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19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A版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 教案(1)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二首  教案(1)

第一单元乐趣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1个生字;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2.我能理解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我正确默写诗歌。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课时安排两课时教法讲、读、思、议学法质疑、小组合作讨论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⑤未解:不懂。

⑦供: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19《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9《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9《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19课《古诗二首》。

这两首古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山行》。

这两首诗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美丽的古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中的景色,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登鹳雀楼》(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领读,让学生注意古诗的韵律。

(3)讲解古诗的字面意思,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怀,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3. 学习《山行》(1)重复上述步骤,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让学生对比两首诗的景色描绘,体会诗人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用彩色笔描绘出诗中的景色。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和表演。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登鹳雀楼》和《山行》。

2. 选取一首古诗,用画笔描绘出诗中的景色。

3. 家长参与:与家长共同完成一首古诗的朗读和表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新版)

2017-2018学年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新版)

《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 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初读感知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3.汇报(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质疑。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异客逢倍遍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4.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三、练习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四、总结家是永远温暖的港湾,同学们,无论未来的你会展翅高飞到何处,别忘了家乡,因为有一个被称为家的地方才是你的归宿。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第二课时(精品)

《古诗二首》学案1一、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字词,朗诵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丰富想象,能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二、重点难点1.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 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2. 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四、参考资料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当过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

唐代诗人,晚唐乃至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

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由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

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

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

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语文A版第九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语文A版第九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语文 A 版第九册《古诗二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诗歌的境界 .3、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 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联合说明理解古诗的意思 ,图文联合 ,指引学生在不停的朗读过程中 ,谈谈古诗所描述的境界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祖国河山喜欢之情.2、领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愁.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教课要点、难点想象古诗所描述的画面,领会诗人表露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课准备可以表现古诗内容的天门山景光图片及资料。

《清明上河图》教课课时2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李白的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李白是我们特别熟习的一个诗人。

由于我们学习过很多他的诗句,谁能背一首? 2、揭露课题:今日,我们来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二、展现资料,认识天门山: 1、出示天门山的图片,指名看图谈谈天门山名称的由来。

(位于和县境内的西梁山和当涂县境内的东梁山合称“天门山”。

它的名胜是由于其独到的地势而得名的。

) 2、指引学生展现收集的资料、图片,介绍天门山。

3、看了这么多的图片资料,听了这么多同学的介绍,天门山给你留下了如何的印象?(学生自由说)三、整体感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1、教师导读:那么,李白眺望天门山,看到了一番如何的情景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2、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聆听,轻声跟读。

3、学生自由读一读。

4、指名读,集体评论。

5、学生在集体评论后,依据学生和老师的评论再读读。

6、播放雄伟的音乐,配乐朗诵。

四、借助说明,小组合作,沟通对古诗的理解:1、指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理解古诗。

2、集体反应。

(1)个别字词的意思。

如:至此回:到这里盘旋。

出:耸出来。

(2)诗句的意思;天门山从中间切断,是位引奔跑的长江水从这里经过,清清的江水奔跑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隔断而盘旋激荡。

雄奇艳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风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轻快而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19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宿、寺”等12 个生字,会写“危、敢”等8 个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 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夜宿山寺》。

3. 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高耸入云的特点。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出示图片,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寺庙的图片。

师:诗人李白夜宿深山里面的一个寺庙,发现寺庙后面有一座很高的楼,于是便登了上去。

凭栏远眺,星光闪烁,李白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纪游写景的短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

2. 解读课题:指名读课题,读准平舌音“宿、寺”。

(1)解释“宿”字:宿,就是住的意思。

学生交流组词: 住宿、宿舍、留宿、寄宿。

(2)课件出示生字“寺”,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寺庙)(3)试着说说题目的意思。

(夜晚在山寺住宿)【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片与写作背景,再引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Ⅱ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节奏1. 学生初读。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画出生字。

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宿、寺”,前鼻音“敢”,后鼻音“惊、恐”。

2. 读准节奏:危楼/ 高/ 百尺,手可/ 摘/ 星辰。

不敢/ 高声/ 语,恐惊/ 天上/ 人。

3. 教师指导:老师也有一个读好古诗的小窍门:把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读清楚,字正腔圆,听起来就更加有韵味。

