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

合集下载

脉学——精选推荐

脉学——精选推荐

脉学(2013-04-10 22:12:40)转载▼标签:健康分类:诊断文章轉載陳建元─藥王脈學学脉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要先摸脉,这个动作先连续做20天左右,凡是在你身边的亲朋好友,通通抓来摸脉,一天至少先摸5个人,先不必去记什么弦脉、涩脉、‥‥‥28脉的名目,只要摸就对了,以第22条的取脉姿势取脉。

※以前的雕刻师傅在徒弟进门的前一阵子,会让徒弟用每一种雕刻刀(圆刀、直刀、角刀),先在每一种软硬不同材质的木头上,先自由刻刻看,感受一下不同木头与雕刻刀之间的反作用力,到底长什么样子,回馈在手指上,又是什么感受?※学脉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要先摸摸人的脉跳,到底是长什么样子的,浮按,中按,沉按的感受又有何不同?用心感受一下那种感觉,不必讲出来,不必下评论,继续天天摸,一般10天后,你就会渐渐发现人体的脉象,似乎可以被归类为几大类,心中对人的脉跳,大致上长什么样子,就会有一个较明显的轮廓,20天后,虽讲不出来,但心中的这个轮廓会更明显,这时,就可以开始参看历代医家或我们部落格上,对于基本28脉的描述,再回想看看20天来感觉到的各种形状,对于很多文字性的描述,都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自然容易知道人家在讲什么?为什么会取那种名字?学脉就这样子开始切入来学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把脉书上的文字背一背,然后找人一把脉,按图索骥,就赶快找看看有没有书本上所讲的样子,这样的学脉顺序是颠倒的,会搞的迷迷糊糊,问题出在哪裡?出在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脉」,而不是要学「书本上的文字」,先摸脉,然后再看书,是用书来就脉;若是先看书,然后再摸脉,是用脉来就书,用文字来表达脉象,毕竟无法100%传神,容易被文字障所误导,觉得这些文字到底在讲什么?有些莫名其妙指下难明。

技术性的东西,学习的顺序不能潜越,※譬如学游泳,先学换气,再来探讨游泳高手姿势的精妙处。

按顺序来学自然容易,先摸脉20天后,然后再进入脉学。

素问─脉要精微论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

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

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第六讲脉诊操作规范与脉诊结果分级描述(该内容为2006姚梅龄教授在深圳国际脉诊班的讲课内容)一、订定严格的脉诊操作规范的必要性(一)脉诊操作不规范的不良后果中医脉诊操作的动作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脉诊结果。

在教材上虽对此有明确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学习者重视不够,动作要领未能掌握,造成候脉不准,甚至一辈子也候不准脉。

诊脉是一种技艺,是一种手下硬功夫的诊察技能。

它象所有的技术一样,有它的技术要求,有它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流程。

倘若不知道这些要求,没有掌握这些要领,没有规范而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能。

这就有如同弹钢琴、拉小提琴、绘国画一样,没有正规的指法、弓法、各种运笔方法,甚至连握弓或握笔的姿势都不对,而却想在弹琴、拉琴或绘画方面达到很高的艺术造诣,这是不可能的;这也象外科手术技术一样,倘若手术技术不是训练有素、手术不按操作规范或步骤,甚至连手术刀切割的方向都掌握不好,用刀的力度也不能适度,而想手术做得很漂亮,这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脉诊技能训练,却想候清脉候准脉,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脉诊操作的不规范,可以直接导致我们不能真正掌握脉诊技能的不良后果。

由于脉诊不仅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是诊断结论成立与否的最后把关手段,是判别真假、鉴别病因、病机、病所的最重要依据,所以未真正掌握脉诊的直接后果是我们常常会辨证不正确、诊断错误,因而很容易造成治疗的失误。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由于不少中医院校未对学生进行严格正规的脉诊操作训练,致使其中不少人在步入中年之后,其诊脉只是徒有其表,而其中有的人因自己没有切实的临床诊脉体会,反过来怀疑脉诊的可靠性,甚至公开宣称“脉是假的”。

虽然,这种“凡是我不认得的字就不是个字”的“英雄气概”,我们不值得花大力气去辩驳。

不少人不精于脉诊从而影响诊疗水平,耽误了患者的康复,确是我们中医界应该高度重视和必须改变的。

临证脉学十六讲(待校对文本)

临证脉学十六讲(待校对文本)

I第二讲^y脉ii的m值一、脉诊是辨证诊断最重要的诊察手段之一(一)脉诊是中医关键的诊察手段1 ?脉诊是四诊之一中医诊断强调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者,缺一不可。

中医无论从诊察疾病手段的先进性,还是临床指标的精确度而言,与现代医学相比是相当落后的。

但中医依据自身学科特点认识疾病的理念,以及遵循这些理念所采用的一系列认识疾病的手段与方法,进而形成的疾病观,乃至对每种疾病的本质认识,又较现代医学更为全面、客观、系统和科学得多,否则,中医就不能流传至今。

在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手段与方法之中,包括脉诊在内的“四诊”就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诊之一的切诊,包括的主要内容就是脉诊,切诊还包括切肤、按胸腹、摸淋巴结、按包块等,但是切诊的主要内容是指切脉。

中医诊察疾病的手段已经相当落后,大多不能借助实验室理化检査,只能从一个个表面现象认识疾病,因此,必须强调医生所收集的病情资料应全面与完整,所以要四诊合参。

中医只能使用医生自身的眼鼻口耳以及皮肤触觉等感觉器官来采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人所发出的信息,如果收集资料不全面,就不能全面准确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就我的临床经验而言,脉象信息大概能反映病人约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例如其病因,尤其是病机,其次是病所、体质,百分之七八十都能从脉象上反映出来。

另外,脉诊还有从变异性反向来反映疾病的,我们所讲的“脉症从舍”的“假脉”就是从变异性反向来反映疾病性质的。

所以,我认为,一个不会脉诊,或对脉诊掌握不扎实的中医,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更不可能成为一个髙水平的中医。

