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_图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呢。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理解自然的大门。
咱先说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里对自然的看法吧。
在这个观点里,自然可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就像一个大家庭里的一员,和人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看啊,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吃的、穿的、住的,就像一个超级大的宝藏库。
这就好比是一位无私的长辈,总是默默地给予我们一切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树木给我们木材建房子,土地让我们种粮食,河流给我们水来喝和灌溉。
这关系多紧密呀,你能说自然和我们人类是毫无关联的吗?肯定不能呀。
再深入一点看呢,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还强调自然的客观性。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自然有它自己的规律,就像火车得在铁轨上跑一样。
我们不能违背这些规律。
比如说,四季更替,这是自然的规律。
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休养,这是大自然早就安排好的节奏。
要是有人非得冬天去播种,还想着能收获,那不是自讨苦吃嘛。
这就像你非要让白天变成黑夜,黑夜变成白天,那整个世界不就乱套了嘛。
而且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还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
人类可不是自然的主宰,我们更像是自然的孩子。
我们依赖着自然,享受着自然的馈赠。
你想啊,要是没有大自然,我们能生存下去吗?肯定不能呀。
我们虽然有智慧,可以改造自然,但是这种改造得是合理的,得遵循自然规律。
就像我们建房子,不能把房子建在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山坡下吧。
这就像小孩子在大人的怀抱里玩耍,虽然可以动一动这儿,动一动那儿,但是不能太任性,要是太任性了,大人也会生气的,大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对待环境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现在环境被破坏得挺严重的,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正确认识到我们和自然的关系。
就像一个人总在自己家里搞破坏,把墙砸了,把家具弄坏了,那这个家还能住吗?同样的,我们要是把大自然弄得千疮百孔,那我们自己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我们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大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以雕塑为例:铜是其质料,某人的形状是其 形式,雕塑家是其动力,为了达到这样一座雕 像就是其雕刻的目的 以建房为例:砖瓦是其质料,房屋的设计是 其形式,建筑师是其动力,房屋的使用是其目 的
5
学习自然观的意义
第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可以启迪人生观。以“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 为例 第三,深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第四,可以帮助我们更广泛地了解人类文化, 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6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7
古希腊自然哲学
35
参考文献:
《道德经》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杨适 《哲学的童年》
36
思考题(上):
1. 您认为古希腊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哪些因素对于我 们搞好今天的工作特别重要?您个人觉得自己在哪 方面比较薄弱,需要加以充实提高? 2. 根据您的认识,您认为古希腊和中国古代自然观中 存在哪些可能不利于我们今天工作的因素和成分? 3. 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丰富技术发明的国度,您认为 在思想观念上有哪些因素可能促进了技术的发明, 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利用并继续发扬这些因素?
8
米利都学派
共同特点:探求一种组成万物的始基。注重质料因。 (朴素的Materialism)科学与哲学思维的原则: 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再从原理说 明更多的现象。 1、泰勒斯(Thales) “万物源于水”:万物都要靠水分来滋润,动植物 都要靠水来生长,万物的种子的本性都是潮湿 的…… 2、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无限、无定形 3、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se):气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完整的系统分析包括系统的目标分析、结 构分析、功能分析、环境分析和动态分析 等。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6
• 系统综合 是把研究、创造和发明对象 看出是系统综合整体,并对该系统及 其要素、层次、结构、功能、联系方 式、发展趋势等进行辩证综合的考察 以取得创造性成果的思维方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自然界的物质性主要回答存在着的“是什 么”的问题;
而“如何存在”由系统方式和运动形式来 回答。
• (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 (2)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 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2
中“用 田田系 忌忌统 获赛的 胜马观 的”点 原典分 因故析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整体性。核心——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 (3)最优化。选择最佳实施方案。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3
(4)动态性。任何现实的系统都处于动态 的活系统”,系统总是动态的,永远 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5)模型化。真实系统模型化,放大或 缩小了的实物模型、数学模型、符号 系统模型等。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1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年代
以能动性为主的 实践。
能动性与受动性 相统一的实践。
4
自然观的基本问题
自然界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自然界基本组成是什么?自然万物有无一定的联系、结
构和秩序
自然界运动变化问题
自然界是永恒的,还是有变化发展?运动变化的原因是
什么?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只探讨纯粹自然本原的问
题,未涉及人类社会,不被民众所理解,难以满 足其需要。古希腊中晚期的一些自然哲学家虽然 也探讨了一些人生、幸福等问题,促使哲学伦理 化,但是也不能满足民众需要。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不被民众所理解, 难以满足其需求;一些自然哲学家在解释人类社 会现象时,仍坚持唯心主义立场,他们的观点也 参杂着宿命论和迷信等因素,仍然不能满足民众 需要。
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 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 变的。 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 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 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 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
