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漫游原理
无线漫游技术在WLAN中的部署与应用

无线漫游技术在WLAN中的部署与应用一、无线漫游技术的基本原理无线漫游技术是指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时,可以在不同的接入点之间自由切换,保证通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WLAN中,无线漫游技术主要依靠接入点之间的协作和信号的传输来实现。
当移动终端设备从一个接入点移动到另一个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内时,接收到另一个接入点的信号,就会自动切换到新的接入点上。
无线漫游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接入点间的协同在WLAN中,不同的接入点之间会进行协商和同步,以保证移动终端设备在切换接入点时能够顺利进行。
接入点之间会交换称为漫游通告(Roaming Announcement)的信息,告知其他接入点自己的状态和可提供的服务。
当移动终端设备需要切换接入点时,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找到最适合的接入点进行连接。
2. 信号的传输无线漫游技术还依赖于信号的传输,即移动终端设备通过检测周围的信号强度来确定相邻接入点的位置和质量,从而决定是否切换到其他接入点。
接入点也会定期广播自己的信号强度和质量信息,供移动终端设备参考。
3. 手机终端设备的判断与切换移动终端设备也会根据自身的判断来进行接入点的切换。
当当前接入点的信号质量较差或者信号强度不足时,移动终端设备会主动寻找周围更优质的接入点进行切换,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无线漫游技术在WLAN中的部署无线漫游技术的部署需要考虑到网络拓扑结构、接入点的覆盖范围和信号覆盖质量等因素。
在WLAN中,通常会选择以下几种部署方式来实现无线漫游技术。
1. 重叠覆盖式部署重叠覆盖式部署是指在不同的区域内部署多个接入点,使它们的覆盖范围有一定的重叠,这样就可以实现接入点之间的平滑切换。
重叠覆盖式部署可以提高整体的网络覆盖范围和容量,同时也可以增强用户在移动时的无线信号覆盖质量,实现无缝的网络覆盖。
2. Mesh网络部署Mesh网络是一种使用多个接入点组成网状拓扑结构的无线网络,各个接入点之间可以通过无线链路相互通信和转发数据。
漫游工作原理

漫游工作原理
漫游工作是指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在一个网络服务范围内随意切换网络的功能。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手机或平板电脑首先会搜索附近的无线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是Wi-Fi、蜂窝网络(如4G LTE)或其他无线网络。
2. 设备会按照一定的优先级顺序评估这些信号的质量和可用性。
它会考虑信号的强度、稳定性和延迟等因素。
根据这些评估,设备会选择最佳的网络。
3. 一旦设备确定了最佳网络,它会自动切换到该网络,并开始连接到网络上。
这一过程中可能还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等步骤。
4. 设备在连接到网络后,就可以通过该网络访问互联网和其他服务。
它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进行网页浏览、应用程序使用等操作。
5. 在设备离开当前网络的服务范围之后,它会重新搜索附近的信号,并重复上述步骤以切换到其他网络。
这样,设备就能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漫游。
总的来说,漫游工作原理是通过搜索、选择和连接到可用的网络信号,使移动设备能够在不同网络之间切换,以获得最佳的网络连接并访问互联网和其他服务。
无线漫游数据转发原理

无线漫游的数据转发原理主要涉及两个步骤:
1. 切换检测与关联:当STA(Station,终端)检测到需要从一个AP(Access Point,接入点)切换到另一个AP时,它会通过发送Probe请求来寻找满足漫游条件的AP。
新的AP在收到请求后,会对STA进行应答,STA在收到应答后,会对其进行评估,确定要与哪个AP关联。
2. 数据转发:在二层漫游和三层漫游中,数据转发的方式有所不同。
* 二层漫游时,数据转发主要通过MAC层完成。
当STA 从一个AP切换到另一个AP时,只需要更新与新AP的关联,而不需要重新建立连接。
* 三层漫游时,数据转发涉及到更多的协议层,如IP和TCP等。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隧道转发或直接转发的方式。
隧道转发是指将数据包通过家乡代理(AC)和外地代理(FAC)之间的隧道进行转发。
直接转发是指数据包直接从家乡代理发送到外地代理。
请注意,具体的漫游实现方式可能会因不同的设备和网络配置而有所不同。
上述原理是无线漫游的一般性描述,实际操作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wifi漫游原理

