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 规范检测机构服务行为
关于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检验、检测、标准、认证、计量等(以下简称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也是质量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建设具备人才密集、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等行业优势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是加快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目标要求。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热点,布局建设覆盖全省主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加快检验检测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为我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力争到2023年,基本建成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全省检验检测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充分应用,检验检测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机构布局更加合理,以检验检测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服务与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更加融合配套;在食品、冶金、石化、建材、机械、电器、纺织等传统产业领域,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居全国前列的检验检测行业品牌机构,为集群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计量、产品研发、标准制(修)订、咨询培训等全过程、全产业链和一站式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一科学规划,坚持需求导向。
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围绕《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5年)》,充分调研湖北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计,立足实际情况,贴合产业集群发展特点配套检验检测能力,明确重点部署的领域和方向,更好地发挥政府资源调配和宏观决策的服务作用。
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在全市质监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实施意见
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在全市质监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日期】2010.05.24•【字号】甬质管发[2010]106号•【施行日期】2010.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在全市质监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实施意见(甬质管发〔2010〕106号)各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局),机关各处(室)、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成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关于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部署,坚持“科学监管、主动作为”方针,紧紧围绕“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线,以“三大战略(名牌战略、标准化战略、节能减排战略)引领产业、两大联合(与县级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与行业协会开展项目合作)提升产业、三大平台(公共技术平台、12365平台、电梯110应急平台)服务企业”为质量提升主要手段,不断巩固深化“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成果,积极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努力构建大质量大监管大平台,着力提高质量建设水平,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工作目标通过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努力实现“三个提升”、“四个促进”。
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提升科学监管水平、提升基础保障水平;促进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促进各级政府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意识进一步加强,促进部门、行业组织参与质量建设的功能资源进一步融合,促进全社会建设质量强市的氛围进一步形成。
三、主要内容(一)积极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一是推动各级政府建立质量强市(县、市、区)领导机构,出台建设质量强市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对建设质量强市工作的领导。
二是组织开展建设质量强县(市、区)工作试点,总结经验,探索方法,以点带面,提高实效。
2023年检测机构管理规定
2023年检测机构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检测机构的管理,提高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质量,保护社会公众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各类检测活动的检测机构及其相关人员。
第三条检测机构应遵循科学、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违法违规从事检测活动。
第四条检测机构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检测过程进行记录和备案。
第五条检测机构应依法参加质量认证和检测能力评价,确保检测仪器设备和技术符合相关要求。
第六条检测机构应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外部比对和相关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第二章检测机构的组织管理第七条检测机构应设立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对检测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并与其他部门进行协作。
第八条检测机构应设立客户服务部门,负责与客户沟通、接待和处理客户投诉。
第九条检测机构应新建或改建场地符合消防、环保、安全等相关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
第十条检测机构应建立样品管理制度,确保样品的安全、完整、准确。
第十一条检测机构应制定并执行人员管理制度,对从事检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技术考核和绩效评价。
第十二条检测机构应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检测数据和结果进行管理和存档,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防篡改。
第三章检测机构的技术管理第十三条检测机构应建立和完善各项检测方法、标准和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第十四条检测机构应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并建立有效的物资及设备管理制度。
第十五条检测机构应建立并执行检验报告编制和审核制度,确保报告的准确和规范。
第十六条检测机构应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检测技术的发展动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
第十七条检测机构应配备符合要求的技术人员,并制定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
第十八条检测机构应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提高检测技术和方法的水平。
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解
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 2025》的任务要求 , 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品牌提升,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一批具备权威性、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是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与检测、计量检测、认证认可关键技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基础支撑和公共服务的平台。
第三条服务平台分为试验检测、信息服务两种类型。
试验检测类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质量可靠性试验验证、标准验证、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综合分析等基础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制定试验检测方法,建立计量标准器具,构建量传溯源体系,研制相关设备,提供相关服务。
信息服务类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先进的信息采集工具,构建专题信息库和知识产权资源数据库,提供政策研究、产业运行分析与预测、信息查询、知识产权分析评估和综合运用等服务。
第四条鼓励、支持服务平台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建成一流的知名服务机构。
第五条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服务平台的建设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管理企业集团分别负责对本地区、所属单位服务平台申报进行初审、推荐及相关管理工作。
