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编辑业务第五章书刊校对
(出版中级要掌握的初级内容)书刊校对
二、校对的功能校对工作具有“校异同”与“校是非”两大功能。
(一)校异同校异同是指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通过,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
它的功用在于显真保值,即保证原稿的真实性及其价值在出版过程中不致被损害、破坏。
(二)校是非校是非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的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请编辑核实后处理。
它的功用在于纠错增值,即协助编辑纠正原稿中的错讹,从而使原稿的价值得到提升。
四、校样的行成利用作者电子原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纸质原稿附电子文件发排作者向出版单位交稿时,除提供电子原稿外,还要提供一份完整的打印稿。
出版单位在打印稿上进行三审、编辑加工和版面设计工作;排版单位依据打印稿,利用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进行格式转换、修改和组版,并打印出校样供出版单位校对;经必要的校对、改版过程并达到付印质量要求后,输出软片用于书刊印制。
目前,大多数书刊出版单位采用这种方式处理书稿,编校质量比较有保障。
(二)电子文件直接发排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其可以接受出版后,编辑直接在计算机上对电子原稿进行编辑加工整理,经过复审、终审后,发往排版单位进行文件转换和改版,然后由排版单位根据排版电子文件打出校样,供出版单位校对。
这种流程使原稿与校样合二为一,所以校样中绝大部分文字(尤其是通用字)与原稿相同。
但是,在文件转换和改版的过程中,一些符号、冷僻字可能发生变异(甚至变成乱码),字母的正斜体也容易发生变化,插图、表格、公式更容易发生差错。
这种方式多见于报刊出版单位,在图书出版单位较少采用。
(三)电子文件先行转换格式出版单位收到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并经三级审稿认定其可以接受出版后,先将电子原稿送排版单位进行文件转换和改版,打出转换后的纸质稿再交编辑进行审稿和加工整理。
此后的步骤与采用纸质原稿的步骤基本相同。
该方式在应用作者提交的电子原稿的早期曾有采用,总体上不利于保证编校质量,应逐步淘汰。
05书刊校对业务
(五)计算机系统引起的差错
系统不兼容导致出错 简化字、繁体字转换差错
感染病毒导致出错
第五节 校对软件应用与人机结合校对模式
一、 校对软件的主要性能特点
校对软件的优势
1.校对速度快
2.开放性能好
3.适应性强
4.辅助功能多
校对软件的缺点
误报和漏报差错
识别知识性差错不足
目前的校对软件处理普及类书刊效果较好,而对 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书刊(如古籍、科技书刊)和一 些语法现象较复杂的文艺类稿件,校对效果差。
二、校对软件应用技术
(一)人机结合校对的必要性 1. 校对软件存在局限,起辅助作用 2. 人工校对受生理影响(身体疲劳、注 意力分散、思维定式、知识局限等), 导致漏检或误判。 3. 两者结合,发挥优势,弥补不足。
第四节 计算机排版及其差错特征
一、 电子原稿转换排版
(一)纸质原稿随附电子文件发排
作者提供一份亲笔签名的完整打印稿及电子原稿 出版单位用打印稿进行编辑工作,并尽量在电子稿
中修改。
(二)电子文件直接发排
作者书面授权 编辑在计算机上对电子原稿进行加工整理,
并按照编辑工作规范发稿;整理后的电子 原稿进行格式转换和改版,进行校对。
二、校对量化管理 •给校对人员规定工作量定额(数量) •不同校次规定灭错率或留错率(质量)
三、社外校对管理
•外校一般只承担一校、二校任务 •可从下列方面着手:选用合适人才,建立外校队 伍;岗前培训;配备工具书;建立原稿和校样管理 制度;安排专职校对监督;计件付酬和质量量化考 核相结合;以人为本;优先考虑专业校对机构
操作规范
校对校样时质疑用铅笔,订正用色笔
中级实务第5章书刊校对-出版职业资格考前辅导2011(打印学员讲义专用)
)等。
答案:ACD,B、E有迷惑性。
12
2010年第45题 第3章第195页
责任校对的职责包括(
)等。
–A.复核整理设计方案
–B.检查校改质量
–C.参与各校次的校对
–D.与编辑和作者联系沟通
–E.通读付印样
答案:BCE,D选项有迷惑性。
13
2010年第16题 第3章第198页
文字技术整理,是指由责任校对主要从( ) 方面检查和整理全部书刊校样的工作。 –A.体例 –B.语法规范 –C.内容框架 –D.引文出处
要对内容做实质性修改、增删,不要润色文字。 将正确内容改成错误内容要倒扣分。 所有修改的文字、标注的符号,既要与校样上
的文字有适当空隙,使修改的文字、符号醒目 易于识读,又要确保与试卷四周至少有1.5厘米 的距离,以防扫描试卷时遗漏。
26
校对综合题答题要求与操作规范(续)
使用考试规定的黑色墨水笔,不得使用铅笔、 红色笔。
下列居中疏排标题中,符合一般规范的排法是 ( )。
– A.美的旋律 – B.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 C.前 言 – D.目 录
答案:D,疏排题空格大小只有“标题字数越多空格越少” 的原则,自成体系即可,不应绝对化。
17
2009年第15题 第3章第214页
采用计算机排版后,有时书刊成品中会出现在 付印清样上没有的“倒字”(黑块)等异常现 象,这与( )有关。 –A.责任校对在进行文字技术整理时疏忽 –B.责任编辑审读清样时疏忽 –C.胶片检查人员对片时疏忽 –D.排版人员输入稿件时疏忽
– 引线尽可能不交叉。 – 靠左侧的修改尽量向左引线,反之亦然。 – 字行上方行空没有引线时,优先在上方引线。 – 引线到达周边空白处,优先向上适当翘起后再
出版中级复习指南--实务 第五章 书刊校对
第一节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掌握)※校对操作模式(熟悉)★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教材删,课件保留)(一)责任校对制度:按《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规定:1.责任校对须由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2.责校应参与本稿件校对工作,重点是承担稿件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3.责校承担各校次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责任校对应该具备中级以上职业资格。
