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实践模式
第十二章 循证护理
对病人而言
▪ 即使在边远的山区或者护理发展落后的国 家,循证护理也可为病人提供标准化的、 经济的护理服务。以科学为依据的护理还 可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
对医疗而言
▪ 目前循证医学已成为医疗领域发展的主流, 循证护理使护士以最新、最科学的方法实 施治疗方案加强了医护间的协调和护理的 科学性。传统的医护关系是命令与服从, 循证护理将丰富护理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一些医生还不是十分理解,也会感到不习 惯。
▪ 所谓“实证”应当用于对事件发生后的理解和判定, 而不应在事先计划起决定作用。
▪ 评价实证的最佳证据,还应包括价格成本因素。
2.循证护理是一种观念
▪ 如同整体护理一样,应渗透到护理的各个领域。
▪ 长期存在的经验式护理模式和现代护理百家争鸣 的局面阻碍了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护理决策的行为 方式。
▪ 循证护理可以说是对东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挑战, 而将西方的某种模式照搬也是行不通的。
▪ 加拿大国家健康论坛积极倡导创建一种用实证来决策的文化, 目前,循证医学已发展为循证卫生保健,不仅在医疗领域, 而且在护理、公共卫生领域也发展了依据实证来决策的新理 念。
▪ 循证医学的产生既发扬了西方自然科学实验与理性的传统, 又体现了现代医学对患者个人价值观和期待的重视。
▪
护理学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开展
▪ 1992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Devid L.Sackett等对循证 医学的概念进行整理和完善,其核心思想是审慎地、明确地、 明智地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病人医疗做出决策。
▪ 在英国流行病学家Cochrane的努力下,1993年英国成立了 Cochrane协作网,对医学文献进行系统评价。目前已发展 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3个国家。
《论语》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是号参赛者,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论语〉十二章》,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论语〉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它出自经典著作《论语》。
本课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语言精炼,思想深刻而丰富,学好这一课对于身心快速发展的中学生来说,显得极为重要,意义和影响十分的重大。
所以作为老师我一定要想办法让同学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从中获得古圣先贤的学习的方法、态度,感受他们高尚的个人品质。
二、说学情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在以前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语文知识。
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三、说目标1、利用工具书注音、解义。
2、了解作品及作者相关知识。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四、说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五、说教法结合“以学为主,精讲精练”的教学模式,确定课堂教学方法以问题式、启发式为主,结合讲授式教学方法达到精讲精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六、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提高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初级实务社区社工重点考点训练(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社区社会工作知识结构1.概述:社区社会工作的含义、目标2.主要内容城市社区:统筹社区照顾、扩大社区参与、促进社区融合、推动社区发展、参与社区矫正、参与社区戒毒与康复和其他服务6个方面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精准扶贫与农村扶贫开发、农村特殊群体社会服务、农村灾害社会工作服务4个方面3.主要方法社区社会工作的过程:社区分析、社区服务(活动)方案策划、方案执行、方案评估4步骤。
主要方法:资源链接、推动居民参与、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推动多方联动、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5方法。
第一节社区社会工作概述知识点一、社区社会工作的含义1.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实务领域,针对某一个目标社区,运用多种专业方法,提供多元化服务,提高居民社会意识,协助运用社区资源,解决居民问题;协助社区居民建立友善的邻里关系,鼓励互相照顾和关怀,满足社区需求,实现社区和谐。
2.是社会工作的一个专业方法。
主要强调综合运用实践模式(如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区照顾等),通过科学的工作过程,采用系列专业技巧,处理社区问题,推进社区发展。
知识点二、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1.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
社区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依靠社区居民,相信居民有能力处理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只是暂时缺乏的是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巧。
2.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
(1)对外关系:与政府机构、辖区单位建立良好互动关系(2)对内关系:社区内部各组织、居民和居民之间3.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挖掘社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并通过资源的配置工作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第二节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根据《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解读》知识点一、统筹社区照顾1.社区社会救助人员: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服务。
2.社区老年人服务:生活照顾、精神慰藉、情绪疏导、危机干预、关系调适及社会参与等服务。
第十二章理情情绪治疗模式
第十二章理情情绪治疗模式
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 ~)
• 早年在纽约长大,童年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大学主修商业管理,后来转学临床心理学。
• 他对咨询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 • 他强调人的非理性思维会导致人的种种失败体
第十二章理情情绪治疗模式
工作过程
• 一、建立关系 • 工作重点是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当获取
案主的信任后,重点会转移到询问案主在感受上, 思想上及行动上,希望作出什么改变。 • 接着向案主讲述理情法的基本原则,实践方法, 尤其是向案主着重阐述“情绪困扰是源于非理性 的信念”这个理性情绪治疗法的核心理念。
第十二章理情情绪治疗 模式
2020/11/28
第十二章理情情绪治疗模式
教学目的
了解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 学习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掌握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方法 评价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贡献和局限
第十二章理情情绪治疗模式
•价 值 取 向
人是有理想的,人往往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人的 能力又是有限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 常常导致人在现实中屡遭挫折,由此又带来自我形象 的低落和沮丧.
