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

合集下载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质课件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质课件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第一段(1):展示山林景观,喻示 老人为改造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 巨大贡献。
第二段(2-5):老人改造山林、绿 化家园所面临的大小环境及所取得的成绩 。
第三段(6、7):写“我”的心灵感 触——青山是不会老的。
仔细阅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说说本段中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三番五次:屡次。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探究读
阅读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朗读指导
本文的朗读基调是肃穆,边读边 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 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讲述老人在艰苦的环境中 种树、护林,创造奇迹,造福大家,赞 美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
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 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 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霸占(地方)。文中指经常受 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位老农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 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 中,用15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将原来 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 荡漾的青山。
小组合作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 怎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 老人创造的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
思考: ➢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怒吼吧黄河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9课怒吼吧黄河导学案

第十九课怒吼吧,黄河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吕、涛、骇、禹、挚、窑”6个生字,会写“阶、陕、壶、吕、涛、骇、啸、禹、铿、锵、窑、浊”12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大禹、铿锵有力、窑洞、浊浪”,理解“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学习生字词。

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创作《怒吼吧,黄河》的重大意义。

创作背景和经过(作品简介):《黄河大合唱》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它以我们伟大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两岸曾经发生过的事,以启迪人民起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创作经过是: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在山西吕梁山游击区的山沟里坠马受伤。

冼星海来看望他,星海建议来一次合作,光未然便把打算要写的长诗《黄河吟》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然后由星海谱曲而成,排练演出后,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赞扬:“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表现革命内容,发映时代精神,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型音乐作品,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欣赏《黄河船夫曲》。

2、创作背景和经过(作品简介)。

2、生字词学习。

课文中的成语较多,请找出6个写下来,读一读,并理解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黄河()的号子()的声音()的朝阳()的警号()的油灯()的月光()的窑洞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含答案)【知识点】一多音字卷:juǎn(卷曲)juàn(试卷)载:zǎi(记载)zài(载客)劲:jìng(苍劲) jìn(有劲)恶:è(凶恶)ě(恶心)wù(厌恶)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参:cān(参加)shēn(人参)cēn(参差不齐)近义词选择——抉择恭敬——尊敬领悟——领会劲挺——挺拔风雨同舟——同舟共济三番五次——接二连三反义词干旱——湿润险恶——和善恭敬——傲慢宏伟——渺小风雨同舟——过河拆桥勇敢——胆怯不紧不慢——心急如焚理解词语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

失。

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

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治理:管理,处理、整修。

领悟:领会的意思。

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

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山川共存:与山川融为一体。

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次数频繁。

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

句子解析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完成,这条山沟还需要他,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9一面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9一面
3.阅读鉴赏能力:学生可能对课文的写作特点和审美价值缺乏深入认识,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拟采取以下策略和活动:
1.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他们的孝敬父母情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关注课文细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交流中掌握课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实物教具:如镜子、卡片等,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时批注、展示学生作品,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4.网络资源:提供拓展阅读、相关文章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新知讲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课件2套(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9青山不老课件2套(新教材)

刚梳的头
软床
比喻
土 地
仿写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 这么美的风景,简直是一幅画。
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
常常挨骂, 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对比
地主骂:蹚坏了他的庄
Hale Waihona Puke 稼。农民翻身做 主人,感到 无比自豪。
现在 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 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 子: “快去逮吧,你听,叫得多 好!”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 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 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 的怪物盘踞之地。
默读第三自然段,说一说 小环境是什么样的?
1.老人早出晚归,一门心思只有植树造林。
2.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 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3.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 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4.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5.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多么想
自己先尝一尝。
恨不得自己变成粒种子,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充分表达了农民 对土地的热爱。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表达了农民 对土地的热
爱。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第一部分(第 1-8 小节):耙地。 第二部分(第 9-15 小节):憧憬未来。
农民 赖以生存 的支柱。
你从课题“三黑和土地”中了解到哪些问题?
主人公
三黑和 土地有什么 关系?
农民一有了土地, 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活像旱天的鹅, 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钻进水里。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 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 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 教学课件
清新洁净的印象。
3.解词语
【遨游】 【晶莹】 【资源】 【慷慨】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文 中指地球能够向人类提供的一切可供 利用的东西。 大方,不吝惜。
漫游,游历。
光亮而透明。
3.解词语
【枯竭】 【威胁】 【映入眼帘】 【和蔼可亲】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干涸,断绝,用尽,在本文中指资源用尽。 和蔼: 和善,态度温和,容易亲近。 进入视线。
第一步:读课文
朗读视频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不会读的字查字典解 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没把握的地方作批注。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读 得不准确。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步:学字词
1.读字词
yíng
晶莹
guǒ
包裹
lán
篮球