wifi漫游原理Wi-Fi漫游是一种无线网络连接管理技术,允许用户在不同的Wi-Fi网络之间无缝切换而不会中断网络连接。
漫游的原理涉及三个主要的参与者:移动设备、源无线访问点(AP)和目标AP。
首先,移动设备在附近扫描可用的Wi-Fi网络。
这些网络由AP广播其存在,并包含唯一的网络标识符,也称为服务集标识(SSID)。
移动设备将所发现的AP及其SSID列表记录下来。
当移动设备决定要切换到另一个网络时,它会发送一个带有请求的认证消息给目标AP。
目标AP会确认设备的合法性,并请求设备提供必要的身份验证信息,例如Wi-Fi网络的密码。
一旦移动设备通过身份验证,目标AP会与源AP通信,并共享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设备的IP地址和活动会话状态。
源AP会传输所有待处理的数据包到目标AP,并在切换完成后从其缓冲区中删除这些数据包。
同时,目标AP与移动设备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网络连接,并开始交换数据包。
移动设备随后将其网络连接从源AP切换到目标AP,确保持续的网络连接,并在没有用户感知到的情况下实现无缝漫游。
需要注意的是,Wi-Fi漫游的成功与AP之间的无线信号强度、移动设备的能力以及网络设备之间的协议和兼容性也有关系。
较强的信号和高性能移动设备能够提供更稳定的漫游体验。
同时,Wi-Fi网络基础设施也需要支持漫游协议和标准,如IEEE 802.11k、802.11r和802.11v等。
总体来说,Wi-Fi漫游通过让用户从一个Wi-Fi网络平滑地切换到另一个Wi-Fi网络,提供了无缝的连接体验,确保了用户在移动时仍能保持稳定的互联网连接。
这在如今的移动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我们越来越依赖无线网络来进行各种在线活动。
无线网络技术-WLAN漫游

AC2
AP1
信道1
STA
AP2
信道6
漫游 STA
4
WLAN漫游目的
WLAN漫游策略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避免漫游过程中的认证时间过长导致丢包甚至业务中断 保证用户授权信息不变 保证用户IP地址不变
5
目录
1.漫游概念介绍
2.漫游基本原理介绍
3.漫游应用场景
6
漫游切换过程 (1/3)
切换检测:当STA检测到要发生快速切换时,将向各信道发送切换请求。
AP1 信道1
AP2 信道6
STA SSID:HUAWEI
漫游
STA SSID:HUAWEI
15
大型企业WLAN漫游
AC1
大
区域1
中
型
企
业
AP1
STA
AC间隧道
漫游
AC2
区域2
AP2 STA
16
WLAN漫游应用场景
会议
室
网络 实验 室
礼堂
图书 馆
体育
教室
场
宿舍
迎新
大道
17
本节总结
漫游的基本概念 漫游的工作原理 漫游的应用场景
直接转发模式:
HAC
FAC
AC间隧道
CAPWAP隧道 CAPWAP隧道
HAP
VLAN10
VLAN20
漫游 STA
FAP STA
漫游前报文走向
漫游后报文走向 设置AC为家乡代 理后报文走向
13
目录
1.漫游概念介绍 2.漫游基本原理介绍
3.漫游应用场景
1 4
小型企业WLAN漫游
小型企业
AC
无线漫游技术在WLAN中的部署与应用

无线漫游技术在WLAN中的部署与应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无线网络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大型场所、企业办公环境、校园等地方,大家常常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保持网络畅通。
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无线局域网(WLAN)的无线漫游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线漫游技术可以让用户在不同的接入点之间自动切换,保持网络连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无线漫游技术在WLAN中的部署与应用。
一、无线漫游技术的原理无线漫游技术是指在用户从一个接入点(AP)移动到另一个接入点时,能够自动切换网络连接并保持通信的连续性。
这种技术可以让用户在不同的AP间实现平滑过渡,无需手动重新连接网络。
无线漫游技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来实现的。
当用户移动到一个新的AP附近时,新AP的信号强度会逐渐增强,而旧AP的信号强度会逐渐减弱。
当新AP的信号强度达到一定阈值时,用户的设备就会自动切换到新AP上,并保持网络连接的稳定性。
无线漫游技术的部署需要考虑到网络拓扑结构、AP的分布、信道规划等多方面因素。
以下是无线漫游技术的部署要点:1. 确保AP的充分覆盖在部署无线漫游技术时,需要确保不同AP之间的覆盖范围有所重叠,这样才能够实现用户在移动时的平滑切换。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用户密集区域和高流量区域的覆盖情况,这样才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2. 信道规划在部署多个AP时,需要进行合理的信道规划,避免不同AP之间的信号干扰。
通常情况下,相邻AP的信道应该有一定的间隔,避免出现信道重叠的情况。
3. AP的设置在部署AP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AP的参数,如信号输出功率、接入点名称、安全设置等。
这些设置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以便用户在不同接入点之间实现平滑切换。
无线漫游技术在WLAN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企业办公、大型场所、校园等多个方面。
1. 企业办公在企业办公环境中,员工经常需要从办公室移动到会议室、办公区域等不同的区域。
此时,无线漫游技术可以确保员工在不同区域之间保持网络连接的稳定性,不会出现因为切换接入点而导致的网络中断。
WLAN漫游介绍

