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殖民视角看翟里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注释

合集下载

追本溯源 借古鉴今——《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述评

追本溯源 借古鉴今——《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述评

2512020年41期总第533期ENGLISH ON CAMPUS追本溯源 借古鉴今——《<聊斋志异>英语译介研究(1842-1948)》述评文/宁 博教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第四章详述了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分别在《拾级大成》(Easy Lessons in Chinese)《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中国丛报》上译介《聊斋志异》的背景和特点,认为其译介有较多删减,且“有意引入基督教文化作比较,这也符合他的传教士身份”。

第五章分析了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发表在《中日释疑》(Notes andQueries on China and Japan)上的《聊斋志异》译介,认为相较郭实腊,梅辉立理解原文更为准确,治学态度更加严谨。

第六章分析了阿连壁(Clement Francis Romilly Allen)发表在《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的多篇《聊斋志异》英译,重点探讨其译介中的归化处理,认为翻译“语言流畅地道、可读性强,但翻译中存在诸多操纵现象”。

第七章分析了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出版的首个《聊斋志异》英文选译本Strange Stories froma Chinese Studio , 着重探讨了翻译中受意识形态和诗学影响而出现的操控现象。

第八章分析了禧在明(Walter Caine Hillier)在《中文学习指南》(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How to Learn It)上译介的《聊斋志异》,指出译介的最大特点是“运用语内翻译手法……将每个故事改编得绘声绘色,然后再通过语际翻译手段,将白话《聊斋志异》故事译成英语”。

第九章分析了法引言21世纪,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中国典籍译介成为研究热点,成果丰硕。

如辛红娟的《<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本行旅与世界想像》,李玉良的《<诗经>翻译探微》,李伟荣的《英语世界的“易经”研究》,李钢的《历史文化视阈下的“论语”英译研究》, 冯全功的《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红楼梦>英译研究》,等等。

想象的他者——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研究

想象的他者——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研究

作者: 董艳;胡勤
作者机构: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出版物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2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聊斋志异》;东方主义;形象学;意识形态;他者;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结合东方主义、形象学与后殖民主义主义翻译理论对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中形象进行了类别划分,从女性、道士、和尚、民间艺人、书生、商人以及官员形象入手,深入分析了译者为再现东方形象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他的翻译隐含着服务于西方帝国扩张的意识形态,在翻译我国文学作品时,存在扭曲他者形象的问题。

目的论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研究——以《大中华文库》英译本《连城》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本研究——以《大中华文库》英译本《连城》为例

128《名家名作》·翻译一、引言小说在中国古代长久处于低下或从属地位。

及至明清时期小说才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明代四大奇书和清初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

其中蒲松龄倾其一生才华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自诞生之日起即广为流传并备受赞誉。

郭沫若评其为“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同时,小说在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1880年,英国汉学家翟里斯译《聊斋志异选》,收文164篇。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写道:“小说构思奇妙,或借狐鬼精灵写人类社会,或使幽冥地府与现实交融,在离奇怪诞中蕴含人生哲理。

”[1]2007年,外文出版社的《大中华文库》——《聊斋志异选》共收文216篇,其中Denis C. Mair 与 Victor H. Mair 译文23篇。

本研究即是对二人翻译的《连城》进行分析。

二、相关研究和理论对《聊斋志异》的研究包含很多方面,包括作者研究、作品研究、版本研究、比较研究等。

其中对作品本身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多。

文军和冯丹丹的《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中,根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发表于1979—2010年间的 35 篇“聊斋志异英译”的相关文章,从译者研究、翻译策略、文化研究、语言学视角研究等方面对重点论文进行了评述。

马瑞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翟理斯英译本〈聊斋志异〉浅评》中, 从译者对译文的选取、小说翻译特点和注释中的文化解读三个角度对译本进行研究。

龙春芳和熊欣在《从跨文化翻译视角看〈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中,对Giles 和Mair 两个英译本跨文化翻译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文化信息处理上的异同。

弗米尔1978年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2]。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为适应译入语读者需要,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由翻译目的来决定。

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总体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

以钱钟书翻译思想对《聊斋志异》翟里斯英译本再阐释

以钱钟书翻译思想对《聊斋志异》翟里斯英译本再阐释

以钱钟书翻译思想对《聊斋志异》翟里斯英译本再阐释
申芸凡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4()5
【摘要】《聊斋志异》描写花妖狐魅的故事,以其迷幻曲折的色彩声名斐然,其英国汉学家翟里斯的英译本在西方世界也深受读者的欢迎。

在当时乃至现在东西方都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差和文化价值差异,由此可见翟里斯所英译的《聊斋志异》有其深厚的研究价值。

在西方译论主导翻译学术研究的局面下,以钱钟书先生的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对翟里斯译本进行再阐释,从“诱、讹、化”三方面探析翟里斯英译本的特色,发现其经典化的原因为忠实传达中国的宗教、文化、历史等,“讹”译的部分体现其时代局限性,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申芸凡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三字经》翻译策略选择的跨文化视角研究——以汉学家翟里斯的英译本为例
2.从后殖民视角看翟里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注释
3.《三字经》英译本字本位翻译策略选择的局限性及其启示——以汉学家翟里斯的英译本为例
4.重回历史现
场——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的翻译目的研究5.女性主义视角下翟里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后殖民视角看翟里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注释

从后殖民视角看翟里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注释

2012年6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un.2012第29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6从后殖民视角看翟里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注释曾婳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武汉430205)摘要:翟里斯在《聊斋志异》英译本中大量的加注,多到可以和正文相媲美的程度,另一方面,这种大量的注释也和译本的受欢迎程度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能证实这种翻译方式是被接受的。

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的视角,回顾中英两国在文化文学方面复杂的权力上的角力,再加上译者本身的身份,从而让译者选择了这种翻译方式。

关键词:注释;后殖民翻译;译者身份收稿日期:2012-04-12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6-0122-04作者简介:曾婳颖(1980-),女,湖北荆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简介翟里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文及译文被接受程度1880年伦敦德拉律公司出版的二卷本《聊斋志异》(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是翟理斯于1878年在广州副领事任上完成的。

译本总共翻译了164篇故事。

翟理斯最初打算将16卷本的《聊斋志异》全部译出出版,但是后来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随着对这些故事的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其中许多故事并不适合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它们不能不让我想起18世纪的小说家那种不事雕琢的文风。

还有一些故事则是毫无意义,或只是稍作修改的重复之作”。

[1]xxix 此前,翟理斯在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了13年,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通汉语。

他的这个译本在东西方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自出版后很受英语读者的欢迎,成为英语世界里影响最大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后来通过上海别发洋行Kelly &Walsh (1908,1926)、纽约Paragon Book Gallery (1908)、伦敦T.W.Laurie (1916)、纽约Dove (1969)、新加坡Graham Brash (1987)等出版社数次再版。

Herbert A.Giles的《聊斋》译本-3页文档资料

Herbert A.Giles的《聊斋》译本-3页文档资料

Herbert A.Giles的《聊斋》译本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年出生于英国牛津的一个文人世家,1867年,远涉重洋,来到陌生的东方,成为英国驻华使馆的一名翻译学生。

他曾任领事馆翻译、副领事和领事等职务。

由于他长期生活在中国,广泛接触中国上层人士及高知阶层,潜心研究汉学,对中国历史、哲学、宗教、民族、语言及儒学都有高深的造诣,被喻为中国古诗英译的一代宗师。

因其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独具慧眼,故其著作译作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和学术价值。

翟理斯翻译的中文译作都集中在包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的古文著作中,如《聊斋志异》、《洗冤集录》、《佛国记》和《三字经》等,此外他还译有不少古典诗歌。