kuàng
壮观 无私 毁坏 基地
和蔼 慷慨 滥用 目睹
资源 节制 生态 子孙
理清层次
细读课文,思考、回答: 1. 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 这篇课文怎样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这篇课文共有9 个自然段,可分为4 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地球在宇宙中十分渺小且美丽。 第二部分(3~4):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第三部分(5~7):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 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第四部分(8~9):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弯钩圆滑
làn
滥 “氵”呈弧形
结构:左右 部首:氵 笔画:十三 组词:滥用 滥伐
“皿” 宽 扁,下横长

睹 “目”稍窄, 里边是两横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9一面 人教新课标

《一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读记“窘相、殷勤、牛毛细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2、过程与方法:学会抓重点句和品读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学习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阅读法、分析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1、师播放视频《鲁迅爱书的故事》。

2、前面一课我们学习了解了鲁迅先生,你还记得吗?复习:鲁迅简介: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先生虽贵为知名人士,但他对普通的人民群众充满关心,特别是对青年人更是关心和爱护。

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一篇课文,去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板书课题:19、一面)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自己想办法解决,并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认读词语:牛毛细雨殷勤窘相软绵绵结结巴巴大病初愈(1)学生自由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词语。

3、理解重点词语:殷勤:热情而周到。

窘相:非常为难的样子。

颓唐:精神不振作。

抚摩: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憎恶:憎恨,厌恶。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4、了解作者:阿累:(1909—1987),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当代哲学家、小说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同欧阳山主编《小说家》,和艾思奇创办《大家看》、《少年丛书》等刊物,为徐迈进编选国内外短篇小说20余册,主编《文化月刊》,他以“阿累”等笔名撰写了不少文艺评论、杂文、散文。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秀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秀PPT课件

放肆侵扰,任意妄为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
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
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环境恶劣
非法占据,文中指干旱、 霜冻、沙尘暴常年不断, 突出环境指恶劣。
补充资料
山西,素有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 之说。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是沙尘暴高发区。山西的右玉县老城12 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淹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 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最大的敌人。 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 京、天津等地,形成强烈的沙尘暴。
条件艰苦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
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
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
与上过世了。他已经
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已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
干旱
霜冻
沙尘暴
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 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在这样恶劣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十五年 植树造林,绿化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怪不得作者 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 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一亩”有多少大? (667平方米)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质课件(共47张PPT)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优质课件(共47张PPT)
生活条件简陋,生活简朴、单调,吃 住简单。
再读课文
这样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为什么能 放弃与儿女的团聚、放弃享清福的日子, 而选择屋后的青山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呢?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 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 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 月同辉了。
思考: ➢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
思? ➢ “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老人真的
能与山水永远同在吗?他能像日月一样 发出光辉吗?
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青山”指苍翠的高山,“不老”指永 远不会老。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 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会老,实际上是暗指老 人种树的精神与世共存。以“青山不老”为 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的信息卡片。
采访地点:山沟院子里的土炕上 采访对象: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 性别:男 年龄:81岁 主要外貌特征: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 感人事迹:为守住一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
青山
课文品读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
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 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 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 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最大的 敌人。
说说你对“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 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理解。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老人生活的 小环境条件怎么样。
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
的凶猛。
拟人
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
坚持植树、不畏艰险的精神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 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 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 只有一个地球 生字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 只有一个地球 生字教学课件
齐读插图上的文字。
1 草原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人,作家。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 子》、剧本《茶馆》等。很多年前,被誉为“人民 艺术家”的老舍先生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去参观 访问陈巴尔虎旗,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参观访问 记——《草原》。
整体感知
能否换成“清新”
能否换成“晴朗”
不能。“清鲜”突出“鲜 ”,表明草原的空气非常 好。
不能。“明朗”除了“晴 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 丽、开阔之感。
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对草原的赞 美,读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 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人教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1课时
看单元导读页,认真观察图中画了些什么,自由朗读插 图上面的文字。
本单元给我们安排了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还给我们提出 了哪些阅读和习作的要求?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我们在学习本单元课文 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为什么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因为放眼望 去,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
形容没有边际,
因为“四 看不清楚 面都有小丘”。
“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分别指什么?你 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 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返回
莹裹 篮蔼 资矿 慷慨 贡滥 基睹
笔顺:


