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期假说(精)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与幼儿英语教学精品文档6页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与幼儿英语教学二语习得的关键期问题是外语语言教学中非常有争议的问题之一。
我国外语教育已呈低龄化态势,但外语教学界对早期英语教育带来的利弊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
总的来看,这些争论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是否成立上。
“二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hypothesis)”也称为临界期假说,最早是来源于神经生物学家Penfield和Roberts提出的“最佳年龄”的概念理论,其理论基础是大脑模块化理论(modularity theory)。
所谓“关键期”是指人在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内(最佳年龄段),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条件下,轻松自如的学习一门语言。
到了20世纪60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把它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领域之中,提出了“关键期假说”理论。
他认为,儿童语言发展存在关键时期: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人的大脑是具有可塑造性所以学习者能快速而容易地吸收新的语言信息,语言习得也就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
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同时英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整个社会逐渐达成一种共识,英语学习要从小抓起,国家也对幼儿英语教育予以了极大重视,于是就有人们对幼儿英语学习的一种误区,认为幼儿学英语越早越好,但实际上二语习得关键期是否存在至今还没有定论,早期外语教育应该注意以掌握母语为基础,把习得第二外语的语音作为重中之重。
一、关键期的幼儿二语习得具有精准性研究表明,从幼儿时期开始接触第二语言的人最终更有可能达到较高的语言水平,学前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发音器官和大脑细胞发展比较有弹性,而且学习不会像成年人那样容易受挫折。
因此,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突出表现在语音上,越早学习外语,就越容易习得地道的发音确切的说,在关键期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在语音和语法精确度方面比到成年后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更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年龄决定着所获得的外语的精确程度,尤其在外语的语音掌握方面,因此,学前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突出表现在语音上,越早学习外语,就越容易习得地道的发音。
关键期假说(精)
.According to the innatist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human beings are biologically programmed for language. .The reason why children can master a language is that human have innate ability of learning a language, and this ability is determined by genetic factors.
The behaviorist(行为主义论) Traditional behaviorists view language as behavior and believe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simply a matter of imitation and habit formation. Imitation Recognition Reinforcement
Interactionist view互动主义理论
The interactionist theor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iological and social (nature and nurture) aspect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one thing is certain is that language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in providing input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out which language acquisition seems impossible.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论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引言“ 关键期” 这一假说最早源于生物学。
L o r e n z(1937)通过观察雏鸭身上出现的印记行为,提出可能产生印记的有效期间为“发展关键期”,并将之推广到人类器官的发育过程中。
20世纪50年代,Penfield & Robert(1959)将“关键期”这一说法借鉴到语言习得领域,他们认为,人类语言学习过程同人体器官发育过程一样,也存在一个重要阶段。
随后,Lenneberg(1967)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讨论。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关键期假说”在母语习得领域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它在二语习得领域引起的争论还远未结束,语言学家们各抒己见,就“二语习得领域关键期是否存在”以及“其具体的起止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二、一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关键期假说”认为,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语言学习的效率是不同的,因此存在一个时间段,对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过了这个阶段之后,语言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近年来,“关键期存在”这一观点已经在第一语言习得领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证实,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关键期的具体时间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作为最早把“关键期假说”这一理论引入语言学领域的学者,Penfield & Robert(1959)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间是10岁之前,在这个时间段内,儿童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大脑偏侧化逐渐完成,大脑的可塑性消失,人类的语言机能基本由左脑控制,所以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会感到吃力。
Lenneberg(1967)同样把儿童语言习得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是2岁到青春期。
Krashen(1973)认为,5岁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这个年龄的儿童语言习得的潜能最大。
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是指一个有机体生命中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某些外部条件对有机体的影响可以超过在其他时间所能达到的程度。
语言获得的关键期的研究由来已久。
认同「愈早开始学习外语,成效愈好」的人,在学理上常引用「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来论证此项观点。
1959年,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Eric Heinz Lenneberg (1967)则从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有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二岁开始边化(lateralization),在边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约在11-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边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