二、翟理斯的《聊斋》译本例1:从翟理斯译本的第一个故事Examination for the post of Guardian Angel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译者在权衡此彼得失的时候总是受可读性的影响导致译文夸大主观性,影响了自己意欲获得的文化传播之文本功能。

此故事的第一句话“My eldest sister’s husband’s grandfather,named Sung Tao,was a graduate…”其中graduate一词加上了脚注“That is,he had taken the first or bachelor’s degree.I shall not hesitate to use strictly English equivalents for all kinds of Chinese terms.The three degrees are literally,(I)Cultivated Talent(II)Raised man,and(III)Promoted Scholar.”(Herbert.A.Giles1908:1)脚注非常准确地翻译了“秀才,举人,进士”,但是在译文中偏偏生拉硬套上一个西方的对等学位,显然是关怀读者,为了使西方读者能更轻易的理解这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名词。

《聊斋志异》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聊斋志异》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收稿日期:2023-08-04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江苏文学家著作的海外翻译、传播和影响研究(编号:21ZWD004)”作者简介:池田(1998-),女,河南虞城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范祥涛(1966-),男,安徽定远人。

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华典籍翻译研究、语言学研究。

·《聊斋志异》在国外·文章编号:1002⁃3712(2023)04⁃0059⁃12《聊斋志异》的英译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池田范祥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要:中国古代志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英译本在英语国家广受欢迎。

以《聊斋志异》英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描写译学分析其海外传播情况。

研究发现:搜集到《聊斋志异》英译本共19本,其中翟理斯译本的再版重印量、JSTOR 学者书评量、谷歌学术引用量以及总馆藏量最高,闵福德译本的好易读读者评论量最高。

相较汉学家而言,国内译者的译本在英语世界传播总量较少,侧面反映出其影响力不足。

中国典籍翻译的出版应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以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聊斋志异》;典籍英译;传播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志码:A描写翻译学派的思想发端于50年代,它试图把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言范围内跳脱出来,将翻译语境化,“使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的内部,而是将研究的视阈延展到翻译的外部,并以社会文化功能为纽带将两者联系起来”[1]61。

该研究聚焦《聊斋志异》英译本的翻译外部研究数据,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拓宽典籍英译传播广度的建议,以推动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

《聊斋志异》拥有众多外文译本,其中英译本广受欢迎。

然而,以此小说英译本研究为主题的文献并不多。

检索并整理文献发现,《聊斋志异》英译研究主体为国内学者,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单个译本研究、译本对比研究、翻译史研究及研究综述,传播研究及影响研究并不多,且未见基于各类数据调查和科学框架为基础的传播研究。

从跨文化翻译视角看《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

从跨文化翻译视角看《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

的转换 , 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达。在处理《 聊斋志异》 中大量的文化信息时, 不同的译者采用 的翻译方法
各有不同, 以国外汉学家们英译本的系统研究见长。 更
1 《 聊斋志异》 英译研究综述
目 聊斋志异》 前《 的外文版本 已近百种 , 中英译本就有2 多种 , 其 0 被认为是 中国古典文学外文版本最多
从跨 文化翻译视 角看《 聊斋 志异》 两个英译本
龙 春 芳 , 欣 熊
( 湖南文理学 院外 国语 学院 , 湖南 常德 4 50 ) 100 摘要 : 中国古代 文学的经典之作 《 斋志异》 译的 关键是 看如何在读者 可接 受的 范围 内准确传达 出中国风俗 , 聊 翻 传统和典故 等 文化信 息 。本 文以跨 文化翻译的视 角 出发 , 国外译 者译 本( 对 翟理斯和马 尔的译 本) 进行 比较研 究, 出其在 文化信 息处 找 理上的差异和相 同之处 , 并试 词 :聊斋志异》 译本研究 ; 《 ; 文化传播
的一部小说。其 中比较通行 的英译本有英 国汉学家翟理斯 的S ag a sr C i s S d 以及两名 t ne l o a hn e t i r T efm e u o
美 国学者 丹 尼斯 ・ 马尔 和维 克 多 ・ 马尔 合译 的 SrneTlsrmMaed td 。 国内《 斋 志异 》 译研 究 t g a o k.o u i a ef S o 聊 英
主要集 中在基于某个译本的个案研究和多个译本 的比较研究… 。其研究主要涉及《 聊斋志异》 英译 的源头 以及各译本的概述 。单个译本 的个案研究 中陈振霞的《 马尔英译< 聊斋 志异> 研究》 对马尔的译本做 了详细
全面的解释 , 不仅多角度地研究 了马尔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 也指出了其不足和缺陷 , 综合地对马尔的译本 做出了评介。崔瑶 的《 乔治纳阐释学视角下< 聊斋志异> 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相

“媒、讹、化”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

“媒、讹、化”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

2012年第6期 山东社会科学 No.6 总第202期 SHANDONGSOCIALSCIENCES GeneralNo.202·国际《聊斋志异》研究(学术主持人:王晓平)·“媒、讹、化”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任增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555;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北京 100083)[摘要] 《聊斋志异》在国外流传甚广,其中翟理斯之英译是《聊斋志异》翻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以钱钟书关于翻译的“媒”、“讹”、“化”之说加以烛照,可较为全面地阐释翟氏英译的特色。

其中,“媒”表征于翟氏译本注释,起着有效传递中国文化媒介之作用;“讹”体现为翟氏出于纯洁化之考量而对原作性描写所作的置换与删节;“化”落实为两个层面,译文恰如其分地传递出原文洗练优美的文风,译文所觅取文化意象与原文中的文化意象间形神兼似。

[关键词] 翟理斯;《聊斋志异》;钱钟书;译论;翻译特色[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6-0172-05 《聊斋志异》以其洗练优美的风格与丰富深邃的意涵,不仅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而且被翻译为别国文字,在诸多国家广为传布,是中国古典小说中被翻译为外文最多的一部小说。

从传播时间上看,《聊斋志异》首先在18世纪下半叶传入东方国家,其后则于19世纪中期流入西方国家;从形式上看,《聊斋志异》在海外的流布可分为单篇译文和译本两种。

其中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A.Giles)的英文节译本《聊斋志异选》(StrangeStoriesfromaChineseStudio),共译《考城隍》、《种梨》、《劳山道士》、《瞳仁语》、《莲香》、《汪士秀》、《毛狐》、《雷曹》、《酒友》、《陈云栖》等164篇作品,其中149篇是此前未曾译为英文的,乃最早颇具规模的译本。