★补充:出版工作实践中,可采用责任校对与集体交叉校对相结合的方式贯彻“责任校对制度”。
具体做法: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长的校对人员分别进行不同校次的校对,由责校承担文字技术整理、监督检查各校次质量和通读检查等工作。
(二)三校一读制度:按《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规定:1.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书刊才能付印;2.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增加校次;3.终校必须由出版社具有中级以上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第十一条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
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
出版社应配备足够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负责专业校对工作。
出版社每出一种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
一般图书的专业校对应不低于三个校次,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
终校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
聘请的社外校对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和丰富的校对经验。
对采用现代排版技术的图书,还要通读付印软片或软片样。
(2015年多选题)44.“三校一读”制度的内容包括()等。
答案:ABDA.书刊必须至少经过三次校对和一次通读检查B.重点书刊要增加校次C.一本图书(或期刊)的校样可以由一个人包校D.终校须由出版单位内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E.责任校对必须通读一校样知识点一、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基本操作工序: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是可穿插进行的校对工序。
出版社图书编辑与校对工作手册
出版社图书编辑与校对工作手册第一章编辑工作概述 (3)1.1 编辑工作职责 (3)1.1.1 策划选题 (3)1.1.2 招募作者 (3)1.1.3 审稿与加工 (3)1.1.4 沟通协调 (3)1.1.5 参与图书营销 (4)1.2 编辑工作流程 (4)1.2.1 选题策划 (4)1.2.2 签约作者 (4)1.2.3 收稿与审稿 (4)1.2.4 提出修改意见 (4)1.2.5 加工稿件 (4)1.2.6 校对稿件 (4)1.2.7 设计制作 (4)1.2.8 参与图书营销 (4)1.2.9 出版发行 (4)第二章稿件接收与评估 (4)2.1 稿件接收标准 (4)2.2 稿件评估方法 (5)2.3 稿件分类与筛选 (5)第三章稿件初审与修改 (6)3.1 稿件初审流程 (6)3.1.1 接收稿件 (6)3.1.2 稿件分类 (6)3.1.3 稿件初审 (6)3.1.4 初审意见 (6)3.2 稿件修改建议 (6)3.2.1 结构调整 (6)3.2.2 语言润色 (6)3.2.3 内容补充 (7)3.2.4 学术规范 (7)3.3 修改意见反馈与沟通 (7)3.3.1 反馈修改意见 (7)3.3.2 沟通协调 (7)3.3.3 跟踪修改进度 (7)3.3.4 再次审查 (7)第四章语言文字加工 (7)4.1 语言文字规范 (7)4.2 词语选用与搭配 (7)4.3 标点符号使用 (8)第五章责任校对与质量监控 (8)5.1 责任校对职责 (8)5.2 质量监控方法 (8)5.3 错误类型分析与纠正 (9)第六章版面设计与排版 (9)6.1 版面设计原则 (9)6.1.1 审美性原则 (9)6.1.2 适应性原则 (9)6.1.3 功能性原则 (10)6.1.4 创新性原则 (10)6.2 排版规范与要求 (10)6.2.1 字体与字号 (10)6.2.2 行距与段落 (10)6.2.3 边距与版心 (10)6.2.4 标题与正文 (10)6.3 版面调整与优化 (10)6.3.1 版面布局调整 (10)6.3.2 字体与字号调整 (10)6.3.3 行距与段落调整 (11)6.3.4 图表处理与排版 (11)6.3.5 版面美化 (11)第七章插图与图表处理 (11)7.1 插图制作规范 (11)7.1.1 插图内容与主题相符 (11)7.1.2 插图质量要求 (11)7.1.3 插图格式与文件命名 (11)7.1.4 插图版式设计 (11)7.2 图表制作要求 (11)7.2.1 图表内容准确 (11)7.2.2 图表类型选择 (12)7.2.3 图表设计规范 (12)7.2.4 图表注释与说明 (12)7.3 插图与图表审核 (12)7.3.1 插图与图表内容审核 (12)7.3.2 插图与图表质量审核 (12)7.3.3 插图与图表格式审核 (12)7.3.4 插图与图表逻辑审核 (12)7.3.5 插图与图表风格审核 (12)第八章责任编辑与版权管理 (12)8.1 责任编辑职责 (12)8.2 版权法律法规 (13)8.3 版权合同管理与授权 (13)第九章营销推广与发行 (14)9.1 营销推广策略 (14)9.1.1 市场调研 (14)9.1.2 定位与策划 (14)9.1.3 媒体宣传 (14)9.1.4 线上线下活动 (14)9.1.5 营销合作 (14)9.2 发行渠道与方式 (15)9.2.1 传统书店 (15)9.2.2 在线书店 (15)9.2.3 电子书 (15)9.2.4 图书馆、学校等机构 (15)9.3 市场反馈与调整 (15)9.3.1 销售数据分析 (15)9.3.2 读者反馈收集 (15)9.3.3 营销效果评估 (15)9.3.4 发行策略调整 (15)第十章培训与团队建设 (15)10.1 编辑团队培训 (15)10.2 团队协作与沟通 (16)10.3 人力资源管理 (16)第一章编辑工作概述1.1 编辑工作职责编辑工作作为图书出版流程中的环节,肩负着保障图书质量、提高出版物文化含量的重要任务。
出版业编辑校对标准