你们听老师读一读。

4. 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古诗,注意读准节奏。

Ⅲ想象画面,朗读古诗1. 引导想象:诗人李白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独自登上了山中寺庙高楼,请观察课文插图,说说这是一座怎样的寺庙。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语文A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语文A版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古诗的美。
-通过角色扮演、古诗吟诵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精讲细读,深入理解
-对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成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情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诗词鉴赏与分析:针对本节课学习的古诗,结合诗句内容,写一篇简短的鉴赏与分析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用语:“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诗句中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感悟。”
3.诗词仿写与创作:运用本节课学到的写作技巧,尝试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词,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3.学生在合作学习、分享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5.学生能够从古诗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够初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的古诗学习抱有较高的兴趣和期待。然而,由于古诗语言的凝练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学生在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情感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的词汇积累和写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背景引入:通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推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6.1《古诗二首》∣

【推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6.1《古诗二首》∣
三、 比较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这两首诗歌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来写战争的?(板书)
四、 学生小结
五、 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关于反映战争的诗词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 塞——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课堂练习
理解诗意
板书设计
不尽的悲哀
第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
1、王昌龄(689—757):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人。安史之乱,避难江淮,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是盛唐时期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与李白齐名,被视为“神品”。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
2、飞将:指汉代飞将军李广,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因其英勇善战,匈奴称其为“汉之飞将军”。
一、 交流资料
1 、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 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
2、诗歌大意:
《十五从军征 》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 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 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 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 讨论探究:
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
五、 推荐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
王 翰——凉州词
六、 作业 背诵默写

2021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出塞》教学课件

2021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出塞》教学课件
侵扰中原地区。
不叫,不让。 不教:
越过。 度:
译一译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语文A版 六年级 | 上册
即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 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
没有停顿过战争。
未还:还没有回来; 但使:只要;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 人称“飞将军〞;
谁能说一说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
语文A版 六年级 | 上册
大漠、烽烟、黄沙、荒草……
可见边塞自然环境恶劣,怪不得王维写过“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王昌龄写过“出塞入塞寒,处处
黄芦草”这样的诗句。
资料库
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 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 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 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 的诗激昂大方,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 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 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 宁〞之称。?出塞?、?参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替别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 衣服,遥望着,忍不住别过脸去,偷偷擦拭去眼泪;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保护 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泪水,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语文A版 六年级 | 上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飞将〞指的是谁? 汉朝李广将军
带,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来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是: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 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一批又一批的征人依旧是万里长
征久未还。
语文A版 六年级 | 上册

二上19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二上19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二上19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二上19古诗二首》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3.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江雪》的朗读与理解。

2. 古诗《小儿垂钓》的朗读与理解。

3. 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重点:古诗的朗读和理解。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或白板。

2. 投影仪,用于展示古诗的PPT。

3. 教学软件,如诗词朗诵软件。

五、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激活其对古诗的认知。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小组讨论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分享一个与诗中情境相似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释诗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

七、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口头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指导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古诗。

八、作业布置1. 背诵《江雪》和《小儿垂钓》。

2. 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描述其画面和情感。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_语文A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二首_语文A版

古诗二首[课文说明]王昌龄,京兆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

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

而《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首句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落笔,写秦汉时的明月依然高照在边关上,以暗示悠久的战争历史,构成雄阔苍凉的意境。

秦、汉、关、月四字是交错使用,修辞上称为“互文见义”。

第二句紧承,写战士在万里征途上牺牲,不见还家,这正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战争所造成的悲剧。

第三四句又用“但使”“不教”之词连贯古今,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希望唐王朝能任用得力将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保障边远地区的和平安宁。

诗中有对历史的回顾,有对现实的关怀,有对英雄的歌颂,也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更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写得深沉含蓄,情绪高昂。

《浪淘沙》描写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雄姿,抒发诗人浪漫的情怀。

前两句写九曲黄河奔腾万里,挟带泥沙,自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

“浪淘风簸”写出了波涛汹涌,风力强劲,极有气势。

第三四句结合神话传说,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要逆流而上,直达天上的银河,到牵牛织女家里做客。

