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人》教学设计
一下道德与法治《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9.我和我的家教学目标:1.责任意识: 通过体会出生时家人的心情来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懂得感恩。
增强家庭观念,产生家庭认同感。
2.道德修养:掌握家庭礼貌称呼。
能够找到自己与家人在外貌、性格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了解自己的家人。
3.健全人格:认识孩子出生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喜悦,理解自己是家人的期盼。
4.政治认同:找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认识到家人对我们的影响,向自己钦佩的家人学习,产生强烈的家庭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通过体会出生时家人的心情来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
2.找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认识到家人对我们的影响。
教学难点:1.通过体会出生时家人的心情来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
2.向自己钦佩的家人学习,产生强烈的家庭认同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体会出生时家人的心情来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懂得感恩。
2.掌握家庭礼貌称呼。
3.认识孩子出生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喜悦,理解自己是家人的期盼,学会称呼自己的家人。
教学过程:活动一:话题开端猜一猜:3月12号,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吗?(老师的生日)1.你的生日是在哪一天呢?2.播放视频《我出生的那一天》3.小思考:大雄是捡来的吗?大雄的爸爸妈妈对大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出生时爸爸妈妈也像他们一样吗?4.问问你的家人:(1)你出生的过程是怎样的?(2)家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5.欢迎我的宝贝:(1)我出生后,爸爸很高兴,把我抱在怀里,一个劲儿地说我长得像他。
然后爸爸开始兴奋地给亲戚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我出生的消息。
(2)奶奶乐呵呵地说:“瞧这孩子的机灵劲儿,长大一定跟妈妈一样聪明!”(3)因为我的出生,全家都乐呵呵的,很多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呢!6.小结:每一个宝宝都是在家人的期盼中出生的,每一位家人都因为你的出生而充满喜悦。
活动二:学习探究1.过渡语:就这样,我正式来到我的家,成为了我家的一份子,看,这些都是我的家人。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

《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幼儿深入了解自己家中的亲人,学会正确称呼家人,并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表述能力,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家庭教育意识和亲情意识,让幼儿体验到家人的温暖和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教学重点是让幼儿了解自己家人,学会家人的称呼,增强幼儿与家人联系的感受。
2.难点:教学难点是让幼儿学会感性认识家人,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感性教学法:通过游戏引导幼儿感受亲情,加深对家人及家庭关系的认识。
2.合作探究法:让幼儿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讨论、分享、表达等方式相互学习。
3.自我发现法: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探究发现知识。
四、教学准备1.宣传栏:制作“我的家人”海报,让幼儿提前了解活动内容。
2.课前准备:准备家庭照片、幼儿生活照片,规定课堂用语并提前训练幼儿。
3.教具准备:图片、拼图、卡通人物等道具。
4.活动准备:拟定各种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表和活动游戏规则。
五、教学过程1.游戏引入(10分钟)(1)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我的家人”。
并通过制作海报形式发放给幼儿,帮助幼儿预习课堂内容。
(2)老师播放“小兔子找妈妈”动画视频。
在视频结束后,老师自由提问幼儿,引导他们从中感受亲情。
2.小游戏带领感知亲情(20分钟)(1)我的家庭照片拼图:让幼儿们在物理操纵的过程中,提高对家庭结构和家人姓名的感知。
老师提前准备好家庭成员的照片,将照片拼成拼图,让幼儿们在教学区域观看拼图,然后每人拿到自己父母的照片拼成拼图。
(2)种树快乐多:一边快乐种树,一边学会正确称呼家人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关系。
每组4~5名幼儿随机抽取家庭成员姓名,班上生成一棵树,树上须写明各个家庭成员,幼儿们逐一上前参与,在完成任务之后,各个小组反馈各组的树上是否完全,是否有关系错乱等。
3.合作探究区分同姓和异姓的家人(20分钟)(1)组织形式:老师指导幼儿分组,20分钟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家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对家庭成员的认识。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幼儿的亲情情感,让他们学会关爱和尊重家人。
二、教学内容1. 教学主题:我的家人2. 教学内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家庭成员。
3. 教学素材:家人图片、家庭成员介绍卡片、家庭场景图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认识和了解家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对家庭成员的认识。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学会用语言描述家人的特点和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家人图片、家庭成员介绍卡片、家庭场景图等教学素材。
2.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带领幼儿做家庭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增进他们对家人的认识和了解。
2. 教学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家庭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家庭成员的名字,让幼儿初步认识家人。
3. 教学主体(10分钟):逐一展示家人图片,让幼儿说出家人的名字,并用语言描述家人的特点和关系。
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实践活动(10分钟):分组进行家庭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进行互动交流,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引导他们学会关爱和尊重家人。
