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21b8c592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0.png)
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分析:
1、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2、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
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她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进行挣扎进行反抗的。
这决定了她不仅逃不出造成她人生悲剧的苦海,而且最终只能走向死亡的深渊。
3、从某种意义上说,祥林嫂的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悲剧性。
她临终时对“灵魂”的怀疑,包含着反抗命运的意义,她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这是对命运的反抗;她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成两半,这也是对命运的反抗。
不过,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她也不知道造成自己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她当然也更不懂得,要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只能推翻这造成人们人生悲剧的万恶的封建制度。
祥林嫂人物形象
![祥林嫂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5c11e20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6.png)
祥林嫂人物形象祥林嫂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祥林嫂》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一位勤劳婉约、坚强乐观的女性形象,为了生活而不断努力奋斗,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勤劳婉约的外表与内心祥林嫂在作品中以勤劳婉约的形象出现。
她身材瘦小,相貌平凡,但却有着一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
她总是穿着朴素的衣服,保持着整洁的形象。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她却总是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精打细算,过着节俭朴实的生活。
然而,祥林嫂并不满足于现状。
她内心深处渴望着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
她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不将命运寄托于他人。
她在作品中展现出了女性的坚强和独立精神。
强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祥林嫂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尽管生活中的困难和不幸接连而来,她却不气馁,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她相信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回报。
作品中的祥林嫂常常以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她的乐观向上的态度对身边的人起到了积极影响,激励了他们继续向前。
祥林嫂在生活中充满了动力,她不断地寻求机会和发展空间,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她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能力的人。
尽管她并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她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对社会存在的反思祥林嫂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形象,还反映了社会存在的某些特点和问题。
她是一个代表广大劳动群众的形象,通过她的努力和拼搏,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人民的奋斗和生活状态。
作品中描绘的祥林嫂身上所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她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条件相对困难的年代,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她坚信只要人们努力奋斗,就有可能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祥林嫂的形象,作品也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比如人的价值、生活的意义等。
祥林嫂的乐观向上的态度,给予了读者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发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并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的态度。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https://img.taocdn.com/s3/m/50752cf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e.png)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祥林嫂”人物形象鲁迅先生以饱愤激之笔,通过对祥林嫂悲苦惨痛一生的描写,给人们描述了旧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祥林嫂带着对死的困惑,象草芥一样离开那个不平的世界时,她不仅为自己的生命划上一个句号,同时也为那个世界划了个巨大的问号。
一、悲惨弱者的呼号————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一个充满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
祥林嫂的一生是在神权、政权、族权、夫权重重枷索下痛苦挣扎的一生。
在鲁四老爷所代表的政权,婆家所代表的夫权,以及堂伯所代表的族权,形成了宰割祥林嫂的硬刀子。
在这把刀子下:她先是被卖改嫁;再是丧夫失子,被堂伯剥夺房屋,失去独立生活的权力;当带着丧夫失子之痛的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鲁四老却把祥林嫂看成伤风败俗之物,剥夺了她参与祝福的权力;而跟她同样地位的群众给与她的是冷漠与嘲讽。
他们一步步把祥林嫂逼上了人生的绝境。
而以封建迷信、封建礼教所形成的软刀子,则是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无形的噬血者。
出格的反抗几乎早早断送她年轻的生命。
对地狱的恐惧与向往、灵魂有无的困惑,压倒了这个农村妇女,使她处在人生困境之中。
在这两把有形与无形的屠刀联合绞杀下,使祥林嫂成为十字架上任人宰割的羔羊;使她带首世人的讥讽与嘲笑,在那风雪交加之夜、在别人都沉浸于祝福声中之时,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个令她历尽苦难的世界。