但是在现实中,又有一类相反的医生,自恃脉诊经验丰富,摸完脉就报患者的病情,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正确,可惜,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想通过候脉就知道患者的病情,那肯定是不够完整的,也是不够准确的。

亦有一些医生哗众取宠,病人不用开口,似乎摸脉便知道患者患有什么病,且立即就报病名给人家患者听,以证明脉诊多么神奇,证明自己的医术有多髙!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不能养成这种坏习惯,这是江湖习气。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脉象一句话浮脉只在浮取现,沉脉重按至肉间,数脉息间常六至,迟脉一息至唯三。

涩脉松软按之散,滑脉稍按滚指边,实脉浮沉有力强,虚脉浮迟大而软。

过于本位是长脉,不及本位钩者短,微脉微系有无间,细脉细系如丝线。

浮而柔细是濡脉,沉而柔细弱脉言,洪脉来盛去时衰,紧脉转索如切绳。

缓脉四至平和象,芤有两边中间空,数而时止名为促,迟而时止结脉乎。

弦按弓弦似弹动,革按鼓皮紧绷绷,牢脉弦实大且沉,伏则推筋着骨寻。

动脉摇晃只现关,代脉长时不能还,散似杨花散乱飞,疾脉七八至数间。

有力为实无力虚,阴阳表里自来现,一、浮脉素问曰:你说这浮沉迟数。

啥样脉为之浮哩?答曰:你看那清气上升成天象,卦为乾,时为秋,肺脉当旺,重按沉轻按浮,如木飘荡,悠悠然现其面表无隐藏。

那怎知他是啥病哩?左寸浮主头疼风邪眩上,右寸浮主咳嗽鼻不闻香。

左关浮发冷烧身困体犟,右关浮肚腹胀食不冲肠,左尺浮风客邪小便涩当,右尺浮大便难措手无方。

浮脉为阳主表症,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痨极。

那可用什么药才好呢?辽细辛、治头疼、川芎相配,九月菊薄荷叶白芷当归。

肺咳嗽、离不了桔梗川贝,用前胡、炒杏仁、半下桑皮。

肝经风、川羌活、柴胡二味,筋骨疼、加秦艽、杜仲牛膝。

腹膨胀、亦或是呕吐翻胃,用槟榔、东山楂、藿香立逼用生姜、大葱白、麦芽少许,川厚朴、六神曲、百病除退。

小便澁、车前子快爽直利,加泽泻与朱苓守望相遂。

大便难、川大黄、芒硝最宜,通大海、火麻仁、香油蜂蜜。

你讲这浮脉讲的真切,不知药就这几样?嗳!亦不过此大略而矣。

二、沉脉素问曰:那沉脉怎讲哩?讲罢浮脉又问沉,再把沉脉向你云。

如同丸石投水内,伸手浮取无信间。

素问日:人有这脉,可主啥病呢?左寸沉心忧闷话不想讲,右寸沉寒痰滞气不和畅。

左关沉主气郁癥瘕之恙,右关沉胃家寒酸水上嚷。

左尺沉或背疼结石肾脏,右尺沉主泻痢大便阻挡。

沉脉为阴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民间高手的脉诊日志!

民间高手的脉诊日志!

