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
姚梅龄临证涩脉的再认知
基金项 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姚梅龄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 室建设项 目/ 江西省 卫计委 中医药科研基 金项 目( 2 0 1 2 B 0 1 2 ) ; 江西 中医 药大学重点学科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 目( 2 0 1 2 J Z Z D XK 0 3 1 ) 。
中 医脉诊 起 源 很 早 , 在秦 汉 以前 的古 代 文献 资
料中就有所记载, 《 史记 ・ 扁鹊仓公列传》 云: “ 至今 天下 言 脉者 , 由扁 鹊 也 。 ” 而后 , 《 黄 帝 内经 》 对 脉诊 进行了整理 , 含5 0余种脉象 , 其 中即有涩脉。东汉 末年 的张 仲 景是 辨证 论 治 的 开 创 者 , 其所 著《 伤 寒
・
l 6・
江西 中医药 2 0 1 5年 1 2月第 1 2期总 4 6卷第 3 9 6期
独 立诊 断意 义 的脉 象 , 但 临 证 时较 难 体 会 掌握 。 因 此, 姚教 授 在总结 先 贤对涩脉 认识 的基 础上 , 结合 长 期I 临证 经验 , 对 涩脉 的 脉象 及 诊 断 意 义有 了重 新 认
致 ¨。
出现 “ 其人短气、 但 坐 ”的水 饮 之 症 , 脉 象 可 涩 。其
2 . 1 . 1 “ 往 来难 ” 的指 感特 征及 分级 “ 往来难” 即
主要原因是寒邪郁阳 , 阳郁不蒸 , 津液 内停为饮 , 饮 停 少 阳三焦 的外应 组 织— —腠 理 , 导致 体 表 气 机 阻 滞 而脉 涩 , 进 而饮 邪 内陷少 阳之里 —— 三焦 焦膜 , 在
J I ANGXI J OURNAL OF T RADI  ̄ ONAL CHI NES E MEDI CI NE
濒湖脉学读书笔记
濒湖脉学读书笔记中医脉学源远流长,而《濒湖脉学》作为其中的经典之作,无疑是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重要参考书籍。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濒湖脉学》是明代李时珍所著,他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医学造诣,对脉象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论述。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一是阐述了 27 种脉象,二是列举了相类脉的鉴别。
书中的论述简洁明了,且配有生动形象的歌诀,便于记忆和理解。
脉象,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医生能够感知人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李时珍在书中将脉象分为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多种类型,每一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比如说浮脉,“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浮脉的特点是轻取即得,就像榆荚或羽毛轻轻触碰到手指。
如果在秋季,人体的阳气收敛,脉象稍浮属于正常;但如果是久病之人出现浮脉,往往提示病情可能有变。
沉脉则与浮脉相反,“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沉脉需要重按才能感觉到,多主阴经的病症。
沉脉且数,可能是体内有热;沉脉且迟,可能是有寒;沉而无力,可能是虚证或气虚;沉而有力,则可能是体内有积聚或寒邪。
迟脉和数脉是反映脉搏快慢的脉象。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多为阳气不足,气血虚寒。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数脉一息六至以上,多为阳盛阴衰,常见于热证。
但儿童的脉象较成人偏数,一般视为正常。
滑脉和涩脉则反映了气血的流畅程度。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滑脉就像珠子滚动一样,流畅圆滑,多为痰湿、食积等实证。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
”涩脉则表现为脉搏跳动不流畅,多为血虚、血瘀等病症。
虚脉和实脉体现了人体正气的盛衰。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
濒湖脉学读书笔记
濒湖脉学读书笔记中医诊脉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技艺,而《濒湖脉学》则是学习脉诊的重要典籍之一。
在研读《濒湖脉学》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脉象世界的大门,收获颇丰。
《濒湖脉学》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李时珍参考了历代医家的脉学著作,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 27 种脉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描绘。
书中的内容条理清晰,论述精辟,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入门书籍。
开篇,李时珍就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
他指出,脉象是人体内部气血脏腑变化的外在反映,通过对脉象的准确把握,可以了解病情的寒热虚实,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脉诊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而是中医诊断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在书中,李时珍对每一种脉象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
比如,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就像木头浮在水面上一样。