祥林嫂本是勤劳能于、食物不论、力气不惜的劳动妇女,可以比得上一个男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奢求的人,却不为那个社会所不容,得不到做人的资格与尊严。
可见当时社会的残酷,人世的冷漠,以及劳动妇被侮辱、被损害的生存状态。
二、我意识的迷失————反抗的无柰做为一个旧时代的妇女,可以说祥林嫂是一个丧失自我意识的人,是鲁迅笔下不觉醒的一类人物形象,祥林嫂把自己的人生价值绑附在封建礼教的战车上,她拼命所维系的是不被从封建礼教的战车上甩下来,如果说祥林嫂有反抗性的话,那么她的反抗性正是她的可悲之处。
祥林嫂讽刺了什么人
![祥林嫂讽刺了什么人](https://img.taocdn.com/s3/m/230fefa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9.png)
祥林嫂讽刺了什么人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人物,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
祥林嫂讽刺的是对封建文化的贞节思想和迷信思想一类的人,揭露了族权的野蛮,是族权和夫权的矛盾,夫权不讲理,不合逻辑,但族权更不讲理,更不合逻辑。
祥林嫂本是一个本分温顺、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年轻时就死了丈夫,不堪婆家管束,偷跑到鲁镇打工,被婆家发现后绑回,为了给小叔子娶亲多换几个钱,把她卖给了深山坳里的贺老六。
没几年,贺老六得伤寒又死了,随后儿子也被狼吃了,她也被大伯赶出了贺家,走投无路,又流落到了鲁镇,给鲁四老爷家打工。
因为她嫁过两次,鲁四嫌她伤风败俗,鲁镇的人鄙视她,嘲笑她,并以地狱、鬼魂吓唬她。
祥林嫂受到精神的孤立和压迫,是精神的悲剧,是导致祥林嫂劳动能力丧失的原因。
这种悲剧表现为祥林嫂作为“寡妇”所受到的歧视。
对祥林嫂的讽刺和嘲笑,社会民众带着“看客”的心理,对祥林嫂的悲剧进行无情的嘲笑。
在那个社会,无论如何女人都永远是错的,是一切不幸的引发者,不论她做什么,她始终还是错误的根源。
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就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祥林嫂的精神崩溃,她的悲剧达到了鲁迅的艺术追求。
在封建社会没有人为祥林嫂感到同情,大家都沉浸在欢乐的“祝福“中,表面看是对比,但“我”的出现,恰是在整个欢乐的气氛中融入悲凄的色彩,表面的欢乐掩抑不住沉重。
[讲解]《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讲解]《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f81f5276c66137ee06196d.png)
[讲解]《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
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
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
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
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
——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
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
鲁迅在《祝福》里,着重地描写了这一点,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比一般地描写人物的亡夫失子,描写人物生前的各种大不幸,要来得更深刻,更令人战栗。
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4552d57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8e.png)
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祥林嫂,一个脍炙人口的文学形象,出自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祝福》。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其现实意义和价值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概述祥林嫂原名林祥福,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家庭。
她一生坎坷,遭受了种种不幸。
丈夫早逝,儿子离世,自己备受欺凌,最后孤独终老。
她的形象代表了旧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二、祥林嫂的现实意义1.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祥林嫂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严重问题。
封建礼教、宗族势力、性别歧视等压迫着她,让她无法摆脱悲惨命运。
这些问题在当今社会虽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贫富差距等问题。
2.体现人性弱点祥林嫂的悲剧人生,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还反映了人性的弱点。
她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被他人左右。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自私、势利等弱点。
这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普遍存在。
3.反映时代变迁祥林嫂的命运随着时代变迁而展现出不同的现实意义。
在鲁迅先生笔下,她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受害者。
而在现代社会,她则成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面临的种种困境。
三、祥林嫂的价值1.文学价值祥林嫂这一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她生动、立体,充满悲剧色彩,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丰富的社会画卷。
同时,她也是鲁迅先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2.社会价值祥林嫂的形象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面,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今天,她的形象依然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
通过反思祥林嫂的命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激发我们去努力改变现实。
3.教育价值祥林嫂的形象对于教育领域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她的悲剧人生,使我们认识到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如何看待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批判看待在看待祥林嫂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时,我们应该批判地看待她的命运。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分析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2c538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8.png)