第六条服务平台的申报实行自愿申报、择优推荐,服务平台建设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应用牵引、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申报第七条服务平台的申报单位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政策及相关规定;企业集团的指导和监督;(二)自觉接受政府有关部门、(三)具有完善的运行机制;(四)行业内公信度高、服务面广、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五)拥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六)具备提供试验检测、信息服务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七)具有领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令第1号——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令第1号——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应急管理部•【公布日期】2019.03.20•【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令第1号•【施行日期】2019.05.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劳动安全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令第1号《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已经2018年6月19日应急管理部第8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9年5月1日起施行。
部长王玉普2019年3月20日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安全评价机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以下统称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的管理,规范安全评价、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申请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资质,从事法定的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服务(附件1),以及应急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从事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条国务院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全国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管理工作,建立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信息查询系统,完善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标准体系。
省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统称资质认可机关)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别负责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资质认可和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执业行为实施监督检查,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条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遵循科学公正、独立客观、安全准确、诚实守信的原则和执业准则,独立开展安全评价和检测检验,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和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的指导意见-大政办发〔2015〕48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的指导意见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的指导意见大政办发〔2015〕48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意见的通知》(辽政发〔2014〕19号)精神,充分发挥计量工作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和社会事业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计量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树立“计量为民,服务发展”的理念,以加强诚信计量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民生计量和能源计量为重点,强化法制计量和民生计量工作,充分发挥计量的基础性作用,为不断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两先区”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夯实计量基础,提升检测能力。
加强大连地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能力,完善量传体系建设,提高量传溯源体系的覆盖率;加强计量管理人员和计量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注重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发展。
统筹社会计量资源,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生态环境监测、产业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工作;加快计量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带动科学技术、高技术产业以及企业科研等相关测试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满足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对计量测试技术的需求。
——树立法制理念,提升监管水平。
逐步完善计量监管手段和计量监管方式,加强民生计量监管,保障民生安全;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计量环境。
天津市安全监管局关于印发天津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
天津市安全监管局关于印发天津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公布日期】2014.02.17•【字号】津安监管规〔2014〕6号•【施行日期】2014.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劳动安全保护正文市安全监管局关于印发天津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区县安全监管局,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为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市安全监管局制定了《天津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2014年2月17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资质认可第三章申办程序第四章技术服务第五章监督管理第六章附则天津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是指为建设项目提供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为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防护设备设施与防护用品的效果评价等技术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国家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行资质认可制度。
天津市行政域区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照本办法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未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的,不得从事职业卫生检测、评价等技术服务。
第四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三个等级。
甲级资质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认可及颁发证书。
乙级、丙级资质由市安全监管局认可及颁发证书,并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备案。
同一个机构只能申报一个等级,不得同时申报甲、乙、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第五条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结构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需要,市安全监管局对全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设置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
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11.08•【字号】•【施行日期】2017.1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劳动安全保护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32号)、《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安委〔2016〕11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规范相关机构服务行为,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工作部署,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以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服务政府安全监管监察、服务公众安全教育为主责,以提升安全生产社会治理能力为目标,搭建服务平台,壮大服务市场,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更好地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提供技术服务、责任保险、专业人才、安全培训、科技支撑、行业组织等社会化服务,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新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机构,打造一支业务精湛、服务优良、诚信自律的安全生产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力支撑。
二、提高安全评价、检测检验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能力(一)规范机构管理,打造公平市场环境。
依法依规对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实施监督管理,督促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业。
破除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严禁违规设立备案、保证金等限制进入门槛,杜绝监管部门强制要求服务、指定服务和干预技术服务市场等行为。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通知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13.01.14•【字号】黑安监发[2013]6号•【施行日期】2013.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规范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通知(黑安监发〔2013〕6号)各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机构:近期,省安全监管局在审核受理的职业危害评价报告材料时,发现2家检测评价公司3个评价报告里的19名现场采样中,有12人无职业病危害检测人员资格证书上岗从业,无证人员上岗从业现象严重。
