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常识的反思和概念提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常识的反思和概念提炼

常识很重要,但还有比常识更重要的。常识只是初级,而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关键。请看中国学者孙正聿为我们讲述的哲学思维与常识思维。

1,何为常识?

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它以人们的世世代代的“共同经验”为内容,构成人们的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在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中,人们的经验世界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最普遍的相互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最直接的相互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

常识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最重要的生存价值。

应当看到,人们的生活世界,首先是以常识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世界。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在日常的活动范围中,常识是“极可受尊重”的。人们正是以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规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和宗教、艺术行为。同时,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任何一种基本方式都是以人类的“共同经验”即“常识”为基础。

离开“常识”,既不会形成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也不会实现这些方式的发展。但是,来源于并依赖于“常识”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比如哲学,既不是常识的“延伸”,也不是常识的“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这里所说的“超越”,主要是指性质与功能的改变。就哲学与常识的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哲学改变了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与此相反,这里所说的“延伸”或“变形”,则是否认性质与功能的改变。

2,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以常识的观点去看待哲学,从而把“哲学的”与“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混为一谈,把“哲学”变成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这是人类所犯的最大的低级错误。

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即具有健全“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桌子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桌子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因为这是符合人们的“经验”和“常识”的。正因如此,人们总是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感到大惑不解:明明是先有事物,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怎么能说是先有观念、后有事物呢?明明是事物的存在不以我们的观念为转移,怎么能说有某种观念才有某种事物、没有某种观念就没有某种事物呢?因此,人们除了把“唯心主义”视为胡说八道、把“唯心主义哲学家”视为一群疯子之外,实难作出其他辩护。

其结果呢?人们既不能真正地驳斥哲学唯心主义,也无法形成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然而,如果我们不从“常识”出发,而是从哲学所概括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去思考桌子同“观念”的关系,我们就会提出下面的问题:究竟什么叫桌子?离开我对桌子的感知,我如何知道桌子的存在?如果我没有桌子的概念,我怎么会把那个东西视为桌子而不是其他东西呢?我能看见桌子的本质和规律吗?我怎样判断这张桌子的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如果没有我的真假、好坏、美丑观念,又如何判断桌子的真假、好坏、美丑?我们为什么会爱护这张桌子而不是毁坏它?

日常生活中,这些思考也许会被认为是胡思乱想,但对改变人们的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出发的思考,是一种“超越”常识的思考,即对常识的“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前提思考。这种思考,使“思想”与“现实”处于否定性的关系之中,即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认识问题来思考,也就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反思。

3,弄懂哲学概念和生活常识

常识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它以单纯的“肯定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去“反思”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人们用这种非反思的

常识去看待超越常识的反思,当然会发现这种反思的超常识性;但是,这种以常识驳斥反思的结果,却会使人的思维滞留于常识,把“哲学”视为“常识”的“延伸”或“变形”。

为了深入地阐述哲学是对常识的超越,我们需要对哲学与常识进行具体的比较。这主要包括: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常识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

1)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

常识来源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不能超越经验。对经验的依附是常识的本质特性。与此相反,虽然哲学的最终来源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且在最终的意义上也要经由人类实践的检验而适用于经验,但哲学的本质特性之一,却正在于它的“超验”(超越经验)的特性。

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从最深层上决定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或“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

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的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方式。在原始人那里,是以某种幻化乃至迷信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自然现象总是按照人的经验来设想,而人的经验又按照宇宙的事件来设想,因而总是以种种臆想的原因来解释人类的经验及其经验的对象。

人类理性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以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去描述和解释经验世界为标志的。这种用以描述和解释世界的系统化的概念体系,它所表述的已不是既定的、直观的经验事实,而是用以解释经验事实的关于本质、共性、规律、必然的认识,即是一种关于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这种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关于超越经验对象的、并用以解释经验对象的知识,因而是一种源于经验、但又超越经验的知识,是带有着人类专属的抽象思维。

哲学和科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基本方式,都具有这种“超验”的特性。

对哲学来说,它的“超验”性还特别充分地表现在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上。人类思维概括和解释的对象,不仅包括具体的事物,而且包括整体的世界。哲学思维就是从寻求对世界的统一性解释而萌发和形成的。用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说法,哲学就是一种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寻找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学说。而在这种“寻找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古代哲学就已经从寻求现实的因果关系而逐步地转向探寻世界的现象与本质的逻辑关系,从而把世界的统一性视为超越经验而为思维所把握的“本体”。这也是本体论的发端。

哲学的“超验”的特性,更为深刻地表现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常识思维中,思维作为经验内容,存在作为经验对象,二者的关系是确定的、对应的,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哲学思维中,却不仅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作问题来研究,而且是作为自己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来研究。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