这种形象的比喻,让我很容易就能理解浮脉的特点。
再比如,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仿佛石头沉入水底。
通过这样生动的描述,我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构建出各种脉象的形象,有助于在实际诊脉中准确判断。
同时,李时珍还详细阐述了每种脉象所对应的病症。
以滑脉为例,他指出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
而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多为血少、精伤、气滞、血瘀等。
这种将脉象与病症相结合的论述方式,让我明白了脉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体的健康状况紧密相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脉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区别。
比如,洪脉和大脉都具有脉形宽大的特点,但洪脉来势汹涌,大脉则稍逊一筹。
又比如,弦脉和紧脉都有紧张之感,但弦脉如按琴弦,端直而长;紧脉则如绳索拉紧,左右弹指。
对于这些容易混淆的脉象,李时珍都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区分,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
此外,《濒湖脉学》中还提到了脉象的变化和兼脉。
人体的病情复杂多变,脉象也并非一成不变。
有时会出现单一的脉象,有时则会出现两种或多种脉象同时出现的情况,即兼脉。
临证脉学十六讲(待校对文本)
I第二讲^y脉ii的m值一、脉诊是辨证诊断最重要的诊察手段之一(一)脉诊是中医关键的诊察手段1 ?脉诊是四诊之一中医诊断强调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者,缺一不可。
中医无论从诊察疾病手段的先进性,还是临床指标的精确度而言,与现代医学相比是相当落后的。
但中医依据自身学科特点认识疾病的理念,以及遵循这些理念所采用的一系列认识疾病的手段与方法,进而形成的疾病观,乃至对每种疾病的本质认识,又较现代医学更为全面、客观、系统和科学得多,否则,中医就不能流传至今。
在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手段与方法之中,包括脉诊在内的“四诊”就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诊之一的切诊,包括的主要内容就是脉诊,切诊还包括切肤、按胸腹、摸淋巴结、按包块等,但是切诊的主要内容是指切脉。
中医诊察疾病的手段已经相当落后,大多不能借助实验室理化检査,只能从一个个表面现象认识疾病,因此,必须强调医生所收集的病情资料应全面与完整,所以要四诊合参。
中医只能使用医生自身的眼鼻口耳以及皮肤触觉等感觉器官来采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人所发出的信息,如果收集资料不全面,就不能全面准确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就我的临床经验而言,脉象信息大概能反映病人约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例如其病因,尤其是病机,其次是病所、体质,百分之七八十都能从脉象上反映出来。
另外,脉诊还有从变异性反向来反映疾病的,我们所讲的“脉症从舍”的“假脉”就是从变异性反向来反映疾病性质的。
所以,我认为,一个不会脉诊,或对脉诊掌握不扎实的中医,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更不可能成为一个髙水平的中医。
但是在现实中,又有一类相反的医生,自恃脉诊经验丰富,摸完脉就报患者的病情,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正确,可惜,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想通过候脉就知道患者的病情,那肯定是不够完整的,也是不够准确的。
亦有一些医生哗众取宠,病人不用开口,似乎摸脉便知道患者患有什么病,且立即就报病名给人家患者听,以证明脉诊多么神奇,证明自己的医术有多髙!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不能养成这种坏习惯,这是江湖习气。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
中医把脉学习(“泰斗脉诊歌”记忆)脉象一句话浮脉只在浮取现,沉脉重按至肉间,数脉息间常六至,迟脉一息至唯三。
涩脉松软按之散,滑脉稍按滚指边,实脉浮沉有力强,虚脉浮迟大而软。
过于本位是长脉,不及本位钩者短,微脉微系有无间,细脉细系如丝线。
浮而柔细是濡脉,沉而柔细弱脉言,洪脉来盛去时衰,紧脉转索如切绳。
缓脉四至平和象,芤有两边中间空,数而时止名为促,迟而时止结脉乎。
弦按弓弦似弹动,革按鼓皮紧绷绷,牢脉弦实大且沉,伏则推筋着骨寻。
动脉摇晃只现关,代脉长时不能还,散似杨花散乱飞,疾脉七八至数间。
有力为实无力虚,阴阳表里自来现,一、浮脉素问曰:你说这浮沉迟数。
啥样脉为之浮哩?答曰:你看那清气上升成天象,卦为乾,时为秋,肺脉当旺,重按沉轻按浮,如木飘荡,悠悠然现其面表无隐藏。
那怎知他是啥病哩?左寸浮主头疼风邪眩上,右寸浮主咳嗽鼻不闻香。
左关浮发冷烧身困体犟,右关浮肚腹胀食不冲肠,左尺浮风客邪小便涩当,右尺浮大便难措手无方。
浮脉为阳主表症,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痨极。
那可用什么药才好呢?辽细辛、治头疼、川芎相配,九月菊薄荷叶白芷当归。
肺咳嗽、离不了桔梗川贝,用前胡、炒杏仁、半下桑皮。
肝经风、川羌活、柴胡二味,筋骨疼、加秦艽、杜仲牛膝。
腹膨胀、亦或是呕吐翻胃,用槟榔、东山楂、藿香立逼用生姜、大葱白、麦芽少许,川厚朴、六神曲、百病除退。
小便澁、车前子快爽直利,加泽泻与朱苓守望相遂。
大便难、川大黄、芒硝最宜,通大海、火麻仁、香油蜂蜜。
你讲这浮脉讲的真切,不知药就这几样?嗳!亦不过此大略而矣。
二、沉脉素问曰:那沉脉怎讲哩?讲罢浮脉又问沉,再把沉脉向你云。
如同丸石投水内,伸手浮取无信间。
素问日:人有这脉,可主啥病呢?左寸沉心忧闷话不想讲,右寸沉寒痰滞气不和畅。
左关沉主气郁癥瘕之恙,右关沉胃家寒酸水上嚷。
左尺沉或背疼结石肾脏,右尺沉主泻痢大便阻挡。
沉脉为阴主里,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民间高手的脉诊日志!