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形象分析祥林嫂是个可怜的女人。
她初到鲁镇时,模样周正,手脚还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是安分耐劳。
那时的她,就像一棵刚移栽到新土地的树苗,虽然有些怯生生的,但充满着生机与希望。
她在鲁四老爷家做工,做事毫不懈怠,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她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只知道埋头苦干,心里想的大概就是把日子过好。
可命运就爱捉弄人。
她被婆婆强行抓回去,卖给了贺老六。
她反抗,她挣扎,可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里,她的反抗就像蚍蜉撼树,毫无作用。
她只能无奈地接受新的生活。
好在贺老六对她还不错,又有了孩子阿毛,那时候她的脸上或许有了一丝幸福的光彩,就像阴霾的天空中偶尔透出的几缕阳光。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
贺老六得伤寒死了,阿毛又被狼叼走了。
她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她再次回到鲁镇,可这时的她已经变了。
她变得精神恍惚,逢人就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
开始的时候,人们还会同情她,听她诉说,可时间久了,大家都厌烦了。
她就像一个坏掉的留声机,不断重复着相同的悲伤故事,而周围的人却像被打扰了清净的看客,对她只有冷漠和嫌弃。
她捐了门槛,以为自己可以解脱,可以像以前一样正常地生活。
她满心期待,可当她在祝福的祭祀上再次被呵斥时,她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她彻底沦为了一个行尸走肉,最终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
祥林嫂的一生是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毒害的一生。
在那个社会里,女人没有地位,命运完全被他人掌控。
她的勤劳善良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因为她的寡妇身份,因为她的不幸遭遇而被歧视被践踏。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她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这就是祥林嫂,一个可怜、可悲又让人忍不住叹息的女人。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80dc4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9f.png)
《祝福》主人公祥林嫂人物形象浅析在古代,女孩子讲究“三从四德”,既要“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更要“德、容、言、工”,也就是说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如果夫君不幸先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扶养小孩,并尊重子女的生活理念。
而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然后是相貌、端庄稳重地持礼、言语、自知之明和治家之道而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呢,还要具备琴棋书画等才艺,可以说是不亚于现在的艺考呀!在当时,劳动妇女是很拘谨的,不光不可能出现“野蛮女友”,更不可随便行事。
了解了这些,再读《祝福》也就容易了。
祥林嫂,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是鲁迅先生《祝福》里面的悲情的主人公,若不是经了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人生大不幸,也是个终生碌碌无为的小女人。
即使丈夫死了,她又得再嫁、背上罪名的同时,也不受人理解,受尽别人的嘲笑和冷言冷语,她一遍遍地通过倾诉来自我安慰,然而得到的却是更痛的消逝——冷漠和规矩不断地折磨她,如鬼魂般与之形影不离,把她逼到精神崩溃,然后把她一点一点地吃掉。
我们从头来看: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
”文章开头就渲染了一种喜庆而忙碌的气氛,但是真正享受这一大典的人是谁呢? 是所有的居民吗?下文又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
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
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各文学家对于祥林嫂人物的评价
![各文学家对于祥林嫂人物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d91f9a9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6.png)
各文学家对于祥林嫂人物的评价1.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典型形象,代表了中国普通农民妇女的形象。
2.鲁迅在《祥林嫂》中多次揭示了祥林嫂婆婆妆的虚伪和做作。
3.鲁迅通过对祥林嫂的描写,深刻刻画了一个被封建道德束缚的女性形象。
4.老舍在《祥林嫂》中对祥林嫂这一角色进行了现实主义的刻画,强调了她顽强的生命力和朴实的乡村女性特征。
5.老舍通过祥林嫂体现了中国农村妇女在城市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不幸。
6.高尔基对祥林嫂的评价是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面对困难毫不妥协的精神令人钦佩。
7.高尔基认为祥林嫂的坚韧品质体现了中国妇女在压迫环境中的自尊和尊严。
8.高尔基的小说中没有对祥林嫂做出过多的评价,但通过描写她的行动和思维方式,展示了她的勇气和决心。
9.阿城在《祥林嫂》中对祥林嫂的塑造更加注重她内心的情感和内在的人格特征。
10.阿城通过揭示祥林嫂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打造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女性形象。
11.韩寒对祥林嫂的评价是她代表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坚毅和顽强。
12.韩寒认为祥林嫂的故事是一个有关希望和仇恨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农村女性的无畏与无奈。
13.莫言对祥林嫂的评价是她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她的坚持和反抗体现了中国妇女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
14.莫言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所面临的封建制度和地主压迫。
15.老舍在《祥林嫂》中通过挖掘祥林嫂内心的痛苦,呈现了一个受压迫妇女的形象。
16.鲁迅对祥林嫂的评价是她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命运受到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的制约。
17.鲁迅认为祥林嫂在道德和人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她的命运被束缚和扭曲。
