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果巷常州古城的悠远记忆
一座老城,一条古巷,常常承载着历史文化的记忆,恩泽后世,历久弥深。
江苏常州的青果巷就是这样一条身世不凡的巷子。
说起常州,许多人觉得它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城。
殊不知历史上的常州,原是江南重镇之一。
早在公元前547年,它就以“延陵”之名建邑,此后曾用过毗陵、毗坛、晋陵、兰陵、尝州、武进、长春等许多名字;被称为“常州”,也有1400年历史了。
论建城时间,常州比苏州早33年,比无锡早345年;论行政级别,常州在明清两朝为“府”,连无锡也要归它管辖;论地理位置,常州居于运河漕运要冲,自隋唐时期便是各地赋粮的转运中心,直至清代,尚被誉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因此,它还有一个大气的别名――龙城。
后来,由于运河淤塞,航道难以通行,漕粮不得不转由海路航运,常州逐渐失去了水路交通枢纽的身份,渐渐式微。
然而,一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常常不会因其经济地位的下降而湮没。
常州繁盛时期所聚集的人文历史、文化传统,仍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这光芒最耀眼处,就是青果巷。
青果巷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九年(1581)前,位于常州老
城区中部偏南地段,东至琢初桥,西通南大街,南为护城河,是一条依河而建的古巷。
清乾隆年间,临靠运河的青果巷成了南来北往各类果品的集散地,船舶云集于此,人们在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旧有“千果巷”之称。
《常州赋》云:“入千果之巷,桃梅杏李色色俱陈。
”因常州人发音“千”“青”不分,传到后来就成了青果巷。
如果说古城常州的灵魂是悠久的历史,青果巷就是这悠久历史的载体。
如果把青果巷比作一首诗,那么点缀其间的古建筑就是这首诗的魂,是它们给这深沉幽长的小巷带来了苍凉隽永的意境。
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
古建犹存的青果巷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巷北大多为旧时的书香门第,官宦富家,高墙深院,翰墨芬芳,院套院,宅连宅。
其间穿插不少室内备弄,狭窄幽深,寻步之中,犹如身陷八卦阵。
巷南则多为普通民居,青砖小瓦,小桥流水,进深约20多米。
临河有码头、古纤道、系舟石;河上荡着小船,岸边飘着垂柳;临水而居的人们推窗见波,夜夜枕河而眠;带着泥苔的青石板路,湿滑留痕,形成典型的江南民居群落。
早年,青果巷是常州名门望族的聚居地。
常州城素有“刘半城,庄一角,青果巷唐家半条街”之说,常州人素以能居住在青果巷为荣。
“唐家”即毗陵唐氏,早在宋朝,翰林院
检讨唐华甫就定居常州。
明朝时,唐家建的“唐氏八宅”,盛极一时。
“唐氏八宅”也由此成为小巷古建筑的脊梁:八桂、页书、筠星、松健、礼和、四并、复始、贞和八堂,在中国古建筑史上都能彪炳千秋。
经过时代变迁,目前尚存的八桂、贞和、筠星、礼和、松健五堂成了青果巷古建筑的精华。
黛瓦,粉墙,老旧的石库门和门楼,尽管已斑驳、残破,仍可一窥当年“钟鸣鼎食之家”的风貌。
翰墨芬芳的“可对堂”,曾居住过清代大画家汤贻汾(号两生),他虽为朝廷世职,但以诗书画三绝名世,与同代大画家戴熙并称“汤戴”。
其居屋在青果巷东紧临阳湖县城隍庙(今新坊桥小学)。
有砖雕门楼、前厅后堂,称“可对堂”,其匾额为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手书。
古屋存有汤贻汾所撰的《忠考祠祀》石碑两方。
盛宣怀故宅在常州有鲜鱼巷和青果巷(大马园巷)两处。
位于青果巷内的盛宣怀故居古色古香、轿厅、花厅、客厅一应俱全,砖雕门楼极其高敞,飞檐回廊黄石假山曲径通幽,给今人留下了一段残缺而古朴的美。
青果巷中段唐氏八宅“八桂堂”后的天香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诞生地。
八桂堂原为唐氏八宅之一,晚清时期瞿秋白祖父在此建造府第。
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两侧有走廊贯穿前后,每进间有天井,前院固有天井植桂花树4株,院落另植桂花树4株,因共有8棵桂花而得名
“八桂堂”,后院的藏经楼则改为“天香楼”。
头门进屋,有门房通大厅,大厅堂屋为回形沿廊,砖雕门楼,客堂有翻轩并有屏门,高大的风火墙将前后相隔,后天井内堆筑假山通天香楼,是典型的江南明清建筑群院。
在青果巷西侧,原为唐氏“礼和堂”遗址,存有李伯元故居――留馀堂。
李伯元这位江南才子不但工诗善画,更是我国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的原创者。