民间高手的脉诊日志!合格中医,必先通脉诊。
为提高脉诊水平,今后只脉而不药的,均写入本文,以积经验。
脉理宗《难经》,脉象宗《频湖脉学》兼自悟,脉陈述宗韦文易民间祖传六宫脉法,及《临证脉学十六讲》(姚梅龄著)。
持脉法宗彭子益圆运动脉法。
目标为韦刃s中医之脉药相应!圆通诸长,造就自我!2014-1-5男39岁,夜半双下肢膀胱经-带痛,小腿痛甚。
脉,肝脉偏沉、稍弦、稍紧,且脉势趋尺力较强(即中指近尺处力较强)。
余脉无独。
此寒从膀胱经而入筋,肝主筋,故肝脉独。
病位在下肢,故关之尺侧强。
药酒泡脚及艾灸治之。
效佳。
2014-1-6女,51岁。
右脉沉洪大,左脉虚大。
症以便稀不成形而粘,日行一到三次。
难入睡。
左脚踝关节内侧偶痛,肩颈偶痛。
舌淡红,苔薄白。
有牙印。
服中药数年效微。
2014-1-6男,24岁。
左脉沉,稍涩,弱,细,总体感觉,脉被阻滞出不来,欲反抗而无力,故弱中有强。
右脉稍滑偏数,尺沉略弦。
腰胀痛近两个月,搬重物始胀痛,数日方可好转。
眠差,口渴。
舌淡,苔薄白,偏嫩,裂纹横纵交错。
2014-1-8男,43岁。
发痧而来,症见头晕,欲呕,乏力,今早吃粥,中午没吃而奔100公里外开会。
刮痧,按摩后,诸症不减。
遂脉之。
左脉迟偏弱且大,左寸较有力而偏实。
右脉细偏弦,右关兼稍紧。
按足三里、太冲、风市、四神聪。
头晕稍减。
叮嘱睡前吃生姜瘦肉粥,超市九制陈皮泡开水喝。
2014-1-8.女,33。
孕六月。
感冒,流涕鼻塞且酸,鼻出热气。
头痛,稍流泪。
乏力。
四肢发冷。
左脉数,弦,稍紧。
右脉细、弦、数。
左盛于右。
外感责左、内伤责右。
本脉两者兼之。
2014-1-9男。
51岁。
右寸沉取稍硬,幅偏低。
断为大便异常。
脉后病人述大便日行三四次。
常饮酒。
右寸主肺与大肠,《难经》脉法不虚。
2014-1-13男。
23岁。
右脉总取滑,幅高,偏大,有力,单取右尺沉取硬,偏弦,有力。
左脉总取,弦,偏紧,有力,幅正。
痰多,半夜左侧睡久则右肋痛,右则左痛。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姚梅龄教授是全国知名中医,继承与发展了江西姚氏家族的中医家学,研究与整理了姚氏家族的脉学思想、理论与方法,尤为擅长脉诊;临证脉学十六讲正是姚梅龄多年来脉诊经验的总结,研学临证脉学十六讲,对于提高中医从业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脉诊水平将有巨大的作用,现把个人认为重要的一些观点摘录如下:1.脉诊是最后把关的诊察手段;2.张仲景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即倘若见到貌似正常人的脉大,他便极有可能患有虚劳病;3.脉硬是无胃之脉,尺沉不应指,是无根脉,脉象无根,说明肾气大亏;4.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为主,但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大都是阴阳两虚,发展到后期大部分都要用附片,用肉桂;5.好的肉桂叫企边桂、清化桂,肉桂不是桂皮;6.病人汗出之后,候其脉,若脉静则为向愈;若脉不静,则疾病必有反复;脉静,便是脉不数,亦不弹指;脉弹指,是指脉搏跳动时冲击指下,类似于抬举性搏动样;7.由饮邪引起的咳喘病里面百分之九十的脉象是涩脉,痰则将近百分之八十的是滑脉;可以用来鉴别小儿咳喘病是痰还是饮;8.脉象“浮旺”中的“旺”,第一是指位置很表浅,轻取即得;第二,举之有余,中取更有力;右关脉独沉绝大部分还是脾、胃、肠功能受损,或中焦正常功能被邪气压抑后产生的;9.外风引动内风,表风是引起营卫的不和,营卫动荡的,而里风主要是指气血的逆乱;10.正常脉象,是指不论从脉位、脉体、脉律、脉率、脉力或脉势都正常的脉象;11.“有根”指沉取时,依然在指下感到脉搏有轻微有脉搏搏动,包括尺部亦能感到搏动;“有胃气”指下能感到脉搏搏动明显,既有弹力,而又柔和;12.“三五不调脉”就是脉搏不匀,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兼有歇止,有些属西医所讲的室上性早搏,有些是频发性的室性早搏,它主要是气血虚夹有风,或夹有瘀,或夹有痰饮;13.乍数乍疏脉:不仅出现于窦性心律不齐之中,甚至不仅出现于西医所讲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中;14.无根脉:沉取六脉双手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到不应指即无搏动感或成人迟部无务到不应指的脉象;15.涩脉有两种:一种与滑脉正相反,来得很艰难,另一种来得不艰难,去得飞快特别是一些恶性肿瘤有涩脉,常可收得快;16.湿邪脉会涩;17.脉象一般性的定量分级:正脉、偏、略、微微;脉微微虚即“脉不受按”;18.正常脉象的特点:和缓而软,中取明显,按之不空;和缓:来去从容,不歇止,节律一致;软:软而有弹性,但不弹指,亦不空虚;19.脉象之胃、神、根三者要领在于“和软”有胃气和弹力适中有胃气,以沉取仍应指,尤其是尺脉沉取应指而力度适中有肾三根;20.在病人餐后一到两个小时之后,脉诊的结果才会比较准确;21.肺炎中若脉滑而疾,可以在麻杏石甘汤中加点党参,以防气脱;22.脉弦浮大弹指的人,阳气太过,太操劳,有可能会暴死;23.曲脉多因风或风痰之鼓动或流窜所致;24.五脏六腑都可以气郁,如肺气郁、肾气郁、焦膜的气郁-三焦气郁;25.心包气郁兼有点儿血滞,应用旋覆花汤:旋覆花、新绛用凌霄花代替、葱白,加上红花、茜草根,血滞轻,可以用丹参、泽兰;26.心包气郁诊断要点:胸闷的时候心慌明显,而且喜欢叹气,叹了气,胸闷心慌就可减轻;27.湿热此起的心包气郁:痰加远志,湿用郁金、菖蒲;28.唐氏综合征病理基础是精亏,在临床上大家有时应用小柴胡汤、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黄芪走而不守,党参守而不走;29.应用金银花、苦丁茶、青蒿等走表之药治疗带状疱疹收效快、易断根;30.病毒性心肌炎是由表而来,其次表寒等表邪成为该病的源头;31.“失表”是杀人,解表亦可杀人,如阴精耗竭,尺脉弦细又硬,阴枯趋势,且气大亏,随意解表,也有导致人死亡;32.正邪相博至极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突然打抖寒战,第二个重要标志是表现出剧烈的痛,第三个重要的标志是神志、意识突然跟外界隔断了;33.临床上见到脉转大,要特别注意,它至少说明病情在进展,如出现在久病或虚损性痰病病人身上的,多数属于危重症;。
号脉十六法
号脉十六法来源:/content/10/1201/09/1576800_73938367.shtml作者:汕头市中医院副院长◎蔡仰高一、读脉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
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
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
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
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