此外,还存在个别检测评价机构雇佣外单位人员编写评价报告,有的检测评价人员同时在2家以上服务机构从业,非本服务机构人员借用本单位申请资格考试,并挂靠资格证书等现象。
为规范检测评价从业行为,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严格检测评价人员从业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50号令《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职业卫生检测评价人员应是经培训合格的专职人员,方可上岗从业。
各职业卫生检测评价服务机构不得聘任或雇佣企业、事业、机关单位在职人员在本服务机构从业,不得安排未取得培训合格资格证书人员上岗从业,不得转包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项目。
发现上述行为,一经查实,将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第50号令《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其资质。
二、进一步加强检测评价工作(一)检测工作1、现场采样一是按照省安全监管局《关于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审核审查时需提交有关原始材料的通知》(黑安监发〔2012〕27号)要求,6份原始记录表要科学、客观、真实填写,严格按照采样规范中的采样条件、方法、位置及运输、保存方法等内容进行。
检测报告中未进行个体采样(受检测样品局限的除外),尤其是巡检岗位未进行个体噪音、毒物、粉尘采样的,安监部门将一律不予受理,并组织人员严肃调查处理。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3.04•【字号】•【施行日期】2024.04.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其他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为促进我省检验检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检验检测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
到2027年,全省行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培育一批权威公信、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品牌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一批高能级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高地。
二、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供给水平(一)支撑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产业链、供应链检验检测体系。
培育建设一批国家及省级质量标准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质检中心等高能级平台。
围绕绿色石化、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8大重点产业集群,鼓励共建公共检测平台,强化“一集群一平台”支撑。
优化国家及省级质检中心布局,建设、整合、提升一批质检中心。
(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科技厅,各市、县〔市、区〕政府。
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二)助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研究发布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指导目录,积极发展氢能、光伏、新型储能设施等领域检验检测服务。
深化碳达峰碳中和认证国家综合试点,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纺织、电池等行业建立碳足迹认证制度。
某市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某市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发展调研报告范文加快某某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发展某某质量技术监督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要求,扎实推进业务相同或者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今年 2 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下称国办 8 号文件),正式开启了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机构改革的大幕。
为加快某某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检验检测品牌,我局综合分析国内各地改革整合案例,调研走访市内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广泛听取有关专家意见建议,开展了综合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整合改革检验检测机构的紧迫性(一) 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检验认证市场。
但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据国家认监委全国实验室资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开展检验检测服务的实验室资源总量为 2.6 万余家 (统计不含企业内部实验室和医疗机构实验室) 。
其中,国有检验检测机构 (隶属于各级质监部门和各个行业,包括各部委和地方各行业主管部门)数量占比近 80%,市场份额约占 55%,涉及工业产品、环境、食品、公共卫生、药品、工程质量等多个领域,主要承担政府监督检验任务;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占 19.5%,市场份额约占20%;外资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约占 0.5%,市场份额约占 25%。
正在逐步开放的检验检测市场,对我国现有检验检测机构的生存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外知名的检测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并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民营检测机构的发展方兴未艾,形成为了检测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
相比之下,新形势下的检验检测机构缺乏政府统一有效的监管,难以适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整合改革做强做大,提升检验检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配套政策不足。
目前,规范检验检测市场的法律法规仅有《产品质量法》、《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标准化法》及其实施条例、《商品检验检测法》和《认证认可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规范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和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读《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163号)
2014年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人员规模 (单位:家)
10人以下机构4258家,占14.5%; 11-30人机检构验1检52测73机家构,机占构5人3.员1%数;量
分布图 30人以下机构占67.6%。
具有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满足检验 1 项目技术检验人员
2
经过检定/校准,并保证检验检测 数据准确的仪器设备
具备与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 3 环境场所条件
4 满足技术标准或检验检测方法
(四)资质认定办理程序、时间要求
(80个工作日办结)
受理 在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 申请 作出是否受理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机构主体类型
事业法人 授权法人 企业法人 其他组织
依法设置,具有政府编办批文、机构 代码证书等
法人(法律实体)授权的检测机构,授权 法人是行政事业法人单位
依法成立,办理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组 织机构代码等
工商《营业执照》的企业法人分支机构, 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
检验检测机构的其他组织
其他(如 司法鉴定 机构、军 工实验室)
办理流程80天 行政20天
9种技术评审的行为
8项监督管理职责
CMA
17种机构的从业行为
18种行政处罚行为
9种注销/撤销证书方式
(一)概 念 术 语
主要介绍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两个概念
检测对象为 产品或其他 特定对象
能承担法 律责任
专业技 术组织
1检验检测机构
依法 成立
通过技术 手段取得
数据
检验依据为标 准、技术规范
3912 4258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8.27•【字号】粤府[2013]85号•【施行日期】2013.08.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药政管理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粤府〔2013〕85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18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改革完善市、县(含县级市、市辖区,下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完善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决策部署,以保障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为目标,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整合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和机构为重点,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充实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强化和落实监管责任,加快形成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着力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社会共治格局,全面提升食品药品安全水平。
