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文艺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观念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观念

中国历史上的艺术观念中国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传统和精神。

中国古代的艺术观念都是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传统美学是以源于礼乐传统的儒家美学为主体,并在发展中逐渐与老庄、佛禅等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的一个异于西方美学的自成体系的美学系统。

1.儒家思想的艺术观念传统儒家始终对艺术持肯定态度,高度重视艺术陶冶、提高人们伦理道德情感的功能、强调艺术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儒家艺术观念始终将艺术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着眼于艺术的教化功能,历来把诗、乐、礼看作“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重要手段,看成实现仁学、安邦定国的必由之路。

这是中国艺术和审美十分注重主题思想性的重要传统依据。

(1)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可以看作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艺术审美作用和教化作用的深刻认识。

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打动读者,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观,是说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通过诗歌可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的得失;群,是说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怨,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

“事父”、“事君”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是说诗的教化和认知作用。

兴、观、群、怨这四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

“兴”是前提,“观”、“群”、“怨”离不开“兴”,只有通过“兴”的艺术感染作用,才能实现“观”“群”“怨”,这表明孔子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里活动来实现。

兴观群怨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体现了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

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

2009年第5期现代文学评论N O.5论道家情怀在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中的表现李喜华(湘南学院中文系)摘要:道家文化对林语堂的影响很深,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如“超政治”、“近人生”,倡“闲适”、主“性灵”,尚“自然”、贵“纯真”等.都能表现他的道家情怀。

关键词:道家文化;林语堂;后期文艺思想道家文化作为林语堂文化思想的核心,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它几乎影响了林语堂的各个方面,如思想、生活、创作等。

自称“道家老庄之门徒”的林语堂,不但在创作中根据时代和自我需要对道家文化做新的解读,而且也时时处处试图表达他的道家情怀。

从他后期的文艺思想中,我们也能解读出林语堂的道家情怀。

林语堂后期的文艺思想主要表现为“超政治”、“近人生”.倡“闲适”、主“性灵”,尚“自然”、贵“纯真”等,下面我们就联系他的这些文艺思想来探究他的道家情怀。

一.“超政治”、“近人生”儒家直面现实社会。

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但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时,选择的是远离政治。

回归人的心灵。

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后期(主要指“大革命”失败后)的林语堂。

因为社会政治理想的破灭和自身生命安全所遭遇的威胁,他决定脱离政治,当纯粹的文化人。

在彷徨与迷惘中。

当他认识了明代“公安”、竟陵派的“性灵”文学,并把陶渊明、老子、庄子当作自己的知音后,他就逐渐认为政治同文学、人生是对立的。

在他看来,文学与政治愈近,则离人生和文化愈远;如果过分强调政治对文学的决定作用,势必会扼杀文学。

为此,他贬斥“载道文学”。

张扬“性灵文学”。

他说:“中国文学,除了御用的廊庙文学,都是得力于幽默派的道家思想。

廊庙文学,都是假文学,就是经世之学,狭义言之。

也算不得文学。

所以真具有性灵的文学,人人最深之吟咏诗文,都是归返自然,属于幽默派,超脱派,道家派的。

中国若没有道家文学,中国若果真是只有不幽默的儒家道统,中国诗文不知要枯燥到如何。

老子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

老子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

老子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老子(生卒年不详),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安徽涡阳)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有《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政治、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思想被庄子所传承,与儒家、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老子的学说主张“道”是宇宙的本原,是一切存在的根本。

他提倡顺应自然,推崇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都试图推行“道德政治”,以“无为而治”来安抚百姓、治理国家。

老子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观念,塑造了“君主是天命所归”的思想体系。

老子的学说不仅对政治有影响,对文学艺术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道德经被广泛传颂,成为了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

其诗意的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影响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

老子的学说强调超越形式和事物本身的存在,鼓励人们发掘内心深处的真实自我,这种观念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追求,注重表现内心的感受与体验。

