2.4.2 我国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的方法17 2.5 山地人居环境与乡村人居环境的区别17-18 3. 乡土建筑与山地人居环境18-19 3.1 乡土建筑与山地文化18 3.2 乡土建筑的优势及特点18-19 4. “数字城市”与山地人居环境19-21 4.1 3S技术的应用19 4.2 虚拟现实及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19-21 5. 山地人居环境研究中的技术及方法21-35 5.1 DEM数据的建立21-22 5.1.1 镇域1:10000地形图的修补21 5.1.2 等高线平滑处理21-22 5.1.3 DEM建立的技术路线22 5.1.4 DEM模型的初步创建22 5.2 DEM的优化选取22-24 5.2.1 问题的提出22-23 5.2.2 参照物的选取23 5.2.3 比对指标23-24 5.2.4 优化结果24 5.3 基于DEM的水库淹没区规划范围确定的方法24-32 5.3.1 水库概况24-26 5.3.2 水库河道生态建设26 5.3.3 水库河道景观建设26-28 5.3.4 确定常水位时的淹没范围28 5.3.5 确定洪水位时的淹没范围28-29 5.3.6 确定重建库岸护堤的位置29-30 5.3.7 对库容的估算30-31 5.3.8 该方法的优势31-32 5.4 基于DEM的森林景观模型建立方法32-35 5.4.1 景观地形建模的方法32-33 5.4.2 基于真实树木位置分布的建模方法33 5.4.3 虚拟现实技术33-35 6. 项目研究区概况35-39 6.1 自然资源条件35-36 6.1.1 地理位置35 6.1.2 地形地貌35-36 6.1.3 土地资源36 6.1.4 气候气象36 6.1.5 河流状况36 6.2 社会文化条件36 6.2.1 历史沿革36 6.2.2 古迹遗存36 6.2.3 行政区域概述36 6.3 经济发展状况36-37 6.3.1 农业37 6.3.2 工业37 6.3.3 旅游业37 6.4 基础设施条件37-39 6.4.1 道路交通方面37 6.4.2 通信电力方面37-38 6.4.3 农田水利方面38-397. 井庄镇山地人居环境特征值分析39-477.1 地形地貌分析39-417.1.1 DEM数据的获取397.1.2 空间分析39-417.2 河网分析41-427.2.1 无洼地DEM417.2.2 河流网络提取41-427.3 降水量分析427.4 气温分析42-437.5 归一化植被指数43-447.6 地表温度44-457.7 人口&GDP45-478. 井庄镇山地人居环境特征值综合比较47-538.1 特征值比较方法478.2 典型地点的选取47-488.3 井庄镇山地人居环境理想模式的建立48-508.3.1 地形地貌条件498.3.2 水资源条件498.3.3 温度条件498.3.4 地表植被条件49-508.3.5 社会发展潜力条件508.4 典型地点间各人居环境特征值间的比较50-518.5 井庄镇山地人居环境特征值综合比较结果51-539. 井庄镇山地人居环境规划研究53-599.1 井庄镇功能分区的划定53-549.1.1 休闲居住区539.1.2 水源涵养区539.1.3 绿色种植区539.1.4 生态旅游区539.1.5 山地保护区53-549.2 与以往井庄镇功能区的划定的区别54-559.3 适应井庄镇文化特色的乡土建筑55-599.3.1 经典四合院风格55-579.3.2 复古石头街道风格57-5910. 结论与讨论59-6210.1 结论59-6010.2 讨论60-62参考文献62-66个人简介66-68导师简介68-70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0-72致谢72。
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
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山地众多,分布着许多具有独特文化的古城。
这些古城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技艺和人文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本文以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人居环境的特点和现状,旨在为保护和发展这些古城人居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城的历史、文化、建筑和艺术方面,对于其人居环境的特点和现状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古城人居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主要包括城市选址、城市规划、城市建筑文化和城市景观环境等方面。
城市选址:西南山地典型古城在选址上注重利用自然环境,依山傍水,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
城市规划:古城规划注重功能分区,如商业区、住宅区、手工业区等。
同时,街道和巷弄的布局也体现了传统风水理念。
城市建筑文化:西南山地典型古城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如苗族、侗族、土家族等。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城市景观环境:古城周围的山水自然景观与古城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西南山地典型古城的背景和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对古城人居环境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当地居民对古城人居环境的看法和建议,为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存在以下问题:城市规划不规范:部分古城的规划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街道和巷弄布局混乱,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城市建筑文化保护不足: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古建筑出现破损、老化现象,而当地政府和居民缺乏保护意识,导致古建筑损失严重。
