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马克思在少年时代是康德、费希特哲学的追 随者 曾经以康德—费希特哲学为理论前提尝试构 建法哲学体系 而康德—费希特哲学所具有的“现实的东西 和应有的东西的巨大差距”,使马克思后来 考虑用黑格尔哲学来克服
浪漫主义绘画
席里柯(1781~1824) 《梅杜萨之筏》
德拉克洛瓦(1798~1863) 》 《自由领导人民》
2)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发挥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的第一 种思想。 自我意识替代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从绝对 精神的环节变为对应物。 自我意识是人类在历史中产生的“绝对认 识”,同时又是一个绝对的能动的主体,它是万 物的本原,是一切历史行为和实践活动的指导 原则和创造因素
世界历史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史,自我意识的发 展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它从自身出发,走 向异化(否定),再经过“批判”(否定之否定)而 复归于自身,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自我意识 哲学又叫“批判哲学” 强调个体性,个体的自我意识外化于客观。 黑格尔追求普遍的绝对精神的外化,而青年 黑格尔派追求个体精神的外化。
“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 上盖屋安家那样,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后就 起来反对现象视界。现在黑格尔哲学正是这 样。”——《马恩全集》40卷P136
“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那个要征服世界的、 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永远用伊壁 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 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的 意见的人。’哲学并不隐瞒这一点。普罗米修斯承 认到:老实说,我痛恨所有的神。这是哲学的自白, 它自己的格言,借以表示它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 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马克思《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计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世界统一于物质)即学即练(2)一、单项选择题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
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B.唯物与唯心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D.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2.老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
A.唯心主义宿命论B.唯物主义决定论C.相对主义诡辩论D.唯意志论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4.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5.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
A.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精神B.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与意识C.把世界的本原归于上帝创造的D.把世界的本原归于物质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
A.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原理B.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原理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D.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原理8.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题号正确答案1C2C3C4C5D6C7C8B二、多项选择题9.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认为()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B.世界的本质是精华的C.运动是绝对的D.时空是相对的E.世界是以一定的时空形式,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永恒运动的物质10.下列各项属于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表现的有()A.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的C.意识能认识客观世界D.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E.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11.下列各项属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有()A.唯物主义一元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二元论D.运动观上的绝对论E.唯心主义一元论12.规律具有如下特点()A.客观性B.稳定性C.普遍性D.随意性E.重复性13.所谓相互静止是指()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静止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一事物对它事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E.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14.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是()A.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B.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是由无数有限时空构成D.时空的有限性是由无数无限时空构成E.时空无限性存在于有限性之中,并通过时空有限性表现出来1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当作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
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永 恒的思想主题 第一,从天国的批判转向尘世的批判 第二,阐明人类解放高于政治解放 第三,探索人类解放的实现力量 第四,追寻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的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 是实践基础上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相统一的开 放、发展着的理论体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 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强烈实践性的理论体系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特点,它表现在两个 方面:
第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 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理论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有广义和 狭义之分
1.“辩证唯物主义”标示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 理论内容上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性质
●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 合起来
●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统一 的基础上又把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
2.与“辩证唯物主义”概念相关的两个理论问题
●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属于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于人类历史 的辩证唯物的理解 ,二者并不是平行并列的“两大块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与列宁的 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列宁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发展的新阶段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使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识论系统化。二是在《哲学笔记》初拟了唯物辩证 法体系的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
(1)历史上的文本; (2)后人概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3)一种学派; (4)意识形态; (5)现实的运动。
1837年底:
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
1840、下半年—1841、3:写作并完成博士论文,获博士学位; 1842、1—1843、3:在莱茵报工作;43、6,与燕妮结婚; 1843、3—44、3: 1844、4—8: 1845、2、3: 1848、1: 在巴黎与人合作办《德法年鉴》,创刊号即停刊; 流亡巴黎时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被驱逐出巴黎,迁往比利时布鲁塞尔,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共产党宣言》写作,并于2、24在伦敦出版;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和发展(详述待 后);
(四)社会人格:
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精神领袖。
马克思生平简介:
1818、5、5: 1835、9、24: 1836、10、22: 生于德国特里尔市一个律师家庭; 毕业于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 1835、10、15—36、8:依父命在波恩大学法律系读书;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 (3)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讨论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共先进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目的要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 ,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 、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思修教材第二章
思修教材第二章思修教材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的。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具有矛盾性和动力,强调事物的质变是通过量变积累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思考框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要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要对待事物的矛盾性、多样性和辩证关系。
实证主义注重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论证理论的科学性,强调要以实际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19世纪中叶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随后,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和改造现实生活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致力于解决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赋予了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工具,使我们能够辨别真理和谬误,深刻理解社会规律。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和原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对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宗教信仰的复兴、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多元等。
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延伸,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世界物质统一性-PPT课件
六、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证明
2、实事求是及其哲学依据