人脑「边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
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边化之前,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假说1. 引言关键期假说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特定时段对于某些经验和学习特别敏感,这些时段被认为对一个人的后期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
关键期假说最初是在动物行为学中提出的,后来也被应用于人类发展的研究中。
本文将探讨关键期假说的定义、原理以及在教育、语言习得和运动技能学习等领域的应用。
2. 定义关键期假说认为在发育过程中会有一段特定的时间期,该阶段是人类或动物对于特定经验和学习非常敏感,一旦错过这个关键时期,后期的发展就很难弥补。
这个关键时期通常是有限的,并且它可能会因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3. 原理关键期假说的原理主要涉及神经可塑性及神经发育的相关知识。
在关键期时,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塑造都处于最佳状态。
大脑会增加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并且通过对特定经验和学习的暴露来巩固这些连接。
这种突触连接的强化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习得特定的技能和知识。
4. 在教育中的应用关键期假说对于教育的应用非常重要。
教育者应该意识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对于学习的敏感度是不同的。
在关键期时,学生对于某些学科或技能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因此在这个时期提供相关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学龄前阶段,儿童对于语言的学习非常敏感,所以幼儿园教育应该注重语言的教学。
5. 在语言习得中的应用关键期假说在语言习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对于语言的学习能力最强。
在幼儿时期,他们能够轻松地掌握多个语言,并且能够获得更地道的语言发音。
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教育者应该加强对语言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语言基础。
6. 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应用关键期假说在运动技能学习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进行适当的运动训练,能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运动技能和协调能力。
因此,在学校和家庭中提供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运动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健康的身体素质。
7. 结论关键期假说认为在特定的时间期间,人类对于特定经验和学习特别敏感,并且这个敏感期对于后期发展至关重要。
(完整版)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论
有关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相关的研究结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 ,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引言关键期”这一假说最早源于生物学。
L o r e nz(1937)通过观察雏鸭身上出现的印记行为,提出可能产生印记的有效期间为“发展关键期”,并将之推广到人类器官的发育过程中。
20世纪50年代,Penfield & Robert(1 959)将“关键期”这一说法借鉴到语言习得领域,他们认为,人类语言学习过程同人体器官发育过程一样,也存在一个重要阶段。
随后,Lenneberg( 1 967 ) 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讨论。
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关键期假说”在母语习得领域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然而,它在二语习得领域引起的争论还远未结束,语言学家们各抒己见,就“二语习得领域关键期是否存在”以及“其具体的起止时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二、一语习得的“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假说”认为,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语言学习的效率是不同的,因此存在一个时间段,对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过了这个阶段之后,语言学习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近年来,“关键期存在”这一观点已经在第一语言习得领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证实,但是国内外学者对关键期的具体时间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作为最早把“关键期假说”这一理论引入语言学领域的学者,Penfield & Robert(1959)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时间是10 岁之前,在这个时间段内,儿童的大脑具有可塑性。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大脑偏侧化逐渐完成,大脑的可塑性消失,人类的语言机能基本由左脑控制,所以人们在学习语言时会感到吃力。
Lenneberg(1967) 同样把儿童语言习得的优势归因于生理因素,认为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是2岁到青春期。
Krashen(1973认为,5 岁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高峰期,这个年龄的儿童语言习得的潜能最大。
关键期假说的概述和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关键期假说的概述和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儿童学习外语的关键期假说是指幼儿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其在学习外语
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期的理论强调婴儿在6-10岁之前,他们可以轻松地掌
握一门语言,而比较老的孩子可能会遇到很多障碍。
因此,有效地利用这一阶段所提供的机会,促进孩子们接受外语培训,并在他们较为轻松的条件下获得预期的成果,对于孩子的今后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期的概念可以为学前教育提供重要的启示。
合理安排儿童的学习活动,营
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利用孩子接受外语培训的机会,从而合理掌握外语水平,这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
当幼儿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充足时,培养其对外语学习的兴趣。
童年期应该为孩子提供全面、科学、灵活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把信息加以记忆储存,不仅要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应以有趣的形式来教他们,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学习的内容。