城市景观环境遭受破坏:一些古城的自然景观受到污染和破坏,居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古城的环境质量下降。
规范城市规划:应制定统一的规划标准,保持古城的传统风貌,同时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
简论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_为_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_写
9【作者简介】吴良镛,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2-09-01【文章编号】1002-1329 (2012)10-0009-02【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C 关于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学术理念过去在不同情况下已有文章介绍,兹不赘述。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迅速,城乡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善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居住问题,支撑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孕育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面临规模巨大、速度空前、民生问题凸显的挑战,较之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结构已发生深刻变革,“最优越的机遇与最尖锐的矛盾”并存。
同时涉及人口、资源、环境、文化、交通、住房等多个方面,且因地区差异而更显错综复杂,面临着“转型”与“重构”的历史重任。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给予我们莫大的激励,使我们意识到肩负着更为艰巨的责任。
与广阔的未来世界相比,“我们只是点燃了一支小小的蜡烛”——这绝不是自谦,而是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就人居环境学术思想而言,还要在新的起点上,基于已有基础,积极探求可持续的发展,形成科学共同体,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不同的作用。
1 对我国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居于山区和丘陵地区市县的人口接近全国总人口的1/2。
我国山地人居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从数量和质量上,在世界范围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如重庆、香港、青岛等现代山地都市,在城市建设以及文化形态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而诸多山地中小城镇的发生、发展过程,也都是科学研究的丰富材料。
我国山地城镇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改革开放30年来,西部地区的城乡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逐步形成异彩纷呈的山地人居多元发展模式。
然而,也要认识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暴露出生态、资源、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面临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又因地形起伏、气候多变、生态敏感、文化差异、工程技术复杂等综合因素而具备很强的特殊性。
浅析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构建策略
浅析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构建策略【摘要】山地城市的生态安全关系到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
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脆弱性的特征。
基于对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概念的理解,指出山地城市生态安全系统是由城市实体人居环境空间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命线系统构成,并提出了保障山地城市生态安全的策略。
【关键词】山地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策略山地是人类聚居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地域环境的复杂性、交通条件的封闭性、建设活动的艰巨性和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决定了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特殊性。
但目前对山地的认识和研究尚处在启蒙阶段,山地城镇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积累和实践探索储备又不够[1],这导致城镇化过程中破坏性建设严重,山地生态失调,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和工程灾害频繁,使山地城市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从界定山地城市生态系统和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概念内涵出发,提出山地城市生态安全系统构成,以及保障山地城市生态安全的策略。
`1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概念及内涵.城市为人类聚居生存环境,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是由城市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的人类聚居地。