民间高手的脉诊日志!合格中医,必先通脉诊。

为提高脉诊水平,今后只脉而不药的,均写入本文,以积经验。

脉理宗《难经》,脉象宗《频湖脉学》兼自悟,脉陈述宗韦文易民间祖传六宫脉法,及《临证脉学十六讲》(姚梅龄著)。

持脉法宗彭子益圆运动脉法。

目标为韦刃s中医之脉药相应!圆通诸长,造就自我!2014-1-5男39岁,夜半双下肢膀胱经-带痛,小腿痛甚。

脉,肝脉偏沉、稍弦、稍紧,且脉势趋尺力较强(即中指近尺处力较强)。

余脉无独。

此寒从膀胱经而入筋,肝主筋,故肝脉独。

病位在下肢,故关之尺侧强。

药酒泡脚及艾灸治之。

效佳。

2014-1-6女,51岁。

右脉沉洪大,左脉虚大。

症以便稀不成形而粘,日行一到三次。

难入睡。

左脚踝关节内侧偶痛,肩颈偶痛。

舌淡红,苔薄白。

有牙印。

服中药数年效微。

2014-1-6男,24岁。

左脉沉,稍涩,弱,细,总体感觉,脉被阻滞出不来,欲反抗而无力,故弱中有强。

右脉稍滑偏数,尺沉略弦。

腰胀痛近两个月,搬重物始胀痛,数日方可好转。

眠差,口渴。

舌淡,苔薄白,偏嫩,裂纹横纵交错。

2014-1-8男,43岁。

发痧而来,症见头晕,欲呕,乏力,今早吃粥,中午没吃而奔100公里外开会。

刮痧,按摩后,诸症不减。

遂脉之。

左脉迟偏弱且大,左寸较有力而偏实。

右脉细偏弦,右关兼稍紧。

按足三里、太冲、风市、四神聪。

头晕稍减。

叮嘱睡前吃生姜瘦肉粥,超市九制陈皮泡开水喝。

2014-1-8.女,33。

孕六月。

感冒,流涕鼻塞且酸,鼻出热气。

头痛,稍流泪。

乏力。

四肢发冷。

左脉数,弦,稍紧。

右脉细、弦、数。

左盛于右。

外感责左、内伤责右。

本脉两者兼之。

2014-1-9男。

51岁。

右寸沉取稍硬,幅偏低。

断为大便异常。

脉后病人述大便日行三四次。

常饮酒。

右寸主肺与大肠,《难经》脉法不虚。

2014-1-13男。

23岁。

右脉总取滑,幅高,偏大,有力,单取右尺沉取硬,偏弦,有力。

左脉总取,弦,偏紧,有力,幅正。

痰多,半夜左侧睡久则右肋痛,右则左痛。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孟城目录述作类临证须辨疑似无形主宰意念力“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浅析粥油益阴有殊功虚劳初探痨瘵试析大小肠脉诊部位辩脉学三题黄褐厚腻苔清化漫笔察舌余言汗吐下法亲历记内科类感症小议外感风热误药致变秋感温燥凉解宜温病岐视瘀血头痛兼阴虚遗泄瘀血发热二例惊恐重症赖补养赭石立治脑震荡镇肝熄风法治愈脑挫伤镇肝涤痰疗癫狂中风偏枯治法刍议口眼 斜仗“圣愈”历节风痛误药辨治甲亢效方当归六黄汤小柴胡汤愈肺痨虚劳咳嗽拯阴蠲五味子治咳宜忌谈“百合”妙蠲“老慢支”培土生金愈久嗽平衡五脏治久咳饮邪咳喘青龙祛二十年痰喘两月解小议“截喘”说治喘小儿肺炎奇验案心房纤颤心衰愈后呃逆胃痛慎用辛香温燥益气健脾愈胃疡橘皮竹茹消胃炎饮食疗法胃疡平扶土抑木除脘痛饮证说约肝炎杂说顽固腹痛温肝治肠痈验方酒煎红藤饮痛泻要方治痛泻便秘良药决明子填精益肾疗骨疾诈病经治记肿瘤类“关脉如豆”说癌症消散一法试癌肿胰腺癌治验肿瘤特效验例闻见记外科类养血生发斑秃痊简易便方愈臁疮阴茎损伤性炎肿治验妇科类吴竺天临床经验方应用妊娠早期脉解甘麦大枣脏躁愈崩漏治验两则产后病治法试探皮肤科类带状疱疹奇效方药食过敏二例五官科类风热乳蛾恃银翘阴虚咽痛药忌夹杂例“泻心”善治口糜泻内外并进疗红眼诊暇随笔方药类小柴胡汤纵横谈小柴胡汤治验选益气升清话“补中”桂附八味丸方证散议淮牛膝功用别传鲜人中白治跌打损伤奇效记龙眼壳核有妙用针灸推拿气功类耳中苦鸣辨治愈针余琐谈肾虚感寒立时医点穴疗法愈儿疾气功治病实验谈内容提要本书系作者临证三十年间部分临床经验及理论认识的汇集,全书共八十一篇,分作九个部分。

其中包括疑难杂症的治验病例;屡奏捷效的达药验方;独具匠心的诊脉方法;治疗癌症的心得体会等。

尤其对带状疱疹、急性阑尾炎、脑震荡、脑挫伤等病勤求古训、古为今用。

对恶性肿瘤、中风后遗症、面神经瘫痪、肺结核、精神分裂症、心房纤颤、甲状腺功能亢进、过敏性皮炎、哮喘等病则博采众方、推陈致新,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并于相关篇章中毫无保留地展示读者。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姚梅龄教授是全国知名中医,继承与发展了江西姚氏家族的中医家学,研究与整理了姚氏家族的脉学思想、理论与方法,尤为擅长脉诊;临证脉学十六讲正是姚梅龄多年来脉诊经验的总结,研学临证脉学十六讲,对于提高中医从业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脉诊水平将有巨大的作用,现把个人认为重要的一些观点摘录如下:1.脉诊是最后把关的诊察手段;2.张仲景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即倘若见到貌似正常人的脉大,他便极有可能患有虚劳病;3.脉硬是无胃之脉,尺沉不应指,是无根脉,脉象无根,说明肾气大亏;4.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为主,但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大都是阴阳两虚,发展到后期大部分都要用附片,用肉桂;5.好的肉桂叫企边桂、清化桂,肉桂不是桂皮;6.病人汗出之后,候其脉,若脉静则为向愈;若脉不静,则疾病必有反复;脉静,便是脉不数,亦不弹指;脉弹指,是指脉搏跳动时冲击指下,类似于抬举性搏动样;7.由饮邪引起的咳喘病里面百分之九十的脉象是涩脉,痰则将近百分之八十的是滑脉;可以用来鉴别小儿咳喘病是痰还是饮;8.脉象“浮旺”中的“旺”,第一是指位置很表浅,轻取即得;第二,举之有余,中取更有力;右关脉独沉绝大部分还是脾、胃、肠功能受损,或中焦正常功能被邪气压抑后产生的;9.外风引动内风,表风是引起营卫的不和,营卫动荡的,而里风主要是指气血的逆乱;10.正常脉象,是指不论从脉位、脉体、脉律、脉率、脉力或脉势都正常的脉象;11.“有根”指沉取时,依然在指下感到脉搏有轻微有脉搏搏动,包括尺部亦能感到搏动;“有胃气”指下能感到脉搏搏动明显,既有弹力,而又柔和;12.“三五不调脉”就是脉搏不匀,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兼有歇止,有些属西医所讲的室上性早搏,有些是频发性的室性早搏,它主要是气血虚夹有风,或夹有瘀,或夹有痰饮;13.乍数乍疏脉:不仅出现于窦性心律不齐之中,甚至不仅出现于西医所讲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中;14.无根脉:沉取六脉双手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到不应指即无搏动感或成人迟部无务到不应指的脉象;15.涩脉有两种:一种与滑脉正相反,来得很艰难,另一种来得不艰难,去得飞快特别是一些恶性肿瘤有涩脉,常可收得快;16.湿邪脉会涩;17.脉象一般性的定量分级:正脉、偏、略、微微;脉微微虚即“脉不受按”;18.正常脉象的特点:和缓而软,中取明显,按之不空;和缓:来去从容,不歇止,节律一致;软:软而有弹性,但不弹指,亦不空虚;19.脉象之胃、神、根三者要领在于“和软”有胃气和弹力适中有胃气,以沉取仍应指,尤其是尺脉沉取应指而力度适中有肾三根;20.在病人餐后一到两个小时之后,脉诊的结果才会比较准确;21.肺炎中若脉滑而疾,可以在麻杏石甘汤中加点党参,以防气脱;22.脉弦浮大弹指的人,阳气太过,太操劳,有可能会暴死;23.曲脉多因风或风痰之鼓动或流窜所致;24.五脏六腑都可以气郁,如肺气郁、肾气郁、焦膜的气郁-三焦气郁;25.心包气郁兼有点儿血滞,应用旋覆花汤:旋覆花、新绛用凌霄花代替、葱白,加上红花、茜草根,血滞轻,可以用丹参、泽兰;26.心包气郁诊断要点:胸闷的时候心慌明显,而且喜欢叹气,叹了气,胸闷心慌就可减轻;27.湿热此起的心包气郁:痰加远志,湿用郁金、菖蒲;28.唐氏综合征病理基础是精亏,在临床上大家有时应用小柴胡汤、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黄芪走而不守,党参守而不走;29.应用金银花、苦丁茶、青蒿等走表之药治疗带状疱疹收效快、易断根;30.病毒性心肌炎是由表而来,其次表寒等表邪成为该病的源头;31.“失表”是杀人,解表亦可杀人,如阴精耗竭,尺脉弦细又硬,阴枯趋势,且气大亏,随意解表,也有导致人死亡;32.正邪相博至极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突然打抖寒战,第二个重要标志是表现出剧烈的痛,第三个重要的标志是神志、意识突然跟外界隔断了;33.临床上见到脉转大,要特别注意,它至少说明病情在进展,如出现在久病或虚损性痰病病人身上的,多数属于危重症;。