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
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
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
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
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
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
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
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
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
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
姚梅龄相兼脉之弦涩脉的临床诊断意义探讨
…★岳瑞珍1*…李富2**(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8黄国医书院…南昌……330004)摘要:在中医临床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几种脉象相兼出现,而相兼脉中有部位相兼,左右相兼,六部相兼,诊姚梅龄教授及团队成员的体会,关键词:相兼脉…;…弦涩脉;……诊断意义中图分类号:R241.1……文献标识码:A1…弦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1.1…弦脉的特征…弦脉是我们临床常见脉象之一,至于弦脉的脉象特征,《脉经》这样描述:“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端直以长,故曰弦。
”《濒湖脉学》则曰:“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状如筝弦,从中直过,挺然于指下。
”《脉理求真》曰:“弦则端直而长,举之应指,按之不移。
” 这些医籍表述虽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弦脉是一种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的脉象。
1.2…弦脉的临床意义…对于弦脉的临床意义,在《中医诊断学》[1]书中,其主病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
2…涩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2.1…涩脉的特征…关于涩脉脉象特征的描述,文献中则有较大的出入。
如《脉经》曰:“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从脉的宽度、脉率、以及流利度、节律等定义了涩脉的脉象特征,而《素问·三部九候论篇》曰涩脉为:“参伍不调者。
”则单从脉的节律来定义涩脉的特征。
《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
”则是从脉的位置来描述涩脉特征。
笔者认为因临床上患者的脉象特征基本都是多种脉象特征相兼出现,古代医家能从多方面描述患者的脉象特征,已难能可贵,为了快捷高效的临2.2…涩脉的临床意义…对于涩脉的临床意义,主病多为瘀血为患。
3…弦脉、涩脉的临床意义再认识笔者之前读书及临证时,经常有一些脉象问题让自己百思不得其解,如《伤寒论讲义》[2]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但以往的教科书上关于数脉的临床诊断意义则清清楚楚写着:“数脉主热”。
脉诊最好的书
脉诊最好的书
关于脉诊的书籍有很多,其中一些被认为是最好的。
以下是一些备受推崇的脉诊书籍:
1. 《濒湖脉学》:这是明代中医大师李时珍所著的一部脉诊经典。
书中介绍了脉象的形态、规律和特征,以及脉诊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
2. 《中医诊断学》:这是一本综合性的中医教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脉诊内容。
该书介绍了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以及脉诊在诊断疾病中的作用和意义。
3. 《频湖脉诀》:这是宋代中医大师周守忠所著的一部脉诊经典。
书中介绍了常用的脉象形态和特征,以及脉诊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
4. 《临证脉学十六讲》:这是当代中医大师姚梅龄所著的一部脉诊经典。
书中详细介绍了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技巧,以及脉诊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以上这些书籍都是脉诊领域的经典著作,对于学习脉诊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脉诊是一门实践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真正的掌握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摸索。
数脉如何运用(姚梅龄脉李士懋脉萧通吾脉)
数脉如何运用(姚梅龄脉李士懋脉萧通吾脉)数脉脉象:脉率持续大于79次/分,小于120次/分。
分级:1)略数脉:80-95次/分。
2)数脉:95-120次/分。
辨证:1)火邪或热邪。
火、热及正邪相搏所致的数脉,数实有力。
几乎无例外。
洪实数有力或沉实数有力。
2)正邪交争。
(1)阳与寒争太阳经的寒证(尤其是表寒实证,寒邪闭表导致头身都紧痛),往往表现为恶寒发热相伴出现,此时寒邪郁遏阳气,阳气与寒邪相争,就发烧脉数。
临床上,表寒证病人发烧到40多度时,脉象就很快。
多数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感冒并不发热,而直接出现哮喘,究其原因就在于受邪之后,体表的卫阳与体内的阳气不能与寒邪相争于肺之表和肺之里而达到发热的程度。
一任表寒直接陷里,导致哮喘。
伤寒“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甘草、大枣扶助卫阳,麻黄发散表寒,这才是从正面帮身体的忙。
(2)阳与湿争临床上常见的,尤其是三焦焦膜(少阳三焦)的阳气(生理性的少阳相火)与里湿湿邪相争之时,其脉常常表现为数脉。
焦膜(三焦)“原气之别使也”,是肾阳命火敷布的通道,亦是相火之腑,而水津在体内的敷布是三焦相火蒸腾敷布的结果,焦膜还是表里出入的通道之一。
湿邪阻滞于焦膜甚至闭阻得很厉害,人体阳气与之相争,此时即可出现数脉;尤其是在正胜邪却,出现“战汗”的前夕,脉搏往往会跳动得非常快。