此外,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虽然他的学说主要关注哲学和道德层面,但在他的思想中,自然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他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这种观念对中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产生了一定影响,鼓励他们尊重自然,虚心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

老子的学说还对中国古代宗教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学说被视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老子被尊奉为“道教始祖”,其教义在道教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道教强调追求长生不死,修炼内丹,融合了道家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系。

总体来说,老子的学说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而深远的。

他的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之一,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文学艺术、科学和宗教的发展历程中。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道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之一,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道教的道家思想和文艺表现两方面,探讨道教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教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

其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产生的根本原则。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生活的简单和纯粹。

这种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道家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的文艺表现形式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道教音乐和道教艺术。

道教音乐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音律和节奏,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教音乐不仅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功能,还被广泛应用于舞蹈、戏曲和音乐演奏等方面。

道教音乐以其宽广神秘的氛围,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受,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道教艺术是道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和高远。

道教艺术常常采用象征性和隐喻性的手法,通过色彩、形状和线条等元素,表达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道教艺术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能够引导人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音乐和艺术,道教文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提倡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例如,道教对于山水的态度和诗人的山水意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文人以山水为题材,抒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

总之,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表现在中国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的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音乐、道教艺术和道教文学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审美效果和思想内涵,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为后世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道家哲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道家哲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哲学源远流长,其中,道家哲学作为一种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哲学体系,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其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治理方式等各方面,还直接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道家哲学基本思想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支重要分支,始于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为庄子、老子等。

其基本的思想可以归纳为“道”、“无为而治”、“自然”这三个方面。

首先,“道”在道家哲学中是最核心的概念,被认为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和本质,是宇宙之始、尽头和支配力量。

因此,道家思想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大自然的变化和演变,不违抗自然规律,从而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要求,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境界。

其次,道家哲学强调“无为而治”,即在平衡中生活、大自然节奏下顺畅地生活,并不是完全不做事情,而是充分整合内心的精神和行为能力,在能够做得到的范围内解决问题。

不做过多的干预,避免人为的干扰和矛盾,使得自然和人类共同建设和谐的社会。

最后,“自然”在道家哲学中具有绝对的价值,自然界是一个实体,人类应该尊重,并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获得洞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以促进人类逐渐与自然共同成长。

二、道家哲学在社会治理中的贡献道家思想的哲学思考不仅仅是对应理论而已,也是对社会运行的实践经验的实质实践。

在古代中国,道家思想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首先,道家思想体现在宗教信仰上,通过信仰和实践的方式深深影响了人们,进而影响了社会治理。

道家思想的实践方法,如瑜伽、冥想、呼吸法、太极等,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和自然节奏,并且还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管理和解决问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对社会的建设、治理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次,道家思想在治理和政治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古代许多王朝都曾运用了道家思想中的治理原则,如道德经中所谓“有不为之,有不善之”,强调政治更多的应该是通透和体现精神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和文化现象都与道家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道教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教理念。

一、自然观与伦理观道教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认为自然是一个包含了万物的大整体。

在道教的观念中,道是自然本源的体现,它是万物的本源、本质和本体。

因此,道教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道教也强调“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而不要强行干预。

道教的伦理观可以归纳为“见贤而授”,即强调人们应该以道为准则,发扬人性的光辉,追求真理和善良,热爱生命,孜孜以求,追求卓越,让道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精神世界与修道生活道教非常重视精神世界,认为精神世界的培养是修道的基础,道教修行的核心就在于锻炼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品德。

道教非常重视内心的平静与清静,它认为“内心无我,天地万物皆可入”。

因此,道教修行要求人们放下私欲,摆脱浮躁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静,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此外,道教还强调个人的修道生活,其重点在于锻炼身体、清理心境、提高品德、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修道生活不仅仅是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对社会的和谐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