二、主要任务(一)加快转变监管方式。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变和完善监管方式,凡是应由生产经营主体自主负责、社会组织自律管理以及事中或事后监管可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事项,原则上取消行政审批;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资质、资格的审批,原则上只保留准入审批,取消相关的评价、评级审批。
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激励机制和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等约束制度,增强企业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加快构建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体系。
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注重建立健全执法监管体系和安全风险防范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的制度、体系、机制、标准等建设,切实解决监管不力或以审批代监管等问题,确保主要力量用于生产、流通、消费(使用)环节的食品药品安全执法检查,实现工作重心从以事前审批为主向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根本转变。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1.09•【字号】•【施行日期】2020.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2020年1月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与建设第三章监测活动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规范生态环境监测活动,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生态环境管理与服务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生态环境监测的规划、设施建设、监测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条例所称生态环境监测,是指依据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和污染物排放及其变化趋势的采样观测、调查普查、遥感解译、分析测试、评价评估、预测预报等活动,主要包括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状况监测和污染源监测。
本条例所称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包括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设立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其他有关部门设立的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监测机构,以及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的社会监测机构。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和支持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在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时,应当含有生态环境监测相关内容。
第四条省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设区的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贯彻《纲要》建设质量强国【精选】
贯彻《纲要》建设质量强国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
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形象。
我国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质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现象依然存在。
产品、工程等质量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质量安全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一些生产经营者质量诚信缺失,肆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损害国家信誉和形象。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法师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纲要》从推进质量创新能力建设,加强标准化工作,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推动完善认证认可体系,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夺实质量发展基础的措施。
一、如何加强政府实验室和检测机构建设《纲要》以一个“建设”五个“着力”明确说明了如何加强政府实验室和检测机构建设:1.研究规划政府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战略研究,组织深度调研,加强顶层设计,规划政府实验室和检测机构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技术体系,有效保障质量发展。
2.着力加强检验检测方法体系建设。
收集、整理、初筛和验证国内外快速检测方法,构建我国检验检测方法体系,构建我国检验检测方法评价机制,建立完整的国家检验检测方法评价体系。
3.着力加强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规划建设。
紧密结合国家产业布局,重点围绕节能减排、高新技术、安全防护、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做好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体系。
4.着力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鼓励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积极参与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关于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检验、检测、标准、认证、计量等(以下简称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键环节,也是质量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
建设具备人才密集、技术先进、附加值高、带动性强等行业优势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是加快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目标要求。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热点,布局建设覆盖全省主要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加快检验检测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为我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全省检验检测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新型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检验检测新技术、新方法得到充分应用,检验检测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机构布局更加合理,以检验检测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链服务与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更加融合配套;在食品、冶金、石化、建材、机械、电器、纺织等传统产业领域,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居全国前列的检验检测行业品牌机构,为集群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认证、计量、产品研发、标准制(修)订、咨询培训等全过程、全产业链和一站式服务。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坚持需求导向。
面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围绕《湖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纲要(2015-2025年)》,充分调研湖北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设计,立足实际情况,贴合产业集群发展特点配套检验检测能力,明确重点部署的领域和方向,更好地发挥政府资源调配和宏观决策的服务作用。
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政协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0180841号提案答复的函
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政协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0180841号提案答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布日期】2018.07.04•【字号】•【施行日期】2018.07.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政协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会议第20180841号提案答复的函粤安监函〔2018〕362号(B)XXX等委员:您们提出的《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保障劳动者健康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第20180841号提案对我省职业病防治总体状况分析到位,提出的问题准确具体,有关建议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有关单位和局内处室召开调研座谈会,认真研究落实有关建议意见。
一、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的建议2002年至2017年,省财政累计安排1.85亿元职业病防治专项经费,支持基层职业病防治机构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2011年以来,省卫生计生委指导各地强化职防专业机构核心能力建设,将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由直接服务提供者向管理者并重转变:一是强化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评估能力。
以实施重点职业病、放射性疾病、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等职业病防治项目为契机,指导各地将监测工作与职业病报告管理、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鉴定等常规工作相结合,不断强化数据收集分析和评估预警能力建设。
重点职业病监测实现地市全覆盖,县区覆盖率达到98.8%。