• 3)“糟糕透顶”即对一些挫折与困难做出强 烈的反应,并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体验。
• 凡此种种,都易使对挫折与精神困扰做出自 暴自弃、自怨自艾的反应。
第十二章理情情绪治疗模式
•非 理 性 信 念
艾利斯根据其临床经验,提出了人常有的11种非理性信念, 并对它们之所以是非理性的,作出了解释:
⒈一个人绝对需要周围其他人,尤其是生活中每一位与自己有 密切关系的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第十二章——产业规制
第十二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规制概述 第二节 政府规制 第三节 经济性规制 第四节 社会性规制 第五节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和放松规制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作业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一、产业规制的内涵与起源
规制一词源于《新唐书.韦述传》,指规则、制 度,具有规范、矫正之意,与我国经济学界引入的英 语、日语原词意义相同。产业规制是指政府或社会对 经济主体及其活动进行的微观干预。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三、当代西方产业规制的三种模式
(二)民间主导型产业规制
民间主导产业规制是指在企业、市场、政府三者关系中, 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一种规制模式。它比较强调自 由企业制度,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拥有比较完整、充分的权 利,企业决策基本服从于市场调节,通常是在企业目标的框架 内,由企业自行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怎么生产。政府一 般较少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市场引导企业。作 为政府与企业两要素中介的市场,也更多地保持着其在运行过 程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既有地位。
第十二章 第二节
三、政府规制的成本与收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的规制体系中,政 府规制的方式逐渐从“命令-控制”模式转变为“成 本-收益”模式,即在政府规制过程中引入成本收益 分析作为规制政策有效性的基本分析工具,从而为其 他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政府规制改革提供了新 的视角。
第十二章 第三节
产业规制的前提是市场失灵,而自由放任经济的 理念是不承认市场失灵的。
二、产业规制的依据与目标
(一)产业规制的依据 (二)产业规制的目标
第十二章 第一节
第十二章 第一节
二、产业规制的依据与目标
(一)产业规制的依据 产业规制的依据包括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角边角和角角边教学反思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是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的,本人认为这样处理教材的好处是:2、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符合课改的要求。
在传统教材中《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是按排在《尺规作图》之后,另外,教师利用《尺规作图法》来解释,也不易于学生理解,因为《尺规作图》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而新教材却把《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按排在《尺规作图》之前,显然不适合用《尺规作图法》来解释,通过实验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这种山穷水尽的困境,开辟了新的教学模式。
3、课中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时间、空间。
在实验的过程中给予了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时间,拓展了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空间,初步感知了ASA,揭示出隐藏在数学教材背后的数学概念,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
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课改中所倡导的。
通过学生的活动实践,我发现小组活动有如下的优点:1.小组活动课从课桌椅的布置和学生的座位安排来看,改变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唯诺诺”课堂氛围,拉近师生、同学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同学感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让师生在较随和的气氛中传授和接受知识。
2.有利于体现小组成员之间的集体智慧,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面向全体学生,让大家都参与,使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培养在学生交流中寻求帮助,既坚持自己观点、又听取别人建议。
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这对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大有益处的。
小组合作学习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具有上述的许多优点,同时也客观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缺点。
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成了主角,困难学生成了配角,这可能导致小组成员间不团结,困难学生渐渐产生自卑感,导致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更大,加剧了两极分化;也可能出现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好学生怕该小组的名次落后,往往抢答,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课程与教学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玉林师范学院