教师也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次教学活动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反思:1. 本次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幼儿对家人的认识和了解是否有明显提升?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3.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如何?4. 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否有针对性评价?5. 针对本次教学活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次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父母介绍自己在幼儿园学到的家庭成员,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家人的特点和关系。
我和我的家人教案教学设计

我和我的家人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的称呼、关系。
2.通过了解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3.用语言与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让我们的家充满爱意和温暖!4.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难点:1.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同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2.用语言与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让我们的家充满爱意和温暖!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热身运动,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咱们先来一个热身运动!来,伸出你的双手,咱们一起动起来。
咱们三(1)班的孩子真棒!2.节日抢答题: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刚刚才过去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恭喜你答对了!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真不错!3.接下来咱们来猜一个英语单词:找六个同学,每个同学拿一个字母,按顺序站好。
你们知道这个单词的中文意思吗?你的英语学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把字母拆开猜一猜每个字母的中文意思!4.在你们的心目中,家是什么?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家,我们的家庭可爱、温馨、美丽。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关于《我和我的家人》这个话题。
二、共同交流,了解家庭。
1.聊聊“我的家人”。
师:我们都有一个家,你家里有几口人?在家里有很多我们的家人,你的家里还有谁呢?你长得像谁?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追问问1:你的家人里有姑妈吗?她是你爸爸的什么人?问2:你的家里有伯伯或叔叔吗?他是你爸爸的什么人?问3:你的亲戚家里有姨妈吗?她是你妈妈的什么人?问4:你的亲人里有舅舅吗?他是你妈妈的什么人?师小结:他们都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我们都有血缘关系,是一家人。
2.游戏:你来问我来答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阿姨教师拍手问:爸爸的爸爸叫什么?学生回答学生之间相互问答。
道法《我和我的家人》全国赛课特等奖教学设计

道法《我和我的家人》全国赛课特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了解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2、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谊,爱自己的父母长辈。
3、通过讲述家庭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培养表达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难点:通过讲述亲情故事,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片和音频资料(如歌曲《可爱的家》、《让爱住我家》和《家族歌》)。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全家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那一天,我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来到我家。
爸爸把我抱在怀里,一个劲地说我长得像他。
奶奶乐呵呵的直夸我,说我长大了会像妈妈一样聪明和美丽,全家都很高兴。
后来,在妈妈的关爱下,我慢慢长大,慢慢地长出了第一颗牙齿;慢慢地学会了第一次叫妈妈;慢慢地成了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
感谢妈妈!是妈妈让我们有了一个温暖的家,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聊一聊:我和我的家。
二、新授孩子们,这就是我家的全家福,你们认识她吗?生:老师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师:这是我妈妈,她是一名医生。
这是我爸爸,他是一名教师,你们觉得我和谁长得像?什么地方像?师:你们发现了我和妈妈(爸爸)长得很像。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把你家的全家福,在小组内,介绍给其他同学吗?请根据老师的要求来介绍,小组成员轮流说,别人说时我倾听,同学说完我再说,说完请坐好!好,开始吧。
(师放音乐) 活动一:介绍全家福生:互相介绍师:介绍完的同学请坐好!(停音乐)师:让我们找几个代表上讲台,上来介绍(请代表举起照片介绍,夸夸他们的妈妈漂亮,爸爸长的帅,让生详细的介绍自己的家人,同时让生说一说:你和谁长得像?哪个地方像?)2寻找家人的影子师:同学们,介绍完我们自己的家人,一起来看一看这几张全家福。
请仔细观察,找他们长得相似的地方。
生答师: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游戏吧!游戏:找一找家人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学习袋,为这三位同学找一找他们的家人。
一年级下册道法《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和我的家》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课包含四个话题“我来到我家”“我的家人”“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和“家人的故事”。
我们可以发现,前者旨在从外貌、性格、爱好和做事习惯等方面,引导学生明白自己与家人血脉相依的亲情关系;后者旨在从了解家人的故事以及家人的工作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加深对家人的了解,学习关心家人。
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中的第二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当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而编写。