阳气占了上风,突然一身大汗,湿气一外透,尤其是汗能出到腰以下,患者的热也就退了,汗出“齐腰而还”者,说明湿闭得较重。
临床上,有些患者发烧长达一两个月,但一经战汗而退烧,随之其脉象就会慢慢地慢下来了。
伤寒时病的发烧,尤其江南岭南地区最多见的外感时病的发烧多半是寒和湿引起的。
岭南地区早中晚温差大,更重要的原因是用起空调来了。
讲得难听点,空调真是我们医生的财神,空调之下,伤寒病是越来越多,人体一受了寒就湿邪凝聚。
太阳表证的寒闭表、湿闭表,这些时病之发热须发汗或战汗而解。
手足太阳经表证的风寒湿,无论在北方,还是在岭南,退热的时间多是“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即上午9点到下午1点,这4个小时的时间中太阳经经气最为充盛,这是太阳经经气的自然周期,正常人也是这样,病人也是这样。
中医四诊技能实训(十三五创新)
三病证结合
04
四诊辨结合
06
六动态观察
05
五诊断与鉴 别诊断交织 进行
1
一主症的诊断 意义
2
二确定主症的 方法
3
三围绕主症进 行询查
4
四围绕主症进 行诊病
5
五围绕主症进 行辨证
(一)四诊收集病情资料阶段 (二)诊病辨证阶段 (三)全面分析以保证诊断正确
(一)正确确定主症 (二)明确鉴别主症 (三)详审主症特征
作者简介:石强,医学博士,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副教授;在北图中文核心期刊、省市 杂志发表过不止一篇的署名文章,且为第一作者。著作:①《临证脉学十六讲》姚梅龄,石强(整理,等同第一 作者)②《儿科疾病效验秘方》石强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科研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基 于中医;痰“、”饮“理论的泽漆抑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的作用机制与物质基础研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项目三项;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瘀毒’机制的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等省级课题5 项,“微格教学在中医脉诊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角色扮演教学方法在中医问诊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省级 教改课题两项;主持厅级课题三项,参加省、厅课题六项。“脉图标准与相关参数研究”获天津市科学进步奖三 等奖,“中医临证脉学十六讲”获江西省教育厅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五问饮食口味 六问睡眠 七问二便 八问妇女 九问男子
一问诊案例示范 二纠错训练
1
一教学目的与 要求
2
二实训组织形 式
3
第一节望诊的 方法
4
第二节望诊的 内容
5
第三节望诊案 例分析
脉诊笔记(五)
脉诊笔记(五)关于脉像到底有多少种脉像,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多少种脉象,说法不一,有的说21种,有的说是22种,有的说是24种,有的说是28种,有的为了后人好记,简化到了16种,有的是10种,还有最少的8种,但是,平常我们常见的是12种。
要精通脉象,还是以28种为好,越详细越能准确辩证,简化了的只能是一个大概,假如说只分成四种,浮、沉、迟、数,也可以诊断出一个大概,“浮”为表,“沉”为里,“迟”为寒,“数”为热,仅此而已,要分虚实,还得分有力无力,所以,要真正学好脉象,个人认为还是以28种脉象为好,当然,先可以由浅入深,先学8种,再学16种,再学24种,最后28种,循序渐进,我想,一定能把所有的脉象都能掌握。
基本脉象:浮脉、沉脉、数脉、迟脉、虚脉、实脉、长脉、短脉临床中,长脉和短脉,尤其是长脉很普遍,在诊断的意义上,有特殊的意义,为了便于记忆,把基本脉象写成了歌诀:浮脉皮上求,沉脉肉里头。
数脉跳得快,迟脉慢悠悠。
虚脉应无力,实脉力弹手。
长脉超尺寸,短脉关中凑。
基本脉象的含义:浮脉皮上求: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按在寸、关、尺三部脉上,就能感觉得到脉的跳动。
轻取即得为浮脉,重取即得为沉脉,再加劲到骨边即得为伏脉,关于这个力度的把握,每个医生可能都不一样,所以,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身强力壮的医生与一个瘦小的医生,在把脉的过程当中,所用的力度肯定不一样,而且感觉也不一样,这就是要临床实践中自己去感受和体会。
王叔和在《脉经》里他用豆子的重量来描述取脉的轻重,初持脉如三颗豆子的重量,那就是在皮毛上都能取得的脉,主肺,因为肺主皮毛。
如六颗豆子的重量取得,那就与血脉有关,属于心部,心主血脉。
如果是九颗豆子的重量取得,与肌肉有关,属于脾部,脾主肌肉。
如果十二颗豆子的重量,与筋有关,属于肝部,肝主筋。
按到骨边取得的脉,属于肾部,肾主骨。
关于王叔和的这个种诊脉法,一般人是掌握不了,也不好掌握,现在诊脉法,都是独取寸口,至于什么三颗豆,六颗豆,纯粹是自己的经验总结,我想王叔和,他只是用这种方法告诉我们用力的大小,并不真正意义上的三颗豆,六颗豆。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
精)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脉诊脉诊,是医生用手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象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
脉学著作主要有:晋代王叔和著《脉经》,确定了二十四脉,是最早的脉学专著。
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祥论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症从舍等。
李时珍著《濒湖脉学》,载二十六脉。
李士材著《诊家正眼》,增定二十八脉。
第一节诊脉概述一、脉诊原理脉象是指脉动应指的形象。
脉象的产生与心脏搏动、心气盛衰、脉道通利和气血盈亏直接有关。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的至数与心的搏动频率、节律相应。
脉为气血运行之通道,并有约束和推进血流的作用,直接影响脉象。
