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合集下载

第四章中医外科学疾病辩证详解

第四章中医外科学疾病辩证详解
辨病的重要条件
医学课件
5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
1.详询病史 2.全面体检
3.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5.综合分析
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是受医学知识、 临床经验、思维方法影响和制约的
医学课件
6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分。
医学课件
38
38
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 分。
第五节 局部辨证
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
存在,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 主要包括红肿、发热、疼痛、成脓、麻 木、溃疡、结节、肿块、疹痒、功能障
碍以及皮肤部位的各种损害等。
医学课件
39
39
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 分。
医学课件
22
22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 分。
病因特点:
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 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 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 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
失和。多为气郁、火郁。
医学课件
23
23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二点 五十五 分。
发病特点:
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 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 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 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 影响病情。
的 体表内病在变联在系多,数以情了况解下疾是病脏传腑变病规变律的。诊 断辨 证之 间经 络
反映,可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如 与的的是
肝病见少腹痛,胃火见牙痛等。据此,治目重体
通过经络辨证,从体表局部症状测知 疗的要表
脏腑功能盛衰。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外科学考点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外科学考点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外科学考点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必背中医外科学考点包括但不限于:1. 外科病证的病因病机。

2. 外科病证的辩证。

3. 外科病证的治疗,包括外治法和内治法。

4. 疖、疔、痈、有头疽、流注、丹毒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 乳痈、乳癖、乳核、乳岩等乳房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 瘿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7. 瘤、岩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8. 蛇串疮、湿疮、癣、牛皮癣、瘾疹、接触性皮炎、淋病、尖锐湿疣、疥疮等皮肤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9. 药毒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0.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11. 黄水疮的治疗。

12. 白疕的皮损特点及治疗。

13. 热疮的治疗。

14. 虫咬皮炎的辨证论治。

15. 痔的诊断和治疗。

16. 肛隐窝炎的手术适应症。

17. 肛痈的治疗。

18. 肛漏/肛瘘的诊断和治疗。

19. 肛裂的辨证论治。

20. 脱肛的诊断。

21. 子痈、子痰的治疗。

22. 尿石症的临床特点、辨证论治。

23. 慢性前列腺炎的典型症状。

24. 股肿的定义、临床特点、辨证论治。

25.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诊断和治疗。

26. 筋瘤的病因病机。

27. 臁疮的辨证论治。

28. 脱疽的重要考点。

29. 毒蛇咬伤的治疗。

30. 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中医外科学-外科辨病和辩证-笔记

中医外科学-外科辨病和辩证-笔记

中医外科学-外科辨病和辩证-笔记辨病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辨病的方法要准确地进行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同时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详询病史;②全面体检;③注重局部: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④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査;⑤综合分析。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

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泄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部位辨证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常见症状有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为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发病前常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考点笔记:中医外科学相关知识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

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④颜色:白驳风,丹毒等。

⑤疾病牲:烂疔,流注,温疮等。

⑥范围大小: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⑦病程长短:千日疮等。

⑧以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⑨传染性:疫疔等。

⑩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基本术语1)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上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2)肿疡:体表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3)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事瘘管,指停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4)顺证:“顺”指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5)逆证:“逆”就是指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6)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7) 七恶:恶就是环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症)。

8) 痰:是指发生皮里膜外。

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

*9)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指按压时有波动感。

*10护场:护,保护;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向愈,没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差。

例题:1、在我国医学史上出现专职外科医生始于A 商代B 周代C 秦代D 西汉E 东汉2、葱管导尿术的记载最早见于A 《肘后方》 B《诸病源候论》 C《千金方》 D《外台秘要》 E 《刘涓子鬼遗方》3、不属于丹毒的疾病是A 抱头火丹B 缠腰火丹C 流火D 赤游丹E 内发丹毒4、乳痈成脓切开后并发乳漏的主要原因是A 恣食膏梁厚味B 脓毒壅盛C 脓液引流不畅D 手术时损伤乳络E 局部挤压碰撞参考答案1 B2.C3 E4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第一节致病因素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个方面的因素。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师-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一)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疔疮、颜面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要准确地进行辨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详细、全面、认真地诊察,同时要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①详询病史;②全面体检;③注重局部:重点诊察局部特征是辨病的关键;④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査;⑤综合分析。

全面分析、准确辨病是一种能力,只有刻苦锻炼,才能最终提高辨病水平。

细目二阴阳辨证(一)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二)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虽然阴阳辨证以局部症状为主,但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状为依据,还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地了解、分析、判断。

