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初级实务 第四章书刊校对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发现原稿有矛盾而又无文献可供参照时,校对者进行判 断只能用( )。
A.读校法 B.本校法 C.他校法 D.理校法 【答案】D
二、校对的基本工序(熟悉) 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对片 (其中某些工序需依次进行,某些工序可穿插进行)
(一)需依次进行的校对工序 初校(一校) 校对者必须依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排版时产生的文字、符 号、图表、公式等方面的差错和版式错误。 主要任务是校异同,同时兼顾校是非。
校异同与校是非的关系 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互互融关系。 目标的统一 校异同——显真保值(通过消除校样中的显性差错实现) 校是非——纠错增值(是通过消除校样中的隐性错误实现)
44.校对的基本功能有( A.校优劣 B.校是非 C.校有无 D.校长短 E.校异同
BE
)等。
三、校对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校对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校对是编辑后、印刷前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
改版
核红 三校 整理 通读
付印清样 改版 核红
付 印
制作
数字
CTP
出片
电子书
印制
印制
对片
图4-2 全人工校对分校模式操作流程 印制
分校模式流程环节少,出版周期短,在一般书刊上运用可以充分
保证编校质量,应用广泛。
七、人机结合校对操作模式 普遍采用计算机校对与人工校对配合的人机结合校对。 校对软件中,以黑马校对软件应用最为广泛。
他校法
功能在于释疑
是在对校样内容存在疑问时,利用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包括
工具书和各类标准、规范)来判断正误的一种校对方法。
他校法常与本校法交叉运用。(“本校”发现了问题但难以准确判
断时,就用“他校”从相关工具书或文献中寻找可靠根据后,提出疑问
交给编辑解决。)
(校对人员应该熟悉权威工具书、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这样才能
五、校样的种类 排版、校对和改版进程中不同环节打印出来的校样,可分为 毛校样、初校样、二校样、三校样、付印样、付印清样等。 毛校样是排版单位在向出版单位正式提交校样之前,将已经 排好的版面打印出来进行毛校的样张。 初校样又称“一校样”,是排版单位向出版单位第一次正式 提交的校样,这个过程称为“提校”。
二、校对的功能 校异同 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来核对校样,分辨异同。同则通过,异则以原 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 功用在于显真保值,保证排版过程完整、准确地体现原稿内容。 (原稿与校样的异同,除文字异同之外,还有符号、图表、公式 等的异同。校异同功能的发挥,可改正排版过程中发生的差错,使出 版物质量有基本的保证。)
第二节 校对的方法、工序与制度
一、校对的基本方法(熟悉),校对法的操作要点 对校法(主要用于校异同) 本校法(主要用于校是非) 他校法(主要用于校是非) 理校法(主要用于校是非)
对校法 比照原稿核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 与原稿完全相符的一种校对方法。 有折校、点校、读校等具体方法,其中以折校法和点校法应 用最广泛。
校是非 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内容是否正 确,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交给编辑核实后 处理。 功用在于纠错增值,协助编辑纠正原稿中的错误,从而使原稿的价 值得到提升。 (原稿中存在的横误,从理论上讲应该在编辑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 并订正,但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交付排版的原稿中往往还存在一些 错漏。)
3.校对人员发现原稿中的差错,应该用铅笔将差错标出后, 在校样版心外的空白处提出疑问。至于是否修改,由( )决定。
A.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责任校对 B.校对室主任 C.责任编辑 D.总编室主任 【答案】C
六、全人工校对操作模式(了解)
初校样
二校样
编辑加工 板式设计
排版 毛校 改版
提校
初校 二校 誉校 整理
第一节 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校对的概念(了解)
概念 校对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