出版业编辑校对标准第一章编辑基本准则 (3)1.1 编辑职责与职业操守 (3)1.1.1 负责对稿件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环节进行全面负责,保证出版物内容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及道德标准。
(3)1.1.2 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出版物内容的各项规定,不得出版有害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道德风尚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
(3)1.1.3 尊重作者的创作成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稿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1.1.4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编辑水平,为出版物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3)1.1.5 严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3)1.2 编辑流程与规范 (3)1.2.1 选题策划:根据市场需求、作者特点、稿件质量等因素,策划选题,制定选题计划。
(3)1.2.2 组稿:按照选题计划,组织稿件,保证稿件来源合法、内容真实、质量可靠。
41.2.3 审稿:对稿件进行全面审查,包括内容、结构、语言、格式等方面,保证稿件符合出版要求。
(4)1.2.4 编辑加工:对稿件进行修改、润色,提高稿件质量,使之符合出版规范。
(4)1.2.5 校对:对稿件进行校对,保证出版物内容准确无误,避免出现文字、图表、数据等错误。
(4)1.2.6 质量控制:对出版物的整体质量进行监控,保证出版物符合国家规定和行业标准。
(4)1.2.7 跟踪反馈:对出版物市场反馈进行跟踪,了解读者需求,为今后出版工作提供参考。
(4)1.2.8 合规性检查:对出版物进行合规性检查,保证出版物内容、形式、版权等方面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4)第二章稿件接收与预处理 (4)2.1 稿件接收与登记 (4)2.1.1 接收流程 (4)2.1.2 登记管理 (4)2.2 稿件预处理与分类 (5)2.2.1 预处理流程 (5)2.2.2 稿件分类 (5)第三章文字编辑 (5)3.1 拼音与语法检查 (5)3.1.1 拼音检查 (5)3.1.2 语法检查 (6)3.2 词语选用与修改 (6)3.2.1 词语选用 (6)3.2.2 词语修改 (6)3.3 标点符号与格式规范 (6)3.3.2 格式规范 (6)第四章校对基本技巧 (7)4.1 校对流程与方法 (7)4.1.1 预备阶段 (7)4.1.2 校对流程 (7)4.1.3 校对方法 (7)4.2 校对注意事项与技巧 (7)4.2.1 注意事项 (7)4.2.2 技巧 (8)第五章语言规范与修辞 (8)5.1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 (8)5.2 语言规范与表达准确性 (8)第六章专业知识与技能 (9)6.1 专业术语与定义 (9)6.1.1 出版物 (9)6.1.2 编辑 (9)6.1.3 校对 (9)6.1.4 稿件 (9)6.1.5 版本 (10)6.2 专业知识的运用 (10)6.2.1 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 (10)6.2.2 内容审查与评估 (10)6.2.3 稿件修改与润色 (10)6.2.4 校对与质量控制 (10)6.2.5 跨学科知识的应用 (10)6.2.6 现代技术应用 (10)6.2.7 团队协作与沟通 (10)第七章版面设计与排版 (11)7.1 版面设计原则 (11)7.1.1 整体性原则 (11)7.1.2 对比原则 (11)7.1.3 对称原则 (11)7.1.4 简洁原则 (11)7.1.5 可读性原则 (11)7.2 排版规范与技巧 (11)7.2.1 字体规范 (11)7.2.2 行间距与段落间距 (11)7.2.3 标题与正文排版 (12)7.2.4 图片与表格排版 (12)7.2.5 页眉与页脚 (12)7.2.6 版心大小与边距 (12)7.2.7 特殊排版技巧 (12)第八章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 (12)8.1.1 质量控制标准 (12)8.1.2 质量控制流程 (13)8.2 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 (13)8.2.1 风险识别 (13)8.2.2 防范措施 (13)第九章作者沟通与协作 (14)9.1 与作者的有效沟通 (14)9.1.1 沟通的重要性 (14)9.1.2 沟通的原则 (14)9.1.3 沟通的方式 (14)9.2 协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14)9.2.1 协作流程 (14)9.2.2 注意事项 (15)第十章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 (15)10.1 出版法律法规概述 (15)10.2 职业道德与责任担当 (16)第一章编辑基本准则1.1 编辑职责与职业操守编辑作为出版业的核心环节,肩负着出版物内容质量的重要责任。
图书稿件校对细则
图书稿件校对细则
一、校对原则
1.校对稿件要忠实于原稿,依据原稿逐一核对校样。
2.注意发现原稿在撰写或编辑加工中的遗留问题,如要修改原稿,应与编辑联系。
3.学报的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标题、书眉、人名、地名、封面等重要部位杜绝发生错误。
4.正确使用校对符号,改校处要勾画清晰、醒目。
二.校对程序
编辑毛校和一校,作者二校,编辑三校,责任编辑总校,主编或副主编核红校对。
三、校对内容
1.检查封面、版权页、目次页上所著录的项目是否齐全、正确和规范。
2.消除一切错字、别字、多余字,以及字体、字号的错误。
3.消除标点符号的错误。
4.检查外文字母、量和单位符号的字体(黑、白体,正、斜体等)、字号、文种(英、俄、希等),大、小写,上、下角标是否正确。
5.检查图、表、数学式、化学式是否有文字或符号的错误,它们的内容与行文中提及的是否吻合,版式是否符合要求。
6.检查外文单词,数字及数字与符号的组合的转行是否符合规定。