古人以为黄河与银河是相通的,传说汉武帝曾派张骞寻找黄河的源头,张骞撑着筏子,经过一个多月,到了银河,见到织女才回来。

诗人这样写,表现了征服自然、遨游天国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建议]1.揣摩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本课所选古诗内容相对独立,可以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

其中,重点学习《出塞》,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然后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最后用自己的话讲述古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第二首则放手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2.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要联系古诗的内容,真正贴近作者的思想,读出自己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9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通过观察和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读音,圈出生字词。

(2)学生交流自读情况,教师指导并正音。

3. 朗读感悟:(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并评价。

(3)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

4.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交流理解情况,教师指导并总结。

5. 感悟意境:(1)学生观察插图,想象诗句中的画面。

(2)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3)教师总结并指导。

6.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每组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7. 总结全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诗句及作者3. 诗意及意境4. 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抄写两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第一课时(精品)

《古诗二首》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 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哪些吗?在这些节日里,我们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我们把这些合家欢乐的节日都称为“佳节”。

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

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记得吗?(出示《静夜思》)生配乐读。

师:说说你感受到什么?(学生深深的思念故乡、心里的忧伤、对故乡非常的思念)二、新课学习解题意师:是啊,每当月圆,诗人总会对故乡思念不已,每逢佳节啊,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深切。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九月初九,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板书:九月九日)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吃重阳糕、花糕、菊糕、五色糕、赏菊花、重阳节又是老人节、登高节、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课下注释。

课下注释是我们理解古诗文的好助手,大家学习古诗文千万不能不看课下注释。

从课下注释你还知道了什么?理解“山东“(华山以东、王维的故乡)山东兄弟指的就是家乡的兄弟、家乡亲人理解“忆”:是人在九月九日对故乡的亲人是一种什么感情?(思念)从哪个词看出?(忆)师:诗人在重阳佳节思念故乡的兄弟、思念亲人,那么这个题目该怎样读?(指名读、齐读。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 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二首》学案  第二课时(精品)

《古诗二首》学案2一、学习目标1.能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2.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二、重点难点1.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含义,体会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 关于重阳节,你了解多少?2. 人在九月九日对故乡的亲人是一种什么感情?四、参考资料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民间歌谣民间歌谣俗语中有很多是关于岁时节日的,重阳节也不例外。

下面这几则都是有关重阳节的歌谣俗语,体现出了重阳节饮菊酒、放风筝的风俗,以及在重阳这日占卜天气的风俗。

菊花黄,黄种强;菊花香,黄种康;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仫佬族)。

重阳节,又试话登高。

究竟年年如是,有乜功劳?虽则系如画嘅秋山,游吓亦好,做乜偏要向往重阳个日,至晓得风骚。

你话敢样就可以避灾,亦何不大早。

点解你单身前往、又试剩落个的妻孥。

开讲话一部通书,都唔睇得到老。

况系个的区区陈迹,重驶乜咁心操。

既系你上日唔知,我亦唔怪得你去做。

唉!悭吓脚步,何苦去寻烦恼。

不若静坐思量,想吓边一样可图。

九月九,个个都去登高,你睇个班嫩仔,走得气嘈嘈。

放起个只纸鹞在高处舞,扶汉声声(响弓声),唤起个的懦夫,总系企在个处风头,须要努力正好。

虽有声威,可惜你未满羽毛,怕只怕失足云霄,个阵就遗恨万古。

咪估个条包索,可以把天箍,既替得个佬流灾流难,边处唔流到。

第19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

第19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学习《夜宿山寺》一、交流作者,读懂课题(设计意图:从诗题入手,是学好鉴赏古诗的第一步,事实上诗歌题目可以传达给我们很多信息,而这首诗题恰恰为我们说明了本诗内容的主体。

所以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在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诗歌的方法,先读题,再读文。

)1.全班交流,知道李白的哪些诗,了解作者。

2.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板书课题:夜宿山寺)学生齐读课题。

3.读一读诗的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夜晚住在山上的寺庙。

”(1)识记“寺”。

生自由说识记方法。

读寺名。

(2)识记“宿”。

古时候,“宿”是表示一个人躺在房子里的床上。

找找哪个部分表示房子,哪个部分表示人。

宝盖头指房子,单人旁就是那个人。

现在,我们把在某个地方住下叫——住宿,学校提供给学生住的地方叫——宿舍,借住在别人家叫——寄宿,晚上住下,称——夜宿。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读、互读等,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