主要导学生从了解自己与家人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学会主动地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树立学生成长为懂爱、有爱、会传播爱的少年。
二、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除了学校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活动,与自己的家人共处。
大多数人被父母长辈们捧在手心里,整天享受家人无尽的关爱,却很少甚至不懂得去关爱家人。
他们熟悉自己的家庭成员,熟悉他们的生活习惯,对脾气也有所观察和了解。
家里每个人的称呼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这样称呼?对家庭结构、伦常关系,以及自己来历?却不清楚。
在家庭中获得家人的爱太容易,让他们反而不能觉察,不会珍惜。
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家人,感受自己与家人的深厚情感,产生家庭认同感,学会爱自己的家人三、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寻找家人的“影子”,懂得自己与家人血脉相连,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3)说出家人对我们的爱,也学会表达我们对家人的爱,感知“家”的温暖。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五、教学策略《我和我的家》这一课题中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感知“家”的初步概念,感受家庭生活的温馨。
六、教学过程活动 1播放儿歌和图片我认识我的家庭成员《家庭称呼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哥哥叫什么爸爸的哥哥叫伯伯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阿姨爷爷爸爸的爸爸叫爷爷奶奶爸爸的妈妈叫奶奶伯伯爸爸的哥哥叫伯伯叔叔爸爸的弟弟叫叔叔姑姑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外公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外婆妈妈的妈妈叫外婆舅舅妈妈的兄弟叫舅舅阿姨妈妈的姐妹叫阿姨教师领读,学生齐读儿歌。
小班上学期语言教案《我的家人》

小班上学期语言教案《我的家人》教学目标:1. 语言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我的家人”的相关词汇和基本句式。
2.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了解和表达自己的家庭情况,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培养家庭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3.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欣赏、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生词语汇的掌握2. 基本句式的掌握教学难点:1. 如何有效表达自己的家庭情况。
2. 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教学趣味性。
教学方法:1. 图片教学法。
2. 视频教学法。
3. 语言游戏教学法。
4. 问答演练教学法。
教学准备:1. 宣传图片。
2. 英文歌曲《Family》。
3. 家庭图片和家庭成员的图片。
4. 语言游戏的道具和卡片。
教学步骤:Step 1: 启蒙活动(Warm-up)教师播放英文歌曲《Family》,带领学生跟着节奏一起唱,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Step 2: 新知预测(Presentation)1. 通过宣传图片,教师生动形象地介绍家庭成员的概念,并核对掌握情况。
2. 可以分享一些老师的家庭情况,并邀请学生讲述自己家庭情况。
3.教师通过家庭图片和家庭成员的图片,讲解生词和句型,并让学生模仿跟读。
Step 3: 情景模拟(Practice)1. 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情节让学生理解和表达“我的家人”的相关词汇和基本句式。
2. 学生可以通过配合动作,诵读句子和表演对话,达到内化音和规律,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Step 4: 游戏竞赛(Game)1. 教师可以利用家庭成员的图片和卡片,开展语言游戏,让学生做认真的操作体验,达到更好的记忆和掌握效果。
2. 可以用班级、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游戏竞赛,通过互相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5: 教学反馈(Feedback)1. 教师要及时校验学生的学习状况,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对话,让他们能够合理和自信地表达家庭情况,增加信心和感情。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2)

《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学会称呼家庭成员的基本称谓: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2.学会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我的爸爸很高,我的妈妈很漂亮,我的哥哥很帅等。
3.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激发幼儿的对自己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注和热爱情感。
二、教学重点:1.学习家庭成员的基本称谓,培养幼儿的记忆能力。
2.学习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1.启发幼儿通过观察和记忆学习新的知识,培养记忆能力。
2.激发幼儿自信,鼓励幼儿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1.故事启发法:通过引入一个家庭的故事和情境来引导幼儿学习家庭成员的基本称谓和家人之间的关系。
2.游戏教学法:通过各种游戏形式,培养幼儿的记忆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3.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家庭场景和情境,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家庭成员的基本称谓和沟通技巧。
五、教学准备:1.手绘的家庭图和家庭成员图片2.有关家庭的绘本故事3.幼儿喜爱的玩具、图片等4.家庭成员简单介绍PPT或图片5.家庭场景模拟物品:盆、拖把、碗、勺等六、教学过程:第一步:概述教学教师通过教师话语,通俗易懂地解释课程内容和目标,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步:家庭成员概念的引导教师可以拿出一张手绘的家庭图,让幼儿认识家庭成员的基本称谓: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并让幼儿在家庭图上指出每个家庭成员的位置。
第三步:家庭成员故事情景引导1、教师讲述一段简短的家庭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例如:小明和他的家人在周五的晚上一起做饭,小明的爸爸切菜,妈妈煮饭,哥哥和姐姐摆好餐具,小明则陪着弟弟妹妹在旁边看电视。
2、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回顾和检验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家庭成员称谓的记忆能力。