姚梅龄相兼脉之弦涩脉的临床诊断意义探讨

姚梅龄相兼脉之弦涩脉的临床诊断意义探讨

…★岳瑞珍1*…李富2**(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8黄国医书院…南昌……330004)摘要:在中医临床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几种脉象相兼出现,而相兼脉中有部位相兼,左右相兼,六部相兼,诊姚梅龄教授及团队成员的体会,关键词:相兼脉…;…弦涩脉;……诊断意义中图分类号:R241.1……文献标识码:A1…弦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1.1…弦脉的特征…弦脉是我们临床常见脉象之一,至于弦脉的脉象特征,《脉经》这样描述:“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端直以长,故曰弦。

”《濒湖脉学》则曰:“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如筝弦,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

”《脉理求真》曰:“弦则端直而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

” 这些医籍表述虽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弦脉是一种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象。

1.2…弦脉的临床意义…对于弦脉的临床意义,在《中医诊断学》[1]书中,其主病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

2…涩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1…涩脉的特征…关于涩脉脉象特征的描述,文献中则有较大的出入。

如《脉经》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从脉的宽度、脉率、以及流利度、节律等定义了涩脉的脉象特征,而《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曰涩脉为:“参伍不调者。

”则单从脉的节律来定义涩脉的特征。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

”则是从脉的位置来描述涩脉特征。

笔者认为因临床上患者的脉象特征基本都是多种脉象特征相兼出现,古代医家能从多方面描述患者的脉象特征,已难能可贵,为了快捷高效的临2.2…涩脉的临床意义…对于涩脉的临床意义,主病多为瘀血为患。

3…弦脉、涩脉的临床意义再认识笔者之前读书及临证时,经常有一些脉象问题让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如《伤寒论讲义》[2]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但以往的教科书上关于数脉的临床诊断意义则清清楚楚写着:“数脉主热”。

脉诊最好的书

脉诊最好的书

脉诊最好的书
关于脉诊的书籍有很多,其中一些被认为是最好的。

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的脉诊书籍:
1. 《濒湖脉学》:这是明代中医大师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脉诊经典。

书中介绍了脉象的形态、规律和特征,以及脉诊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

2. 《中医诊断学》:这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教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脉诊内容。

该书介绍了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以及脉诊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3. 《频湖脉诀》:这是宋代中医大师周守忠所著的一部脉诊经典。

书中介绍了常用的脉象形态和特征,以及脉诊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

4. 《临证脉学十六讲》:这是当代中医大师姚梅龄所著的一部脉诊经典。

书中详细介绍了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以及脉诊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以上这些书籍都是脉诊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学习脉诊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脉诊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真正的掌握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摸索。

数脉如何运用(姚梅龄脉李士懋脉萧通吾脉)

数脉如何运用(姚梅龄脉李士懋脉萧通吾脉)

数脉如何运用(姚梅龄脉李士懋脉萧通吾脉)数脉脉象:脉率持续大于79次/分,小于120次/分。

分级:1)略数脉:80-95次/分。

2)数脉:95-120次/分。

辨证:1)火邪或热邪。

火、热及正邪相搏所致的数脉,数实有力。

几乎无例外。

洪实数有力或沉实数有力。

2)正邪交争。

(1)阳与寒争太阳经的寒证(尤其是表寒实证,寒邪闭表导致头身都紧痛),往往表现为恶寒发热相伴出现,此时寒邪郁遏阳气,阳气与寒邪相争,就发烧脉数。

临床上,表寒证病人发烧到40多度时,脉象就很快。

多数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感冒并不发热,而直接出现哮喘,究其原因就在于受邪之后,体表的卫阳与体内的阳气不能与寒邪相争于肺之表和肺之里而达到发热的程度。

一任表寒直接陷里,导致哮喘。

伤寒“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甘草、大枣扶助卫阳,麻黄发散表寒,这才是从正面帮身体的忙。

(2)阳与湿争临床上常见的,尤其是三焦焦膜(少阳三焦)的阳气(生理性的少阳相火)与里湿湿邪相争之时,其脉常常表现为数脉。

焦膜(三焦)“原气之别使也”,是肾阳命火敷布的通道,亦是相火之腑,而水津在体内的敷布是三焦相火蒸腾敷布的结果,焦膜还是表里出入的通道之一。

湿邪阻滞于焦膜甚至闭阻得很厉害,人体阳气与之相争,此时即可出现数脉;尤其是在正胜邪却,出现“战汗”的前夕,脉搏往往会跳动得非常快。

阳气占了上风,突然一身大汗,湿气一外透,尤其是汗能出到腰以下,患者的热也就退了,汗出“齐腰而还”者,说明湿闭得较重。

临床上,有些患者发烧长达一两个月,但一经战汗而退烧,随之其脉象就会慢慢地慢下来了。

伤寒时病的发烧,尤其江南岭南地区最多见的外感时病的发烧多半是寒和湿引起的。

岭南地区早中晚温差大,更重要的原因是用起空调来了。

讲得难听点,空调真是我们医生的财神,空调之下,伤寒病是越来越多,人体一受了寒就湿邪凝聚。

太阳表证的寒闭表、湿闭表,这些时病之发热须发汗或战汗而解。

手足太阳经表证的风寒湿,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岭南,退热的时间多是“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即上午9点到下午1点,这4个小时的时间中太阳经经气最为充盛,这是太阳经经气的自然周期,正常人也是这样,病人也是这样。