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2]、敏感性与脆弱性[3]的典型特征。
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山地城市生态系统安全。
本次研究着眼于现实的需要,将山地城市生态安全界定为指对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中影响重大的制约性因素实现良好调控,同时具有较强的应灾能力的状态。
基于此概念界定,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是指山地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以及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于人类的安全,前者是指山地城市人工及自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处于无危险状态,后者指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可持续能力。
2 山地城市生态安全系统基于对山地城市生态安全概念的理解,结合城市规划、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交叉学科背景,认为山地城市生态系统安全由城市实体人居空间系统安全、经济系统安全、社会系统安全和生命线系统安全四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部分组成。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山地村庄整治规划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山地村庄整治规划[摘要]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山地村庄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
以重庆市垫江区沙坪镇李白村村整治规划为例,以问题导向为着手点,构建村庄整治规划系统。
“美丽中国”的概念在十八大首次提出,这表明农村人居环境研究步人新阶段。
村庄如何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科学的综合整治便成为有效途径。
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村庄整治规划的理论基礎,以重庆市垫江区沙坪镇李白村为例。
1概念解析1.1山地村庄村庄是一个包括农业生产资源、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人口聚居群落。
山地村庄是房屋依山势和地形成片、较松散构成的居住建筑群。
1.2人居环境科学系统人居环境科学系统根据吴良镛先生对人居环境的定义,“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其核心是人,建设目的是满足人类聚居的需要。
吴先生将人居环境的组成概括为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
改善人居环境并实现村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村庄整治规划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村庄整治规划,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来研究村庄整治规划,对于提高村庄整治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有关键作用。
所以,利用人居环境五大系统来分析研究村庄整治规划,构建理论框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山水格局重塑、居住环境修复、经济产业规划、建设管理措施、民居建筑改造、基础设施整治。
3实证研究3.1项目概况李白村位于沙坪镇,东靠曹回镇,西面靠明月山与邻水县相隔,南接新民镇,北面是沙坪镇场镇,S102省道横穿村庄,交通便利。
村域面积11.6km2,土地开阔、光照充足,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3.2主要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差异性研究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的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差异性研究高原山地兼具高原与山地的特征,其人居环境开发建设更加复杂、困难。
该研究以典型高原山地区域——云南大理洱海东西两侧的“海东”“海西”为例,分析了海东、海西地区现状人居环境的差异。
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基础上,分别从景观类型面积比例、景观类型斑块平均面积及密度、景观类型特征三方面对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差异性进行研究,并总结导致其差异性的原因,为具有针对性、科学的人居环境保护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Key words:landscape pattern index;plateau mountain;residential environment;differences0 引言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暴露出生态、资源、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又因地形起伏、气候多变、生态敏感、文化差异、工程技术复杂等综合因素具有很强的特殊性[1]。
高原山地兼具高海拔与山地的特征,所处自然环境更为复杂、恶劣,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其人居环境建设面临更大的困难。