更值一表的是,翟理斯译本以其独特之魅力,被转译成多国文字,在西方世界代表蒲松龄达一个世纪之久。

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的中国形象建构

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的中国形象建构

2023年12月第39卷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dition of Social Sciences )㊀㊀㊀㊀㊀㊀Dec.2023Vol.39㊀No.6收稿日期:2022-10-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ZW008)作者简介:周若雯(1993 ),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学交流㊂DOI:10.13216/ki.upcjess.2023.06.0014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的中国形象建构周若雯1,2,周德波1,2(1.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0;2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翟理斯寓华20余年,一直致力于汉学研究和中国语言㊁文学和文化的传播,其所译‘聊斋志异“是英译本中的经典之作㊂翟理斯译本对‘聊斋志异“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为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㊂通过研究分析他对原文的选取㊁译介语言的使用㊁注释的使用,能够看到翟理斯译本呈现出较为客观与真实的中国形象;但受其身份㊁所处时代和思想所限,其中仍不免带有译者主观的想象与对中国文化的曲解㊂关键词:翟理斯;‘聊斋志异“;译介语言;中国形象中图分类号:I242.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3-5595(2023)06-0106-08㊀㊀一㊁引言法国学者达尼埃尔-亨利㊃巴柔认为, 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 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㊂更确切地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这是从史学家们那里借用来的词)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对他者的描述(représentation) [1]121㊂这对于探知异质文化书写中国乃至域外译介中国文学文本里的中国形象成因,极具指导意义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被西方人所认识㊂然而,东西方在经济㊁科技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文化上的冲突,加之西方对东方固有的偏见,导致西方对中国逐渐形成了负面的刻板印象㊂西方人认为中国专制㊁落后,中国人愚昧㊁保守㊂翟理斯在华生活20多年,深入接触过中国社会和人民,阅读译介中国文学经典,在其著作和译作中突显了他对于中国的认知㊂这在他对‘聊斋志异“的译介中表现得尤其充分㊂他从原版‘聊斋志异“490余篇中精选164篇,对原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删增㊁改写和注释,其译作文本中展示出的中国形象既有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特点,又有自我理性的把握,从而也使得这一译本具有考察的学理意义,绽放着别样光彩㊂二㊁翟理斯译本中的中国形象就译者的主体性而言,塑造何种中国形象决定了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对翻译策略的制定甚至翻译的全过程;就翻译的形式而言,译本可以多种多样,以呈现立体多维的中国形象㊂ [2]1880年翟理斯译本‘聊斋志异“在伦敦德纳罗公司(Thomas De laRue)第一次出版,并在此后的一百年多年时间里多次再版,直到2014年宋贤德的全译本出版㊂翟译本一直是英译本中选篇最多的,其译本也是呈现中国形象的绝佳范例㊂(一)中国人之性格‘聊斋志异“虽说记录的是狐仙鬼怪之事,但是这些传奇故事无一不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故事内容大多是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基础,因而其中所塑造的人物能充分显示当时中国人的性格㊂1.知恩图报的美德翟理斯在‘中国之文明“中提到, 中国人所拥有的美德是一种相当罕见的感恩美德㊂一个中国人,善举不忘,更重要的是,他对恩人从不会失去责任感 [3]213-235㊂他还特意提到了中国人对医生的感恩,‘医术“讲的就是太守感谢其医生的小故事;展现普通人感恩之情的有‘王六郎“,六郎作为淹死的水鬼受打鱼人洒酒祭奠的恩情,所以暗中送鱼报答他;‘酒友“讲述的是酒友间的故事,表达了主人公对酒友的感激之情;有一些故事虽然以男女爱情为主,但中间也穿插着报恩的情节,如‘鲁公女“和‘西湖主“,两篇主题都是颂扬男女之间的美好爱情,但在其感情基础上加入了报恩的前提㊂这些平凡的普通人的报恩故事,都展现了中国人质朴善良的品格㊂2.迷信的鬼魂复仇精神作为感恩美德的一种抵消,复仇精神推动所有的阶级,这是根深蒂固的㊂ [3]213-235翟理斯指出中国人无论男女都会选择以一种自杀变成鬼魂的方式去报复仇人㊂于是作翻译文本选择时他选取了一些类似鬼魂复仇的小故事,例如,‘李司鉴“中的李司鉴打死了自己的妻子李氏,后被阴司诛杀;‘三生“中兴考生投胎后将前世仇人斩首;‘向杲“中主人公变成老虎咬掉了杀兄仇人的脑袋㊂这些复仇故事其实在蒲松龄那里更多展示的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揭露在家庭㊁科举考试㊁官场等地方的不合理现象,肉体凡胎难以实现正义的伸张,从而只能寄希望于鬼魂,如孔子所言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㊂中国人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公平,一种社会正义,而非翟理斯所说的有仇必报,尤其是借助鬼魂复仇,更是塑造了中国人迷信的一种刻板形象㊂3.对动物的喜爱卡内蒂曾说: 以小动物为主角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特别多的是讲蟋蟀㊁蚂蚁㊁蜜蜂怎样把一个人接纳到他们当中,像人那样对待他的故事㊂ [4]西方人对中国人固有的印象中就有对动物的喜爱,而‘聊斋志异“恰好又是一部精彩的关于各种动物的故事集㊂‘放蝶“是一则警告人们不能虐待蝴蝶的小故事;抨击官僚制度腐败㊁朝廷横征暴敛的‘促织“,译名为 The Fighting Cricket ,变相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斗蟋蟀的游戏;‘义犬“讲的是人和一条忠诚小黑狗的故事,译为 The Faithful Dog ,重点在于忠诚的小狗;‘王成“里的主人公王成是个懒惰的人,却通过斗鹌鹑不劳而获,翟理斯译为 The Fighting Quails ,也是更突出动物而非人㊂其实与卡内蒂一样,翟理斯认为中国人喜爱动物也是从西方视角对于东方审视的结果,然而‘聊斋志异“故事中的动物只有少数是纯粹的对动物的赞美和喜爱,更多的则是对人类社会的反映,借由动物向不公世道发出强烈的呐喊㊂(二)中国人之信仰翟理斯曾专门出版过‘中国古代宗教“(Reli-gions of Ancient China)一书,他认为中国人虽然不是有信仰的民族,但是却非常迷信㊂由此翟理斯译本‘聊斋志异“中选取了诸多有关佛道和民间信仰的故事,且这些故事在译本中占比很大,有些也并非名篇,译者在翻译时带有一定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人信仰的目的㊂1.对道教的认识翟理斯翻译了诸多有关道教的篇章,如‘道士“‘济南道人“‘崂山道士“‘单道士“‘颠道人“等㊂他在‘中国之文明“中介绍了道教研究如何增加人的寿命以及具体的办法;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中也介绍,中国 重视长寿,以及相信死是一种绝对的罪恶㊂因为照理说来,一个真正完美的人应该是可以避开死亡的 [5]266㊂可见,在西方人固有的印象中道教和增寿延年是无法分开的㊂‘成仙“中的周生与成生对人间失望,后相继醒悟并成仙,翟理斯这里将 仙 译为 immortal ,是指长生不朽的人,其含义正好对应了西方人观念里追求长生不老的中国道士㊂而许多选篇中的道士扶弱济贫㊁行侠仗义,展现了中国人美好的品德,如‘钟生“和‘画皮“㊂翟理斯认为,中国人是受儒道释三家共同影响的,但是儒家更多的是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规范,而佛教又是由外部传入中国的,只有道教是衍生于本土又是真正的宗教,所以对道教介绍较多㊂这种对道教的重视其实并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即使儒教不被认为是宗教,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从宗教的角度来说佛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总体影响要大过道教㊂2.