7.检查注释和参考文献序号是否与正文所标注的一致,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项目是否齐全、正确和规范。
8.检查全刊的页码是否连续,数学式、插图、表格的序号是否连续,与行文中提及的是否相符。
9.检查全文的标题层次是否合理,标号是否连续;文题、篇首页页码和作者姓名及次序是否与目次页上一致。
10.检查居中、接排、空行、顶格、缩格、正线、反线等版式上存在的问题。
出版考试课件(中级)——实务篇第五章书刊校对业务
第五章 书刊校对业务
第一节 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
一、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 (熟悉)
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 度
通过责任校对与 集体校对相结合 的方式来贯彻此
制度
不可随意减少校次 终校者的职业资格不低于中级
二、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掌握)
基本操作工序: 包括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 红、文字技术整理、对片各个环节。
操作过程无纸化 校是非上升为主要功能 通读成为主要手段 文字技术整理难度增加
2005年考试情况
单选题3分
责任校对资格 责任校对职责 他校法
多选题6分
校是非 // 对校法 电子原稿校对特点
综合题12分
校对短文
2006年考试情况
单选题1分
校对联想方式
多选题6分
校对基本制度 文字技术整理内容 常用校对软件功能
▪ 誊样:又称过红、过录。 一般是把副样上所作的改动誊录到正样上。 誊样时,责任校对先判断改动是否合理。
▪ 核红,又称对红、复红。 指检查核对前次校样上色笔批改之处在后
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未改或错 改之处。
分校次间核红、付印清样核红。
▪ 对片
按照付印清样输出的胶片,必须与付印清 样核对一次,防止在出片过程中由于机器原 因或操作人员失误而出现差错。
计算机系统 引起的差错
系统不兼容或感染病毒导致 出错
简化字、繁体字转换差错
表格续排差错
▪ 校对软件的运用(了解)
优势
校对范围广,查错率高 校对速度快,功能多 开放性能好
缺点
误报率高 不能准确校是非
▪ 人机结合的校对模式(熟悉)
两种 模式
纸质原稿校对方式 电子原稿校对方式
出版业编辑与校对流程指南
出版业编辑与校对流程指南第一章编辑准备工作 (3)1.1 素材收集与整理 (3)1.1.1 素材收集 (3)1.1.2 素材整理 (3)1.2 编辑计划制定 (3)1.2.1 确定编辑目标 (3)1.2.2 制定编辑进度表 (3)1.2.3 确定编辑重点 (4)1.2.4 制定校对策略 (4)1.2.5 制定沟通协调机制 (4)1.2.6 预留风险应对措施 (4)第二章稿件接收与初步审查 (4)2.1 稿件接收流程 (4)2.1.1 稿件提交 (4)2.1.2 稿件登记 (4)2.1.3 稿件确认 (4)2.1.4 稿件分发 (4)2.2.1.5 稿件反馈 (5)2.2 初步审查标准 (5)2.2.1 主题是否符合出版社或期刊的出版方向和定位。
(5)2.2.2 稿件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学术道德。
(5)2.2.3 稿件结构是否合理,论述是否清晰,语言是否通顺。
(5)2.2.4 稿件中的数据、图表、参考文献等是否准确、规范。
(5)2.2.5 稿件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5)2.3 稿件分类与分配 (5)2.3.1 稿件分类 (5)2.3.2 稿件分配 (5)2.3.3 稿件跟踪 (5)第三章稿件编辑 (5)3.1 内容梳理与修改 (5)3.1.1 了解稿件主题和结构 (5)3.1.2 检查事实准确性 (5)3.1.3 修改逻辑错误和论述不清的地方 (6)3.1.4 删除重复和冗余内容 (6)3.2 结构调整与优化 (6)3.2.1 确定文章结构 (6)3.2.2 调整章节标题 (6)3.2.3 优化段落设置 (6)3.2.4 增删内容 (6)3.3 语言润色与规范 (6)3.3.1 修正语法错误 (6)3.3.3 规范用词 (7)3.3.4 统一格式 (7)第四章校对工作基础 (7)4.1 校对的基本原则 (7)4.2 校对流程与方法 (7)4.3 校对工具与技巧 (8)第五章一校工作 (8)5.1 一校的基本任务 (8)5.2 一校注意事项 (8)5.3 一校后的稿件处理 (9)第六章二校工作 (9)6.1 二校的主要任务 (9)6.2 二校的重点关注 (9)6.3 二校后的稿件处理 (10)第七章三校工作 (10)7.1 三校的目标与任务 (10)7.2 三校的质量要求 (10)7.3 三校后的稿件处理 (11)第八章质量控制与审核 (11)8.1 质量控制体系 (11)8.1.1 概述 (11)8.1.2 质量控制体系构成 (11)8.2 审核流程与标准 (12)8.2.1 审核流程 (12)8.2.2 审核标准 (12)8.3 审核后的稿件处理 (12)8.3.1 稿件采纳 (12)8.3.2 稿件退修 (12)8.3.3 稿件退稿 (12)8.3.4 稿件存档 (12)第九章后期制作与出版 (12)9.1 稿件排版与设计 (12)9.2 校样审查与修改 (13)9.3 出版与发行 (13)第十章编辑与校对团队建设 (14)10.1 团队构成与职责 (14)10.1.1 编辑团队构成与职责 (14)10.1.2 校对团队构成与职责 (14)10.2 团队协作与沟通 (14)10.2.1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14)10.2.2 加强团队协作 (15)10.2.3 提高沟通效率 (15)10.3 团队培训与发展 (15)10.3.2 加强内部交流 (15)10.3.3 拓展外部资源 (15)第一章编辑准备工作编辑工作作为出版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其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出版业图书编辑与校对流程