第四步:家庭成员口语介绍1、教师指引幼儿,如何口语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可以从外型、性格、爱好以及职业等方面进行的简单介绍。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认识和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分享家庭快乐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家庭的热爱,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2. 学习描述家庭成员的特点,如外貌、性格等。
3. 通过绘画、演唱歌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家人的热爱。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亲子游戏,让幼儿认识家庭成员,增进亲子关系。
2. 情境教学法:设置家庭情境,让幼儿观察、描述家庭成员。
3. 直观教学法:展示家庭成员的图片,帮助幼儿学习称呼和特点。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家庭成员的图片,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
2. 准备绘画纸张、彩色笔等绘画工具。
3. 准备一首关于家庭的歌曲,如《我的家庭》。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组织幼儿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让幼儿充分活跃起来。
2. 导入活动(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家庭成员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家庭成员的称呼。
3. 主体活动(10分钟):a. 教师创设一个家庭情境,让幼儿扮演家庭成员,进行角色扮演。
b. 鼓励幼儿描述自己家庭成员的特点,如外貌、性格等。
c. 幼儿相互分享彼此的家庭成员特点,增进彼此了解。
4. 绘画活动(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用彩色笔在绘画纸张上绘制自己的家庭成员,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展示家庭成员的温馨画面。
6. 课后作业:鼓励幼儿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今天学到的家庭成员称呼和特点,增进亲子关系。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幼儿是否能正确称呼家庭成员,能否描述家庭成员的特点。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幼儿,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是否有足够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参与。
4.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次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我和我的家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我和我的家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第二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围绕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家庭文化等方面展开。
本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学习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与理解。
2.认识家庭文化,了解家庭传统,传承家族美德。
3.通过实践活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人有基本的了解。
但在家庭关系处理、家庭成员沟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此外,学生对家庭文化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与理解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家庭文化的认识,了解家庭传统,传承家族美德。
3.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与理解的重要性,了解家庭文化,传承家族美德。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通过设置家庭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家庭故事,增进对家庭关系的认识。
3.案例分析:分析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家庭矛盾,提高沟通能力。
4.实践活动:设计亲子活动,让学生与家人共同参与,增进感情。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5课》2.课件:相关家庭场景图片、案例分析、亲子活动方案等。
3.道具:家庭角色卡片、亲情树等。
4.视频资料:有关家庭关系处理的短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短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初步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人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家庭场景图片,让学生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与理解。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说出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他们的称谓。
2.能够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与爱好。
3.能够学会用简单的句子表达爱的情感。
4.培养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能掌握家庭成员和他们的称呼。
2)学会描述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爱好。
2.教学难点:学会用简单的句子表达爱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以活动为载体,采用聆听、观察、合作、体验等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采用图画、卡片、玩具等教具,多角度呈现语言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制作幼儿家庭成员照片卡片、头饰、手偶等材料,便于幼儿进行语言活动和语言表达。
2.准备主题歌谱和背景音乐。
3.准备活动板书和教学录音。
4.准备评价表,便于记录幼儿学习情况。
五、教学过程:1.入门活动(10分钟)教师播放主题歌谱《家庭》,让幼儿们跟随旋律动起来,同时,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2.导入环节(15分钟)教师介绍今天的主题《我的家人》,展示家庭成员照片卡片并问道:“这是我家人的照片,你们也都有自己的家人吧?请跟你们的小伙伴分享一下你们的小家庭。
”游戏:谁是我的家人?教师给幼儿们分发头饰,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人,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
3.语言活动(45分钟)教师以“我的家人”为主题,采用图画、卡片、玩具等教具,引导幼儿们进行语言活动和语言表达。