以乳疽为例,由于病位深在,初期时表现多似阴证,实属阳证。

2.辨别真假不能只从局部着眼,要深入分析,抓住病的实质,才不会被假象所迷惑。

如流注,初期多为局部色白、漫肿、隐痛,到了化脓时才微红微热,容易误作阴证。

其实流注病灶深在肌肉,红热虽不显露,但化脓很快,脓质稠厚,溃后也易收口,同时伴有急性热病的全身症状。

3.消长与转化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是由于阴阳与病位之深浅、邪毒之盛衰有关,或是疾病的自身转化,或是治疗后的转化。

如本属阳证,若临床上给服大量苦寒泄火之剂,外敷清凉消肿解毒之药(或者使用大量抗菌药物后),红热疼痛等急性症状消失,炎症局限,逐渐形成一个稍红微热隐痛的木硬肿块,消之不散,亦不作脓,这是阳转为半阴半阳证的表现。

细目三部位辨证(一)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一般来势迅猛。

常见症状有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鼻燥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

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二)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多为气郁、火郁。

4中医外科学讲义 疾病辨证

4中医外科学讲义 疾病辨证

第四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考试重点】阴阳辨证第一节辨病1.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部疔疮、颜面部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2.辨病的方法临床辨病须按以下程序进行:详询病史,全面体检,在体检时注重局部,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新技术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辨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取得临床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完整、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辨病的准确性。

第二节阴阳辨证【考试重点】阴证、阳证临床表现得区别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2)辨别真假(3)消长与转化:与病位深浅、邪毒盛衰、疾病特性、治疗等因素有关。

【复习自测】下列表现中属于阴证的是:A.皮肤红活欣赤B.肿胀范围局限C.皮色紫暗D.肿势高突E.以上均非[答疑编号111040101]『正确答案』C第三节部位辨证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

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风温、风热。

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发生一般来势迅猛。

因风邪侵袭常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

多为气郁、火郁。

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

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故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

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棉,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复习自测】A.风温、风热B.风寒、风湿C.湿热、寒湿D.气滞、血瘀E.气郁、火郁1.发于人体上部的疮疡,其病因多为:[答疑编号111040102]『正确答案』A2.发于人体下部的疮疡,其病因多为:[答疑编号111040103]『正确答案』C第四节经络辨证【考试重点】引经药引经药(1)手太阳经:黄柏、藁本;(2)足太阳经:羌活;(3)手阳明经:升麻、石膏、葛根;(4)足阳明经:白芷、升麻、石膏;(5)手少阳经: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6)足少阳经:柴胡、青皮;(7)手太阴经:桂枝、升麻、白芷、葱白;(8)足太阴经:升麻、苍术、白芍;(9)手厥阴经:柴胡、丹皮;(10)足厥阴经: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11)手少阴经:黄连、细辛;(12)足少阴经:独活、知母、细辛。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基础】中医执业-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一、辨病(一)辨病的概念所谓辨病,就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现象、本质及其变化规律。

例如均为疔疮,疫疔、手足部疔疮、颜面部疔疮的症状表现、施治方法和预后转归等是不同的。

(二)辨病的方法辨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诊的方法取得临床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的完整、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辨病的准确性。

二、阴阳辨证阴阳变证续表:三、部位辨证四、经络辨证》如:乳痈所患部位属足阳明胃经,治宜行气通乳;瘰疬属足少阳胆经,治宜行滞、滋养。

引经药:五、局部辨证(一)辨肿(二)辨肿块结节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肿瘤等。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三)辨痛1.以疼痛病因辨证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

见于阳证疮疡等。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

见于脱疽、寒痹等。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则剧。

见于行痹等。

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

见于乳癖等。

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

见于臁疮、股肿等。

痰痛:疼痛轻微,或隐隐作痛,皮色不变,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肉瘤。

化脓痛:痛势急胀,如同鸡啄,按之应指。

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瘀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

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四)辨痒:》肿疡作痒:》见于毒势炽盛,病变发展;或毒势已衰,气血通畅之际。