道教文化的影响具有广泛性和深远性。

道教强调向上生长,不断追求完美和卓越,这一精神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道教也强调人性的光辉,倡导平和、自由、开放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道教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对诗歌、歌曲、绘画、雕刻等文艺创作方面。

许多古代文化与艺术作品中都融合了道教的思想和精神,强调追求自然、内心平静、追求卓越、人性的光辉等。

魏晋南北朝的道家思想与文化趋势

魏晋南北朝的道家思想与文化趋势

魏晋南北朝的道家思想与文化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转换和转型阶段。

在这个时期,两汉的传统思想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力量和影响力,而新兴的思潮和文化呼之欲出,其中道家思想和文化趋势是当时最为突出和重要的代表。

道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有着一定的发展和转变。

在此时期,道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是“无为而治”和“道生一”,这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大相径庭,体现了一种以自然为本的观念。

道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的衰落和失去主导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两汉时期的儒家经学和儒家儒学的理论体系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社会实践和历史变革的大环境下,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和学说,如玄学、法家和道家等,它们各自代表了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取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思想趋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与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趋势对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趋势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说是“灰色的人生”,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南北朝时期干戈不息,社会动荡不安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它具有艺术领域的多样化、思想领域的超脱表现等明显特点。

道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趋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古老的传统,反映了道家思想所代表的哲学、宗教和文化传承的内涵和特点。

其次,它代表了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精神自由和艺术美学。

南北朝时期,艺术领域中的飞花令秀、琴棋书画、丝竹之声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趋势,它们所描绘的景象和表现的情感都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意味深长”的画作、山水画、竹林七贤、四伯马膺等等,都表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韵味和精神境界。

道家思想在文化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强调了虚实、精神、自由和行动的协同作用,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文艺表现和文学创作,而且在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道德体系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思想和文化趋势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后来文化的高度鉴赏力和写作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说明了中国文化的秉承和发展历程,其中道家思想和思想趋势的发展也影响了后世,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朝时期的道教文化与影响

六朝时期的道教文化与影响

六朝时期的道教文化与影响六朝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朝中的东晋、南朝宋、齐、梁和陈五个朝代,大约是从公元220年到589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它是中国道教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

六朝时期的道教文化在哪些方面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呢?接下来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分析。

一、道教与文学艺术在六朝时期,道教在文学艺术中占据重要位置。

首先是《庄子》。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无为而治”的大师。

他以幽默、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教思想中的“道”的概念。

他的思想和文学成果对六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道教神话。

六朝时期,道教神话屡见不鲜,以“八仙”、“五方神兽”、“霹雳火神”等为代表,都在六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为文学艺术注入了新的力量和灵感,而且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信仰。

二、道教与哲学思想六朝时期的道教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十分重要。

道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

从思想上看,道教强调阴阳平衡、相互依存、不压制彼此,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十分相似,在道家思想中贯穿着一条“通达一切”的思路。

道家思想具有极高的哲学性和普适性,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此外,道教还植根于中国宗教文化中,成为中国人民思想、信仰和行为方式的根本性因素之一。

三、道教与社会生活六朝时期的道教文化不仅影响了哲学思想和文艺气息,还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看,道教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道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道教文化现象,如民间信仰、道教医学、道教道场等等。

道教的信仰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个人修炼到社会事物的处理都有关。

因此,六朝时期的道教文化为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信仰支撑,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道学多朴玉 采琢得新器——读易小斌《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有感

道学多朴玉  采琢得新器——读易小斌《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有感

道家思想是 中国传统文化 中最瑰 丽的花朵之 自老子 承继 古圣 人 之学 作 《 德 经》( 老 道 即《 子》 而首创 , 战国时期 的《 ) 经 庄子》 《 、 韩非子》 汉 、 代 的《 淮南子》 晋代的《 、 抱朴 子》 等书 的承传转述 , 并经魏 晋 玄 学 家 们 的研 究 诠 释 而 广 布 于 世 。据 统 计, 全世界 已拥有上千种版本的《 道德经》 。因此 , 《 道德经》 成为世界上版本最多 的著作 之一。汉人 张道陵等以老子《 道德经》 为教义 , 创立 了中国土生 土长的宗教——道教 , 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推 上神的宝座 , 并尊其为 “ 上老君 ” 老子 的英名因 太 , 而 走进 了千家 万户 , 道学 的魅 力可 见一 般 。