18.鲁迅通过对祥林嫂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疾苦和被压迫的命运。
19.莫言在《祥林嫂》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更多地注重她的勇敢和坚毅,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20.莫言通过描绘祥林嫂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黑暗面和农民妇女的辛酸命运。
21.韩寒对祥林嫂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顽强意志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45cc82d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f.png)
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浅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悲剧形象——0905019014 龚韦名摘要: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主题词:封建礼教迷信束缚悲剧形象《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出现并贯穿全文。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祥林嫂被扼杀这一悲剧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示达到了异常深刻的程度。
这首先表现在对于在封建礼教和迷信观念影响下的这个病态的社会,可以杀死千百个祥林嫂。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祥林嫂的悲剧形象,揭露了旧中国“病态社会”中压迫和摧残妇女的“畸形道德”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揭露统治着那个社会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c384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1.png)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河南省信阳市实验高中齐泽民作为文化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鲁迅先生对现实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并以坚韧的战斗精神,与反动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杂文之所以被誉为刺向反动派心脏的“投枪匕首”,在于他对反动派的反动实质进行毫不留情的暴露;对反动派制造舆论,玩弄阴谋,欺骗和愚弄人民的罪恶行径,总是满怀愤怒地加以揭露和抨击;对于那些帮凶文人,给予无情的嘲讽和批判。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崇高的精神。
鲁迅先生对蒙受欺骗和麻痹的人民深感痛心和满怀同情,所以对掩盖事实、愚弄民众的阴谋伎俩,深恶痛绝。
唤醒民众,改变他们的精神,正是鲁迅先生从事文艺活动的初衷。
鲁迅先生的小说,也正是实践着他这一主张,无不在刺激民众麻木的神经,让他们认清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我们所熟悉的孔乙己、华老栓、闰土、阿Q等一系列形象,无不是被封建思想所麻痹以致麻木而为封建势力摧残的人物。
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终因“窃书”而被打折双腿并悄然死去;阿Q高喊“革命”却始终未明白“革命”,最后落在摇身一变成为“革命者”的“老把总”等人手中,成为砍头示众的材料,以喜剧的手法揭示了悲剧的意义。
《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鲁迅小说的典型形象之一,同样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摧残、为封建势力所扼杀的悲剧人物。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说《祝福》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已是人们的共识。
但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还是遵从者,在她的身上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礼教势力的强大呢?这些方面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
祥林嫂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不可能受到封建思想的正统教育,因此她应该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一面。
她敢于从婆家逃走,在被逼改嫁时的拼死反抗,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从她反抗的动机和结果来分析,我认为祥林嫂并没有反抗封建礼教,恰恰相反,她的这些行为都充分表现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极力遵从。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fdad5d44028915f804dc2f2.png)
鲁迅《祝福》中各人物性格分析(一)祥林嫂: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
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
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
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
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
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
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
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
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各文学家对于祥林嫂人物的评价
![各文学家对于祥林嫂人物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1a16d90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6.png)
各文学家对于祥林嫂人物的评价1.引言1.1 概述祥林嫂,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角色之一,引发了众多文学家的关注和争议。
她是贾府中贾琏的妻子,也是贾府中地位较低的妾室之一。
祥林嫂的形象在小说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她坦率直率,性格活泼,处世机智,为人热情,对待贾府内外的一切事务都积极参与。
不同文学家对祥林嫂的评价各有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祥林嫂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评论。
一些文学家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充满朝气和生命力的女性形象,她善于与他人交流,机智灵活,充满智慧。