中医四诊技能实训(十三五创新)

中医四诊技能实训(十三五创新)
03
三病证结合
04
四诊辨结合
06
六动态观察
05
五诊断与鉴 别诊断交织 进行
1
一主症的诊断 意义
2
二确定主症的 方法
3
三围绕主症进 行询查
4
四围绕主症进 行诊病
5
五围绕主症进 行辨证
(一)四诊收集病情资料阶段 (二)诊病辨证阶段 (三)全面分析以保证诊断正确
(一)正确确定主症 (二)明确鉴别主症 (三)详审主症特征
作者简介:石强,医学博士,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副教授;在北图中文核心期刊、省市 杂志发表过不止一篇的署名文章,且为第一作者。著作:①《临证脉学十六讲》姚梅龄,石强(整理,等同第一 作者)②《儿科疾病效验秘方》石强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基 于中医;痰“、”饮“理论的泽漆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三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瘀毒’机制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等省级课题5 项,“微格教学在中医脉诊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中医问诊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省级 教改课题两项;主持厅级课题三项,参加省、厅课题六项。“脉图标准与相关参数研究”获天津市科学进步奖三 等奖,“中医临证脉学十六讲”获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五问饮食口味 六问睡眠 七问二便 八问妇女 九问男子
一问诊案例示范 二纠错训练
1
一教学目的与 要求
2
二实训组织形 式
3
第一节望诊的 方法
4
第二节望诊的 内容
5
第三节望诊案 例分析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

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

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

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一、脉诊原理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

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

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

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

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胃,左右尺候肾。

看完这一篇,保证你脉诊能力提高一大截

看完这一篇,保证你脉诊能力提高一大截

看完这一篇,保证你脉诊能力提高一大截第800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临证脉学十六讲》导读脉诊作为中医临床诊疗中收集病症的最后一项内容,它有着不一般的作用和地位,但我们仍需要客观理智的对待它,充分地发挥脉诊在诊断疾病的重要。

我近日来读得一本书,是姚梅龄教授的《临证脉学十六讲》专著。

三指目下的脉感是因人而异的,传统的中医脉诊无法精确地对信息加以量级的描述,而此书作者认为每种脉象与每种症状体征一样,在临床中不但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客观差异,而且其程度的不同常常提示诊断意义的不同,这需要在临床上细细体会!此书中明确给出程度分类的脉有浮脉、涩脉、弦脉,现在我将此部分内容摘抄给大家,望大家在临床上有所感受!一、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临床实际上,不太标准的浮脉更多见,因此取脉时,必须严格按照脉诊操作规范来,摸取浮脉的关键在三个手指必须轻放,即自然落下,否则,指力一大,浮缓脉,甚至虚浮脉等都会错过。

浮脉从“举之有余”到“按之不足”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将浮脉粗略的分为四类:1.浮:浮取就明显,中取不太足,沉取就更不足,即上述典型的浮脉。

2.偏浮:接近于标准的浮脉,比其明显程度稍差一点。

浮取应指比较明显,中取亦比较明显,浮取中取应指差不多,但是沉取就不足,并不似标准浮脉浮取非常明显,中取就不太足,沉取就更不足。

3.略浮:在浮取的切脉指力上要稍微加点力它才比较明显一点,如果浮取不太明显,但浮取可以感觉得到,中取也感觉得到,沉取就不足,那就叫略浮。

这也叫略浮,它的位置不是那么表浅。

4.微微浮而弱:如果浮取相当弱,浮取力度并不大,中取力度也不大,沉取不显,这个时候要写微微浮而弱,略弱。

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少阴脉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其中的浮脉就要写微微浮,就是在浮取这个位置上感觉的显著度逐步降低,但是它在浮取时,确实又感觉得到,而且沉取并不会超过这个脉的时候,可以描述为浮,但是根据它明显程度的递减,最佳的描述是浮取弱,或者微微浮而弱。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

目录分析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目录分析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是一本全面介绍中医症状鉴别 诊断的实用手册,由姚梅龄教授亲自整理并撰写。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中医症 状鉴别诊断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医从业者以及爱好者来说,是一本极具参考价 值的书籍。
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全书分为七大类别,包括通 身汗、局部汗出、无汗、其他种类异常汗出、异常汗质、异常汗色、汗气(嗅) 异常。每一类别下又细分为具体的病症和症状,如自汗、常自汗出、大汗、微 汗出、濈然汗解、汗出不彻、但头汗出、额上汗出、汗出剂腰而还、四肢不得 汗出、无汗、盗汗、先烦汗解、战汗解、郁冒汗出、目合则汗、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和情志调节。饮食上要保持清淡、营养均 衡;运动上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情志上要保持心情愉悦、 避免过度劳累。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卫生习惯。”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中医学习手 册,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医理论和实践技巧。希望以上精彩摘录能够 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中医知识。
精彩摘录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精彩摘录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实用手册姚梅龄医学全集》是一本深入浅出、实用易懂的 中医学习手册,深受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喜爱。下面就为大家摘录一 些精彩的段落和内容,供大家参考。
本书首先介绍了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以及如何将两者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 医疗服务。其中一段精彩摘录如下:
“对于发热症状,我们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是外 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外感发热多由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表现为恶寒、 发热、头痛等症状;内伤发热多由气虚、血虚、阴虚等内伤所致,表现为低热、 乏力、盗汗等症状。在治疗上,外感发热以解表为主;内伤发热以调理脏腑功 能为主。”