课程与教学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玉林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第一章测试1.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上,相互交叉模式的观点是“课程论”和“教学论”相互独立。
()答案:错2.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
()答案:对3.“科学主义”教学论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重个性交往。
()答案:错4.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书籍是()答案:《大教学论》5.教学理论体系完整,有鲜明的学科建设意图的书籍是()答案:《普通教育学》6.一般认为,作为课程论独立学科诞生标志的书籍是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答案:《课程》7.古希腊课程与教学思想的特征是()答案: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和谐;在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主张启发教学;强调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8.在学科形成阶段,教学论研究具有的特征有()答案: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强调提高学科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强调教学论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9.人们常把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学理论的特点概括为()答案: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儿童中心10.20世纪中叶以后,课程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的课程流派有()答案: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第二章测试1.小学教室贴的课程表中的课程是学科课程。
()答案:错2.活动课程即课外活动。
()答案:错3.学校课程的诞生,源于教育内容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
()答案:对4.我国历史上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是()答案:诗、书、礼、易、乐、春秋5.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垄断了教育,学校的最基本教材是()答案:圣经6.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看,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的课程类型是( )答案:选修课7.在我国历史上,元、明、清三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是()答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8.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学校课程在“七艺”的基础上增加了的课程是()答案:历史;自然科学;地理学9.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是()答案:课程的民主化、民族化、科学化特征突显。
第十二章 新生代员工的激励策略及实践 《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PPT课件
12.2 新生代员工的激励策略 12.2.4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培训体系 (1)重视培训需求分析。 (2)组织多形式、多手段的培训项目。 (3)创建培训效果转化氛围。特雷西等 (Tracey等, 1995)研究了工作环境对新学的主管技巧的影响。
12.2 新生代员工的激励策略
12.2.5 为员工搭建施展其才华的平台
• 内在薪酬是指由于员工努力工作而得到表扬和晋升后所产
生的工作荣誉感和成就感等心理感受,如培训机会、社会地 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及组织对员工个人 的表彰、谢意等。
12.2 新生代员工的激励策略
• 外在薪酬可以实现薪酬的补偿功能,即解决员工及家 人生产及再生产的需要,因此组织与员工首先重视外 在薪酬。况且,外在薪酬比较容易定性、衡量,也易 于在不同个人与企业之间进行比较。
(2)牵引式激励策略。牵引式激励策略是发挥内在薪酬的激励作用, 即以员工的自主、能力和关系需求为诱因,以晋升、荣誉等非经济性 薪酬为途径,伴以组织愿景、文化和氛围等柔性环境牵引员工积极性 工作的激励策略。
(3)权变式激励策略。权变式激励是在内在、外在薪酬充分互动耦合 的基础上,依据组织战略目标及其他情境因素对推动式与牵引式两种 激励进行权全变整合的激励策略。
(4)知觉运动型工作设计。生物型工作设计关注的计关注的则是人类 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局限(Raymond A.Noe等,2018)。
12.2 新生代员工的激励策略
• 12.2.3 加强内在薪酬的激励作用
• 薪酬是指雇员在其工作岗位上为雇佣者付出劳动或劳务并
第十二章
12.1 新生代员工的特征与需求
12.1.1 新生代员工的内涵
• 21世纪初,美国学者布鲁斯·图根(Bruce Tulgan)和卡罗琳·马丁 (Carolyn A. Martin)共同出版了《管理Y一代》一书,在书中将出生在 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年轻人称为“Y一代”(Generation Y),自此“Y 一代”进入人们的视线。
德育原理,讲义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第十二章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第一节价值澄清模式一、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主张(一)价值观的定义在价值澄清模式中,价值观是与个人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澄清模式更多的是关注人们如何获得价值观的过程而不是获得怎样的价值观;价值澄清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一定的价值观。