出版业图书编辑与校对流程第1章引言 (3)1.1 图书编辑与校对的含义 (3)1.2 出版业发展简史 (3)1.3 编辑与校对在出版业中的重要性 (3)第2章图书编辑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3)2.1 编辑的专业素养 (3)2.2 编辑的沟通能力 (3)2.3 编辑的市场意识 (3)2.4 编辑的创新意识 (3)第3章策划与组稿 (4)3.1 策划的基本原则 (4)3.2 策划的流程与方法 (4)3.3 组稿的策略与实施 (4)第4章审稿与评估 (4)4.1 审稿的基本要求 (4)4.2 审稿的方法与技巧 (4)4.3 评估稿件的质量 (4)第5章编辑加工 (4)5.1 编辑加工的基本任务 (4)5.2 编辑加工的方法与技巧 (4)5.3 修改与润色 (4)第6章校对的基本原则与任务 (4)6.1 校对的含义与作用 (4)6.2 校对的基本原则 (4)6.3 校对的任务与要求 (4)第7章校对的方法与技巧 (4)7.1 校对的基本方法 (4)7.2 校对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4)7.3 提高校对质量的方法与技巧 (4)第8章排版与设计 (4)8.1 排版的基本知识 (4)8.2 排版软件的使用 (4)8.3 图书版式设计 (4)8.4 封面与插图设计 (4)第9章印刷与装订 (4)9.1 印刷的基本工艺 (4)9.2 印刷质量检测 (4)9.3 装订工艺与要求 (4)第10章版权与合同 (5)10.1 版权基本知识 (5)10.2 版权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5)第11章数字出版与网络编辑 (5)11.1 数字出版概述 (5)11.2 网络编辑的基本技能 (5)11.3 数字出版编辑流程 (5)11.4 网络版权保护 (5)第12章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5)12.1 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5)12.2 出版业面临的挑战 (5)12.3 编辑与校对的未来发展 (5)12.4 提高编辑与校对水平的策略与建议 (5)第1章引言 (5)1.1 图书编辑与校对的含义 (5)1.2 出版业发展简史 (5)1.3 编辑与校对在出版业中的重要性 (6)第2章图书编辑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6)2.1 编辑的专业素养 (6)2.2 编辑的沟通能力 (7)2.3 编辑的市场意识 (7)2.4 编辑的创新意识 (7)第3章策划与组稿 (8)3.1 策划的基本原则 (8)3.2 策划的流程与方法 (8)3.3 组稿的策略与实施 (8)第4章审稿与评估 (9)4.1 审稿的基本要求 (9)4.2 审稿的方法与技巧 (9)4.3 评估稿件的质量 (9)第5章编辑加工 (10)5.1 编辑加工的基本任务 (10)5.2 编辑加工的方法与技巧 (10)5.3 修改与润色 (11)第6章校对的基本原则与任务 (11)6.1 校对的含义与作用 (11)6.2 校对的基本原则 (11)6.3 校对的任务与要求 (11)第7章校对的方法与技巧 (12)7.1 校对的基本方法 (12)7.2 校对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12)7.3 提高校对质量的方法与技巧 (13)第8章排版与设计 (13)8.1 排版的基本知识 (13)8.2 排版软件的使用 (14)8.3 图书版式设计 (14)第9章印刷与装订 (15)9.1 印刷的基本工艺 (15)9.2 印刷质量检测 (15)9.3 装订工艺与要求 (15)第10章版权与合同 (16)10.1 版权基本知识 (16)10.1.1 版权的定义与性质 (16)10.1.2 版权的客体与主体 (16)10.1.3 我国版权法律体系 (16)10.2 版权合同的签订与履行 (16)10.2.1 版权合同的种类与内容 (16)10.2.2 版权合同的签订 (16)10.2.3 版权合同的履行 (17)10.3 版权纠纷的处理 (17)10.3.1 版权纠纷的类型 (17)10.3.2 版权纠纷的处理方式 (17)10.3.3 版权纠纷的证据收集 (17)第11章数字出版与网络编辑 (17)11.1 数字出版概述 (17)11.2 网络编辑的基本技能 (17)11.3 数字出版编辑流程 (18)11.4 网络版权保护 (18)第12章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18)12.1 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18)12.2 出版业面临的挑战 (19)12.3 编辑与校对的未来发展 (19)12.4 提高编辑与校对水平的策略与建议 (19)第1章引言1.1 图书编辑与校对的含义1.2 出版业发展简史1.3 编辑与校对在出版业中的重要性第2章图书编辑的基本素质与能力2.1 编辑的专业素养2.2 编辑的沟通能力2.3 编辑的市场意识2.4 编辑的创新意识3.1 策划的基本原则3.2 策划的流程与方法3.3 组稿的策略与实施第4章审稿与评估4.1 审稿的基本要求4.2 审稿的方法与技巧4.3 评估稿件的质量第5章编辑加工5.1 编辑加工的基本任务5.2 编辑加工的方法与技巧5.3 修改与润色第6章校对的基本原则与任务6.1 校对的含义与作用6.2 校对的基本原则6.3 校对的任务与要求第7章校对的方法与技巧7.1 校对的基本方法7.2 校对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7.3 提高校对质量的方法与技巧第8章排版与设计8.1 排版的基本知识8.2 排版软件的使用8.3 图书版式设计8.4 封面与插图设计第9章印刷与装订9.1 印刷的基本工艺9.2 印刷质量检测9.3 装订工艺与要求10.1 版权基本知识10.2 版权合同的签订与履行10.3 版权纠纷的处理第11章数字出版与网络编辑11.1 数字出版概述11.2 网络编辑的基本技能11.3 数字出版编辑流程11.4 网络版权保护第12章出版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2.1 出版业的发展趋势12.2 出版业面临的挑战12.3 编辑与校对的未来发展12.4 提高编辑与校对水平的策略与建议第1章引言1.1 图书编辑与校对的含义在探讨出版业的相关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图书编辑与校对的含义进行梳理。
2-05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第五章 书刊校对业务
1)参与各校次校对
2)进行文字技术整理
3)检查校改质量
4)通读付印样
7.为什么要进行文字技术整理?
答:(1)弥补版式设计人员的疏漏
(2)改正排版造成的差错
(3)保持多人校对时的体例
8.文字技术整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它们各有哪些要求?