A s at T e bnat u t sneo Pe i To thuh s i t ew in r i oe . bt c: hr iaudn qi e ec r —Qn ai ogt l tni a g o s vr r es ns f st s o m i t f dc y m adteCetno irr eht huhs i oee hns ayleayas ect u tu drt i — n h r i tayAs ecTog tds vrdC ieeer t r et t I gs n e eil a o fL e t i c l ir hi 1h o h nu e c f r - i T o m f m d ee t e p ci sadu fle ed c i i icn eo ePe—QnT o m n eo e—Qn ai o i rn r et e no dt ei v s n a c f r - i a i P s r f ps v n d h se g f i h t s

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

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

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中,道家哲学与儒家哲学并称为中国古代学术的两大流派。

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部分,虽然道家哲学思想有许多不同的流派,但其核心思想都围绕着“道”这个概念展开。

一、道家哲学思想的起源先秦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生命和世界的本质,形成了各种哲学思想。

道家哲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庄子》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两个重要经典。

二、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思想1. 道的概念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指的是普遍存在的本体和宇宙原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形无物的,不可捉摸的,但却是万物之母,包容万物,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原则。

在道家看来,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然的,而非人为所为。

因此,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顺应自然,如水流般自然地流动,不加干预,让自然界自己去平衡事物。

3. 自然道家哲学思想强调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道德。

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应该去改变自然的本性和秩序。

人应该尽量避免破坏生态平衡,尽量保护自然,让它自己去生生不息。

4. 破去二元对立道家哲学思想强调破去二元对立的观念。

在道家看来,万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应该互相理解和尊重,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和谐发展。

三、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广泛。

在文学艺术方面,道家哲学思想为以后诗词文学、山水画、园林建筑等文艺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内涵。

在政治方面,道家哲学思想主张宽容、柔和、和平和顺应,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仁政”及其重视德治、法治不同,但两者也存在相互交汇的地方。

在科学技术方面,道家哲学思想也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先秦时期的道家哲学思想,不仅深刻地剖析了生命和世界的本质,而且为后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和宝贵的遗产。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作品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作品

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作品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道教则是道家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与其它两大宗教佛教和儒教齐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涵盖了很多哲学思想和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本文将就道教的道家文化和文艺作品展开论述。

一、道教的道家文化道教作为道家文化的代表之一,强调追求自然和谐、返本归真的人生观。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和“无为”,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自然和谐:道教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道家文化中,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希望通过悟道超越尘世琐碎,与自然达到心灵的合一。

2.返本归真:道教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内在的修炼,追求人的本性和真实的自我。

这种追求真实、纯粹的态度,体现在道家文化中的诗歌、音乐和绘画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中。

3.放下世俗执着:在道教的道家文化中,人们常常被告诫放下世俗执着,超越名利欲望的追求。

这种释放身心的态度,在文艺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通过表达对物质欲望的超然态度,弘扬了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

二、道教文艺作品道教文艺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以下是几种典型的道教文艺作品:1.道教音乐:道教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乐曲以舒缓、悠远的旋律和吟唱形式为主,常常被用于庙会、道场仪式和宗教寺院中。

这些音乐作品以其神秘而庄严的氛围,为信徒提供了一种修行和超脱尘世的感觉。

2.道教文学:在道家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道教文学作品,如庄子的《庄子》、道德经等。

这些文学作品以寓言、诗歌、传说等形式,表达了道家哲学思想和道教修炼之道。

它们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道教绘画:道教绘画通常以仙山仙水、神仙仙境为主题,画面多以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和道教场景为表现对象。