(二)气学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血充盈于脉道,直接关系到脉象的大小; 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心的搏动也靠气的调节,因此,气与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有助于血的运行;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而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 肝藏血,贮血和调节血液,肝又能调畅气机;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有关。
一、诊脉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素问》三部九候诊法,又称遍诊法。
分为上(头)、中(手)、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二)人迎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见于《内经》,是通过诊人迎、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
人迎主要反映体表的情况,寸口主要反映内脏的情况。
(三)仲景三部诊法仲景三部诊法,指诊寸口脉候脏腑,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的诊法。
(四)寸口诊法1.寸口部位:是手腕部挠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挠动脉),又称气口、脉口。
2.独取寸口脉诊病的原理:一是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起于中焦,可以反映胃气的强弱。
二是肺朝百脉,脏腑气血变化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
三是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诊脉方便。
3.寸口分候脏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右关候脾胃,左右尺候肾。
看完这一篇,保证你脉诊能力提高一大截
看完这一篇,保证你脉诊能力提高一大截第800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临证脉学十六讲》导读脉诊作为中医临床诊疗中收集病症的最后一项内容,它有着不一般的作用和地位,但我们仍需要客观理智的对待它,充分地发挥脉诊在诊断疾病的重要。
我近日来读得一本书,是姚梅龄教授的《临证脉学十六讲》专著。
三指目下的脉感是因人而异的,传统的中医脉诊无法精确地对信息加以量级的描述,而此书作者认为每种脉象与每种症状体征一样,在临床中不但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客观差异,而且其程度的不同常常提示诊断意义的不同,这需要在临床上细细体会!此书中明确给出程度分类的脉有浮脉、涩脉、弦脉,现在我将此部分内容摘抄给大家,望大家在临床上有所感受!一、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临床实际上,不太标准的浮脉更多见,因此取脉时,必须严格按照脉诊操作规范来,摸取浮脉的关键在三个手指必须轻放,即自然落下,否则,指力一大,浮缓脉,甚至虚浮脉等都会错过。
浮脉从“举之有余”到“按之不足”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将浮脉粗略的分为四类:1.浮:浮取就明显,中取不太足,沉取就更不足,即上述典型的浮脉。
2.偏浮:接近于标准的浮脉,比其明显程度稍差一点。
浮取应指比较明显,中取亦比较明显,浮取中取应指差不多,但是沉取就不足,并不似标准浮脉浮取非常明显,中取就不太足,沉取就更不足。
3.略浮:在浮取的切脉指力上要稍微加点力它才比较明显一点,如果浮取不太明显,但浮取可以感觉得到,中取也感觉得到,沉取就不足,那就叫略浮。
这也叫略浮,它的位置不是那么表浅。
4.微微浮而弱:如果浮取相当弱,浮取力度并不大,中取力度也不大,沉取不显,这个时候要写微微浮而弱,略弱。
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少阴脉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其中的浮脉就要写微微浮,就是在浮取这个位置上感觉的显著度逐步降低,但是它在浮取时,确实又感觉得到,而且沉取并不会超过这个脉的时候,可以描述为浮,但是根据它明显程度的递减,最佳的描述是浮取弱,或者微微浮而弱。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
中医脉学十讲」读后感1楼基本上,「中医脉学十讲」从一开头就对于中医脉诊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并且引经据典证明中医脉诊具有许多不合理及不科学的地方,甚至是以西医理论的角度来看待中医脉诊。
尤其是「第四讲桡骨动脉分主脏腑的不合理」更直接否定了“寸关尺”分主脏腑之说,我节录该讲之小结,如下:----------------------------------------------------------说来说去,强以一条动脉分主脏腑的理论,上不宗《内经》,下难符科学,凭空臆说,仍不离五行往复,无论于古于今,稍微明理者,都不足置辨,即以古还今,请看几辈古人的批评罢!李时珍《濒湖脉学》:“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之中,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彼,俨若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吴草芦文集》:“医者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心脉,此肺脉,此肝脉,此脾脉,此肾脉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经之一脉也......肺为气所出之门户,故名曰气口,而为脉之大会,以占一身焉!”王正宗《难经疏义》:“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肝肾俱沈,脾在中州之说,王叔和独守寸关尺分部位,以测五脏六腑之脉者,非也。
”李、吴、王的说法,固然不尽如人意,然而他们都不信任寸关尺分主脏腑之说,这一点是正确的。
----------------------------------------------------------在本版(爱爱医论坛)的讨论中“通往上工之路---古脉法整理与研究(上)”也有一样的引述!遗憾的是我在《濒湖脉学》里找不到任应秋先生所引用的内容,想必任先生所使用的书可能是较不流通的版本吧?!烦请有读过这版本的朋友,告知一下,长长见识也好。
脉学临证心悟读后感