(二)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价值澄清模式认为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我们不能把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1、以生活为中心2、接受现实3、鼓励进一步思考4、培养个人能力(三)价值澄清的评价过程价值澄清模式反对把某种现成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主张学校所应该做的只是要建立一种澄清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儿童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
这一过程被称为“评价过程”( valuing process)一个人是否获得价值观必须接受这一评价过程的检验。
而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分别是:选择:(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后进行选择珍视:(4)珍爱,对选择感到满意(5)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行动:(6) 根据选择行动(7)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行动二、价值澄清模式的实践策略(一)澄清反应澄清反应是价值澄清策略中最为灵活的澄清策略。
它是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而做出的反应,旨在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行为进行深人的思考。
通过这种思考,学生可以对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由此可见,澄清反应主要是一种师生间的对话策略,主要以一对一的交谈形式进行。
这种对话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或对抗性的询问,而是一种看起来较为随意的或激励性的谈话。
例子:学生: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
教师: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我想我的意思是,所有人是一样出色的,不应该有人凌驾于他人之上。
教师:你的观点是否表明,在我们这个世界甚至在这所学校和这个城市里必须进行某些变革?学生:噢,是许多变革。
要不要我列举一些变革?教师:不,我们得回到拼写课上了,但是我刚才一直在想你是否会为其中的某些变革而努力,并且实实在在地竭力使之成为现实。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12第十二章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本杰明·布鲁姆
(1913年2月21日-1999年9
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 教育家、心理学家,芝加哥 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曾 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长, 是国际教育评价协会评价和 课程专家。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 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 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 知、情感、动作技能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 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三、教学评价
• 鲁姆借用斯科利文的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 概念。
• 布卢姆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把评价作为学 习过程的一部分。布卢姆主张教学中应更多地使 用另一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或形成性测验。
• 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的程序是:把一门课分成若干 学习单元,再把每一单元分解成若干要素,使学 习的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层次,确定相 应的教育目标系统;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都 要安排一次形成性测验(有时又称为诊断性测 验)。
2、影响学习结果的三个独立变量
50% 25%
25%
教学的质量
• • 布卢姆对教学质量的定义是,如何向学生提供线
索或指导;学生参与(外显地或内隐地)学习活 动的程度;以及如何给予强化以吸引学生学习。 • 教学的四个要素是:线索、参与、强化和反馈- 纠正。
3.强化
• 强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赞许、认可、微笑、 手势、注视,以及各种物质奖励等,都可以作为 强化物。强化物不一定始终由教师来支配,有时 可以让小组、同伴或其他人来给予,学生自己也 可以给自己强化。此外,强化的效用也是因人而 异的,因此,不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上, 需要不同类型的强化,甚至不同数量的强化。
论语十二章解读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解意: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学习时分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越学自己过得越好。
第二种就是自己越学让自己越蠢。
为什么这么说呢?打个比方,一到节假日的时候,大家都会发祝福短信,看到大家发,你也学着发,人家是一字一句的编写,而且分文别类的发出去给别人。
而你呢?粘贴复制,乱发一通,不管谁都是同样一句话,即浪费自己时间,同时也浪费别人时间。
而且“学”了之后才有“而”后的事情发生,才知道后面有没有好处。
“学而时习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提醒我们要时时刻刻的学习,不是说今天学了,明天就不用学习了。
就比如,现在很多学生以为大学毕业后,就不用学习了,这是错误的,社会的多变,而不是你现在的知识可以一步解决的,之前的淘宝,到现在的微信,到未来的人工智能,哪一个不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呢?不学习只能被时代淘汰。