婴儿期是一段关键的时期,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对孩子今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学前教育在此关键期应扭转孩子对学习新语言的厌恶情绪,注重培养孩子记忆和理解外语的能力,使他们在活泼而有趣的环境中自信地学习,从而利用自然的关键时期,使他们建立良好的外语口语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与对外汉语教学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与对外汉语教学“关键期假说”自提出以来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对“关键期假说”进行讨论,并提出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标签: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外语教学“关键期假说”是针对第一语言习得提出的,但却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引起了学者们激烈的争议,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一、问题的产生和提出“关键期假说”首先是在母语学习中被提出来的。
1959年,美国神经学家Penfield 和Robert 提出了“白版理论”。
他们的研究从生理学的角度指出:儿童的语言习得与大脑的发育有关。
1、大脑可塑性理论学者们对狼孩和一些错过习得语言年龄的人进行神经生理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的潜在能力。
从两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功能向左侧化的时期。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4岁以后大脑左半球开始显示其语言优势,到青春期开始时侧化已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在大脑功能侧化过程中,大脑可塑性较大,孩子能学好母语。
2、学习关键期假说神经语言学家Eric Lenneberg于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著作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中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
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而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二、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讨论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指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段。
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二语或外语的学习应该越早越好,很多学者也认为是青春期开始以前的这段时期,他们认为儿童学习第二语言成功的几率比成年人的大,特别是语音和口语方面具有优势,过了关键期之后成人再学习第二语言就很难达到说母语者的水平。
虽然西方有很多学者通过实验支持这一观点,但是也有很多学者对于这一假说提出了质疑,所以产生了支持派和反对派。
文献综述 关键期假说
文献综述关于语言学习的解释一直存在着争论,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系统与生俱来贮存在大脑中,人们只需要找到相应的触发器(trigger)来激活它即可;而有的学者却认为语言是通过学习而掌握和运用的,而这个学习过程必须发生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内,那么这个“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是2岁至13岁左右,于是就产生了“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假说”由蒙特利尔神经学家WilderPenfield&Lamar Roberts在他们1959年合著的一篇文章《言语与大脑机制》(Speech antl Brain Mechanisms)中首次提出;1967年Eric Lenneberg在他的文章《语言的生物基础》(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中再次讨论了“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并得到广泛地关注。
国外早在上世纪60 年代就有人根据脑神经系统和语言习得的关系, 以及大脑伸缩性与年龄相关的实验结果, 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假说, 认为儿童学语言比成人更有优势。
因为在该段时间内,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 而超过此段时间, 语言的习得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在此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针对这一假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支持者与反对者都不乏其人。
1959 年, 神经心理学家Penfield 和Robert 对失语症的研究结果为这种语言优势现象提供了有科学证据的有效解释。
他们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归于脑神经系统的差异。
青春期以前的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 如果左半脑言语中枢受损, 则能在右半脑得到补偿, 但过了青春期后, 就难以恢复了。
据此, 他们得出结论: 儿童的语言学习与大脑有关。
[ 1] 1967 年, 美国心理学家Lenneberg 在他的专题论文语言的生物学基础中提出并发展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 Crit ical Period Hypothesis) , 指出儿童学习语言的优势源于脑神经的属性这一观点。
关键期假说的概述和对外语学习的启示
关键期假说的概述和对外语学习的启示关键期假说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初,是研究外语习得的一种重要理论。
关键期假说认为,外国语习得有一个关键期,也就是适当的时候,某种语言可以被更有效地学习。
一般来说,这段期限多在7岁以前,也有可能在14岁以前。
如果在这个关键期内学习外语,比起较晚学习该语言的学习者,他们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将更为深入和优秀。
关键期假说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
研究发现,7岁以前的外语学习者掌握的是一门更流利的语言,并且语法结构更加准确。
在他们的音韵感受方面也表现得更好,大部分7岁以前的学习者可以克服语言障碍,像本地人一样自然地使用语言。
在关键期假说的背景下,外语学习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学习者需要在关键期内开始学习。
实际上,许多外国语言学校以及游学和家庭陪伴学习的计划都是建立在关键期假说的基础上的。
这些结构可以把学习者带入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可以有效和充分地学习语言。
另外,让孩子在最佳学习年龄时尽早接触外语也将有助于他们日后的学习。
关键期假说给外语学习者提出了积极和启发性的信息。
首先,它提醒学习者注意外语学习的最佳学习时期。
其次,它也告知他们将语言学习作为早期的一种学习经历,可以使他们有时间来发展,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最后,它还鼓励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接触外语的自然环境,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外语学习者可以较充分地掌握新的知识和练习已有的能力。
因此,关键期假说提供了一个关于外语学习的基本概念,如果在适当的时间学习,就可以更有效地掌握语言。
关键期假说还鼓励人们采取更多的努力和行动来支撑孩子学习外语,让他们把这门语言学习成一门实践,而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知识。
因此,人们需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有机会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外语,并尽可能多的接触外语的自然语境,从而变得更加熟练。
总之,关键期假说不仅提供了一个理论架构来研究外语习得,而且也给了很多启示。
它的最主要的启示就是,外语学习者应该尽快开始学习,以充分利用孩子们最佳的学习时期,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其次,外语学习者应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有效地使用外语;最后,有关者应该增加孩子接触外语的机会,以使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外语。
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假说”研究
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假说”研究作者:许淑嬿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9期内容摘要:年龄因素在二语习得甚至在母语习得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学术意义上,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表明年龄越小开始学习外语优势越大效果越好。