活动一:看谁会最多教师向幼儿们展示每个家庭成员的照片,并给出对应的称谓,让幼儿们模仿,说出这些人物并配以相应的动作,看看谁可以说出的家庭成员最多。
活动二:听音辨人教师播放家庭成员的声音,并让幼儿们判断是谁发出的声音。
活动三:我的家人的照片幼儿分别拿到家庭成员的照片卡片,让他们互相观察,并用简单哈的语言描述这个人,比如这是我的爸爸,他又高又瘦,喜欢下棋,看书......活动四:我的手偶家人教师准备好手偶,幼儿们分别拿到自己家庭成员的手偶,通过角色扮演,描述家庭成员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等,同时,让他们表达一下对家人的爱和祝福。
《我和我的家人》小学三年级上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我和我的家人》小学三年级上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我和我的家人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2. 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3. 增强学生与家人的沟通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家庭的定义和组成;2. 家庭的功能和作用;3.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4. 家庭责任感的培养;5. 家庭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6. 培养家庭情感的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 家庭的定义和组成;2.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3. 家庭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2. 观察法:通过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3. 游戏法:通过游戏形式,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沟通能力;4. 组织学生进行家庭活动:组织学生与家人共同完成一项家庭活动,培养家庭情感。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家庭的定义和组成1.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家庭的话题,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定义;2. 引导学生讨论家庭的组成,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3.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组成。
第二课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1. 引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让他们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和相互依赖性;2.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的互动经历。
第三课时:家庭沟通的重要性和技巧1. 通过故事或案例,讲解家庭沟通的重要性;2. 引导学生讨论有效的家庭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感受等;3.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练习家庭沟通技巧。
第四课时:家庭责任感的培养1.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责任感的定义和重要性;2. 通过游戏形式,让学生体验家庭责任感的培养过程;3. 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家庭责任感的方法和途径。
第五课时:培养家庭情感的方法和意义1. 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培养家庭情感的方法和意义;2. 引导学生讨论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方式;3. 组织学生进行一项家庭活动,增强家庭情感。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上第5课《我和我的家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上第5课《我和我的家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上第5课》是一篇以家庭关系为主题的文章。
本课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家庭关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家庭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责任的认知尚不明确,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互相支持缺乏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观念,促进亲子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爱家庭成员,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庭关系,培养家庭责任感。
2.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观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家庭故事,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准备家庭故事视频,用于引导学生分享和讨论。
3.准备作业素材,便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家庭故事视频,让学生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
观看完毕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互相启发。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家庭责任、亲情观念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体会。
讨论结束后,选取部分小组进行汇报。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3)

《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会家庭成员的称呼,如父亲、母亲、爷爷、奶奶等。
同时学习新的中文词汇。
2.对于家庭成员的认知,理解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
在语言表达上运用恰当的措辞,避免一些不当语言表达,如称呼错误等。
3.学会使用图片、卡片及简单的观察方法,读图、讲故事,以及简单的问答技巧,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新词汇的学习,家庭成员的称呼及认知。
2.通过图片、卡片及故事的模拟,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1.不同的家庭成员称呼方法。
2.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1.以故事为引导的教学法2.肢体语言辅助教学法3.问答式教学法【教学准备】1.家庭成员图片和卡片2.家庭成员相关故事书籍和教学PPT3.大涂鸦板和彩色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10分钟)教师与幼儿们亲切打招呼,寒暄一番后,向孩子们介绍今天的学习主题:“我的家人”。