道教绘画作品以其唯美、空灵的艺术风格,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拜,体现了道家追求超越尘世的理想。

论道家有无观影响下的魏晋六朝文艺理论

论道家有无观影响下的魏晋六朝文艺理论

论道家有无观影响下的魏晋六朝文艺理论刘涛罗璞(成都理工大学)摘要:道家思想在社会剧烈动荡.文化多元的魏晋六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扬.其中道家的有无现对魏晋六朝的文艺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扣声无象的音乐理论;虚实相生的诗文理论;取之象外的绘画理论。

关键词:道家;有羌现;魏晋六朝;文艺理论:影响道家认为.作为宇宙生命本原的“道”的基本特征是“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庄子也认为“泰初有元,元有无名”(<庄子天地》)。

尽管道家把“无”视作道的基本精神,但他们并不认为道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存在于有无相生之中。

老子云:“有无相生。

”(<老子第二章))在(老子第二十一章>说得更形象:吲呈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淮南子》对道家有无观的贡献在于在强调无声、无形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肯定了有声有形的价值。

<原道篇》云:“音之数不过五,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味之数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色之数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畹分肯定了五音五味五色存在的合理性.隐含着只有从这些具体可感的音色味中才能体会到无声无色无味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庄因过分注重虚无而导致的玄虚和神秘化倾向。

魏晋玄学在有无关系上又有新的发展。

至此。

道家的有无观已完全进入了审美领域.并大致从三个方面对魏晋六朝的艺术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和声无象的音乐理论音乐中的和谐思想由来已久,“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

音乐的和谐.即是通过人为的努力,使金、石、土、革、丝、竹、匏、木这八种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道家的音乐和谐观与儒家的和谐思想显然大异其趣,庄子认为大和之音与道融为一体.是道的精神的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与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深入发展,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艺创作。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从它们的特点、代表人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思想的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开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各种学派的兴起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诸子百家的兴起,这些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学说体系。

其次是思想的开放和自由,虽然各种学派争锋相对,但都在自由探讨和学习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

再次是儒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儒家思想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主流的学派,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也最为深远。

二、思想与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化代表人物。

他们的思想观点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其中的几位代表人物:1. 孔子: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强调仁义道德,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以无为而治,对后来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孟子: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著作《孟子》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和伦理观点。

孟子注重人性的善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的"性善论"对儒家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4. 墨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和反对奢华。

他提倡“兼爱”思想,强调爱的普遍性,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举制度、社会伦理和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是长期文明积淀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些思想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文艺作品以及传统礼仪中,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家哲学思想道家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用自然的方式保持身心健康。

其中最著名的学说是《道德经》。

该书主张返璞归真,强调“无为而治”、“不争天下”的道路,认为人应该追求“道”的境界。

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哲学思想儒家哲学思想的重点是人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儒家的核心道德观念是“仁爱”,即“以爱人”为立身之本。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主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这一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道德以及社会制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墨家哲学思想墨家哲学思想主张“兼爱”,认为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人们应该彼此关怀、互相帮助,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此外,墨家还提出了“非攻”、“尊师重道”等思想观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道德观念及政治制度。

四、法家哲学思想法家哲学思想认为,统治者应该采用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以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

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严明的法律制度,通过适当的惩罚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

该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是《韩非子》。

这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兵家哲学思想兵家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孙子兵法》中,强调运用智慧和策略去打赢战争。

这一思想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军事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

同时,该思想观点在现代管理学、战略规划学等领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哲学思想认为,人类和周围的环境是相互关联的,人的身体和自然界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强调养生保健,主张自然疗法。

该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医药、养生、饮食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论文)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美学论文题目:道家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体现学号: 14820932 姓名:高秋婉专业:艺术设计指导教师:滕明堂2014 年 11 月 12 日摘要:道家的美学思想奠定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根基,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将道家美学思想的精髓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去并与设计意识相融合,是设计理念的一种创新,也是传承传统美学思想的必要手段之一。