北航校歌《仰望星空》能否千古不朽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兰亭序》为何千古不朽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 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 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赤壁怀古》为何千古不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 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人类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
3、基督教的观点
4、近代唯物主义者的思考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 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 写、摄影、反映。 ——列宁
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物质的根本特征 3、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5、物质的固有属性
仰望星空
词:温家宝 曲:天助 仰望星空.flv
永恒的问题/主题
宇宙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2真理与价值-文档资料
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 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 无所谓谬误。
认识
互相依赖 互为条件
真理
谬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
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
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 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 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应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 证转化的。 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的错误。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标准是无可替代的 任何认识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知其是 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 实践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须经多次检验 • 每次的实践检验总是有限的,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 任何时候都有暂时无法检验的认识成果 既要坚信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权威性;又不能将 实践标准绝对化、凝固化。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 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 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 条件性、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 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 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
第0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总结:
总之, 以往的哲学尽管积累了许多有益 的思想成果, 但已无法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真正说明人对世界的现实关系。 时代 需要和哲学的现实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差 距。 消除这一差距, 创立适应新的时代 要求、 能够指导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 和人类解放的新世界观, 已经成为刻不 容缓的任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
对比: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政治解放: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实现了政治国家与宗教的分离, 使 人们获得了宗教信仰自由, 同时废除了等级制, 规定了公民在政治上 和法律上的平等 。
政治解放是有限的、不彻底的解放。它没有触动旧社会大厦的柱——私 有制,这实质上是以经济等级取代了政治等级,政治解放所实现的平等 只能是形式上的平等, 它所实现的解放也只能是有产者的解放, 而不 是全人类的解放。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内容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赖以创立并获得发展的时代, 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始形成的 代。马克思、恩格斯自觉地意识到了这一历史 任务并对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作出深刻的哲学论 证,从而使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成为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主题。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主体
是有其能动性的, 但能动的主体不能脱离客观 的物质基础。 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 一的基础上,既发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又发 现主体能动性的物质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彻底消除了自然界和人类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章练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不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E、辩证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B、C、D、E )A、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B、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C、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D、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E、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A、B)A、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不仅是认识与被认识,而且是与被改造的关系C、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D、主观与客体的关系E、主体与客观的关系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不同表现在(A、B、C)A、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C、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D、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E、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有(A、B、C、D、E)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C、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E、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6、真理是客观的,这是说(A、D)A、真理从内容上说是客观的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真理从形式上说是客观的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E、认识真理是物质性的活动7、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A、B、C、D、E)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B、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C、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E、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8、以下关于哲学中的“价值”范畴及其特性的阐述,正确的有(A、B、C、D、E )A、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B、价值具有主体性C、价值具有客观性D、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E、价值具有多维性9、任何真理都是(A、B、C、E)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B、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C、具体真理D、不可能向谬误转化的E、从相对真理不断地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过程10、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具体表现在(A、B、C、D、E)A、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是消极、直观的反映论B、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C、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D、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E、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具有摹写性和创造性;旧唯物主义只看到认识的摹写性11、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 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 社会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 会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它们在矛盾运动 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06
CATALOGUE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回顾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 反作用。
实践的本质与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 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 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像。
意识的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地认 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的反映形式
意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 ,以抽象的形式反映物质世界。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
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表现为从感性认识 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
践的能动的飞跃。
下章预告
重点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关系、生 产力等。
预习内容
请学生预习第三章,了解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的含义及相互关系,思考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 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手段
PPT演示、视频资料、在线互动平台
02
CATALOGUE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和特点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其特点包括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2真理与价值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标准是无可替代的 任何认识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知其是 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 实践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须经多次检验 • 每次的实践检验总是有限的,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 任何时候都有暂时无法检验的认识成果
既要坚信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权威性;又不能将实践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
标。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的统一。
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
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主体
(需要)
实践 价值关系
客体
(属性)
客观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有用无用?