姚梅龄脉诊学精讲

姚梅龄脉诊学精讲

姚梅龄脉诊学精讲脉象名解一、脉率(数、疾、迟、缓、正常搏动)1、数脉脉象:脉率持续大于79次/分,小于120次/分。

分级:1)略数脉:80-95次/分。

2)数脉:95-120次/分。

辨证:1)火邪或热邪。

2)正邪交争。

(1)阳与寒争。

(2)阳与湿争。

3)阴阳气血亏虚。

4)正常人。

2、疾脉脉象:持续大于120次/分。

辨证:1)火盛热极。

2)阳将亡,阴将竭,或气欲脱。

3、迟脉脉象:持续小于60次/分。

辨证:1)寒邪或湿邪阻滞气机。

2)邪气内结(阴寒凝闭、痰饮内结、瘀血内阻、阳明燥热内结、宿食内停),气机不畅。

3)阳气暴脱,无力推动血脉运行。

4)正常人(运动员、体力劳动者)。

4、缓脉脉象:持续在60-69次/分。

辨证:1)邪气内结(寒、湿、痰、饮、瘀、食滞),气血运行受阻,较迟脉为轻,湿邪阻滞气机多见,热与气结也有可能引起缓脉。

2)脾气虚。

3)正常人(运动员、体力劳动者)。

5、正常搏动脉象:持续在70-80次/分。

迟缓正略数疾60 70 80 95 120二、脉律(促、结、代、三五不调、乍数乍疏)1、促脉脉象:数中一止,止无定数。

附:数脉脉象:大于79次/分,小于120次/分。

辨证:1)阳气渐盛,正欲胜邪。

2)脏气与邪气相争,为邪气所阻(寒、湿、痰、食)。

3)风热虽盛,然阳气一时难以接续。

4)脏气虚弱,阴虚血少,心搏血运难以接续。

2、结脉脉象:迟中一止,止无定数。

附:迟脉脉象:脉率持续小于60次/分。

辨证:同代脉。

但以邪气闭阻多见,程度较代脉为重。

3、代脉脉象:缓中一止,止有定数。

附:缓脉脉象:脉率持续在60-69次/分。

辨证:1)气血虚,多为心气心血虚。

2)心气、心血或心阳为邪气所闭阻,如寒凝、痰阻或瘀血内阻。

3)心包之气或心气郁而不舒,喜叹息。

4)或上述三者兼而有之。

4、三五不调脉象:结促交替。

结脉脉象:迟中一止,止无定数。

附:迟脉脉象:脉率持续小于60次/分。

促脉脉象:数中一止,止无定数。

附:数脉:持续大于79次/分,小于120次/分。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

姚梅龄伤寒症候分类纲目自己根据网上资料整理的,希望作者早日出版【第一篇太阳病】太阳病,是指人体太阳经的病变。

太阳经,包括两经两腑。

两经即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两腑即膀胱腑与小肠腑。

太阳经经脉禀天之阳气最足,应天之巨阳而为人身巨阳,故太阳经脉为三阳之经,亦即太阳经具“标阳”之性。

膀胱为人体州都之官,为寒水之府,故其性寒,加之其秉承先天之本肾脏的寒水之气,故其生理寒性甚强;小肠为传化物之腑,其秉心火之余气,性亦属火,而能传化物,泌别清浊。

两腑之气相较,膀胱之气强于小肠之气;“两经一气”合化的结果,是火从水化,热从寒化,最终形成的太阳本气为“寒气”,故内经会说:“太阳之上,寒气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

由此可见,太阳经的“两经一气”为足经司令。

综上所述,太阳经的生理性质,是本寒而标阳。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太阳经为人身巨阳,自然肩负卫外之功,若要卫外,则又必具统营卫之力,始能固护人身肌肤之表,而太阳经正具此力,故又云太阳统营卫,主皮毛,为人身藩篱而主表。

外邪伤人,多首伤太阳,原因即缘于此。

《伤寒论》是为讨论外寒伤人所致各种病变的专书。

外寒为阴邪,最易伤阳;加之外寒伤人,必从表入,故伤寒之为病,多首伤太阳经形成太阳病变,故张仲景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第4条),且将“太阳病”列于《伤寒论》之首。

太阳既主表,外邪伤人既多首伤太阳,而外邪又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别,故太阳病中理应包括六淫伤太阳的六大类病证。

事实亦复如此,临床确有六淫分别引起的太阳病,为此,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分别载述了除“燥证”以外的风(太阳中风)、寒(太阳伤寒)、暑(太阳中暍)、湿(太阳风湿)、“火”(太阳风温)的太阳病。

然因《伤寒论》系专论外寒致病者,故其只详论太阳伤寒与中风,其余三种太阳病只简单列叙或列为附篇,主要用作与太阳伤寒及太阳中风相鉴别。

第一章太阳主证“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临证脉学十六讲(待校对文本)

临证脉学十六讲(待校对文本)

I第二讲^y脉ii的m值一、脉诊是辨证诊断最重要的诊察手段之一(一)脉诊是中医关键的诊察手段1 ?脉诊是四诊之一中医诊断强调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者,缺一不可。

中医无论从诊察疾病手段的先进性,还是临床指标的精确度而言,与现代医学相比是相当落后的。

但中医依据自身学科特点认识疾病的理念,以及遵循这些理念所采用的一系列认识疾病的手段与方法,进而形成的疾病观,乃至对每种疾病的本质认识,又较现代医学更为全面、客观、系统和科学得多,否则,中医就不能流传至今。

在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手段与方法之中,包括脉诊在内的“四诊”就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诊之一的切诊,包括的主要内容就是脉诊,切诊还包括切肤、按胸腹、摸淋巴结、按包块等,但是切诊的主要内容是指切脉。

中医诊察疾病的手段已经相当落后,大多不能借助实验室理化检査,只能从一个个表面现象认识疾病,因此,必须强调医生所收集的病情资料应全面与完整,所以要四诊合参。

中医只能使用医生自身的眼鼻口耳以及皮肤触觉等感觉器官来采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人所发出的信息,如果收集资料不全面,就不能全面准确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就我的临床经验而言,脉象信息大概能反映病人约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例如其病因,尤其是病机,其次是病所、体质,百分之七八十都能从脉象上反映出来。