即使在邻近区域,也由于所处地形地貌、生态条件的不同,给人居环境建设带来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将以云南大理洱海东西两侧的“海东”“海西”为例,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基础上,对高原山地人居环境差异性进行研究,为具有针对性、科学的人居环境保护开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数据来源与预处理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地理空间数据库下载的2013年LANDSAT8卫星遥感图像和2008年大理市行政区划图。
由于在数据库下载的卫星遥感图像范围大于研究区域,并且涵盖多个波段,因此需要对遥感影像图进行裁剪与波段融合。
先运用ENVI 软件进行图像裁剪波段合成,再借助Arcgis 软件生成裁剪范围——大理市行政范围,最后运用ENVI 软件将合成后的文件按照裁剪范围进行裁剪,得到研究区的遥感图像。
2.高原山地的特殊性与差异性高原被定义为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有明显陡坡、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山地是具有明显起伏度和坡度,有相应山间谷地、山前堆积地和多样性生境类型的特殊地域,拥有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呈现出生态类型多样性及相应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差异性。
山地人居环境
仟 务。
找…足
我 城 镇 化 发 展 的瓶 颈 和 雉 点 ,是 城 乡 建 设 研 究 和 科 技 人
’
的 r I 。 同家存 l 【 J 地 城 乡 建 设 方 而 , 缺 乏 理 论 体 晰 多 问题 。 如 ,突 发 灾 害 ( 地 震 ,汶 川 I 玉树等 ;
题 t; 、
,
本 期 纰 稿 ,约 请 了相 “ L J J 地 人 居环 境 ”的研 究 文 章 。
我 们转 登 丁 吴 良铺 院 i 任 中I 科 学 技 术协 会 《 山地 城 镇 叮 持 续 发 展— — I 【 】 地 城镇生态 与防灾减灾 》的书序 “ l I J 地 人 居环 境浅议 ”, 先 生 长 期 关心 和 支 持 关 于 山 地 人 墉 环 境 科 学研究 I : 作 的 开 展 , 几 十 年 来 , 也 身 体 力 行 ,探 索 关 于 我 国 山地 城 乡 规划 建 设 的理 论 与 实 践 。其 中 , 也 选 髓 了 赵 万 民文章 “ 论1 l I 地 城 乡规 划 研 究 的 科 学 内涵 ” , 李 浩 文 章
他 科学和 】 程 领 域 协 同 作 战 的 理 论 研 究 体 系 和 战 略 目标 计
划 。 缺 乏 形 成 学 科 队 和 仃 玳 备 的 商端 人 才 队伍 集 群 , 来 对 家层 而 的长 久战 略 发 腱 和 科 技 : [ 作需要。 】 【 l 地 条件 艰 : , 基 础 薄 弱 ,信 息 、交 通 的 阻 隔 ,人 才缺 乏干 u 稳 定 ,增 加 了 J 二 作 的 难 度 。 喇 际 相 关 理 论 , 无 法 应
简论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特约报告
简论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
际论坛”特约报告
吴良镛
【期刊名称】《山地学报》
【年(卷),期】2012(30)4
【摘要】为告飨读者,本刊特将吴良镛先生为“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而作的报告精选刊出.报告通过吴院士对山地人居环境系统研究的积淀,以及我国当前山地人居环境发展问题,指出,目前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学术研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在借鉴历史的前提下,顺应时代需要,做好科学理论上的储备,在大尺度上创造出新的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模式,为城市有机分散式的发展形态带来新的创造可能,以避免宝贵的山地资源遭到滥用和破坏.
【总页数】3页(P385-387)
【作者】吴良镛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北京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01.8;X144
【相关文献】
1.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山地村庄整治规划r——以重庆市垫江区沙坪镇李白村为例 [J], 汪紫菱
2.简论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为“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写 [J],
吴良镛
3.第一届重庆大学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在重庆大学召开 [J], 刘芳
4.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 [J],
5.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圆满结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以贵州为例
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以贵州为
例
周政旭
【期刊名称】《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年(卷),期】2016(031)003
【摘要】出于材料、视角等方面的限制,此前的多数山地民族聚落研究存在缺乏聚落空间整体观、历史研究稀缺等问题。
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生成整体论,融合人类学、形态学等学科方法与材料,探索了对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开展历史演变研究的可能方法。
文章首先厘清山地民族聚落"山体、河流、水田、山林、村庄"的人居环境范畴,并且认为应从河谷等区域层面进一步加深整体认识;其次,本文介绍了从民族志文本与聚落空间信息两者出发,再现或部分再现聚落演变、生成过程的方法;最后,文章认为,生存压力、生计模式与聚落空间这三者的辩证关系是聚落空间演变的核心问题,须在研究中持续关注。