受歧视的僧人在古代中国,很多情况下佛道是相互影响的,翟理斯‘聊斋志异“选篇中涉及佛教或僧人的篇幅也不在少数,如‘长青僧“‘僧孽“‘西僧“‘番僧“等,其中的僧人形象可大致分为两类㊂正面的僧人形象,例如,‘长青僧“中的老和尚,在死后魂魄飘到官宦人家的儿子身上,虽然只有30多岁,行为举止俨然一个80多岁的得道高僧;‘续黄粱“中的老和尚也是如此,文中对他着墨不多,但是展现了一个世外高人形象,相比主角曾举人,两者形成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的强烈对比;同样‘画壁“中的朱举人也是靠老和尚点醒才走出的幻境㊂但在翟理斯的译本中,选取的更多的则是堕落㊁贪婪㊁势利的和尚形象,例如,‘僧孽“中在地狱里因到处募金㊁奸淫赌博受到残酷刑罚的和尚;‘死僧“‘珠儿“中的和尚贪婪无度,虽是出家之人,但对金钱却有着强烈的欲望㊂翟理斯说过, 中国的和尚会因为他们的光头遭受嘲笑,并且他们信仰的真诚性和生活的纯真性也会受到质疑 [3]55-79㊂韦伯也提到过佛教在中国受到了严重的迫害㊂可以看出西方人并不认同僧人在中国社㊃701㊃第39卷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周若雯,等: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的中国形象建构会中的地位,但这与中国僧人在不同朝代所受待遇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㊂3.迷信的中国人翟理斯认为中国人研究的风水㊁占卜等都为迷信, 一般而言,在中国,古来的种种经验知识与技术的理性化都朝向一个巫术的世界图像发展 [5]273㊂他在‘聊斋志异“中也找到了各种奇异的小故事证明中国人是一个 迷信的民族 ㊂‘跳神“讲民间有人得了病就去请巫医占卜,并进行 跳神 的活动;‘果报“里的书生通晓求签问卜之事,却品行不端,最后遭致惩罚;‘镜听“中还记载了一种在大年三十用镜子偷偷地占卜的奇特方法;‘医术“中的道士很会相面㊂在这些故事中占卜方法毫无科学依据,很好地证明了中国人 迷信 的观点㊂此外, 中国人坚信灵魂的存在,并且将其区分为好和坏,他们不怎么在乎前者,而非常惧怕后者 [3]55-79㊂在‘聊斋志异“中, 坏的灵魂 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凶神恶煞的鬼怪㊂‘画皮“中披着人皮的恶鬼,形象丑陋又十分残忍;‘尸变“中的女尸,脸色蜡黄,头上裹着白绢,在半夜当旅客都已熟睡后谋害性命㊂中国民间文化受佛道影响,认为人死后变成鬼魂的观念十分流行,而在翟理斯看来,恶鬼索命之事是无稽之谈㊂这是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翟理斯在此问题上有意把中国放在愚昧迷信的位置上,而认为西方是科学进步的代表㊂(三)中国妇女形象与地位一国女性地位或可视为衡量该国文明程度的标准㊂ [6]翟理斯在多部有关中国的论著中都曾论述过中国妇女的相关问题,其中涉及妇女地位㊁教育㊁婚姻㊁缠足等㊂‘聊斋志异“中有着丰富的中国女性人物,正是展现中国女性形象的生动范本㊂1.落后的妻妾制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传统中国士人心中这是一种很完美的婚姻制度,辜鸿铭就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极力向外国人解释,纳妾制 并非像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是陈风陋俗 [7]㊂但翟理斯将中国的 一夫一妻多妾制 形容为 notorious ,即 声名狼藉,臭名昭著 的,对此制度展现出强烈的不满㊂‘聊斋志异“中的很多家庭体现了这种妻妾制㊂例如,‘聂小倩“中聂小倩与宁采臣感情和睦,家庭幸福,但是在故事结尾宁采臣又纳了一个妾,由此看出,即使夫妻感情很好,正常家庭还是会纳妾;‘莲香“中即使是贫穷的桑晓也娶了莲香和燕儿,可见纳妾在中国之普遍甚至不仅只存在于富贵之家㊂翟理斯也有意选译了一些因一妻多妾制导致恶果的故事㊂‘大男“中,家庭一开始破碎的根源就在于这一妻一妾 ㊂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很多关于家庭和睦的小故事,但是这些都没有被翟理斯选中,由此可见,作者与译者对于婚姻制度的看法有很大分歧,在婚姻问题上翟理斯一定程度上有意规避了中国的现实㊂2.无法自主的婚姻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妇女的婚姻不能由自己做主,尤其在婚后要完全服从夫家㊂‘中国之文明“第5章中提及中国妇女是不能主动与丈夫离婚的,也很少能够离开夫家回到娘家㊂‘珊瑚“中的珊瑚受婆婆刁难,又被丈夫送回娘家,说道: 为女子不能作妇,归何以见双亲?不如死! [8]887从这件事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女子被丈夫赶回娘家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对于女子来说是奇耻大辱,甚至比失去生命更严重㊂‘中国与中国人“第6章中介绍,中国妇女如果成为寡妇,正常是不应该再嫁的(实际上很多人经常再嫁),如果守寡超过30年,会受到一定形式上的嘉奖㊂‘土偶“中,王氏死了丈夫,她的母亲和婆婆都劝她改嫁, 汝志良佳;然齿太幼,儿又无出㊂每见有勉强于初,而贻羞于后者,固不如早嫁,犹恒情也 [8]405,从王氏母亲的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妇女为过逝的丈夫守节是被鼓励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允许再嫁的㊂这些故事都比较真实地呈现出中国妇女当时的一种婚姻状态㊂三、译介语言的使用巴柔认为, 一切形象都源自于对 自我 与 他者 , 本土 与 异域 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极其微弱的 [9]155㊂ 他者 这个形象是对异国文化的反映,也是 自我 即译者基于自我的感受㊁在本国文化环境影响下所塑造的新形象,在这个新形象背后蕴含着译者对于异国文化的认知,实际上是译者自身文化与所译国别文化的整合㊂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中展示出的中国形象,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对异国和本国文化的整合㊂(一)异域中国 他者文化视角1.形象上的描写翟理斯对语言的运用延续了英国人一贯严谨的风格,他在很多地方都对原著进行了相对忠实的翻译㊂比如在外貌描写上,尤其是对女性 脚 的形容上,他的译文非常忠实原文,因为脚是衡量中国女性㊃801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12月外貌的重要因素㊂在‘毛狐“中狐狸说自己的相貌与大脚驼背的女人相比也算国色了,大脚被蒲松龄形容为 莲舡盈尺 [8]259,这里的细节被翟理斯准确地翻译成为 boat-shaped feet,full ten inches long [10]432,虽然在度量单位上英国与中国并不一致,但是10英寸的表达也较为合理,翟理斯其实并不在意于逐字逐句的翻译,而在这里却进行了一字不差的翻译;‘娇娜“中娇娜同阿松出场时,原文为 果见娇娜偕丽人来,画黛弯蛾,莲钩蹴凤,与娇娜相伯仲也 [8]36,翟理斯译为 and accordingly saw Miss Chiao-no come out with a lovely girl-her black eyebrows beautifully arched,and her tiny feet encased in phoenix-shaped shoes-as like one another as they well could be [10]41,可见在对女子的外貌描写上翟理斯描述得非常具体,原文所有的细节都一一翻译出来,生动地呈现出一个穿着凤头鞋的三寸金莲的中国古典美人形象㊂2.古诗的翻译作为一个了解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汉学家,翟理斯深知诗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中的地位,他把原文中有诗的地方都颇费心思地翻译出来,虽然在韵味和押韵方式上与原诗肯定会有较大出入,但这毕竟是诗歌翻译中无法避免的遗憾㊂例如,‘香玉“中黄生看到美女香玉便十分迷恋,题诗: 无限相思苦,含情对短缸㊂恐归沙吒利,何处觅无双? [8]977翟理斯将之译为: The pangs of love my heart enthrall,As I stand opposite this wall.I dread some hateful tyrant̍s power,With none to save you in that hour. [10]286这一翻译中将 短缸 译为 this wall , 何处觅无双 译为 With none to save you in that hour 并不准确,但是 enthrall 与 wall ㊁ power 与 hour 的押韵,有着诗歌独特的音韵上的美感;使用简短的句式,这与当时西方流行的维多利亚冗长的诗风并不相同,流露出东方诗歌的韵味㊂‘香玉“一文中,翟理斯完整地翻译了四首古诗,让这篇译文带有浓厚的东方式含蓄的美感,显示出他对汉语文言深厚的理解力和对英语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也展现了中国文人求偶时的浪漫与优雅㊂翟理斯对所选故事中的古诗,大多选用贴切的东方意象和一二句和韵㊁三四句和韵的方式翻译出来,这些古诗大多为青年男女恋爱之作,借此互相表达爱意,这也使得译本传递出含蓄㊁内敛的中国之美㊂3.