在这坐南朝北的沿河故居里,他完成了《庚子国复弹词》《文明小史》《活地狱》等大量作品。
留馀堂原有临街门屋、轿厅、大厅以及屏门上悬挂的匾额,三至四进中有二层木结构转楼。
故居门窗、翻轩、月梁上雕有荷花寿桃等黄杨木雕,刻工考究精细,夹弄中的古井深不及底,至今泉涌不绝。
走在青果巷,你会发现,由于青果巷里的民居宅第都顺巷而建、临水而筑,构成了江南典型的“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家家枕河”的特有景观。
这条千百年来形成的恬静幽深的小巷与巷中古朴典雅的石桥,错落有致、粉墙黛瓦的屋宇,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门楼……都是古城常州引以为荣的文化遗存。
远去的市井风情
青果巷是古城常州遗留下来唯一还能还原的江南水乡
街巷,高低错落的女儿墙下,那一扇扇半掩或紧锁的老宅木门背后,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
晨曦之中,小巷热闹的市井生活开始了。
橹声、车轮声、小贩的叫卖吆喝声此起彼伏。
太阳升起后,早市小贩的叫卖声尚未散去,各类手艺人就登场入巷了,修鞋、?鞋的皮匠,修锁的铜匠……他们有的穿巷而过,有的在巷内摆下摊头临时作坊,巷头的炉火烧得旺旺的,巷中铁锤榔头敲得响当当的……
午后的青果巷,不但有声,更能闻香。
老青果巷人有“吃下午点心”的习惯。
清油豆腐干、野菱、糖粥、清炒热白果、糯米糖藕……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尝到特色小吃。
盛夏酷暑中的青果巷,家家户户都要在夏夜乘风凉。
太阳西下,人们各自把家门口或空地打扫干净,洒上水,搬出竹躺椅、竹床、椅凳。
空气中没有丝丝凉风,人手一柄芭蕉扇,通过乘风凉的阵势将一天的暑气和忙碌慢慢淡忘。
孩子们有的在巷中黑暗处抓萤火虫,有的捉迷藏,有的学着儿歌或者缠着大人特别是爷爷舅公讲古经。
老爷爷往圈身藤椅上一坐,左手拿了茶壶,右手摇着扇子,不是东说阳山就是西说海,谈古论今,每天都不一样。
伴随大人闲谈和小孩儿的歌声的,还有从巷中飘出来的“栀子花、白兰花”的叫卖声,人们有时买来一只夹在发间,或是将花挂在帐帷之中,尽闻其香。
随着时代变迁,青果巷里的这些市井风俗、童趣欢乐不可避免地逐渐远去;但那种风情韵致,穿越时空,永远留在了常州人心中。
常州文化的活化石
青果巷名胜众多,祠堂、戏楼、牌坊、钱庄、药局、桥梁、古井、古树名木,据说有案可查的古迹就有几十处,被称为常州“活的历史民俗博物馆”。
常州曾是座牌坊城,大小牌坊在百座以上,青果巷就有8座。
据老人们回忆,他们幼时都是在牌坊下经过,青果巷现在仍保存有唐顺之会元坊残柱和董氏宗祠前进士坊残柱。
青果巷的祠庙大多很有纪念意义,尽管其中有些因历史演变已不复存在。
原22中所在地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陈果仁忠佑庙(又称烈帝庙)。
陈果仁是常州人(也有写作陈杲仁),隋朝时曾被封为司徒,他是常州及江南地区的重要神?o,是处于人神之间、被列入国家正祀的人物。
隋唐以来,江南主要城市大多有烈帝庙存在,常州青果巷的是江南祖庙。
陈果仁从唐朝以来便不断受到历朝皇帝的封赐,唐朝皇帝认为陈果仁身有“忠、孝、文、武、信、义、谋、辨”八绝,他被认为是江南各城的保护神,常州原来有许多地名和民俗游艺如“云车”等也与陈果仁有关。
青果巷205号原是明清就有的先医庙,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又名医学祠,其屋舍今仍保存,门口还有明清石碑记载了常州的医药史,庙内原有伏羲、神农(炎帝)、黄帝及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家)等名医神像供人祭祀。
青果巷也是正宗常州话的源流地,常州城东、西、南、北四城的话并不完全一样。
要研究常州话,最好要到青果巷与当地原住民多多交流,因为青果巷地处市中心,文化人多,故历代相传的常州话以这里为最纯正,从青果巷走出的赵元任就曾说“常州话其实很好听”。
“中国语言文字改革之乡”
青果巷是个名流辈出的地方。
这条长仅千米的小巷,走出了近百名进士和几十位文才武略、享誉中外的知名人士。
其中佼佼者,古有明朝抗倭英雄、“嘉靖三大家”之一唐荆川,清乾隆十年状元钱维城;近有民国元老庄蕴宽,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吴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开拓者盛宣怀,爱国实业家、“纺织巨子”刘国钧,早期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张太雷;当代则有国际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七君子”之一史良,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以及剧作家吴祖光等。