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校对概念的两层含义
校对工作的依据是经过三审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原稿; 校对的职责是既要根据原稿来发现、订正校样中的差错, 又要注意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差错并提交编辑处理。
迅速、准确地运用他校法释疑解惑。)
理校法 是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的一种校对方法。 理校也常与本校结合运用。(在本校法发现问题而一时又无其 他文献可供参照时,校对人员便只能通过推理分析来断定是非,并 提出疑问,由编辑解决。) 理校法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必须是学有专长、知识面较广的校 对人员才可运用。
二校样是排版单位根据初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 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三校样是排版单位根据二校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修改后,再次 打印出来提交出版单位的校样。
付印样是已经完成全部校对工作而交给排版单位进行最后一次 改版的校样。
付印清样是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上的校改标注进行改正后再输 出、一般不应再有改动的校样。
三、校对符号的用法 四、修改校样的规范化操作
考应用
(一)正确使用校对符号 (二)正确做校改标记 1.引线的处理
修改标志应规范、范围 清晰,不得带有歧义。 书写文字要工整。
将校样中的需要修改的部分用引线沿行间空拉到版心外空白
处改正。
引线不能交叉、重叠,不能与字行交叉。
2.版心外标记的处理 不用引线的校对符号,在版心标注后应在版心以外再作出标记。
出版专业实务·初级 第四章 书刊校对工作
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基本要求与考试内容 1.了解校对的概念。 2.掌握校对的功能。 3.了解校对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4.了解形成校样的方式。★ 5.熟悉校样的种类。★ 6.熟悉校对的基本方法种类,掌握对校法的操作要点。
7.熟悉校对的基本工序。 8.掌握校对符号的用法和修改校样的规范化操作。 9.掌握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 10.了解校对的基本操作模式。 11.掌握关于书刊常见差错类型与出错原因的知识。 12.熟悉查改文字差错的方法和技巧。
校对工作与编辑工作的关系 校对工作是文字性、知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 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同源、分流、合作、同归)
四、校样的形成 1.纸质原稿附电子文件发排(常用,较有保障) 作者向出版单位交稿时,除提供原稿电子文件外,还要提供一份完 整的打印原稿。 →出版单位在打印原稿上进行三审、编辑加工和版面设计工作 →排版单位依据经审定的打印原稿,利用作者提交的原稿电子文件 进行组版,并输出校样供出版单位校对 →经必要的校对、改版过程,得到符合出版质量要求的付印电子文 件。
需依次进行的校对工序 初校、二校、三校、通读、对片。 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 最后一次改样的校样
(二)可穿插进行的校对工序 核红(核对) 是指检查、核对前次(或前几次)校样上色笔批改之处在后 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漏改或错改之处的工作。
誊样(过红、并样) 为了让作者和编辑进一步把关,除校对人员使用的一份校样 外,一般还有相同的一份或两份校样交编辑、作者审读。在该校 次即将结束前,一般是把副样(作者和编辑看的校样)上所作的 改动誊抄到正样 (校对者看的校样)上。 一般由责任编辑承担。誊样时对副样改动部分不能简单地誉 抄,还要判断改动是否合理。
点校: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 字逐句进行校对。
点校在原稿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横竖不一的情况下必须采用, 在其他情况下可以选用,而对校样进行核红时也要变通采用点校 方式。
优点:视野较宽,便于看清原稿各种修改和标注。 缺点:校对人员头部左右或上下摆动,两手受约束,容易疲劳; 原稿与校样距离较大,不易完全记住原稿文字和符号,容易漏校 或误校虚词、同音字、标点符号和形似外文符号等。
3.质疑的处理 校对人员无权修改原稿。 使用铅笔,将有疑问处圈起, 用引线引至版心外空白处, 用铅笔写明修改建议,打问号或写明具体看法, 交编辑核对后决定。
(三)正确选用色笔 同一份校样上,不同人留下的笔迹颜色必须有区别,以明确各 自的责任。 红、紫、蓝、绿等颜色的墨水笔或圆珠笔常使用。