另外,脉诊还有从变异性反向来反映疾病的,我们所讲的“脉症从舍”的“假脉”就是从变异性反向来反映疾病性质的。

所以,我认为,一个不会脉诊,或对脉诊掌握不扎实的中医,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更不可能成为一个髙水平的中医。

但是在现实中,又有一类相反的医生,自恃脉诊经验丰富,摸完脉就报患者的病情,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正确,可惜,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想通过候脉就知道患者的病情,那肯定是不够完整的,也是不够准确的。

亦有一些医生哗众取宠,病人不用开口,似乎摸脉便知道患者患有什么病,且立即就报病名给人家患者听,以证明脉诊多么神奇,证明自己的医术有多髙!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不能养成这种坏习惯,这是江湖习气。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精选文档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精选文档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姚梅龄教授是全国知名中医,继承与发展了江西姚氏家族的中医家学,研究与整理了姚氏家族的脉学思想、理论与方法,尤为擅长脉诊。

《临证脉学十六讲》正是姚梅龄多年来脉诊经验的总结,研学《临证脉学十六讲》,对于提高中医从业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脉诊水平将有巨大的作用,现把个人认为重要的一些观点摘录如下:1.脉诊是最后把关的诊察手段。

2.张仲景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即倘若见到貌似正常人的脉大,他便极有可能患有虚劳病。

3.脉硬是无胃之脉,尺沉不应指,是无根脉,脉象无根,说明肾气大亏。

4.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为主,但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大都是阴阳两虚,发展到后期大部分都要用附片,用肉桂。

5.好的肉桂叫企边桂、清化桂,肉桂不是桂皮。

6.病人汗出之后,候其脉,若脉静则为向愈;若脉不静,则疾病必有反复;脉静,便是脉不数,亦不弹指。

脉弹指,是指脉搏跳动时冲击指下,类似于抬举性搏动样。

7.由饮邪引起的咳喘病里面百分之九十的脉象是涩脉,痰则将近百分之八十的是滑脉。

(可以用来鉴别小儿咳喘病是痰还是饮。

)8.脉象“浮旺”中的“旺”,第一是指位置很表浅,轻取即得;第二,举之有余,中取更有力。

右关脉独沉绝大部分还是脾、胃、肠功能受损,或中焦正常功能被邪气压抑后产生的。

9.外风引动内风,表风是引起营卫的不和,营卫动荡的,而里风主要是指气血的逆乱。

10.正常脉象,是指不论从脉位、脉体、脉律、脉率、脉力或脉势都正常的脉象。

11.“有根”指沉取时,依然在指下感到脉搏有轻微有脉搏搏动,包括尺部亦能感到搏动;“有胃气”指下能感到脉搏搏动明显,既有弹力,而又柔和。

12.“三五不调脉”就是脉搏不匀,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兼有歇止,有些属西医所讲的室上性早搏,有些是频发性的室性早搏,它主要是气血虚夹有风,或夹有瘀,或夹有痰饮。

姚梅龄:少阳伤寒表证

姚梅龄:少阳伤寒表证

姚梅龄:少阳伤寒表证【概说】 1、少阳病概说(1)无论从《伤寒论》对少阳病重点描述以及多数伤寒注家的观点来看,还是从临床事实来看,少阳病的性质多属火邪为病,正所谓“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素问﹒天元纪大论》)。

为此,部分伤寒注家和姚荷生教授认为,火邪所导致的少阳证候,属少阳主证,而包括少阳伤寒证在内的其它病因所致的少阳证,即为少阳“变证”。

(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凡属单一病因,作用于单一病所(位),病机亦较单纯的证候,在理论上和临床上均应视为“常证”甚至“主证”。

因为,认识性质相对单纯的证候,是认识性质复杂的证候的基础,所有的多种病因相挟、多层次病机杂合以及多个病所相兼的复杂证候,在理论上均可视为多种单纯证候的有机组合;在临床上,我们在复杂证候中均可发现各种单纯证候的身影。

比如,我们在“小柴胡汤证”中,就可发现少阳寒风表证与少阳水饮郁火里证两种性质相对单纯证候的身影,这也就是《伤寒论》15 条(坊本)所说的“此为半在里,半在表也”(现在简称为“半表半里”)的含义。

所以,不了解少阳表证和少阳里证,也就不可能准确认识和清晰理解少阳半表半里证!(3)基于少阳三焦腑是包裹在脏腑之外,位居体表组织之里的姚梅龄“少阳伤寒表证” 第 2 页共 25 页“半表半里”的解剖位置,同时又基于其属人体表里之气出入地带的基本生理功用特性,所以决定了临床上少阳病以“半表半里证”居多。

但是,这并不等于临床上就没有单独的少阳表证或里证,实际上它们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的,若我们不掌握它们,就不能很有效地救治这部分病人,这就是我讲此堂课的目的。

(4)在临床上的少阳表证,既有风火证和风湿证,又有伤寒证和中风证,更有数气相挟的风湿热证、风火挟湿证、风寒湿证、风湿浊瘀热毒证等等。

本次,我只介绍并和大家一起讨论“少阳伤寒表证”。

2、少阳伤寒表证概说(1)定义:寒邪直接作用于少阳经之表所形成的疾病过程,称作“少阳伤寒表证”。

(2)释义:①寒邪:定义中所谓的“寒邪”,是指“直接病因”的表寒之邪。

《难经》学习笔记16

《难经》学习笔记16

《难经》学习笔记16九难【原文】曰:何以别之脏腑之病耶?然:数着腑也,迟者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图:这里边包括有多少个正方形?说九个的举手,说十个的举手,说十四个的举手。

我小时候就说十个,我的老师当时就说,说九个的真是太笨了。

这是一个大的(最外边),九个加一个大的是十个。

每个角上的四个小的构成一个中的,共四个。

总共是十四个。

刚才下课休息的时候,有同学问我,这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怎么怎么着,哎呦,把我给急死了。