选择性保留评述性文字蒲松龄喜爱在‘聊斋志异“每篇故事的结尾,通过 异史氏曰 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看法,留下一段评述性的文字,但是这不符合当时西方人的写作习惯㊂18世纪时,菲尔丁所采用的第三人称叙述的写作模式是很流行的,他让叙述者在文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到了19世纪这种写作手法遭到了许多作家和小说家的批评,开始被淘汰,所以一般情况下翟理斯对此会选择删去不译,尽管如此,他还是对一些评述性的文字进行了保留,在表达人与动物的情感㊁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时多作此处理㊂卷九篇‘义犬“译为The Grateful Dog,贾商人看到有屠夫要杀一只狗,就以加倍的钱买下它,后来这只狗又救了买狗人一命㊂小说最后一句 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㊂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8]790这是蒲松龄对此犬的赞扬以及对世道人心堕落的慨叹,这段评述性的结语被翟理斯保留并无太多差异地翻译出来了㊂只讲动物间情感的‘二鸿情深“是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一只猎人捕获了雌鹅,雄鹅来到猎人的家中哀嚎并吐出黄金,后猎人放了雌鹅,二鸿结伴飞走了㊂蒲松龄赞扬了动物间真挚的情感: 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悲莫于生别离,物亦然耶? [8]666这段结尾的评述也被翟理斯保留了下来,可见他对于蒲松龄的这些观点的认可㊂(二)主观中国 自身文化视角翟理斯同样无法摆脱西方人的身份限制,在其译介中会悄无声息地将自身想法加入到作品中去㊂因为译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造,所以,翟理斯笔下的中国形象必然与蒲松龄笔下的中国有所出入,更会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形象不同㊂1.对性行为描写的删改翟理斯对‘聊斋志异“文本最大的改写就是对原文中涉及性的部分的删改㊂蒲松龄其实在许多故事中都加入了主人公的香艳事迹㊂首先,蒲松龄本人常年在富贵人家教书,不能与妻子相伴,所以便将自己的欲望诉诸笔下,比如书生夜深苦读之时多有美女红袖添香㊁自荐枕席之事;其次,社会风气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明代前期虽然有着一系列禁娼举措和严格的纳妾制度,但 大约在正统至成化年间,经济的恢复和财富的积聚使社会上逸乐风气开始抬头,兼之以阴阳心学的流行,士界思想受到极大震动,长期被压抑的欲望终于从沉闷中挣脱出来,造成了晚明社会上人欲横流的局面㊂士人嗜谈情性,以纵情逸乐为风流 在这个时期人欲受到极大的肯定,任何形式都得到宽容甚至纵容 [11]㊂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自然会受到晚明这种纵欲风㊃901㊃第39卷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周若雯,等: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的中国形象建构气的影响㊂而翟理斯成长于维多利亚时代,受清教主义的影响,他基本不会去翻译书中大量的性描写㊂例如,‘夜叉国“中有非常暴露的描写男女性交时的场景,在翟理斯的译本中直接删去;‘画壁“中 舍内寂无人,遽拥之,亦不甚拒,遂与狎好 [8]8,翟理斯对此处改动非常大,他译为 He accordingly entered and found nobody else within.Then they fell on their kneesand worshiped heaven and earth together,and rose up as man and wife,after which the bride went away, bidding Mr Chu keep quiet until she came back [10]10㊂这里本来朱孝廉的举动是十分轻浮的,看见四周没人就去抱那女子,并且两人 狎好 , 狎 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 犬可习也 ,是从驯犬衍生出来的字,用在两人交好中是很不尊重对方的,可见与翟理斯的译文 两人虔诚地跪拜上苍,结为夫妻 实在相距甚远,这样的译文展现出的人物形象与蒲松龄笔下的中国书生是有所出入的㊂西方人一直以来都认为中国人非常保守㊁闭口不谈性,翟理斯的这些删减和改写在一定程度上又附和了西方人的固有认知,虽然他也曾在‘婴宁“的注释中对此进行了驳斥,声称中国人对性爱的激情像疾病一样,不过在其大多数译文中他都选择对性避而不谈㊂2.对纳妾制度的回避因为对纳妾制的不满,翟理斯有时候在翻译时故意舍去 妾 的说法㊂‘聂小倩“中,聂小倩想陪在宁采臣身边,对他说的是 媵妾无悔 ,而翟理斯译为 Let me go home with you and wait upon your father and mother;you will not repent it. [10]130,这里原文是聂小倩表明自己的诚心,若能够侍奉在宁采臣身边,宁愿当妾自己也不后悔,但是翟理斯将其译为 你不会后悔的 ,与原文的意思出入比较大㊂‘金姑夫“中,梅姑对金秀才所言为 愿以身为姬侍 ,翟理斯译为 I intend to repay you by becoming your humble handmaid [10]257,原文中的 姬侍 应为妾的意思,而翟理斯却只取了其中 侍 的意思,将其译为女仆,有意地规避了梅姑 愿为妾 的意图㊂虽然翟理斯本人很想通过‘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人的生活,但是他对于中国人纳妾这一传统,在很多情况下是规避不译或者改译的㊂3.对标题的改写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等解构主义翻译学者曾通过对英美文化归化翻译历史的追溯,指出 通顺可以看作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它不仅可以进行民族中心主义的算改,并且,在透明的效果下掩盖了这种篡改,从而给译文读者一种幻觉,即他们在阅读的作品不是翻译,而是外国文本是外国作家活生生的思想 [12]㊂除了对内容进行自由化的处理,在标题上翟理斯同样进行了十分主观化的改写,使其能够更加贴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㊂因为‘聊斋志异“中大部分的篇名都是以人物的名字来命名,这对于西方读者来说只看篇名会一头雾水,所以有时翟理斯自己对故事内容进行总结并为之起一个适宜的名字㊂虽然也有一些篇章如‘婴宁“,翟理斯将其直译为Miss Ying-ning或结合其性格译为The Laughing Girl;但相当一部分篇章名称都是对人物特征的总结或对主旨的提炼,例如,‘褚生“被译为The Disembodied Friend,‘柳氏子“被译为Dishonesty Pun-ished㊂还有一些篇名并非故事的主旨,例如,‘席方平“,翟理斯将其译为In the Infernal Regions,既与原标题的 席方平 这个人物无关,又不能凸显其为父申冤的主旨,只是对 在地狱 一个位置的强调;‘聂小倩“被译为The Magic Sword,既没有呈现出原文中的经典形象聂小倩,也不能展现出她由恶转善的历程,更没有表现她与宁采臣两人的感情,而是以书中次要人物燕赤霞的宝剑作为标题㊂由此可见,翟理斯的译文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西方读者理解聊斋故事产生干扰㊂四、注释的使用在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译本中,他增添了大量的注释㊂由于中英的文化隔阂,即使是译文,‘聊斋志异“中还是有许多内容对西方读者来说较难理解,所以翟理斯在译本中增添注释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理解,尤其是那些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同时也通过注释起到了介绍中国文化的作用㊂(一)正面客观地介绍科普中国文化1.客观的文化传递西方文化传统中,有两种 东方主义 ,一种是否定的㊁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另一种是肯定的㊁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㊂前者构建西方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道德权力,使其在西方扩张中相互渗透协调运作;后者却在拆解这种意识形态的权力结构,表现出西方文化传统中自我怀疑自我超越的侧面㊂ [13]作为在华生活20余年的外交人员,翟理斯对华具有深切的生活体验,而非同为英国人的曼德维尔创作的‘曼德维尔游记“一般,是纯粹的西方人对东方的主观幻想㊂在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译本中,许多的注释都有着对西方人科普中国文化的作㊃011㊃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12月。