而且从老师那边学到的知识,也需要自己课后琢磨练习,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是需要时间去练习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慢慢的,养成了习惯,这样就能快乐起来,这就是以苦为乐。
学习的本意不是让你只懂得一个道理,而是要你练成一项有用途的本领。
学习的本质是先模仿,模仿的对象很重要,你模仿的是乞丐,你未来大概也是乞丐,如果你模仿差生,自然而然就是差生。
就好像昨天下午上课的时候,你不以好为榜样,而是以差为榜样,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差,到后面什么都不会。
就好比我写作文写不出来时,就会凑字数,写什么标点符号,凑到500个字,这样下去,如果老师默认这个现象发生,不去管,孩子还会思考吗?还会去积累词量吗?学生又怎么可能学得好呢!所以老师的责任也很重要。
而学生呢?也需要按照老师的说法、做法去行动,最后都是自己得利。
我们都有学习的经历,跟着学习牛的人学习做事一定有好处。
而愚蠢的人自己没有本事,就习惯性的反驳别人。
而真正高手的人,就不会去点醒这帮蠢人,他蠢,由他去吧!学习的根本是照着做而不是听课,就是去做,不会也做,做多了摸着石头过河,你也就会了,会了过后,你得利。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一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优秀教学案例
1.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饮食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设计一份符合营养均衡的食谱,并分析其中的营养素含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一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第十二单元课题一中,我们探讨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本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及无机盐等营养素的性质、功能和食物来源,培养他们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密结合课本内容,采用生活实例、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与健康。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及无机盐等营养素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功能。
2.培养学生了解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食物来源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合理搭配简单的实验方法检测食物中的营养素,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本案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实现了班级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提高了教学效果。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复习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国商道》第十二章
中国商人注重长远利益,不追求短期内的得失,而是在谋求长远的商业发展和持续盈利。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中国商人注重策略和谋略,强调以智取胜,通过精心策划和布局来达到商业目标。
谋攻为主
中国商人认为,在商业竞争中,巧妙的策略和智慧比单纯的实力和资源更重要,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可以以弱胜强、以小胜大。
以巧斗力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之间应该以和为贵,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详细描述
在商业竞争中,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市场、共享资源、互利共赢。这种合作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以和为贵,共赢为上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应该遵循商业道德和诚信原则,以信誉为企业的根本。
05
智能化升级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中国商道正实现智能化升级,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产品和服务质量。
数字化转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商道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正成为商业运营的重要支撑。
线上线下融合
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的商业界限越来越模糊,中国商道正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商业模式。
中国商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商道对商业生态的影响
中国商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中国商道的普遍性
中国商道蕴含着普遍的商业伦理和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尊重契约、公正公平等,这些原则适用于不同商业领域和不同国家地区。
中国商道的特殊性
中国商道在体现普适价值的同时,也展现了特殊的商业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如“和合”思想、重视人情等,这些特点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
中国商道与现代商业伦理的融合与发展
第十二章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1
5、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的过程 形成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和反思的阶段 (2)案例教学的要求 要有与案例教学相适应的人数或班级规模 教师也有一定的要求
6.情境教学法 物理情境
真实情境 仿真情境 教室情境
心理情境 ①积极期待情境或消极期待情境 ②宽松民主情境或严厉专制情境 ③竞争情境或合作情境