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家族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和势力,展现了她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应对能力和智慧。
这些文学家赞赏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坚持追求幸福的努力。
然而,也有一些文学家对祥林嫂的形象持有批评态度。
他们认为,祥林嫂过于热情和直率,不够理智和深思熟虑。
她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常常显露出她的情感和个人偏见,不善于掩饰自己的情绪。
这些文学家认为,这种性格容易导致她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出现问题,并使她在与他人合作中缺乏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总而言之,对于祥林嫂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议。
一些文学家赞扬她的活力和智慧,认为她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
而另一些文学家则认为她过于冲动和情绪化,容易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
对祥林嫂形象的评价不仅展示了文学家个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也使我们对于这位形象丰满的角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含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要讨论的内容,即各文学家对于祥林嫂人物的评价。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介绍,并给出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对于祥林嫂的评价。
我们选取了两位文学家A和B作为例子,分别介绍他们对祥林嫂的评价。
在每位文学家的评价中,我们将列举出他们对祥林嫂的几个要点,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文学家们对祥林嫂的评价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共同点和差异。
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和意义
![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6cff869a5e9856a5712603a.png)
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和意义————————————————————————————————作者:————————————————————————————————日期: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和意义-中学语文论文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和意义李仲刚祥林嫂是鲁迅《祝福》中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在人们的“祝福”中悄然死去,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祥林嫂必须死去,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从祥林嫂本身性格特点来说,还是从她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来看,她都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一、从祥林嫂本身性格特点来说祥林嫂的性格比较复杂,主要是愚昧、麻木和不觉悟。
祥林嫂逃出,是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
但是她的“逃”带有很大局限性,她逃的是封建家长的专制,而不是整个封建制度。
到鲁家做工,“她反满足”,实则是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她撞香案反对再嫁,表现出她对自己像牛马似的被买卖的强烈抗议。
但是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束缚,她宁可撞死,也不再嫁,含有对“三从四德”的理学法则的遵从。
捐门槛,表明祥林嫂渴望享有人的一切权利,但也显示出她愚昧和落后的一面,本无罪孽,却承认自己犯了大罪,并采取封建迷信的方式去赎罪。
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表现了对神权的质疑,燃起希望之火。
但把希望寄托于迷信,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两半,更表现了她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之深。
所以说,她的反抗性格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色彩,受苦不知“苦”,中毒不知“毒”,至死不觉悟。
二、从祥林嫂周围的人际关系来看第一,鲁四老爷。
从书房的三个细节来看:赫然醒目的朱拓“寿”字和陈抟祖师的画像,可见其思想极端守旧和反动。
半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对联,标示主人的品行修养和处世态度。
而实际上呢?对屡遭不幸的祥林嫂是厌恶、咒骂,甚至最后剥夺了她劳动和生存的权力。
既不见“通达事理”,也看不出“心气平和”。
《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三本书,也暗示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捍卫封建道统。
祥林嫂悲剧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悲剧人物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f34ce671fe910ef02df805.png)
中外文学祥林嫂悲剧人物形象分析高 毅【摘 要】本文主要以祥林嫂的悲剧形象为主,通过对人物形象描写的议论,阐述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本质,共振现代读者珍惜生活中的幸福。
【关键词】悲惨命运 封建礼教 社会本质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
在历史上对于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做过详细经典的论证,无论是剖析人物形象,抑或揭露社会本质,观点各有所长。
社会在发展,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会造就个体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这里,从个人角度,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祥林嫂形象分析(一)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面对人们的嘲弄、侮辱与伤害,她给以无言的抗议;对灵魂的有无,她表现了怀疑。
这一切都表明,她是一个很顽强而不容易被摧垮的人,但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