互文性视角下的典故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为例

互文性视角下的典故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为例

品位·经典35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8年度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聊斋志异》文化专有项的描述性英译研究” (WKS2018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琳,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教师。

张轶,皖南医学院外语教研室教师。

互文性视角下的典故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为例○陈 琳 张 轶(皖南医学院 外语教研室,安徽 芜湖 241002)[摘 要] 《聊斋志异》是我国短篇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蒲松龄对于典故的使用,也使小说增色不少。

但是,典故的翻译向来是汉译英的难点之一。

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出发,比较分析翟里斯和闵福德《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典故翻译,以期为汉语典故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互文性;……典故;……翻译《聊斋志异》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聊斋志异》中的典故颇多,如何恰当地翻译这些典故,也给译者带来了挑战。

本文从互文性角度出发,以两位英国汉学家翟里斯和闵福德分别于1880年和2006年出版发行的两个《聊斋志异》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互文符号的典故在两译本中的翻译情况。

一、互文性与翻译“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提出,在她看来,“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都是“对另一些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她把“产生在同一个文本内部的这种文本互动作用叫作‘互文性’”,并指出“任何一个文本的形式都不是孤立的”,因为“它总是融入一个民族的文学、历史、传统和习俗等诸多因素之中”。

[1]此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

互文性理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文本之间的语言互涉,还指明了翻译活动所必须涉及的文本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之间的互动关系。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伪翻译现象分析-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引言同《红楼梦》和《论语》等其它许多中国典籍一样,《聊斋志异》也不断被不同的译者翻译成英语,慢慢完成了其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

19 世纪40 年代至20 世纪40 年代,是《聊斋志异》英译的第一次高峰时期。

在此期间,许多西方汉学家,如德国汉学家郭实腊和卫礼贤,美国汉学家卫三畏,英国汉学家梅辉立、禧在明、阿连壁和翟理斯,法国汉学家乔治苏利耶德莫朗等,为英语世界奉献了许多特色各异的《聊斋志异》英译文,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翟理斯的两卷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更是自出版伊始就被公认为英语世界《聊斋志异》英译本的代表之作。

早期西方汉学家英译《聊斋志异》时处西强中弱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西方汉学家深受当时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翻译《聊斋志异》时会根据西方的意识形态、文化习惯以及自己的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操纵,结果导致他们的《聊斋志异》英译中存在大量的伪翻译现象。

1 伪翻译伪翻译分为两种,一种是图里所指的那些无实际翻译操作过程,借翻译之名行创作之实的翻译( Toury,2001: 40) ; 一种是拉多所指的那些偏离原文太远而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翻译( MarkShuttleworth &Cowie Moria,2004: 134) 。

中外翻译史上,第一种伪翻译并不鲜见。

例如,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史上存在大量伪翻译: 《清静心法经》、《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本生心地观经》、《仁王经》等都是借翻译之名自创的伪经; 中国当代作家王山出版自己创作的畅销书《第三只眼睛看中国》时,声称该书是译自德国学者洛伊宁格尔的作品; 俄国文豪普希金发表诗歌《致李锡尼》时,声称译自某个古罗马诗人,其实该诗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 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出版《比利提斯之歌》时,声称该书译自希腊女诗人比利提斯的作品,不过后来人们发现《比利提斯之歌》是皮埃尔路易本人的创作。

从跨文化翻译角度看《聊斋志异》两种英译本

从跨文化翻译角度看《聊斋志异》两种英译本

文化 传 译 中归 化 翻译 策 略强 调跨 文 化翻译 的交 际 功能 , 调文 体平 衡 、 强 社会 和文 化价 值 平衡 以及 语 言学 特 征 的平衡 ( 括 语 用 、 法 和 语 义 对 等 ) 包 语 。劳 伦斯 ・ 韦努 缔 曾指 出归 化法 就 是使译 文 符合 译语 的 文 化价 值 观 , 原 作 者 带 入 译 语 文 化 中。从 译 语 读 把 者 的接 受 角度 加 以考 虑 , 证 原 文 意义 传 达 而 不 拘 保
收 稿 日期 : 0 1 0—3 பைடு நூலகம் 1 —1 1
短不 同 , 于 中国文 化 的理解 程度 不 同 , 成 了他 们 对 造 在 文化 信息 处理 上 的差 异 。前者 更通 晓 中 国历史 文
涵 , 不 了解原 语 文化 的译语 读 者茫 然不 知 所云 , 使 不
对原 语文 化 的认 知 和 了解 直 接影 响到 译者 在 翻 译 中 的主体性 发 挥 。 由于译 者在 中 国生活 的 时 间长
利 于译 语读 者 对 原 语 文 化 的 理解 和欣 赏 。翟 、 处 马 理 《 斋 志异 》 聊 中大量 的俗 语 、 典故 以 及 民俗 等 方 面 的信 息时 , 们所 采用 的不 同的 翻译 策 略 , 他 使得译 文
美 国 学 者 丹 尼 斯 ・马 尔 和 维 克 多 ・马 尔 合 译 的
S r n eTa e r m a ed t di ta g lsf o M k r o S u o。
18 8 0年 翻译 了《 斋 志 异 》 聊 的第 一 个 英 文 节 译 本 收


翻 译 中 的 文 化 传 译 方 法 考 量
第 1 0卷第 1期 21 0 2年 1月

《聊斋志异》中《偷桃》英译本对比赏析

《聊斋志异》中《偷桃》英译本对比赏析

字 准 面 的 意 视 角 义 下 , 顾 译 本 则 更 明 晰 展 现 原 诗 的 哲 理 。 在 这 三 标 Ⅱ 《 偷 桃 》 介 绍
《 聊 斋 志 异 》是 清 代 著 名 小 说家 蒲 松 龄 创 作 的短 篇 小 说集 全书 共有 4 9 1 篇 短 篇 小 说 。该 书 反 映 了 现 实 牛 活 中 的社 会 冲 突 和 普 通 百姓 的 思 想 有 力 地 抨 击 了 时 腐 朽 的 社 会状 况 是古代短 篇小说 的巅 峰 。 《 偷桃 》是 《 聊 斋 志 异 》 中 的一 篇 短 篇 小 说 作 者 用 精 妙 的 笔 触 , 详 细 描 绘 了 当 时 卓 越 的 民 间技 艺— — ‘ 场 惊心动 魄的 “ 人 幻术 ”戏法 父 子二 人为承官命 , E 天 偷 取 工 母 同 巾 的
E d u c a t i o n P r e s s , 2 0 01 .
中 ,继 而 乞 钱 为 之 葬 。 得 钱 后 , 术 入 扣 筒 而 呼 小 儿 出 , 其 子完 好无 缺 地 复 活 出 拜

2 P F o u n d , E . L i t e r a r y E s s a y s o f E z r a P o u n d [ M ] . L o n d o n : F a b e r a n d 目 译 文 对 比 赏 析



合 三标准 的要求 ,就 需要译者 具有扎 实的语言功底 ,深
仙桃 ,从而演 出了一 场 “ 颠倒生物 ”的幻术
十丈绳 掷于 空中

2 8
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翻译技巧 。
参 考 文献
父 先 取 数 儿 遵 父 命 ,持 索 登 上 万 初 之 高 字 。 久