同时,现代艺术设计对道家美学思想的借鉴和发扬使得现代艺术设计更加体现出其精神价值与人文关怀。

关键词:1、道家思想 2、现代艺术设计 3、自然无为 4、虚静一.道家思想中的“自然美”观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人们常说“儒家重礼乐,道家贵自然”。

在《道德经》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知道“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这里,老子认为“自然”与“道”是几乎相同的,即“自然”具有“道”本体的品格,“道”的本性是“自然”。

道家在哲学上以“自然”为叙述中心,在审美观上则表现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浮华矫饰的反对。

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是老子美学意蕴的主要源泉。

在美的自然观基础上,老子又谈到“素”、“朴”、“淡”、“拙”等。

“素”、“朴”即指事物的本色和未经雕凿装饰的天然状态,亦即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本质和规定性。

老子将“素”、“朴”视为道的本性,“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见素抱朴”体现了老子土张保持纯朴的自然本性。

他提倡为人处事,应该“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希望改变浇薄浮华的世风,使天下“复归于朴”在老子看来,“道”是完美的最高本体,而“素”、“朴”是“道”的本性,也就成为老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老子“见素抱朴”的价值取向对后世文艺领域里反对浮华矫饰、以真朴自然为美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艺术设计以朴素为美的审美标准与理想,是从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那里开始的,崇尚自然无为即“道法自然”是道家美学思想的精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影响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历史。

在这个时期,佛教和道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和中国本土的思想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这些思想和文化的融合不仅影响到了当时的文艺和哲学,而且对今天的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和哲学都有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佛教被视为一种新的思想和文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佛教的主要教义是“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它强调人类应遵循戒律、修行和觉悟,最终实现涅槃。

这个时期的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吸收了当时中国的一些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佛教思想是禅宗,禅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冥想和修行方式,经过在中国的发展和改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方法。

禅宗的核心是“悟”,即要通过内心的体悟,超越文字和概念来寻求真实的体验。

禅宗的最高境界是“涅槃”,即超越生死、返璞归真。

佛教的思想和禅宗的修行方式不仅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墨客,也影响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

此外,道教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中国,成为佛教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非常注重自然,强调通过适应自然规律来实现人生的平衡和和谐。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和老子。

他们强调人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庄子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只有通过悟道,才可以达到最高境界。

在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的诗人王之涣曾经写过一首名为《登鹳雀楼》的诗,其中就有这样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就体现了佛教和道家思想中的超越和追求。

这种思想的影响,也在艺术上产生了一些新的表现方式,比如诗歌和山水画等。

从历史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和道教思想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它们的影响和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国和全世界,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道德观念,于是也相信有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道”存在于世间,而这个“道”在一般人那里就是“良心”,就是一种敬畏观念,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也多半遵循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人在世应多行善事,行善事会有好的报应。

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他们都能安然处之,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道教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

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

《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

道家与儒家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之比较作者:许洪波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8期摘要: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并不如哲学长,但在哲学初始之际,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然存在并随着哲学的进步而进步。

儒家与道家所含有的美学思想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但他们的美学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却有许多的异同。

比如儒家力求通过“仁”来达到和谐;道家追求的是通过“道”的感悟达到超脱尘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者的美学思想虽然发展步伐不一,但在人类迈入文明之初,哲学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共通的,都为现代美学所用,使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从中国古代陶器、青铜工艺、到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发展的过程都呈现出各个时期优秀的艺术作品。

这些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故事中使我们获得思考。

庖丁在面对一头头结构繁琐的“全牛”时无从下手,然而当他掌握了牛的内部构造时,手中利刃所至,迎刃而解。

如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主要思想不同,他们对美学的切入点也不同。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道家、儒家两个角度来比较阐述二者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影响。