7、引导文教学法 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 出发点 (1)引导文的种类 项目工作引导文 知识技能传授性引导文 岗位分析引导文
(2)引导文的内容 任务描述 引导问题 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质量监控单 工作计划 工具和材料需求表 专业信息 辅导性说明
(二)几种职业教育教学法
1、学徒训练法 古老的职业教育教学法 由三个步骤构成:示范、训练、隐退 综合了示范、实验、练习、实习作业等教学方 法的一种综合性教学法 教学的认知学徒模式
2、任务教学法 “基于工作任务”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 包括五个步骤: (1)提示工作任务 (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 (3)提出问题 (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 (5)回归工作任务 两个关键点:一是确定工作任务;二是提出问题
三、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
教育技术设备日益自动化、微型化和多样化 教育技术日益网络化、交互化 教育技术日益大众化、综合化和多媒体化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日益系统化、科学化
四、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制度
文化
(二)教学手段的选择依据 教学信息 教学媒体 传播环境 学生的特点 教学策略
一、现代教学手段的一般功能
使教学信息即时传播至遥远与广阔的地区 能准确、直观地传送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信 息 为个别化学习、继续教育以及创建新型教育模 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讲义第十二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十二章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第一节职前教师教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职前教育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
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大趋势,教师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化的程度上。
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的起点,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职前教师教育的概念职前教师教育就是教师的资格教育,是教师的专业预备教育。
广义的职前教育指所有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狭义的职前教师教育就是指职前师范教育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必要的思想和业务基础。
二、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及目标职前教师教育要为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1.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课程表现出来,教育课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保障,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普通教育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通识课程等,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塑造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2)专门学科教育专门学科教育是为教师在学校系统能承担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传授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设计的教育。
每一位教师应该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领域,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及教学该学科的独特方法。
(3)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是以教师在学校能有效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而设计的学习内容。
在职前教育阶段,专业教育的重心是学习系统化的教育理论,训练基本的教学技能,确立坚定的从教志向。
(4)教育实践课程各国师范教育中都设有教育实践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机会,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于实际教学,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结合。
高中新课标《论语》十二章
高中新课标《论语》十二章《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众多深奥的道理。
在《论语》中,一共有十二章,其中规定了不同的行为模式,用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十二章,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十二章分为“学而篇”、“爱国篇”、“八佾篇”、“述而篇”、“先进篇”、“礼记篇”、“政治篇”、“八专篇”、“康老篇”、“公孙丑篇”、“季氏篇”、“子路篇”。
“学而篇”重在提倡学习,强调知识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快乐并有所成就。
“爱国篇”提出,一个人应该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爱护祖国和其他国家,为信仰和价值观赋予新的含义。
“八佾篇”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善待他人,互相尊重,不论贫富贵贱,只要有诚实,诚信,尊重他人,就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述而篇”指出,人们应该坦诚相见,尊重别人的见解,谨言慎行,保持原则,不偏离真理。
“先进篇”则认为,人们应该与众不同,并根据自身情况提出有趣的想法,去追求成功。