(二)祥林嫂的挣扎与抗争,完全是出于自发的,而且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为了反对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反抗,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贞节”;为了赎“罪”,她去土地庙里捐了门槛。
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
鲁迅在《祝福》里,着重地描写了这一点,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比一般地描写人物的亡夫失子,描写人物生前的各种大不幸,要来得更深刻,更令人战栗。
再嫁再寡的人死后要遭锯刑,分作两半给两个死鬼男人,如果在生前捐一条门槛来做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便能减轻罪过的说法,在封建社会里是广泛流传的,一经鲁迅采来,写在祥林嫂上身上,就成为富有表现力的典型情节,发生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血淋淋的现实。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7da102650e52ea5518985c.png)
《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分析作者:赵卫斌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1期摘要:鲁迅是我国的民族作家,与其说鲁迅是在用笔写作,不如说鲁迅是在用生命唤醒民族的灵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鲁迅作品中的代表人物,本文首先分析《祝福》中相祥林嫂的形象,其次分析《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根源,最后探索时代背景下祥林嫂的形象塑造的意义。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形象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13-01祥林嫂是鲁迅作品中封建女性的代表,鲁迅对祥林嫂是充满同情的,他甚至认为自己作为读书人却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而悔恨。
《祝福》中的作者是鲁迅的化身也充满了对祥林嫂的歉疚,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祥林嫂的变化,他认为是自己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可见鲁迅的社会觉悟和社会责任的深厚。
一、《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我国民国时期中国妇女的代表,祥林嫂是不幸的,她的丈夫去世,婆婆逼迫她改嫁,改嫁后丈夫又去世,孩子被狼叼走了,这种种的有伤道义的不幸都让祥林嫂品尝了,但是祥林嫂却仍然顽强的生存着,她甚至迷信的认为自己捐了门槛就真的洗脱了罪名,但是祥林嫂的形象仍旧是悲惨的。
一是祥林嫂是勤劳、善良、和朴素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本身是一位合格又称职的女性,她话不多,却像男人一样干活,同时又是恪守本分的,因此在封建社会中祥林嫂理应像正常的女性一样辛苦但是快乐的生活,但是实际上社会环境却并没有因为她的勤劳,给予她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是祥林嫂是不幸、恪守礼教、和遭受礼教残害的女性形象。
祥林嫂在封建礼教的环境下,自己也是恪守礼教的,为了守住贞操她不惜以死来威胁后来的丈夫,为了能够换回清誉,她不惜花费重金去捐门槛。
但是她的努力却并没有减少别人对她的嘲笑,因为四婶的一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
摧毁了她心中的礼教底线,祥林嫂在别人的冷言冷语中也许可以暂且苟且生存,但是当做祝福的时候,因为不让它接近却让她倒下了,可见她被礼教毒害至深。
试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试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9a9d57d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9c.png)
试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出自吴承恩古典名著《西游记》,她是孙悟空的老伴,也是个十分可爱的妖
怪形象。
祥林嫂拥有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一头细长的细须,十分皮实的膀子,肩宽又粗壮,酷似一只大熊。
除此之外,她还长着长长的尾巴,摇摆着细长灵动的身影,外表有些
怪异,但却又是可爱而神秘。
无论是正面还是侧面,祥林嫂都有着一副妖艳的面容,与她不可言语的气质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她性格活泼而且活泼,却也很忠诚可靠,对孙悟空一如既往的爱着,时时都在
关心着他。
《西游记》中形容她的一句话:“此乃穷奇之妖怪,具英俊勇毅,气质端正,
腰子粗细,气势凛凛,勇猛绝伦”可见作者把她描述的淋漓尽致,展示出最精美的人物形象。
祥林嫂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美德,她具备所有人群理想的智慧与勇气,也把执着、厚
道和正义的内在精髓都展现出来,即使在最艰难的困境里也不会犯错误,哪怕是出于失望、情绪和生活不如意,她也坚持自己的信念,倔强地抗争着苦难。
穿越路途上,祥林嫂为众
多生灵树立了榜样,充满着勇敢勤奋和可崇仰的英雄气概。
从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勇敢孝顺、忠诚善良,但又不失活泼开朗
的亲切形象。
从自底向上展现出的坚定、谦虚和纯正,令人充满向往与敬畏,做到当时群
众最钦佩的崇拜的典范。
祥林嫂人物分析
![祥林嫂人物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2e87b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9.png)
祥林嫂人物分析第一篇:祥林嫂人物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分析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塑造的一个典型艺术形象。
祥林嫂的一生坎坷悲惨,最终沦为乞丐,就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
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惨命运的缩影,是千千万万中**亲悲惨一生的生动写照。
她的一生是对中国吃人的封建社会的血泪控诉。
(一)有人认为,祥林嫂的死是由于鲁四老爷的无情和四周人们的残酷.事实固然如此,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内在本质是封建礼教对于整个旧中国人们头脑里思想的束缚.若只是束缚了一小群人,那还不要紧,重要的是整个民族的思想都被束缚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畸形的社会舆论,祥林嫂也是深陷在那束缚里的一员.她也曾反抗,但无非只是想将自己重新溶入那个畸形的社会中.祥林嫂只是个社会的底层人物,具有小农意识,看不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分不清事物本质的正确与错误.所以她只能在那畸形的社会中无声无息的死去.祥林嫂在那畸形的社会里是无法存活的.她所需要的,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也不是周围人们意识的改变,她所需要的是整个民族意识的解放和发展.而作为一个“下等人”她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我并不是想再老生常谈,而的确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是整个中华民族完完全全的再生了,假如祥林嫂能忍辱负重的活到新中国成立,她一定能有新的生活.鲁迅先生在《论第三种人》①一文中曾这样说过:生在阶级社会里,要想做一个超阶级的人,这样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恰如一个人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