WLAN漫游介绍WLAN漫游(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Roaming)是指在多个无线局域网(WLAN)之间无缝地切换,实现无线设备在不同的WLAN之间自动连接的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无线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商场、机场等各种场合。
但是,单个WLAN的覆盖范围有限,对于移动设备而言,在WLAN的边缘区域或者需要覆盖多个WLAN的地方,无法实现良好的网络连接。
因此,WLAN漫游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WLAN漫游技术实现了无线网络的“无缝漫游”。
所谓无缝漫游,就是指当无线设备从一个WLAN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WLAN的覆盖范围时,能够自动切换到新的WLAN并保持网络连接的能力,而不需要用户手动进行连接和配置。
这样一来,用户可以在移动时保持网络连接的连续性,不会因为网络切换而中断正在进行的通信或者服务。
WLAN漫游的实现依赖于几个关键技术。
首先是无线接入点(Access Point,AP)之间的互联。
不同的WLAN通常由不同的AP提供,AP之间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覆盖范围。
当无线设备从一个AP的信号范围移动到另一个AP的信号范围内时,AP之间能够自动发现对方,并进行交互和切换。
其次是无线设备的身份认证和配置信息的传递。
当无线设备与新的AP进行切换时,新的AP需要对设备进行身份验证,以确保设备有权访问WLAN。
然后,新的AP还需要传递给设备相应的网络配置信息,如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以便设备可以继续在新的WLAN上进行网络通信。
WLAN漫游的实现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其中,最常见的是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漫游协议。
IEEE 802.11是无线局域网(WLAN)的标准之一,定义了无线设备和AP之间的通信协议。
在IEEE 802.11中,定义了几种漫游协议,如基本漫游(Basic Roaming)、快速漫游(Fast Roaming)和无缝漫游(Seamless Roaming)等。
无线漫游原理