“礼记篇”强调友谊的重要性,以及礼仪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指出应该把礼仪作为一种标准,以做出让自己和别人都满意的交流举止来保持友谊。
“政治篇”主要讨论政治治理,指出政治家应该正直并诚实,忠于职责,并勇于改革,让政府更加透明公正。
“八专篇”则强调君子的修养,指出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勤动于学习,表现出自律,严肃正直,有担当,把人生作为一种活用以实现理想和梦想。
“康老篇”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弥补人类的不足。
“公孙丑篇”着重强调对人性的理解,指出要做一个善待他人的好人,让自己的行为充满爱心和仁慈。
“季氏篇”则谈论了人的品德,指出要把公正、敦厚、仁爱作为人生的信念,并且要用自己的行为去诠释。
最后,“子路篇”指出,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尊重他人,用仁爱去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初中数学人教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数学八上1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是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
本章是在学过了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以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说理内容之后来学习,为学习全等三角形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同时,三角形全等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为下节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做好知识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平移、翻折、旋转是考察两三角形全等的主要方法。
(2)能准确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已学知识来认识全等三角形,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感受全等三角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激发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通过文字阅读与图形阅读,构建数学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多方位审视问题的创造技巧。
三、考情分析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察三角形全等的基本条件和性质,分值大概是2-3分。
四、重点、难点突破重点:(1)能准确地在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利用其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在全等变换中准确找到对应边、对应角。
五、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以“概念、性质、应用”为侧重点,结合学生所具备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采用以启发式、实验法为主,讨论法、阅读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有机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合作交流—拓展提高—达标测试”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变式练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第【1】篇〗记得有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探险。
尤其是教者对学情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种探险之路往往会超乎想象的艰难。
”去年11月,参加“语文理想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名师论坛”执教《论语十二章》一课,就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艰难。
因为事先和主办方沟通不是很顺畅,一直到上课之前,我始终不知道所执教的学校、班级学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一直到学生走进了教室,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我们这堂课要上什么内容。
在课前几分钟简短的师生交流中,我才发现,这堂课我所面对的学生,原来都是一些农村的留守儿童,根本就不是我原先设想的城市寄宿制学校的学生。
这些全寄宿的留守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长期缺失,绝大多数孩子几乎都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看到课堂上那么多陌生的老师,不少学生怯生生地半天也讲不出一句话来。
更没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为学生走进教室,我发现,竟然有一半人只是带了一本书,其他诸如课堂笔记、语文学习常用字典词典等必须的工具书什么都没有,甚至还有两个同学连书写的笔都没有。
面对着这样一群完全超出我想象的学生,如何开启我的《论语十二章》重读之旅?首先在我上课的心理上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所以,我还是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起点,让学生重温《论语十二章》一课所学的字词句,力求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让经典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所以,原定5-8分钟的“温故知新”的复习检测环节,在我这堂课上足足花去了25分钟。
即便如此,待字词复习基本落实,指导课文朗读环节,依然有不少学生,读破句,读不准字音,甚至还有极个别学生仍然把《论语》的“论”读作lùn。
所以,经过复习梳理,朗读指导,一节课的时间大约已经过去了35分钟,而原本预设的一堂经典重读课的三个环节:读进生活,读出感悟;读进心灵,读出智慧;读透文字,读出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程审议:实践与折衷的艺术 课程审议:
(一)实践的艺术 一 实践的艺术
• 1. 感知的艺术; 感知的艺术; • 2. 问题形成的艺术; 问题形成的艺术; • 3. 问题解决的艺术。 问题解决的艺术。
(二)准实践的艺术 二 准实践的艺术
• 1. 准实践决策过程的艺术; 准实践决策过程的艺术; • 2. 准实践的决定的系统表达的艺术。 准实践的决定的系统表达的艺术。
第四节 对实践模式的反思
一、将课程研究由对理论探讨转向对实践 的关注,其价值何在? 的关注,其价值何在? 二、实践模式是否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实 践的关系问题? 践的关系问题?有否有效地解决了理论与 实践的脱节问题? 实践的脱节问题? 三、怎样评价 “自上而下” 的课程决策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方式与实践模式所主张的 “自下而上” 的决策方式? 的决策方式?
第十二章 实践模式
第一节 理论与实践的区分 第二节 对传统理论探究的批判 课程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课程问题的解决:集体审议 第四节 对实践模式的反思
三个基本假设:
1.课程领域的研究已到了穷途末路; 1.课程领域的研究已到了穷途末路; 课程领域的研究已到了穷途末路 2.课程领域达到如此地步的原因在于 2.课程领域达到如此地步的原因在于 习惯性地、不加思考地、 习惯性地、不加思考地、错误地依赖 理论。 理论。 3.课程领域复兴的希望在于从对理念 3.课程领域复兴的希望在于从对理念 的追求转向对实践的探索。 的追求转向对实践的探索。
第三节 课程问题的解决 ——集体审议 集体审议
一、审议的一般性描述 二、课程审议:实践与折衷的艺术 课程审议: 三、课程审议:基本要素的协调与平衡 课程审议:
一、审议的一般性描述
(一) 审议的一般特征 一
1. 审议既非演绎,也非归纳;而是折衷多种 审议既非演绎,也非归纳; 理论,作出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决策。 理论,作出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决策。 2. 审议是复杂而又繁重的;它要同时考虑目 审议是复杂而又繁重的; 的和手段,及其相互作用。 的和手段,及其相互作用。 3. 审议将形成一个新的公众。 审议将形成一个新的公众。
第二节 对传统理论探究的批判
课程领域的原理危机: 课程领域的原理危机:
• • • • • • 1. 逃避自己研究领域本身; 逃避自己研究领域本身; 2. 上浮 元理论; 上浮—元理论 元理论; 3. 下沉 回到原始状态; 下沉—回到原始状态 回到原始状态; 4. 旁观 评论和批判、研究历史; 旁观—评论和批判 研究历史; 评论和批判、 5. 老调重弹; 老调重弹; 6. 为争论而争论。 为争论而争论。
一、审议的一般性描述
(二) 课程审议的特征 二 1. 备择方案的形成与选择:审议的首 备择方案的形成与选择: 要特征。 要特征。 2. 审议遵循实践的逻辑,而不是形式 审议遵循实践的逻辑, 的逻辑。 的逻辑。 3. 审议具有集体和教育的特征。 审议具有集体和教育的特征。
一、审议的一般性描述
(三) 审议的具体内容 三 1. 识别与目的、手段相关的事实; 识别与目的、手段相关的事实; 2. 判断、洞察具体的实践情境; 判断、洞察具体的实践情境; 3. 确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5. 分析、评价备选方案。 分析、评价备选方案。
二、课程审议:实践与折衷的艺术 课程审议:
(三)折衷的艺术 三 折衷的艺术
• 1. 识别真实的事件与理论描述之间的差异的 艺术; 艺术; • 2. 在理论运用过程中,依据其与实践的差异 在理论运用过程中, 而对理论进行修改的艺术; 而对理论进行修改的艺术; • 3. 以理论为基础,创造适应实际情境的新的 以理论为基础, 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的艺术。 的艺术。
第四节 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践模式的反思
四、实践总是具体的、独特的,难道真的 实践总是具体的、独特的, 不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吗? 不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吗? 五、集体审议的方法实现了决策主体的多 元化,满足了来自各方面的需求, 元化,满足了来自各方面的需求,体现了 民主的理念,但代表各种不同需要、 民主的理念,但代表各种不同需要、代表 不同利益的主体能达成决策的一致吗? 不同利益的主体能达成决策的一致吗?
(二) 课程四要素的协调与平衡:集体审议 二 课程四要素的协调与平衡:
课程审议的主体应主要由生活在具体的教育情境 中的人组成,只有他们才能深刻而充分地理解、 中的人组成,只有他们才能深刻而充分地理解、 恰切而全面地诊明具体的情境及问题。 恰切而全面地诊明具体的情境及问题。 为了保持课程四要素的协调与平衡,必须采用集 为了保持课程四要素的协调与平衡,必须采用集 体审议的方法 的方法, 体审议的方法,由足以代表这些方面经验的集体 (小组 组成审议主体。 小组)组成审议主体 小组 组成审议主体。 审议主体的具体构成:教师、校长、学生、家长、 审议主体的具体构成:教师、校长、学生、家长、 社区代表、教材专家、课程专家、 社区代表、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专家和 社会学家等组成。 社会学家等组成。
三、课程审议: 课程审议: 基本要素的协调与平衡
(一) 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 一
• 教师:课程实践的主体与课程的探究者。 教师:课程实践的主体与课程的探究者。 • 学生:既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创造 学生:既是课程的学习者, 者之一。 者之一。 • 学科内容:重要的课程资源,应赋予动态的 学科内容:重要的课程资源, 特征。 特征。 • 环境:课程实践的重要制约因素。 环境:课程实践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一节 理论与实践的区分
真理或规律); 一、理论的目的是知识(真理或规律 ;而实 理论的目的是知识 真理或规律 践的目的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作出抉择。 践的目的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作出抉择。 二、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一般的、普遍的;而 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一般的、普遍的; 实践的内容总是具体的、特定的。 实践的内容总是具体的、特定的。 三、理论的问题产生于心态,即抽象的理论; 理论的问题产生于心态,即抽象的理论; 而实践的问题来自事态, 而实践的问题来自事态,即亲身经历的实际 情况或疑难问题。 情况或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