》溃疡作痒:1.脓区不洁,护理不善所致(感染)。

2.应用汞剂、砒剂、敷贴膏药等引起皮肤过敏而发。

3.毒邪渐化,气血渐充,助养新肉,将要收口之象。

(五)辨脓》成脓的特点1.疼痛:阳证疮疡:按之灼热痛甚,拒按明显。

阴证疮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浅部脓肿:皮肤肿胀,皮薄光亮为有脓。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按之坚硬,指起不复,未有脓;按之半软半硬已成脓;按之大软,指起即复为脓成。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要点:.外感六淫致病.情志内伤致病.饮食不节致病.外来伤害致病.劳伤虚损致病.感受特殊之毒致病.痰饮瘀血致病细目二:发病机理要点:.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要点:.辨病的概念.辨病的方法细目二:阴阳辨证要点:.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三:部位辨证要点:.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细目四:经络辨证要点:.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引经药细目五:局部辨证要点:.辨肿.辨肿块结节.辨痛.辨痒.辨脓.辨溃疡.辨出血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要点:.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细目二:外治法要点:.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第四单元疮疡细目一:疖要点:.疖的定义与特点.疖的病因病机.疖的临床表现.疖的治疗方法细目二:疔要点:.疔的特点与种类.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疗的内治法原则细目三:痈要点:.痈的概念与特点.痈的病因病机.痈的辨证论治方法.颈痈的特点与治疗细目四:发要点:.发的含义与特点.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细目五:有头疽要点:.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有头疽的临床表现.有头疽的内治与外治方法细目六:流注要点:.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流注的临床表现.流注的内治与外治方法细目七:丹毒要点:.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丹毒的病因病机.丹毒的内外治法细目八:走黄与内陷要点:.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内陷的分类.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细目三:粉刺性乳痈要点:.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诊断细目四:乳漏要点:.乳漏的病因病机.乳漏的外治法细目五:乳癖要点:.乳癖的概念与特点.乳癖的病因病机.乳癖的临床表现.乳癖的辨证论治细目六:乳核要点:.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乳核的辨证论治细目七:乳岩要点:.乳岩的发病情况与特点.乳岩的临床表现.乳岩的辨证分型治疗。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

中医外科学笔记之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外科疾病的最大特点是局部症状与体征*阴阳辨证阳证阴证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棉疼痛感觉疼痛剧烈、拒按疼痛和缓、隐痛或不痛或酸麻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病程长短病程较短病程较长全身症状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相更甚。

舌苔脉象舌红苔黄脉有余舌淡苔少脉不足预后顺逆易消、易溃、易敛,多顺难消、难溃、难敛,多逆*局部辨证一、辨肿: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的体表症状。

(一)辨肿的外形1.局限性:红肿高突,根围收束,不甚平坦,多为实证、阳证。

2.弥漫性: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阳证见之,为邪甚毒势不聚;阴证见之,为气血不充。

3.全身性:疮疡溃后而见头面、手足虚浮,为脓出过多,病久气血大耗,脾阳不振所致。

(二)辨肿的成因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水亮如水疱,搔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肿势或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常随喜怒消长。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消退。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中医执业医师6《中医外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6《中医外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要点2020年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一:致病因素要点:1.外感六淫致病2.情志内伤致病3.饮食不节致病4.外来伤害致病5.劳伤虚损致病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7.痰饮瘀血致病二:发病机理要点:1.邪正盛衰2.气血凝滞3.经络阻塞4.脏腑失和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一:辨病要点:1.辨病的概念2.辨病的方法二:阴阳辨证要点: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三:部位辨证要点: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四:经络辨证要点: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2.引经药五:局部辨证要点:1.辨肿2.辨肿块结节3.辨痛4.辨痒5.辨脓6.辨溃疡7.辨出血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一:内治法要点: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二:外治法要点: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第四单元疮疡一:疖要点:1.疖的定义与特点2.疖的病因病机3.疖的临床表现4.疖的治疗方法二:疔要点:1.疔的特点与种类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6.疗的内治法原则三:痈要点:1.痈的概念与特点2.痈的病因病机3.痈的辨证论治方法4.颈痈的特点与治疗四:发要点:1.发的含义与特点2.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五:有头疽要点:1.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有头疽的临床表现3.有头疽的内治与外治方法六:流注要点:1.流注的特点与病因病机2.流注的临床表现3.流注的内治与外治方法七:丹毒要点:1.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2.丹毒的病因病机3.丹毒的内外治法八:走黄与内陷要点:1.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2.内陷的分类3.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第五单元乳房疾病一:概述要点:1.乳房与脏腑经络的关系2.乳房肿块检查法二:乳痈要点:1.乳痈的病因病机2.乳痈的临床表现3.乳痈的辨证论治及成脓期切开术的要求4.乳痈的预防与调护三:粉刺性乳痈要点:1.粉刺性乳痈的概念与特点2.粉刺性乳痈的鉴别诊断四:乳漏要点:1.乳漏的病因病机2.乳漏的外治法五:乳癖要点:1.乳癖的概念与特点2.乳癖的病因病机3.乳癖的临床表现4.乳癖的辨证论治六:乳核要点:1.乳核的特点与临床表现2.乳核的辨证论治七:乳岩要点:1.乳岩的发病情况与特点2.乳岩的临床表现3.乳岩的辨证分型治疗。