无线漫游原理
无线漫游是指用户在移动设备上使用无线通信服务时,在一个无线网络中保持连接,并可以在不同的基站或无线接入点之间切换而不中断通信服务的能力。
无线漫游的实现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搜寻:移动设备通过扫描周围的无线信号,搜索可用的无线网络。
它会发送查询请求,并接收周围基站或无线接入点的响应。
2. 认证与注册:一旦找到了可用的无线网络,移动设备需要进行认证和注册,以获取访问权限。
认证一般使用SIM卡或其他身份验证方式,注册则是将设备与网络关联起来。
3. 位置更新:移动设备在连接过程中需要定期向网络发送位置更新信息,以告知基站或接入点自己的位置。
这样网络就可以根据设备的位置来调整分配的资源。
4. 切换管理:当移动设备从一个基站或无线接入点移动到另一个基站或接入点时,无线漫游需要进行平滑的切换管理,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
这涉及到信号强度测量、邻区搜索、切换决策和切换执行等过程。
5. 数据传输:一旦移动设备成功切换到新的基站或接入点,数据传输就可以继续进行。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WLAN)或移动网络(如3G、4G、5G)实现,具体取决于
设备和网络的支持。
总的来说,无线漫游的原理是通过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之间的认证、注册、位置更新和切换管理等过程,使得用户能够在不同基站或接入点之间无缝切换,保持连续的通信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线(WLAN)技术漫游实现描述
一、FAT AP架构下,AP设备不做认证时:
(1) AP1,AP2正常工作,发送Beacon帧,向STA通告支持的无线服务;
(2) STA搜索到AP1的信号,向AP1发Probe Request,请求获取AP1所提供的无线服务;AP1回应Probe Response;
(3) STA向AP1发送认证请求报文(Authentication Request)请求接入,AP1回应认证响应报文(Authentication Response);
(4) STA向AP1发送关联请求报文(Association Request)进行关联,AP1回应关联响应报文(Association Response)。
STA与AP间建立链路层连接;
(5) STA不需要进行身份认证,通过AP1成功连入网络。
(6) 当STA从AP1往AP2方向移动,感知到AP2的信号强度渐大,AP1强度渐弱,当AP2与AP1的信号强度差达到一定门限时,STA开始向 AP2发起认证和关联请求,(通过
Probe Request/Response, Authentication Request/Response以及Association Request/Response报文);
(7) STA与AP2的链路层连接建立成功后,成功连入网络。
二、AC+FIT AP架构下,AC上不做认证时:
(1) AP1与AP2分别与AC建立CAPWAP隧道;
(2) AP1,AP2发送Beacon帧,向STA通告支持的无线服务;
(3) STA搜索到AP1的信号,向AP1发Probe Request,请求获取AP1所提供的无线服务;AP1回应Probe Response;
(4) STA向AP1发送认证请求报文(Authentication Request)请求接入,AP1透传报文到AC,AC通过AP1回应认证响应报文
(Authentication Response);
(5) STA向AP1发送关联请求报文(Association Request)进行关联,AP1透传报文至AC,AC回应关联响应报文(Association Response)。
STA与AP1间建立链路层连接;
(6) STA不需要进行身份认证,通过AP1成功连入网络。
(7) 当STA从AP1往AP2方向移动,感知到AP2的信号强度渐大,AP1强度渐弱,当AP2与AP1的信号强度差达到一定门限时,STA开始向 AP2发起认证和关联请求,(通过
Probe Request/Response, Authentication Request/Response以及Association Request/Response报文),建立无线链路连接;
(8) AC通过AP1向STA发送一个去认证报文,通知STA从AP1下线;
(9) STA通过AP2成功连入网络。
三、FAT AP架构下,在AP上进行802.1X认证时:
(1) AP1,AP2正常工作,发送Beacon帧,向STA通告支持的无线服务;
(2) STA搜索到AP1的信号,向AP1发Probe Request,请求获取AP1所提供的无线服务;AP1回应Probe Response;
(3) STA向AP1发送认证请求报文(Authentication Request)请求接入,AP1回应认证响应报文(Authentication Response);
(4) STA向AP1发送关联请求报文(Association Request)进行关联,AP1回应关联响应报文(Association Response)。
STA与AP间建立链路层连接;
(5) AP1向STA发起802.1X协商,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AP1通过Radius 协议把用户名、密码发到Radius服务器上进行认证。
(6) 802.1X认证成功后,STA与服务器间协商出PMK,同时服务器把PMK 下发到AP1上。
(7) STA与AP1进行四次握手协商,通过PMK协商得到STA与AP1间数据加密所用的PTK。
(8) STA通过AP1成功连入网络。
(9) 当STA从AP1往AP2方向移动,感知到AP2的信号强度渐大,AP1强度渐弱,当AP2与AP1的信号强度差达到一定门限时,STA开始向 AP2发起认证和关联请求,(通过
Probe Request/Response, Authentication Request/Response以及Association Request/Response报文);
(10) STA与AP2的链路层连接建立成功后,因AP2上没有STA的身份信息,因此还需要与STA进行802.1X协商,并得到STA与AP2之间的PMK;
(11) 802.1X协商成功后,STA与AP2进一步通过四次握手协商数据加密密钥PTK;
(12) STA通过AP2成功连入网络。
四、AC+FIT AP架构下,AC上做802.1X认证时:
(1) AP1与AP2分别与AC建立CAPWAP隧道;
(2) AP1,AP2发送Beacon帧,向STA通告支持的无线服务;
(3) STA搜索到AP1的信号,向AP1发Probe Request,请求获取AP1所提供的无线服务;AP1回应Probe Response;
(4) STA向AP1发送认证请求报文(Authentication Request)请求接入,AP1透传报文到AC,AC通过AP1回应认证响应报文
(Authentication Response);
(5) STA向AP1发送关联请求报文(Association Request)进行关联,AP1透传报文至AC,AC回应关联响应报文(Association Response)。
STA与AP1间建立链路层连接;
(6) AP1与STA开始802.1X协商,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AC通过Radius 协议把用户名、密码发到Radius服务器上进行认证。
(7) 802.1X认证成功后,STA与服务器间协商出PMK,同时服务器把PMK 下发到AC上。
(8) STA与AC之间进行四次握手协商,通过PMK协商得到STA与AP1间数据加密所用的PTK,AC把PTK下发到AP1上。
(9) STA通过AP1成功连入网络。
(10) 当STA从AP1往AP2方向移动,感知到AP2的信号强度渐大,AP1强度渐弱,当AP2与AP1的信号强度差达到一定门限时,STA开始向 AP2发起认证和关联请求,(通过
Probe Request/Response, Authentication Request/Response以及Association Request/Response报文);
(11) STA与AP2的链路层连接建立成功后,因AC上已经有STA的身份信息,因此不需要再进行802.1X协商,而是直接使用之前得到的PMK进行STA与AP2间的四次握手协议协商AP2与STA间的数据加密密钥PTK;
(12) AC通过AP1向STA发送一个去认证报文,通知STA从AP1下线;
(13) STA通过AP2成功连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