翟理斯译《聊斋志异选》的注释与译本的接受

翟理斯译《聊斋志异选》的注释与译本的接受

作者: 孙轶旻[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明清小说研究
页码: 228-237页
主题词: 《聊斋志异选》;注释;接受;“套话”;暗隐的读者
摘要:翟理斯译《聊斋志异选》是《聊斋志异》向西方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该译本除译文精当外,还附有大量注释。

翟理斯在注释中对译文所涉及之中国文化的不同领域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并常辅以亲身经历以及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因此,《聊斋志异选》的注释与译文文本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仅为西方读者理解《聊斋志异》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材料,而且消除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陌生感和隔阂,显示了译本的学术价值,亦使《聊斋志异选》在西方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著名译本。

《聊斋志异》翟理斯英译本研究综述

《聊斋志异》翟理斯英译本研究综述

《聊斋志异》翟理斯英译本研究综述
徐曼
【期刊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3)003
【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众多译本中,翟理斯的英译本是其中选篇最多、影响最大的。

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发表于2003—2012年间的17篇研究翟理斯英译本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研究力度不够、研究视角狭窄、研究篇章有限等问题。

应加大研究力度、拓展研究视角、重视《聊斋志异》的诗歌翻译等,促进中国典籍翻译的优化,以期对今后研究《聊斋志异》英译本有所启迪。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徐曼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语系,山东青岛26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9
【相关文献】
1.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社会文化意识研究
2.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翟理斯英译本《聊斋志异》浅评
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翟理斯英译本《聊斋志异》浅评
4.《聊斋志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以翟理斯和梅丹理、梅维恒译本为例
5.《聊斋志异》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归化和异化——以翟理斯和梅丹理、梅维恒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一引言翻译难,因为译者没有充分的自由。

在传统的翻译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译者被当做翻译中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者,“戴着镣铐跳舞”。

作为翻译主体和世界文学创造者的译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研究。

20世纪70年代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边缘化地位得到改变,译界越来越重视对译者的研究。

1990年苏珊&#8226;巴斯内特和安德烈&#8226;勒菲弗尔合编了《翻译、历史与文化》,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翻译研究便开始摆脱译作与原作二元对立的封闭、静态的体系,进入语境、历史和文化等宏观的境地,探讨影响整个过程的操控因素,译者的研究被提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文以现代阐释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二阐释学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阐释学,广义指对于文本之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

该理论最初不是为翻译而发展起来的,只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阐释。

而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本的解读、阐释及语言信息转换和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在许多方面相似,所以后来现代阐释学理论被用来指导翻译研究。

现代阐释学之父伽达默尔,完成了阐释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其《真理与方法》成为阐释学最有权威性的经典文献。

他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因为理解的主体――人和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存在的,都处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读者都有自己的“前理解”,即之前的知识或经验视野,所以在理解活动中不可能完全揭示某一文本的原意,而总是带着理解者、阐释者自身的痕迹。

因此,“理解根本无法复制本文作者的原意”。

引入到翻译研究领域,看似为不可译论,但是理解的主体和客体都具有各自处于历史演变中的“视阈”,理解就是本文所拥有的诸多过去视界与主体视界的融合,称为“视界融合”,因此,翻译理解不是消极复制文本,而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一种创造性劳动,从而证明译者劳动的创造性价值。

生态翻译学关照下《聊斋志异》翟理斯译本中译者的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关照下《聊斋志异》翟理斯译本中译者的适应选择

生态翻译学关照下《聊斋志异》翟理斯译本中译者的适应选择摘要:1880年英国伦敦德纳罗公司出版了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后,二十世纪以来多次再版,可见该译本在西方巨大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本文拟用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这一核心理念之一为指导,来研究翟理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在整个《聊斋志异》翻译过程中进行的适应选择,以期为之后的中华典籍翻译策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翟理斯;适应选择注:本文为2022年度淄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生态翻译学观照下《聊斋志异》翟理斯译本研究”批准号22ZBSKB038的阶段性成果。

一、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于本世纪初在全球生态思潮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将生态学引入翻译学研究领域,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结合“道法自然”、“中行无咎”、“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中国丰富的古代生态智慧,提出了“翻译即适应选择”的翻译理论,后经不断的梳理、研究、实践应用,最终形成了以“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即生态平衡”核心理念的一种新生态主义翻译观主导下的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旨在为人类生态文明进步“译有所为”。

核心概念之一的“翻译即适应选择”,强调的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在该理论中,翻译被当成是一个译者不断自我适应、优化选择的循环过程,以求得原文与译文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上达到生态“平衡”与“和谐”。

二、《聊斋志异》翟理斯英译本众所周知,《聊斋志异》是清代作者蒲松龄所著的一部享誉世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计400多篇,这些故事意义深刻,融合了佛教、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以及民间信仰元素,是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因为《聊斋志异》的文学价值及其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所以自清末至今,先后有英国汉学家德庇时、翟理斯、美国传教士卫三畏、英国外交官梅辉立、英国汉学家和翻译家闵福德、以及中国学者和翻译家杨宪益和宋贤德等对《聊斋志异》进行了英语译介,其中英国汉学家、翻译家翟理斯1880年出版的《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选译了其中164个短篇故事,是迄今为止最受西方读者欢迎的英译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6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un.2012第29卷第6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6从后殖民视角看翟里斯《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注释曾婳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武汉430205)摘要:翟里斯在《聊斋志异》英译本中大量的加注,多到可以和正文相媲美的程度,另一方面,这种大量的注释也和译本的受欢迎程度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也能证实这种翻译方式是被接受的。

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的视角,回顾中英两国在文化文学方面复杂的权力上的角力,再加上译者本身的身份,从而让译者选择了这种翻译方式。

关键词:注释;后殖民翻译;译者身份收稿日期:2012-04-12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6-0122-04作者简介:曾婳颖(1980-),女,湖北荆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简介翟里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文及译文被接受程度1880年伦敦德拉律公司出版的二卷本《聊斋志异》(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是翟理斯于1878年在广州副领事任上完成的。

译本总共翻译了164篇故事。

翟理斯最初打算将16卷本的《聊斋志异》全部译出出版,但是后来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随着对这些故事的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其中许多故事并不适合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它们不能不让我想起18世纪的小说家那种不事雕琢的文风。

还有一些故事则是毫无意义,或只是稍作修改的重复之作”。

[1]xxix 此前,翟理斯在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工作了13年,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通汉语。

他的这个译本在东西方有很大的影响。

可以说,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自出版后很受英语读者的欢迎,成为英语世界里影响最大的《聊斋志异》英译本,后来通过上海别发洋行Kelly &Walsh (1908,1926)、纽约Paragon Book Gallery (1908)、伦敦T.W.Laurie (1916)、纽约Dove (1969)、新加坡Graham Brash (1987)等出版社数次再版。

美国的Heian International Inc.也分别于1989年和1994年选取其中的部分译文出版了Strange Tales from Ancient China 和More Strange Tales fromChina 两个译本。

[2]该译本出版后“被转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在西方代表蒲松龄达一个世纪之久”。

[3]从学术的层面看,译本一出,就有许多学者致函翟理斯,希望将他的译本转译为其它欧洲文字。

欧洲大陆及英国当地媒体也对此译本褒奖有加。

甚至最为乖张偏颇的辜鸿铭先生也称,“和早期的法国汉学家一样,翟理斯也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他的文风清晰、鲜活、美妙。

他的笔端所触及的每一个问题都既清晰又明了……翟理斯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翻译之典范”。