202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整理-中医外科学-干货

2021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整理-中医外科学-干货

中医外科学目录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4)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4)1.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是“阴阳”。

(4)2. 阴阳辨证: (4)3. 部位辨证: (4)4. 局部辨证(辨肿): (4)5. 辨痛: (4)6. 辨痒: (5)7. 辨脓: (5)8. 辨溃疡: (5)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5)1. 中医外科内治消、托、补三法应用与内涵。

(5)2. 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温通法、祛痰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5)3. 外治法: (6)4. 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6)5. 切开法的适应症及具体应用: (7)6. 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症及应用: (7)第四单元:疮疡 (7)1. 疖(毛囊炎):部位表浅、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7)2. 疔: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的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8)3. 痈(一片毛囊炎):指发生于体表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8)4. 发(急性蜂窝组织炎) (9)5. 有头疽:发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西医:痈 (9)6. 流注:肌肉深部的多发性化脓性感染。

(10)7. 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0)8. 走黄与内陷 (11)第五单元乳房疾病 (11)1. 乳痈(急性乳腺炎,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

) (11)2.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慢性非细菌性感染的乳腺化脓性疾病。

) (12)3. 乳癖(乳腺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不圆不硬不黏连; (12)4. 乳核(乳腺纤维瘤)形圆,不硬不黏连; (12)5. 乳岩(乳腺癌) (13)第六单元瘿(甲状腺) (13)1. 气瘿(单纯甲状腺肿) (13)2. 肉瘿(甲状腺瘤或囊肿) (13)3. 瘿痈(急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红肿热痛) (14)4. 石瘿(甲状腺癌) (14)第七单元瘤、岩 (14)1. 脂瘤(粉瘤;西医:皮脂腺囊肿) (14)2. 血瘤(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压之褪色、抬手复原; (14)14. 失荣(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和原发性恶性肿瘤) (15)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15)1. 热疮(单纯疱疹) (16)2. 蛇串疮(带状疱疹) (16)3. 疣 (16)4. 癣 (16)5. 白屑风(脂溢性皮炎,分干燥性、湿性) (17)6. 油风(西医:斑秃)俗称:鬼剃头、鬼舔头 (17)7. 黄水疮(西医:脓包疮)中医又称:滴脓疮、天疱疮 (17)8. 虫咬皮炎 (18)9. 疥疮(传染性较强) (18)10. 湿疮(湿疹) (18)11. 接触性皮炎(膏药风) (19)12. 药毒 (19)13. 瘾疹(荨麻疹) (20)14.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20)15. 白疕(银屑病) (20)16. 淋病(淋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 (21)17. 梅毒(梅毒螺旋体,又称苍白螺旋体) (21)18. 尖锐湿疣 (22)第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22)1. 痔(内痔、外痔、混合痔) (22)2. 息肉痔(直肠息肉) (23)3. 肛隐窝炎(肛窦炎) (24)4. 肛痈(肛周脓肿) (24)5. 肛瘘(多继发于肛周脓肿) (24)6. 肛裂(钩肠痔、裂痔) (25)7. 脱肛(直肠脱垂) (25)8. 锁肛痔(肛管直肠癌) (26)第十单元泌尿男性疾病 (26)1. 子痈(急慢性附睾炎或睾丸炎) (26)2. 子痰(附睾结核) (26)3. 阴茎痰核 (27)4. 尿石症(尿路结石) (27)5. 精浊(前列腺炎) (27)6. 精隆(前列腺增生) (28)第十一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28)1. 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又称血栓性深静脉炎) (28)2. 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 (29)3. 筋瘤(下肢静脉曲张) (29)4. 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29)5. 脱疽 (30)第十二单元其他外科疾病 (31)22. 烧伤 (31)3. 毒蛇咬伤 (31)4. 破伤风 (32)5. 肠痈(急性阑尾炎) (32)3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2.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没有痰饮淤血;3.六淫致病①风:肿势宣浮,痛无定处;②寒:不红不热,肿势散漫,痛有定处,得温痛减;③暑:暑必夹湿,热+湿+气虚(只有暑邪有虚象);④湿:糜烂、流水;⑤燥:干燥;⑥火:纯热表现,发病迅速,来势猛急;4.外科疾病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常见;5.外科疾病的四大主要症状:脓、肿、痛、痒;6.外来伤害:不包括感毒;7.感受特殊之毒(虫蛇咬伤、疯犬毒、药毒、食物毒、疫毒):一般发展迅速,有的可有传染性;8.外科疾病“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1.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是“阴阳”。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外科学》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外科学》