然后,老师出示家庭成员图片和卡片,要求孩子们辨认并口头说出称呼。
第二步:巩固(15分钟)老师读一本有关家庭成员的故事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们展示家庭成员之间的温馨互动。
在故事阐述过程中,老师根据故事情节展示相应的家庭成员卡片或图片,与孩子们做互动,从而巩固家庭成员的称谓,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第三步:展示(15分钟)让孩子们在大型涂鸦板上用彩色笔绘制自己的家庭,展示出家中每个亲人都长什么样子,然后请孩子们逐一进行介绍及自我介绍,并告诉大家家庭成员是谁。
第四步:操练(15分钟)通过对家庭成员进行口头练习,加深孩子们对新词汇的掌握和记忆认知的理解。
老师利用全班分组进行问答式教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轮流回答不同的家庭成员及其称呼,增加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五步:反思(5分钟)通过朋友圈、日志、寄语等方式让孩子们表达,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反思,传递在学习中出现的感悟。
同时,老师也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和经验,提升教学效果。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3)

《我的家人》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家人的基本信息:姓名、关系、工作、爱好等;2.培养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孩子能简单地自我介绍和介绍家人;3.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发现家人的优点和特点,并能运用词语简单地描绘。
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能简单地自我介绍和介绍家人;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能发现家人的优点和特点,并能运用词语简单地描绘。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能用简单的语言逐渐自我介绍和介绍家人,并能举例说明家人的优点和特点。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任务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幼儿绘本《我的家人》、小黑板、彩色粉笔、家人头像照片、幼儿园幻灯片、玩具手机等。
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拿出玩具手机,模仿接电话说:你好,我是幼儿园老师,想和你聊聊你的家人,你能和我说说你的家人吗?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家的亲人,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并让他们简单介绍一下。
2.导入课题(5分钟)老师出示幻灯片上的《我的家人》,让孩子们观看家人的照片,并问孩子们这张照片上的人是谁,他们知道他们的名字吗?然后,老师请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家人照片,通过比对,让他们依次介绍自己家人的名字和关系。
3.认识家人(10分钟)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看绘本《我的家人》,并通过图片让孩子们了解家人的一些基本信息,如:他们的名称、性别、工作等,并让他们试着说说家人的一些特点和爱好。
例如:这是我爸爸,他又高又帅,他的职业是医生,他喜欢看书、跑步等等。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逐渐了解家人,并且积累了一些描述家人的词汇。
4.制作家人头像(15分钟)老师把家人头像照片打印出来,并让孩子们在小黑板上画一个家人头像,并简单地说出家人的名字。
5.说说我家人的特点(15分钟)老师发给孩子们一些口香糖,并鼓励他们思考自己家人的特点,然后尝试用简单的词汇描述。
老师可以在小黑板上写下一些提示词,如:高、瘦、能干、聪明、温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我的家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和我的家》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制》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我爱我家》由《我和我的家人》《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四课组成。
学习中引导学生从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人带来的喜悦开始,进而了解自己与家人间的血缘关系和法律关系,家庭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工作、爱好和习惯,萌发对家人的敬爱之情。
这一课的实施为落实到对家庭的爱与责任话题打下基础。
在活动体验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自己出生时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自己在成长中应落实晚辈对长辈的孝顺。
学情分析
身处城市的一年级小学生对于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有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孩子在家备受关注,他们的出生都得到了家人的欢迎和接纳。
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比较多,家庭结构没有那么复杂,孩子们对家庭树和传统的大家庭的结构及称谓比较生疏。
现代孩子对于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伦常的部分教育有所缺失,特别是有些孩子在溺爱中长大自我中心比较严重。
部分孩子平时就是家庭中心,没有长辈晚辈的概念,觉得家里什么都是自己的。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感受自己与家人的亲密联系。
2.学习家庭结构和关系,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3.从活动体验与传统文化中感受长辈关爱晚辈,晚辈孝顺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第二课时略
教学重点
学习家庭结构和关系,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教学难点
从活动体验与传统文化中感受长辈关爱晚辈,晚辈孝顺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方法
1.活动体验:学生通过“参加满月宴”活动深入体验家庭关系,学会在生活中正确地称呼家人。
2.交流讨论:生活中的“礼”。
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晚辈对长辈的孝顺。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如下:
课件,了解学生对家庭结构认知程度的学情。
学生准备:
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故事,了解家庭结构。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同学们婴儿时期的照片,都是从爸爸妈妈的身体里孕育并出生的,代表着家族生命的延续与传承。
今天我们将走进第九
课《我和我的家》。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我来到我家
(一)血缘
1.当你出生时,家中的成员们是怎么样的心情?