生在封建社会中的祥林嫂是不可能跳出封建社会的园囿的,她正是被封建社会的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扼杀致死的。
祥林嫂在一生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
第一次比她小十岁的丈夫的死;第二次丈夫的死和孩子阿毛被狼吃掉;捐门槛后仍得不到鲁四老爷和太太的宽恕和谅解,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又慌忙大声说:“祥林嫂你放着罢!”这一次给了她致命的打击。
浅析祥林嫂的形象
![浅析祥林嫂的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bf4f32da3186bceb19e8bb92.png)
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l、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2、祥林嫂形象的思想意义二、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l、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2、祥林嫂的死是不寻常的死三、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1、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2、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虐杀,正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祥林嫂意义必然性原因一、祥林嫂的形象所揭示的意义《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备受封建制度和思想摧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纯朴、善良,干起活来“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然而,在那吃人的社会里,尽管她对生活并无任何非分之想,劫争不到最起码的生活权利。
这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所有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都受到“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四权,即“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极大绳索”的束缚。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祥林嫂自然也不例外,她正是在“四权”的伐害下惨遭一连串不幸,变得愚昧麻木,而最终论于毁灭的。
她第一次成婚,丈夫比她小十岁,其实是由父母之命把她卖到婆家的;丈夫死后,小叔子要娶亲,婆婆又行使父母之权逼她改嫁,这些都显示了封建父权的残酷。
在此父权的淫威下,祥林嫂未能遵守“从一而终”的封建信条,就被鲁四老爷咒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连祭祀也不要她沾手,这又是夫权对她的侮辱与残害,总之,夫权要她从一而终,而父却加逼她改嫁,由此,暴露了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与矛盾,也造成了祥林嫂改嫁不行、不改嫁也不行的处境,使她的精神遭到严重的折磨。
不仅如此,族权的迫害也降临到了祥林嫂身上;他死了第二个丈夫,本来还有儿子可以依靠,但儿子又不幸死去,他孤独一身便被大伯收回住房,赶出门外。
最后,更严重的是神权对她的束缚,这就是柳妈所说的,由于祥林嫂生前不贞,死后到阴间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
正是这荒诞而严酷的神权,使祥林嫂的精神全部崩溃,最终走向了死亡。
对于政权,小说中并没有直接写到,但我们知道,正是夫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解读祥林嫂形象的深层意义
I 河南省信阳市实验高中齐泽民
作为文化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鲁迅先生对现实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并以坚韧的战斗精神,与反动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的杂文之所以被誉为刺向反动派心脏的投枪匕首”,在于他对反动派的反动实质进行毫不留情的暴露;对反动派制造舆论,玩弄阴谋,欺骗和愚弄人民的罪恶行径,总是满怀愤怒地加以揭露和抨击;对于那些帮凶文人,给予无情的嘲讽和批判。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一名无产阶级战士崇高的精神。
鲁迅先生对蒙受欺骗和麻痹的人民深感痛心和满怀同情,所以对掩盖事实、愚弄民众的阴谋伎俩,深恶痛绝。
唤醒民众,改变他们的精神,正是鲁迅先生从事文艺活动的初衷。
鲁迅先生的小说,也正是实践着他这一主张,无不在刺激民众麻木的神
经,让他们认清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我们所熟悉的孔乙己、华老栓、闰土、阿C等一系列形象,无不是被封建思想所麻痹以致麻木而为封建势力摧残的人物。
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终因窃书”而被打折双腿并悄然死去;阿C高喊革命”却始终未明白革命”,最后落在摇身一变成为革命者”的老把总”等人手中,成为砍头示众的材料,以喜剧的手法揭示了悲剧的意义。
《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为鲁迅小说的典型形象之一,同样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摧残、为封建势力所扼杀的悲
剧人物。
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说《祝福》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 本质,这已是人们的共识。
但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形象,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还是遵从者,在她的身上如何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礼教势力的强大呢?这些方面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
祥林嫂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不可能受到封建思想的正统教育,因此她应该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一面。
她敢于从婆家逃走,在被逼改嫁时的拼死反抗,似乎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从她反抗的动机和结果来分析,我认为祥林嫂并没有反抗封建礼教,恰恰相反,她的这些行为都充分表现出她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极力遵从。
初到鲁镇的祥林嫂,“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简洁的描写,