但现在的研究显示该假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对年龄因素及“关键期假说”对二语学习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关键期假说二语习得年龄因素一.研究背景对于年龄差距是否会在某些方面影响学习者在接触第二外语时的学习效果这个问题上,目前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在成人与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速度和达到的效果是相同的。
成人甚至会表现得更有优势,因为比起儿童他们的认知力要更强。
(e.g.Genesee,1976;Neufeld,1979)另外一些学者认为由于采集的比较数据过于模糊,成人可能比儿童在某些方面存在劣势,特别是在音韵学的学习上(e.g.Hatch,1983)。
还有一些确信越年轻的学习者越有优势在第二语言的“最终到达度”(ultimate attainment)达到较高水准,例如没有外国口音的发音等方面(Scovel,1981;Patkowski,1980)。
在这些理论和假设中,由哈佛大学Lenneberg教授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是最有争议的一个。
该假说提出人在儿童时期的某个特定阶段能自然,轻松地习得语言,而过了这个特定时期后,大脑对于语言输入的处理方式会改变(Ellis,1999:484)。
该假说基于Penfield和Roberts(1959)的大脑可塑性理论(brain plasticity theory)和Konord(1958)的印记理论(Imprinting theory),这些理论都指出越小开始接触第二外语,对学习者来说就越有可能像掌握母语一样掌握第二外语。
年龄差距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是影响二语习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与语言学有关的经典例子
与语言学有关的经典例子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包括语言的结构、语法、语音、语义、语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与语言学有关的经典例子及其赏析:
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这是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和他的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提出的一种语言相对论假说。
该假说认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例如,英语中的“雪”只有一个词,但因纽特语中却有很多个不同的词来描述不同类型的雪,这反映了因纽特人对雪的细致观察和分类。
这个例子展示了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们的认知和思维。
2. 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这是由神经生物学家Eric Lenneberg 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类学习语言的能力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最为发达,过了这个阶段后学习语言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例如,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轻松地学习多种语言,但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这个例子说明了语言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和时间敏感性。
3. 花园小径句(Garden Path Sentence):这是一种语法结构复杂的句子,读者或听者在初次理解时可能会产生误解。
例如,
“The horse raced past the barn fell.” 这个句子乍一看似乎是在描述马跑过谷仓后摔倒了,但实际上“raced past the barn”是修饰“fell”的状语,意思是“马跑过谷仓时摔倒了”。
这个例子展示了语言的歧义性和语言处理的复杂性。
关键期假说及二语习得最佳时期
---------------------------------------------------------------最新资料推荐------------------------------------------------------ 关键期假说及二语习得最佳时期1 关键期假说及二语习得最佳时期近年来,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化,我国掀起了外语学习的热潮。
目前国内儿童学习英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出现了大量儿童英语教材和各种各样的外语培训中心。
其理论根据就是学习外语越早越好。
然而,是不是真的越早越好呢?究竟哪个年龄阶段学习外语最好?外语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是否过了这一时期就难以学好外语?对于这些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者看法不一。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主要是围绕着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展开的。
Lenneberg(1967)首先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概念,他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着特定的一段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由于生理因素的作用,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期,语言习得的能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本文以关键期假说为切入点,结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对二语习得的最佳时机展开探讨。
一、关键期假说的概念 20 世纪 50 年代,著名神经心理学家 Penfield and Roberts(1959)根据生物学的关键期理论得出结论:儿童的语言习得能力与大脑的发育有关。
1 / 860 年代,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1967)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2 假说。
他认为,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
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puberty)到来之前,即出生后的 10 到 12 年,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自然而轻松地进行。
这时语言的理解和产生涉及到大脑的两个半球,整个大脑都参与语言学习活动,所以吸收新的语言信息就又快又容易。
第四组(关键期假说)李美倩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strongest evidence for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is in the study of accent, where most older learners do not reach a nativelike level. However,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native-like accent has been observed, suggesting that accent is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identity and motivation, rather than a critical period biological constraint (Moyer, 1999; Bongaerts et al., 1995; YoungScholten, 2002).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states that the first few years of life is the crucial time in which an individual can acquire a first language if presented with adequate stimuli. If language input doesn't occur until after this time, the individual will never achieve a full command of language—especially grammatical systems.