五、校对工作基本制度 “三校一读”制度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 制度" ,这是我国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是任何书刊的校对都必须 坚持的制度,对保证书利校对质量十分有效。
2.电子文件直接发排(多见于报刊出版单位,图书出版单位较 少采用)
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原稿电子文件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其可 以接受出版后,编辑直接在计算机上对原稿电子文件进行编辑加 工整理,经过复审、终审后,发往排版单位进行组版,然后由排 版单位根据排版电子文件输出校样,供出版单位校对。
(部分图书出版单位无纸化操作,但发稿时将经过审定的原稿 打印出来,排版、校对流程以纸质原稿附电子文件发排方式。)
出版单位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中级或高级出版 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 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 作。
对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则还应相应增加校次。各种书刊 的终校(即最后一次校对,一般是三校,也可能是四校、五校 等)必须由本出版单位具有中级或高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 职校对人员担任。
折校:一般是把原稿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校样夹在两手的手 指间压在原稿上面(也可将校样放在桌上而把原稿夹于手指间), 并把校样上的字句对准原稿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比对。
优点:视力集中在一个注意点;容易发现多字、漏字;一目两 行;加快校对速度;减少视力疲劳,保证校对质量。
缺点:形似字容易忽略;不利于校是非;着重号、专名号容易 被折缝或手指遮盖,导致漏校。
文字技术整理(筒称“技术整理”或“整理”) 是指从体例格式方面检查和整理书刊全部校样的工作。 由责任校对承担。 (要进行相关文字检查和格式的检查)
可穿插进行的校对工序 核红、誊样、文字技术整理。
1.校对中的文字技术整理不包括( )。 A.誊样 B.核对页码是否衔接 C.检查图表在版心中的位置 D.检查核对各级标题的字体、字级 【答案】A
3.电子文件先行转换格式(早期曾采用,存在质量隐患) 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原稿电子文件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其可以接 受出版后,先将原稿电子文件送排版单位进行排版,再打印出纸质稿再 交编辑进行加工整理。 (有的书稿图片较多、文宇较少、图文混排、版面复杂,作者授权 出版单位对书稿进行修改,采用该方式可便于编辑处理复杂版面问题, 但审稿和加工整理要格外细致,必要时应认真核对初始的电子文件原 稿。)
平行点校法:部分吸收了折校法优点的点校法,将原稿折叠后 (一张原稿通常折四五折)放在校样需校对的文字或图表上方靠近 位置进行校对。
常在校样和原稿文字排列方向一致的情况下使用,其特点是原 稿和校样的距离缩短了,并保持平行。
优点:降低校对人员转头频率,有利于保证校对质量和提高工 作效率。
本校法 是通过本稿件上下文的互证和比较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以 订正差错的一种校对方法。 特点是依据稿件内在的联系,将目录与正文、上下文内容、文 字与图片、文字与表格、正文与注释相校,对名词术语和概念等 进行前后互校。 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的便是本校法。 (在初校、二校、三校已经消灭了绝大部分排版差错的基础上, 运用本校法进行的通读检查校 再次依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消灭初校可能遗留的差错。 除了履行校异同、校是非职责之外,还要检查初校者的校改之 处是否正确。 (若为新输出的二校样,二校者先要核红,再依据原稿对二校 样进行校对。)
三校 是指对一种书刊校样的第三次校对。 应继续履行校异同的职责,消灭初校、二校可能遗留的差错, 同时显著增强校是非的作用。
通读 是指脱离原稿审读校样。 主要任务是校是非,兼顾校异同。 通读中重点检查校样中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 语言文字、逻辑等方面的差错。
对片 是指将排版单位输出的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 胶片必须与付印清样核对一遍,以防止出片过程中胶片的内 容出错(如因排版软件的细微差异造成的版式变动、造字变异等) 或者胶片本身受损,并核对付印清样上可能存在的个别改动之处 是否已经改正。 对片工作可由校对人员承担,也可由出版部门的技术编辑承 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