答:(1)核对相关文字
计算机初校(主要校文字性差错)→人工二校(主要校是非)+文字技术整理→改样→人工核红→计算机三校(主要是较改动后的差错)→人工通读→改样→付印清样人工核红→付印。
(3)电子原稿校对方式的特点
1)操作过程无纸化
2)校是非上升为主要功能
3)通读成为主要校对手段
4)文字技术整理难度增加
(2)付印清样的核红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如果付印样存在捅行、捅版情况,对付印清样不能仅仅核对改动之处,还要对牵连到的相关字、行、面作全面检查核对。
第二,如发现应改未改或不应改而改的地方,必须在上下各三行中检查一遍(尤其要注意相同字或墨色较淡的字),以免改错地方,造成新的错误。
第三,如改样后页码或版面有变动,与付印样不完全一致,应该检查目录、书眉、索引中是否已作相应改动。
1)核对主要标志文字
2)核对目录
3)核对书眉
(2)检查版面格式
1)核对图文格式和位置
2)检查标题体系
3)检查引文、注文
4)通观全部校样,检查版面
(3)处理标题
1)密排题
2)疏排题
3)装饰题
4)单行题
5)多行题
6)图解题
(4)检查图片
(5)整理表格
1)改设折栏表和叠栏表
出版业编辑校对工作流程规范
出版业编辑校对工作流程规范第一章:编辑校对工作总则 (3)1.1 工作目的与意义 (3)1.2 工作原则与要求 (3)第二章:编辑校对职责与分工 (4)2.1 编辑职责 (4)2.2 校对职责 (4)2.3 职责划分与协作 (5)第三章:稿件接收与预处理 (5)3.1 稿件接收与登记 (5)3.1.1 稿件接收 (5)3.1.2 稿件登记 (5)3.2 稿件预处理流程 (6)3.2.1 稿件格式审查 (6)3.2.2 稿件内容审查 (6)3.2.3 稿件预处理结果反馈 (6)3.3 稿件分类与分配 (6)3.3.1 稿件分类 (6)3.3.2 稿件分配 (6)第四章:编辑加工与审稿 (7)4.1 编辑加工流程 (7)4.1.1 接收稿件 (7)4.1.2 稿件登记 (7)4.1.3 稿件分配 (7)4.1.4 稿件加工 (7)4.1.5 稿件审读 (7)4.1.6 稿件修改 (7)4.1.7 稿件定稿 (7)4.2 审稿标准与要求 (8)4.2.1 政治立场 (8)4.2.2 学术价值 (8)4.2.3 结构与逻辑 (8)4.2.4 格式规范 (8)4.2.5 引用与注释 (8)4.3 审稿意见反馈与处理 (8)4.3.1 反馈及时 (8)4.3.2 意见明确 (8)4.3.3 沟通协调 (8)4.3.4 修改跟踪 (8)4.3.5 再次审稿 (8)第五章:校对流程与方法 (9)5.1 校对基本流程 (9)5.1.1 接收稿件 (9)5.1.2 一校 (9)5.1.3 二校 (9)5.1.4 三校 (9)5.1.5 终校 (9)5.2 校对方法与技巧 (9)5.2.1 逐字逐句校对 (10)5.2.2 交叉校对 (10)5.2.3 对比校对 (10)5.2.4 上下文关联校对 (10)5.2.5 查阅资料 (10)5.3 校对质量控制 (10)5.3.1 制定校对规范 (10)5.3.2 建立校对制度 (10)5.3.3 实施校对培训 (10)5.3.4 质量评估 (10)第六章:排版与校样 (10)6.1 排版基本要求 (10)6.1.1 遵循国家标准和规范 (10)6.1.2 文字准确无误 (10)6.1.3 版式设计合理 (11)6.1.4 图表清晰规范 (11)6.1.5 标题层级分明 (11)6.2 校样制作与审查 (11)6.2.1 校样制作 (11)6.3 校样修改与反馈 (11)6.3.1 校样修改 (11)6.3.2 反馈修改结果 (11)6.3.3 多次校对与反馈 (11)第七章:作者沟通与修改 (12)7.1 作者沟通渠道与方式 (12)7.1.1 沟通渠道 (12)7.1.2 沟通方式 (12)7.2 修改意见处理与反馈 (12)7.2.1 修改意见整理 (12)7.2.2 修改意见反馈 (12)7.3 修改稿件质量控制 (12)7.3.1 修改原则 (12)7.3.2 修改流程 (13)7.3.3 修改质量评估 (13)第八章:出版前审查与审批 (13)8.1 出版前审查内容 (13)8.2 审批流程与要求 (13)8.3 审批结果处理 (14)第九章:出版后质量跟踪与反馈 (14)9.1 质量跟踪方法与要求 (14)9.1.1 质量跟踪方法 (14)9.1.2 质量跟踪要求 (14)9.2 质量问题处理与反馈 (15)9.2.1 质量问题处理 (15)9.2.2 质量问题反馈 (15)9.3 质量改进措施 (15)9.3.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15)9.3.2 提升编辑校对能力 (15)9.3.3 加强外部合作与交流 (15)第十章:编辑校对工作总结与改进 (15)10.1 工作总结与评估 (15)10.1.1 工作成果 (16)10.1.2 工作亮点 (16)10.1.3 工作不足 (16)10.2 工作改进措施 (16)10.2.1 完善校对流程 (16)10.2.2 提高团队人员配置 (16)10.2.3 加强培训与交流 (16)10.2.4 制定明确的校对标准 (16)10.3 持续改进与优化 (16)第一章:编辑校对工作总则1.1 工作目的与意义编辑校对工作是出版业中的环节,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出版物内容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读性。
出版资格考试:书刊校对业务1
1.校对的概念、功能、作用和地位(校其上下为校,比照为对)(1)概念: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质量的工作。
1)校对工作的依据是经过编辑加工整理的原稿 2)校对既要根据原稿来发现、订正校样中的差错,又要注意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差错并请责编处理(2)功能:1)校异同: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来核对校样——消除显性错误 2)校是非(活校):凭借自身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消除隐性错误两者的关系:A)目标的统一性 B)功用的互补性(3)作用和地位 1)校对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2)校对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对与编辑的关系:同源,分流,合作,同归) 2.校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制度(1)基本方法:1)对校法(校异同) A)点校: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适用于改动较大或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横竖不一致的原稿),也可折叠原稿覆在校样上。
优点:可自由支配校对速度。
缺点:校对人员容易疲劳,容易漏校或误校。
B)折校:把校样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原稿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校样上(也可反之)(适用于没有改动或改动较少的原稿)。
优点:减轻劳动强度,不易漏句或漏行。
缺点:容易忽略形似的错误,忽略对内容的理解,不利于校是非。
C)读校:一人读稿一人校(原稿抄写清楚、内容比较浅近、格式不复杂)。
优点:不易将原稿和校样文字混淆。
缺点:发音问题导致错误,效率低,易误听而漏校。