在识字环节,利用规律归类识字,强化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1.引导读诗:看来这是李白又出来旅行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在寺庙住的这一晚,内心的感受吧!(1)学生朗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师生配合读.(4)自读古诗,想象画面。

2.认读生字。

三、细读古诗,想象画面(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和文的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和字理落实“随文识字”。

紧抓主题“楼之高”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感知夸张的手法和李白诗作浪漫的特色。

)生观察:观察课本插图,找一找李白在哪里?(楼上)1.引导思考:想象画面,朗读古诗。

说一说如果你在这座高楼上,会有什么感觉?很高、怕黑、孤独……诗中哪些词句让人感觉山寺高呢?(1)摘星辰。

大家都爬过山,你站在山顶够得着天上的云朵吗?那更高的星星呢,能摘得到吗?可是李白却说“手可摘星辰”,你有疑问吗?对呀,其实这都是李白的想象,他是为了告诉我们楼很高很高,采用了这样“夸张”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古诗二首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出塞》诗,并默写《出塞》诗;2.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3.通过对诗歌的学习鉴赏,感受当时戍边将士的苦难生活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培养辩证的历史态度,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学习重点:通过反复对诗歌进行欣赏,感受诗歌的文化内涵和经典的无穷魅力,增强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或诗歌卡片)学习过程:一、赏“月”1.谈话:自古以来,喝酒的人喜欢借酒浇愁,而作诗的人喜欢“借月抒情”。

看以下这几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谈话:以上的诗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诗中都描写了月亮。

现代的诗人们也喜欢在诗歌中描写月亮,而且还谱了曲,唱成了歌。

著名歌星胡彦斌唱过一首歌叫《秦时明月》,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出示歌词:“望明月\心悲凉\千古恨\轮回尝”)。

引导学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并有感情朗读这句歌词。

二、读诗1.谈话:今天我们来赏另外一轮明月,那就是刚才提到的曾被贬官到贵州隆里的王昌龄笔下的明月。

请把书翻到49页,读一读王昌龄的《出塞》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顺口了、清爽了为止。

2.朗读:①指明读,并正音;②师生合作朗读(先由生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师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然后调换顺序再合作读);③生齐读,强调要读准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

提问: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让学生将他们想到的词语写在课文旁边)3.初次感悟诗歌内容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创造出的时空交织的广阔的想象空间。

②引导学生想象王昌龄在月下想到了什么,把想到的说一说。

③带着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4.走近李广①谈话:由于千百年来的边疆战乱给人民造成了无比巨大的痛苦,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能止息边乱的人来,他就是汉代名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李广将军。

②简介李广生平,学习和朗读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的结束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并引出蔡琴演唱的《出塞曲》中的歌词——“想着草原千里闪着金光\想着风沙呼啸过大漠\想着黄河岸啊阴山旁\英雄骑马壮\骑马荣归故乡。

”引导学生欣赏、朗读。

5.再次感悟诗歌内容①引导学生领悟“秦时”与“汉时”加在“月”和“关”前之后,“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仅是当时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的世世代代的人们的共同悲剧。

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因为它写出了历史的普遍悲剧,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人们从他的这首诗获得了感情共鸣——这正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带着新感悟到的感觉朗读诗歌。

三、总结同学们,李广将军连同他生活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王昌龄的时代也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几千年的风霜,如今终于步上了繁荣、稳定的发展道路。

我们的边关不再烽火连连,我们的战士也不再万里不归,但是大家要看到,在我们繁荣、稳定的背后还是隐藏着非常巨大的战争危机的,只要我们稍作松懈,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夺关占土,将我们重新推入战争的海洋。

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我们是不可能再寄希望于李广了,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在座的各位,祖国以后的天空就要靠你们来支撑了。

李宇春凭着一首歌获得了湖南卫视百度娱乐沸点2008年度盘点的最人气偶像奖,这首歌的名字叫《少年中国》,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少年强,那中国一定也很棒。