脉学临证心悟读后感本书对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常见脉象的形象和主病,以及中医证候做了详细解释,通俗易懂又富有新意,适合中医初学者门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本书特是脉学辩证法的使用,作者总结脉学门规律,将脉学思想概括为“脉如其人”,以脉学作为手段统率中医临床,倡导做感受派与思辨派,以脉象带来的真切感受解读中医基础理论,如对太极阴阳的体会,五行特性和实质,以及阳气升降合、外感内伤等,既驻守中医传统又有新的视角。
遵守经典脉学的临床辨证意义,但不囿于二十八种脉象分类。
提炼中医脉学对举现象中的辩证法思维,执两用中,以中庸、中态思想贯穿脉学。
主张在中医哲学指导下,结合相关专业建立脉学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同样会对脉学中级水平而希冀突破者有所启迪。
脉学起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难经》,系统完善于汉末王叔和编写的《脉经》。
从此,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中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相对于望、闻、问三诊而言,脉诊中涉及的脉象众多,且指下感觉因人而异,脉诊显得复杂抽象、晦涩难懂。
医书有云:“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因而,脉诊一直是中医初学者学习和实践中的一只拦路虎。
如何让中医初学者在短时间内较为直观地掌握脉诊的相关技术,并且理解脉学相关原理呢,本书是初学者可以选择的参考之一。
本书从脉学概要、脉诊的部位和方法、正常脉象、疾病与脉象、真脏脉、诊小儿脉、诊妇人脉、脉证顺逆与从舍等8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书共收录《濒湖脉学》所列的27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配以特定的图示,从诊脉的基本要点出发,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各类脉象的特征,结合兼脉主病图和记忆歌诀,辅以相似脉鉴别表,简单明了地对各种脉象的脉形、形成原理、主症等进行了介绍。
本书多图、多表、多归纳,语言简洁,层次清楚,方便读者快速理解、记忆诊脉之要。
希望能为各位有心学习中医脉学的读者提供帮助。
浮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部位概念,凡轻取而能诊得的诸脉,不论大小迟数,只要脉位在浮位,皆称为脉浮,如虚脉、微脉、洪脉、革脉等。
姚梅龄脉诊学精讲
姚梅龄脉诊学精讲脉象名解一、脉率(数、疾、迟、缓、正常搏动)1、数脉脉象:脉率持续大于79次/分,小于120次/分。
分级:1)略数脉:80-95次/分。
2)数脉:95-120次/分。
辨证:1)火邪或热邪。
2)正邪交争。
(1)阳与寒争。
(2)阳与湿争。
3)阴阳气血亏虚。
4)正常人。
2、疾脉脉象:持续大于120次/分。
辨证:1)火盛热极。
2)阳将亡,阴将竭,或气欲脱。
3、迟脉脉象:持续小于60次/分。
辨证:1)寒邪或湿邪阻滞气机。
2)邪气内结(阴寒凝闭、痰饮内结、瘀血内阻、阳明燥热内结、宿食内停),气机不畅。
3)阳气暴脱,无力推动血脉运行。
4)正常人(运动员、体力劳动者)。
4、缓脉脉象:持续在60-69次/分。
辨证:1)邪气内结(寒、湿、痰、饮、瘀、食滞),气血运行受阻,较迟脉为轻,湿邪阻滞气机多见,热与气结也有可能引起缓脉。
2)脾气虚。
3)正常人(运动员、体力劳动者)。
5、正常搏动脉象:持续在70-80次/分。
迟缓正略数疾60 70 80 95 120二、脉律(促、结、代、三五不调、乍数乍疏)1、促脉脉象:数中一止,止无定数。
附:数脉脉象:大于79次/分,小于120次/分。
辨证:1)阳气渐盛,正欲胜邪。
2)脏气与邪气相争,为邪气所阻(寒、湿、痰、食)。
3)风热虽盛,然阳气一时难以接续。
4)脏气虚弱,阴虚血少,心搏血运难以接续。
2、结脉脉象:迟中一止,止无定数。
附:迟脉脉象:脉率持续小于60次/分。
辨证:同代脉。
但以邪气闭阻多见,程度较代脉为重。
3、代脉脉象:缓中一止,止有定数。
附:缓脉脉象:脉率持续在60-69次/分。
辨证:1)气血虚,多为心气心血虚。
2)心气、心血或心阳为邪气所闭阻,如寒凝、痰阻或瘀血内阻。
3)心包之气或心气郁而不舒,喜叹息。
4)或上述三者兼而有之。
4、三五不调脉象:结促交替。
结脉脉象:迟中一止,止无定数。
附:迟脉脉象:脉率持续小于60次/分。
促脉脉象:数中一止,止无定数。
附:数脉:持续大于79次/分,小于120次/分。
临证脉学十六讲(待校对文本)
I第二讲^y脉ii的m值一、脉诊是辨证诊断最重要的诊察手段之一(一)脉诊是中医关键的诊察手段1 ?脉诊是四诊之一中医诊断强调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者,缺一不可。
中医无论从诊察疾病手段的先进性,还是临床指标的精确度而言,与现代医学相比是相当落后的。
但中医依据自身学科特点认识疾病的理念,以及遵循这些理念所采用的一系列认识疾病的手段与方法,进而形成的疾病观,乃至对每种疾病的本质认识,又较现代医学更为全面、客观、系统和科学得多,否则,中医就不能流传至今。
在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手段与方法之中,包括脉诊在内的“四诊”就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诊之一的切诊,包括的主要内容就是脉诊,切诊还包括切肤、按胸腹、摸淋巴结、按包块等,但是切诊的主要内容是指切脉。
中医诊察疾病的手段已经相当落后,大多不能借助实验室理化检査,只能从一个个表面现象认识疾病,因此,必须强调医生所收集的病情资料应全面与完整,所以要四诊合参。
中医只能使用医生自身的眼鼻口耳以及皮肤触觉等感觉器官来采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人所发出的信息,如果收集资料不全面,就不能全面准确地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就我的临床经验而言,脉象信息大概能反映病人约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题,例如其病因,尤其是病机,其次是病所、体质,百分之七八十都能从脉象上反映出来。
另外,脉诊还有从变异性反向来反映疾病的,我们所讲的“脉症从舍”的“假脉”就是从变异性反向来反映疾病性质的。
所以,我认为,一个不会脉诊,或对脉诊掌握不扎实的中医,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更不可能成为一个髙水平的中医。
但是在现实中,又有一类相反的医生,自恃脉诊经验丰富,摸完脉就报患者的病情,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正确,可惜,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只想通过候脉就知道患者的病情,那肯定是不够完整的,也是不够准确的。