传达出她的忠厚朴实,同时也表现了她逆来顺受.恪守歸妇道"的性格。
她可能没有读过书,但她生活在浓厚的封建礼教的氛围中,封建礼教所宜扬的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己深深根植于她的意识之中0她逃离婆家, 不是为了摆脱“严厉的婆婆",更不是为了获取独立与自由,而是因为
她惧怕改嫁/她婆婆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的S “早已卯说明她在逃走之前已许了人,因为她婆婆无法把己逃走的媳妇许人,贺老六也不会把财礼送给媳妇逃得无影无踪的婆婆。
祥林嫂敢于逃走,因为她更怕改嫁,因为她知道“一女不嫁二夫”的“道理",她逃到鲁镇,就是为了要保住自己的“贞洁".所以,她在“鲁四老爷" 家里干活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J “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J 这既突出了她的勤劳,更因为她愿意过这种“清白道德”的、“不受人
歧视”的生活。
所以她“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虽然她身受沉重的压迫和奴役,只是“做稳了奴隶”,但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祥林嫂,因为逃脱了“罪恶”而满足,是十分符合人物性格的,是真实可信的。
正是因为如此,她被婆家抢回去被逼改嫁的时候,便“一路只是嚎、骂”,甚至“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 她的这种拼死抗争,也正是为了要保住她的“贞洁和清白”,她并非为了被牲口一样卖掉而愤怒,她所反抗的也不是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
如果是这样,她不可能又安心与贺老六生活,为其生子,并且“母亲也胖,儿子也胖”。
那么,祥林嫂为何拼死反抗之后而又顺从,没有再次寻死和逃走呢?人们难以做出一种合理而圆满的解释。
电影《祝福》便有了这样一段情节:祥林嫂在拼死撞向香案,血流满面,昏死之后,贺老六对她百般呵护,端水送饭,精心照料,最终感动了祥林嫂,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
这种创意,既表现了贺老六的纯朴,也突出了祥林嫂的善良,感人致深。
在尊崇阶级论的时代,在大力宣扬和歌颂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品质方面,这种构思似乎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但深入到小说所反映的现实来分析,我认为它是不真实的,既不符合人物的真实,也不符合社会的真实。
在小说中,祥林嫂处在一个极端冷漠而残忍的环境里,没有人会对她的遭遇寄予同情,连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身受的压迫与不幸。
贺老六是个山里的贫民,诚然具有纯朴善良的一面,但在他看来,祥林嫂只是他用“八十千”财礼买来的女人,而这些钱对于贫困的山民
应该是非常来之不易的,也许还要向人借债。
祥林嫂既然是他“买来的女人”,就要顺从他,为他传宗接代。
而祥林嫂试图撞死,几乎让他人财两空。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会同情她善待她吗?贺老六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不可
能没有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他也是生活在祥林嫂周围愚昧麻木的人物之一。
在他的眼中,女人只是可以买卖的牲口、生育的动物,尽管祥林嫂拼死反抗,既已拜堂,祥林嫂就是他的人了,他理所当然地就可以占有她,包括是强行占有她,正如祥林嫂后来对柳妈所说:“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
事实上,祥林嫂的拼死反抗和她后来的顺从,是完全不矛盾的,都是她极力遵循封建礼教的真实表现。
她拼死反抗,是为了顺应伦理道德维护自己的“贞洁”,也就“守节”;而在贺老六占有她之后,她就成了贺老六的人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必须顺从了,只能服服帖帖地与他生活,为他生子。
如果她再继续反抗,不管是死去还是逃走,都有违“三从四德”的“妇道”,她就成了违背伦理纲常的“罪人”了,而这正是祥林嫂所惧怕的。
祥林嫂先想保住“贞洁”,后要遵守“妇道”;她既被圭寸建礼教的势力所摧残,又深受圭寸建礼教思想的毒害;她无所适从,而又必须顺从,她终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
广大劳动妇女地位的低下,命运的悲惨,也由此得到了具体真实的展现。
鲁迅先生不是简单地描写现实,而是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去揭示人物的命运。
如果说祥林嫂出逃和抗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
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那么,她的失败,只能从表面上反映封建势力的强大,而无法从本质上揭露圭寸建礼教毒害心灵和扭曲灵魂的罪恶,是不符合小说的真实意图的。
正如祥林嫂所惧怕的那样,再次丧夫之后,她便陷入了无法挣脱的噩运之中。
她不仅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悲哀,还要承受周围人
的歧视。
一连死了两个丈夫又痛失儿子的祥林嫂,在别人的眼里,成了“败坏风俗”的不洁和不祥之物,大伯子把赶出了贺家坳,
“鲁四老爷”不允许她沾手祭品,鲁镇的人们鄙视她、嘲笑她、躲避她。
她一再诉说“阿毛的故事”,也不能获得人们丝毫真正的同情,只能成为人们满足好奇心后的谈资和嘲讽她的话题,她只能在沉默中承受内心的巨大痛苦。
在听了柳妈的劝说之后,祥林嫂满怀恐惧,极力要去赎清自己的“罪名”。
当她用自己的血汗所得捐了门槛之后,祥林嫂相信自己已经摆脱了“罪恶”,便“坦然”地去拿祭品。
四婶“慌忙”的阻拦,给了她致命的一击,使她彻底绝望,精神完全崩溃了。
她满怀负罪的恐惧沦为乞丐,在“祝福”的热闹声中悄然死去。
祥林嫂死去了,她悲惨的遭遇展示了封建礼教的冷酷与强大。
一方面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强大势力左右和摧残着广大妇女的命运。
祥林嫂所遭遇到的似乎只是封建的族权、夫权与神权,小说中没有出现政权的化身,但是,封建政权正是礼教势力的强大后盾。
如果没有封建政权的保障,祥林嫂岂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抢走?谁又敢逼迫拼死反抗的祥林嫂改嫁呢?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和神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网,笼罩和窒息了广大妇女的生命。
另一方面是封建礼教宣扬的伦理道德束缚着广大的劳动妇女。
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渗透进人们的心灵,麻痹着人们的精神,扭曲了人们的灵魂,使他们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甘当奴隶,甘心忍受压迫与奴役。
正如祥林嫂,她所渴望的就是做一个“安稳的奴隶”,她不可能知道她的不幸是不平等的社会和制度造成的,临死之际,仍然充满了“罪孽深重”的恐惧。
封建礼教正是以这种吞噬灵魂的力量,戕害了千千万万的劳动妇女。
鲁迅先生说过:救治国民的第一要务,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给予人们一个警示:不摧毁封建的社会和制度,祥林嫂的悲剧就不会结束;不清除积淀在人们灵魂中的圭寸建礼教的毒素,祥林嫂的悲剧仍然会发生。
即使在今天,这个警示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发表于《荷泽师专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