关键词:道家;儒家;美学思想;比较;一、美学的定义美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學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与文艺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谈到美学,“艺术”这一词语就必定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诸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以及戏剧演出都无一不是艺术现象,不体现着其所在时代人们的审关意识,但人们往往会忽略了关学思想本来就是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事实。

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促使人类的认识能力不断发展,当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类便从神话传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认识世界并进行思考。

由此,产生了哲学和哲学家。

不得不承认的就是,这些哲学家们就是关学思想最初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是他们将人们潜意识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艺术现象的审关观念发展成了关学思想,继而创造出美学学科。

老子的道家语言美学思想及其影响一瞥

老子的道家语言美学思想及其影响一瞥

老子的道家语言美学思想及其影响一瞥
苗顺利
【期刊名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027)006
【摘要】本文是在初步探讨老子的道家语言美学思想及其对我国后来的语言文学艺术的影响,并以今天的修辞学、语用学及文艺美学的角度来寻求与其相通之处.【总页数】2页(P117-118)
【作者】苗顺利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汉语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大道无形而画中有意——论老庄道家哲学美学思想对文人画审美取向的影响 [J], 闫文奇
2.道家美学思想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J], 张璐莹;
3.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的影响 [J], 高扬鹏
4.从荆浩《笔法记》中看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J], 陈星宇
5.浅析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J], 陆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是互补的。

儒、道、释也常常合流。

在封?建社?会中,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的主线,那么,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就是内外两条重要的副线。

儒、道作为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结晶,有其相同的一面,如两者都求其身心内外谐调的价值观及以“人生至道”为重心的结构体?系,都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总体风格。

但儒、道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琴键弹奏出的凝重的主调,那么,道?家、佛教思想则是不时泛出的轻快的和?弦。

道、释二者之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更深远的,当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论语》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就包含了后来孟子所主张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后来的儒家继承了兼善的精神,道?家则本着“无为”之旨,发展了独善的精神。

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人世和消极避世的思想往往是相反相成,彼此消长,此起彼伏的,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极为鲜明的表现。

如果说,“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趋向,那么,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也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艺术意念。

当然,“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仍然是那些处於“穷”时而遗世独?立的知识分?子的主导的心理定势。

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天成,即美和艺术的独?立。

如果前者由於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

应该注意的是,老庄思想还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形式的两个方面:第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章》)的观点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辩证?法,指出“虚可以存实,无可以生有。

”对於形成中国文艺含蓄?精炼的艺术表现形态上的几个特点,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的表现方法,善於创造“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比如宋玉写美?女之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无一句实写美?女的身高与肤色,却让人感到不可言喻的美。

中国人在艺术上是聪明的,并不愿意使尽浑身解数向人们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甚么,而把艺术感觉、艺术想象的空间留给人们,让人们自己去品味、揣摩、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

第二,“大制不割”,“道法自然”。

从表现形态上来看,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揭?示了艺术以少胜多,无?中?生?有的奥秘。

而“大制不割”(《老?子·二十八章》) 、“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则是从另一方面把握了艺术中的“有”和“无”的辩证关系的。

“不割”即强调一种自然的完整性,强调自然的纯朴、素仆、浑朴。

然而,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来“法”形而下的自然,可见,这里所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美。

因而,中国艺术家向来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之痕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大多数中国作家毕生孜孜兀兀追求不止的艺术境界的写照,也是他们艺术道路的写照。

由於上述两个方面,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抵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任真,中国文学则喜欢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学倾向於锋芒毕露的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倾向於绵里藏针的机智微妙;西方文学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尚尺幅万里的浓缩。

当然艺术现象本身永远比对它的概括抽象富有生机,我们也知道,中西文学之间有共同的诗心文心,西方文学中也有其委婉、含蓄、微妙、简隽,中国文学也具有直接、深广、铺张、热烈,绝非判然而分为此岸和不可到达的彼岸的。

但审美理想在总的倾向上的差异也是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