2020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外科学》2020 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 《中医外科学》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要点:1. 外感六淫致病2. 情志内伤致病3. 饮食不节致病4. 外来伤害致病5. 劳伤虚损致病6. 感受特殊之毒致病7. 痰饮瘀血致病细目二:发病机理要点:1. 邪正盛衰2. 气血凝滞3. 经络阻塞4. 脏腑失和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细目一:辨病要点:1. 辨病的概念2. 辨病的方法细目二:阴阳辨证要点:1. 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2. 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细目三:部位辨证要点:1. 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2. 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3. 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细目四:经络辨证要点:1. 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2. 引经药细目五:局部辨证要点:1. 辨肿2. 辨肿块结节3. 辨痛4. 辨痒5. 辨脓6. 辨溃疡7. 辨出血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细目一:内治法要点:1. 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2. 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细目二:外治法要点:1. 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2. 箍围药的适合证、用法及注意点3. 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4. 切开法的适合证及具体使用5. 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合证及用法6. 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合证、用法及注意点第四单元疮疡细目一:疖要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外科学》章节考点: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阴阳辨证
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
第二节经络辨证
1) 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①多气多血之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②多血少气之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③多气少血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第三节局部辨证
一、辩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
(1)肿的性质
l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丹毒、初期、疖疔大腿痈)
l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

如(冻疮、脱疽等)
l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二、辨肿块、结节
Ø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Ø 结节较小触之可及,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

(1)肿块
1.大小
2.形态
3.质地
4.活动度
5.位置
6.界限
7.疼痛
8.内容物
(2)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了解)
三、辨痛
l 痛与肿结合辨
①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肌肤,如颈痈。

②先痛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③痛发数处,同时肿胀并起,或先后相继者,为流注。

④肿势蔓延而痛在一处的,是毒已渐聚。

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的,是毒邪四散,其势鸱张。

四、辨痒
l 以原因辨痒
①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

如牛皮癣、白疙、瘾疹等。

②湿胜:浸淫四窜,黄水淋漓,易沿表皮蚀烂,越腐越痒,多为湿性,或有传染性。

如急性湿疮、脓疱疮等。

③热胜:皮肤隐疹,掀红灼热作痒,或只发于暴露部位,或遍布全身,甚则糜烂、滋水淋漓,结痂成片,常不传染。

如接触性皮炎。

④虫淫:浸淫蔓延,黄水频流,状如虫行皮中,其痒尤甚,最易传染。

如手足癣、疥疮等。

⑤血虚:皮肤变厚、干燥、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滋水。

如牛皮癣、慢性湿疮等。

六、辨脓
(一)成脓的特点
1.疼痛阳证脓疡:疼痛剧烈,按之痛甚。

阴证脓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浅部脓肿:肿势高突,根角收束,皮薄光亮。

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肿块变软,按之应指。

(二)确认成脓的方法
①按触法
a. 用两手食指的指端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应指。

b. 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c. 在检查时注意两手指腹应放于相对应的位置,并且在上下、左右四处互相垂直的方向检查。

若脓肿范围较小,则用左手拇、食两指固定于脓肿的两侧,以右手的食指按触脓肿中央,如有应指为有脓。

②透光法
医生以左手遮着患指( 趾 ),同时用右手把手电筒放在患指( 趾 )下面,对准患指( 趾 )照射,然后注意观察患指( 趾 )部上面,如尚未化脓时,则见清晰潮红,如见深黑色的阴影为有脓。

③点压法
④穿刺法
⑤B超
(三)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1) 脓的形质:
①宜稠厚不宜稀薄。

②脓稠厚者气血充盛,阳证多见;稀薄者气血虚弱,阴证多见。

③先出黄色稠厚脓液,后出黄稠滋水,是将敛佳象。

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为体质渐衰,一时难敛。

④脓成日久不泄,溃后脓稀如水直流,其色不晦、气不臭,未为败象。

若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败絮状物,色晦腥臭者,为气血衰竭之败象。

2) 脓的色泽:
a. 宜明净不宜污浊。

b. 脓液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最是佳象。

c. 如黄浊稠厚,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

d. 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

e. 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的可能。

f. 如脓中夹有瘀血,色紫成块,为血络损伤。

g. 如脓色黄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疸,病势较重。

3) 脓的气味:
①宜略腥而不宜臭秽。

②脓液一般略带腥味,其质稠厚,大多是顺证。

③若腥秽恶臭,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而起常是穿膜蚀骨之征。

④若加有气泡蟹沫,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