部首:土 结构:上下 组词:基地 基本 形近字:箕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一面》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一面》优秀课件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写作背景
鲁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怀着对无产阶 级的坚定信念,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痛斥帝国主 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诽谤。并 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 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 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阿累和鲁迅仅见过“ 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 象,于是能从小见大,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悲痛的 心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1932年秋天, 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的情景。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组
阿 累
阿累简介 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 1909年1月生,江苏涟水县人。 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 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 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 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 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 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 长等职。
创作原因: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 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 悼念。 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 迅 的外貌和言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于 是能从小见大,表现出鲁迅热爱劳动人 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而阿累 作为青年一代,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 续前进。
jiŏng
niăn 捻 颓唐 tuí
憎恶
suō dŏu sŏu

恣情

不能自已
kāi yĭ
词语积累
地窖:
赫然:
储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 或地下室。
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 的事物突然出现,在课文 中有鲜明的意思。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 里自恨不该这样。
莽撞: 鲁莽。言语、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踌躇: 犹豫,拿不定主意。 摩挲: 用手抚摩。 颓唐: 精神不振作。 打眼: 引人注目。 憎恶: 憎恨,厌恶。 虐待: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三黑和土地》精美课件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三黑和土地》精美课件

课后作业 读一读。
咸淡 耙地 荞麦 蝈蝈 闺女 痒抓抓 白霎霎
蹚坏
课后作业
可以在网络上搜一搜有 关土地改革的电影:《土 地》、《暴风骤雨》看一看。
课后作业
模仿本课,以《xx和xx》为题,写 一首散文诗。要求:运用第三人称,运 用多种修辞手法。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谢谢观看

课文讲解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 都送到舌头上, 是咸是甜, 自己先尝一尝。
多么想
恨不得自己变成粒种子, 躺在土里试一试, 看温暖不温暖, 合适不合适。
充分表达了农 民对土地的热爱。
课文讲解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 耙得又平又顺溜, 看起来 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表达了农 民对土地的 热爱。
这么松散的地, 简直是一张软床, 叫人想在上面打滚, 想在上面躺一躺。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20 三黑和土地

引入新课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 我们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 文《三黑和土地》,看看三黑是怎样 看待土地的。
巧记生字
xián

易写错
“咸”的右下角 不要少写一撇。
组词:咸菜 咸淡
巧记生字
加一加
足+堂=蹚
虫+国=蝈
门+圭=闺
巧记生字
换一换
荞 - 艹+木= 桥 闺 - 门 + 扌= 挂
抒发了农民对土地 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 活的憧憬。
课文讲解
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 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人与土 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
课文讲解 推荐阅读
《以笔为枪:重读抗战诗篇》
《苏金伞诗文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 只有一个地球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9课 只有一个地球 说课稿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一、教材和学生分析《只有一个地球》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

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本设计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主线,围绕文本,构建开放而又具有生成空间的阅读话题,挖掘文本价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给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