亦有一些医生哗众取宠,病人不用开口,似乎摸脉便知道患者患有什么病,且立即就报病名给人家患者听,以证明脉诊多么神奇,证明自己的医术有多髙!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不能养成这种坏习惯,这是江湖习气。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精选文档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姚梅龄教授是全国知名中医,继承与发展了江西姚氏家族的中医家学,研究与整理了姚氏家族的脉学思想、理论与方法,尤为擅长脉诊。
《临证脉学十六讲》正是姚梅龄多年来脉诊经验的总结,研学《临证脉学十六讲》,对于提高中医从业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脉诊水平将有巨大的作用,现把个人认为重要的一些观点摘录如下:1.脉诊是最后把关的诊察手段。
2.张仲景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即倘若见到貌似正常人的脉大,他便极有可能患有虚劳病。
3.脉硬是无胃之脉,尺沉不应指,是无根脉,脉象无根,说明肾气大亏。
4.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为主,但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大都是阴阳两虚,发展到后期大部分都要用附片,用肉桂。
5.好的肉桂叫企边桂、清化桂,肉桂不是桂皮。
6.病人汗出之后,候其脉,若脉静则为向愈;若脉不静,则疾病必有反复;脉静,便是脉不数,亦不弹指。
脉弹指,是指脉搏跳动时冲击指下,类似于抬举性搏动样。
7.由饮邪引起的咳喘病里面百分之九十的脉象是涩脉,痰则将近百分之八十的是滑脉。
(可以用来鉴别小儿咳喘病是痰还是饮。
)8.脉象“浮旺”中的“旺”,第一是指位置很表浅,轻取即得;第二,举之有余,中取更有力。
右关脉独沉绝大部分还是脾、胃、肠功能受损,或中焦正常功能被邪气压抑后产生的。
9.外风引动内风,表风是引起营卫的不和,营卫动荡的,而里风主要是指气血的逆乱。
10.正常脉象,是指不论从脉位、脉体、脉律、脉率、脉力或脉势都正常的脉象。
11.“有根”指沉取时,依然在指下感到脉搏有轻微有脉搏搏动,包括尺部亦能感到搏动;“有胃气”指下能感到脉搏搏动明显,既有弹力,而又柔和。
12.“三五不调脉”就是脉搏不匀,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兼有歇止,有些属西医所讲的室上性早搏,有些是频发性的室性早搏,它主要是气血虚夹有风,或夹有瘀,或夹有痰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笔记
姚梅龄教授是全国知名中医,继承与发展了江西姚氏家族的中医家学,研究与整理了姚氏家族的脉学思想、理论与方法,尤为擅长脉诊。
《临证脉学十六讲》正是姚梅龄多年来脉诊经验的总结,研学《临证脉学十六讲》,对于提高中医从业者及中医爱好者的脉诊水平将有巨大的作用,现把个人认为重要的一些观点摘录如下:
1.脉诊是最后把关的诊察手段。
2.张仲景日:”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即倘若见到貌似正常人的脉大,他便极有可能患有虚劳病。
3.脉硬是无胃之脉,尺沉不应指,是无根脉,脉象无根,说明肾气大亏。
4.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为主,但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大都是阴阳两虚,发展到后期大部分都要用附片,用肉桂。
5.好的肉桂叫企边桂、清化桂,肉桂不是桂皮。
6.病人汗出之后,候其脉,若脉静则为向愈;若脉不静,则疾病必有反复;脉静,便是脉不数,亦不弹指。
脉弹指,是指脉搏跳动时冲击指下,类似于抬举性搏动样。
7.由饮邪引起的咳喘病里面百分之九十的脉象是涩脉,痰则将近百分之八十的是滑脉。
(可以用来鉴别小儿咳喘病是痰还是饮。
)
8.脉象“浮旺”中的“旺”,第一是指位置很表浅,轻取即得;第二,举之有余,中取更有力。
右关脉独沉绝大部分还是脾、胃、肠功能受损,或中焦正常功能被邪气压抑后产生的。
9.外风引动内风,表风是引起营卫的不和,营卫动荡的,而里风主要是指气血的逆乱。
10.正常脉象,是指不论从脉位、脉体、脉律、脉率、脉力或脉势都正常的脉象。
11.“有根”指沉取时,依然在指下感到脉搏有轻微有脉搏搏动,包括尺部亦能感到搏
动;“有胃气”指下能感到脉搏搏动明显,既有弹力,而又柔和。
12.“三五不调脉”就是脉搏不匀,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兼有歇止,有些属西医所讲的室上性早搏,有些是频发性的室性早搏,它主要是气血虚夹有风,或夹有瘀,或夹有痰饮。
13.乍数乍疏脉:不仅出现于窦性心律不齐之中,甚至不仅出现于西医所讲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中。
14.无根脉:沉取六脉(双手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到不应指(即无搏动感)或成人迟部无务到不应指的脉象。
15.涩脉有两种:一种与滑脉正相反,来得很艰难,另一种来得不艰难,去得飞快(特别是一些恶性肿瘤有涩脉,常可收得快)。
16.湿邪脉会涩。
17.脉象一般性的定量分级:正脉、偏、略、微微。
脉微微虚即“脉不受按”。
18.正常脉象的特点:和缓而软,中取明显,按之不空。
和缓:来去从容,不歇止,节律一致;软:软而有弹性,但不弹指,亦不空虚。
19.脉象之胃、神、根三者要领在于“和软”(有胃气)和弹力适中(有胃气),以沉取仍应指,尤其是尺脉沉取应指而力度适中(有肾三根)。
20.在病人餐后一到两个小时之后,脉诊的结果才会比较准确。
21.肺炎中若脉滑而疾,可以在麻杏石甘汤中加点党参,以防气脱。
22.脉弦浮大弹指的人,阳气太过,太操劳,有可能会暴死。
23.曲脉多因风或风痰之鼓动或流窜所致。
24.五脏六腑都可以气郁,如肺气郁、肾气郁、焦膜的气郁-三焦气郁;
25.心包气郁兼有点儿血滞,应用旋覆花汤:旋覆花、新绛(用凌霄花代替)、葱白,
加上红花、茜草根,血滞轻,可以用丹参、泽兰;
26.心包气郁诊断要点:胸闷的时候心慌明显,而且喜欢叹气,叹了气,胸闷心慌就可减轻;
27.湿热此起的心包气郁:痰加远志,湿用郁金、菖蒲;
28.唐氏综合征病理基础是精亏,在临床上大家有时应用小柴胡汤、金匮肾气丸进行治疗;
黄芪走而不守,党参守而不走;
29.应用金银花、苦丁茶、青蒿等走表之药治疗带状疱疹收效快、易断根;
30.病毒性心肌炎是由表而来,其次表寒等表邪成为该病的源头;
31.“失表”是杀人,解表亦可杀人,如阴精耗竭,尺脉弦细又硬,阴枯趋势,且气大亏,随意解表,也有导致人死亡;
32.正邪相博至极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突然打抖寒战,第二个重要标志是表现出剧烈的痛,第三个重要的标志是神志、意识突然跟外界隔断了;
33.临床上见到脉转大,要特别注意,它至少说明病情在进展,如出现在久病或虚损性痰病病人身上的,多数属于危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