[4]117时任英法公使的曾纪泽(惠敏)的来信曾专门致函在厦门任职的翟理斯,对其大加赞赏:“……先生不遗余力,传播中国文学之精神,可钦可佩。

……先生译笔之优美,概无出其右者,可喜可贺!先生非但忠实于原文,而且保留了原作之精神。

……然先生之译诗典雅忠实,莫不让人肃然起敬。

吾国学人对先生心存感激,汉籍丰姿惟借先生优稚译笔,方得以展现在贵国读者眼前……先生之翻译不仅于吾国人,亦于英国人亦有益,文学乃增进各国理解的最佳途径……”[5]26波乃耶(J.Dyer Ball ,1847-1919)在《中国评论》上撰文评价翟理斯所撰写的《中国文学史》(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时就指出:“英译汉籍不胜枚举。

但是,这些翻译往往流于沉重、乏味、呆板,这无疑加深了英文读者对中文典籍的偏见。

英文读者只是偶尔涉猎汉籍,而汉籍,在他们看来,无异于一片荒野、一片沙漠。

……但是翟理斯博士在这片昔日的荒野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花园,在这片貌似贫瘠沙漠里找到了一片绿州……仰仗其对原文的深刻理解,翟理斯的译文使汉籍‘英语化’(Englishes )了,粗俗的译法被荡涤一尽……取而代之的是美和内涵。

枯燥、毫无生气的语言外壳留给了原文,优雅、鲜活、生机盎然的一切留给了译文……在这些译文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陌生的、古里古怪的、身着西服的中国人;相反,我们看到的是这位天才译者用一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笔所展现出·221·来的来自天国的精神和生命。

中国文学之精神经过他的提炼,以欧洲语言的‘肉身’展现在我们面前,其语言丝丝入扣、优雅大方。

”[6]208除了对译者的文笔的赞美之外,这几位学者的称赞都提到了一点:易为读者接受。

辜鸿铭认为翟里斯的译本“他的笔端所触及的每一个问题都既清晰又明了”,[4]117曾纪泽赞道“汉籍丰姿惟借先生优稚译笔,方得以展现在贵国读者眼前……”[5]26波乃耶更是认为翟里斯把“沉重、乏味、呆板”[6]208的英译汉籍旧印象改变成了“花园”[6]208、“绿洲”[6]208,“在这些译文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陌生的、古里古怪的、身着西服的中国人”。

[6]208曾纪泽还提到翟里斯译本“先生非但忠实于原文,而且保留了原作之精神。

……然先生之译诗典雅忠实”[5]26,并认为能加强中外文化文学的交流。

能让当时对中国不甚了解的英国读者正面而正确地了解一个陌生遥远的中国,翟里斯译本中添加的大量注释实在是功不可没。

从译本的被接受,可以看出对于大量的注释,读者和学者均默许或接受,至少不反对这种大量加注翻译的方式。

二、翟里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大量的注释该译本共译有164篇故事,除了篇幅短小的5篇故事之外,其它159篇都有注释。

翟里斯在注释上所费的笔墨颇为可观,注释的内容包罗万象,有些注释中甚至会加上翟里斯自己的相关个人经历和理解:从字数上来看,最长的注释是在“Planchette”(《何仙》)里对于乩占的注释,多达415个单词,两三百单词的注释非常常见,除了极个别之外,注释中短的也至少有几十个单词;从数量上来看,注释最多的一篇是“The Lo-ch’a Country and the Sea-market”(《罗刹海市》),有多达17个注释,有十个以上注释的故事也相当地常见。

从注释的内容上,亦颇广博,根据孙轶旻所著的《翟理斯译<聊斋志异选>的注释与译本的接受》,这些注释总共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国的时令和节日,二是关于器物和用度,三是对历史人物的解释,四是关于制度和礼仪,五是关于风俗习惯,六是关于中国人的性格和观念,七是关于社会生活。

[7]230-231孙轶旻还在该文的注释42中说明:“事实上,翟理斯的《聊斋志异选》在西方被当作民间故事或民俗研究的材料来看待,在1975年的时候,甚至被西方学者列入了《中国民间宗教研究书目》(A Bibliography of Writings Contributory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Folk Religion),这也许与翟理斯注释之详尽有一定关系。

”[7]237翟里斯译本中的注释内容字数之多,内容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翻译现象不能算是罕见,对于译文中的注释,翟理斯自己在译本的序中做出了如此解释:“……给出详尽的翻译,并附上一些必要的注释,使非汉文系学生可以理解。

”[1]xxii尽管翟里斯的译本中,注释和译文相得益彰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从翻译的角度,仅仅看翟里斯作为译者,任意地在译文中大量地加注,以致注释在字数上几乎可以和译文相媲美这一翻译现象,就颇值得研究,而且读者和学者也没有反对甚至是赞成这种大量加注的翻译方法,这说明这种翻译方式是被译入语文化所接受的,也许是受到鼓励的。

本文主要从后殖民的角度,结合翟里斯翻译《聊斋志异》的时代背景,浅析这一翻译现象。

三、从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角度对此翻译现象的解释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英国学者罗宾逊(D.Robinson)于1997年在曼彻斯特圣·杰罗姆出版社出版了《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阐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在此书中他首先提出后殖民翻译的相关概念。

他在此书中讨论了帝国的文化霸权和殖民地国家文化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地位。

“当被统治的文化的文本被帝国文化翻译时,这些文本惯常被视作(a)神秘的,奇异的异域文化,于是(b)只能被少数专家理解,只有他们才对此感兴趣,他们的译本会(c)文字上直译而不作变通,令人生厌地难懂,读起来十分痛苦,或是(d)带有评论工具(简介和注释),将这种学术的或专业的解释强加给读者。

Jaquemond指出早期的东方学家把这种大量加注的翻译方法用作一种训练……当非专业的读者遇到此类翻译,他们为译文之难度及怪异而不喜;相反,他们习惯于相信东方学家的注引和评论;‘复杂的东方’的印象,一个完全不同而疏远的它者印象,就不禁被这样加重,与此同时,东方学家们就成了原文和译文之间唯一权威的沟通桥梁。

”[8]除却作为专业上的训练之用,这种大量加注的翻译方式当然也是时代的产物。

清末中英关系逆转,列强之一的英国此时在政治关系上占据上风,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开放港口,被迫大开国门;甚至,随着政治关系的改变,文化文学上,中国文学的话语权也受到强烈冲击,而且两国的这种权力不对等越来越加剧。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中英文学之间的文化地位也并不是简单地一方臣服于另一方。

1589年出版的《英国诗歌艺术》(The Art of English Poesie)英国人首次提到中国文学,其作者英国学者乔治·普登汉姆(George Puttenham,1529-1591)在书中转述从朋友那里了解到的中国诗歌:“他们完全生活在极聪明的创造之中,他们运用诗歌,但不像我们那样,冗长而沉闷地描写,因此他们要表达奇思妙想,就用简洁的韵脚,写成菱形诗或方块诗,或其他类似的图形。

”[9]11-12提到中文诗歌,英国学者一派赞扬。

1614年,著名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瓦尔特·拉雷(Sir Walter Raleigh)在《世界史》(The History of the·321·World)中赞扬中国文明:“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最早都是来自东方,世界的东部是最早有文明的。

……所有其他民族同他们相比都不过是野蛮人。

”[9]20后世马可波罗和利玛窦的游记对富庶中国的描述,和中国文明的赞扬,吸引了欧洲人对中国和中国文明的向往。

1657年,威廉·坦普尔发表《论英雄的美德》(Of Hero Virtue)用了20多页介绍中国文明的诸方面内容,十分推崇孔子的学说,认为“中华帝国看来是以最大的力量和智慧,以理性和周密的设计建立并进行至离德,实际上它胜过其他国家人民和欧洲人以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智慧所想象的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