”所以,希望各位,好好努力,你们就是祖国将来千千万万的李广啊!同学们,我们今天破天荒在大白天赏了一回月。

这些月有张九龄笔下的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苏轼笔下的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王安石笔下的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杜甫笔下的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有李白笔下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当然还有王昌龄笔下的月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学们,这些描写月亮的著名诗篇,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留给我们的文化!希望大家可以将这些经典好好诵读,可以将这些文化好好传承、好好地发扬光大!板书设计: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历史悲剧时空交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共同愿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塞[教学目标]1.认识“簸”字,会写“昌”“龄”“簸”3个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古诗《出塞》。

3.理解诗句大意,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内心的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联想,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1.整理已经学过的边塞诗。

2.挂图、古诗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一首边塞诗吗?(学生背诵古诗,可以稍微提示一下:边塞诗是指以边塞自然风光或边塞战争为题材的古诗,如以前学过的王翰和王之涣的同名诗《凉州词》等。

)2.“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是盛唐诗人王翰的著名诗句,反映了人们对边塞战争生活的厌倦与无奈。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千古名篇——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出塞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1.范读古诗,了解诗人,老师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诗人名字——王昌龄。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当时所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人称“七绝圣手”。

这首《出塞》曾经被后人推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出塞》是唐代边塞诗常用的题目。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懂。

3.借助工具书、注释,和同桌合作理解古诗大意。

4.指名诵读,给多音字正音。

“教”字读去声,“还”读“huán”。

5.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这里的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是虚指。

但使:只要,要是。

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不教:不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6.指名说全诗大意,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补充。

大意归纳: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远征万里之外的战士还没有回来。

要是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阴山。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1.无奈与悲愤。

①指名读前两句古诗。

②“秦、汉”二字说明什么?(连年战争)“万里”说明什么?(征战之苦)③“人”为什么“未还”?战士不想回家吗?结合“古来征战几人回”谈谈你的理解。

④面对国家连年征战,生灵涂炭,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揣摩诗人的无奈与悲愤。

)⑤带着你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句诗。

2.怀念与希望。

①齐读三、四句。

②怎样才能使人们摆脱战争的侵扰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通过对汉代名将李广和往日边塞平静生活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一方面希望唐王朝也能起用得力干将来抵御胡马的侵扰;另一方面也饱含着战胜敌人、保卫祖国的信心。

④指导朗读。

四、总结方法,指导背诵1.根据本节课和以往的学习方法,试着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2.复述全诗大意,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六、作业搜集四首边塞诗,自主积累古诗。

板书:出塞(唐·王昌龄)秦汉人未还无奈与悲愤但使不教怀念与希望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出塞》或自己搜集的其他边塞诗。

2.复述古诗《出塞》大意。

3.总结古诗学习方法:诵读全诗——理解大意——体会情感二、自主学习,读懂全诗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出示学习要求:①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②将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③通过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全诗大意。

④感悟诗的意境。

2.集体反馈。

①指名读,纠正字音。

注意多音字“簸”,在“簸箕”中读第四声bò;读bǒ时,是指用簸箕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

在诗中读第三声,是指风浪上下激荡。

指导书写“簸”字,利用拆字法识记字形。

②交流理解古诗大意。

浪淘沙:唐代曲子名。

九曲:形容河流弯弯曲曲,有时也专指黄河。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天涯:天边。

古诗大意梳理成文:曲曲折折的黄河黄沙万里,大风大浪裹挟着泥沙从天边奔流而下。

现在,沿着黄河往上走,一直走到银河去,到牛郎织女的家里去看看吧!3.品味古诗意境。

①自古“黄河”就与“雄伟”联系在一起,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体现黄河雄伟壮观的词语吗?②自由朗读第三、四句,想象一下牛郎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4.指导诵读全诗。

5.背诵全诗。

三、作业任选一首古诗,以古诗大意为背景,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编写故事。

故事情节要合理,语言要生动。

板书:浪淘沙(唐·刘禹锡)1.朗读全诗九曲黄河万里沙,2.理解大意浪淘风簸自天涯。

3.体会感情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

王昌龄这一首有名的边塞七绝,其妙处在于;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