D)倒校:从校样上字行尾开始向字行首方向逐字校对(适用于校对重要的经典著作和短诗) 2)本校法(校是非):通过本稿件前后、左右的互证来发现问题,现代校对的通读检查采用本校。
3)他校法(校是非):利用与所校稿件内容相关的其他权威文献来判断稿件内容正误。
4)理校法(校是非):通过推理分析作出是非判断(常与本校结合,主观性大,专业人员才可运用)。
(2)基本制度: 1)三校一读(下限次数)校次不可减少,终校不可由专业技术职务低于中级的专业校对人员担任。
图书编辑业务第五书刊校对优质文档
第七节 图书辅文
四、编辑与图书辅文 (一)选择辅文设置 (二)选择辅文作者 (三)审读加工辅文
第八节 重印和再版
一、重印和再版的概念及意义 二、重印和再版的条件 三、重印和再版的程序 四、重印和再版的时机及数量 五、重版率
第八节 重印和再版
一、重印和再版的概念及意 义。 (一)重印的概念和特点 (二)重印的意义
3.开放性能好。
四、重印和再版的时机及数量
五、重版率 3.填写重印书征订单。
第三节 校对的方法、要求和操作程序
1.利用大众传媒。
(三)防止多人校对时的不统一 3.店堂陈列布置。
重版率= 第六节 加工整理后的编辑工作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重印书+再版书
出书种数 2.社会生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它同选题有多大的契合度。
一、稿件送复审者和终审者审阅 二、稿件整理与发稿 三、校样处理 四、样书检查 五、做好图书宣传工作 六、收集反馈信息
第六节 加工整理后的编辑工作
一、稿件送复审者和终审者审阅 二、稿件整理与发稿 (一)稿件整理的目的 齐——稿件完整齐全(包括正文、目录、辅文) 清——书写、勾画和编排顺序清楚 定——内容、体例格式已经确定,没有遗留问题
第八节 重印和再版
二、重印和再版的条件 三、重印和再版的程序 (一)重印的程序
1.市场调查。 2.重印书审读,汇总作者和读者的意见。 3.填写重印书征订单。 4.填写封面装帧设计单。 5.填写重印书发稿单。 (二)再版的程序
第八节 重印和再版
(四)塑四造出、版单重位的印形象 和再版的时机
及数量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第五节 稿件加工整理
一、稿件加工整理的意义 (一)保证图书质量 (二)发挥编辑的创造性作用
第5章 图书编辑
第二章图书编辑★本章新修改内容已用粉红色标记出,复习时请注意参考。
第一节审稿与签订出版合同1.广义的审稿是指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选择并通过加工整理使决定采用的稿件达到出版水平的编辑活动,在稿件处理的各个环节中都有体现,包括审读、审改和审定等工作内容。
2.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重大选题备案的有关规定,出版单位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重大选题备案时,除了提交备案申请报告、出版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地党委宣传部门的审核意见外,还须提交书稿、文章、图片等材料,由新闻出版总署进行审核或转请有关部门协助审核。
3.审稿制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国家进行出版行政管理的审稿制度,第二种是出版单位内部实行的通常简称“三审制”的审稿制度。
4.三审制是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的简称,又称三审责任制度,指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
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辑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
5.三审依照初审-复审-终审的次序由下到上地循序递进;前一审级对后一审级负责并以本审级的意见为后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后一审级对前一审级制约并以本审级的意见对前一审级的审稿结果做出评判与补充。
只有三审通过以后,才能对稿件正式做出处理:或在签订出版合同后开始编辑加工整理,或将稿件退交作者修改,或将稿件退还作者。
6.三审制的作用:以分级审读制度力求保证对于稿件判断、评价的客观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某级审稿者的知识不足或责任心不强或工作疏漏而导致的偏差、失误。
7.三审制各审级的任务:初审,初审者要在通读全稿的基础上,对稿件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和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稿件的具体内容、体例、文字等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
实务5书刊校对
第五章书刊校对业务第一节校对工作的规范和程序一、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掌握】(一)责任校对制度:可实行责任校对与集体校对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由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专长的校对人员分别进行不同校次的校对,由责校①承担文字技术整理、②监督坚持各校次质量和③通读检查等工作;(二)三校一读制度: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书刊才能付印;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增加校次;终校必须由出版社具有中级以上具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二、校对工作的操作工序【掌握】(一)基本操作工序:初校、二校、三校、通读、誊样、核红、文字技术整理、对片八个工序。
1.誊样:又称过红、过录,是在结束对一种书刊某此校样的校对之前,将几份校样上确认需作的改动誊抄至一份校样上;一般是把副样(作者、编辑看的校样)上所作的改动誊录到正样(校对人员看的校样)上。
一般由责编负责,但责校必须复核检查,有些出版社由责校誊样;2.核红:又称对红、复红,指检查核对前次校样上色笔批改处在后此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并校正其未改或错改处。
分:校次间核红和付印清样核红两种:1)校次间核红:将排版单位改样后打出新校样与退交改样的前校样进行核对;一般由三校核。
2)付印清样核红:将排版单位根据付印样改样后打出的新校样与付印样进行核对。
一般由专人先核对一次,再由责校复核一次,最后交责编、复审者和终审人员审查认定,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若付印样存在捅行、捅版情况,对付印清样不能仅仅核对改动之处,还要对牵连到的相关字、行、面作全面核对;第二,若发现应改未改或不应改而改的地方,必须在上下各三行中检查一遍,以免改错地方;第三,若页码或版面有变动,应检查目录、书眉、索引中是否已做相应改动;第四,有时付印样无错,但由于计算机运行中发生错误而出现差错,发现一处应作全面检查。
(二)一般操作模式【了解】1.基本模式:初校-改版-核红+二校+誊样-改版-核红+三校+文字技术整理-改版—核红+通读+文字技术整理——改版-付印清样核红-付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组稿