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自然哲学是在农业和手工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
动分工的社会条件下,以天文、数学等为基础形 成的整体知识形态,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的 产物。 自然哲学冲破原始宗教神话世界观的桎梏,从哲 学角度凭借经验和观察思考自然界,为朴素唯物 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1-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人工、生态)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1)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人()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从“自在自然”到“人工自然”A A 自在的自然•传统自然观研究的自然界,是“自在自然”(nature in itself),亦称“纯自然”,就是“原始发生着的自然界”,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存在先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50页)。
•人化自然“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是马克思在《1844年是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他在对自然的理解中引入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阐发了“人化自然”的思想。
的思想•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它包含着双重含义:一是自然成为人所认识、反映的对象;二是自然界成为人改造的对象二是自然界成为人改造的对象。
•因此,“人化自然”既有人尚未改造但已经被认识、被理解了的自然,可以称它为“天然自然认识被理解了的自然可以称它为“天然自然”( natural nature)或“自在自然”,又有已被人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已被人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的活动烙印的自然可以称它为“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自“人化自然”(humanized nature)既有“天然自然”( natural nature)或“自在自然”,又有“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 。
“(artificial nature)•人化自然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
首先,传统自然观研究的自然界,是“自在自然”,存在局限。
其次,如不研究人工自然,那么自然观就会严重脱离人类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ppt

一、系统自然观
(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 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 整体。(整体性)
一、系统自然观
(3)一切物质系统都具有其特殊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恩格斯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 c、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d、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
第二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 和发展的观点。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 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 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马克思主义自 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 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人工自然”的三个层次
人工自然III 1、人类创造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实物系
统 2、人类将创造出的体现人物质性的新世
界 3、同时完成对自身的彻底改造使人类具
有无限的力量
二、人工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 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 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 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 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布鲁诺之宇宙无限论 (打碎天球)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16、17世纪自然科学之革命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与观点基本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与意识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_图文

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旧的哲学自然观、特别是黑 格尔哲学的自然观的积极扬弃。马克思、恩格斯不 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 位,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 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确立 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既从实 践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分化与对立,又从实践去探寻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揭示了人与自然关 系的全部奥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自然观。
7
①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一方面,自然是精神发展的产物,自然必须通过精神才能获得理解。 康德认为自然的规律是由人的经验赋予的,即“人为自然立法”。谢林
否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他认为自然只是精神的客体化形式。在谢林之 后,黑格尔将这一观点作了最为彻底的发挥,自然界成为精神发展的一 个环节或阶段。他们的这种理解,意味着自然是与精神相统一的自然, 而不是外在于人的自然。 另一方面,自然是一个辩证运动的有机整体。康德在探讨宇宙的起源问 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在这一假说中,康德运用一种辩证的、 生成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然,描绘了宇宙万物辩证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图景。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先前自然观的辩证法因素,他把自然看 作一个由各个发展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每个阶段以前一阶段为基础。 他们关于自然的这些辩证理解,部分地克服了以往自然观的机械论或形 而上学的缺陷。
一的存在方式,人是一种完完全全的自然存在物。 3. 正因为人是一种彻底的自然存在物,所以人在任何
时候都应当服从自然的规律。“人是自然的产物, 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越出自然, 哪怕是通过思维,也不能离开自然一步” 4. 人只能凭借感觉经验与自然发生联系,人的任何认 识和研究都应当求助于物理学和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什么是哲学的自然观
哲学意义上的自然观:不能简单地说,是关于自然界 本身的哲学理论,是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自然界 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诸多观点 的总和。