是好是坏? 大学期间谈恋爱是好还是坏呢? 孰利孰弊? 建三峡工程是利还是弊? 是善是恶?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苏格拉底 殉道
是什么 怎么样 认识 和 实践
真理 问题
目 标
为什么
好、坏 利、弊 价值 问题
价值及其特征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
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
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
识出发,也可以引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取
向。
正确的评价观是现今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 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 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章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运动不能离开物质 载体单独存在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社会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物质无非是各 种实物的总和,而 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个总和中抽象出来 的。
科学物质观: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能被人的意识反映
科学物质观产生的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巨大飞跃 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与唯 心主义、旧唯物主义、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严 整性和彻底性奠定了坚实的理不变。
董仲舒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 有不运动的物质 动者恒动, 静者恒静。外力, 只有外力才是改 变事物运动状态 的唯一原因。
牛顿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运动总有物质载体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运动
生物运动
高 级
化学运动
高级运动源于 并包含低级运动, 但不能把高级运动 简单地归结为低级 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 各运动形式可以相 互转化。
物理运动
机械运动
低 级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三、空间和时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空间时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一)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
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这里所说的近代是指西方从15世纪到19世纪这段 历史,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上形成了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它根据近代科学研究的成就, 把物质看 作是原子,并认为原子的属性(广延性和不可分 不可入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这种物质观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直观猜测 的缺陷,有了科学的根据,并用这种物质观批判 宗教唯心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但这种物质观仍有严重缺陷,它的历史局限性表 现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混淆了 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
两种错误倾向
第二章
两种错误倾向
可 方 方 。 可 生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 方 不 死 人连一次也 可 , 不能踏进同一 , 方 方 死 条河流。 不 方 ——克鲁底诺 可 生 庄 方 ;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子
——
第二章
(三)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广 延性表现——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体积、形 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水是万物的本原
“从泰勒士起,我们才真 正开始了我们的哲学史” — —黑格尔
这里所说的古代是指人类认识史上的古代,它包括奴 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在这个历史阶段形成了朴素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观点。 古希腊时期哲学家的观点: 特德 谟 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 克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无限”是 利 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 利赫 界的本原; 特拉 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 克 本原;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
第02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工程
2021/6/7
13
• 意识形态的神圣外衣的背后,实际上就是阶级的利益。 当然,马克思还指出,意识形态的这种虚假性,并不 能被简单地归结为欺骗。从认识论的方面看,特定的 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虚假性,主要是建立在把客观现实 的某些方面加以绝对化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特定 的意识形态总是产生并适应于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 社会需要的。社会发展的不成熟往往会使人们产生某 种不成熟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和各种社会关 系的成熟发展,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也会更加深 入和具体,意识形态会在这种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 某些不切实际的性质。
2021/6/7
4
目录
第三节 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批判 • 一、批判拉萨尔主义的改良主义主张,提出过渡时期
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 •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的“自由国家”论,揭示国家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 • 三、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权威
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1/6/7
5
2021/6/7
6
第一节 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
2021/6/7
7
一、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理论的新概括
•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 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 第二章
一、选择题 I :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A. B. 反映论的观点C. 辩证观点D. 唯物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 (C)B. 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人C.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D. 具有创造能力的人3.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 (D)自然界C. 客观世界D.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 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一观点说明 (A)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这表明 ( B)A.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 (D)A.B. 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后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 前者的源泉是实践,后者的源泉是书本知识D. 前者是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认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 (包括从书本中) 得到的知识7. 从根本上说 , 认识的唯一来源是 ( A)A. 社会实践B. 感性认识C. 客观世界D. 理性认识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A. B.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思维一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题库(共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0题)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唯心主义的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意志决定一切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三、辨析题:(10题)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对立表现为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告诉我们A 事必躬亲B 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C 无需学习间接经验D 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3 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A 属于认识过程的基本范畴B 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C 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D.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范畴4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 是不可靠的C. 没有客观依据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5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C.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D.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7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因为A.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B.揭示了认识的对象、来源和作用C.达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 承认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8 客观真理是指A.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B. 认识的客体C. 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D.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9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10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社会历史性的11、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A、主观与客观的关系B、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2、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 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B.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C.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D. 科学实验的活动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能动反映论与消极被动反映论的对立D、反映论与先验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4、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中的经验论D、认识论中的唯理论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16、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抽象、具体、在抽象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概念、判断、推理1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1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 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 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 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 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19、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 直接性B. 主观性C. 摹写性D. 抽象性20、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 )A.真理的不确定性 B.思维的非至上性C.真理的相对性 D.真理的绝对性2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