组稿是编辑人员选择、组织作(译)者完成 作品写作或翻译的活动。
一、稿件的来源 二、组稿的方式 三、组稿的准备 四、组稿的落实
第三节 组稿
一、稿件的来源 (一)自投 (二)推荐 (三)引进 (四)组织
第三节 组稿
二、组稿的方式 (一)个别约稿 (二)社会征稿 (三)群体集稿
第三节 组稿
1.核对引文。 2.查对资料。 3.校订译文。 4.推敲标题。 5.撰写和规范辅文
第五节 稿件加工整理
三、稿件加工整理的方法 (一)认真审读,发现问题 (二)拟定方案,标准一致 (三)先定框架,后定细节 (四)选用色笔,书写端正 (五)电子原稿,须留痕迹
第五节 稿件加工整理
四、加工整理的原则 (一)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 (二)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 (三)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五、审稿意见 六、签订出版合同
第五节 稿件加工整理
一、稿件加工整理的意义 二、稿件加工整理的内容 三、稿件加工整理的方法 四、加工整理的原则
第五节 稿件加工整理
一、稿件加工整理的意义 (一)保证图书质量 (二)发挥编辑的创造性作用
第五节 稿件加工整理
二、稿件加工整理的内容 (一)消灭差错 (二)润饰提高 (三)规范统一 (四)其他工作
第一节 信息采集
三、信息采集的要求 (一)真实性 (二)针对性 (三)综合性 (四)预见性
第一节 信息采集
四、信息采集的方法 (一)图书交易场所调研
1.图书零售店。 2.全国书市、全国性图书订货会。 3.国际性书展。 (二)文献检索
第一节 信息采集
四、信息采集的方法 (三)关注大众传媒
1.传统媒体。 2.网络信息源。 (四)人际交往 (五)专业市场调查
第一节 信息采集
一、信息采集的作用 二、需采集的信息内容 三、信息采集的要求 四、信息采集的方法 五、信息处理的方法
第一节 信息采集
一、信息采集的作用 (一)有助于把握图书市场趋势 (二)有助于图书的科学设计 (三)有助于对稿件的判断和加工 (四)有助于制定营销方案
第一节 信息采集
二、需采集的信息内容 (一)社会发展信息 (二)科学文化信息 (三)出版动态信息 (四)作者信息 (五)读者信息
第六节 加工整理后的编辑工作
一、稿件送复审者和终审者审阅 二、稿件整理与发稿 三、校样处理 四、样书检查 五、做好图书宣传工作 六、收集反馈信息
第六节 加工整理后的编辑工作
一、审稿的作用 二、审稿的基本要求 三、审稿的方法 四、审稿制度 五、审稿意见 六、签订出版合同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一、审稿的作用 (一)决定稿件取舍,为文化传播把关 (二)帮助作者提高稿件质量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二、审稿的基本要求 (一)对稿件质量的要求
1.政治性要求。 2.思想性要求。 3.科学性要求。 4.知识性要求。 5.其他一些特殊要求。 (1)稳定性。 (2)独创性。 (3)艺术性。
3.社会的文化需要是什么,它与选题特色 是否存在关联性。
第二节 选题策划
三、选题策划的环节 (三)开展多方面的论证
1.精神文化价值判断。 ①引导性。 ②创造性。 2.市场适应性判断。 ①针对性。 ②前瞻性。
三、选题策划的环节
三、选题策划的环节 (三)开展多方面的论证
3.效益性判断。 4.可行性判断。 (四)不断修订和优化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二、审稿的基本要求 (二)对审稿者的要求
1.坚持稿件取舍标准。 2.评价要客观、科学。 3.操作要规范化。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三、审稿的方法 (一)通读 (二)比较 (三)分析 (四)综合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四、审稿制度 (一)三审制的基本要求 初审,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有一定条件的助理编
第二节 选题策划
二、选题策划的内容 (三)实施方案(操作性内容)
1.作者人选。 2.时间安排。 3.宣传计划。 4.营销策略。
第二节 选题策划
三、选题策划的环节 (一)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 (二)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
1.选题内容所涉及的领域有哪些新的发展, 它的前沿和制高点在哪里。
2.社会生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它同 选题有多大的契合度。
三、组稿的准备 (一)明确选题要求 (二)制订组稿方案 (三)选择合适作者 四、组稿的落实 (一)加强与作者的沟通 (二)当好作者的参谋 (三)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审稿是对稿件进行审读、评价,决定取舍, 并对需要修改的稿件提出修改的要求和建议 的活动。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辑人员担任。 复审,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
的人员担任。 终审,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
(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 具有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副编审职称的人担任。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二)三审制的程序 (三)三审制的作用 (四)三审制各审级的任务
1.初审。 2.复审。 3.终审。 (五)外审
第二节 选题策划
一、选题策划的意义 (一)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
方针 (二)保障出版生产秩序 (三)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四)塑造出版单位的形象
第二节 选题策划
二、选题策划的内容 (一)图书的内容和形式(设计性内容) (二)市场预测(分析性内容)
1.读者需求情况。 2.同类出版物情况。 3.选题特色。
第一节 信息采集
五、信息处理的方法 (一)筛选 (二)加工 (三)存储 (四)利用
第二节 选题策划
选题是对出版物主题、内容、名称等的总 体设计。
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 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 造性活动。
第二节 选题策划
一、选题策划的意义 二、选题策划的内容 三、选题策划的环节
第三章 图书编辑业务
第一节 信息采集 第二节 选题策划 第三节 组稿 第四节 审稿和签订出版合同 第五节 稿件加工整理 第六节 加工整理后的编辑工作 第七节 图书辅文 第八节 重印和再版
第一节 信息采集
图书出版工作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 公众发行的活动,这就是文化传播。在文化 传播过程中,编辑承担着对信息进行收集和 选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