在读中引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思想和教材产生共鸣,师生共同亲历发展认知、陶冶情操、引发创造的成长历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重难点说明: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和资料,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四、教法、学法说明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图片导入我先出示了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力,从感官上感受地球的美丽壮观,导入课题。

(二)选读探究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

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

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
篇一: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第十九课
1.牛毛细雨:细而密的小雨。

2.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3.书脊:是指书籍被钉住的一边。

4.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5.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应该这样。

6.殷勤:热情而周到。

7.莽撞:鲁莽,指言行、行动粗率而不审慎。

8.窘相:非常难堪的样子。

9.踌躇:犹豫,拿不定主意。

10.摩挲:用手抚摩。

11.颓唐:精神不振作。

12.陡然:突然。

13.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14.憎恶:憎恨厌恶不喜欢。

1.模[mó]~范~仿
[mú]~样~板
2.恶[è]~果~劣
[wù]厌~可~
[ě]~心
3.塞[sā
子[sài]
[sè]搪~活~~要~边~闭~i]
本文讲述了作者1932年在内山书店见了鲁迅先生一面
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篇二: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一面》教案
设计
一面
1
2
篇三: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9课《一面》教案
19、一面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词语。

2、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悟句子,领会作者的感情及鲁迅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鲁迅关怀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简介背景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

在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这种精神,让作者周晔一生难以忘怀。

同样,鲁迅的精神也感染了青年工人阿累,他用文字缅怀鲁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一面》。

(ppt,跟老师齐读课题两遍。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ppt)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举国上下,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

广大群众闻讯后,冒着被反动军警逮捕的危险,争先瞻仰遗容,数万群众自动为他送葬。

周晔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阿累和鲁迅仅见过“一面”,但鲁迅的外貌和言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阿累,也就是后来湖南大学的校长朱一玮,于10月写了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一面》,作为青年一代的代表,他期望踏着鲁迅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读准字词,感知大意
(一)学习字词
1、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

(ppt、练习卷)
【重点强调:“脊”的写法、“摩挲”的2个读音及意思、“窖”和“窘”的区别、“厚实”和“苗头”的轻声】地jiào()jiǒng()相熏()黑懊huǐ()mǎng()撞h è()然捻()着厚实()苗头()书jǐ()nüè()待tuí()唐憎恶()摩()挲()
2、齐读两遍
(二)感知全文
1、请大家自由读导读,看看它对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

(ppt提问)
(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对鲁迅的新认识)
2、看了课题后,“一面”是什么意思?ppt(好,到底是不是只有这样一层意思呢,我们来学习)
带着这几个问题,走进课文《一面》。

3、快速默读全文,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ppt
三、讨论交流,品读课文
1、再次速读全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了解鲁迅的?可从多方面考虑(语言、外貌、神情、举止,品格特征)ppt
2、找学生总结。

3、作者观察最多的一次是什么?(外貌)
那么,外貌里又主要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特点?(瘦)
请大家一一找出来,用笔标在书上。

【瘦】
1、好,瘦人大家都见过,那我们看看文中是怎么描写
瘦的。

下面请大家画出描写瘦的句子,看看文中共有几次写到鲁迅先生的“瘦”?(提问)ppt
2、品读关于瘦
(1)把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瘦”的句子连起来读
一读(齐读),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

(2)这六处都写到鲁迅先生很瘦,可以从哪里具体地
看出来呢?(提问)
(3)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啊?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鲁迅先生长期工作,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所以很瘦。

书上说:“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
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
(分组朗读这六处句子。


3、分析鲁迅“瘦得精神”
(1)鲁迅多瘦啊,瘦得让人震惊、让人心痛,但鲁迅
仅仅是“瘦”吗,大家来看看鲁迅先生和别人的“瘦”一样吗?瘦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这很正常,但是像文中这么多次写到了鲁迅的瘦,而且写得还是四年前他所看到的鲁迅,描绘得这么细致,这说明鲁迅先生的瘦一定与众不同。

那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