哲学的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特别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 学理论。
哲学自然观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说明自然界本身,而在 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理解和阐释,以便为人们处 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某种规范和指导。
7
①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一方面,自然是精神发展的产物,自然必须通过精神才能获得理解。 康德认为自然的规律是由人的经验赋予的,即“人为自然立法”。谢林
否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他认为自然只是精神的客体化形式。在谢林之 后,黑格尔将这一观点作了最为彻底的发挥,自然界成为精神发展的一 个环节或阶段。他们的这种理解,意味着自然是与精神相统一的自然, 而不是外在于人的自然。 另一方面,自然是一个辩证运动的有机整体。康德在探讨宇宙的起源问 题时,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在这一假说中,康德运用一种辩证的、 生成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然,描绘了宇宙万物辩证运动、变化和发 展的图景。黑格尔继承并发展了先前自然观的辩证法因素,他把自然看 作一个由各个发展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每个阶段以前一阶段为基础。 他们关于自然的这些辩证理解,部分地克服了以往自然观的机械论或形 而上学的缺陷。
2
二、自然哲学(自然观)的演变
西方自然哲学大体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 1. 古希腊的“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2. 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3. 近代的机械自然观 4.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3
1.古希腊的“万物有灵”的自 然观
自然界是一个运动着并充满着灵魂的有机体。 1. 自然是运动着的。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这与费尔巴哈抛
弃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
9
比较
机械论
有机论
在说明自然界的细节 上有优势
采取一种客观的、科 学的立场,强调客体 的意义和价值
在说明自然界的整体 图景方面更有说服力
采取一种主观的、目 的论的立场,强调主 体的意义和价值
5
3.近代的机械自然观
1. 重视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认为自然事物的运动总是遵循一定 的秩序和规律,它不仅要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还要揭示出其中 的自然规律。
2. 这种自然观受到当时哲学中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而带
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将自然视为一个没有生命的机械体系。
3. 由于这种自然观所带有的机械论色彩,自然事物的运动变化 常常被看作是外界的力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否认自然事物运 动和变化的根源来自于其自身。(牛顿的“第一推动力”) 这个世界的最初原因则只能归于上帝而无法从科学原理中获 得。有泛神论的色彩。
上帝创世说。《圣经·创世记》叙述了上帝在六天之 内创造自然万物和人的过程,这一思想被后来的中世 纪哲学家们反复地论证和阐释。根据创世说,上帝从 无中创造出整个世界包括人和自然,上帝既是世界的 创造者也是世界的支配者;同时,按照上帝的旨意, 人是自然万物的管理者和统治者。
神学自然观第一次提出了自然与人的区分问题,即人 第一次从自然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存在物,尽 管这种区分是以贬低自然为代价的。而且,这种通过 贬低自然来区分人与自然的做法,也为近代欧洲出现 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埋下了伏笔。
11
1.从根本上克服了旧自然观中的唯心主义因素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自然,自然是人的感性活动 或实践的前提、对象和结果。——强调自然的物质 性与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 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 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 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 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 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 它过去、现在、未 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2. 自然是有灵魂的。世界万物被看作是充满灵魂的, 追问隐藏在自然万物背后的这一灵魂究竟是什么。 3. 自然是一个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万事万物是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4
2.中世纪的神学自然观
1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旧的哲学自然观、特别是黑 格尔哲学的自然观的积极扬弃。马克思、恩格斯不 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 位,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 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确立 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既从实 践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分化与对立,又从实践去探寻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揭示了人与自然关 系的全部奥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的自然观。
8
②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 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角度,指出自然是整个世界(包括人) 的根据。“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是来自思维。 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 存在的根据在它自身中” ;并且,“自然是与存在没有区别 的实体,人是与存在有区别的实体。没有区别的实体是有区 别的实体的根据——所以自然是人的根据”
4. 在这种机械自然观的支配下,自然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
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自然只是外在于人
的、被人认识和利用的对象,人作为主体可以任意地处置自
然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二者是尖锐对立的。
6
4.德国古典哲学的(有机论)自然观
以康德、谢林、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唯 心主义的辩证自然观;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唯物主义的自 然观。
2.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指出,自然是哲学和科学的基础和对象。 “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惟一的,普 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本学连同自然学当作普遍 的科学。”
3. 认为人只能通过对象才能实现自身的本质(已经非常接近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人化思想),但由于费尔巴哈是从直观
的角度来理解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他最终未能从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