如此众多鹊声海内外的名人都出自一条小小的古巷中,这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正如清代词人龚自珍赞美常州的诗句:“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
”青果巷的确是个人文荟萃的宝地。
令人称奇的是,这条巷子孕育了现代中国3位语言学大家――赵元任、瞿秋白和周有光。
他们不仅是左邻右舍,而
且出生年代等距地相差7岁:分别为1892年、1899年、1906年,被称为“一巷三杰”,青果巷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语言文字改革之乡”。
青果巷16弄是赵元任故居,原为一座典型的江南回字形转楼四合院,现存平屋楼屋各两进,共20间。
它与北方的四合院有点相似,不过规模较小。
院中有几棵绿树,地面是石板铺就。
站在院子中央,四周皆是两层的楼房,由于年久失修,显得十分陈旧,楼上几扇古老的木质窗格已经破损。
房屋虽灰颜色黯、趋呈颓败、千窗透孔;但不失当年雄风,它那根根廊柱、片片砖瓦曾伴随赵元任度过了无数晨读暮诵。
赵元任,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世居青果巷。
1910年,他考取第二批清华学校庚款留美官费生;1925年,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赵元任学识渊博,对哲学、数学、物理、音乐无一不精,一生著作颇丰。
作为结构学派的语言大师,他长期致力于推广国语(普通话),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曾风靡全国,被人称为“时代曲之祖”。
久居美国的赵元任,对青果巷故居十分怀念。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常州的房子在城里中间儿的青果巷,是从我曾祖下来三房一块儿住的一所儿大房子……我为什么给
这房子说的这么详细呐?因为我在这个家住了这么久,过了多少年还常常儿做梦梦见在那长黑过道儿里跑,或是睡得后进第二间屋子里的床上听外头下雨的声音。
”
青果巷86号是八桂堂,因“嘉靖三大家”之一的唐荆川在宅院中手植8棵桂花树而得名。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就出生在这座花园住宅的天香楼。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同时还是新语文、新文字运动的倡导者。
他在20世纪初运用现代语言学、文字学理论对中国语言和文字做过深入的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言的发展,方言和普通话,口语和书面语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是我国文字改革的先驱和积极实践者。
和赵元任故居不同,现为青果巷82号的八桂堂被修缮一新,只有天香楼还能看出些旧时容颜。
院内8棵老桂花树犹在,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青果巷141弄的临河一端,是“礼和堂”。
早先的青果巷,“唐氏八宅”占了小半条巷子,礼和堂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清兵入关,唐荆川后人因参与抗清获罪,被官府抄没家产折价出售。
几经辗转,礼和堂便归了周家。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诞生在“礼和堂”一座临水的小楼上,并在这里度过他的童年时光。
对儿时的生活环境,周有光老人记忆犹新:“记得祖母
教我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床前明月光……’祖母住的房间我们叫它是‘水阁’。
水阁有三间,三间都有很大的玻璃窗,玻璃窗对着河,一条当时相当宽广的河……在有月亮的晚上从窗子看出去,月光特别好,应该是‘窗前明月光’,那‘明月光’的确映进房子,映在床上,给我特别深刻的印象。
就在这间房间里,我的祖母教我读了许多唐诗,而且常常是在有月亮的晚上教我的。
”
后来,“太平天国把我们家打光了”,周家家道中落,母亲带着10岁的周有光和姐姐们去了苏州。
之后,周有光“一路往外跑,从常州到苏州到上海到外国,离故乡越来越远”,青果巷却一直在他心中。
时至今日,众多古迹快速消失。
在常州,青果巷则成为一处发思古之幽情、寻觅祖先生活轨迹的圣地。
这青果巷,不仅仅是一条小巷,更是古城常州的文脉所在,它是常州人的面孔、常州人的情怀,更是常州人的灵魂和希望。
【责任编辑】赵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