2.你觉得他们做了哪些事情让你感受到你的出生给你家带来了
喜悦?
3.学生自由发言。
(听妈妈说……听爸爸说……听外公说……)
4.小结:你的出生给家人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使我们的家庭温暖、温馨。
(二)法律
1.出生证明
(1)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出生证明
(2)小结:同学们,当你出生后,父母都会尽快在医院给你办理出生证明,它会记录你的出生信息,这是第一张能证明你与家人血缘关系和法律关系的证件。
2.户口本
(1)一位同学介绍自己的户口本
(2)同学们注意到户口本上提到“与户主的关系”一栏,其中你与家人的关系一目了然。
这个户口本有力的证明了你们是一家人,长子,长女就是你的身份和地位。
家人之间的关系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
3.小结: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正是这样的血缘关系和法律关系把我和我的家紧密相连。
活动二:我的家人
(一)从传统感受亲情
1.同学们,有一些关于新生宝宝的传统习俗,我考考你们,看看这些生在陕西的宝贝们知道多少家乡的风俗习惯?
满月酒、百天宴
(出示满月姑奶奶给侄孙子准备的粮与钱;出示满月酒百天宴的温情现场照片。
)
2.播放满月百天视频。
(2)人们为什么要继承这样的传统?
这样的传统习俗其实是为了让更多的家人见证和关心小宝宝的成长,是全家人对你爱的表达。
(板书:关心爱护)
(二)家人与其关系
1.你猜猜自己的满月酒百天宴有哪些家人来参加了?
同学们很棒,都能礼貌的称呼自己的家人。
但是,大家知道自己与他们的血缘关系吗?
2.考一考
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3.填写家庭树
根据爸爸的关系图填写妈妈的关系图。
同学们你知道家庭树中每一层的辈分吗?(祖辈、父辈、孙辈)小结:他们都是我们家庭中的成员,我们都有血缘关系,是一家人,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就像一棵大树一样,枝繁叶茂。
祖辈是家庭的根基,父辈是家庭的枝干,孙辈是家庭的新叶。
4.生活情景再现,巩固称谓。
同学们,每年什么时候是全家人团聚的时刻?(春节)
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注重家庭团圆,以和为贵。
在这样一个团圆和美的节日里,我们的家人会欢聚一堂,当亲朋好友都来家中做客时,见到家人我们需要拜年。
请一位同学出题,大家回答。
(妈妈的姐姐,爸爸的妹妹,爸爸的弟弟,妈妈的哥儿)……
5.复习《家族歌》
让我们读读儿歌,我们的家人。
四、拓展体验
(一)家庭中的美德
1.同学们,平时的生活我们身边有着不同辈分的家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一个和美好少年呢?
2.请同学们四人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想一想:
(1)早晨起床,看到家中长辈,我该怎么做?
(2)要吃饭了,有长辈在家,我应该怎么做?
(3)妈妈给我剥好橘子,外婆在旁边时,我该怎么做?
(二)传承中的美德
1.同学们在生活中懂得尊重孝顺长辈,真棒!我们来看一个公益广告,你觉得这位妈妈做的怎么样?小朋友做的怎么样?
2.小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与家人的相处中,我们应“孝顺长辈”,传承中华美德!
(板书:孝顺尊重)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关于小威的故事我还没有讲完,你们想继续听吗?
小威继承了家族的特点,成为了游泳高手。
1.请同学们照照镜子或者看看全家福,我们身上有哪些家人的影子?
2.听听家人的故事,更加了解我们的家人。
3.推荐阅读绘本《我和爸爸》《我和妈妈》。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