二是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省职业病防治院承担国家化学中毒和核辐射事件移动应急基地建设,成立了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分队,并组建了6家区域性综合医院为哨点的广东省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网络,提升了全省中毒急救能力。
三是强化临床诊治能力建设。
推动省职业病防治院重症职业病临床救治中心和粤东西北区域中毒救治分中心建设。
四是提供职业健康监管技术支持。
发挥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一锤定音技术优势,为行政执法、事故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承担地区职业健康体检质量控制工作,参与职业病危害事件调查处置。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日期】2021.09.10•【文号】国市监检测发〔2021〕55号•【施行日期】2021.09.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检验监管,认证认可正文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的指导意见国市监检测发〔2021〕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快速发展,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不强、市场化集约化水平有待提升、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等问题。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检验检测产业体系,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做优做强,实现集约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
坚定不移推进经营性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破除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检验检测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检验检测创新体系,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坚持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的维权与监督机制
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的维权与监督机制公共设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服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公共设施,如道路、桥梁、公园、学校和医院等。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设施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
因此,建立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的维权与监督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一、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的意义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的意义在于保障公共设施使用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通过对公共设施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隐患,预防潜在的事故风险。
同时,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还可以提高社会对公共设施的信任度,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二、建立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的维权机制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的权益保护与维权机制,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分工,以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到位。
2. 增加知情权和参与权:公众对公共设施安全检测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应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
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向公众披露有关公共设施安全的检测结果和相关信息,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估工作。
3. 设立维权机构和平台:建立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的维权机构和维权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法律援助,为受损害的公众提供救济渠道,维护其合法权益。
4. 提供教育和培训:加强公众对于公共设施安全检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于安全问题的辨识能力和应对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建立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的监督机制1. 严格监管和执法:加强对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机构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其能够按照相应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工作。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定期对检测机构进行评估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强化行业自律:建立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行业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促进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服务改进和创新。
3. 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公共设施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提升检测方法和设备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提高检测服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规范检测机构服务行为
上海打造检测认证服务高地
检测及认证产业年产值过百亿
2012年6月4日 09:09-经济新闻稿件来源:解放
日报作者:陈玺撼
本报讯(记者陈玺撼)本周末,全球就将迎来第5个“世界认可日”,今年我国认可日主题为“传递信任,服务发展”。
在市质监局局长黄小路看来,“信任”与“发展”恰是本市质监部门立足“十二五”发展的核心要素。
黄小路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认证认可事业正处在战略机遇期,未来五年,上海将建设全国检测认证服务高地,保障民生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提供支撑,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贡献。
检测认证服务业已成为本市重要的现代服务业门类和经济
发展的新兴增长点。
据介绍,本市已成为国内认证认可市场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基本形成了国有和民营检测机构为主,高校、外资机构为辅的市场化多元体系。
市质监局会同市统计局的调查统计显示,上海现有获得计量认证的实验室638家,包括41家国家质检中心和66家市级产品质检站,各类认证机构及其分支机构74家、认证咨询机构38家。
目前上海检测及认证产业从业人员已突破5万人,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并逐年递增。
然而,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检验检测行业的瓶颈也浮出水面。
黄小路坦言,许多检测机构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对新兴产业服务和引导支撑不够。
而检测机构资源分散,多头管理,共享不足,也造成一些行业检测机构的重复设置。
目前本市年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检测机构占到38.8%,而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万元级的只有一成左右。
“推动检验检测行业转型,构建市场的信任与合作是第一步。
”黄小路表示,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建设集检测、科研、标准制修订、技术服务和科技中介功能于一体的上海技术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让技术和资源有优势的企业借平台拓展新的服务产品,而中小企业也能获得更便捷和更优惠的服务。
上海能济电气有限公司由于缺少高精尖的检测设备,核心产品“HID电子镇流器”技术参数一直无法调校到最优,借助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对接后,个别技术指标提升了30%以上,节约了巨额的设备投入,市场竞争力也得到了提高。
据悉,到十二五期末,本市将建立10个行业检测服务平台,覆盖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污染监测
等民生领域。
为鼓励检测机构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本市还在全国率先将检测企业纳入到上海名牌服务业的推荐范围。
同时,本市还将规范检测认证市场秩序,加强对检测认证机
构的监管。
据了解,一些检验机构超范围开展检验,出具的检验报告不规范,还有些认证机构为了经济效益只要出费用就给审核发证。
据透露,质监部门自去年就着手《上海市检验机构管理办法》的立法研究并向市政府提交立项申请,办法将进一步明确检验机构的设立程序和检验行为规范,检验机构不得超范围出具报告,检验机构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增扩检验场所,如果经质监部门能力验证不合格,相关检验资质将被暂停。
黄小路强调,认证认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大分类,将全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
其中的检测行业尤其要转变以往“朝南坐”的作风,在大飞机、风电设备等领域,本市检测机构已开始主动跨前一步。
激光跟踪仪是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行业精密测量的先进装备,按照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的质保体系要求必须验收合格,才能在飞机的制造环节中投入使用,市计测院突破以往服务模式,提前和商飞公司进行沟通,对激光跟踪仪加班加点进行检验验收,还主动在大飞机项目的装备设计、组装和调试等各个环节上全程跟踪,为项目的技术安全提供了保障。
双方还合作编写用于大飞机项目的《激光准直系统校准规范》,继而申请制定国家校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