【总页数】9页(P8-16)
【作者】周政旭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5
【相关文献】
1.生存压力下的贵州少数民族山地聚落营建——以扁担山地区为例
2.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模式语言解析——以贵州扁担山地区布依族聚落为例
3.山地乡村植物景观调查及其运用——以贵州扁担山地区布依族聚落为例
4.山地民族聚落人居环境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以贵州为例
5.贵州南侗地区山地聚落人居环境营建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 识 引入 , 阐 述 了山 地 人 居 环 境 理 论 研
究工 作 的重要 性 和 紧迫性 ; 指 出了 山地 城
乡规 划建 设 面对 的 问题 以及 构 成 这 些 问
题的成因和实际情况 ; 分析了我国西南地
区山 地 城 镇 化 发 展 应该 建立 的理 论 思 路
和 学科建设 的工作设 想 。 论 文 阐 述 了作 者 所工 作 的重 庆 大 学 “ 山地 人 居 环 境 ”学 科 团队 近 年 来 所 开展 的理 论 探 索研 究 和
文章编 号 1 0 0 6 — 2 1 8 1 ( 2 0 1 3 ) 0 3 — 0 0 1 0 — 1 0
项 目实践 工作 。
Ke y wo r d s : Ur b a n i z a t i o n ; S c i e n c e o f Mo u n t a i n Hu ma n S e t t l e me n t s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O E H U MA N S E T T L E M E N T S I N WE S T C H I N A S 0 1 0
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研 究引论
A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S t u d i e s o n S c i e n c e o f Mo u n t a i n Hu ma n S e t t l e me n t s
赵万民
Z H AOWa n mi n
摘
要
文章 以 国家城 镇 a c t : T hi s p a p e r 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e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a n d n e c e s s i t y o f s t u d i e s o n s c i e n c e o f mo u n t a i n h u ma n s e t t l e me n t s b y i n t r o d u c i n g t h e o v e r a l l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n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p r o b l e ms f a c e d b y t h e mo un t a i n u r b a n p l a n n i n g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s we l l a s t h e c a u s e s o f t h e s e p r o b l e ms ,a n d a n a l y z e s t h e t h e o r y a n d h y p o t h e s i s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p r o c e s s o f mo u n t a i n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a n d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d i s c i p l i n e . F i n a l l y , i t p r e s e n t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s t u d i e s a n d p r a c t i c e s c a r r i e d o u t b y t h e a u t h o r ’ s r e s e a r c h t e a m o f mo u n t a i n h u ma n s e t t l e me n t s .
中 图分 类 号 T U9 8 4 ; X2 2
文 献标 识 码 A
山地的 内在 系统性 、 矛盾性 和复 杂性 , 需 要进 行针对性 的研究 和理论 认识 的总结 , 以充 分研究 和把 握 山地建 设 的科 学性和规律性 ; 不尊 重或者忽视 山地城 市建设 的特
殊 性 和 复 杂 性 将 会 带 来 无 法 弥 补 的损 失 ( 图1 ) 。
关键词
引论
城镇化 ; 山地人居 环境科 学;
1 山地人居环境 科学研究的 问题 认识
1 . 1 我 国 山地 城 乡 建 设 面 对 的 科 学 问题 1 . 1 . 1 山 地 问题 的 特 殊 性 与 复 杂 性
我 国国土面积 的6 7 %是 山地 。山地 地形 、 地貌 和地 质条件 构成 复杂 ,自然人 文 资源丰富, 气候环境 多变 。山地 是生 态敏感 脆弱 、 灾害频 繁的区域 , 具 有人 口稠 密而 经济发展缓 慢的特点 , 诸多矛盾 与平衡关 系 、 保护与发展关 系 、 工程 建设与安全关 系 在山地 的城 乡建 设中已经成 为显著 问题 。山地城 镇规 划和建设 涉及 的科 技问题较 之 平原 地 区要复 杂得多 , 城镇化 进程 的加快 又使 其 骤然面临更多新 的人地关 系平衡 、 生态维育和 复杂工程技 术综 合的 问题 。 我国近年连续发 生 的 “ 5 . 1 2 汶川大地 震”、“ 云南盈 江大地震 ”、“ 青海玉树大地 震 ”和 “ 甘 肃舟 曲泥石 流”等 自然 灾害均在 山区。经验 和教训表 明, 山地城镇选 址 、 规划布局 、 建 筑设 计、 建造 技 术 、 城 镇防灾减 灾配 套工程 以及 基础 设施 建设 等具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