他们当然也是头一次听课。

记住了,这些东西是病情的在加重,或者是由有三变二变一是在缓解,减轻的这个过程。

你别想着这到底是什么病,别到时候弄出一个九个方块的问题。

我着急啊,到底按什么水平给你们讲课啊。

第九难,咱们要怎么讲,肯定八个课时讲不完,我就是关键问题详细讲,其它的就一带而过。

你们是喜欢象以前一样,摘着关键的东西来讲,还是全讲,还是有详有略。

同意有详有略讲的举手,摘着讲的举手。

九难就这么几个字。

【原文】九难曰:何以别之脏腑之病耶?然:数着腑也,迟者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这一问,这个可以说是第十难的前题。

“然:数着腑也,迟者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

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 这个不用讲了吧?(笑声),我给大家啰嗦一下。

脏腑是什么呢?记住,对应的诸阴,诸阳,什么腑和脏,阴和阳怎么对应啊,这就是《阴阳应象大论》。

我简单举个例子,脏和腑,下边对应什么呢?人迎寸口,尺和寸,里和表,降和升,沉和浮,死和生,终和始,寒和热,逆和顺,阴和阳。

就这个意思。

咱们以前学中医,学那个《中医基础理论》里边,讲阴阳那一篇,它那个对应的,但是它没有讲用来干什么,不会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
笔记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
姚梅龄教授是全国知名中医,继承与发展了江西姚氏家族的中医家学,研究与整理了姚氏家族的脉学思想、理论与方法,尤为擅长脉诊。

《临证脉学十六讲》正是姚梅龄多年来脉诊经验的总结,研学《临证脉学十六讲》,对于提高中医从业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脉诊水平将有巨大的作用,现把个人认为重要的一些观点摘录如下:
1.脉诊是最后把关的诊察手段。

2.张仲景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即倘若见到貌似正常人的脉大,他便极有可能患有虚劳病。

3.脉硬是无胃之脉,尺沉不应指,是无根脉,脉象无根,说明肾气大亏。

4.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为主,但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大都是阴阳两虚,发展到后期大部分都要用附片,用肉桂。

5.好的肉桂叫企边桂、清化桂,肉桂不是桂皮。

6.病人汗出之后,候其脉,若脉静则为向愈;若脉不静,则疾病必有反复;脉静,便是脉不数,亦不弹指。

脉弹指,是指脉搏跳动时冲击指下,类似于抬举性搏动样。

7.由饮邪引起的咳喘病里面百分之九十的脉象是涩脉,痰则将近百分之八十的是滑脉。

(可以用来鉴别小儿咳喘病是痰还是饮。


8.脉象“浮旺”中的“旺”,第一是指位置很表浅,轻取即得;第二,举之有余,中取更有力。

右关脉独沉绝大部分还是脾、胃、肠功能受损,或中焦正常功能被邪气压抑后产生的。

9.外风引动内风,表风是引起营卫的不和,营卫动荡的,而里风主要是指气血的逆乱。

10.正常脉象,是指不论从脉位、脉体、脉律、脉率、脉力或脉势都正常的脉象。

11.“有根”指沉取时,依然在指下感到脉搏有轻微有脉搏搏动,包括尺部亦能感到搏动;“有胃气”指下能感到脉搏搏动明显,既有弹力,而又柔和。

12.“三五不调脉”就是脉搏不匀,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兼有歇止,有些属西医所讲的室上性早搏,有些是频发性的室性早搏,它主要是气血虚夹有风,或夹有瘀,或夹有痰饮。

13.乍数乍疏脉:不仅出现于窦性心律不齐之中,甚至不仅出现于西医所讲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中。

14.无根脉:沉取六脉(双手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到不应指(即无搏动感)或成人迟部无务到不应指的脉象。

15.涩脉有两种:一种与滑脉正相反,来得很艰难,另一种来得不艰难,去得飞快(特别是一些恶性肿瘤有涩脉,常可收得快)。

16.湿邪脉会涩。

17.脉象一般性的定量分级:正脉、偏、略、微微。

脉微微虚即“脉不受按”。

18.正常脉象的特点:和缓而软,中取明显,按之不空。

和缓:来去从容,不歇止,节律一致;软:软而有弹性,但不弹指,亦不空虚。

19.脉象之胃、神、根三者要领在于“和软”(有胃气)和弹力适中(有胃气),以沉取仍应指,尤其是尺脉沉取应指而力度适中(有肾三根)。

20.在病人餐后一到两个小时之后,脉诊的结果才会比较准确。

21.肺炎中若脉滑而疾,可以在麻杏石甘汤中加点党参,以防气脱。

22.脉弦浮大弹指的人,阳气太过,太操劳,有可能会暴死。

23.曲脉多因风或风痰之鼓动或流窜所致。

24.五脏六腑都可以气郁,如肺气郁、肾气郁、焦膜的气郁-三焦气郁;
25.心包气郁兼有点儿血滞,应用旋覆花汤:旋覆花、新绛(用凌霄花代替)、葱白,加上红花、茜草根,血滞轻,可以用丹参、泽兰;
26.心包气郁诊断要点:胸闷的时候心慌明显,而且喜欢叹气,叹了气,胸闷心慌就可减轻;
27.湿热此起的心包气郁:痰加远志,湿用郁金、菖蒲;
28.唐氏综合征病理基础是精亏,在临床上大家有时应用小柴胡汤、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
黄芪走而不守,党参守而不走;
29.应用金银花、苦丁茶、青蒿等走表之药治疗带状疱疹收效快、易断根;
30.病毒性心肌炎是由表而来,其次表寒等表邪成为该病的源头;
31.“失表”是杀人,解表亦可杀人,如阴精耗竭,尺脉弦细又硬,阴枯趋势,且气大亏,随意解表,也有导致人死亡;
32.正邪相博至极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突然打抖寒战,第二个重要标志是表现出剧烈的痛,第三个重要的标志是神志、意识突然跟外界隔断了;
33.临床上见到脉转大,要特别注意,它至少说明病情在进展,如出现在久病或虚损性痰病病人身上的,多数属于危重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