这件事说明A.认识具有前瞻性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不断发展的D.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22、在头脑中回忆起苹果的形状、颜色、气味和滋味,这种反映形式属于()A.概念B.表象C.知觉D.感觉23、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发明的杀虫农药DDT,因其药效稳定,一度在世界各国大量生产、使用,因此米勒于1948年获诺贝尔奖。
但后来在使用DDT的实践中发现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又被绝大多数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
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B.人们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C.人们的认识是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D.人们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24、下列说法中,符合马克思主义检验真理标准观点的是()A.以实践的效果定是非B.以伟人之言论定是非C.以众人之意见定是非D.以自己的认识定是非25、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D.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6、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 )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2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是A·个性共性的关系 B.特殊一般的关系c·对立统一的关系 D.原因结果的关系2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A.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B.是相对的C.是绝对的 D.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相对的29、在真理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就必须承认真理具有A.相对性 B.绝对性c.客观性 D.主观性30、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 D.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3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矛盾的观点 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3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 D.主观主义3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观点是A.马克思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34、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基本形式有A.感觉、知觉、概念 B.感觉、知觉、表象C.概念、判断、推理 D.知觉、表象、推理35、在认识的两次飞跃中,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更为重要。
下列选项中。
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B、汇总材料,’去伪存真C.科学抽象,形成理论 D.制定方案,付诸实践36、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所给出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目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真理的相对性是指()A.真理是错误的B.真理是过程,有待发展C.对事物反映的深度总是有限D.真理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个部分的正确反映E.根本没有绝对真理2、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在于A.强调理论的预见性B.把认识的某个方面绝对化C. 把理性、概念夸大成脱离了物质的绝对D.把感觉夸大成派生物质的本源E. 把感觉当成主客观之间的桥梁3、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A. 感性材料十分丰富B.感性材料合乎实际C. 用辩证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D. 用科学的观点分析、概括感性材料E. 用科学技术手段搜集、整理感性材料4、实践决定认识表现为( )。
A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E 实践是认识的过程5、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是错误的,B、真理是过程,有待发展,C、对事物反映的深度总是有限,D、真理是对整个世界的某一个部分的正确反映E、真理是有适用范围的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 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因素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E.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7、感觉和概念的区别在于( )A.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形式B.感觉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C.感觉具有直接性,概念具有间接性D.感觉不可靠,概念真实可靠E.感觉具有形象性,概念具有抽象性8、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C.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D.真理就是客观事物E.真理是认识发展的终点9、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A通过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B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E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10、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相对真理机械相加的过程B、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C、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D、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E、真理和谬论不断斗争的过程11、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活体现的哲理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E、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1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 生产实践B 科学实验C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 艺术实践E 体育运动13、感性认识的特点有( )。
A 间接性B 具体性C 抽象性D 直接性E 可靠性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观客体的反映B 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C 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 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E 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15、在真理标准的问题上,下列说法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B. 统治者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C. 多数人认为正确的就是真理D. 经过实践反复证实的就是真理E. 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就是真理1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实践不断.A.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B.为人们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D.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E.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17、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 )A、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B、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C、反对主观认识落后于实践的保守错误D、反对主观认识超越历史阶段强行推移实践进程的冒险错误E、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实践的“左”的或“右”的错误18、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必须划清的几个基本界限是A、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界限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D、.辩证唯物主义与庸俗进化论的界限E.、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反映论的界限19、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B.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C.人们的认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E.人们的认识受到实践经验、知识结构和水平的限制20、下列选项中,属于正确实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条件的有A.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c.把关于事物的认识和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D.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E.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21、客体与客观存在的区别是( )A、一切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都是客体B.部分客观存在的是客体,客观存在的不完全是客体C、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D.客观存在的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E.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客体还包括精神客体2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其基本特点有( ) A.客观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自然本能性E.主观随意性23、“有用就是真理”的错误在于( )A、把真理性和有用性等同起来 B.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C.歪曲了真理的本质D.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论E.把真理客观性与价值取向等同2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关系的有(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真实可靠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25、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真理与谬误关系的有( )A.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B.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C.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D.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E.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确或者错误,然后说明理由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