关键期假说 (2)
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假说是指人类在一生中的特定时期对外界刺激有更
强的敏感性和易塑性。
这一假说认为在人类的生命周期中
存在着一些关键的时期,这些时期对个体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在这些时期内接受的经验和刺激会对个体的发展和行
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关键期假说最早是由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洛伦兹研究发现,一些动物在幼年时期特
别容易受到特定刺激的影响,从而形成一些行为和认知习惯。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关键期”。
关键期假说在生物学和心理学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
在生
物学中,关键期假说被用来解释动物的发育和行为。
例如,鸟类在孵化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对第一个遇到的对象产生亲
近行为,这就是关键期的一种现象。
在心理学领域,关键
期假说被用来解释人类的认知和情绪发展。
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时期接受的刺激和体验会对他们的智力和情绪
发展产生长期的影响。
然而,关键期假说也受到了一些质疑。
有些学者认为,并
不是所有的发展都受到关键期的影响,而是存在一定的可
塑性和可逆性。
另外,关键期假说还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的关键期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总体来说,关键期假说提供了一种解释早期经验和刺激对
个体发展的重要性的观点,但该假说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
究和验证。
“关键时期假说”发展研究综述
“关键时期假说”发展研究综述【摘要】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关于是否存在“关键时期假说”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出现正反两种观点的争论。
论文从“关键时期假说”的产生、理论依据、实证研究、反对观点及例证各个方面充分阐述了该假说的研究成果,选取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和研究理论及实证,并对在语言语音习得方面“关键时期假说”的优势做出总结,从而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以及学习者自身提供外语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语言习得;关键时期假说;年龄因素1、引言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经有研究者着手研究外语学习最佳年龄这个课题,而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这个课题的讨论日趋激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是否存在外语学习最佳年龄这个问题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我国许多家长和外语教育工作者认为孩子年龄越小学习外语的效果越好,目前外语学习界出现了学习者“低龄化”“幼儿化”的现象。
本文将选取这一课题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的观点,从正反两面阐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并试图对儿童英语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2、“关键期假说”探究2.1 产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语言学家就将脑神经学科与语言习得研究结合起来,通过一些关于大脑言语功能与年龄的实验得出结论:儿童学习语言比成年人更有优势。
1959年,美国神经心理学家Wilder Penfield 和 Lamar Roberts 在他们合著的文章《言语与大脑机制》(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中首次提出了“关键期假说”理论。
他认为,自然而成功的语言习得只能发生在关键期,也就是两岁到青春期之前。
在这一时期,语言学习涉及到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整个大脑都可以参与语言学习,因此儿童可以轻松自然的学习某一种语言并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一旦过了这一时期,语言学习会变得越来越难。
在此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一假说的支持者与反对者通过各种例证试图证明或者推翻这一理论,“关键时期假说”也得到了近半个世纪的讨论批评和修改。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2015.11.17
平怎么样?
2. 你对“年轻者优”(the younger the better)这个观点怎么看? 3. 从你自身的英语经验来说,你觉得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英语为佳?
4. 你认为成人二语学习者能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吗?
(Joseph Conrad 认为,过了关键期后,二语学习者更本不可能对所有语言模
块的掌握均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5. 你认为成人学外语最难突破的一点是什么?(语法)P197 6 、漏屋认为成人学习二语时的语法问题最佳答案在于”达尔文主义“——自
然选择结果?你赞同吗?
几个学术问题
1. 你觉得“关键期假说”的本质是什么——描述性的or普
遍规律的?
2. 关于关键期假说是否必然对应一个“临界点”? 3. 二语习得中的年龄效应应当如何解释?
关键期假说——年龄问题
几个概念
1. 关键期假说——Lenneberg(1967)P213—214
2. 年龄问题:
以时间为轴P216:初始速度 习得过程 最终成效 是否达到与本族语者相当的语言水平
3. 陈述性系统与程序性系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一些共识
1. 初识速度:成人在语言习得的最初阶段比儿童更具优势。
中国英语教育
1. 什么时候开始英语教育为好?
2. 你对双语学校是什么看的?
3. 地大物博,学习勤奋,为什么英语学习的效果却不尽人
意?
我认为
1. 初始速度:成人习得速度比儿童要快,有可能有学习技巧和策略的干
涉。
2. 存在有成人在关键期后开始学习二语,但也达到了本族语者的水平。
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关键期“假说。
2. 最终成效:就总体趋势而言,习得起始时间早于关键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behaviorist(行为主义论) Traditional behaviorists view language as behavior and believe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simply a matter of imitation and habit formation. Imitation Recognition Reinforcement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To acquire language is biologically linked to age. The hypothesis claims that there is an ideal time window to acquire language in a linguistically rich environment, after which further language acquisition becomes much more difficult and effortful.
The innatist view(语法天生主义论)
.According to the innatist view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human beings are biologically programmed for language. .The reason why chilt human have innate ability of learning a language, and this ability is determined by genetic factors.
10.4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Different theories concerning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behaviorist view 行为主义理论 the innatist view 语法积极天生主 义理论 the interactionist view 互动主义 理论
Interactionist view互动主义理论
The interactionist theor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iological and social (nature and nurture) aspect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one thing is certain is that language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in providing input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out which language acquisition seems impossible.